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什麼年齡段比較好?
本人長期接觸大量澳洲的中國留學生和華人家庭,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定的發言權。對於出國的年齡,我認為,在學生心智相對成熟之後再出國讀書,會比較好,也就是一般為大學後半段或者大學畢業的年齡。
原因是什麼?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年輕人去到國外,一定首先跟周圍的中國同齡人交友,因為人生地不熟,需要互相支持以及排遣寂寞。而對於年齡尚小的年輕人來說,周圍這些同齡中國孩子所共同組成的環境和氛圍就對他的個人成長起著極為重大的作用。而問題也在於此:國內的學校里,周圍全是中國人,哪怕個人的圈子再小,他的周圍依然處於開放狀態,其他同學的圈子、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也會對個人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也就是說,如果一所學校不是太差,那麼一個人的性格和習慣不會太容易因為自己身邊少數不良同學的小圈子而受到決定性的影響,他的視野會相對開闊。而海外則不同,在同一學校或者住宿地一起學習和生活的中國學生畢竟人數不多,很容易會形成很小很小的圈子,而你無法保證這些同學素質都一定很好;同時,其餘的同學大都是老外,哪怕你讀的是私校,當地學生和家長素質雖然都很高,但卻因嚴重的語言障礙而融不進去,形同兩個世界,於是中國學生的圈子變成一種半封閉狀態,他們的眼界就容易局限於這少數的幾個中國孩子。如果這圈子裡的中國學生恰好都是勤學上進的人,那當然沒問題,然而,就我和不少朋友的共同觀察,至少留學墨爾本的中國學生及其家庭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能形成良性上進氛圍的圈子,機會不算高,雖然也有,但可遇不可求。相當普遍的情況就是,留學生們一起玩耍作樂,偷懶逃課,或是把國內一些低度的生活方式帶到這邊來。在一些中學附近,我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大群中國男孩或者女孩在一起,說著地道的有時不那麼文明的中文,一起嘻嘻哈哈放學去,讓人彷彿回到中國三線城市的街頭。這場景讓我有點疑問,在這樣的圈子裡成長,雖然身處發達國家,一定能形成良好的三觀和優秀的生活習慣嗎?
舉一個例子,假如一位中國學生來自國內三四線城市,那麼如果他到一線城市念大學,他所在的環境氛圍給他帶來的正面影響,不一定比他在澳洲留學的收穫要差,除了後者可能會讓他英語稍微好些。不是澳洲大學不好,而是他在大學裡身處一個狹小的華人同學群體,不一定比得上國內一線城市的中高檔大學,因為後者是個龐大的群體,各種各樣的文體、社團活動都更豐富,精英也不少。這主要是由人數,而不是個體素質決定的。西方大學的各種活動更多,但這些老外為主的活動,英語欠佳、又受小圈子制約的中國學生,願意並能夠真心參與的有多少?結果往往是,身處西方,內心卻依然缺乏國際化的思維,局限在「自己人」的小環境中過日子。
太年輕不適合留學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英美澳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方式跟國內的差異。澳洲白人中產家庭的家教,相對中國來說,比較不會專註於一樣(如讀書和學樂器)而不顧其餘,父母既出於對子女未來著想,也為了減輕自己的養育壓力,會刻意培養兒女獨立生活和面對困難的能力,因此小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一定好,但比較自主和獨立。與此同時,以這種家教為背景,學校的教學就相對寬鬆自由,以培養他們的家教以外的素養和能力。
然而在國內習慣了管教、自主性相對不足的學生一旦離開了家長,進入這種環境,卻很容易會有「失重」感覺。失去了管束,又未能建立起內在的自律意識,就會變得散漫,加上沒能融入主流群體,他們容易會找不到學習的方向感,影響學業和生活質量。
又比如在這些國家的大學,學生上完課就各自散去,私人時間很多,也不住在一起,甚至同學經常變換,因為很多本地學生經常暫時休學去工作或旅遊。於是周圍那些優秀的同學私下有多勤奮努力,你都不一定感受得到,在這種缺乏直接的勤奮鞭策的環境里,一旦不自覺,就會變得散漫。
留學生有一種現象,就是原先優秀的,留學會更優秀,因為西方的教育比較適合有自主性的人;原先懶散的,因為完全沒人管,留學則會更懶散。然而國內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方式,決定了我們大部分都是在管教中長大,在心智成熟之前,是普遍缺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習慣和自律精神的,也就很容易變得散漫。不少人的留學生活就因為這個學習的「重心」不足而變得質量不高。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期待留學能學到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我接觸到很多在這裡讀大學的留學生,其中有不少很優秀,也有同樣比例的留學生讓我頗為失望。我說的不是學術,而是品格和生活習慣。這部分學生往往在澳洲時間不短,但缺乏澳洲普通人所擁有的起碼的禮貌和文明習慣,有些帶有流氓作風,或者顯得流里流氣,又有一些,內向得除了最熟悉圈子裡的人外,一律不想理會,他們的生態都跟澳洲主流文明幾乎絕緣。至於英語,也沒機會多說多用,於是變得很差。如果他們能稍微多一些參與老外的生活,肯定不至如此(我並不是說老外都很優秀)。雖然唐人街和越南街有大量一輩子不懂英語的、生態比國內還低度的第一代亞洲人,他們猶如活在自己的平行宇宙里,但留學生不應該跟他們一樣。我一直認為,在發達國家留學,就不僅要學習知識,更應該接受文明的熏陶(當然,我必須再次強調,並非所有發達國家的人都那麼文明)。然而接受到熏陶、體驗到不同的制度和文化特點的留學生,可能不算多,這也跟前述兩個原因有很大關係。
那最後總結一下,到底什麼年紀,以及什麼處境的年輕人適合留學呢?相對來說,在國內念完三年到四年大學再出國學習會比較好,因為這個年紀的學生已經相對成熟,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於有能力考上國內大城市的一二流好大學的高中生,那麼我建議還是先在國內把大學念完或差不多念完,再出國更好。同時,對於從小就有良好生活習慣、相當自覺和充滿自主性的孩子,也可以早一點留學。少數特別外向、對英語十分熱愛的孩子,也適合早留學。如果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可能考不到大城市的好大學,那麼就在應該出國留學還是在國內一般水平的大學裡念書、念完再出國這兩個選擇之間,做一個權衡,看看哪一個更適合他的性格和狀態。
總之,西方國家對孩子的學校和家庭教育方式跟中國相比,從一開始就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如果在孩子缺乏自立意識前忽然讓他們改變環境,孩子發生不適應是很正常的。這一點希望各位注意。先介紹一下自己的相關經歷,答主在國內念的本科,最後一年畢業設計是去荷蘭做的,畢業之後又來倫敦讀研究生,認識的朋友也有不少高中就出國的。答主對這個問題早就有過思考,思考的結果是:因目標而異。打定主意想移民的,在自身成熟,能夠獨立生活抵制各種誘惑的情況下,出去得越早越好;想要世俗意義上發展好的(功名利祿,呼風喚雨等等),視自己成績而異,本科或者大學出去比較好。首先,我們排除那種出來之後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況,家長在送孩子出去之前有必要對孩子有充分地了解,只有在孩子能夠獨立生活,能夠管住自己的情況下才開始思考要不要留學。這裡要提醒的一點是,西方有些生活真是腐化啊,在荷蘭參加這麼多次party每次的保留節目是一起吸大麻(當然我是沒有吸的!),這種誘惑比國內強到不知道哪去了(當然這也不一定,也有朋友反映讀了幾年書沒幾次吸大麻的機會,好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參加的party都是這樣……)。
要想移民的,肯定是越早過去越能融入,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化上,這點都不用太多解釋了。但要注意的是,即使一個高中生這個時候能管住自己,能獨立生活,但突然進入一種陌生的環境,肯定會有極大的不適應感。這種感覺可能會影響到性格和學業,有可能導致在國外讀的高中,最終升學結果還不一定有國內讀國際高中的好。因此我覺得在國內讀國際高中也是一個折衷的過渡辦法,值得考慮。
好了,接下來討論去國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明確一點,拋開經濟因素,不去國外接受本科教育,當然會有損失;國內的學校教學科研水平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是差得很遠,哪怕是清華大學,在其計算機系的本科生源遠好於美帝那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情況下,本科畢業生的水平還是有較大差異。但是,去國外接受本科教育不代表就是好處佔盡沒有損失了。在國外接受名校教育,和在國內接受重點高校教育,除開知識的差別以外,還有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和性格上的差別。性格上的差別,說白了就是一個人,長期處於主流和沒處於主流的差別。舉個例子,我理隔壁那個學校,畢業生很多走進社會的時候還是滿懷豪情的,很多人還能以「國民表率,社會棟樑」自詡,但是在我目前所就讀的某全英第三的學校,很多本科生專業紮實,學習刻苦,家境也不錯,但要講抱負,基本也就限於找個年薪幾萬鎊的工作,拿身份,然後定居倫敦了。最後說到研究生教育。在我看來,這個是性價比很高的也是最折衷的出國時間,兼顧了國內發展和國際視野兩方面,就是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有所欠缺。因為本科已經在國內的知名大學完成,除非是能去清華,否則繼續國內研究生教育對自身背景的提升已經不是很大,這個時候去國外轉一圈,感受一下西方生活,對開闊視野是有很大好處的,專業上所能得到的提升,也可能比國內更大。但是這個時候再要移民,那麼要付出的就更大了,因為年齡大了,所面對的文化衝突和語言障礙,都不是那麼容易解決的。總之,東西方的差異還是很大,人在任何一個環境下待久了都會出現過擬合,就是很適應其中一個環境,感到如魚得水,但在另一個環境下則情況相反。真正能夠在兩個環境下都能很適應的,還是少數。因此,什麼時候出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未來發展的定位,既要在哪個環境下長期生活和發展,就應該考慮在哪個環境下多待一段時間。來樓主,基於我身邊的案例,我來跟你說一下潛規則。
本人高考985 國內大二交換到村校,大三轉學到波士頓大學。身邊有高中就出國的,也有既高考了又來美國上了耶魯的,有走華科項目3+2三年華科 2年國外,還有大量來波士頓大學讀研究生的。註:以上這些個例特性不能代表所有群體。研究生基本上都非常羨慕本科來美國讀的學生,看到我在BU讀本科都後悔要是本科出國就好了。
我一直後悔沒有從大一就來美國上好4年本科,如果重來一定要從大一來美國上。高中出來有點羨慕,但是我知道有利有弊。現在我勸國內的親戚朋友 都是高中直接申國外,在國內高考完也勸轉學。先說一條不用質疑的前提:美國的本科教育是完爆中國本科的。有了這個前提之後,基本各階段都是多接受美國本科教育和接受更好的美國教育 與其他弊端的權衡。
解釋這個前提:美國大學是通識教育。中國本科教育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流水線灌輸,期間不管學生興趣,不管老師教得怎麼樣,不管學生的人格發展,不管課程設置是否和社會聯繫,反正你丫的我們教什麼,你就聽4年後滾吧。美國教育與此區別的是,全學校所有專業所有課程隨便選(英國不是這樣),最後你選的課滿足了哪個專業的標準,就給你哪個專業的學位。當然你也有必在選秀里選的通識課程,督促你人文科學通識。老師教得特別好,你不會的話獲得的幫助非常多:學生合作討論做作業,專門的老師辦公室答疑時間,專門的討論課助教講習題,助教答疑時間,等。我在BU的兩年除了本專業的數學經濟雙專業,還上了 傳媒學的廣告學課,藝術學院的設計課,物理學院的近代物理,文理研究院的研究生經濟課程,商學院的會計,社會學課等。這對挖掘我興趣,了解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像不出我在華科讀光電,那麼狹窄的專業課,這些都接觸不到的樣子。
不多談,詳情可參考吳軍的《大學之路》這本書,上冊中他說的20年前的清華大學生活和我在中國大學985的感受一模一樣。後段他介紹了美國各個名校,你們就知道美國大學牛逼在哪。
下面來說利弊:
轉學出國:利:
美國top50本科申研究生是和國內清北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去常春藤讀研的機會大大增加。在國內參加了高考,在美國大學中學習能力比同齡人強。如果努力的話,基本對同齡人有壓制效應。但是放在國內競爭水平的話,基本就是中游。(大多數人包括我到美國後,都會比國內勤奮得多,因為教育制度的原因。所以拿我在美國水平和國內水平比得出結論,不能控制勤奮的變數。)申研究生學校,因為爛成績只有國內大一,所以影響不是很大。美國主要看後兩年的成績。弊端:
1.我完全不能在美國本科讀完先工作再考慮讀研。我大部分在美國讀本科的(中美)同學,都會先工作。我也想的,但是我沒競爭力。因為3年純靠外力自己沒學習英語的話,英語達不到找到理想工作的水平。最重要的是,美國本科生都會從大一暑假開始實習,到大四已經有3次遞增的實習經驗的。套路是 大一實習國內或自己感興趣的美國公司,大二找以後想找工作領域的實習,大三才能找到名企的實習(投行),拿到return offer,大四參與工作。我三年暑假全都被 考雅思,考GRE,上暑校補學分 佔用了。根本沒有觀念和時間實習。只能先上研究生啊!2.相比於美本4年,我已經沒時間學第二外語,自己喜歡的心理學等課程了。要不停的補專業選修課。
美國高中:
利
1. 那美國高中出來的人英語和美國本科的人,英語有質的不同啊!2. 美國高中申美本就可以競爭一把頂級名校了。美國大學現在越來越不信國內高中的了,因為改成績等。弊端:
1.美國萬一到了一個不是大城市的學校,需要強大的內心來抵抗孤獨和融入完全不同的環境。
我大二到美國交換,因為各種原因都快崩潰了。所以這個要慎重啊,環境好還好,環境不好(學校地處村莊,室友不好,課程又難聽不懂,華人少)那就真的承受不了。2.沒有經過國內高中三年紮實的理科教育,基礎比較差。(當然,分學校,分個人,如果個人牛的話,即使教得少,本科分分鐘也可以趕上的,因為美國教育是循序漸進的,並且自己可選擇跳級)
美國高中我沒呆過,所以培養創造力等方面 不知道和國內比怎麼樣。這個不跟風評價。
美國研究生:
呵呵,在我眼裡這個時段出國,只剩弊端了。1. 在美國找不到工作。之前沒有美國實習經歷,國內的都很少。以我的經歷來看,英語是需要起碼1年來適應的(這是應試英語教育和實際英語的鴻溝)。來美國一年,英語剛適應就要投入找工作市場,或者匆匆回國,簡直了。。。當然這個談的是非工科專業,工科研究生是兩年,對英語要求相對低,就業需求大。但要找到心儀的公司工作也是很難的。2. 浪費了4年寶貴青春在國內的流水線教育上。3. 申請研究生時跟美本比有劣勢。感覺有玻璃天花板。因為推薦信出自中國老師,中國公司,國外不信。被清北大神擠壓名額。美國本科
這個我在轉學提完了。還有一點,高中畢業(即使是接受高考教育而不是國際班)申請美本比我轉學要好申的多,因為我又沒SAT成績,又被國內大一國內成績拖累。結論
讓我們完全copy高中同學的經歷:六年級和初一在國外讀兩年,回來之後英語甩掉同齡人。種下一棵本科去美國的夢想,高中既參加高考學習,又自己準備申請美國。在耶魯讀本科。大一國內券商實習,大二美國進入實習,大三摩根斯坦利暑假實習,大四後在香港摩根斯坦利公司工作。完全不考慮要讀個研什麼的,之後工作幾年遇到瓶頸我看可能讀個MBA吧。統一回復:本科可以申美國全獎獎學金,如我結論中那位。研究生可以申國外和中國的公派獎學金,我室友拿的就是國家的,我問了下就是面試多,不需要你本科學校多好。3+2也可以申中國國家的獎學金。要麼出國念小學,要麼出國念大學。總之青春期是個塑造性格和觀念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確保給孩子心理上全面的照顧,還是一個相對單一的文化環境適合成長。
事實上,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答案,因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出國留學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最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而定。
什麼是自身實際情況呢?那就是你讓孩子出國留學的目的。
如果你希望孩子長期定居國外,當然是年齡越小越好,這樣孩子就能更早地學習國外的地道語言,從而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環境之中。
如果只是想讓孩子受到國外好的教育,增加一些留學經歷與人生體驗,那最好考慮在大學之後讓孩子出國留學,這個時候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選擇低年齡段出國留學時,還應該考慮孩子自身的一些性格因素,畢竟是去一個語言、習俗都完全陌生的地方,孩子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接觸並融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若是孩子的性格太過脆弱、敏感,就很容易變得壓抑,產生一些消極的不良情緒。
當然了,低年齡段留學,父母一定要選擇陪同,這樣就能很好地引導孩子,消除他們的不良情緒。
不過,如果你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善於調節心理狀態,那麼他就能很快、很好地融入國外新環境。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孩子過早地出國留學,接受與國內完全不一樣的文化環境後,很容易脫離國內的文化環境,失去對國內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回到國內後,肯定會產生一些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
與之相應的是,在大學之後出國的孩子,因為已在國內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觀念與價值觀念,在國外學習生活時,接受國外的文化、習俗也會產生許多差異,甚至會形成劇烈的觀念衝突。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論選擇什麼年齡段讓孩子出國留學,都是一件有得有失的事,家長們需要多多分析與考慮,也要與孩子多做溝通,聽聽他們的意見。
http://weixin.qq.com/r/5yjp8UPEdh4JrQeS9331 (二維碼自動識別)
做國際教育這一行已經8年了,一直在摸索著前行,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中國孩子和家庭走向國際化的舞台。看著很多家長對孩子多大適合出國這個問題很糾結,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研究生2年的留學經歷。
在中山大學本科畢業後,我就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帶著興奮和憧憬去到哈佛後,沒幾天我就覺得異常的難受——因為每節課我都迷迷糊糊,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在來到哈佛之前,我自以為英語還是特別不錯了的,然而一到課堂就沉淪了我所有的自信。為了能更得上老師的進度,每次上課,我都會把老師的講課用錄音筆錄下來,在課外、吃飯時、上完課後不停的聽,直到聽懂。在經過2周的訓練後,我就能多聽懂一些了,經過2個多月的訓練,我就能全部聽下來了,想想那其中的艱辛,我總覺得自己有必要做點什麼。
說白了,出國留學最大的就是語言障礙了,其次就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針對語言障礙,建議家長在孩子出國前,一定要督促要求孩子語言能力過關。有的家長可能覺得,孩子托福、雅思能考高分,證明英語能力就很好了。可是事實往往證明,這些是不夠的,在出國前最好可以通過一些英語演講、英語閱讀等的純外教培訓課程,也可以提前幾年就開始參加國外的遊學冬夏令營或者夏校,這樣有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和國外課堂的適應。
對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多人認為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差,是因為年紀小。但事實上,去美國讀美高的孩子都有15歲及以上了,這個時候很多性格和習慣都已經養成了,就算在國內讀高中,也是以自覺為主。如果說,高中學習是靠的父母的高壓政策,那麼,大學必然反彈。因此,建議家長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能力。
目前來說家長比較能接受的是本科出國留學,但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和個性已基本成熟,真正能融入和接納的並不多。因此,家長如果真想讓孩子徹底擺脫定式思維的教育,保存天賦和創造性思維,高中出國留學是比較理想的。
目前來說,美高申請,分為寄宿高中(http://www.sinoelite.org/category/sschool)和走讀高中(美國優質走讀中學申請ing),家長可以根據家庭和孩子的條件進行選擇。
其實我覺得吧,出國讀本科是最好的。因為不可否認中國的是基礎教育確實很紮實,如果你完成了高中的大部分學業再出國,在美國大學裡你就不用過多擔心基礎的知識而且會有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同時也有不好的:那就是創造力已經被抹殺了。
我個人是不建議初中就出去讀書。因為美國的教育(本科前的教育)以鬆散自由為特點,小孩子小學在國內受過一輪約束,出去後忽然換了環境會很容易學壞。我建議,要不就高中出去讀,要不就本科。初中出去或是研究生出去那都是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個人之見,這完全應視個人的經濟條件與自身情況來定:
其一,在經濟條件非常好的基礎上,如果以未來在國外工作生活為方向,如果能有父母陪讀,可考慮初中即開始在國外留學。
其二,在經濟條件很好的前提下,如果孩子的自主性與自制能力很強,即表現為小學初中即學習很好,自制力較好,可考慮高中即出國留學。
其三,家境經濟條件不錯,如果孩子初中高中成績一般,預估在國內高考只能上一般的二本三本,那本科留學就是上選。
其四,家境一般,國內本科,國外研究生留學是上選。
我小學六年級就來英國留學了,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蠻多感想的。1. 剛開始肯定會對環境不適應。很多人說,年紀越小適應的越快,但我用了兩年才真正融入到這個環境。而且高中大學裡的本地學生都基本不太會關注中國留學生,因為很普遍啊。但在初中里會有人用新奇的眼光看著你,問一下奇奇怪怪的問題,偶爾會開一些過分的玩笑。2. 我是跟親戚在這邊住。在國內的時候家人也有說過只要他們在永遠不會讓我洗碗的話,但在這邊該乾的家務都幹了。有很多摩擦和小爭吵,好在我比較懂事,現在也已經都過去了。3. 開闊眼界,見識了很多人很多事,學到了很多東西。學校也會組織出國的trip,像我跟的去過冰島、德國等。在這邊八九門課壓力也不比國內輕鬆。也被很多人說早熟,也不知是好是壞(攤手)。自我獨立性肯定要比同齡人強。對目前出國低齡化的看法:以自個兒的親身經驗是不建議太小出國的,在心智不成熟的情況下很容易被外界所迷惑。再加上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也會造成心裡的一些矛盾。初中畢業高中出國應該是最好的時機,畢竟初中文化在小學基礎和高中自我學習起到了承上接下的作用。如果想以後回國還是多接受一些國內文化教育吧。不過這個還是要看自身條件,像我每次回國都沒有不適應的感覺。反而想以後畢業回國,人情世故也都明白。再者說,年齡小真的很難承受環境突變。像我也得過輕微抑鬱症,一周內說的話不超過五句,也自殘過。講真,不是誰都能挺過來的。最後一句,若真想這麼小就出國,父母或其中一方一定一定要跟孩子一起過來住。對身心發展真的很重要。第一次在知乎答題,想到什麼就說什麼了。若語言組織不清晰,還望諒解。
我想借這個題目進一步問一下,本科或更早的出國各位已經說了不少了,但是在留學期間的社交等方面呢,據說因為文化原因出國後基本還是在華人圈子裡,華人圈子還分好多個;還有些家境並不優越的人在課餘生活上肯定會單調很多,這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又該怎麼算呢?
高中以下的孩子我不建議在沒有陪讀的情況下出去。初中小學的孩子膽子再大,一個人在語言不通的陌生環境下,也會變得敏感小心翼翼,容易得不償失。中西文化交匯的教育結果會更好,在有比較的情況下,學生可以更辯證的看待國內外的教育方法和知識體系。」
推薦閱讀:
※F1身份學生在紐約市如何購槍/玩槍,比如槍支證考取,練習場位置,狩獵場位置,各項開支等等?
※留學生最缺什麼?
※如何在網上認識更多的外國留學生?
※哪些因素阻礙了中國留學生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
※在絕地求生中,為什麼不光老外,就連中國人都在罵中國人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