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投資公司的內部構架和人員職能是怎樣的?

如比較大型的華誼兄弟,小型的投資公司又有何異同。


謝邀。純粹的「影視投資公司」應該等同於影視投資基金了,內部構架跟各種基金沒有太大區別。我理解樓主指的是這樣的影視投資公司——分為兩類,一是本身有影視製作能力的,像華誼、光線、華策、小馬奔騰這樣的TOP10大型影視公司都可以理解成影視投資公司,二是不具有完整的製作能力,但是業務領域裡會涉及對影視項目進行選擇性投資的公司。這兩種公司都會佔有影視項目的投資份額,只是享有的控制權、地位和收益不一樣。


所以說討論影視投資公司內部構架也得區分來看,前者的影視公司可以理解成「投資公司」+「製片公司」+「其他業務」,後者則是「投資公司」+「其他業務」。兩者作為公司來說首先都要有一般公司的內部構架和職能部門,以華誼兄弟為例(上市公司比較好說,圖片來源於網路,只是排版強迫症的我又把它重畫了一遍),我們看到的董事會、CEO、副總裁、秘書部、審計部(監事會)、人力資源及行政部、財務部、法務部這些,是一般公司都有的部門,影視投資公司也不例外;而具體的部門就要根據公司的業務而展開了。

我們可以搜個老圖看,2012年華誼兄弟的主營業務是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其他(數據來源於2012年華誼財報,圖片是藝恩的數據統計),2013年可能遊戲也可以提出來佔一定分量。基於這樣的業務劃分,我們在回過來看他們的組織架構圖,電視劇事業部、電影事業部、藝人事業部則是支撐這三塊業務的主要部門,娛樂營銷事業部、影院事業部、新業務板塊則是由三個部門衍生出來的部門,支持這三塊兒業務。共享資源部則是負責整個公司所有部門共享的職能,比如人力資源、


再往下一級,比如說電影事業部,其組織架構相當於一個單獨的影視製片公司。它下設進行電影投資和製作所需的全部核心部門——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具備電影製作能力,即覆蓋了電影製作的四個基本環節:投資—製作—營銷—發行。在執行上,投資一般會由監製部、製作部以及公司的高層共同決策完成,公司層面決定整體投資方案,再交由電影部負責具體的投資方案,這些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可以通過各自的方案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和論證;決定投資之後,這些部門會有負責人組成以執行製片人為中心的項目組(有時候還會單獨成立項目公司),組織和指定具體的製作、宣傳、發行方案等。這時候電影部的營銷宣傳中心、國際發行部、國內發行部、共享服務、財務部、人力資源及行政部都圍繞具體的項目履行職能了。

影視公司與其他公司在部門劃分上不同的是,它雖然是部門與部門之間是平等的關係,並行地對 CEO 負責,但當影視項目建立起來後,部門之間就產生了不平等的地位,按照影視製作和宣發過程形成次第的責任關係。會形成以影視項目為核心的「劇組」,劇組有單獨的行政管理體系,創作上以導演為中心,製作上以製片人為中心,劇組有自己的財務、法務(p.s.我本科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這個。。。),所以一些時候,影視公司會為單獨的影視劇項目成立項目公司來統籌這些人力和財力問題——在好萊塢幾乎所有影視劇都會成立項目公司,它能讓各種財權事權的矛盾都得到解決,並且保障各種投資人的利益;但是在中國,好多公司不這樣做,而是直接用原公司的資質去進行影視製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影視項目運營組就要和公司的組織構架形成很好的對接,才能保證項目的結構是合法的。有時候公司沒有為項目單獨成立公司卻搞一個劇組章跟演員和主創簽約,就是奇怪的現象,不管投資人還是主創,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小心。

然後我們再看光線傳媒的圖。也是一個道理,大的層面公共資源共享,具體的光線影業負責電影的業務,與華誼不同的是光線的藝人資源沒有華誼占的比例那麼多,所以它的藝人經紀部只是為影視服務的;而光線的營銷資源超級豐富,我們看地鐵上的廣告經常有光線傳媒,就是它的營銷部門在做的。也就是說,光線的營銷不光為影視服務,還是獨立的單位,可以參與電影產業的營銷環節。


關於工作室。華誼組織架構內會出現很多工作室,這是現在影視業藝人(廣義的「talent」,包括導演、製片人和演員等)在大公司旗下存在的一種形式。工作室的實質是影視公司持股的子公司,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藝人才會成立工作室,因為這時藝人對於資本運作已經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了,就可以對自己出演/製作的影視項目占股份。華誼電視劇部下設的工作室以製片人為主,比如石鐘山工作室、張紀中工作室。但是現在有一種明星工作室,有的掛在大公司下面,也有的就是明星自己成立的,背後沒有子公司的實體,而是單純以工作室的形態出現,是我國娛樂產業中的奇葩——我國《公司法》和各種企業法並沒有給「工作室」以實體地位,但地方在進行招商引資的時候會在政策上對「明星工作室」予以特別優惠的條件,尤其是稅收,所以這類「工作室」如果要是對應法律地位的話,有可能是「個人獨資企業」。anyway 它是存在的,並且好多明星以這種工作室的形式出現,成立和經營自己的團隊——這和上面圖表上的工作室有區別的,是兩個概念。


現在中國的影視投資幾百萬、幾千萬到上億,基本都是幾家影視公司聯合投資的模式,整合各自的資源。而一部影視作品基本上由一個製作團隊來主控承擔製作,以制代投,其他公司佔有不同的投資比例,對應不同的利潤率,對於這樣的投資模式來說,那些沒有承擔製作的公司就是前面說到的參與投資的公司,這些公司里,有資源和能力的,可以為影視項目的宣傳和發行甚至陣容做一些貢獻,談利潤的時候籌碼會大一些;如果沒資源的,那也得分兩種情況——對於市場預期好的項目,風險小,並且在前期各種廣告收入已經接近收回成本,這樣的投資是大家都搶的,能否分到這杯羹還得看你得跟主控項目的公司關係夠不夠硬;否則,輕易拿到的項目投資,基本可以斷定你是那墊背的。


所以為什麼那些大的有製作能力的影視公司可以總是憑藉低風險取得最大收益,因為要麼東西是人家做的,要麼人家可以依靠對影視投資中最不可控的內容「懂行」的本領去評估別人家的東西好不好,而小投資公司卻只能憑數據和關係參與投資,所以小投資公司與大投資公司的區別就是:小公司沒有龐大的製作部門——只需要有常規公司擁有的部門就好。當然,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影視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我們的目標,是,建立合適的交易結構,讓資本可以憑理性分析並藉助信用結構放心流入市場,而不必對影視項目中的內容部分承擔過多風險、做外行式的賭注。所以,未來肯定會有更多的「影視投資公司」沒有龐大的製作部門,只需要錢和腦袋就好啦。


終於有個回答的上的問題,不容易。
幾年前老闆投資創立了一家小影視公司,是和一個本地省台很有關係的人合夥,那位關係戶任總經理。
手下四個人,職位都是經理,職務分別是行政,策劃,運營,還有一個我忘了。
然後有項目的時候,先找幾個大公司的老闆投資,然後製片人編劇演員燈光攝像什麼都是確定臨開拍了再找。
忘記說了,那個公司拍的幾部小電影都是紅色主題的,所以開拍前就確定好有誰買單了。
正式拍攝的時候那四個人一個後勤打雜,一個副導演,一個劇務,一個寫每集劇情提早。
後期也是那四個人窩在辦公室電腦前折騰幾天出來的。
至於我,是老闆另外一家公司的財務,所以有也算有幸參與了電影的拍攝,無償的。
印象最深的有幾點,一是先給預付款,編劇會試寫幾集劇情,滿意後再正式簽約。二是拍攝過程中有某現在當紅的一位女演員,網路上的年齡生生比實際年齡寫小了八歲。三是在劇情中去世的人要額外給紅包。


道聽途說一下,華誼好像都是大腕擁有工作室的,而其他上市公司貌似老闆還得親自審劇本的作坊形式


推薦閱讀:

《追兇者也》裡面的雞縱是什麼意思?
如何評價電影《孤膽特工》?
有哪些導演?演員出的電影你會覺得肯定穩了。?
國產電影有哪些好看的西部片?
关于2014年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几个问题?

TAG:電影 | 投資 | 電影產業 | 電影產業鏈 | 影視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