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拉丁化的推動者有沒有想過借用方言發音減少國語中的同音字?

眾所周知,漢字無法拉丁化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同音字太多,特別是北方官話中。那麼借用方言的發音即部分字改用方言的發音,以此減少同音字,是否就能順利拉丁化?若是可行,倒真是慶幸,「專家」們沒想到這個損招。


有,且不僅方音。

國語羅馬字的設計者雖然沒有提倡過按方音或外語來拼寫,但在實行上還是有這樣做的。譬如「國語羅馬字(Gwoyeu Romatzyh)」這個拼法的「羅馬」就採用了「Roma」的拼法。

拉丁化新文字的話,不僅試過,它的設計者還提倡這樣做。而且和國語羅馬字一樣,也接受按外語來拼寫的做法。好像「拉丁化新文字」中的「拉丁化」的拼法就是「Latinxua」,這裡很明顯已經吸收了「Latin」這個外語拼法了。

(《Sin Wenz Rhumen》第 32 頁)

《Sin Wenz Rhumen》還附錄了一份〈方案方音對照表〉。如果留意表的最左邊,會發現新文字是區分尖團的方案。依照方案「附註」下的說法,當時大概還有些地方區分尖團音,而尖團合流反而被看為「不同的方音」,所以為了照顧這些語言者的新文字仍然區分了兩者。

延伸閱讀
拉丁化新文字(維基百科)
新文字 Sin Wenz(pinyin.info)
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維基百科)


人家早想到了,老國音分尖團,保留入聲和某些聲母,吸取了古漢語和方言的語音,可惜不能算成功而已。


文字改革,改的對象是字,不是音;是改文字,不是改語言;是讓可變的文字適應暫時不變的語言,不是讓約定俗成的語言被人為固定的文字砍削得稀巴爛。
隨意拿各種方言讀音在共通方言中篡改,這是什麼專家能想出來的?想出來也辦不到。胡鬧!


趙元任的通字方案就是用採用傳統官話音系作為拼字基準,試圖用這種方法有效控制同音字問題並作為所有方言的統一拼寫方案。類似於藏文吧。


漢語拉丁化以後,將會以詞為單位,而不是字,就和漢字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了。

所以同音字不是主要問題,同音詞的情況應該比同音字少多了。


操作難度太大了,對於單音節字,要挑選幾萬種不同發音,估計會崩潰的。
而且這個問題不是從此你不會寫字了,而是你爸爸媽媽可能以後都不會說話了,為了說話,他可能要學幾百種方言里的各種發音,三十歲以上的人都哭了


把好幾個地方的方言融合之後就沒人會講了…


關鍵是第一代會說的人很重要。

南方部分人,學普通話,不一樣跟學外語一樣嗎。
只不過普通話基於北京音,是一個現成的活的語言。

我認為生造一門新國語,理論上當然完全可行。
普通話因為遷就北京音,根本就不普通了。

從全國範圍內來看,把葯念為yo 的,無論是人口及面積,應該都是大多數。


我認為完全是可行的,異拼表示聲調,並且以詞為基本單位,歧義就很難產生,至於詞素,也可以通過異拼解決,外國人用本國人習慣創造的漢語拼音方案數不勝數,近代更有國語羅馬字,通字方案,拉丁新文字,都可以借鑒,更有人在中古漢語音係的基礎上研究同音字和同音詞的區分,個人認為,經過簡化的中古漢語拼音完全就可以勝任中國的「通字」,關於拉丁化漢字,專門著作甚多,洋洋乎大觀!我建議把普通話里一個音節的字都分成組,一到五字為一組,一組一個拼法,拼法可以借鑒的拼音和拼寫習慣很多!


推薦閱讀:

《武林外傳》里出現過多少種方言?
如何學會給一種方言標註調型?
怎麼用國際音標標出自己家鄉方言的讀音和語音變化規則?
為什麼知乎上有些大 V 不反對少數民族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卻反對漢族人學習自己的方言?
關中話(陝西話)是不是已經滅絕了?

TAG:方言 | 漢語 | 漢語拉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