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為什麼比盟軍同時期坦克強大?
看過最近的電影《Fury》,虎式比美軍坦克抗打,火力猛。具體來說是哪些軍事科技領先造成了如此懸殊的差距?二戰戰場上實際也是這樣嗎?美國的軍事科技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先其他國家的?
快60噸的重型坦克吊打才30噸的小朋友是很正常的事情,後期遇到JS-2,超級潘興一類的重型坦克,或者M4A4 螢火蟲一類專門裝了大屌的坦克照樣占不了太大優勢
接著 @狸桑 的話題進一步的講,虎式的強,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德國人玩軍工大躍進的惡果。
為什麼這麼說?很簡單,虎式的野戰條件全油行程是60公里,全道路行程也不過100公里,考慮到其複雜的維護條件,若是縱深突破的時候出現故障基本上除了棄車別無他法,說白了,虎式坦克用作進攻是合格的,但是非常勉強,只有在內線機動防禦作戰時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考慮到二戰時的材料學水平和發動機水平,虎式的60噸重量還能正常作戰已經是設計師祖墳上燒了森林大火超水平發揮了,即使是幾十年後的現在,坦克的極限重量也就差不多在60噸到頂,放在二戰時期的整體水平上來看,相較於其戰鬥效率,虎式那些傳動機構動不動就趴窩、沒有專用牽引車就必須幾輛普通牽引車一起上才能拖動的毛病已經不算什麼事兒了。
以蘇聯和美國與虎式對應的同一等級重型坦克(實際上JS-2和M26還是都比虎式輕了近20噸)來說,JS-2的改進型號JS-2M全油行程可達240公里,M26也有160公里,更別提兩者在裝甲和火力上並不會比虎式差多少。(補充一點,JS-2實際上是虎王一級的重坦,裝甲和穿深數據展開講太複雜,所以略過)
再說德國軍工產業,虎式的設計實際上也很好的說明了他們為什麼產量總是不上不下吊在半空中:虎式使用的KwK36 L/56炮好不好?簡直太好了,穿透力強,精度高,彈道平穩又順滑,如果蘇聯人有這種好炮,自然是跟76毫米炮一樣,在保證基本結構一致的情況下改成自行反坦克炮、牽引式反坦克炮、野戰炮甚至高射炮,然後各軍種一起用的,這樣一來生產線可以通用,二來配件、彈藥和各種耗材都能通用,不僅後方生產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前線補給壓力也可以大大降低。
而德國人呢?用KwK36 L/56炮的只有那一千來輛虎式,而且和其他同口徑的88毫米炮從配件到彈藥統統都不!通!用!
德國後方工人和生產線都多到沒地方用了哦,前線鐵路運力都用不完了哦,猴?
往遠了說,德國人不是沒清醒過,有那麼一段時間他們確實發現哎喲這屎有毒,下定決定主產75毫米KwK40 L/48,但是沒過幾天就又故態復萌,比如從紙面上來看好得不得了但是就是工藝太複雜以至於短時間之內沒法協調出生產線的KWK42型75/70炮(為豹式設計,葯筒加長所以和其他所有75毫米炮的炮彈都【不-通-用】,想給IV坦克殲擊車用時發現產量太低輪不到,所以最開始那一千多輛IV坦殲沒炮用,只能用IV坦克使用的75/L48);又比如獵虎那隻生產了100來門(專門開了一條生產線,然後只生產100來門,這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的128毫米PaK 44;德國軍工產業用幾大主力坦克無一產量破萬的事實說明了一個事實:軍工產業想要大規模量化生產【必須】要穩定,今天搞這個明天搞那個還非得【不通用生產線】的後果就是什麼都造不多,蘇聯人和美國人也會根據戰場局勢更新升級自己的坦克配置,但是蘇聯人能憋出8萬輛T34,美國人能憋出5萬輛M4,靠的就是不要動不動就【另起爐灶】,能將就就將就,能通用就通用,什麼都要蠍子拉屎獨一份的後果就是前線每一個後勤部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想和後方軍工產業的直系女性親屬發生不止一次的超友誼親密關係。
@袁蕾@楊愛紅
豹子和謝爾曼才叫懸殊。
然並卵,還不是被做成了超潘。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外出,手邊沒有資料,只能想到哪說哪了。
好在這個問題相關的材料一抓一大把,期待後續高人陸續補齊。
---------------------
如果討論裝甲兵戰役戰術在二戰時代的高峰,蘇德是當仁不讓的導師。
東線戰場殘酷的消耗和激烈地對抗迫使雙方不斷提高裝甲戰戰技的基準線,遠遠高於同時代的英美。
諾門坎之後,毛熊的BT7和T26之流事實上就面臨著淘汰。
話說當年毛熊和漢斯還在蜜月期,毛將陸將去漢斯國考察,看到了漢斯尚屬拳頭的141和161,堅持認為漢斯藏匿了最先進的坦克,古德里安當時就有一種預感:毛熊掌握了一種遠比國防軍現有坦克更為先進的秘密武器。在颱風行動開始後,古將認為自己找到了這個答案,即T34和KV1。
而漢斯的六號坦克並非傳統觀點認為的那樣純粹是T34危機的產物,最多只能說T34危機促使漢斯加快了六號計劃的進程。事實上,六號計劃在虎式之前已經有了幾代概念和設計,其中一版的兩輛試產車甚至開上了奧斯陸的街頭,作為帝國已經擁有重型坦克的軍事宣傳素材。但在英法明顯更具備優勢的瑪蒂爾達和夏爾系列面前,此時的六號實在是個玩具,被英法打臉啪啪響,帝國宣傳部門不得不悄悄洗地。
所以追溯促生虎式的假象之敵,應該是英法聯軍的步坦和重坦。
而虎式之所以成為虎式,歸功於漢斯獨特的設計思維: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即一根筋式的解決問題思路:
為了裝下元首中意的kwk36,加大車體,
為了解決加大後的車體防護問題,加厚裝甲,
為了解決加厚裝甲後的整車重量上升問題,改用功率更大的發動機,增加交錯負重輪的數量。
然後兩者進一步導致車體增大。
元首和帝國軍工部門面面俱到的要求最終造就了最後一種純粹德式的坦克,即181。
但181真的是一件成功地作品嗎?
在虎式的生產周期內,高優先順序別下總產量不過1300+輛。
對於設計上的先天缺陷,軍工部門不得不用更複雜的系統和工藝彌補。
生產一輛虎式坦克所需的28萬工時完全可以生產出綜合性能更為優越的兩輛171。
換句話說,卓越的戰績成就了虎式的威名,但這威名卻是以犧牲第三帝國的國運為代價。
裝備141,161,me109的國防軍馳騁歐洲。
裝備171,181,me262的國防軍已經難掩頹勢。
當帝國軍工部門在雜亂無序地研製了三百多種戰鬥裝甲車輛之後,終於幡然醒悟摸到了通用化設計的竅門,可惜E計劃已經無力拯救油盡燈枯的帝國國運。
實際上,亨舍爾公司內部同樣不認為虎式是一件理想的作品,如果能夠獲准採用傾斜裝甲,部分減輕裝甲,改用小口徑但更高初速的75mm70倍徑主炮,得到的171完全能夠在42,43年取得更大的戰果。
也正是因為技術與設計理念上的落後,帝國軍工部門在44年草草結束了當時並未完全不堪用的181生產計劃。
而一路將漢斯逆推的毛熊,在經歷東線煉獄一般的磨練後,終於在戰後養成了一支足以在一周內從德波平原衝擊到大西洋岸邊的鐵甲洪流。
裝甲兵戰術戰役戰技的兩位宗師就此練成。
事實上,鐵幕落下之後,為了擋住華約五萬輛裝甲車輛的潛在威脅,美帝首先落下的一枚棋子就是重新武裝德國。
航空先導隊對自己的裝甲技術幾斤幾兩還是很清楚的,所以拉著漢斯聯合開發mbt70的時候還不忘偷師一把。
至於美帝謝爾曼系列的性能落後,那是不爭的事實。
缺乏對戰爭的準備和對對抗強度的低估從根本上制約了航空先導隊的戰技成長。
美帝甚至一度天真地認為75系列坦克炮在戰爭期間都是夠用的,沒有必要開發更大口徑的新炮。
...
沒有經過激烈對抗與殘酷消耗的兵器開發和兵種養成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比如大西洋戰場上的英海航怎麼打都不是老美的對手。
多!鉚!蒸!剛!
炮塔越多越革命!
以上滿塞
這是虎式在知乎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孟德爾,孟書記在軍事話題下的回答一般畫風是這樣的:
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幾大要素中,機動性和可靠性是最難保證的,但卻是最根本的指標,因此應該放棄火力和防禦確保機動能力。
摘錄這麼一句
大哥,十字軍和克倫威爾今天拿著麻袋和棒球棍不知幹嘛去了,你有頭緒嗎?
其次,放棄了火力和防禦,還要坦克做啥嘛!爆半履帶或者輕型坦克啊,機動超棒der
坦克三大指標——火力 防護 機動
三項只有其一,恕我直言是垃圾。當然也基本沒有這麼坑爹的【坦克】(不包括履帶車、SPG)
三項佔一項半的,基本能用一下。比如瑪蒂爾達2,堅實的裝甲和2磅炮確實對德國人造成過不小的麻煩。KV就更不用說了
三項能佔兩項,就算不錯的。虎王、IS2、三號、四號、76謝爾曼、M18等,名車大多在這類中
三項佔到兩個半的,可以算經典中的經典,如虎式、黑豹、T-34(76以及85)
三項佔全的,二戰時期可以說還沒有。真要說的話T-44、T-54能算,不過這屬於戰後車(那誰,在評論區吹一吹E系列呀)
另外,虎式還有這麼一個尷尬的地方
跟遇見得最多的對手相比(同盟國的中坦輕坦、其他車輛等),優勢明顯,這裡不再贅述
單獨看這個車,越看毛病越多
1,可靠性好——我承認在德國的重型坦克(包括豹式)里這貨可靠性是不錯,
但是可靠性好不代表易於維護,交錯負重輪造成的麻煩是有目共睹的
2,火力強勁——嗯KwK36的apcbc百米垂直穿深約140,千米98在同期坦克炮來說是不錯。可是單看穿深,並沒比75L48高很多,又比75L70低(後效嘛,88能一炮擊毀而75不行的情況不多)
3,防護優秀——側面80還是很有意義的,炮盾也不錯,就是正面防護比豹式差點意思(畢竟垂直裝甲嘛)
4,設計緊湊——很明顯沒有這事,要說好處大概就是車內敞亮
5,性價比高——抱歉,德國坦克好像一直在故意規避這個要求
6,使用靈活——感覺這個作為重型坦克,擴展功能比中坦差多了
7,便於生產——我真的不是故意黑虎式的……
針對性的回答一下題主的疑問
具體來說是哪些軍事科技領先造成了如此懸殊的差距?
就坦克的各個部分而言,似乎虎式的每一部分在各交戰國同期都只能算中上水平,但人家確實做到了1+1&>2的效果,並和有著最好的發動機、最好的炮以及最厚的裝甲卻造不出好坦克的某國(手動滑稽)形成鮮明對比。
二戰戰場上實際也是這樣嗎?
不要陷入「唯武器論」的誤區。性能指標的勝利永遠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戰鬥和戰爭的勝利。
美國的軍事科技從什麼時候開始領先其他國家的?
陸軍的坦克方面,美國長期不如蘇聯,這尷尬的情況甚至持續到M1(A1HA)出現。火炮的話,個人感覺美軍因為空中力量很強,似乎沒有蘇聯人那麼喜歡用火炮洗地。技術的話,大家差不了太多
空軍(以及前身)的戰機,二戰後期開始在世界領先,朝鮮戰爭時基本只有蘇聯技術可以分庭抗禮(英國水平和美國差不多,不過英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hhh)。到了三代機時代,美國就領先於世界了。
海軍,反正一戰後美國海軍就在世界前兩名晃悠。
——————17.1.1——————
看到 @目灼灼似賊 的回答(已贊已感謝),感覺要點基本答到了,但是有少許的不嚴謹之處。
後期遇到JS-2,超級潘興一類的重型坦克,或者M4A4 螢火蟲一類專門裝了大屌的坦克照樣占不了太大優勢
單純對比數據的話這麼說沒什麼問題,但歷史上潘興VS虎式的情況不很多。潘興和老虎基本可以互相擊穿。而超級潘興(安裝附加裝甲和T15E2的T26E4)和老虎正面遭遇的話老虎會被幾炮打爛。至於螢火蟲,炮是很好的可以打穿老虎正面,但是自身會被老虎花式中出,更多的時候拿來打伏擊是有效的。
另外老虎全重是略少於60噸的。
如果蘇聯人有這種好炮,自然是跟76毫米炮一樣,在保證基本結構一致的情況下改成自行反坦克炮、牽引式反坦克炮、野戰炮甚至高射炮
這裡有一個很基本的因果錯誤,二戰時基本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專門為坦克而新設計一款炮,也就是說無論蘇德英美,坦克炮都是脫胎自其他的炮。比如二戰中三個國家備受好評的85(D-5T)、88(KwK36)和90(M3)毫米炮,都可以上溯到該國的一款高射炮。
所以多數情況下,炮都是按照高射炮&>平射炮&>坦克炮和TD炮這種流程來演化(有些榴彈炮上車的除外),很少有逆演化的情況。
關於德國炮彈的通用問題,原答主說得基本沒錯,補充一點點
德國的75mmL/24榴彈炮是一種炮彈,75mmL/43、48是一種炮彈,75mmL/70又是一種。
88mmL/56是一種,88mmL/71又是另一種(以上都是KwK)
這本身無可厚非,畢竟管子長了,再用短管炮的彈會搞得達不到設計標準(SVD還不能用莫甘彈呢何況坦克炮)
以前在哪裡聽過,KwK坦克炮是電擊發,PAK反坦克炮系列是機械擊發。這導致兩類炮彈的底火不一樣,繼而讓炮彈不能通用
以及,StuK突擊炮系列相比同口徑同倍徑的KwK坦克炮系列初速要高一點點,原因是葯筒本身就不一樣大,於是——炮彈不通用
這確實逼死了德三的後勤。
虎式就是一個悲劇。它的強大,正如某些人說的,贏了一場戰鬥,卻輸了一場戰爭。
坦克的作用是什麼?戰術上可以用來對付敵方的坦克,就是上面不少兄弟津津樂道和T34、謝爾曼對戰,我覺得這在多數情況下只能帶來戰術上優勢;戰略上是利用坦克的高度機動性、火力突破敵方的防線,運動戰中殲滅敵方的有生力量。
事實上不管是蘇聯、德國還是美國,對坦克的定位,開始是支持步兵作戰,類似於自行火炮的定位,所以都是分散到步兵單位;而包括古德里安、巴頓等(蘇聯的是誰?)則認為坦克應集中使用,作為戰略力量,突進敵方縱深,這才是坦克作用的最大化。從德國打波蘭、法國、北歐,蘇聯反擊德國常用的鉗形攻勢(如庫爾斯克會戰),都是利用坦克的機動性包圍分割敵人,擊潰對方的陣型,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
把坦克作為對付坦克的武器,不能說錯誤,在戰術上是可以的,但必須和戰略目標一致。否則就像虎式這樣,在單個的戰鬥中可能十有八九完勝,但是卻不能給任何一場戰役一錘定音。
因為蘇德戰場的雙方最早確立了一個觀念——坦克的作戰對象是另一輛坦克。
蘇軍的T-34和德軍的虎式坦克,黑豹坦克被視為現代坦克的鼻祖,除了其設計結構開坦克之先河外,其理念也是為現代坦克廣泛使用的。
而當時的西方盟國,英國仍然在沿用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分類,美國坦克負責支援步兵,反坦克任務則有專門的坦克殲擊車負責。
德軍在技術佔優的情況下實現了理念領先,對美軍形成優勢並不奇怪。
虎式坦克可以說是二戰重型坦克中的傑作
強大的火力,優異的戰術機動力(注意是戰術),可靠的裝甲,等等,可以說基本完虐二戰中期的T-34和M4謝爾曼
這張圖很直觀地給我們展示了庫爾斯克坦克戰期間,虎式和豹式坦克面對T-34時強大的火力射程優勢,尤其是虎式的88炮性能十分優異(理論上88炮在1800米外就可以有效擊毀T-34,但是在實戰中不可能在這麼遠的距離就開火射擊,很多情況下都是等敵軍坦克接近之後再開火),當時的蘇軍坦克駕駛員的口號是「靠近些,再靠近些!」力求最大程度上靠近虎式後射擊其薄弱位置,最終擊殺(這也是盟軍坦克「獵虎」時的主流做法)
正是在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損失之後,蘇軍才依靠數量碾壓的優勢淹沒了高質量的德軍裝甲部隊,所以我一直很尊敬那些敢於面對虎式坦克作戰的盟軍坦克車組(雖然他們很多情況下都是被逼面對虎式的)
M4謝爾曼和T-34之所以打不過虎式,不是因為他們的設計差(我可以說這兩種坦克都是二戰中非常優秀的坦克),而是因為他們一邊是重型坦克,一邊是中型坦克,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單車戰鬥力不能比啊。。。
中型坦克打不過重型坦克很正常。德國的中型坦克見到蘇聯重型坦克也是扭頭就跑。
以二戰時地球人的科技水平,根本無法製造合格的重型坦克。當時的重裝甲坦克中只有虎式的可靠性好一點,虎王,KV,斯大林,M6在動力方面都有嚴重隱患。連黑豹這種中型坦克的動力系統都有問題。所以二戰開始前,除了蘇聯認真搞了一下重型坦克,美德都是很不重視的。(30年代重型坦克一般專指多炮塔坦克,二戰前才出現單炮塔型號)
以當時的科技水平,幾大要素中,機動性和可靠性是最難保證的,但卻是最根本的指標,因此應該放棄火力和防禦確保機動能力。主流的的坦克戰理論偏向於集中使用坦克進行快速突破,德國的閃電戰理論是這種思維的巔峰,因此他們需要一種強調速度的坦克。1號2號主要是用來訓練和過渡的不說,作為主力的3號4號都是中型坦克,全是卡著20噸的邊設計的(雖然最後超了),比美國的M3坦克還輕。其實當時虎式坦克已經有方案出來了,但是價格太高,德軍不急著投產。
德國人沒想到蘇聯先他們一步,發明了機動性火力防護都更強的T34坦克,如果不是斯大林大清洗造成指揮官缺乏經驗和戰術思想混亂,而且T34早期產量不足,那德國坦克早就被蘇聯坦克圍剿光了。4號坦克修修補補還可以勉強對抗T34,但是KV系列坦克完全沒辦法,開戰不到1星期就發生了蘇聯一輛坦克擋住德軍一個裝甲師兩天的惡性事故,甚至反坦克的終極武器88炮也只能偶爾擊穿KV坦克。
希特勒得知消息後震怒,命令重型坦克加速投產,原有的中型坦克設計思路完全推翻,按照火力》裝甲》機動性的原則重新設計。隨後德國就走上了重型坦克的不歸路。最後1000噸的方案都出來了。
德國二戰期間的坦克一般都肩負反坦克的重任,因此設計思路是先選定一門反坦克炮,然後根據這門炮去設計合適的車體。而蘇聯與美國都是先定車體,然
後根據車體往上加炮。這樣一來美蘇坦克拼不過德國坦克就很正常了。蘇聯基本是靠數量碾壓,美國是讓空
軍覆蓋戰場,迫使德國人不敢出動坦克。德國坦克雖然機動性堪憂,但是後期轉入防禦戰,使得這個缺陷不是很明顯,但這屬於歪打正著,並不是德國人英明。
因為虎式有一桿好炮。
一炮遮百丑不是笑話,虎式的88mm Kwk 36 L/56在當時是最好的坦克炮,沒有之一,在T-34裝上85炮之前同盟國沒有一輛坦克(不包括坦克殲擊車和自行反坦克炮如KV-2)的主炮可以和虎式相抗衡。就好像你開小老鼠掏出一根短105燒火棍去懟完全體E-75,那當然要被摁在地上摩擦啦。
另一點就是虎式的裝甲,元首欽定的100/80mm,量產初期還是很堅挺的,對西線來說一直堅挺到了諾曼底登陸,防禦和T-34一個級別的謝爾曼絕對不是問題。
總的來說還是要感謝克虜伯和邁巴赫做的微小工作,能造出這麼好的坦克炮和發動機(56噸的虎式能達到和後來研發的42噸重IS-2差不多的極速已經是個奇蹟了),如果說還有什麼技術差距的話就是表面滲碳工藝了,但T-34也採用了鉬鋼,所以主要還是以上兩點。
虎式的問題其實很多,只不過狂怒里體現較少。電影裡面是純坦克近距離對決,避免了虎式的很多弱點(機動性不好,目標過大等等),直接體現出來的只有兩個:一是轉速過慢,被渣斷貼蹭飛了;二是發動機隱患大,被擊中全車燒死。
1.技術好2.貴3.對手弱
虎式坦克的技術:
由於戰況緊急,虎式坦克的設計實際上是一個急救章,借用了不少成熟戰車的部件:主炮來自克虜伯公司(這是關鍵,後面詳細說);炮塔由保時捷設計;蔡司公司的主炮瞄準鏡;博世公司的供電和照明大燈;德律風根提供無線電台;邁巴赫研製了發動機和變速箱;希特勒的密友保時捷博士命名「虎」這個名字。
虎式坦克壕:
造價相當於今天的128萬美金。邁巴赫汽油機排量21升,加滿(570升)燃油只能跑80公里T_T
40個負重輪,是一般坦克的兩倍。而且由於是換擋帶液壓助力,開起來十分靈活(即使它有50噸)。
虎式坦克的裝甲,最薄弱的部位也有80毫米的鋼板,超過多數美軍坦克的正面裝甲。你能想像經常有炮彈打在虎式坦克上直接被彈飛嗎?╮(╯_╰)╭
對手渣:
T-34隻能在500米內擊穿虎式,M4甚至在兩百米上都不能擊穿虎式坦克的正面。
(虎式坦克的正面鋼板厚四寸)⊙▽
虎式坦克的關鍵在於它的大炮。這門炮由克虜伯出品,88炮的威力巨大,最遠記錄是在3.9公里打掉一輛T-34。(應該是Nazi軍方吹的,估計是為了給蘇軍造成心理壓力,不過2000m是絕壁沒問題的。這個記錄我在很多地方看到過,包括一些權威性的書籍,於是姑且把這個數據列出來,以壯哉我大虎式^O^/(╯3╰)。謝謝評論里@CCCP2014的指正)
看了下電影,發現這電影很有誠意,影片中的謝爾曼側面捆上了原木……其實不但如此,盟軍還往上面堆過沙袋,後來巴頓專門下令,禁止拿這些窮酸玩意兒糊弄,於是後來把壞了的戰車的裝甲鋼板焊在重要部隊的坦克上。
先寫這麼多,歡迎補充(^_^)
以上
蛤?
虎式比同期其他國家坦克強???
蘇聯KV-3樣車,1940年8月下線
美國M6樣車,1941年5月下線
3001H,1940年8月下線
3001P,1941年4月下線
虎式,1942年3月下線
虎式何德何能「比同期盟軍坦克強大」?
蘇美坦克技術不知道比德國高到哪裡去了,
只不過別人家大業大,能用就湊合,擴大產能優先。
不想隨隨便便另起爐灶用新的而已。
論技術,德國還不比英國強,
黑豹G下線的時候正好碰上A34彗星,等到45年A41百夫長搞出來,德國那邊連新車都弄不出來了。
蘇聯40年的KV3,42年的KV-13和T-43,44年的T-44,T-54,IS-4,45年的IS-3這些還沒碾上去德國就輸了。
美國44年底的潘興,45年一年就擼了T29,T-30,T32,T34這四個玩意出來。德國人那些E系列揍得贏哪個?大概 評價一型坦克是否成功 還要看整體作戰效果,不能唯指標論
簡單來說,虎式坦克是設計用來跟對面重型坦剋死磕並能完爆之的,同時代的盟軍坦克,尤其是英美坦克,則是用來帶著步兵清理對面步兵和工事的。
目前的回答我感覺都有些片面,沒有完全解決題主的疑惑。
在大家各種吐槽虎式坦克的不合理之處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德國人為什麼會造出這樣一種坦克?已經有人做了比較好的說明,我就簡單的說下自己的想法。
在蘇德戰場之前,也許更早,入侵法國之前,德國人的坦克和蘇聯人同時期的BT系列很是接近:高機動,輕裝甲,低火力。這很適合德國人熱衷的閃擊戰:裝甲集群快速推進,甚至戰略包抄,法國人的馬奇諾防線差不多就是這麼廢掉的。不過在進攻法國的過程中,德國人碰到了法國的B1重型坦克,對於當時的的主力1,2型坦克來說,這完全是個難啃的硬骨頭。稍後的北非戰場,裝備短管50mm火炮的3號坦克還會碰到英國奇葩——瑪蒂爾達 步兵坦克(其實入侵法國的時候就碰到過來),又是正面幾乎無解,最後據說也是動用了88炮才能搞定。
於是元首憤怒了!
當然我不知道其他德國裝甲部隊的軍官怎麼想的,畢竟從現代坦克戰的觀點看,哪怕只過了兩年的蘇德戰場,B1和瑪蒂爾達就可以說是落後時代了。被英法這兩個錯誤運用坦克的國家誤導,元首的戰車計劃從此走上了邪道。在此之前的30年代中後期,德國人就有發展「重型坦克」的計划了,但車重也都在30噸級,脆皮的DW1,DW2,再到VK3001,以及亨舍爾自己搞得VK3601(H),都不算太重。不過3601H的防護水準已經很高了,車體正面是100mm的垂直裝甲,和後來的虎式在一個級別。只是為了在更遠的距離上對付高防護目標,新的戰車要求能塞進8.8cm kwk36坦克炮。於是現有的VK3601炮塔不夠用了,為了適應kwk36的后座距離,必須採用更大的炮塔。這的確就是德國人死腦筋的地方所在:在那樣一個時代,要造出一個火力,防護和機動全面超越對手的武器,要麼你有全新的設計思想,要麼就有先進可靠的技術。現在看來,德國人只佔了後者的一半——先進的技術,而且並沒有先進到超越時代的水準。
於是最終的虎式坦克就是一個各項指標超標的怪物,更強的主炮,更大的炮塔,更大的車體,更好的防護,而作為進攻性武器,機動還不能落下。要知道,作為接近60噸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早期型在一台邁巴赫HL230的推動下可以達到45kph的公路極速,只是因為這樣會導致發動機超負荷,後期才把速度限制到了38kph。
同樣作為進攻性武器,虎式坦克需要保證衝擊陣地時經受可能大量存在的側翼火力——於是虎式坦克的側面裝甲達到了80mm的厚度。對於盟軍坦克,這顯然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即使迂迴到側翼,如果不是接近正入射,這貨的防護完全跟正面差不多嘛。
有人也許會問為何虎式坦克要用垂直裝甲,我見過的一個解釋是因為它使用的是焊接軋制裝甲而不是成本更低的鑄造車體。我覺得這個理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顯然焊接裝甲也可以輕鬆的做出大斜面,德國人不這麼做,完全是思想太老舊了,直到蘇德戰場上出現T-34危機,才把黑豹坦克做成類似的大傾角正面裝甲。
說到傾斜裝甲,相信玩過《坦克世界》的同學都知道所謂的「轉正效應」,穿甲彈在入射到裝甲表面時會向裝甲法線方向偏轉,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裝甲的傾角。遊戲中為了簡化,把所有的穿甲彈(AP)的轉正角度都設定為5度。不過實際上傾斜裝甲的效應要複雜的多。根據美軍所做的測試,通常只有當射彈口徑超過裝甲厚度時,才會有轉正效應,而當射彈口徑小於裝甲厚度時,則會出現「負轉正」!也就是說,此時傾斜裝甲的實際效能遠比通過三角函數得來的等效厚度還要高!一個例子就是蘇聯的IS-3重型坦克,擁有110mm的大傾角首上裝甲。在遊戲中由於轉正的存在,德國的88mm/L71坦克炮可以輕鬆擊穿IS-3的首上裝甲,而在現實中,IS-3的首上在大部分交戰距離上對該火炮免疫。
這個問題放到虎式坦克身上,就是傾斜車體對敵的虎式坦克對西線盟軍坦克具有壓倒性的防護優勢:即使是80mm的表面滲碳側面裝甲,也可以有效防護早期謝爾曼坦克的75mm燒火棍。一個將車體傾斜40度角的虎式坦克,將擁有至少130mm的正面等效裝甲和125mm的側面等效裝甲:
虎式坦克側面未被擊穿的彈痕火力方面,8.8cm KwK36的確是一門非常出色的坦克炮,在使用PzGr39 APCBC(被毛風帽穿甲彈)的時候,即使在1000米的距離上對傾斜30度的100mm裝甲也幾乎可以保證擊穿,而且由於初速較高(800m/s),配上徠卡公司前身Leitz生產的Tzf 9 瞄準鏡,精度也相當之高——1000米上對於中等大小的坦克正面命中率幾乎是100%.
這一切設計完成的時候還是41年中旬,正式生產服役則是42年下旬,這個時候,蘇聯人的主力T-34還在使用76mmF-34主炮,發射BR350 穿甲彈時初速只有655m/s,500米內的穿深也只有70mm,也就是零距離都無法擊穿虎式,而裝備85mm主炮的T-35-85要到43年底才能出現。美國的M4謝爾曼,則要到42年十月第一次參戰,使用的還是75mm M3短管炮,初速只有620m/s,使用穿甲彈時只能在100m穿透傾角30度厚度不到80mm的表面硬化裝甲,而第一個裝備長身管76mm火炮的M4A1則要到44年7月諾曼底登陸之後才上戰場。。。但從這些數據看,盟軍坦克的確只有被吊打的份,至於為何如此,一些知友已經給出了接近的回答,我之後做個簡要的補充。
蓋世無雙之六號虎式重戰車威力巨大之八十八公釐戰車炮是維持帝國東部戰線之核心所在!帝國將士堅定巴黎和會之復仇信念伴同默念霍斯特韋塞爾頌歌爆發出沿革自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之駭人戰力!試問蘇俄之三寸戰車炮於任何距離可能損傷帝國堅韌無比之虎式重戰車之正面裝甲否?且盟國於四四年春之前有戰車可曾抵禦無敵之八十八公釐戰車炮之驚人穿透力否?憑藉貫穿於激動之希特拉時代之德意志之精密細緻嚴絲不苟之機械優勢,帝國雄師即可輕鬆橫掃米英鬼畜之工業戰力!試問蘇俄之D25戰車炮射速可否及八十八公釐戰車炮之一半否?更遑論帝國無敵之虎王至尊之蘊含驚撼穿破力之七十一倍徑長戰車炮與震動兩線之一百八十公釐傾斜戰甲!且試問盟軍可有於百碼外遂行夜戰之良策否?帝國精良之紅外夜戰裝備可引導戰車與步兵輕鬆擊破千碼外敵軍單位!敵軍尚未發覺蹤影則槍炮彈丸將如狂風暴雨般呼嘯而至!試問戎夷匪兵於狂飆中除驚駭無比外還可能有正常舉動否?至瞬間被擊斃於戰位之時可曾想到亡於何種帝國神器否?黨衛軍、國防軍、青年團與人民衝鋒隊之忠勇將士正摩拳擦掌靜待敵人自送上門!待時機成熟,帝國士兵即可輕鬆擊破敵人先鋒,試問懈怠品茶之英夷鬼畜可擋帝國席捲全歐之精銳部隊否?條頓洪流橫掃西歐,逆襲蘇俄。於狼群肅清洋面之後,蓋世無雙之制導飛彈與領先世界之空中力量將伴同史上最強陸軍一舉登陸北美,徹底掃清猶太人之最後戰力。待鐵血三色旗飄揚之時,不知懸鈴木上之古代精靈可能驚嘆帝國之蓋世成就否?
力求面面俱到,卻面面俱平。虎1是因為只有極其優秀的乘員組才能駕駛它,才成為一代名車
戰爭從來不以武器的先進程度而影響結果,而是穩定,廉價,易生產和便於維護。
想不出來二戰時德軍有什麼常規武器不比盟軍更猛的,就是天上,德國還有噴氣式戰鬥機呢。只不過美國東西實在太多,你幾百架飛機,他有幾萬架飛機,一天戰鬥就可以有三萬架次的轟炸機去炸德軍前線,炸到後來哪裡是前線都分不出來了。光是技術先進是沒用的,資源豐富才是硬道理。打過帝國的人都知道,你進入帝國時代,產能跟不上,一樣完敗給農民多的對手。我認識一個二戰過來的老人家(現在如果活著應該有100多歲了),活著的時候常常跟我說,看美國打仗最沒看頭,就是一個地毯世轟炸,然後轟炸機爆多,一點藝術都沒有,這不今天還是這樣。一旦地毯式轟炸沒用,美軍就無限鬱悶,看看當年的硫磺島和現在的ISIS。
因為德棍會吹。
簡單的理由是虎式確實更強。
複雜一點的是,美軍不需要這種坦克完成作戰任務,或者說需要度不迫切。
如果非常需要也會去想辦法開發的。而且不光是坦克,還有作戰思路,人員訓練,指揮戰術等等大堆需要改變和補充的。
說到電影,你應該也看到電影里美軍遮天蔽日的飛機了吧,就靠那些玩意了。
一言以蔽之:用成本堆出來的強大。
一輛虎式坦克的造價大約相當於兩輛IS-2,如果換算成最便宜的1942年版T-34-76,則差不多能造12輛。但兩輛IS-2或者12輛T-34-76(哪怕是偷工減料的1942型)能實現的戰術價值顯然比一輛虎式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而且虎式全都優先配給經驗豐富的車組,相當於人力資源上也在用成本堆。事實上虎式碰到軟硬體水平差不多的IS-1(車組往往也是帶近衛頭銜的老司機)時,並沒有特別佔到什麼便宜。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國軍和日軍都打不了大規模殲滅戰?
※為什麼抗日戰爭期間有那麼多漢奸?
※二戰如果日本不投降,日本會怎麼樣?
※為什麼國民政府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變以後才對日宣戰?
※為什麼大多數的二戰遊戲中一直沒有出現過中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