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加坡和香港一樣小,為什麼新加坡的明星沒有香港多?


這個問題很萌,值得一答。

或許可以把這個問題置換為:新加坡和香港在很多方面條件相似,但為何新加坡的娛樂業遠不如香港發達?

我主要從電影產業的角度說吧。新加坡不是沒有自己的電影,但從歷史上看,它缺乏一個穩定的傳統。從三、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整個新加坡的電影製作、發行、上映都由國泰陸運濤家族和邵氏兄弟家族把持,所以這兩家興,新加坡電影興,這兩家衰,新加坡電影衰。

二戰前新加坡電影主要依賴翻拍印度電影,然後被日本入侵打斷,開始為日本人拍戰爭宣傳片,戰後轉變為主拍馬來語片,以及華語片。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它很難沉澱出自己的民族電影傳統。從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新加坡電影的黃金年代,共計拍了兩百多部影片,平均年產十多部。而同時期的香港,兩百部不過是它一年的產量。

之後陸運濤空難逝世,邵氏、國泰相繼關閉新加坡的製作業務,同時新加坡獨立,在十多年的時間內,這個新生的國家沒有自己的電影,又到了八、九十年代,新加坡電影有所復甦,但畢竟離一個強大的產業還差得遠。

新加坡是個華人社會,可以把它放到整個東南亞華語娛樂市場中來考察。在這個區域內,只需要一個娛樂輸出中心,在1949年後,那隻能是香港,而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人族群,包括台灣、新加坡、馬來亞、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都是香港娛樂產品的消費者(至少在電影方面如此)。為什麼剛好是香港,不論從它在華語文化圈的地理位置,還是政治制度和人才儲備方面,當時都只能是它來承擔這個角色。所以戰後國泰和邵氏也很自然地把業務重心從南洋轉移到香港,那就沒新加坡什麼事了。


北京面積比洛杉磯大,為什麼電影不如洛杉磯發達?

這都哪跟哪啊,新加坡和香港完全是兩個地方嘛!

電影這東西是要傳承的,很多人以為經濟發達則電影發達,其實經濟發達和電影業沒有必然的關係,GDP最高的美國城市紐約,電影業明顯不如洛杉磯。

電影需要時間的積澱,香港電影業的傳承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即開始醞釀,1949年,從大陸,特別是上海的影人,如朱石麟等,集體逃亡到香港,等於將當時最發達的上海電影業,集體搬遷到香港,香港電影於是開始騰飛。彼時,香港經英國管理已經近五十年,各方面都合適電影業。

新加坡?1965年才獨立,再加上李光耀的高壓政策,意識形態管控,各方面都不如香港,加上同香港隔得又近,文化上同源,既然有了香港,新加坡就不可能有戲了。

可以說,新加坡有的,香港全有,香港有的,新加坡很多沒有。


新加坡漂亮妹子太少太少了。。。


張徹曾有個結論,大意是說一個地區的電影工業發不發達,只要看它的造星能力就知道了,如果明星多,電影工業就發達,造不出星了,說明電影工業不行了。

從香港電影的興衰史可以很明顯看出來,這是個很高明的見解。

新加坡沒有香港明星多,因為他的電影工業不行,而新加坡的電影工業為什麼不行?

一是香港在二戰後接收了大量內地的知識分子和電影專業人才,奠定了良好的電影工業基礎。

二是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政治文化意義,香港都比新加坡更靠近大中華文化圈的核心,在東南亞的華人電影市場上,香港產的電影更符合人們心中「正統中華文化」形象,這一點新加坡先天不足,出品 的電影在市場上很難獲得廣泛認同。

電影這種文化產業的終極形態,沒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或者強大的國家實力,是無法支撐起來的,新加坡孤懸海外,小國寡民,周圍全是弱勢文化國家,無從吸取養分,很難發展電影業。

香港電影能在上世紀繁榮,跟腳在於二戰後接收了大量內地南下的知識分子,從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成為「大中華文化圈」的臨時陪都,所以電影業才能輝煌一時。

香港電影完蛋的緣故,和新加坡一樣,香港畢竟是個偽文化核心,臨時陪都而已,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北京越來越強勢,它才是大中華文化圈名正言順的真核心,在文化意義上來說,北京是個大湖的話,香港算是個池塘,而新加坡,最多算個浴缸……而明星就是其中的魚,誰能養更多更大的魚,一目了然。


上面幾位回答的都比較全面了,我補充一點:

新加坡電影業低迷其實是常態(全世界4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大部分都沒有獨立成熟電影業,除了洛杉磯巴黎和香港),香港成為東方好萊塢才是偶然中的偶然,集中千載難逢的天時地利人和,49之後大批舊上海電影人才逃亡香港,但沒逃亡新加坡,沒有這些人才,香港成不了電影基地,此外,英國佬在香港的治理方式與李光耀家族完全不同,寬鬆自由,粵語文化的穩健完整度也不是新加坡的土不土洋不洋文化所能相比的(華裔佔大半,英語卻為國語)。更重要的,80年代香港電影崛起,離不開大批黑道或者灰道的遊資支持(洗錢容易,拍什麼都賺錢),相關傳聞至今難以核實,但金融管制極為苛刻的「透明之都」新加坡絕對不可能出現這種洗錢熱潮。另外,新加坡女人的姿色確實沒法跟香港相比。。。沒錢沒人沒制度,沒這沒那,新加坡再過300年也不會成為東方好萊塢的,何況人家新加坡政府壓根就沒在乎這方面的成績。歐洲的瑞典瑞士丹麥挪威,沒有好萊塢的娛樂業,但人家照樣國泰民安社會和諧,有花枝招展的影視娛樂業就一定值得傲嬌嗎?


上面的回復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語言

時至今日,香港仍未融入到華人文化圈,更不要說幾十年前了。

香港是粵語文化的中心,若自己不發展自己的音樂、電影,香港人就沒有娛樂產品可以消費。

新加坡自己不生產,可以看大陸的,看台灣的,加上新加坡國內缺少一種娛樂工作者創作所需的生氣,娛樂圈不發達,明星自然少。


我也來湊一下熱鬧。主要是因為之前看過兩部書籍,覺得裡面的內容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一部是黃百鳴的《新藝城神話》,一部是魏君子的《香港電影演義》。題主想詳細了解自己的問題,可以去看看《香港電影演義》。

得追根窮源。

香港電影有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在新馬泰地區發行就可以收回成本了,在香港當地賺的錢就都是利潤了。所以當年香港電影,沒開拍就可以開始賣錢了,也就是「片花」。新藝城的很多電影在星馬泰台灣地區都賣得非常好,香港影人在新加坡地區很受歡迎。這也是香港電影鼎盛期的一個縮影。說題主說的「明星」,黃百鳴說過一個事兒可以反映點問題:《開心鬼放暑假》(1985年)在星馬放映時,幾乎暴動,要出動十二個保鏢來保護到星馬宣傳的開心少女組,那個拔槍驅散人群的鏡頭,讓黃百鳴仍歷歷在目。

@羅登@magasa 他們都說了當年東南亞、南洋地區的電影產業鏈,這是非常重要的。電影產業的發達,一是電影人才多,二是大環境好。香港電影也不是一下子擁有那麼多明星的,前期積澱,底蘊厚。在50年代中期,「電懋」就開始通過新加坡國泰機構的強大發行網,將本公司的影片打入東南亞及歐美華人地區,利潤回報相當可觀。之餘明星,《香港電影演義》開篇就提到幾組數據,可以反映一些問題:

僅1988年,港產電影發行數量就激增到110多部,比1987年多出30部。自此,香港影人賺錢的「黃金時代」開始了,「劉十三」、「鄭九組」(意即劉德華一年拍13部電影,鄭裕玲同時跨九個劇組拍戲)等戲稱亦相繼傳出。事實上,莫說劉德華、鄭裕玲、鍾楚紅、張曼玉這些影星,當年連幕後攝影、武指、燈光、道具都身兼三四組戲,大家賺錢賺到瘋。

電影產業的發達,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造星了。也就是,「通過製作影視產品打造明星偶像」。尤其是優秀的作品,造星更快。所以,產業那麼發達,每年又上映那麼多片子,明星想不出現都難。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簡直就是「點石成金」了,那叫個人才輩出。而新加坡電影,無論電影人才與電影產業化,都是自然比不上香港的,在明星這方面也是自然比不上的了,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比較疲軟,現在的香港電影人大多數都在大陸發展了,湧現的新人王也沒幾個,但本土仍舊有一批類似杜琪峰的人還在堅守。我們衷心期望香港能出來很多明星了。

另外,扯個蛋。也出自《香港電影演義》。

東南亞市場失守。90年代中後期,馬來西亞及泰國經歷貨幣風潮,更有亞洲金融危機作亂,經濟不景氣,加之港片中仍有賣埠保證的名導明星亦日見稀少。終於令曾經是港片最重要市場的東南亞不但不再購買「片花」,甚至對已經製作好的港片成品也漸失興趣。


我暫時不想碼字,題主可以先搜這篇論文來看:
《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1949-1997)》


香港保留中國文化多。新加坡的華語很薄弱,所以很難出牛逼的演員和歌手。


香港和倫敦一樣,同屬於內外混合型或一體型的離岸金融中心。由於政策寬鬆,通常是熱錢、灰錢和黑錢的聚集地 。香港投資電影在九七年之前被認為是洗錢最好的渠道之一。因此各個娛樂公司也積極的發掘、打造明星。當年很多的黑社會都投資拍電影,辦明星培訓班,發掘和控制影星。洗錢-------電影行業火爆-------明星多。這是原因之一。


對於媒體的管制,自由意識的壓抑,可以說算是根源的原因


什麼叫一樣小,新加坡小多了好不


香港的地理面積一千多平方公里,新加坡七百多平方公里,所以,首先,他們的面既不是一樣大的。

第二點,關於明星為什麼新加坡遠遠少過香港,這是因為香港還是傳承著正統的中華文化,華族語言,粵劇等等民粹還是得以保存,而反觀新加坡,雖然是華族人群佔主體,但是因為語言政策以及實際生活地理位置處於東南亞文化包圍之下,所以和中國的文化潮流發生了很大的差異。

另外,因為民眾普遍英文程度較高,所以他們也會直接吸收和觀賞歐美流行文化,從而導致本地華語戲劇、歌曲等沒有足夠的成長空間,所以出現了演藝明星的數量和影響力遠遠落後於香港的局面。


新加坡電影業不發達和大陸有一定相通之處。對輿論的管控也是相當嚴格的。


我覺得和新加坡的國家性格有關係。這個國家從誕生以來都充滿了理性和現實的因素,當中國落後時,全面推行英文教育,禁止在公共場合說中文,導致整整一代人的中文斷層。後來中國崛起後,又開始推行中文教育,出現了很多只會說不會寫的年輕人。如此現實的國家和人民根本不可能為藝術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壤(這是中性表述,無褒貶之意),因為藝術是理想主義的,具備較強的感性因素。所以新加坡基本沒有產生什麼有名的文學家,作家,音樂家和藝術家。明星也是一樣


電影明星音樂這些屬於創於產業 新加坡在文化創作上並不自由 新加坡不是新聞自由的國家!香港在回歸以前是很自由的地方,台灣也是。


避稅啊,一個香港身份可以幫明星避掉太多的稅。


不是不多,只是都局限在本地發展,不為外人所知

早年還有新中合拍電視劇什麼的,范文芳李銘順就是受益的那一批;還有跟劉亦菲胡歌合拍第一部仙劍的王祿江,演劉晉元哥哥的那個;

現在幾乎沒有兩國合作的事了,所以新加坡的藝人都不被大家知道了

哦?近年來有一次,畫皮2里的蜥蜴精是新加坡藝人


文化融合度不一樣。


本地也很多的。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


推薦閱讀:

新加坡華人,對中國大陸,對「中華」這個概念是個什麼態度?
工科留學,去香港還是新加坡好?為什麼?
下周去新加坡出差,樟宜機場免稅店有什麼血拚指南?可以讓我在有限的時間內買到最值東東。
求破解:今天白天和新加坡學生交流,人家問我英文名,我腦抽一下子說成了alice!!!?
如何看待香港貨櫃碼頭現 9 輛用途可疑的新加坡裝甲車?

TAG:香港 | 新加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