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喜歡在一個陌生人社會或熟人社會?
我很喜歡陌生人社會,因為可以做我想做的自己。想反,熟人社會規範了自己太多,自己只是其中一個零件。
陌生人社會可以失敗可以瘋狂可以肆無忌憚,而熟人社會你不得不照顧別人的感受。
換而言之,我不喜歡小城市的生活,遍地熟人,不自在。
必然是陌生人社會。
熟人社會是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大家的圈子很固定,街坊鄰居都認識,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出來轉轉,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互相幫扶的社會模式。
但熟人社會也有弊端:你的一切行為都會被限制,一切污點都會被銘記一生。可想而知也是一種可怕吧,所有事情言行都必須謹小慎微。
況且陌生人社會也不是沒有朋友
國內的環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因為中國在執法以及審判過程中並沒有體現出足夠的法制社會的特徵,同時也缺乏統一的信用制度,因此現在打官司基本靠人靠錢,出了什麼事第一反應是找關係。熟人社會的好處就是每個人都可以從關係中獲得相對他人的某一方面的資源優勢,或多或少而已。而實際上,總體而言,這讓社會秩序受到了踐踏,因此出現了許多人模狗樣出現在七點新聞里的王八蛋。
而生人社會更信奉道德和法律,缺點就是從某種程度上說缺乏人情味。
總的來說,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熟人社會裡,對於足夠聰明的人來說,對陌生人和生意夥伴要抱有像敵人一樣的警惕性,對真正的熟人要足夠信任,才可以活的更好。
下班路上,遠遠地,一個眼熟的身形移動過來。這不張哥嗎,嗬上次也沒給人辦成事,尷尬!她左瞅右望的,眼看就十來米的距離,張哥或許還沒看到自己。急得手心冒汗,不好意思打招呼啊,靈機一動,手一哆嗦就帶出個手機。「喂,哦,那個……那個張姐,張姐啊,啥事兒……」手機貼耳朵上,遮住半個臉,磕巴著打著手機,好不容易走過去了,心虛地加快腳步,心裡罵自己:啥叫張姐?!真想給自己兩巴掌。
去小區菜店買菜,還沒進屋,就看見一個老女人出來,老太太恨得牙痒痒。天天知道炫耀你閨女,咋不上天呢?眼看躲不掉了,「嘿嘿」瞅著那個老女人,老太乾笑兩聲。笑完發現認錯人了,嘿,這老臉啊!
這典型的幾個情境,我們大部分人都遇見過罷。在中國這樣一個典型的社交型社會中,卻存在「怕見熟人」心理,怪哉!
首先,我們要明確熟人的定義。「熟人」是指彼此比較熟悉,曾經打過交道,有一定關係的卻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簡單地說,「熟人」就是半熟不熟的人。中國社會也可稱得上是「熟人社會」,有點什麼事了,找熟人托個關係。既然熟人這麼有用,為何又怕見熟人呢?
事實上,中國人「怕見熟人」心理也是源遠流長。從近了說,清朝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引了楊守知的《西湖竹枝詞》:「抬頭一笑匆匆去,不避生人避熟人。」;老舍也在《駱駝祥子》十六這樣寫:「祥子把帽子往下拉了拉,他老遠的就溜著廠子那邊,唯恐被熟人看見。」
在這裡,我們再引入一個概念「熟人社會」,是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的,他認為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也就是「小圈子」。在這樣一個「熟人社會」里,中國人卻產生了「怕見熟人」心理,何解?可以這樣說:正是「熟人社會」造成了人們「怕見熟人」的心理,為什麼呢,且聽以下分解。
1、「熟人社會」是利益網,利益弱化導致「怕見熟人」
熟人是介於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一種社交關係。我們從利益程度來看,陌生人之間毫無利益瓜葛;朋友之間不談利益只談感情。只有熟人,是某種利益建構起來的社交關係,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在中國背景下,背景和關係是熟人社會的典型話語,所以有人把「熟人社會」亦稱為「關係社會」、「後門社會」。
我們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定義熟人:熟人,是指有過某種程度的利益發生後產生的一種社會交往關係。較為親密的社會交往如朋友,是一種沒有明顯目的性的社會交往,僅為彼此氣質、人格的互相吸引等;而熟人交往的條件是,需要某人為主體做一些事情才發生了社會交往。這種社會交往是不穩定的社會關係。拐彎抹腸子地向熟人道了苦衷,熟人辦成了事,厚禮答謝;再見面,彼此的腦子裡只有利益交往,不禁尷尬。
中國人較西方人含蓄,談個錢都要長篇大論才能進入正題。當與某人的首次社會交往是利益關係的產生下,那麼這種交往就是不穩定的、沒有安全感的,一旦利益關係弱化之後,所搭建的「熟人社會」也面臨崩塌。自然,見了熟人不知所措,總不能張口就來:「再一次感謝您上次幫我辦的事兒」或者「怎麼樣,上次那事辦成了吧」?
2、「熟人社會」營造的群體性不安全感,「怕見熟人」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
前文已經說到,不同程度的利益交往搭建的「熟人社會」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不穩定即意味著不安全感。誰希望走個後門人盡皆知或被時時提起?當社會交往的主體兩方都產生了這種不安全感之後,他們就更傾向於自我,即開啟自我保護功能。
社會心理上講,人們習慣於尋求「抱團」,即群體的共同價值觀,比如朋友之間、親人之間、同學之間,這些交往主體之間有較為明確的共同群體價值觀念,而在「熟人社會」中利益關係較為明朗,是短暫的、不穩固的。在不穩定的社會交往關係中,人人尋求保護自我。因此,在這樣一個不穩定的熟人社會交往關係中,人們易產生「怕見熟人」心理。
3、此外,「熟人社會」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交往關係
中國人愛好「禮尚往來」,也有古話這樣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靠」字,把中國人的熟人社會交往性質體現地淋漓盡致。所以也有話這樣講:別和朋友談錢,別和兄弟做生意。鬧不好,別說朋友,熟人都算不上了。所以,在人情主導的社會交往關係中,熟人隨時可能變成陌生人。
如此看來,一用就完的熟人最好老死不相往來。甚至有學者提出,當前中國應當實現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或許只有這樣,熟人搭建的「後門」才足以被摧毀,社會交往的規範、公平才能得以體現。
以上都是從社會交往層面的思考,在「熟人社會」中其實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特點——「混得好不好」。通常「混得不好」的人比較「怕見熟人」,為啥,沒面子啊!有面子的人自然是「混得好」的人,往往昂首挺胸,誰也不怕;沒面子的人就像駱駝祥子一樣,混得悲慘啊,誰都怕見啊,只能看見熟人來了,系個鞋帶先!
陌生人社會,沒有人了解你的過去。你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有序的陌生人社會
和樓主一樣,感覺和陌生人說話輕鬆很多
明顯自己更喜歡陌生人社會。
面對僅有一面之緣的陌生人,我幾乎會當他們不存在,不會有任何情緒波瀾,做作地說叫做無悲無喜;
可是面對有過一些交流的陌生人,比如有過交談的或是別的什麼有交集的,我便會有親切感(如果他們比較友好的話)。還有一些陌生人會讓我心生敬佩,這樣的人我便想要主動接觸了解更深,不過可惜的是絕大多數陌生人是不願意這樣的!這樣的情況下,我只會自己單方面去接觸了解,不會強求。
在陌生人社會裡,很容易感受到新奇喜悅,也很容易感覺冷漠隔閡。在接觸我想要加深了解的陌生人時,總會有無力感與隔閡感,但是也伴有刺激的感覺,我個人很喜歡。不過只有我努力了解對方(尺度有些難以把握,弄不好就會像是在求勾搭,很尷尬)但是沒有回應時還是有些難受的…?乛ェ乛?
穩固熟人社會圈子,開拓陌生社會圈子。曾今的陌生人會變為熟人,部分熟人會淪為陌生人。2者對我都不可或缺。如果一定要做一個定向選擇,我更喜歡熟人社會。因為我在這裡分享喜怒哀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缺一個說話的人,一個懂你的人。
熟人圈子給人以安全感.
陌生人圈子給人以新奇.
推薦閱讀:
※IT 行業、金融行業掙得比工程師和科研工作者多,當今社會為什麼還有人投身科研與工科?
※志願者在發展中國家應不應該提倡?
※你會教育孩子幫助陌生人么?
※為什麼知乎上部分精彩的回答,未得高贊且排序較後?
※大齡未婚女青年們主要把錢花在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