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為何跳過輕重工業的發展階段,直接進入軟體業這種高大上行業?

最近看《不顧諸神》一書,對印度這種割裂行的經濟發展方式感到疑惑,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印度走上這種奇特的發展模式,一方面是原始的自然經濟,另一方面又是軟體業這種貢獻主流GDP的高大上行業,這其中的歷史原因又是如何?


因為軟體業比大規模製造業對於其他社會領域的要求要低。

從基礎設施角度來說,只要把網路、電力解決,軟體業就足以生存發展了。所以一個地方可以獨善其身。其他地方的發展再好、再壞,對其影響不大。

而現代製造業,則是一個體系。不但有電力方面的要求,還有道路、橋樑、鐵路、貨運碼頭、集裝箱裝載等一系列的需求。這是綿延數萬公里的、不斷磨損、不斷需要維護的經濟大動脈。所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需要政府投入天文數字的資金,還需要有強大的執行能力,和成體系的維護能力。中國當年在非洲建了一條坦贊鐵路,當地人維護得一塌糊塗,鐵路時速慢不說,還常常出軌。大幅度晚點簡直是家常便飯。這還只是不到2000公里長的鐵路。而數萬公里的鐵路,保持高速、安全、高密度運行,所需要的組織能力、執行能力,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所以,基礎設施不是只靠砸錢就行了。沒有相應的組織能力,就算別人贈送的基礎設施,都運營不好。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只有偉大的國家才能建立偉大的基礎設施體系。

印度沒有好的基礎設施,原材料運輸、零件運輸、產品運輸全都不通暢,就沒有辦法建立穩定高效的供應鏈。自然沒有能力建立現代化的工業體系。

再者,製造業崗位的差異比軟體業要大。一個C++的程序員,轉行到Java,並不是多大的難事。一個做前端的,轉行做後台,基礎也還是有的。但一個車工轉行去做鑄造,這就相當於砍掉重練了。因此,製造業所需要的員工沒有辦法通過一種統一的培訓方式來獲得。各個方向都需要有自己的培訓體系。從這個角度講,製造業領域中教育的複雜度其實比軟體業更高。

此外,製造業所需要的勞動力遠遠高於軟體業。不要看美國現在製造業衰落了,而軟體業興旺發達,美國製造業從業人數仍然超過1200萬,而軟體業則不足400萬。這意味著,製造業不可避免地要僱傭大量的只接受過較少教育的人群。這對整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水平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製造業中,對底層員工的激勵,不但有金錢上的,還有升職激勵。但是底層員工升職常常與種姓文化相互抵觸。印度工人、工程師、管理層都是涇渭分明。相對而言,軟體業由於是新型產業,在傳統文化中沒有涉及(種姓文化限定了各種姓應該從事的工作),既然沒有規定這個行業的崗位是某個種姓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那麼自然軟體業受傳統種姓文化影響較小。而且軟體業從業人員平均學歷較高,總體也相對開明。這些都是印度製造業相對於軟體業的劣勢。

最後,印度的勞工法規對企業限制得太死,顯然也不利於製造業的發展。

所以說,製造不是你想搞,想搞就能搞……


首先需要澄清一個東西,印度騰飛的僅僅是軟體業的幾個部分,而不是整個軟體業體系,更不是整個信息技術體系。。且雖然印度的輕重工業收迫慘不忍睹的基礎設施,不忍直視的基礎教育水平,以及產業政策的執行力低下等等原因,輕重工業的發展均不見起色,但是人家三鍋並沒有放棄輕重工業,更沒有直接「跳過」,所以原問題其實根本不成立。。

而為什麼印度的軟體業相對於輕重工業起色更大一些呢。。

兩個原因:
1,行業的生態不同。準確的說,兩個行業對於技術主體的捆綁程度不同。
軟體行業,或者整個信息技術行業,作為新興行業,其信息開放性,使得美國在軟體業發展的時候,大部分企業諸如IBM等所走過的彎路,所試過的錯,已經變成行業的基礎經驗,作為後來者你不需要再走一遍,即使你起步的時候沒有任何核心經驗,但是一代人的人才儲備在行業,工程標準,培養體系成熟的情況下,你並不是一窮二白的,有大量的先行者積累下來的東西。

其次,軟體業是建立在需求上行業,在工程體系成熟後,行業的分層就很明顯了,做技術標準,做設備,做服務都是不同的人在做,你並不需要了解整個信息技術的生態,才能做服務,實質上大量的底層東西,你只要會用,不需要精通,就可以通過市場需求來組建自己的層面的體系。

新興技術行業對於核心主體的捆綁性相對鬆散,這是後發技術的優勢,因此它能夠滲透和擴張到所有產業的方方面面,你也會有足夠的空間既定成熟的體系上尋找自己的空間。。

故而,印度軟體業在因為一兩代留美工科人才和廉價勞動力打造的軟體代工業,並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不等於其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有了大發展,尤其是底層方面依然是空白。更何況,印度起步的軟體代工業,是一個行業生態非常短的區域,他不需要大量的產業配套,更多的是依賴於與西方無縫銜接的國際分工環境,和極為廉價的中等勞動力。。


而工業就不一樣,任何一個工業的突破都是整個行業體系的突破,他與作為產業主體的工業能力,產能,技術積累是完全掛鉤的,沒有哪一個工業領域能夠逃開這些,而且任何一個工業領域的發展往往都是全新的問題,你必須要變革現有的,成熟的工程技術方案,才能夠獲得解決。一個大飛機項目,就幾乎涉及整個中國的工業部門,從基礎材料,到機械,到航空工程,到組裝,到發動機等等,幾乎對於整個國家的工業體系考量。
即使相對小的領域,比如特高壓輸電,幾乎顛覆了一系列的行業標準,大到解決外絕緣性和過電壓與絕緣配合問題,以及電暈特性的研究,特高壓與實際鋪設環境(諸如雜訊,防干擾,線路防護),設備更新等等,小到加工一個線路鋼管塔的行業標準,都進行全面的變革。而這個變革是行業幾十年的工作積累,甚至全球同行確立的完整的技術研究體系。。任何製造業的實質提升,他都必須依託整個工業體系的完整和成熟。。這一點行業生態和軟體業是不一樣的。。。

2,行業門檻不太一樣。
製造業的產業需求完全不一樣,製造業首先對於整個國家的產業體系的要求非常高,一個產業的建成涉及到交通,基礎教育,基礎設施,原材料技術,勞動力市場的良性分層等等方面,才能夠達到基本的運行標準。而這些東西需要長期的積累,然後才能有突破。。

比如說,你首先需要一個建成一個基本的產業基地,並能夠做出常年的維護和發展規劃吧。以印度政府的執行力,你確定做得到?

最起碼,你需要足夠的技術工人吧,而印度的基礎教育至今文盲率暴高,大多人無法接受優質的基礎,更別說完整的技術工人培訓體系了。

你需要基本的產業配套吧,運輸方面需要大規模的鐵路,公路建成吧。起碼你要提供長期而穩定的電力供應吧。。

你需要全方位的工程師培養體系,而不是僅僅靠印度幾個理工學院來做精英化教育吧,因為工業對於工程師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工業的研究方向也非常瑣碎,需要專註,體量也非常得大。。

等等等。。印度的輕重工業體系雖然在原材料領域做了一些發展,也能夠有一定的製造能力,但是以上這些必須條件幾乎就是印度相關產業發展的瓶頸。。


而新興技術行業,門檻依然很高,但是主要集中在人才上面,而不是需求於誇張的產業配套。。
依賴於一個成熟的,精英的工程師培養體系,以及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還有整個行業生態與國際接軌,並且依賴於國際共享的行業經驗。這個門檻很高,要做好依然非常不容易,美國的整個行業體系的建成也是個艱難的過程。

但是單就印度的情況而言,沒有這麼誇張,印度更多的是積累了一兩代精英化的人才,利用行業經驗進行起步,並部分完成了人才培養的建設,以及利用廉價的中等水平勞動力,在國際分工體系裡面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定位,並良性發展了而已。這樣是印度某幾塊軟體領域騰飛的原因,但是其整個信息技術產業的品級,依然也是不高的。。

擴展閱讀,更多乾貨
為什麼印度發展的沒有中國好?


印度的軟體業就是,買美國的機器,買美國的軟體,買美國的制度,然後製作軟體賣回美國(不需要任何自己的工業基礎


審題:歷史原因。

咱們從歷史原因開始吧。
1.為什麼印度的工業基礎起不來。
2.為什麼印度的軟體業可以起來。
============
印度有個種姓制度(其實大家在初中都學過的):

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來自婆羅門教古老的經典梨俱吠陀(Rig Veda),根據吠陀經,四個種姓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所創造,梵天用口創造出了婆羅門(Brahmans),用手創造出剎帝利(Kshatrias),用大腿創造了吠舍(Vaishias),用腳創造出首陀羅(Sudras)。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
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印度人被分為四個層次,不僅在不同層次的種姓之間不允許通婚,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種姓的人差別也是很大的。低種姓的人不能與高種姓的人一起吃飯,甚至不能接觸高種姓的人,連高種姓人的影子都不許碰到。
由於種姓是世襲的,不同種姓允許從事的職業也有所不同,高種姓人不屑於參加體力勞動,低種姓人不可能參加腦力勞動。
給一個例子,網上看到的(求科普印度工業實力,工業體系完整度?這裡天天調戲三哥的工業,不知實際情況怎麼樣?):

說到教育,印度沒有免費義務教育,幹啥都要交錢。家裡有錢還好,沒錢,基本一輩子別指望了。沒有指望,你只能幹下賤的活兒,更沒錢,你的後代也沒機會去念書。所以,在印度,沒有鯉魚跳龍門那一說,認命吧你。這是印度當今最大的問題。
家裡咬牙撐著,讓你熬到了高中畢業,該上大學了吧。學費,最便宜,當然也是最次的學院的學費,怎麼也得五萬盧比一年起價吧,大約一噸半多大米。依學校好壞, 費用遞增。最貴的,不騙你,二百五十萬,一年。大約80多噸大米,小兩車皮了。要我說,這個學費,夠在美國念兩年MBA了。
以上所列數字,不含生活費等其它開支。

貧窮加上缺乏教育環境,使得種姓制度基本上隔絕了低等人上升的機會。想要像在中國一樣通過讀書考大學來實現上升的話,基本是行不通的。
================
@冷哲 大大的答案:

而現代製造業,則是一個體系。不但有電力方面的要求,還有道路、橋樑、鐵路、貨運碼頭、集裝箱裝載等一系列的需求。這是綿延數萬公里的、不斷磨損、不斷需要維護的經濟大動脈。所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需要政府投入天文數字的資金,還需要有強大的執行能力,和成體系的維護能力。

他當然沒說錯,但是工業的最最最底層的基礎是什麼?工人。先別說其他材料啊生產線啊,沒有工人其他全部都有不也白搭?失去了所有受教育的機會,印度的大部分工人字都不能寫,甚至連話都說不清楚印度普通話都不會說,如何進行作業如何做一名工人呢?
================
可能有人會說,工程師不是高階層人士嗎?他不會去指導工人自己做活嗎?這下還要繼續扯種姓制度
機械工程師絕對高階層出身的,高等人絕不做體力活,只有賤民才做體力活。
工人絕大部分是低階層的干苦力的,他不能理解高等人說的是什麼東西。
然後會發生什麼是事情大家可以想像。一個工程師使用了各種訓斥的手段,工人還是不明白怎麼做。這種情況下,能出什麼質量呢?
所以我可以下結論:印度工業基礎起不來是因為極其缺乏受基本教育的工人,而缺乏這種工人的根本原因在於種姓制度。
===========
其實印度特殊的國際地位和歷史原因使得他的工業發展其實有很大機會的。目前印度軍備是萬國裝備,世界各國對他都說毫不忌諱,要什麼賣什麼。中國想要高精度機床德國和日本那是打死也不會賣的,可是只要印度有要求,立馬回應。但是缺乏工人,這就是工業必然無法崛起的原因。
===========
那麼為什麼軟體業又起來了呢?
還是先談種姓制度
機械工程師是跟體力活相關的。在中國,同樣是211 985出身的工程師,機械工程師或多或少要去現場擰螺絲、下料。而IT工程師呢,坐在敞亮的辦公室里敲打鍵盤。對於中國來說,這點差異其實很小,但是對於種姓制度嚴格的印度來說,差別很大:
敲鍵盤:腦力勞動;
擰螺絲:體力勞動。
同樣的理由還可以放在律師、醫生、教師等等高級職業上。
這就造成了:
工業基礎——工人嚴重匱乏;
軟體基礎——IT碼農數量充足;
這樣就給了印度軟體業興起的可能性。

而印度特殊的國際地位和歷史原因也給了印度重重機會:
1.官方語言含英語。這是作為長期殖民地帶來的附加項,但是英語的掌握無疑給軟體語言的使用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2.印度是民主國家。意識形態上的一致,使得西方列強不會對印度的軟體使用上設限制,反而放心給優惠政策,輸出低價正版軟體。同時可以放心大膽的外包軟體設計,不害怕後門之類的東西;
3.千年蟲之賜。印度軟體業增長期正好遇到了千年蟲,西方國家對於軟體設計的需求大大增加,加上沒有意識形態的差別,給了印度軟體業極大的市場;
4.政府的優惠政策。這就不多談了,國家支持加上減免稅收等等,當然就好發展。
所以,軟體業能夠發展也是必然的。

綜上,由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導致低等人幾乎永遠無法受教育,所以印度經濟不可能優先發展輕重工業,所以只能選擇直接進入軟體業。而且,這個軟體業也僅僅是外包設計而已,我個人不認為可以稱之為高大上。


PS:再給大家來個故事,看看就好:親身實錄:關於印度生活的第一手資料


很贊同 @冷哲 的觀點,不過我也要進行補充。

很多人都看到了印度的軟體業很強大,但是沒有發現印度的軟體業實際上僅僅是「軟體外包」。

軟體外包這種東西,和中國的貼牌生產一個樣子:為他人作嫁衣裳。但是,由於冷哲所描述的印度的現狀,印度註定不可能向中國最終發展起來一批自己的企業一樣,發展起來一批印度自己的在國際上有知名度的印度軟體企業。
換句話說,印度軟體外包雖然強悍,但是註定發展不起來像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企業,就像印度除了塔塔這樣的百年企業以外,近幾十年來似乎沒有像中國一樣發展期來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等這樣的在國際市場上有分量的企業。

印度的問題在於:文盲率太高以及配套的工業基礎不完善。
印度的文盲認定標準是:只要能寫自己的名字就不算文盲……我很好奇,那印度人上廁所的時候認識男女么?後來我明白了,印度沒有廁所……
印度的配套工業的不完善,看看印度軍工的窘況就知道了。

以上兩者導致的是:在印度,除了軟體外包業以及部分行業對口專業之外,其他的專業根本無法找到足夠的對口崗位——這可以看做軟體外包業發展起來的無奈吧。
另外的方面是,印度沒有一個足夠龐大的中產階級來消費本國研發的軟體、應用、網站:很多人以為只要賺夠錢就是中產階級了——錯,中產階級不僅需要錢,還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向上的文化,以及一個能為了保衛他們利益而揮舞大棒的國家:這倒是解釋了俄羅斯的軟體行業發達的片面的原因。

你如果在印度,你想要做一個阿里巴巴,你會發現:印度的絕大多數老百姓根本沒有足夠的識字率與電力供應保證他們完整的閱讀一個網頁,印度沒有足夠的製造業把自己的商品放到網站上去銷售,印度的政府會因為你的網站搶走了大量夫妻店的生意而刁難你……雖然最後一條純粹是杜撰的,但我毫不懷疑。
如果你在印度要想做一個騰訊,你會遇到上面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在印度想要做一個百度……額,話說印度會上網的人都會英語會用google……

印度跳過了輕重工業發展的階段,跳入了軟體外包行業。但是請注意:行業無分貴賤

直接決定人的貴賤的是你能享受到的東西,而不是你為之工作的東西。

所以這個題目本身就是錯的:軟體行業從來不高大上。而對於印度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能認為印度是掉進了另一個陷阱。

另外,如果想要了解一些我對互聯網的看法,請看:中國互聯網產業得以發展的原因是什麼?我的回答


一句話,軟體業比較好搞。

軟體業產業鏈很短,生態圈裡角色不多。而且印度所擅長的軟體外包業短之又短!
一般的產業,以醬油為例:
大豆農場-大豆批發商-醬油公司-區域代理/地市總經銷若干層級-門市
而軟體業是:
軟體開發公司-軟體發行商(層級很少,一般一個國家就1個)-消費者
軟體業對原材料採購、加工的環節、供應鏈要求很低幾乎為0,軟體外包,對行銷的環節要求又降低了。

軟體業要求的是管理水平,隨著軟體工程學的成熟,這也不是什麼問題,試錯的地方都被微軟、IBM、HP這種大廠在10年前就試過了,依照他們的經驗,管理水平也不難上來。
加上軟體業對產業配套要求很低,所以不僅是印度,很多小國家都有自己的軟體工業,比如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越南,美洲的巴西,只是體量比印度小。


今天早晨正好和個搞計算機的印度朋友聊天討論到這個話題。

概括整理如下:

首先,題目的描述並不準確,印度是優先發展以軟體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

印度並不是不想發展工業,而是因為客觀條件限制,實在發展不起來。他和我講到幾點,我覺得非常有趣。

印度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多宗教多語言,並且有著一個非常低效率的民主系統。但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是需要非常完備的規劃的。從運輸,供電,供水,等等基建開始,都需要非常完整的集中規劃。這是印度派系林立的民主系統所做不到的。印度不同地方的派系分類之多,聽的我是嘆為觀止。

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因為宗教信仰不同,信穆斯林的和信印度教都是分開的,而且因為飲食習慣的不同,很少會坐在一起吃飯。(穆斯林不吃豬肉,印度教不吃牛肉。)印度有很多種不同的官方語言,很多地方根據語言分派,講相同語言的就抱成一團。受過西方教育的往往會和有相同教育背景的人走在一起,從而和本地人的聯盟產生很大的利益衝突。最最致命的是,在印度的民主體制下面,他們都有相應的權利,並且互相制衡。互相制衡的結果就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一項決議下來,一般是不可能每個人都受益的。所以很多政策的執行阻力非常之大。

與之同時國家執行力不強,導致印度甚至連基礎教育都普及不好,印度雖然文盲率下降了,但是因為人口總量的上升,文盲總數一點都沒少。沒有相應的基礎教育,導致印度很難像中國一樣提供足夠的工人。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印度引入了軟體產業。軟體產業對基建的要求相對工業要低處很多,並且附加值非常之大。並且印度大力引入軟體產業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左右,恰巧趕在了90年代軟體產業的高速發展期之前,時機把握的非常良好。同時軟體產業需要很大量的人力資本投入,而印度,正好有的就是廉價勞動力。軟體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其他的外包服務業。比如說電話服務。一個美國人打熱線電話求助,接聽者很有可能身在印度。

但是印度的軟體產業也有相應的問題。以外包(Outsourcing)為主的印度軟體業是處在相對下游的階段,核心研發能力並不強。同時核心研發需要高端人才,可是相對歐美,印度卻很難把高端人才留住。所以印度軟體產業的核心技術競爭力並不強。


怎麼說印度沒有輕重工業呢?印度的重工業很發達啊,印度的鋼產量都快趕上唐山市了……額,不加瞞報產量的唐山市。


錢不夠修路,只夠買電腦與拉網線。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回答:

1. 印度為何沒有發展起強大的製造業: 首先印度並非不想發展製造業,一直在進行探索,也有一定的成績,比如現在的捷豹路虎都歸了Tata集團了。 但如果與中國相比,印度製造業的成就就不值一提了。 主客觀原因都有。
a) 主觀原因:
1) 極度腐敗, 稅收磨損過大, 無法支持基礎設施的發展。 中國是政府收10塊,5塊利益集團分了,5塊干實事, 印度是收10塊,分9塊,1塊乾沒干實事也不知道。 同時土地私有化, 像中國一樣靠土地財政積累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也不可能。
2)大量赤貧及文盲, 製造業發展需要伴隨著教育的發展,沒有能力不斷提高的勞動力是不行的。中國建國後的掃盲,改革開放後的人民脫貧,都是印度沒有做到的,這些都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印度是人多,人力資源少。 印度軟體產業每年吸納約50-60萬人就業, 這個數字與中國吸納的製造業勞動力相比,九牛一毛。

b) 客觀原因: 一山不容二虎,中國崛起之路不容他人阻擋。 中國選擇了或者說被美國選擇了作為製造業的轉移目的地, 世界上不在需要第二個10億人口國家來做這個事情了。 其他發展中國家崛起之路只能與中國走差異化。

2. 印度為何發展了IT服務業: 服務外包行業以印度為趕超藍本都快研究爛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書店以服務外包為關鍵詞搜索一下,相關的書籍文章汗牛充棟。簡而言之, 印度以千年蟲為契機,大量的派人到美國本土提供staffing (賣人頭)的工作, 也有很多人在科技圈混成高層, 形成了一個利益鏈條, 印度深度切人了美國本土的外包市場。 解決了市場問題,其他資源都能配套跟上: 園區用「籬笆戰略」不管外面洪水滔天, 區內世外桃源; 稅收政府放棄了個稅以外的全部來自於軟體外包行業的稅收; 人才培養像工廠生產產品一樣為外包企業製造初級人才,。。。。現在,印度企業靠賣人頭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進入技術積累和行業知識積累期了,把中國企業遠遠甩開。 中國企業超車之本,不是對標印度彌補差距,而是找到一塊印度不能染指的市場, 靠資本力量整合全球資源佔領市場。


輕重工業已經被另一個國家佔了,如果印度也要輕重工業發展你可以想像印度面臨的壓力。。。


培養一個程序員需要多久時間?

培養一個熟練技術工人需要多久時間?

兩者比較一下就知道難度了


很多非洲人樂感很好,可以跳漂亮的舞蹈,演奏複雜的旋律,但是,造不出高性能的拾音器、功放和音箱。


殖民地特性,他的軟體業不是為了提升自己硬體基礎建設的效率,而是給人打工


印度軟體行業這個說法其實並不合適,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軟體外包行業,因為印度生產的軟體基本是為歐美國家服務的,從經濟角度上講只是依靠英語語言優勢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為印度國內創匯而已。

如果讓軟體行業真正的為印度經濟服務,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的弊端馬上就顯現出來了,發展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印度網路甚至電力在很多地區都沒有普及,智能手機普及率也遠遠不如中國;發展電商,交通基礎設施不行,快遞效率低下成本太高。

按照印度目前的民主制度現狀,缺少強有力的執政力量的情況下,基礎設施的建設想趕上估計時間短不了。

你在國內見過這麼招聘程序員的嗎?


去過印度,參觀過海德拉巴Hyderabad的軟體園,跟印方人員就這個問題交流過。
達成共識的是:印度政治環境很糟糕,貪污腐敗,效率低下。一個傳統行業的公司,如製造業,想要開展什麼業務,各個政府部門將耗去公司太多的各類成本。
但是軟體業,政府幾乎管制不了,只要有電腦、網路就能開干。人才、資本,都往這裡涌。再加上樓上已經說過的外部環境因素,英語、國際關係等,造就了印度軟體業異軍突起。


輕重工業是要底子的,一顆螺絲,一個葉片,你造不出來就是造不出來,你和發達國家就是有幾百年的差距。
輕重工業也是需要系統的,這涉及到整個社會的進步,不是說發展就發展的。
軟體業全世界起步時間前後差距也就幾十年。而且互聯網社會信息共享也是很普遍的,所以說直接起步互聯網比較容易。


題主的理解和表述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是印度故意跳過重輕工業的發展而直接搞軟體業。而是印度的重輕工業發展失敗才不得不搞軟體業。

試問歷任印度總理,從尼赫魯到穆迪,有哪個不想讓印度成為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二戰結束之後,亞洲都是一個個貧窮落後的國家,連曾經工業發達的日本也炸成一片廢墟。但是僅僅幾十年的時間,這裡崛起一個又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日本很快恢復,之後是四小龍的崛起,再後來是中國的經濟崛起。

可惜,具有得天獨厚條件的印度不在這個名單里。

如果我們考察這些經濟崛起國家和印度的區別,雖然國情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些國家或者地區都是積極的改革自身弊端,主動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姿態,開放自己的國門跟世界打交道。

而印度的失敗,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最歸根結底在於曾經坑害中國的老話題,計劃經濟和閉關鎖國。
-----------------------------------------------------------------------------------------------

如果把印度和中國相比,眾所周知,中國在二戰之後經歷了內戰,以及改革開放之前的閉關鎖國和西方對中國的對抗和封鎖。真正中國人敞開心扉,接納世界是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中國人用折騰的方式浪費了不少時間,這也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要比中國早的原因。更不消說日本率先悟得真理,抓住了十九世紀的發展機遇。

按一般的理解,印度的既沒有西方的封鎖,同時又曾經被英國殖民過,接受西方先進的資金技術人才發展本國經濟的渠道應該更為暢通。可實際是,印度的執政者為印度選擇了一個保守的,排外的計劃經濟路線。從印度獨立開始,印度就沒有走改革開放之路,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遍地,私營部門嚴重受到制約,對外資限制也很嚴格,當然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樣的,比如土地問題,比如種姓問題,比如對所謂西方殖民者的戒心。

印度雖然不是所謂社會主陣營的,但是內心卻很嚮往蘇聯,如果拋出一些形式上的政治形態,確實印度倒是像走了蘇聯之路。當然,對於印度這個歷史悠久,國內形勢錯綜複雜,宗教情結濃厚的國家是很困難的。

我想有一點是印度是缺乏智慧的,比如民族自尊心和對外資的限制。中國的例子表明,利用外資發展自己,給外資超國民待遇是可以的。當2014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壯大之後,可以大把的給壟斷外資下罰單。拒絕外資保持落後,和迎接外資發展自己,從結果上看,到底哪個是維護了自尊心,不言自明。

---------------------------------------------------------------------------------------------

我們亞洲這些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必然走市場化和開放之路。無論印度有什麼劣勢,比如基礎實施落後,比如種姓制度,比如勞動力素質,比如文盲率。這些不是靠著閉門造車自己來解決,必須引入外部先進的資金技術人才,來盤活本身的經濟,進而做到社會改造。即使當年的日本也是走的這條路。

落後國家需要在發達國家的交流中學習其先進經驗,同時放開最講究效率的私人部門競爭來做到優勝劣汰,讓自己的經濟組織部門提高競爭力,做正向循環。計劃經濟對效率是一個嚴重的抑制作用,造就了大量效率底下的經濟組織部門。在其他外部的高效組織面前不堪一擊。

聞道有先後,這個道是客觀的,對所有人都是同一標準,所謂差異只是領悟的時間點的問題。

當年中國的落後和印度的落後都是一個道理:拒絕市場經濟,拒絕開放。各個國家都要經歷相同的歷程來鯉魚跳龍門。日本領悟這個道理是在十九世紀,亞洲四小龍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是在差不多二十多年後,而印度的市場化改革是在1991,比中國大陸還要晚上13年。

雖然,印度比亞洲各國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比如免受二戰巨大的衝擊,和西方的關係等等。印度確實是亞洲經濟發展的差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工業化一直不溫不火,相比於其他亞洲優等生確實已經是大幅落後。大量的社會問題一直堆積,比如人口暴漲,比如貧困人口,比如基礎設施建設,毫無解決的跡象。

----------------------------------------------------------------------------------------------

誠如各位所講,軟體業的入行成本很低,遠沒有工業化對社會條件的苛刻要求。工業化失敗的印度,必然去會選擇這個來發展經濟。如果連這個都抓不住,那麼印度真的可能是一無所有了。只剩下農業一個了。

所以,印度發展軟體業,不是有意的,而是在工業化失敗之後的信息時代給印度的一個選項,抓住個選項在印度的能力範圍之內,確實印度也抓住了這個選項,僅此而已。

當然,未來印度必然會堅定的在市場化和開放的道路上大步前進,他們沒有其他選項。所有現在大家詬病的印度的弊端,必然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得到解決。而印度的重輕工業體系也會慢慢建立,當然這個速度和時間是不確定的,看印度的造化了。

各國雖然國情不同,文化不同,但是走的路大體是相近的。只是悟性和勤奮程度的問題。風水輪流轉,長遠來看,印度的發展也會讓世界人民改變觀念的。就如同現在的中國讓世界人民不得不刷新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一樣。在一個大的時間尺度上看,這個星球的居民差異性遠沒有想像的那樣大。

曾經的日本人認為中國會永遠貧窮落後下去,現在事實證明了日本人的短視。其實不是日本人短視,是日本人還沒想明白。中國人看待印度也一樣,印度超過中國未必,但是也會有自己不錯的發展前途應該方向是不錯的。印度的改革開放才是一個九零後,年輕的很,而且印度的發展也是改革開放八零後的中國人的機會。


簡而言之,這個問題的回答如下:
1. 為什麼印度製造業搞不起來: 從文化的角度追溯,印度一直不重視世俗,而追求超自然的宗教領悟,製造業在印度文化和文明史上積弱。從某種意義上,不是搞不起來,而是沒有認真搞過。斷言未來印度也搞不起來為時尚早,因為從尼赫魯開始到現在的莫迪都以世俗主義為重要的執政綱領。
2. 為什麼印度軟體行業搞起來了: 認同冷哲所說的第一句話,是因為軟體業對產業配套要求相對依賴度較低。在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排斥外資,千年蟲,英語精英教育),印度企業家抓住了機遇。另外一個重要的從因是,軟體行業是新興產業,因而免受製造業和傳統行業因由種姓制度宗教文化傳統以及政府的勞動和稅收政策上經受的拖累,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上面的理解出自於《不顧諸神》,尚會鵬的《印度文化史》,一位印度人寫的《印度星球》,還有NHK電視台的《印度崛起》,麥肯錫,蘭德等公司的印度研究,以及我和幾位印度籍人士就此話題的專題交談總結而來的。後面還會有機會和更多業界人士聊這個話題,到時候再隨有隨加吧。


之前啰嗦了很多,也犯了自己說的不切中要害不簡潔的病,評論里有人說了我也是二手的經驗,憑什麼吐槽。我概括一下我的初衷:
1. 不管一手二手我覺得大家討論問題應該多從相對接近知識源的地方引用並在這個基礎上說話,而不是依據自己的情感或程式化的認知,另外,邏輯要明確,表達可以詼諧但是盡量要切中要害和不前後不一致。大家共勉吧。
2. 我無意告訴別人冷哲的答案是對還是錯,只是指出我看到的邏輯問題、證據問題、和以偏概全的問題,大家可以自行判斷是否更接近真相。

=======================================
大概瀏覽了一下大家的回答,感覺有幾個問題
1. 對印度有第一手知識的人並不多,去印度旅遊和跟印度軟體工程師聊過都只能勉強算一手。起碼應該工作或生活過一定時間,或者和印度多個行業從業者有深入交流的,最好是有商業從業背景的,或政府,或教育從業者。理由不解釋了吧,累。。。
2. 對印度的軟體行業有真正了解的不多,對軟體外包了解的人更少
3. 引用權威二手資料和深入閱讀的我大致沒有看到,也許在評論里有我還沒點開看,也許知乎上大家答題都沒有這個習慣。我看到有一些大段的講印度種姓和印度經濟發展的部分,如果是自己敲字敲出來的我就很欽佩,但如果學究一點我想知道這些知識的來源。

有人在辨析作者的題目中軟體業其實是軟體外包,或是說其實軟體業也沒那麼高大上,可我不知道多少人真的看過作者看的這本《不顧諸神》。。。真的很累啊說這些話,我是不是很迂腐。。。

符合#1,而且用#1來增加自己可信度的只有 @子凌,
符合#2的好像只有 @姜振鵬 ,這個是因為我認識,也許還有別人
符合#3的是那位看過 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的匿名用戶

除了姜總,另兩位都沒得票。姜總的回答有見地自不必說,但我個人覺得另兩位的回答比第一名簡潔和有條理,更切中問題的關鍵,雖然也許並不全面。。。真的不是答的越多越有價值啊。。。

@冷哲 應該起碼符合#1,跟不少印度人聊過的,也應該符合#3,即便沒看過不顧諸神,關於印度的中外書籍應該讀過不少,所以回答的確涵蓋的幾個要點,我投了反對票是因為不夠簡潔和切中要害另外邏輯上有問題並且有以偏概全的地方。。。

冷哲回答的其實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印度搞不起來製造業,姜總的回答第一部分已經說了印度並不是沒想發展也不是沒有成績。說搞不起來的意思是搞了,沒搞起來。印度其實兩者都不是徹底的Yes。這裡面跟印度歷史文化有很大關係 @六百八十寺 的回答中涉及到一點兒,但基本是關於種姓制度的,其實更深層次的底蘊是印度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追求超自然超物質生活的宗教影響,印度哲學發展的無與倫比,邏輯和思辨(嗯,口舌之辯也很厲害)也非常卓越,但世俗的、實物性相關的技術和科學發展的都一般,相比而言,中國的儒學一直是入世的。。。

印度的世俗主義基本從尼赫魯開始延續至今並有發揚光大的趨勢,所以未來印度製造業的前景還是可以預期的。

基礎建設的問題的確不假,但我更覺得那不是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因為很容易的也可以說,中國的基礎建設原來也不好啊,也是老毛開始到改革開放後一直建起來的啊,那為啥印度不能也建呢?你可以說啊呀差距太大了,追不上了,這沒錯,可到這概念已經被偷換了。或者用我上面的這種理論解釋,是因為中國一直就很注重基礎建設,而這種重視又源自中國人的務實和入世。。。我沒有說這種理論一定就對,但是這才是真正在回答題主的那個為什麼,至少是我覺得應該追到這裡吧。。。當然,一直再追原因是沒有完的,我們先不討論這麼高深的話題吧。。。

再說教育的部分,我大概理解冷哲先後提到的製造業教育要求高於軟體業和軟體業人平均學歷高兩個命題,但至少從語義上這兩個說法容易被人攻擊。拋開語義,我覺得可以提煉原回答為軟體業工種分化度低於製造業。冷哲用了差異性和培訓體系,其實大概都觸及了這個問題,但說的還不是一個事兒。軟體雖然有很多編程語言,但一個時期普遍使用不過那麼幾種,所以更容易形成規模的勞動力資源池。話說回來,有一位答題的好像說了,印度開始大發展的更多的是呼叫中心,那個要求的技能看上去門檻更低了,就是英語。其實除了呼叫中心,印度軟體產業最開始發展的還有系統維護。但實際上從個體在其技能轉換的角度看,我並不認為軟體業就一定比製造業容易。從C轉Java的確可行,但車工一定只能轉鑄造工么,我不懂製造沒有發言權,不過談技能轉換就又跑題了,至少用的類比不讓人信服。冷哲要表達的基礎教育的問題是癥結之一我是贊同的,不過我理解應該是這麼個邏輯表述:製造業培訓實際上是難於軟體業的,要求更高水平的基礎教育和在職培訓,而印度的基礎教育太差,在職培訓方面製造業的技能轉換也難於軟體業,所以。。。基礎教育的確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大問題,現在甚至也成為印度軟體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唉,中國這裡並沒比人家強),但再往深層次追溯,其實根本問題倒是在冷哲的最後幾句里,就是軟體行業太新,種姓制度沒規定到這塊兒,所以生產力解放的比較徹底。

最後勞工法限制的一點,是說的最簡短的,但反而是我覺得很要緊的一點。

我沒有去過印度,也許未來一兩年有機會,我跟印度人聊的也不太多,有學生,程序員,律師,商人,但也只有一兩個聊到比較深。後面可能還有機會和幾個其它行業的印度人聊。上面的理解出自於《不顧諸神》,尚會鵬的《印度文化史》,一位印度人寫的《印度星球》,還有NHK電視台的《印度崛起》,以及麥肯錫,蘭德等公司的印度研究。

最後提一句《不顧諸神》寫的很生動,我非常希望能讀到這本書的續篇,但似乎作者Edward Luce並沒有續寫。如果大家有好的類似的書能推薦,我將不勝感激。


前兩天看了本書(Making Globalization Work)剛好有講到。
主要兩個原因:
1.印度獨立幾十年後,政府創立了很多科研機構,投資教育與研究。
2.網路的到來+美國90年代的泡沫經濟給印度帶來了機會。由於基建很弱,比起出口工業產品所需要的交通運輸成本,出口「軟體服務」的「運輸成本」要低得多。

另外,直到80年代初,政府才停止公開反商的政策,取消了很多不利於私有經濟發展的限制,經濟才真正開始成長。


推薦閱讀:

如何備考 CCNA CCNP 和 CCIE?
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 Oracle 的產品或服務?
我國將開始部署和建設 IPv6 地址項目,有什麼意義?
2015年底,中國服務業、金融業、信息行業的形勢有多繁榮?
如果給知乎增加一個付費的功能,那麼你希望這些功能都將有什麼內容?

TAG:經濟 | 印度 | 信息技術IT | 國際經濟 | 印度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