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眾文化中的「偽個性」?


題主可以參考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學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對於文化工業批判的相關理論。

個性的虛假性。

「在文化工業中,個性就是一種幻想,這不僅是因為生產方式已經被標準化。個人只有與普遍性完全達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沒有問題的。虛假的個性是流行……虛假個性是理解悲劇和消除悲劇影響的前提:由於個人已經不再是他們自己了,他們只是普遍化趨勢會集的焦點。」

「社會所依憑的每個人,都帶上了社會的烙印:他們看似自由自在,實際上卻是經濟和社會機制的產品」(《啟蒙辯證法》霍克海默阿多諾 P140)

用通俗的話概括一下就是,你的個性是虛假的,不過是媒體、執政者對於意識形態控制的副產品,讓大眾沉溺於文化工業的產品,消解人們的批判和反抗意識。

手機碼字,手動翻書,輕噴點贊。


阿多諾是在對文化工業典型產品(也就是流行音樂)的分析裡面把它斥為標準化和偽個性化。

這將導致聽眾的精神煥散和聽覺退化。

具體來說,文化工業產品為了獲取利潤吧,就降低成本,只是簡單模仿。但是呢,你還必須要讓受眾覺得這是新的東西,這樣他們才願意買啊是不是…

所以就製造出一種偽個性化,個性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它本身就變成了一種模式,納入到商業模式中。

標準化呢會讓受眾覺得熟悉和安全,而偽個性化又讓消費者忘掉自己已經消費過同類產品。

整個文化工業理論就認為文化工業產品的目的的經濟層面的,但影響是意識形態層面的,成了鞏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社會水泥。

(寫完才發現是哲學歸類…然而我從傳播學方面回答了……掩面逃走


補充高票回答。

除了文化工業接受者的「偽個性化」之外,還指文化工業產品的「偽個性化」。

阿多諾是一位造詣極高的音樂學家,他對音樂的社會學分析是其哲學、美學和批判理論的延伸,也是文化工業理論的實踐操作和具體運用;通過流行音樂批判,進行由具體到抽象的演繹和歸納,也充實了文化工業的理論依據。從流行音樂中概括出的標準化、偽個性化特點,同樣是文化工業生產的娛樂產品的重要特徵。

「音樂,無疑是藝術中最純潔,最少與手段性的,理性的,或技術的事體相擾雜的一部分」[1],它本是純粹藝術的代表,但流行音樂出現顛覆了嚴肅音樂的特徵。「流行音樂的全部結構都是標準化的,甚至連防止標準化的嘗試本身也是標準化的」[2],而偽個性化是標準化特徵的必要關聯,所謂的個性「不過是普通性權力為偶然發生的細節印上的標籤,只有這樣,它才能接受這種權力」[3],這種「個性化」歸根到底是虛偽的。標準化和偽個性化「賦予了文化上的大量生產以標準化本身為基礎卻可以自由選擇或開放市場的光環」,「讓他們覺得好像在為自己唱歌」,「讓他們忘記自己所聽的歌曲早已被聽過或事先消化過了」[4]。流行音樂所固有的這種性質,使音樂成為了背景音樂,它的欣賞方式要求極大地抑制聽眾的主動參與。通過給予大眾表面的、實際被制度限定和規範化的自由,娛樂產品實現對消費者的控制,也完成了對主體能動性的消解。

[1] [英]馬凌諾斯基著,費孝通譯:《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46年版,第65頁。

[2] [德]阿多諾:《論流行音樂》,轉引自趙勇:《整合與顛覆:大眾文化的辯證法——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9頁。

[3] [德]馬克思·霍克海默、西奧多·阿多諾著,渠敬東、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第172頁。

[4] 同上,第63頁。


一:【目的性。通過偽造第二個性的手段藉以或掩飾自己目的】

二:【希望自己真的如虛假的性格一樣,無論這性格好壞。中二晚期醫曰不可治】


推薦閱讀:

《莊子·齊物論》的相對主義思想體現在哪裡?
只要驗證了輪迴真的存在,是不是就可以說佛教的一切都是真實不虛的,好像這樣的案例全世界真有不少?
如何客觀的評價「超體」這部影片的哲學觀?
哲學和物理哪個重要?哪個更加能改變世界?
《記憶碎片》(Memento)這部電影如何?

TAG:生活 | 哲學 | 法蘭克福學派 | 大眾文化 | 文化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