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是為了影響消費者行為還是政府籌集資金的一種工具?


謝邀 我其實是稅務外行 同時這個題目又很大 只能說點自己的理解

稅是政府的收入 政府的職能 從理論上 是服務人民 為人民提供公共品的 天朝雖然奇葩 有很多扭曲的吸血的制度設計 但是還是盡了提供公共品的責任(至於誰分的多 誰分的少 這個是另外一個問題)提供公共品不是沒有成本的 這些成本 就成為稅 轉嫁到每一個勞動者身上

所以 從這個角度看 稅就是政府籌集資金的工具

至於另一個問題 簡單的答案是 不全是

有很多稅收 是不影響消費者行為的 比如間接稅 他影響的是生產者 雖然生產者最終會想辦法把這一部分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但是轉嫁成本的能力取決於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談判地位 比如 完全競爭的市場下 生產者沒有定價權 於是 就無法轉移稅收的成本 於是這部分稅收就無法影響消費者行為 再比如 完全壟斷的市場下 消費者沒有選擇 因此這種成本轉嫁是完全的 但是由於沒有選擇 所以消費者的行為也談不上被影響 至於兩者之間的組合 就是部分影響

這種部分影響 通常是通過操縱價格進行的 (這裡 操縱是中性詞)

消費者作出選擇有理性的價格因素 也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 政府可以通過收稅 抬高政府不希望消費者消費的價格 比如奢侈品、資源浪費型產品的消費稅 對於政府鼓勵的消費 比如節能環保產品 就通過補貼(補貼可以看作負的稅收)降低價格 從而達到影響消費者行為的目的

對於非理性因素 稅收就無能為力了 比如有人說 老子要面子 要擺闊 老子出得起這個錢 這個稅收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只有採用非貨幣調節手段 比如把某種消費非法化(當然 非法化消費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如果人類的需求是剛性的 比如色情 非法化只能使之轉移到地下 並不能消除)

總之 這個題目的答案是 不全是 要分情況討論(貌似這是一句萬能廢話)

以上


稅收最早是為了收錢,後來演生出市場調節。占坑,待答


這肯定是兩者皆為有之。稅收本身就是政府支出的主要來源,至於發行國債,投資什麼的都只是小頭。 既然稅收能夠改變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它就必然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例如國家不鼓勵公民吸食香煙,於是在煙草行業就施以重稅,希望以此抬高市場價格,讓更少的人去吸煙。當然在這個案例下,政府的目的並不是很成功的達到了,因為香煙消費者們大部分的價格彈性都比較高,消費習慣不會因為價格的改變而改變非常多


兩者兼而有之

1、稅收必然是籌集資金的工具,也必然對消費者行為要產生影響。

2、這種影響,有的時候要盡量減小影響,依靠的理論是:市場配置資源是有效的,額外的稅收會扭曲價格信息,造成福利損失。得出的結論就是,總額所得稅要比對價格徵稅更好(lump sum principle)。另外,在流轉稅中,我們說 增值稅是稅收中性的。意思也是說,增值稅相對而言,對經濟運行擾亂最小。

3、有時候又要盡量的擴大影響,即「寓禁於徵」,典型的表現就是對於煙酒、汽油、徵收重稅。

4、有的時候,往往又通過更加細緻的稅收優惠規定,引導消費者的行為

下面舉幾個消費稅的例子,只能是拋磚引玉,掛一漏萬。

1、煙草的重稅,當然是籌集收入。煙草業的利稅相當於全國公共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至於控煙,實際效果呵呵。因為每次加稅,都被煙草公司「內部消化」了

2、化妝品、珠寶、遊艇、高爾夫、手錶,是為了籌集收入。因為有能力購買的都是有錢人。當然,其稅收負擔的最後歸宿可能是沒有錢的生產工人。

3、筷子、地板,是為了保護資源。汽車、摩托車應該也是,汽車按排量設置階梯稅率。

4、子午線輪胎免徵消費稅,翻新論壇免徵消費稅,是為了鼓勵新技術,鼓勵資源循環利用。


稅收應該是一個國家調節的工具,但是越來越成為政府的手段了,但是稅收越高不一定越好的,在一個高點之後稅收過重企業承受不了會破產然後稅收又會減少,


推薦閱讀:

政府是否有權力禁止村民濫辦酒席?針對這種陋習,政府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特朗普真的實施了減稅政策,美國和全球經濟會有什麼變化?
不貪污的廢物庸官和能做事的貪官,哪種危害更小?
為什麼專制政府都喜歡控制性?
如何看待北京控煙與沙甸禁酒?

TAG:經濟學 | 稅收 | 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