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古代弓箭通常是什麼材質做成的呢?類似於《魔戒》、《斯巴達300勇士》、《特洛伊》這種電影中,一箭穿心對方立即倒下,再類似於《英雄》里秦兵一齊以一定角度朝天放箭最後遮天蔽日般落下來,這樣的穿透力究竟有多大?射程有多遠?我一直十分懷疑弓箭的殺傷力。古希臘史詩級戰爭大片中的箭雨是否太過誇張?
2015.01.12:很早以前隨便寫的答案,最近又出現了一些回復,我來做一些進一步的修改。有人提到了關於箭的問題,這裡帖一張英國長弓的各種箭頭:
這張圖截取自鍛造大師Hector Cole的個人網站,歷史上實際用於對付重甲的箭頭應當是像像Type10和Type12這樣的短波金箭鏃,而不是更像「穿甲箭頭」的Type
7 needle bodkin。這種較長的箭頭本來是用來對付鎖子甲的,在有些測試里用這種箭頭測試板甲時折斷也不算奇怪,即使穿透,
逐漸擴孔的過程也會使穿深大減,而且創口太小。當然,戰爭中使用的最多的應該是像Type16這樣的箭頭,較小的橫截面加上倒鉤,兼顧穿透力和殺傷力。
早先discovery曾經有過一個測試: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0pvYkZy7A(需翻牆)
亞洲方面,譬如我們的鄰居韓國,傳統弓算是國技,相比日本人的弓道,韓國人的gungdo更加講究射箭本身:
標準的傳統弓靶子是大約2*2米大小,距離則是變態的145米,即使是這個距離,也只需要很小的仰角就可以命中,而且作為一項群眾運動,這些弓的拉重不可能很高,大多數應當在50磅以下,入門應該在30磅左右,由此可以想見韓國傳統弓的效率必然是相當之高。韓國傳統弓運動員可分1—9段。目前的規則是,在升段比賽中1輪5箭,共9輪,總共45支,射中25支為一段,39中為九段,目前九段選手應該只有48人。最近的韓國電影《鳴梁海戰》有大約百米距離命中人體的橋段,看來並不算虛構。
============老回答分割線===========================================
先上數據吧,對於歷史上恐怕是最有名的拋射兵器——英國長弓,各種測試是比較多的。長弓全盛時期,拉力普遍在150磅上下,也就是68千克力。對於這樣拉重的紫杉木長弓,在英國皇家軍事科學院用多普勒彈道雷達測得的數據如下:53.6g箭初速64.3m/s 動能111J 彈道末端48.9m/s64.1J 實際最大射程在312m~328m之間,末端能量剩餘58%
95.9g箭初速53.0m/s 動能134J 彈道末端 44.9m/s89.9J 實際最大射程228m~249m之間,末端能量剩餘67%
100+焦耳的發射動能差不多相當於現代手槍的三分之一,配合合適的箭頭可以在近距離有效貫穿早期的鎖子甲甚至板甲(後期中碳鋼打制的米蘭甲穿透會比較困難,但仍不失可能性)至於實戰中的威力,英國人倒是有不少記載。長弓最早差不多是威爾士人開始在狩獵中系統使用的,英格蘭入侵威爾士的過程中,威爾士人的長弓給英格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愛德華一世的隨軍牧師的記述中,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恐怖的記憶:在1182年的阿伯蓋文尼(Abergavenny)圍城戰中,威爾士人發射的流矢穿透了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城門(拉丁文原文是palmalis fere spissitudinis transpenetrarun,直譯成英文是theypenetrated nearly the space of a palm,Robert Hardy認為a palm相當於現在的a hand,一掌寬,也就是四英寸,至少也有三英寸,想在25碼上達到這樣的穿透力,弓的拉重至少要有100磅,並且需要特殊的箭頭形狀)。當時有位諾曼領主布勞思的威廉曾想廢除威爾士人擁有武器的權利,在武力鎮壓中一位騎士被長箭貫穿了又鎖子甲保護的大腿,箭頭繼續前進射穿了木質馬鞍並給坐騎造成了致命傷(Ref.14)。類似的例子還有騎士在一條腿被貫穿後想掉頭離開時另一條腿又中箭,兩支箭就這樣把他釘在了馬上。
題主提到的箭雨,歐洲中世紀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幾場著名的戰役,克雷西,阿金庫特,陶頓等等,這裡我列一段對於阿金庫特的描述:
1415年,阿金庫特(這個譯名應該來自於英語發音,Agincourt在法語中的發音更接近「阿讓庫爾」),法國人再次為自己的散漫輕敵付出了代價。在兩片密林之間的狹窄農田上,連夜的暴雨讓土地一片泥濘。此時的英國已是蘭尼斯特蘭開斯特王朝,國王不再是分不清的愛德華數字,而是更加分不清的亨利數字。亨利五世手中只有6000人馬,其中大約5000民長弓兵,經過連日的行軍,糧草已斷,還染上了痢疾。面對攔截的三萬名法軍,英軍們可謂從裡到外百轉迴腸。
兩軍在陽光中對陣了數個小時而沒有進攻,亨利五世深知此為背水一戰,拖延就意味著戰鬥力的流失。於是他命令兩翼的長弓手向前推進至敵陣前鋒大約三百米處列陣,並把削尖的樹榦斜向前方插入地面作為簡易的防禦工事。這數百米的行進距離是英國人最脆弱的時機,此刻法軍若在長弓手列陣之前發起衝鋒,其優勢兵力面對幾乎毫無防護的長弓兵們完全可以一舉擊潰。隨著「Ready your bows! Nock!Mark!Draw!」以及最後一聲「Loose!」的號令,5000名長弓手發出了第一波齊射。Fig.24阿金庫特戰場形勢圖。泥濘的耕地終將成為法軍的噩夢。5000支箭帶著嗡嗡聲以大約40度的仰角躍升至數十米的高度,然後急劇下落。在法軍看來,英軍陣地上如同升起了一小片烏雲,幾秒鐘過後,這片烏雲帶著陰影就飄到了法軍上方,猛烈的砸在了騎士們的盔甲上面,一時間尖利的撞擊聲震耳欲聾。不過300米差不多是長弓實戰時的極限射程,在這個距離上很難對披甲的士兵造成傷害。然而還是有不少戰馬中箭,一時間打亂了法軍的陣腳。兩翼的法軍騎兵按捺不住,再次自行執行plan B,率先沖了出去。無奈的法軍指揮官只好讓陣中的披甲步兵跟著騎兵發起衝鋒。泥濘的地面再次幫助了英國人,在沒膝的爛泥里,重甲騎兵的衝擊變得非常緩慢。300米的距離,這些騎士們花了40秒(Ref.8)。按照長弓手們每分鐘六隻箭的射速,以及可能更高的爆發射速,這大約2400名騎士在不到一分鐘內承受了4到6波齊射,也就是近3萬支箭。中箭的戰馬把背上的騎士拋在地上,又被後面跟上的騎士踩入爛泥。衝到陣前的騎士一時被簡易的鹿砦阻擋,成為後撤的長弓手們的靶子。殘餘的騎士試圖調轉馬頭奪路而逃,結果迎面碰上緊隨其後的步兵,一時亂作一團。待這些重甲步兵們在泥濘中踏過戰友的屍體衝到陣前時,早已氣喘吁吁,正好被亨利的900騎士以逸待勞,一些長弓兵們也衝進陣中,幾個人對付一個騎士,用匕首刺入盔甲腋下的縫隙。剩下的法軍試圖撤退,結果又被第二攻擊波擋了回來,戰場再次變成的屠場。
Fig.25 泥濘中的騎士。此時的全身板甲已經相當成熟,長弓即使近距離也難以射穿。Ref.33
也許你會問,法軍的弓箭手此時在幹什麼?在戰前列陣的時候,那些不甘人後的法軍騎士們就強行推到前列,結果本該前突提供長程火力的弓箭手們反而被迫退居二線,結果整場戰鬥法軍弓箭手們幾乎一箭未發。是役,阿金庫特狹窄的戰場上插滿了近50萬支箭,如同大雪覆蓋,法軍陣亡大約7000到一萬人,絕大多數是貴族。一種簡單的武器,一些「低賤」的平民,再次與貴族的對決中取得了勝利。(這段引用來自我自己寫的小連載:【連載】漫談弓箭:更新第一部:弓箭史話(二)——英雄出草莽)
這裡我想拋開箭來談談弓的威力,換言之,這張弓到底能給箭提供多達的速度/動能,之後的事情,就看你選擇什麼樣地箭頭了。這個問題我在另一個回答古代戰爭使用的弓箭射程有多遠?里已經說了很多,這裡就複製一部分過來:
毫無疑問,提高拉力是個很簡便的方法。第二,更長的拉距顯然也會提供更長的做功距離,提高蓄能。假設我們的射手是同一個人,也就是說,拉力和拉距基本是個定值,那如何提高射程呢?首先,即使最大拉力和拉距都一樣,拉力 vs 拉距的關係是可以改變的。 比如這個圖,下半部分的白色區域是142cm長度的短弓的拉力曲線,那條幾乎是直線的則是185cm的長弓的拉力曲線,即使拉鋸一致,長弓也可以積蓄更多的能量。如果採取更多地措施,譬如弓兩端略翹起的弓梢,則可以讓弓的拉力曲線更「凸」,獲得更好地蓄能。其次,即使總得蓄能一致,弓能把更多比例的能量傳遞給箭也可以獲得優勢。 上個自己畫得圖。弓在回彈過程中,弓體本身的運動也會消耗一部分能量。如果一張弓更輕,並且有著更合理的質量分配(比如不要在兩端加各種死重),就可以獲得更高的效率。這樣一來,如果兩張弓蓄能一致,那麼發射的箭越輕,效率高的那張就更有優勢,而發射重箭時,這一優勢則會大大縮小。而古代東方民族普遍使用的合成弓(Composite bow,為了和現代的所謂 複合弓 區別,我習慣叫合成弓),優勢在於同樣拉力的前提下可以獲得比單體弓更低的弓體質量,比如以效率出名的土耳其弓,同樣拉力時等效質量差不多是長弓的一半。土耳其弓有個獨特的分支叫做Flight Bow,專門用來射遠。19世紀英國人從奧斯曼土耳其那搞到一批回去測試,有記錄的最大射程是900碼,也就是超過810米的距離。Atarn的網站上則有對現代作品的測試,其中有張拉力曲線的圖:
可以看出土耳其弓的拉力曲線是相當上凸的,蓄能首先就有優勢。初速測試更加驚人,其中一張125磅拉力的Flight Bow,發射203格令的輕箭(差不多13,4克),初速高達357fps,也就是108.8m/s,這個初速已經和那些性能最好的現代複合弓不相上下了。不過這個時候的效率不到50%,也就是超過一半的能量都被弓本身吸收了,如果這個效率再低下去,對弓本身就會有嚴重的損害。答主作為一個射箭運動業餘愛好者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答主來講一個今天答主親身經歷的事情。時間:今天下午17時許地點:青島某射箭俱樂部當時答主使用一把24磅的射准反曲弓,在10米外射箭,由於疲勞,撒放不規範,箭兩次脫靶。第一次,擊穿草靶,扎到水泥牆裡。靶厚度6-7厘米,硬度基本等同中等重量拳擊用沙包。
第二次,擊穿木質牆板,扎到牆裡。木板相當硬,扎進去多深我不知道,因為箭頭現在還留在上面,答主徒手拔不出來。
這是大水筆答主的戰績。現在再說一個大神的戰績。大神使用的是40磅複合弓,距離大約15米。大神從側面擊穿了放在靶上的礦泉水瓶蓋,注意,瓶蓋是擰在瓶子上,而瓶子被擊中後依然好好的站在那裡,或者說被釘住了。通俗點說就是礦泉水瓶最硬的瓶口,殺傷力可想而知:至於古代的弓箭手?人家就是靠這個吃飯的,我覺得一個優秀的弓箭手可以射穿除米蘭板甲之外的所有鎧甲。至於能不能穿板甲?我也不知道。很多人都忽略了箭頭的材質,古代的箭頭早期還都是用木頭和青銅,根本沒有破甲的能力而後期的箭頭即使是用鐵製,多半也都是用硬度不高的熟鐵鍛打或是鑄造,要穿透反覆鍛打成碳鋼的盔甲,並不是那麼簡單的。而現在人很多拿弓箭去射鋼板,強調弓箭的威力有多強,但都是拿現代的鋼製甚至是合金製成的箭頭去射,這樣會準確嗎? 事實上如果拿古代的箭頭去射現代的鋼板,恐怕擊中時箭頭就鈍掉了,哪能有多少穿透力呢?
其實吧 你要問威力還是 覆蓋率
先說覆蓋率吧 電影都是誇張化的 包括現代武器
電影里掄起什麼槍都當加特林用 實際情況是步槍點射 機槍也是 幾發幾發點射
那說弓箭 從張藝謀的英雄起就掀起了弓箭浮誇風 首先擺那麼多弓箭手你要齊射才有電影里那麼完美的效果 然而忍不會那麼整齊
其次 張藝謀 還有幾個其他導演的片子 弓箭手的方陣 幾萬人 前後幾百米 就英雄那樣的殲星弩 也就電影里了 真實世界你那麼玩 第一排的會被後面的射死
再按照電影里目測 英雄里射出去的箭 射程 比城市的 城牆寬度還大(城市是一個方形) 我就算你一個小城 一公里的城牆.... 這真是殲星弩
斯巴達三百也是 直接從遙遠的對岸飛過來 從斯巴達人這邊的視角看對面 基本分辨不出人型 目測也有兩三公里……
所以這射程你看看就好 至於密度
首先你弓箭手也是有體積的 比如你肩寬五十 我就算你一米站一個人吧 那箭雨的密度也是根據你人來的 其實也是稀稀拉拉 電影里都是箭雨密度遠高於射手密度威力挺大,這樣說吧,中身體125傷害,爆頭250。寡婦禪雅塔什麼的爆頭直接帶走,就是命中率得隨緣。
古代戰場上士兵的披甲率一直都是令人爭議的話題,對於普通士兵來說防護水平自然不高,對古代戰場醫護水平來看,基本上中箭即會喪失戰鬥力,命中軀幹就算當時沒死估計日後也都差不多了,因此殺傷力結合當時水平來看還是可以的。而對披重甲的單位殺傷其實相對來說是有限的,有些答案中也提到了,經典長弓在阿金庫爾對全身板甲的步行騎士們的殺傷相當有限,在那段有名的泥路中,相當一部分騎士最大的困擾是防止弓箭從頭盔防護窗口處射進來。一方面也顯示英方箭雨的密集。而且現代射准射箭運動的箭頭都不是為了殺傷目的的,你可以看看狩獵箭頭,一個個簡直喪心病狂。
古代弓箭我沒有玩過傳統弓,所以不敢妄言。
複合的話,我用的是70磅,試過30米穿市面上的油漆罐兩面,以及標準合成板的課桌,是沒有點問題的。
射靶的話,可以把箭館標準靶射穿,再死死釘到草牆上也是沒有點問題的。
現在都不太願意用複合,拔箭真的是個體力活。
美獵,我用的是55磅的,威力比複合小很多,只射過靶,沒有射過其他東西,但是拔箭比複合暢快的多。
推薦閱讀:
※弓箭初學,目標在傳統弓(蒙古式撒放),用作在去箭館之前的知識資料儲備,有什麼協會,論壇等知識來源渠道?
※為什麼在冷兵器時代彈弓始終沒有像弓箭一樣成為可靠的武器?
※箭羽有哪些類型?分別適用於什麼樣的弓?
※為什麼歐洲十字弓射程比弓近?
※新手入門該如何選弓?弓的好壞體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