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簡評抗日戰爭中的國軍華北戰場?

抗戰爆發之後,國民政府通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花園口決堤等戰略行動,把日軍侵華路線由自北向南的南北對峙扭轉為自東向西的東西對峙,認為這是使得抗戰最終勝利的關鍵戰略,為此不惜放棄華北主戰場,將其降為次要戰場。


估計又是被果粉的洗地文給坑了,委員長的政治能力和手段都很強,可是軍事上嘛,呵呵呵,天氣不錯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花園口決堤這四個戰略行動充分體現了委員長的意識和操作之坑爹,面對日本的強勢海軍居然剛正面,所以淞滬打得很慘,後期國軍基本全軍崩潰,軍官無奈,在潰逃的路上到處找牆壁用粉筆寫下「辦證XXX」,啊呸,是「XX師去某地集合」;淞滬被人打爆還不算丟人,好歹國軍的德械精銳還是拼了一把,南京保衛戰中總指揮唐生智,開打前豪言「誓與南京共存亡」,然後日軍到南京郊區,他已逃到徐州,不過也別苛責他,他能在這種時候站出來替黨國背這個黑鍋,很有勇氣。徐州會戰因為台兒庄一役極為出名,共黨歷史書上大書特書,導致大批高中生以為這仗打贏了,其實吧,徐州撐了5個月之後還是失守了,要不是李宗仁跑得快,幾十萬大軍就被日本人包了餃子。花園口這個要能算上戰略行動委員長就不會把這事變成敏感詞了,委員長親自坐鎮指揮,本想殲滅日軍側翼孤軍,結果麾下兩員愛將先後棄城而逃,把洗具變成了杯具乃至餐具,說句洗地的話,炸開花園口其實沒淹死多少百姓,但是第二天暴雨,唉,這就是天意啊。就算炸了花園口,日軍最後還是佔領了武漢,那葬身魚腹的數十萬百姓找誰說理去?
日本人從北往南打還是從東往西打都不是決定性的,它的目的就是迅速消滅中國的抵抗力量,然後投入太平洋戰場。這就是以戰養戰啊,先打下朝鮮,扶植偽政權,然後帶著朝鮮偽軍打下東北,再利用從東北搜刮的資源繼續擴軍,這麼不停的滾雪球滾下去,最終和美國決戰於太平洋。國民政府往哪裡逃,日本就會往哪裡打,要是從北往南打說不定對委員長更有利,因為這樣陝甘寧那疙瘩的共軍會看到更多的日軍,說不定鬼子嫌共軍游擊太煩,直接橫下心就殺進延安了。
我國取得抗戰勝利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撐到了美帝加入戰團的時刻。美帝的屠殺效率大家來感受下,塞班島日軍最後的衝鋒,美軍連炊事班都上了,最後陣亡400人,擊斃日軍3200。

至於放棄華北主戰場,這是慢性自殺行為,不是委員長高明,而是國軍太廢。
比如,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開打,中國軍隊此役被俘達3.5萬人之眾,遺屍約4.2萬具,日軍戰死僅679名,負傷2292名,傷亡不足中國軍隊1/10,成為國民黨抗戰以來最為慘重和恥辱的一次軍事失敗。這事委員長覺得太丟人,共黨很默契的沒提,後來我調戲果粉時常稱「中條大捷」,竟然還有不明就裡的果粉來加好友,我整個人都震精了,看了下頭像,都是男的那就算了吧。後來果粉學聰明了,開始吹在中條山戰役中跳黃河的800勇士,再後來西北大學學者張恆考證是近3000名陝西勇士跳黃河,Orz我無力了,果然從數目上壓倒了狼牙山五壯士,請據此分析國軍軍官的指揮能力和心理素質。
華北主戰場最後成了共軍和日軍的戰場,共軍在殘酷的戰鬥中生存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而日軍的戰鬥意志則被無盡的治安戰所磨滅,日本人力逐漸匱乏,後期大把缺乏訓練,意志不堅定的新兵開進華北,導致山東河北山西等地徒有佔領之名,幾十個鬼子帶著百十個偽軍只能窩在據點裡面,外面遍地游擊隊。而國軍,算了,還是別提了吧,最後國軍被打爆不是沒有原因的。非要簡評的話,國軍在華北戰場前期丟人(花園口),中期丟人(中條山),後期還在丟人(豫湘桂),最後無人可丟,丟了大陸。


我是反對目前高票答案的,誰說我是給國軍洗地隨便。

今人看歷史,容易上帝視角;文人看戰爭,容易紙上談兵。這些是正常的,如果就是看看三國演義,這麼輕鬆一下無所謂;但真要評價歷史,尤其是抗戰這種厚重的歷史,首先必須帶入當時的視角來說。

在抗戰全面爆發時候,有以下幾個背景問題必須弄清楚,明白當時情況和今天我們很多人的感覺差異在哪裡,才更好評論當時的戰爭。

1.日本的意圖到底要怎樣?今天我們說日本要全面侵華,那是抗戰開打後一步步的情況。而最初日本想要怎樣,連他的軍部都沒想清楚。九一八搶佔東北成功後,日本的野心,尤其下級軍官的野心無限膨脹,下克上成為風潮。帶來的結果就是,此後,日本的一系列對華戰爭行為,都是下級軍官為了圖進而發起的,此後再攜裹整個日本投入戰爭。而由於日本政府的準備有限,所以這些戰鬥大都是有限戰鬥,最終以中國吃小虧而結束。七七事變時候依然如此,如果不是認為日本僅僅是個小規模軍事行為,如張自忠這樣的愛國將領能在第一時間干出那樣曲意苟合的事?基於這一點,華北戰場初期的戰鬥準備不足是背景前提。

2.戰爭的時間會多長?能在開戰的一刻就知道會打八年的,那是瓊瑤和書桓,別的無人知曉。七七事變初期,日本一部分軍官希望像以前那樣得到些小便宜,一部分人希望擴大戰果但速戰速決;國民政府方面一部分人希望盡量避戰,一部分人覺得需要全面戰爭然後持久戰。但是,估計希望持久戰的人也未必料到八年之久。這種情況下的戰爭,現在認為國軍前期戰略不對,無謂拼掉的主力過多,影響後來的有生力量,難道不是苛責?

3.戰前中日差距到底多大?毫無疑問,老蔣的戰略能力有限,但當時中國差距是全方位的。要打仗是吧?國家動員能力差多少?工業包括軍工能力差多少?戰備水平差多少?軍隊整合能力差多少?軍官軍事水平差多少?士兵戰鬥能力差多少?甚至兵員補給和部隊後勤能力差多少?除了國土面積大,其餘幾乎一無是處!相比之下,戰略上的差距還是相對比較小的了——因為日本二戰時候的戰略也實在不敢恭維。這種情況下,還沒有從軍閥混戰四分五裂局面中真正走出的中國去和日本打,交上一大筆學費是一點不虧的。抗戰前期,很多看似該贏的戰鬥拿不下,其實都是部隊戰鬥能力的巨大差距導致。就算你包個布袋陣,也根本吞不了人家,人家一個錐子就把你布袋底扎穿了。順帶說下,近代以來的戰爭,絕大部分最終比拼的就是國家綜合實力,倒是今日很多人基於教科書一些說法,盲目自信,總覺得中國就因為政治腐敗領導人無能才挨打百餘年——這些人才真是白挨了那麼多年打。

4.戰前華北是什麼情況?戰前國民政府勢力從來沒有真正踏入華北過。北伐勝利後,這塊地盤是四戰之地,西北軍、晉軍、韓復渠部都先後控制過;張學良引兵入關結束中原大戰後,這塊地盤是少帥實際控制了;九一八後少帥名聲日衰,華北又被國民政府、日本及附近軍閥看上,最終妥協方式是實際上的國民政府人馬黃郛過去周旋,黃周旋於日本與軍閥之間,勉強弱勢維持,最終累死;之後29軍借長城抗戰中的威名,作為各方接受人物入主華北,這裡的主人又成了宋哲元和他的小夥伴們。十年之間,華北幾易其手,各派都是心懷鬼胎,談何整合備戰?甚至後來老蔣已經預料到中日可能大戰,撥給29軍的備戰費用,都沒有被用在修建工事上,而是幾個師長分了了事。這種情況下的華北,有什麼能力依靠新來的國軍和未經整合好的軍閥部隊去對抗日本?

5.華北的地形怎樣?整個河北河南山東,幾乎都是一馬平川。日本上有空軍助陣,下有機械化部隊,國軍有什麼?當初一二八時候,國軍調江西部隊去上海作戰,都被日本飛機一路跟著轟炸,搞得只敢晚上行軍,否則趕到上海怕是人都被炸光了。那還是江南水鄉啊。看看古代史上,一代長城一線失守,游牧民族踏平整個華北簡直彈指之功,何況今日日本的機械化部隊?這種情況下,在華北糾纏估計也就今日無聊翻書的人有這腦洞了。保定一戰,劉峙聲名掃地;湯恩伯作為戰鬥初期的頭號運動戰驍將,南口一戰成為當時日本人頭幾名的眼中釘,抵抗也不過只能起到拖延時日掩護撤退而已。這種情況下,華北怎麼保?

6.為何將抗日主戰場沿長江一線步步後退?除了上一條所說的地形問題外,還有一點就是,這是老蔣的固有地盤或者經營較早的地盤,這裡更容易調集精銳的部隊,更容易做到多方整合。前文說過抗戰爆發時候中國部隊的戰鬥力比日軍差了太大,其中一個重要差距就是機動能力。除了個別部隊如74軍外,其餘大都沒有長途機動的能力,你讓江南的部隊去華北,搞不好半路上就被日本飛機炸掉一半了。沿著長江走,才能最大限度的讓國軍部隊的戰鬥能力發揮出來。

7.抗戰前期是否值得血拚那麼多老本?抗戰前期的傷亡巨大不僅是人員死傷數量,更是高質量人員傷亡大,許多多年培養的中下層軍官就這麼沒了。許多人如果能像英法敦刻爾克撤退一樣保留火種,未來反攻時候會如何厲害。問題是,還未真正從軍閥混戰中走出的中國能如此自由的使用兵力么?多年的軍閥混戰,使得各派勢力心懷鬼胎,誰都怕被借刀殺人了。作為名義上最高領袖的老蔣,不拿出自己血本去拼,你讓李宗仁閻錫山們都信服的去堅決戰鬥而不私下和日本人媾和?淞滬一仗從戰術上說確實不值,從戰略上說卻不得不如此。老蔣血本一出,大家都知道這回是動真格了。李宗仁白崇禧把桂系本錢都拿出來,閻老西也努力準備太原會戰。之後抗戰不管多艱苦,大部分軍閥都跟著老蔣堅決抗戰,中國始終不倒,這就是淞滬血本的意義所在。

總結看法。抗戰開始後,國民政府的戰略整體是對頭的,當時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整合全國力量和避開軍事差距過大的地方。這兩點從淞滬會戰和沿長江一線作為主要戰場基本都做到了。中日雙方的巨大差距是現實存在的,也因此導致具體的每次戰鬥中,中國幾乎都完全下風,這不是一兩個指揮官的問題,是整個軍事實力甚至綜合國力決定的。這時候,作為能把雙方差距徹底體現的華北戰場,必須降為次席,儘可能在地利多少彌補差距的地方展開戰鬥。從而拖延戰爭,撐到美國介入時候。這是沒辦法中的唯一辦法。當然,這個戰略正確指的前期,後期的豫湘桂玩脫了就是另一回事了。


華北戰場?
國軍當年在華北,還有什麼精銳主力在那裡嗎?連當年長城抵抗中的17軍都早被解散,然後調到山西一帶剿共去了。
不放棄還能怎樣?

當然,整個華北咽喉就一個29軍在駐防這事,其實又並不完全怪老蔣的,因為當年宋哲元一心做華北王,所以一直都明著暗著排擠中央系的人。不過反過來看,老蔣手下,山頭林立,各人都為了私利而不顧一切,這不能不說是老蔣統治無方了。


一觸即潰


日本人從北往南打還是從東往西打,是日本人決定的,振威畢業生沒有頭髮不表示有資格指揮日軍。

抗戰勝利的關鍵戰略,在於珍珠港事件和曼哈頓計劃


因為華北根本不是國軍的地盤,前有張學良,後有宋哲元,山西有閻錫山,陝西有馮玉祥,中央軍根本插不進華北,先是愛國將領張學良賣了長城一線,然後是愛國將領張自忠,賣了平津,老蔣手下那點人馬有反共華北的實力么?
抗戰中期倒是水旱蝗湯的湯恩伯,在黃河一線跟日軍纏鬥了許久,力阻日軍南下多時,一直堅持到豫湘桂大潰敗,被很多日本人視為重慶軍方第一名將,天字第一號敵。


推薦閱讀:

抗戰時普通人如何能安全的活到戰爭勝利?
九一八事變後七七事變前,國民黨政府有沒有針對日本的做過戰爭準備?具體措施有哪些?
抗戰結束前國共是否曾經俘虜過少將及以上軍銜的日軍?
tg是什麼意思?
抗日戰爭兵力對比?

TAG: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