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家棄子出家,算符合佛教教義愛他人的嗎?

爲什麽很多看透人生無常的人並且一般是經歷了一番痛苦選擇遁入佛門,這是不是一種無能的對殘酷事實的逃避?記得曾經看過弘一法師的介紹片,他出家之時,拋下自日本追隨來的妻子以及孩子,以及許多由俗出家的人都是不顧家人意願的,那麼是不是傷害了妻子孩子呢?這和佛教教義愛世人如何對應?

多種解讀都可,有原經原典引述更佳。謝謝回答。


你告訴我,愛他人算哪門子的佛教教義

那本佛經里說愛他人是佛教的教義?

愛就是煩惱根斬斷煩惱變遷之流才是正道

如何斬斷?

最根本的辦法,離家、非家

出家是最解決問題的辦法。

包括孝順父母什麼的,那都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迎合中土人士,勾牽入道做出的改變。

出家,我們用句俗氣一點的話來說

就是一次說走就走的解脫之旅

如果被家庭牽絆無法割捨,那隻能說施主尚未修得暇滿之身的福報,還是在紅塵中修行吧。


1.爲什麽很多看透人生無常的人並且一般是經歷了一番痛苦選擇遁入佛門,這是不是一種無能的對殘酷事實的逃避?

答:不論我們有沒有看透人生本質是苦這件事,客觀上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痛苦。只有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才會選擇走上出家修行之路。

面對殘酷的事實,渺小的人類個體只能選擇接受和忍耐。是不可能逃避的了的。世人以為出家是逃避,實乃不知其所以然也。正可謂:「只見僧人喝粥,不見僧人受戒」。真想逃避,我勸大家不要指望出家可以改善現狀。

2.記得曾經看過弘一法師的介紹片,他出家之時,拋下自日本追隨來的妻子以及孩子,以及許多由俗出家的人都是不顧家人意願的,那麼是不是傷害了妻子孩子呢?

答:確實是傷害了妻子和孩子。我的父親在我出生不久後就出家了。整個家族都對他的所作所為不理解不支持。就算是虔誠的信徒,在面對至親出家這件事上也難以真正的放下。對於孩子就更不要說了。親情的缺失、外界的議論都會給無辜懵懂的孩童帶來很大的壓力。所幸時間是一劑良藥。人們會漸漸淡忘,孩子也會慢慢長大。沒想到當初那個對父親如此怨憤的我盡然也會出家。只能說這是共業,殊途同歸。

說到這裡,不得不多說兩句。出家,不是我們想出就能出的。更不是自以為看破了、放下了,甚至是想逃避了,就輕易可以出的。其中甚深的因緣難以言喻。簡而言之就是要憑緣分。也正是緣分使然,這些家屬的被傷害也是在所難免(命中注定)。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只能是儘可能的減輕對家人的傷害。作為家人一方,也應儘快調整心態,祝福他的出家功德早日圓滿。

這和佛教教義愛世人如何對應?

答:樓上的諸位護法已經著重揭示,佛教的教義並非「愛世人」。但是如果一定要這麼說,卻也是可以勉強說的過去。佛教,眾善都要奉行,眾生都要去愛。而不僅僅限於「世人」,更不僅限於自己的家人朋友。

面對無量的迷途眾生,高僧大德們也只能舍小家為大家了。這不是欲愛,是大愛。

補充:其實這個問題或者說矛盾,只是在我們漢傳佛教尤其是中國地區才顯得比較突出。其他地區之僧眾情況並不相同。況且漢傳佛教眾多高僧大德也是孝順父母的典範。眾多的出家僧人都是童貞入道,沒有家室。拋妻棄子出家的實在是少之又少。各人因緣不同,不能因為少數的個例,就簡單的以為佛教僧人都是如此。

以上。阿彌陀佛,祝吉祥!


我想,題主可能不了解

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尊者、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和 「禪定第一」比庫尼Nanda尊者。

observer (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2014-02-12 00:52:41

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

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lm2=813amp;open=_blanktj=0hot=0

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 聖嚴法師

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

類似的問題已經有了,出家的人拋棄了七情六慾 家人朋友 是大愛還是自私呢 ?

============

另外,關於佛教里所說的愛

唯有真愛,才有快樂。真愛有療愈及轉變周遭環境的力量。

  真愛的第一點是慈,是給予喜悅、快樂的意願和能力。要培養這能力,就要諦觀和諦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如何才會使別人快樂。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給他不快樂。

  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苦難。

  真愛的第二點是悲,也就是舒緩和轉變苦難、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

  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深觀他、深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給他帶來些許的安慰。

  真愛的第三點是喜。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喜的深層意義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看到別人快樂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我們又怎麼替別人而喜呢?喜是為了每一個人。

  真愛的第四點是舍,意即是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

  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

  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限。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跟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舍。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舍,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

  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這,就是舍。

  要將愛的這四點帶到我們的生命以及我們所愛的人的生命中,我們必須要諦觀,並修行四無量心。

http://9.douban.com/subject/9128189/

  你可以,愛 第一章 唯有真愛,才有幸福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2959

  《你可以,愛》:真愛的四個層面

鳳凰佛教-智慧的傳播者dushulz/detail_2012_12/20/20372806_0.shtml


在初期的佛經中,出家是有很大功德的,而且修行方法需要長時間的打坐、靜思、念咒等,家庭生活會對修行造成一定的干擾。所以需要從形式上出家,出家是為自己、家人、所有人趟一條解脫路,為的是所有人的遠期利益,此時遠期利益與照顧家人的近期利益相衝突。

後期的佛經中,提出了心出家的理論,心出家才是真的出家,這是為已經久遠修行的人說的。維摩詰經中,父母不聽,則不形式上出家,而是心出家。此類修行人隨順世人,當然也隨順家人。


親歷,所以匿了。

老公的叔叔,在外界看看家庭美滿,婚姻幸福,女兒聰明漂亮學習好,生計不愁。

但就在他女兒十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家。與妻子離婚,一次性支付了孩子的撫養費十萬塊錢,說走就走。

有人理解他,比如他父親。也有人不理解他,比如他女兒。但是他出家這麼多年,沒有放棄供養自己的老父,也繼續出錢供女兒上學。

今年他女兒高中畢業了,考上了一本。他應該也很高興吧,但是家人卻看不到他的笑臉。家裡只有爺爺能夠幾個月見他一次,他委託爺爺帶自己的女兒好好旅遊一下,走走名山大川。

其中有一站是我家,在跟他女兒談話過程中,不小心提到她爸爸,她的臉上閃現出一縷尷尬,復又裝作沒事,顧左右而言他。

女兒上大學,自己只是遙相祝福。侄子結婚,自己也只是遙相祝福。很多喜事,他都沒來。

他的伯父去世,他來了。在人少的時候,墳前給老人家念了經。

我覺得他這樣很好,對他我很好奇,但又不想去打破他平靜的生活。

最後,祝福。


你只看到一部分,弘一法師出家前,家裡所有的人生計都安排好了,歷代大德出家,都是把家裡安頓好,或者出家後也是贍養父母的。高僧傳,這本書可以翻一翻。


漢傳佛教出家也沒有拋棄父母。作為獨立的人來說,應該是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的。

出家,是一種生活方式吧。

1.因為挫折,的確有。世間往往認為佛教是消極避世的,所以大家從一般小說、電影、電視里接觸到的佛教基本都會偏向於消極。大眾往往又有一個習慣,根據目前獲得的信息利用經驗去估計一件事,而不會去親身體驗。那麼,建立在假設上的結論往往會有個人喜好上的偏頗。附帶一句六祖因為聽到金剛經然後選擇的出家。很多人學佛幾年以後選擇出家,甚至有人在世間生活富足美滿卻選擇出家。

2.我曾經就這個意思問過我女朋友。我跟她說我要出家。她的第一反映是:你不負責任,你真自私。站在"我本位"(自造詞)上的確是這樣。但是對於成年的兩個人,大家都有自己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力,愛,是佔有還是付出?是絕對的自私還是盡心的體諒?

3.舉例子,我有一個孩子,他吸毒了,我愛他,然後讓他強制戒毒。在強制解毒的階段里,他很痛苦,那麼我會因為這個痛苦就放棄讓他強制戒毒嗎?佛教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慈悲都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親


見過一個事業家庭極其成功的一個老師, 最後遁入空門。

朋友問她說你就這麼忍心拋棄你的家人啊。

她說這是舍, 而不是棄。


「出家是為了渡眾生,連身邊的人都不能渡,如何渡眾生」


可以看看凈土宗八祖蓮池大師

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喪母,大師決志出家,與妻子湯氏永訣:恩愛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

湯氏灑淚說:君先走一步,我自會打算。

大師作《七筆勾詞》棄家,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看看七筆勾詞寫的什麼:

父母的恩德深重如山,曲盡人世間最奢華的物質享用來孝養雙親,也還是不能報答父母的深恩。只有雙親脫離了生死煩惱,做為兒女的孝道才算圓滿完成。唉!超塵出世的大事因緣,僅憑凡夫自力的淺知陋見怎能做到。奉勸全天下的孝子賢孫們,應當竭盡全力努力修持佛法,仰仗如來的慈悲願力加持,來超拔父母出離塵垢。因此,要把求得富貴、顯親揚名、榮宗耀祖這些夢幻空華般的世間淺陋的情見一筆勾銷。

鳳鸞夫妻比翼雙飛,恩愛情緣的牽絆、糾纏何時才能停止?像活鬼一樣喬裝假扮,相互廝守,彼此貪愛對方的痴心和美色。而因緣完盡的時候,終不免撒手分飛,各自隨業力受生。唉!為了你這兩相纏綿、恩愛難捨的情執,以至於將來彼此受到黑白無常的披枷上鎖,做閻王陰司的囚徒罪民。要知道,今日夫妻,往往是前世冤家來續寫孽緣而已。因此,各自都要追尋了脫生死的解脫大道,要把歡愛如同魚水一般夫妻情愛的痴心一筆勾銷。

人體的四大和合的假相,看外表相貌堂皇,察其內里膿血屎尿,遍身瘡疣浸襲,有如浮囊度海,朝不保夕,哪能把這個寶貴的時光花在為子孫顯貴的浮名上呢?就拿竇燕山來說,雖然教成五子,名播海內。現在看起來,還不是舞台上的一場假戲,戲散後,究竟還有什麼實在的形質可以留得住?唉!得罷休時且罷休。再說,你雖為兒孫著想,後輩能體諒你的艱辛創業,繼承你的志願嗎?惟有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才能體悟古亘不變的永恆真理。因此,要把兒孫攀宮折桂、封相拜候的想法一筆勾銷。

金榜題名,高中魁首,不要說什麼這是男兒最得意輝煌的時候。雖然擁有斗大的金印,可是這聲名威勢是不能長久的。唉!世上有多少追名逐利的夢中過客,枉自地向外賓士,而今日的童顏,轉瞬間就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真如同一場黃粱大夢,一旦笑醒了之後原來什麼都沒有。因此,要把這貪求功名利祿的思想一筆勾銷。

金銀滿箱,富比王侯,普通人當作說不盡的榮耀喜悅,而僧家看來卻是無盡的憂愁。世間人千思萬算想賺錢,思前慮後,憂心忡忡,坐卧不安。而財多累身,最終變成了金錢的奴隸。唉!粗茶淡飯,心中無求,快樂自在,勝過那美味珍饈,山僧寬舒的納衣勝過於錦銹莽袍。盡天地間的高厚廣遠,無非是我安居的茅廬,何必建造高廣的華堂豪宅。因此,要把勞勞碌碌廣積家宅田產的思想一筆勾銷。

學識淵博深廣如海,文章氣魄光芒萬丈,身懷百藝,飲斗酒下筆能寫千首詩。唉!縱然才華蓋世,滿腹經倫,又有什麼值得誇耀的?要知道生死無常到來的時候,不可能因為你文章寫得好,而不流轉於生死苦海。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極樂,才能解脫生死輪迴。因此,要把創作出蓋世文章流傳萬古的思想一筆勾銷。


看了好多回答,巴拉巴拉什麼的。

其實還不是自私。

其實還不是自私。

其實還不是自私。

為了自己的追求,拋妻棄子。

什麼業果,什麼慈悲。你說得好聽而已。

妻子一定很失望,兒子一定很想哭。

為了自私,竟然做到這個份上,還有臉對世人說,我慈悲。

呵呵。


愛他人不是佛教教義 愛是基督教倡導的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過來湊個熱鬧

話說作為一個文科生剛剛做完一道材料大題就是論述佛教的== 看見問題感覺好親切==

佛教魏晉南北朝入中國的時候受到傳統儒家倫理很大的衝擊,孝在政治倫理中地位極重要,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而佛教的出家自然與孝對立。

「愛世人」這條真心不算佛教教義……這是大概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適應倫理道德的表現吧

而現在中國佛教是融合了儒家思想的,三教並行、三教合一的史實有力地說明了佛教的發展過程

咦好像有點偏題,也沒有引經據典……不過就是這麼個理~人家佛教本身不就是看破紅塵修鍊自身斬除煩惱追求自身幸福嗎~


愛有等差,所有宗教,總是愛自己的信徒多於愛世人


愛,就是慈悲。

不執著於俗世情愛,而是以廣大心量真實利益眾生。


看看《未曾有因緣經》佛陀讓羅睺羅出家的故事,你就應該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http://www.dzzc.com/3-1.html


懶得引經據典,佛事宇宙級的翻譯家,當然會根據2015年地球的情況來說出最新的佛經

佛有6神通,天眼通看得到我們在做什麼,他心通知道我們想什麼,宿命通知道我們過去未來轉生的地方,神足通可以變化到我們面前,很多神通機器貓的,任意門,時光機,複製人差不多

釋迦摩尼佛從無勝佛土離開,出生在我們太陽系地球,就是為了讓我們也可以他一樣,突破生老病死4大束縛,進而達到事事無礙的佛果地境界

君不見大本華嚴經,看一遍就要幾千年的時間

佛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時代,背景,程度,習慣,生存,生意來翻譯生命,自然,宇宙


我覺得王陽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請看我的頭像,對,就是介個帥哥哥,釋明心,我不信佛,可是他長得好帥好帥噢,我從他的微博關注到微信,下面是他寫的東東

不能因信佛而破壞了家庭的和樂

2014-09-06 三棵千年松

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和諧、更美滿、更有朝氣、更有活力。唯有如此,才能使得自己愉快,使得他人敬仰,並使他人樂意來接受自己的影響。

  俗人生活的第一要務,便是建設和樂的家庭。對父母要盡孝,對子女要慈愛,敬與養,教與育,做到自己最大的可能,才算盡了父母與子女的責任。夫婦是家庭的重心,彼此之間,一定要堅守貞操,要敬愛對方,要體貼對方,夫婦間的感情融洽了,縱然是菜根布衣的生活,仍是一個可愛的家庭。

  家庭和樂,主要是建立在夫婦之間的感情上;家庭的幸福,主要是賴於經濟收支的平衡。居士應當從事各種正當的職業,來謀求生活的所需,除了屠業(包括漁業及葷菜館等)、盜業(包括賭業及走私等)、淫業(包括酒家、舞場、妓院等),其他的或農、或工、或經商、或公教,都是可以選擇的。有了收入,必須量入為出,在《善生經》中,佛為居士的收入,分作四份來處理:一份為飲食(家計的生活),一份為田業(營業的資本),一份為貯藏(家中的儲蓄),一份為給予耕作商人而生利息(放款的利潤)。以這樣的經濟計畫,來計畫家庭的經濟,實在是最安全也是最科學的分配。

  但是,經濟的作用是在促成生活的幸福,是在達成道德的目的。所以,佛陀責斥收入超過支出的守財奴,把他們喻為餓死狗;更責斥支出超出收入的人,把他們喻為沒有種子的優曇鉢果。

  先把家庭經濟的基礎鞏固了以後,除了家庭正常生活的所需,如果仍有餘力的話,就該用於家庭以外的福德──供養三寶及公益慈善等的事業中去了。所以《雜阿含經》中也說,居士的財產,應該分作三種用途:一是供養父母;二是養育妻子兒女乃至賙濟親屬、朋友、僕從等;三是供養沙門、婆羅門(三寶即在其中)。

  一個居士,應該時常親近三寶,但如不顧家庭的事務,放棄了對於父母子女及夫婦的責任,專來親近三寶,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已經盡了對於家庭的責任。

  一個居士,應該無條件地供養三寶,但如剋扣了父母的所需,減少了子女的營養,節省了丈夫或妻子的生活費,降低了僕人的工資等等,拿來供養三寶,那也不是佛所希望的事。除非得到了對方的心許,或者是出自各人的自動。

  因為,一個居士,不能由於信佛而破壞了家庭的和樂,應該由於信了佛的緣故,而使家庭更加和樂起來。否則的話,你的家人,因為不滿你的不顧家庭而只顧三寶,他們不但對你起反感,也連帶著對佛教起反感。這樣一來,你本為了恭敬三寶,卻使你的親人變成了三寶的反對者,這是非常不幸的事。我在前面說過,居士是理想的菩薩道實行者,菩薩是以救度眾生為要務。如今,你把自己的親人,拒之於三寶的千里以外,還談什麽救度眾生呢?

這個是從微信里複製過來的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IzMTQyOQ==mid=201111241idx=1sn=9a66878c519e49592146402e490d4eb0scene=4#rd


推薦閱讀:

如何用佛法升顏值?
為什麼佛不能滅定業,卻又有念咒消災的事情。?
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如果輪迴是苦,那麼創造這個輪迴的神呢?
如何用邏輯證明死亡不是終點,以及輪迴的真實性??

TAG:佛教 | 佛法 | 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