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正在測試的「達羅」是什麼?

2014年1月13日,豆瓣向部分用戶發送豆郵邀請,測試新產品「達絡」(現已改名為「達羅」):

「達絡」邀請你參與內測

XXX,你好:

「達絡」是豆瓣正在測試的一個生活社區,它致力於讓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結識、相互幫助,以此改善生活。

現在我們邀請你參與內測,達絡的地址是: http://www.daluo.com 。

你還可以在達絡首頁掃描二維碼,安裝Android客戶端,或者直接下載apk文件:http://andariel.douban.com/d/com.daluo 。iOS客戶端會在近期推出。

希望它會對你有用。

點進去看了一下,有點摸不著豆瓣這個新產品的目的何在,從網址看,貌似跟豆瓣沒有關係了,從功能上看,貌似跟豆瓣的「我說」有一些重複,有沒有正在測試或者知道開發內幕的來講講,這個產品推出的目的是什麼?


達絡是更大的豆瓣

達絡是一個生活社區,它致力於讓志同道合的人相互結識、相互幫助,以此改善生活。

這是官方豆郵里的一句話說明。如果不關注這個醫藥味濃厚的名字(現在找一個好聽又好記的雙拼真的很難啊)和不甚精細的網站UI,其實很好理解豆瓣做這件事的動機。

豆瓣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後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

這是 關於豆瓣 里對豆瓣的介紹。看到沒有,和達絡的簡介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印出來的!所不同的是,前者關注一件件的「東西」,後者關注更為模糊和籠統的「生活」;前者力陳使用這個網站對自己的好處,後者則更加強調用戶間的互動。

可以說,這樣一個更重社區性、更貼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產品,幾乎是豆瓣業務發展的必然追求。從允許添加東西條目,到正式發布電商分享產品「豆瓣東西」和生活經驗分享產品「事情」,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豆瓣想要突破現有瓶頸的努力。歷史核心業務「書影音」只能囊括精神生活,日記相冊小組同城這些產品里對物質生活(旅遊、美食、購物...)的討論,需要有一個更規整、更簡單、更適應移動時代的玩法。

「達絡」是這種努力的進一步擴大,獨立名字、獨立域名、獨立UI、一上線就萬人內測,幾乎是帶一點絕望的嘗試。早年試驗阿爾法城、豆瓣說、部落等產品浪費了很多時機,「達絡」算得上是豆瓣回歸初心的大反攻。

達絡不是豆瓣

雖然現在的內測用戶都是從豆瓣邀請,但豆瓣顯然不願意只把「達絡」做成目標用戶群和豆瓣現有用戶高度重合的產品。正如很多豆瓣用戶所吐槽的(貓伯爵的廣播),他們不需要更多豆瓣了。

「達絡」不繼承豆瓣友鄰關係,不同步內容到豆瓣(連阿爾法城都會發廣播),內測發布就用上了獨立域名,它只有可能成為與現有豆瓣互斥/互補的產品。

未來它可能會轉移豆瓣社區的大量用戶,如喜歡分享生活經驗的相冊和日記用戶,喜歡淘寶和同城交友的小組用戶。而書影音子站上愛好文化話題的書評人、音樂人、建築、政經等專業人士,則繼續留在老豆瓣。

達絡不是任何東西的山寨

先說很多人提到的 same 。最大的一點還不是頻道單位的問題(same只有公共頻道,達絡上每個人都能建同名頻道,follow以「用戶+頻道名」為單位),而是兩者所追求的氣質。豆瓣在用戶心裡是個小清新沒錯,same 則比豆瓣還小清新。可以說 same 做了一個現有豆瓣的子集,而「達絡」則要放大豆瓣的市場。

再來說它是不是輕博客。達絡現在可發布內容的形式——「文字」+「圖片」+「問答」。為什麼不是「文字」+「圖片」+「視頻」?因為「達絡」想要強調用戶之間的互動,並且希望用戶創建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有關,音樂和視頻這種純在線消費的內容對達絡來說價值不大。

而且它也不是一個博客。首先,每個人雖然能建立不同的頻道,用戶首頁時間流里的關注粒度也是「單用戶的頻道」,但它仍然同時強調人,每個頻道及頻道內容左邊都有發布者的詳細信息。單個頻道拿出來,不構成完整的組織單元。用戶參與進去的,不是「這個人的博客」,而是「這個人在這個我關心的興趣點」。

很多時候,正是這種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設定,決定了產品的理念和方向,反映著決策者的運營思路。

最後

「達絡」這個名字真的太難聽了!!我打這篇文章打了兩個小時,還是沒念順口!

此名不改,就不可能達到期望的用戶規模!!


今天接到邀請郵件去看了看。看上去是以"個人+話題標籤" 的方式的社區。我預測不會有很大的發展,因為以個人為中心信息發布的產品太多了,其實我在這裡不是要評價這個產品而是要引出另一個產品。那就是一個小的專註的市場--公共性的社區空間,如 FriendFeed 和 知乎。因為大社交已經形成,如果新產品的功能和主流產品沒有大的功能差別那個也不會有好的未來,更別提好的盈利。我看達絡入住最塊的就推銷員。應為你看看標籤就應該明白了

我要說的就是 FriendFeed

儘管 FriendFeed 早已經失去產品支持。但至今都沒有產品能從中學習或做出與之相似的產品功能,我作為曾經的用戶對互聯網這兩年的新興產品頗感遺憾。例如這些巨頭在產品佔領市場後都沒有在產品層面改善,youku 毫無邏輯的廣告投放,收藏夾一直沒有增強,更別提 youku 對各個首頁的節目編輯推送了。還有這個豆瓣一直令人髮指的相冊產品 登錄 (此篇文章發表在達絡測試需要登錄殘能觀看)雖然知乎是最近做有前途的公共社區化服務,但它是以問題為中心,也就是沒有問號的他不管呀。

1、信息引用便捷性。

小書籤輕易地實現引用編輯圖片,文字,視頻。至今沒看在微博或輕博客看到這個方式的小書籤工具。花瓣的圖片採集算是一個,但這個產品只用在了採集照片到相冊。

2、強大的搜索。

除了谷歌的一些服務(gmailG+Keep)自身的服務,我沒見過那個社交產品的搜索如 FriendFeed 高效清楚,可以搜索按「人物、關鍵詞、評論過、喜愛過、房間(Room 是 Friendfeed 的公共分享討論區)」迅速找到很久以前或你只記得幾個關鍵詞的信息條目。當然現在它失去維護導致功能缺失,但是從賣給Facebook 以來,一部人堅持用這個產品而不是轉向微博不再用這個無人維護的產品本身已經說明這個產品有其獨特優秀的地方。我一直認為在如今自己瀏覽信息過剩的時期,管理信息最有效方式必少不了搜索,交叉搜索,就像 google 搜索那樣可以按照根據不同的關鍵詞交叉搜索,以及時間線的截取搜索。知乎的搜索還是處於搜索階段的初期形式,比如你不能搜索你評論過的答案,或是根據關鍵詞在某個人發表的答案里搜索,你要是找一個兩年前看過的帖子可能問題你沒有記住,那麼翻看一個人的答案就是一個浩大工程。說回到豆瓣的這個達絡這個現在連搜索都不配備。

3、時間線

我倒是覺得知乎在時間線上可以參照 FriendFeed ,無論什麼樣的信息平台你都會訂閱一批人和一批領域,但是這個人總是會和你只是交集,而你一旦選擇關注你就不得不關注的是並集,時間流就會出現速度上和數量上的巨大基數,你不得不靠時間重新篩選,這個是累人的。FiendFeed 的切換方式要好的多,你的首頁可以定製到人和關注的領域並行顯示,而且首頁也可以輕易的實現領域和人甚至設定的特定搜索標籤之間切換。而知乎只能首頁是你關注的人,進入到篩選階段只能去二級頁面,而二級頁面到下一級是層級的,也就是你一個領域的信息顯示切換到另一個領域都要反回到二級頁面一次。這一標籤切換達絡倒是比知乎做的好。

要提一點的是, FriendFeed 的時間線更新時實時的,你不知道09年初看到這個感覺有多酷,你在看帖子如果有一條信息發布,它立馬會浮上來。

4、公共性

公共性,從早期的 BBS 到 QQ群再到微信的圈子,論壇的時期人的個體是弱的,論壇是專註某一領域空間。QQ群雖然是個大社區,溝通方便,但是根本沒有信息管理的功能,微信圈子亦然。只是在 G+ 推出圈子之後對隱私需求的產品,微博更是讓個人和公共分不清,140個字更不會在某一話題建立較深的交流,管理起來也很吃力。

還有一點就是,無論在微博還是在知乎、豆瓣,如果你是個新入者,那麼你帖子多數都會石沉大海,在這些非建立在人際關係上的平台上後入者要麼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進入,並取得交流的機會,要麼就失去興趣悻悻離去。

5、我不知道這一點算不算,我認為「被關注、被贊、被感謝」是有兩面性的,有時候對問題的探究有時候是有負面作用的。這個東西應該有,但如何用這個評價結果卻需要謹慎,我就認為知乎用紅色小圓點顯示這些除了激勵更多的是滿足人的虛榮心。我更喜歡 FriendFeed 式的「對事不對人」的方式,只有「喜歡」「評論」「隱藏」「分享」四個,你可以選擇「隱藏,而不是知乎一樣的「贊」和」反對「這種要麼捧要麼打倒的處理方式,是的我傾向於個人選擇信息,而不是多數人選擇信息排序,你對某些答案不認同你可以評論,也可以隱藏掉,而不是讓「反對的」數量而自動隱藏,這樣的信息呈現結果就是大多數人的,缺少自主性的信息選擇。知乎的紅色小圓點給我體驗相當的差勁,這個紅色小點在整個頁面中看就是個刺激的信號,就像QQ的皇冠一樣帶有遊戲般等級性暗示。

致 曾經的 FriendFeed。


比起在豆瓣尋找一個廚藝精湛的帥哥或一個同齡的護膚達人,在達絡可能會更簡單更直觀些。

如果你自己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人,達絡可能會是一個幫你梳理的好工具。建立屬於自己的各類頻道,然後一點點往裡添加東西,就好像一本私人手賬,只不過它不再被鎖在柜子里或擱置在書桌角,而是隨時分享給自己的小夥伴。

依然是生人社交,以興趣聚焦用戶,不過比起豆瓣書影音,這裡的興趣有了更多的可能。

1.興趣完全由你決定,甚至可以是你剛出生的小寶寶;

2.可以秀,也可以提問;

3.可以以人為維度,也可以以興趣頻道為維度;

然後,期待這個新產品能在移動端大放異彩吧!


上手體驗了幾天,發表點自己的看法

  • 幾乎獨立於豆瓣體系之外的產品,所以可以當成一個單獨的產品來看

  • 作為一個內容發布平台來看,達羅的發布器比較簡單,支持圖片、文字、問答,就目前多數用戶的行為來看,發布的內容長短介於微博和博客之間。作為從豆瓣過來的用戶,我有時候在發布內容的時候心裡會把它當成豆瓣廣播或者豆瓣日誌之間徘徊

  • 強制結構化內容,目前有不到30個主題,用戶可以在任意主題下建立自己的頻道,在發布內容的時候一定要選擇發布到自己的頻道中,這樣每個內容都會被打上至少3個標籤:作者、主題、頻道,這樣這個內容就有了某個興趣的屬性。下面看兩個例子,分別為冰雪奇緣在豆瓣和微博的兩種評論形態,豆瓣的影評就是結構化的,我們知道這個影評是屬於哪部電影和用戶對的評分;而微博上,因為大家發出的微博都是非結構化的,我們就很難知道有多少人在微博討論這個電影,這部電影的口碑怎麼樣,這就是兩者的區別。達羅每條內容都具有了興趣的屬性,就可以很方便的組織起來,推薦給用戶。當然這種發布的缺點就是有點「反人性」,對用戶發布的東西做了強制的限制,就會影響發布的內容和質量,限制的越多,用戶發出去的越少,用戶在表達的時候並不是永遠先進行分類,更多喜歡隨意性的東西。

  • 然後是最重要的一個設計:Feed。跟絕大多數的sns不同的是,達羅上並不能關注這個人,而是關注他的某個興趣(頻道),這樣實際上,是關注了某個用戶的特定的feed,大家在使用微博、微信、知乎、貼吧等社交網站都有這樣的體會吧,關注了某個人,但是只對他的部分內容感興趣,或者關注了某個主題,但是不想看到這個主題下所有人的發言。達羅就是在探索將用戶feed最大化興趣,爭取使的每條內容都是用戶想要的,這是一個極好的遠景,但是也帶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產品內部沒有傳播機制,因為關注的feed都是自己喜歡的興趣和喜歡的人,要知道,社交網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互動中傳播了新的關係和新的興趣,大家玩知乎或者微博的時候會看到不斷有新的興趣和新的人被傳播到feed中,而達羅抑制了這一點,只能通過智能推薦和導航來幫用戶建立興趣聯繫。

  • 綜上所述:達羅的兩個特別的設計:結構化發布和興趣關注,優點和缺點都相當的明顯,且不好說哪個面影響更大一些。拭目以待吧

個人感覺

1.從關注者的角度而言,被關注者或者說「達人」可能只是一部分維度的內容令你感興趣,至於其他的吐槽言論或者狀態,有時甚至會覺得無聊。以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和菜頭老師為例,菜頭老師每次寫點關於互聯網的文章後,總不忘在文章開頭或者隨後的文章向讀者賣個萌道個歉,因為對於他的大部分讀者而言,這些內容實在是太無聊了,雖然那是菜頭老師當年的本職。

2.從用戶個人而言,可以理解為廣播的歸檔吧,既然我們曾經用##來表達話題,為什麼不可以直接更乾脆的使用話題盒子來表達這件事,而且更易於組織。

至於這東西會被怎麼用,那就是用戶自己的行為了,最終的形態可能性太多了。

這個產品一個問題在於,因為限制太少所以上手後反而有種奔跑至大草原後不知往哪走的感覺,我該關注哪些頻道啊。感覺移動端用起來會更順手(雖然還沒等到iOS的版本),期待之後的模樣吧。

另外,你們當真要把這個名字與Logo繼續發揚下去???


頁面上看有點兒像輕博客。。。

至於怎麼玩兒 就看他們運營的了。

我還說 最近有個說社交產品的題怎麼有個軟文 點進去看連用的想法都沒有 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國產中成藥的包裝UI 唯一讓我注意到的就是登陸用豆瓣賬號。原來就是豆瓣自己做的。。。我。。。唉。。。


以前豆瓣是大雜燴,什麼人進去後自己搜,看電影、聽歌、看書、社(夜)交(拋)等等,總有你喜歡的。但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似乎只有社交有足夠的粘性(所以我猜小組流量占豆瓣登錄用戶50%以上),而一般的用戶又很難掌握到[如何在豆瓣啪啪啪]這樣高深的武林秘籍,從而會造成新用戶的活躍度極度不穩定。所以PM小夥伴們大腿一拍,那我們就搞個興趣社交的東東吧,讓那些不知道如何尋找啪啪啪對象也能通過我們這個神器方便的掌握啪啪啪入門知識。醬紫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普通用戶的活躍度了呢。

有童鞋問,這跟知乎和微博本質的區別是神馬?

目前從上面截圖來看,好像除了知乎微博的興趣是用戶產生豆瓣是官方歸納外,沒看出更多了。


NullPointer 在知乎上說過:豆瓣從建站起初就以「去中心化」為目標,最終成為了一個多元並包的興趣圖譜型網站,多元興趣和包容小眾成為豆瓣真正的特色。達絡正是這樣一個高度去中心化的平台。豆瓣的機制是盡量讓小眾有空間生長,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多元社區的需要,與媒體本質上不同的地方在於媒體是把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少數人身上。而去中心化,將取消置頂這樣一類的概念,不會出現一個熱點被大部分達絡用戶聚焦的現象。


官方簡介為:"基於你的興趣創建不同的頻道,讓志同道合的人了解不同方面的你"

豆瓣是以「以興趣為中心,引發用戶行為」,興趣是引爆點。

這個看起來是「以用戶的興趣為中心,引發用戶行為」,則是用戶為引爆點。

因此直接扣住slogan,「達人絡繹,有料有趣」,達人用戶是有趣的,以他們為意見領袖或種子用戶,激發更多有料的內容。

而至於是否出於商業化,還是所謂輕博客,前提還是建立在有好的內容和達人用戶,以現在來看沒必要提前給下個定義或方向。


給你目的

當然,達絡肯定要比「足跡」正式,因為做了安卓客戶端,也表示要推出iOS應用,如果只是一個試驗項目,不會費這些功夫。

我認為這個產品的主要目的是豆瓣要精耕UGC內容,次要目的是加強(移動)問答領域的經營。

由於知乎創始團隊成員的媒體背景,我覺得知乎是一門心思朝著媒體做,希望知乎在產品上能再推陳出新吧。呵呵。


我的簡單解釋:社交一般有基於興趣和基於關係之分,豆瓣就是基於興趣的社區,為什麼還要做一個達絡呢?因為我們在關注相同興趣的人的時候,這些人產生的內容都會被我們看到,但有些內容是我們也不想看到的。但達絡就不一樣,它在基於興趣的同時,會幫我們再進一步的更精準的抓取我們想看的內容,簡單的講,就是基於興趣的 內容精準定位。


還沒有獲得內測的資格。

從截圖和目前的登錄頁面看,【達絡】真的不像是豆瓣的產品,不夠文藝,不夠細緻,多了一份俗氣。第一眼,真的很像婚戀交友網站。

達絡的Slogan是:

基於你的興趣創建不同的頻道,讓志同道合的人了解不同方面的你。

而豆瓣是:

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後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

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達絡是想【通過興趣去交友】,而豆瓣是通過基於興趣相聯繫的人,發現更多感興趣的【東西】。我想這是產品戰略上,最大的不同點。

從達絡【不像豆瓣】的產品設計猜測,這也可能是豆瓣是突破現有用戶瓶頸的好機會。之前的豆瓣都太文藝,不管阿北怎麼強調「豆瓣從來沒有定位文藝群體」,都不能否認在整體用戶群體上的小眾。

而這【雅俗的糅合體】的設計,出租屋的「二好青年」(沒有鄙視的意思,我也是出租屋的),都是沒有門檻想上就上的。如果達絡能同時把真正的屌絲群體搞定,再加上豆瓣已經搞定的文藝群體,這個興趣圖譜……想像空間是足夠大的。

最後吐槽一句,出聲把【達絡】這名字重複念5遍——有种放羊駝的感覺。。。。


你好,達羅(http://daluo.com)即將在2015年4月29日關閉。如有需要,請前往備份你的數據。很抱歉為你帶來不便,感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

- 達羅


達羅的邀請面太窄,一些參加過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新產品測試的人都沒收到邀請內測。這讓別人如何去了解和反饋達羅存在的問題和缺限。

我沒收到達羅的邀請內測,不知道裡面是什麼樣,但估計達羅與谷儒,開關係一樣走小眾化路線。開始很神秘,進行的是飢餓炒作,圍城效應。結局就像推溜,木耳等新產品一樣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一個個無疾而終,慘淡收場。應該說豆瓣的新產品阿爾法城和豆瓣東西也沒有什麼新的創意。反倒是V2EX,極客公園更有特色。

如果達羅走博客類路線估計前景也不太妙,像LOFTER,藍鯨空間,寵兒博客等發展到後來都是不給力。還有網易花田也如是。前景很慘淡。


第一次被邀,第一次回答問題。

我是1月19日被邀請加入內側的,由於剛剛當爹,所以創造了我的育兒頻道。發了1個照片,提了1個問題,沒有人關注,也沒有人回答。雖然有人說是山寨,有人說是不知所云,但我最大的感覺是:內容為王

沒有充足的內容,就沒有關注度,但問題是,中國互聯網上真正在生產的人不多,豆瓣上有一些,但實際上如果了解他們的話,你會發現他們的積累都不是在豆瓣上完成的,只是豆瓣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舞台。知乎也是如此。所以,我想達絡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網羅達人。

而從個人使用來說,我不喜歡達絡。比如我點開廚藝頻道看了一下,我覺得如果要學做菜什麼的,初級我會去看下廚房,高級別我會去看豆瓣里的一些牛人日記。我也想過如果那些牛人把帖子搬過來會怎樣,但達絡的設計有兩個問題:

一是偏移動化。所以他的設計是提問題、發照片、講故事,網頁版設計更是慘不忍睹,那一片空白是留給誰的?

二是沒有重點。誰都可以創造頻道,誰都可以說什麼。於是在我的照片上面是」孩子、孩子「的日記,下面是羊水混濁的解釋。既然是達人,你總得有點限制吧。

至於網頁設計、細節什麼的,從目前來看,達絡還十分粗糙。


這個問題之所以問得好就在於,達絡缺少了必要的用戶引導,或者說,達絡亟需文化引導。

社區文化的形成大致分兩種,一是網站或開發團隊引導,二是用戶自發構建

豆瓣之所以成為豆瓣,是因為06,07年的時候,豆瓣的重心在於書影,其用戶群也不是魚龍混雜的互聯網眾用戶而是一小撮愛讀書觀影的人,是豆瓣最初的設計和這群人創造了豆瓣的社區文化,這樣的社區文化也曾經在08-11年一直保持著。

這就像為什麼一開始,知乎成為知乎,天涯成為天涯一樣。

但是現在,隨著social media的普及,幾乎所有的網路信息分享社區都開始面對著共同屬性的用戶群,每個社區都有文化人,偽文化人,憤青,隨大流者,聖母,聽風就是雨者,腦殘片不堅持吃者和小學生,每個社區除了部分功用不同,其氛圍都開始大同小異。

豆瓣推出達絡的一大目的,應該是開拓移動分享,希望構築基於興趣和特定門類資訊的及時分享移動社區。但,有多少人想問,這和現有的移動分享應用有什麼不一樣?這和現有的豆瓣首頁又有什麼不一樣?

內部形式或許不同,但大致看起來和其他的移動分享應用沒什麼區別。

達絡的設計初衷必不是要泯然眾應用的,它想做到信息的細化和精化,想做到弱關係支撐的強勢文化,甚至想做商業化(由服飾,家居,下館子等頻道即可揣測),但是從現狀來看,用戶不能體會到細微的設計差別,這樣的目的已不易實現。

縱觀新媒體,如果不是開闢先河,那麼寄希望於設計,遠不如寄希望於用戶可靠得多

雖然從其頻道劃分來看,設計引導完全不容樂觀,不過豆瓣至少還謹慎地先推出了內測,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內測用戶,即使他們和06年的那批開拓者也不再相同。


從產品思路上並不是完全創新的東西,想想前幾年很流行的pinterest,你可以關注某個人下面的某個board(興趣點)。

廣播或者說微博這類產品用久了有個明顯的問題就是信息過載,將follow降維是解決的辦法之一,當然用戶創造內容的場景也會影響這個方法的有效性,比如你要讓我在微博上follow某個人的某類內容,很難;以知乎為例很明顯這兩年知識類社區有從精英走向普通用戶的趨勢,這塊豆瓣有優勢要不做好真的會是豆瓣的痛,而且這類信息恰好符合上面所說的創造場景,以上兩因素決定了這個產品。

一個比較負面的消息是:豆瓣已經很多年沒有做成過一個新產品了。豆瓣的產品思路一般不會有大問題,在勢(趨勢)和式(形式)上有比較多的教訓。


看到有不少人說沒收到邀請,不禁覺得自己好牛比啊竟然收到了邀請。。

言歸正傳。作為一個正常的豆瓣用戶,想到的這個產品的第一個用處是尋找py。我已經無限yy會遇到一個怎樣的妹子然後怎樣怎樣。。。準確定位用戶然後把相似的人撮合到一起是這個網站能否發展下去的關鍵吧,否則最後變成了自說自話,沒什麼意義。

吐槽:界面太難看了,那是什麼綠?很難看。紅配綠,狗都嫌啊。。。


如果把豆瓣比作 「興趣為中心的社交平台」。

豆瓣只要做好圈人這塊就好了。

內容的形式可以開放出來。

我敢打賭,針對特定群體的高質量的產品就會出來,這將互聯網回歸到原始產品價值體現。

而不是,流量啊,廣告啊,標題黨,彩圖啊什麼的。

我期待這種原始自然的形態在慢慢回歸。


用戶廣播不完全收集——達絡

白馬的相冊-用戶廣播不完全收集——達絡


還沒來得及回答就已經死了~ 憂傷


已死


首先,和窮游網的LOGO有點像有沒有?達絡這名字還不如取達摩順口有沒有!

—————————————————————

豆瓣想突破!毫無疑問。沒有收到內測,但猜測。豆瓣肯定是想通過你一系列的標籤來找志同道合的人。應該是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和TA很相像,然後它把你和那個TA聯繫起來,交流你個TA的共同愛好之外去發現TA的其他。

不過,最近我超級喜歡印象筆記+多看閱讀綁定+ZAKER綁定+我的印象筆記(微信,微博,飛信,郵箱)+ifttt的組合應用來方便我的生活。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同樣使用這個組合的那個TA!期待啊啊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豆瓣的員工都那麼「豆瓣」呢?
豆瓣為什麼叫豆瓣?
阿北為什麼在知乎上用了一個不同的頭像?
微博、豆瓣、貼吧與知乎有什麼區別?
果殼、知乎、豆瓣哪個能走得更遠?誰會先上市?

TAG:互聯網產品 | 豆瓣 | 達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