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中文教材要繁體還是簡體?

比如《中文聽說讀寫》繁簡是兩個課本分開,而encounter就是繁簡在一起的。一般教學過程中使用繁體好還是簡體好(僅限海外語境下)?如果一本教材繁簡併沒有分開,會不會使學生感到混亂?另外,從外國人的角度講,是不是也是簡體漢字更好學習一點?作為海外教師需要注意什麼?


謝邀。關於美國中文教材的問題,還是很願意回答的。

美國的漢語教學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中文(普通話)教材使用比較多的有大陸出版的、台灣出版的和美國本土出版的三類。其中台灣出版和美國本土出版的占較大比例,主要原因是來自寶島台灣的教師起到了中文教學平排頭兵的位置。隨著美國AP中文項目的啟動和天朝「漢語國際推廣」戰略的實施,美國的漢語教學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期,也出現更多本土美國人主編的教材,如《中文聽說讀寫》-波士頓大學出版社、《中文天地 Chinese Link》-Pearson Education,Inc、Encounters/《環球漢語》(國內書名)-耶魯大學出版社中國國際出版集團。而大陸出版的教材隨著更多志願者教師奔赴中文教學一線,也有逐漸擴大優勢。

這三地出版的教材,題主所說的簡繁體同時使用的情況普遍出現在美國本土教材當中。首先來介紹一下美國出版的中文教材的情況。美國出版的漢語教材與國內教材相比,有些不同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繁體字、簡體字、注音符號、拼音符號並行

來自台灣的漢語教師所編寫的教材中,會有繁體、簡體兩個版本,而且除使用注音符號外,也使用漢語拼音。具體的做法是:同一本教材,出一本簡體,另出一本繁體。如果教材內容不是很多,則在同一本教材之中,先列簡體體課文,後列繁體課文(如:Encounters)。對於拼音符號和注音符號,是在漢字的上方或下方標註拼音符號,在字的右方標註注音符號。這是因為海外各地雖普遍使用繁體字,但簡體字精簡且學起來快,人們日常生活中其實都習慣寫簡體字。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簡體字的影響在擴大,且新加坡等地都在使用,考慮這種種因素,所以來自台灣的漢語教師在編寫中文教材時也會把簡體字考慮在內。對於歐美學生而言,漢語拼音明顯優於注音符號,因為拼音符號采自羅馬字母,與歐美學生日常使用的英文字母屬同一體系,他們非常熟悉,學起來自然省時省力。

另外,學生的需求也不一樣,有的學生想學繁體,有的學生願學簡體,所以現在美國本土出版的漢語教材,都會有繁體、簡體、注音符號、拼音符號兩套,是基於現實的需要。我們曾諮詢過UCLA的一位漢語教師(台灣人),他告訴我,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教材要根據學生的意願。如果一個班級中有一部分學生想學簡體,另一部分學生想學繁體,那麼教師就要準備兩套教材:簡體版教材、繁體版教材;語法講授課的PPT和考試試卷都是一行簡體一行繁體。所以北美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教材一般會有繁簡體並行的情況出現。

2.教材的配套材料很齊全,充分利用網路技術

美國的漢語教材尤其是近年出版的教材,一大特點是配套輔助材料做得很齊全。除了學生使用的主要課本之外,還有教師用書、家長用書。教師用書和家長用書充分考慮了美國國情,安排了繁體、簡體、英文三種版本,不可謂不細緻周到。有單獨的練習冊,而且每一頁可以單獨撕下來,這是出於方便學生的考慮。學生用書中的課文製作成了音頻、視頻資料,隨書贈送CD,或可以從相關網頁上下載。有的教材,除主教材之外,還編寫了配套教材。如果是幼兒、少兒教材,還製作了課文相關的挂圖、卡片、遊戲卡、月曆、貼紙等。還有與課文相關的遊戲、與教材配套的字典。這些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也方便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製作的視聽材料都是普通話語音、配有英文字幕。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出版商不僅提供紙質教材,而且提供與教材相關的網上資源,比如在線故事館,提供許多漢語故事,可以在網上觀看並學習漢語。又如網上提供教材課文錄音,教材中對話的視頻、聽力練習。如:Encounters/《環球漢語》

3.教材容量、難易度、背景設置等方面充分考慮美國學生的情況

美國出版的漢語教材相對於國內來說,容量小。國內的漢語教材一冊多則二十幾課,少的也有16到18課,而美國的漢語教材一冊一般10課左右,這源於美國的漢語課課時少。以UCLA為例,初級漢語課每周三次課,每次45到50分鐘,一學季10周共30課時,三學季為一學年,那麼一學年總共就是90課時,這其中還包括了各種節日放假。而國內精讀課一般是一周6課時,一學年35周,那麼一學年的課時就是210,國內外相差很大。因為課時少,美國的漢語教材以綜合課為主,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都囊括在一本教材中,不可能像國內那樣單獨開設聽力、口語、寫作等課。像Encounters這套教材,比如第一冊,一般要一學年才能講完。

海外的漢語教師都反映,國內出版的教材太難,內容多,根本不適用於美國的教學。所以美國本土出版的教材,往往在難度上減輕。其語料選擇也是密切結合美國學生的日常生活,這樣學生學起來覺得親切,日常生活中也能用上,會有成就感。在背景設置上,以美國的社會生活為主,涉及到中國文化時才以國內的某個城市為背景。

4.主流教學法在教材中得到體現

外語教學理論主要來自歐美,美國也是一個主要陣地。聽說法發端於美國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知法與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也有關聯,因而在美國本土出版的主流漢語教材都能反映出當時的主流教學法。如最早由弗朗西斯科編寫的系列漢語教材,運用了當時主流的聽說法。現在各大學還在使用的一些漢語教材,如哈佛大學在使用的College Chinese、普林斯頓大學仍在使用的Chinese Primer就是聽說法教材。後期興起的認知法、交際法、直接法等教學法也在美國出版的漢語教材中得到了體現。如印第安納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使用的Interactions和Connections貫徹的就是認知法。美國流行度最廣的教材《中文聽說讀寫》貫徹的是交際法,Encounters貫徹的是任務法。這些體現不同教學法的教材為我們探討教學法與教材編寫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線索。

5.在相關語言或考試標準的框架下編寫

在美國與中文相關的考試有兩個,一個是SATII,這是美國高中生申請大學的考試,有點類似於國內大學的入學考試,其中有一個考試科目是外語,華裔學生可以選擇考漢語。另一個是AP中文考試,這個考試我們在前文中作了介紹。美國出版的漢語教材,尤其是高中教材,往往會考慮學生參加SATII或AP中文考試的需求,使教材在難易度上能符合這兩種考試的要求。

美國對國內的外語教學出台了一些標準,重要的有外語教學標準(5C)和外語評價框架。各種二語教材在編寫時都會參考這些標準,漢語教材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幾年出版的教材。2009年加州教育部出台了「加州幼稚園至高中公立學校世界語言學習標準」,用來規範和指導加州的二語教學。據該標準的參與者之一Susan Jain介紹,該標準是以後加州地區教材編寫的一個重要依據,符合該標準的教材,加州各公立中小學才可以購買,出版的漢語教材也是如此。該標準推廣開來之後,如果陸續被其他各州採用,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變成美國各州公立中小學的語言學習標準。

6.由自編教材到出版教材,漢語實力強的高校傾向於使用自己出版的教材

美國現在已正式出版的教材,有許多當初是漢語教師上課時使用的自編教材。這些教師都是精通中、英文,長年在美國教授漢語的華裔,由於找不到合適的漢語教材,就開始自編教材,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改善後,最後由出版社出版。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美國各大學,尤其是漢語教學實力很強的大學傾向於使用自己出版的漢語教材。在我們對美國30所大學所做的漢語教材調查中就發現,像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這樣一些漢語教學歷史悠久、師資強的大學,用的都是自己出版的漢語教材。耶魯在使用的David and Helen in China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普林斯頓在使用的A New China、A Trip to China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哈佛在使用的College Chinese、《初來乍到》雖然分別由Cheng Tsui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但這兩套教材都是由哈佛的漢語教師編寫;Encounters由耶魯大學和夏威夷的大學的老師共同編寫,分別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和華語教學出版出版,不到兩年的時間,在美國本土已經有超過150所高中和大學在使用了。

題主還談到了,如何處理教材中的繁簡體,正好手裡有Encounters的教師用書,那就以Encounters為例來說明一下。


1、求同存異,淡化區分。

先上圖:

在Encounters 的預備單元中會給出一些漢字啟蒙的任務,讓學生理解漢字的由來和繁簡體的由來,並讓學生明確一點在常用漢字中繁簡體並存的漢字並不多,可以輕鬆學習認讀,可以根據需求自己選擇。Encouters的作者Doctor.Ning 一直從事中文教學工作,她課程上的教學目標是簡繁體認讀及簡體書寫。畢竟在米國的大城市裡的華人社區還是會常見到繁體字的。


2、培養習慣,各取所需

除預備單元以外,沒有單獨的拿出來講繁簡體,規律性的出現在教學當中,並不會給學生造成混亂。因為學生學習漢字,是學習一種認知符號,並不是知識,不對溝通和交際造成障礙即可。而繁簡體都在漢語這個大的語言體系架構當中,除了字形結構不一樣,字義和用法是沒有什麼大的區分的。也就是我們可以理解為,同一種意思有兩個不同的符號表達,而學習者的目標是看到不管這兩種符號的哪一種都可以理解其意思,而寫出這其中一個符號,也可以讓別人明白,就可以了。

認讀的教學任務分別給出簡體和繁體,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

課堂交際任務和語法任務,繁簡體對照,方便認讀。(藍色注釋或答案為教師用書特有,是給老師的教學建議和任務答案)

Recap 中的生詞和語法也有繁簡體對照的體現。

最後,在Ecounters的漢字練習本中,印證了作者的教學目標,簡體學書寫,繁簡體可以選擇性的學習認讀。

所以Encounters並不是如題主所說的單純的簡繁體混在一起學習。他是基於ACTFL 5個C的交際大框架下來分配讀寫任務,美國的漢語學習者最明確的學習目的還是口語交際和漢字認讀,書寫可以由輸入法替代,只要會寫一些常用漢字也就夠了。


另外答主也接觸過不少台灣人和香港人,他們對於簡體已然欣然接受了,也能夠順暢的朗讀簡體字,所以其實不管是繁簡體還是港繁台繁沒必要較真兒地去區分開他們,既然大環境已經讓他們慢慢融合了,我們為什麼還要死乞白賴地將他們區分開來。


P.S. 由於國外的中文教學勉勵一個比較大的困難是缺少語言環境,Encounters做的比較好,在中國六個城市拍攝了一部高清連續劇以及文化紀錄片,又把連續劇中的場景碎片化,根據語境分類,來形成任務教學的主幹和核心。關於繁簡體的問題DVD中也有呈現,可以來看字幕有幾種~

就是不用Encounters 教材,單獨用用連續劇和文化紀錄片豐富課堂內容,也非常不錯~

答主按: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廈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語言分中心「海外漢語教材研究」課題的部分成果——羅春英老師的論文「美國漢語教材現狀綜述「。該文總結了2010年以前美國教材的情況,題主根據最近幾年新的發展進行了擴充和編輯。


轉載請與答主本人聯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美國的中文老師大部分是台灣過去的老師,繁體字是主流。後來隨著中國大陸國際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和赴美中文老師的不斷增多,簡體字地位逐漸提升,繁簡併行的教材逐漸增多,甚至一些教材中要求「識繁寫簡」。一般來說,我覺得是「簡體漢字更好學習一點」。encounter是繁簡在一起?我回去找出來看一下。


大趨勢應該是簡體吧。別說文字了,我們原來系裡的台灣老師,一直對教拼音耿耿於懷-_-||


不管用什麼教材,你應該告訴外國人,繁體並不是「古文專用」,也並不是專門給「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古文化有興趣、想要閱讀古籍的人」準備的。繁體和簡體一樣,是現代中文。


讓洋人認繁體不如讓他們狗帶


你們的太沉重。我來點輕鬆的。有圖哦!

話說偶然一次去吃飯,幸運的是我居然能找到,胡辣湯!

偶然的是,發現了這個

開館子的是一對老夫婦,很祥和。書是孫女的,小學2年級。我們吃飯的時候不知道跑哪玩兒去了。

地點:美國亞特蘭大。時間:2014.7。

基礎教育都這樣,所以感覺應該是簡體吧......

至於亞特蘭大代不代表的了北美,你說話


PS.: 就是這家店,有機會要關顧下,味兒很地道。


用簡體的優勢,我能想到的:1)學起來比較容易一些,2)如果將來工作相關地域是中國大陸,學簡體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據我在語言學校志願者的見識,台灣、香港老師用繁體,大陸老師用簡體。表示幸虧運氣好到大陸老師的教室去志願,不然我也要坐下來和他們一起學了。順便說一說我看到他們犯的最多的錯誤吧。形容詞位置放不對,標拼音時很難分辨動詞名詞的聲調,造句時和谷歌水平差不多(小學六年級)。
經驗:在夏洛特Waddell language Academy 做過六個月志願者,小學六年級班。


我在洛杉磯這邊的學校實習時看了幾個college用的教材幾乎都是

有繁體也有簡體。繁體版書後辭彙表也有簡體書寫,簡體版同理。這本書內容比較有趣,大多是對話形式的課文,很適合初學者,設計的語法字詞也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繁體或簡體通常都是學校自定的,沒有硬性規定,但現在學習簡體的學校越來越多了,考慮到學生學得快,老師教得也比較容易,不用花太多時間在筆畫書寫上。
我也去過教繁體的高中,學生寫的確實很費力,但是習慣就好了。
不太主張兩種都學,除非學生自己有意願。也可自學。


廢除脫離實際的文言文,將草根大眾使用的民間俗字合法化,打破知識壟斷,使得億萬民眾都能讀懂官方的法律文告,這是20世紀中國的偉大壯舉。


跟老師有關。學校老師或者項目負責人是內地的就用簡體,是台灣香港的就用繁體。但現在簡體化似乎是大勢所趨。


提供一個背景:
中國大陸和馬來西亞都已經通用簡體漢字和漢語拼音。港台各有各的繁體,大致相同。新加坡不確定。

需要考慮的因素就這些了吧?


考慮到評論區有人概念不清,特此聲明如下概念的含義:

正統漢字即除簡化字以外的漢字,並不需要某一個特定的標準;
正體字是臺灣標準,臺灣標準是否是唯一匹配「正」這個字的標準值得商榷,所以提到除簡化字以外的漢字時,我一般不用正體字的概念。

簡體字和繁體字並不是對立的概念,簡體字和繁體字共存了上千年,只是在最近纔被人當作對立的概念討論。

如果把簡體字和繁體字當作對立的概念,那麼簡體字和繁體字的並集則不包括全部漢字——有很大一部分漢字既不是簡體字也不是繁體字。

此外,很多簡體字本身就是正字,比如「系統」的「系」,把這些正字當作簡體字然後和正統漢字對立豈不是可笑,難道我們爲了避免使用簡體字還要自己造字或者用錯別字?

所以,正體字、簡體字、繁體字都是正統漢字的不同版本,唯有簡化字不屬於正統漢字。
當然,現在所說的簡體字,一般也包括簡化字。下文的簡體字不包括簡化字。

爲什麼說 traditional chinese 是正統漢字而既不是繁體字也不是正體字?概念問題見上。
至於通常將 traditional chinese 翻譯爲繁體字,那是考慮到大多數人使用簡化字時的立場而已。但在討論這些問題時,就有必要把概念搞清,放棄通常使用的模糊的概念,將立場從概念中剝離出去。

下文對英文的翻譯沒有按照通常使用的翻譯就是出於這一原因。

此外,正統漢字也好,簡化字也好,都是現代漢字,非現代漢字不參與現代漢字的討論。

------------

教中文當然是教正統漢字(或傳統漢字,不用傳統漢字的概念是因爲正統漢字也是現代漢字,traditional chinese)而不是簡化字(simplified chinese)好,但考慮到簡化字有大量使用者,也應當告訴學生哪些字可能會被簡化,需要額外注意以避免混淆。

的確簡化字有比正統漢字更平緩的起始學習曲線,但進階也會困難得多,在學習正統漢字時需要額外攻克的難關,對於從簡化字開始學起的人也仍舊不可避免,提早攻克難關有利於減少重複功,提升整體學習效率。

從根源上看,簡化字和正統漢字並非對立的兩種版本,而是一方依附於另一方,在學習時也一樣。


推薦閱讀:

TAG:漢語 | 北美 | 對外漢語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