小說《窄門》講述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想表達什麼?


1909年,紀德發表了《窄門》,它的扉頁上有這麼一句話:「你們要努力地進窄門,窄門很窄,進去的人也很少。」可以說,理解紀德《窄門》就是走進他設下的「窄門」的過程。


對《窄門》第一層的解讀,即認為它的主旨是批判宗教和禁欲主義。女主角阿麗莎是個虔誠的清教徒,而正是她恪守的禁欲主義和宗教情懷,導致二人愛情跌入了覆滅的深淵。不難看出,傑羅姆是安德烈·紀德的影子,紀德的表姐瑪德萊娜則是阿麗莎的原型。1891年,瑪德萊娜不得不因為他們」表兄妹」倫理關係而痛苦地拒絕紀德的求婚。從小接受嚴苛的加爾文教義、對宗教曾有過狂熱的紀德極度迷惘。他開始深入思考,自由的選擇是否該為宗教殉道?第二年,紀德到北非旅行,與阿拉伯男童發生同性戀情,他的個人慾望逐漸動搖甚至崩潰了他的宗教觀。在同年作品《人間食糧》中他強烈地批判宗教給人的束縛,鼓勵大家」成為幸福的人,這是一種義務";在《窄門》中傑羅姆對阿麗莎說:"我要是在天堂里找不到你,我也就不在乎這個天堂了。"這與之前在日記中急切地吶喊 「救救我們吧!主啊,我們快要死了…" 的紀德截然不同。更能證明這一點的是,紀德在《窄門》即將付梓時刪掉了原作的尾聲,為了"戰勝一時的衝動,不破壞原作的整體結構"。【1】在這張棄稿中,傑羅姆帶著指責與怒氣地說:"為了避開她,我最終也背棄了自己的美德。"似乎是在暗示因為人世規矩、倫理宗教,紀德失去了愛情、無可自拔地陷入同性戀,對自己的道德敗壞而痛苦的情緒。因此,《窄門》是以帶著自傳色彩的小說形式,表達了紀德對於宗教的強烈反思與批判。

《窄門》雖與宗教有關,但其核心是一場愛情悲劇。對窄門的第二層解讀,是愛情的覆滅。傑羅姆親眼目睹了阿麗莎的母親出軌後,他為表姐的痛苦和憂鬱而悸動,從此刻開始他」滿懷憐愛,還有一種夾雜熱誠,無私與美德的模糊感情」。長大後,他們一起讀波德萊爾、馬爾布朗什,」從書中理解幸福」。然而,這樣的」愛情」,充滿了同情的意味,並且漂浮於虛擬的精神世界,留在生活表面。一種說法是,他們的愛情建立在」狹小的生活世界和個人情感的純文學"上,是一場"布爾喬亞的精神危機"。【2】同樣,從一開始,紀德就未把馬德萊娜當作平等的戀人來看待,他仰慕她,依戀她,"好幾次我把她看成了我的母親。"【3】這其實是俄狄浦斯情結在傑羅姆和阿里莎愛情中的投射。這樣的結合會帶來實在的幸福嗎?從某種意義上講,阿麗莎正是敏感地察覺到了「愛情」過於縹緲,才避免最後的悲劇而選擇了「永恆的幸福」。《窄門》是個悲劇,但這又何嘗不是盡善的結局?遺憾的是,現實中的瑪德萊娜並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她於1895年和紀德訂婚,婚後她與紀德(出於對她無限崇高的愛慕)一直過著沒有性愛的婚姻,當紀德沉浸於同性戀的肉慾時,她燒掉所有紀德給她的信,最後鬱鬱而終。

"假如誰在我最新的作品中,以為抓住了與我相似的人物,那他就錯了。"紀德對《窄門》這樣評論道。在以宗教與愛情為主旨的分析中,我先後把紀德認作"傑羅姆"和"阿麗莎",其實這樣的思考未免過於局促於作品本身,而忽視了作品極高的審美內涵。

傑羅姆說:」在今後追求的不全是幸福,而是達到幸福的無限努力,已經把幸福與美德混為一談了。"美德是什麼?是理想,是悖論,是人生的窄門。"正因為我抱著和你相見的希望,我才永遠認為最崎嶇的路是最好的路。" 而窄門的含義,當我們抽離作品本身來理解時,它絕非狹隘的愛,或者道德宗教世俗的羈絆,它因為它們所永恆追求的,是人生的終極價值——美德。

「最美妙的時刻,並非說我愛你的時刻…」愛情、宗教,這些都是終極關懷、是慰籍人心的力量;但理想最是崇高,是令人窒息的絕望與至樂。初讀《窄門》,我每每嘆息於阿麗莎的偏執、不近人情,而認為傑羅姆無辜、可憐。可我反覆研讀後發現,因為第一人稱敘述的緣故,傑羅姆形象非常單薄,甚至充滿了誤導性。當我們跳出宗教與愛情的角度,這兩人是否有可憐可悲之分呢?並非如此,無論是阿麗莎還是傑羅姆,都是在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們稱之為美德)殉道!事實上,傑羅姆的愛絕不算勇敢與堅定,他畏畏縮縮,不敢求婚,也不敢真正接近阿麗莎。因為他至始終和阿麗莎一樣相信」最崎嶇的路是最平坦的大道」,為了最高的美德,兩人都做了無限的努力,這又何嘗不算作幸福?幸福不一定要圓滿,更不排斥悲劇,這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每個人都會在人生某個瞬間面臨個人價值觀念的崩塌、理想主義與現實的激烈矛盾、犧牲、逃避,破碎…又何嘗不是這樣痛苦與幸福的交織呢?對於紀德這樣深邃的思考者來說,愛情與宗教的束縛都過於渺小,因為他所面對的始終是整個宇宙,整個世界,而」美德」也許是他所追求的、超越一切的絕對真理。

《窄門》這本書,我讀了很多很多遍,讀了很久很久,每次讀都不禁熱淚盈眶。它蘊含了太多、太豐富、太無窮的含義,好像我所經歷的一切都已被紀德用「窄門」二字寫盡。他創造的這個世界,愛情也好,美德也罷,「生活之風天天吹過,而不把它吹滅。」

【1】摘自《紀德傳》,埃爾·勒巴普

【2】摘自《何種幸福,怎樣完美?》,羅崗

【3】摘自《紀德日記》,安德烈·紀德

【4】摘自《紀德日記》,安德烈·紀德

主要參考書目:

《紀德日記》安德烈·紀德 李玉民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5

《窄門》安德烈·紀德 馬振騁譯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1

《安德烈·紀德創作的矛盾性初探》王玉玲 2013

《紀德主義及其紀德小說關係研究》張穎 2014


你愛我的地方也是我們無法在一起的原因


一個美好的愛情悲劇。
當我遠離你的時侯,我越愛你。


《窄門》是目前為止讓我讀得我眉頭皺得最緊最讓我糾結的書了,自始至終都無法理解阿莉莎自虐般的優柔寡斷。

對於阿莉莎而言,哪怕只是精神戀愛,她也常在情慾與神的啟示中掙扎。更無須懷疑她對傑羅姆的愛,在她眼中,幸福就是與傑羅姆相會在美德的峰巔,所以要剋制自己紛紛的情慾,才能以完好形象在更美好的地方與愛人齊湧向「聖潔而美好的幸福與愛情」。 無法否認宗教信仰對阿莉莎的影響,致使她認為禁慾才是通往幸福大門的唯一鑰匙,而幸福是她畢生唯一所求。(′?_?`) 在這種時候大伙兒也不能舉著#youonlyliveonce的牌子對她指手劃腳嘛。

「現在我不禁捫心自問,我所期望的究竟是幸福,還是走向幸福的過程。主啊!謹防我得到極快就能實現的幸福!教會我拖延,推遲我的幸福,直到我來到你的身邊。」
「歡樂,歡樂,歡樂,歡樂的淚水·········
不錯,超過人世歡樂,超越一切痛苦,我感覺到了這種無與倫比的歡樂。我達不到的崖頂,我知道有個名稱:幸福······我也明白,如果不追求這種幸福,我便虛度此生······然而,主啊!您曾許諾給放棄紅塵的純潔靈魂。『即刻就幸福了』········ 」

(′?_?`)得知你喜歡的人要來看你你會是什麼反應呢?
A.羞羞答答欲拒還迎
B. 如《小王子》里的小狐狸:「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
C.阿莉莎:不,切勿為了相聚幾天的歡樂就縮短你的族行。說正經的,我們現在還是不見面為好。相信我:假如你在我身邊,我就不會進一步思念你了。我不願意惹你難過,然而現在,我倒不希望你在眼前了。要我講實話嗎?假如得知你今天晚上來……我馬上就躲開。唔!求求你,不要讓我向你解釋這種……感情。我僅知道我一刻不停地思念你(這該足以使你幸福了),而我這樣就很幸福。


同學們,這是一道送分題啊(?ω?)ノ
阿莉莎的愛情觀(個人慾望與宗教情懷間的調和)肥腸簡單:精神愛戀通向永恆,而肉慾之愛通向滅亡。她的一生都痛苦地追求幸福。今生達不到崖頂,可她無法停止攀爬,只為與心愛之人在美德的峰巔(...)相遇。直至死亡,阿莉莎依然克制著自己的情慾,就像慣性使然。不過,她確確實實收穫了永恆的聖潔而純粹的愛情。

( ???????? ?) 貼上傑羅姆的自白:


「我經常感到,愛情是我保存在心中最美好的情感,我的其他所有品質都掛靠在上面。愛情使我超越自己,可是沒有你,我就要跌回極平常極平庸的境地。正因為抱著與你相會的希望,我才總認為多麼崎嶇的小徑也是正道。」

收到最後這封信不久;我便從義大利回國,並且立即應徵入伍,派往南錫服兵役去了。那裡我舉目無親,沒有一個熟人;不過獨自一人倒也欣然。因為這樣一來,無論對阿莉莎和我這驕傲的情人來說,情況就更加清楚;她的書信是我的惟一庇護所,而我對她的思念,拿龍沙的話來講,就是「我的惟一隱德來希」。

所以,《窄門》到底想要表達什麼呢?
紀德只是揭露了大千世界中一位女子心中的幸福與圓滿。

那麼,你眼中的幸福是...?


一部小說到底想表達什麼我不敢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可是我昨天讀到一首詩,就又突然想起這部小說了:十月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看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
我的個人想法是:個人的生命追求固然美(真的很美,極致的美),但大部分人都是她妹妹吧,不是不懂愛,不是不愛,而是在得不到的最後都願意選擇最容易走的路(生命的妥協?一次次妥協後,大家都很相似了。)就像是一種逃避,在暫時的安穩里,不很好,不是最想要的,但至少沒有很嚇人的壞處。
而我想有些人,是在用自控力去和生命的慾望對抗,她們不能接受太多的幸福,因為自我的迷失在她們而言是濫俗的,不應當的。這很好理解?當我們作業沒有寫的時候,如果我們是一個好學生(狹義的,其實就是自我要求嚴格的意思),我們就會很自責,而不管老師有沒有檢查作業,那種惴惴不安的心理,大概是不難體會?我想這是一種對於自己的責任感,不可斥為一種壞的品質。(當然我也沒有讚揚這種品質)這些人,大概是從儀式感中得到幸福?
而有些人,選擇今宵有酒今宵醉,認為人生不過一種體驗,無論結果如何,但求無愧於心。這大概是人生態度的不同---只羨鴛鴦不羨仙,今夕何夕。
當然,我是在說面對事情的選擇不同,不一定一以貫之。不需要誤解和曲解,人有很多面,當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也許區別在於:對你自己而言,這個事情,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這些都是於夜深無人處,只能問自己的選擇。


剛看完。

女主是一個不追求情慾,婚姻的宗教狂熱者。她追求與上帝的無限的接近,享受於這個過程,她怕失去,怕幸福會消失,因為窄門只有少數人才能進去,所以她拒絕,不去嘗試,她甚至訝於妹妹的幸福那麼簡單。所以,她不幸福,矛盾著,痛苦著。

至於男主,其實,人物刻畫的沒有其他人的來的那麼鮮明。我想他是懦弱的,一次次的放棄訂婚。可能還是那一個永恆的話題,你永遠不知道身邊的女孩想些什麼…… 不過我還是悲哀他的結局,一個人不願意忘記所有,永遠不會忘記,我希望他是安慰的


其實我看的不是很懂,很糾結,另不是那麼了解作者(認真臉)


理解的大意:
傑羅姆和阿麗莎彼此相愛,而阿麗莎認為對上帝的信仰才是美德,愛情是通往美德路上的障礙,會阻礙傑羅姆追求崇高的東西,於是希望傑羅姆克服愛情,讓他不再愛自己,犧牲自己來成全傑羅姆。於是違心地假裝不在意他,不再寫信、不再與他探討愛看的書、不再彈鋼琴、做重複無聊的針線活甚至於不再見面,她以為也能清除自己通向美德的障礙,而實際又做不到,從後來的日記里看,她是多麼矛盾,不停在進行自我折磨。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進窄門的代價需要約束,需要努力,阿麗莎的努力顯然是失敗了,她自以為成全了傑羅姆。她認為窄門容不下兩個人,只能他們先後而行。

《窄門》和《背德者》可以一起看,一個是受宗教約束以及陷入宗教狂熱而壓抑情感最終釀成悲劇,一個是掙脫宗教束縛甚至是道德束縛,而完全只顧自己的歡愉給別人帶來悲劇,屬於兩個極端。稍微搜一下紀德,這些作品和他自己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也有關。
《窄門》中主人公阿麗莎的行為可能在大多數人的眼中都無法理解,但是創作畢竟高於生活,紀德自己也指出這是「對某種信仰狂熱傾向的批評」。
撇開立意不談,這篇短小說有的部分寫得很純美,例如傑羅姆和阿麗莎的書信往來,兩人戀愛中的心理活動。我很喜歡它的結尾,傑羅姆和朱麗葉之間的對話,讓人覺得傑羅姆對阿麗莎的愛將是一生永恆的,也許這又再次體現了故事的悲劇性吧…


剛看完,簡單的說就是精神戀愛!不容許肉體的褻瀆,不能真正擁有,保持竟然的聖潔,得不到的才是最好!


推薦閱讀:

有人看得懂這個程序嗎?幫忙解釋一下?
冷門但卻好看有深度的世界名著?
求推薦外國經典冷門小說,用來寫讀後感。?
你對《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記憶最深的情節是什麼?
有哪些合適外國人讀的中文小說?

TAG:小說 | 文學 | 外國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