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元為何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軟肋?

1、最近看了篇文章,上面說我國對汽車用晶元是100%依賴進口,真的有這麼誇張嗎?有了解這個的嗎,幫我解解惑

2、詳情可以參考文章:晶元為何是中國汽車產業軟肋?


消費電子晶元還可以做做,汽車電子晶元難!各種質量認證,要求很高不是哪個公司隨意就能進入的市場。市場同樣都是被幾個巨頭壟斷著,Bosch最大最牛逼,Freescale,infineon,ST等等其次,而且大部分公司也都是Tier 2,很少有人做的了Tier1直接供貨給OEM。汽車晶元行業歐洲現在是完爆北美,每年各種patent數量歐洲佔全球60%


晶元不只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軟肋,是中國很多產業的軟肋。

中國汽車產業的軟肋不只是晶元,其他很多方面也是軟肋,或者說沒肋。

就汽車業而言,除了一些外圍簡單一點,低端一點的晶元部分實現本地化之外,其他的無不是被Renesas,Freescale, NXP, 英飛凌,ST等歐美廠商。

至於為何?因為本身中國就沒幾家公司能獨立自主研發設計高端晶元。

應用在汽車行業的晶元更是幾乎沒有,能不是軟肋嗎?


我國去年晶元進口價值可比石油還高呢


相反,我覺得汽車電子是比消費電子更高階的階段,目前國內所有的晶元設計類企業基本都是從消費類晶元這種接觸頻繁的產品起家,基本沒有做大。強手如海思,也只是勉強保住消費級晶元一代一到兩款晶元的能力。話句話說,無法拓展到其他利潤更加豐厚但受眾比較少的領域。

換句話說,我們的基礎設計能力還很薄弱,但是,進步也是很大的,畢竟幾年前,吹牛皮跑跑分基本沒有國產商的影子。但是,如今白牌平板滿天飛,全志,瑞芯微,炬力,君正,天馬微電子等等一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企業都在以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方式在表現著他們存在的價值。對比與俄羅斯,對比與印度,另對比於某些國家,我們的腳步並不算慢。所以,一旦大陸微電子企業從消費電子這塊藍海掙脫出來,那麼,勢必成長壯大,足以威脅其他。到時候進軍任何領域都有可能,這方面看好海思和展訊另加比亞迪微電子(不知道對不對)。總結就是,我國微電子還處於嬰兒期,還沒有發展壯大。

我忽然想起了德儀,,ST接連放棄消費電子市場的事情,大概由於不想投入巨大精力進入這種相當于軍備競賽的更迭中,而汽車,醫療電子等等利潤豐厚,迭代壓力小,更適合投資,於是,如題主所說,他們在這一行業領域做得很好。

歐洲是傳統的汽車強勢區域,而中國的汽車普及知識最近這幾年才開始,所以,我國微電子產業並沒有經歷聚焦於這一塊,或者說尚且無實力與計劃,(汽車電子首要穩定,安全。這對於我國微電子企業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畢竟各種大小微電子公司還在互相跟緊市場而不是開拓市場。)

最後聲明,這是一個由市場導向,政府支持的行業,國內發展真的很不錯,不要否定了他的成就,當然,可以看到他的差距。


不一定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軟肋了,對哪裡的車企可能都是個特殊話題。

從整車廠的角度出發:晶元屬於2級供應商的事情,直接介入過於細緻了。維護下「值得信任的晶元列表」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情,對控制供應商的效果比較直接。

從1級供應商的角度出發:哪裡的控制器生產企業都不敢忽視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問題。這麼多年大家都知道tricore和powerPC內核可靠,性能尚可,成本也可接受,那麼沒有去嘗試新晶元的動力。

從晶元生產者的角度出發:車用晶元要求又高,又難以上量,不如從消費類產品入手。已有的幾家就獨大了。


接「羅納爾多」,中國其他產業也都存在心臟病的問題。。。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


注意看一般商用級和工業級元件廠家的條款,請勿用於關係生命安全的場合。汽車顯然算生命安全場合,用國產一般的你敢嗎?相信國產還是能達到這個質量的但是價格就呵呵呵,所以嘛只能航空航天用用啦。


未來汽車都朝系統操作了


本來汽車電子系統有多少國內自己做的嗎?系統是外國搞的,元器件還能不是外國搞的?


因為晶元幾乎無法抄襲。別的東西通過拆解、分析,能學到很多東西。


本人打算做汽車晶元,有興趣的可以談談


推薦閱讀:

自主品牌車企之間合作推進零部件標準化困難在哪?
如何看待工商總局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的決定?
如何評價君馬汽車?
捷豹品牌在汽車工業的技術優勢是什麼?
各個汽車品牌的旗艦真的比BBA的入門車系差嗎?

TAG:汽車 | 晶元集成電路 | 汽車行業 | 汽車電子 | 飛思卡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