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接近釋迦牟尼本意的著作,有哪些翻譯得較好的?

不是大乘


關於學佛

2014-03-09 09:46:58

世尊的教示,其目的並非為宇宙人生,提供一種系統性的解說,而是欲使聞者得以擺脫本能驅力以及成見的束縛,臻於心靈完全自由自在的境況。所以世尊的教法,都是由認知的本身切入的,藉由深思熟慮以及實踐力行,方得以契入。

這種「深思熟慮」,不單只是日常口語中思考的意思,而是以幾年、幾十年的時間,就極微小的問題開始,反覆盤索,層層深入展開,以致於認知本身的解構。這種「實踐力行」,並非單純的服膺教條,展開對於本能的徹底逆反,而是對於本能驅力的反覆導引及檢視。

那麼,契入佛法後到底能獲得什麼呢?

Just be a Happy guy!

observer (因緣合會,皆歸於磨滅,不得久住) 2014-02-12 00:52:41

師兄若得便,不妨先依序讀下這幾本有趣的小書,雖不包大悟,但都免費。^_^

先有一些基礎知識,再來討論比較好。

這是南傳法師寫的入門書

《佛陀的啟示》 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lm2=813amp;open=_blanktj=0hot=0

這是漢傳禪師寫的入門書

《佛教入門》 聖嚴法師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聖嚴法師

正信的佛教 -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

學佛群疑 - 聖嚴法師

這是藏傳瑜珈士寫的入門書

《正見:佛陀的證悟》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19569/


樓主問的是漢譯吧,好吧,這裡是中文知乎。

一、《經集》

首先推薦北大郭良鋆老師翻譯的《小部?經集》,作為一窺佛陀在世言教的入門書。該書是以白話文翻譯的佛陀原始言教,雖然譯文沒有嚴格按照約定俗成的法相系統,但文字暢曉,貼近生活,也並沒有缺失多少原意。

參見經集 (豆瓣)

二、《法句經》

了參法師40年代翻譯的偈頌版《南傳法句經》,同樣屬於經藏里的《小部》(其實小部不小,遠超《長部》、《相應部》、《中部》、《增支部》)。佛陀在世時(而非佛滅之後才結集)就已經流傳在僧團中間的偈頌體佛的語錄。比丘們背誦它,並口口相傳。

參見 阿含經專題

三、《長部》

北大段晴老師及其研究生團隊翻譯的《長部》經文全部譯自巴利語,白話體。《長部》顧名思義,是佛經中的長篇。故事性、可讀性最強,強烈建議知識分子以此入手,常有優美耐人尋味的長篇。《梵網經》、《沙門果經》、《大般涅槃經》等名篇都在長部。

參見漢譯巴利三藏.經藏.長部 (豆瓣)


經特指王舍城集結時阿難尊者誦出的經,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文學作品可以被認定為佛經。流傳到今天,巴利經藏算是比較全面收錄,可能也是失真度最低的版本。經藏中包括長部、中部、增支部和相應部。

現在學術上認為南傳巴利經藏相應部與北傳阿含經中雜阿含經的重合部分,能夠較為準確的復原出佛陀教法的原貌。根據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來說,通過南北經文對讀來確定法義的確是一個好方法。根據我的閱讀經驗,莊春江的巴利語經藏雖然有些時候語言不通,但是大義還是可以比較準確的翻譯出來的。而且莊春江的網站上提供了雜阿含和相應部的對比,也有巴利語原文的對比,所以對於一些不明確的地方可以自己分析巴利語原文的辭彙來揣測下。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在重要的概念上我一般都會中文-巴利文-英文來對比,很多時候博大精深的中文會比較晦澀,資料稀缺的巴利詞典又只能捕風捉影,但是英文往往會有簡單粗暴的神來之筆。不過並不推薦直接閱讀英文。

然而只通過對文字的閱讀是絕對不可能心領神會的了解佛陀教法的(這跟大乘那種所謂的「不可說」的玩意不是一回事),因為很多的概念是必須要通過實踐去如實觀察而得出的,比如說五蘊中的色和識,本質上是無法用語言直接描述的,如果沒有針對性的觀察思考分析過,那麼從語言上是無論如何讀不明白的;其次有一些語言,佛陀看似輕巧的一句帶過,但其實你需要付出精力去切實的觀察才能夠證明佛陀的結論,否則只停留在信的層面上。

除了經,一些論也是值得參考的,這對於理解一些在經中未曾描述的細節有相當大的幫助。但是一切實踐和理論必須要以經為核心,捨棄經只讀論,跑偏的可能性相當高。另外,在閱讀佛教經典之前,最好把之前道聽途說得到的一些結論徹底拋棄,不要先入為主的把某些胡言亂語認定為佛陀教法。你需要依靠你自己,也只能依靠你自己去探索出佛陀究竟說的是什麼。


大藏經中的都是佛說的,不要以自己觀點和學術界觀點去衡量,沒有修持經驗的觀點是沒有多少價值的。貼一段母音老人的說法。出自《心經抉隱》

一、 佛的契機契理之教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無非都是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葯。眾生需要佛法,同樣,佛法也離不開眾生。就像葯是為治病而設的,離開了病,葯則無任何價值了。佛完全是為了治療眾生的疾病(心病),而應緣說教的,所以每個時期,說的法都不同。這是因為眾生的病各不相同,要醫好病,醫生用的葯也不應該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佛說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時而說。

1. 華嚴時

第一時說法是華嚴時。猶如太陽初出時,只照高山,就像我們所說的須彌山。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為大菩薩講說的大法,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轉根本無上法輪,度大菩薩。《華嚴經》是佛稱性極談,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薩把第一時說法比喻為生的牛奶。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雖然牛奶是寶貴的東西,能滋養人的生命,猶如佛說的法能滋養我們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樣。

2. 阿含時

第二時說法是阿含時。這個時候,太陽可以照射到比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緣,佛在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為小根性人說小乘《阿含經》,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教理,度聲聞、緣覺乘人。『阿含』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無比』,是『無可比擬』的意思,就是說世上一切法再寶貝也比不上佛法。為什麼呢?世上任何寶貝只能暫用一時,都是虛幻不實的。而佛法是無上之寶。眾生聽到、受持後,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輪迴,所以是無上的大寶貝。教下菩薩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釀製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會拉肚子。

3. 方等時

第三時說法是方等時。『方』就是方便、方正、廣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意思是說:佛說法不是有實法與人,而是應病與葯,是方便的。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佛繼阿含時後,於八年中,引小入大,為大乘初門菩薩講維摩詰等經。這時猶如太陽照到高原了,就像我們中國的青藏高原一樣。這時說法,就比酪更進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但這個酥比量為『生酥』,味道還不太好。

4. 般若時

第四時說法是般若時。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語。它的意思很豐富,我們中國沒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廣義的詞語來代替它,所以用音譯。字是漢字,音是梵音。在翻譯經文的時候,玄奘法師定有五種不翻之規,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譯。( 1)秘密不翻。如『陀羅尼』,即咒語,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攝無量無邊的意義。所以,一切咒語都不翻。( 2)多義不翻。如『薄伽梵』,薄伽梵有六義,我們通常就曉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3)此方所無不翻。就是我們這裡沒有這個詞。如『閻浮提』、『迦陵頻伽』。迦陵頻伽就是《彌陀經》里所講的一種鳥,它的叫聲非常好聽。( 4)順古不翻。延用已久,成了習慣語。( 5)尊重不翻。無上莊重之意,如『阿羅漢』、『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般若』意義很廣,單把它講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盡其義,意思並沒有包括凈盡,表達得並不完善,所以不翻。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文字雖然很少,但義理非常完備、深刻,內涵非常豐富。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都攝盡無遺,全都收攝、概括在裡面了。所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髓、精華。

因為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來相。所以般若時說教用二權一實,即兩種權巧、一種實法。『權』者,乃善巧方便。兩種權巧:一種是隨著眾生的根基而說義理;一種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懷善巧地、暢所欲言地宣抒出來,就是用眾生容易理解的東西來比喻不易理解的東西,而善巧方便地說教。『實』者,是真實說法,說真實佛法,說一乘法,直指我們的佛性、真如實相、諸法空理。華嚴時屬實法,阿含時、方等時屬權法,法華涅槃時屬實法,只有般若時是權實並用,所以般若時說法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又因為般若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時教五時說法中,都沒有離開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後。這個時候猶如太陽高升,廣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為『熟酥』,就是這個『酥』由生轉熟了,味道更好了,這是對大菩薩說的。

5. 法華涅槃時

第五時說法是法華涅槃時。這個時候法運將要圓滿,就像日落西山,佛將要圓寂涅槃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為什麼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為佛在最後八年中,說《妙法蓮華經》等法,純實無權,不說別的法,不講權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華會上,為說諸法實相之理,會三乘歸一佛乘。不管在會人的根性如何,不問他們能否接受,稱性極談,暢宣本懷,說真實佛法。因為佛快要入滅了,沒有時間了,只有真實說法,佛法才能圓滿。佛當時指出:『一切眾生都是佛。』小根性人不相信,不能接受。『哎呀,怎麼一切眾生都是佛呢?我們小乘聖人不知苦修了多少世,才只是證得個阿羅漢果。眾生既未證到菩薩,更未證到佛,怎麼會一切眾生都是佛呢?』所以不相信。當下就有五千人退席了。法華勝會之後,佛在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於一晝夜說《大般涅槃經》後,就涅槃圓寂了。


佛經全都是佛所說吧,經律論中能叫經的都是佛說,不能單純的用小乘佛教的觀點看待只有三次結集才算佛說


佛告諸比丘。

如來於初夜時默然而過。

於中夜分安慰大眾令生歡喜。

至後夜已喚五跋陀羅而告之言。

汝等應知。出家之人有二種障。何等為二。

一者 心著欲境而不能離。是下劣人無識凡愚非聖所行。不應道理。非解脫因。非離欲因。非神通因。非成佛因。非涅槃因。

二者 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離。過現未來皆受苦報。

比丘汝等當舍如是二邊。我今為汝說於中道。汝應諦聽常勤修習。何謂中道。

正見 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 正精進。正念 正定。

如是八法名為中道。

佛告諸比丘。

有四聖諦。何等為四。所謂

苦諦。苦集諦。苦滅諦。證苦滅道諦。

比丘何等名為苦聖諦。所謂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蘊苦。

如是名為苦聖諦。

何等名為苦集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

如是名為苦集聖諦。

何等名為苦滅聖諦。所謂

愛取有喜與貪俱悕求勝樂。盡此一切。

如是名為苦滅聖諦。

何等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即八聖道。所謂正見乃至正定。

此即名為證苦滅聖道諦。

復告比丘。

如是苦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集滅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比丘。如是苦滅證道。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苦應知 集應斷 滅應證 道應修。

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

如是四法我先不從他聞。由善隨順如理思惟。生智 生眼 生明 生遍 生慧 生光。

復告比丘。

我先未見四聖諦。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正智未生。我從證見四聖諦法輪已。心得解脫。慧得解脫。不復退失。而以正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出梵音聲。如是梵音從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無量劫來修習真實。不假於師自然而悟。發是妙聲。語憍陳如等言。

眼是無常 苦 空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命。猶如腐草。雜土為牆危脆不實。

如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憍陳如。一切法從因緣生無有體性。離常離斷猶如虛空。雖無作者及以受者。善惡之法而不敗亡。

憍陳如。色是無常苦空無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愛為水潤漬因緣眾苦增長。若得聖道證見諸法體性皆空。即能永滅如是眾苦。

憍陳如。由彼分別不正思惟而生無明。更無有餘為無明因。而此分別不至無明。

復由無明而生諸行。而此無明不至諸行。

乃至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如是等為世間因。更無有餘能為其因。

雖生諸法而因不至法。竟無我人眾生受者。舍於此身而至彼蘊。

如理思惟無所分別。即滅無明。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

若能如是於蘊界處了悟因緣。爾時得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如是甚深微妙之法。非諸異道所能了悟。

爾時世尊為憍陳如。三轉十二行法輪已。憍陳如等悉了達諸法因緣。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即於是時三寶出現。婆伽婆為佛寶。三轉十二行法輪為法寶。五跋陀羅為僧寶。

佛轉法輪時六十拘胝欲界諸天。八十拘胝色界諸天八萬四千人。皆悉遠塵離垢得法眼凈。


相應部柯尼耶最接近原始的佛教,中文翻譯的話《相應部》的白話翻譯能看,《雜阿含經》算是比較好的版本了。


全部佛經(不含偽經,不含《壇經》;包含大乘佛菩提道所有經典,包含二乘解脫道所有經典)都是世尊出於本意,因材施教,親口所說。由於譯者之間證悟程度不同,語言造詣不同,或許會導致不同譯本在對佛意展示的充分程度上存在差異。

多說一句,有些佛子主張大乘非佛說,是嚴重的誤會。事實是,單靠二乘阿含系經典,無法成佛。若不能經由大乘經典的聞思修證,找到第八識如來藏,不能發起般若道種智,成佛是不可能的。

恭願諸行者,早日值遇真善知識,身心安泰,道業增上!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無上士


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佛法僧


按你的要求來說,最好別看翻譯的,去學巴利文,然後直接去看巴利文三藏,這可能是比較靠譜的。而且,這個絕對是可行的,認真學習一門語言有七八年也就夠了,然後閱藏,有個五六年也就夠了。這不比去看翻譯的強得多麼。因為只要是翻譯,就會丟失原本的氣韻。當然你要是覺得花這個時間不值,那就是另一回事兒了。


這個我也看到了. 還想確認一下是否有很多版本演化,和那個版本翻譯得好.

謝謝

from wikipedia:

傳譯

  • 《長阿含經》: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
  • 《中阿含經》:六十卷,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由曇摩難提譯出,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
  • 《雜阿含經》:五十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於元嘉二十年(443年)在楊都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另有二十卷本《別譯雜阿含經》,譯者失傳,譯出的時間可能早於五十卷本。
  • 《增一阿含經》:又稱《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最早由苻秦曇摩難提於建元二十年(384年)誦出,竺佛念翻譯漢文,曇嵩筆錄。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

[編輯]內容

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還涉及印度社會風俗等內容。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如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凈、輪迴、善惡報應等論點。世為部派佛教各部派所宗。據考證已知最早的漢譯佛經是漢明帝時所譯《四十二章經》,其內容是從阿含中節譯而成。

[編輯]南北對照

南傳上座部的巴利文阿含經典,屬於分別說系赤銅鍱部的《經藏》(Suttapi?aka),分為五部:1.《長部》(Dīgha-nikāya); 2.《中部》(Majjhima-nikāya);3.《相應部》(Sa?yutta-nikāya);4.《增支部》(A?guttara-nikāya); 5.《小部》(Khuddaka-nikāya)。其中《小部》的內容,錫蘭、緬甸所傳的部類,略有出入。

漢譯的《長阿含經》,與巴利文五部中的《長部》相當。漢譯的《中阿含經》,與《中部》相當。漢譯的《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相當;漢譯的《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等相當。漢譯的《增壹阿含經》,與《增支部》相當。

[7]

[8]

[編輯]對照表巴利五部(南方上座部)

漢譯四阿含[9](北方部派)

《長部》(《長尼柯耶》)共三十四經《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三十經(法藏部所屬)《中部》共一五二經《中阿含經》共六十卷二二二經(說一切有部某派所屬)《相應部》共五十六相應《雜阿含經》共五十卷一三六二經(說一切有部所屬)、《別譯雜阿含經》共十六卷三六四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屬)《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增一阿含經》共五十一卷四八一經(應該屬大眾部末分派)《小部》共十五部雜藏:《法句經》、《義足經》、《本事經》、《本生經》等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題主大概是看到大乘經或者其他一些佛經中上天入地的神通事迹,產生懷疑了,希望能讀一些更接近佛陀本懷的東西。題主寫的,「不是大乘經」。有一定的道理,在佛教史上,確實有大乘非佛說的論爭。聖嚴法師:「大乘非佛說」的另一面

請參看這篇文章。據聖嚴法師的研究,即使最最正宗的阿含經中的《雜阿含經》,也不完全是佛說。但是,這就能抹殺浩如煙海的三藏馬?

上面的很多人說,佛經一定是佛陀親口說的。反對!

因為佛經的內容,是由五種身分說的:佛說、佛弟子說、天仙說、神鬼說、變化說,這在佛經中表現得清清楚楚。

其實呢,題主和我一樣,不喜歡看這些神通的東西。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不能強求呀。

如果喜歡,可以從《阿含經》入手。大乘的《金剛經》也是十分樸素的,一上來,佛陀也是過著平常的修行生活。

還可以看一些論著,三藏裡面的「論」,也是不錯的。

順便推薦一些聖嚴法師和印順法師的著作。估計適合你的口味。


佛經有三種:

第一種,是佛陀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等等就屬於此列;

  第二種,是佛陀加持以後所產生的佛經。《心經》的主要內容,就屬於加持佛經的範疇,因為都是佛陀加持觀世音菩薩說出來的。正因為佛陀的加持,觀世音菩薩才會顯現「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境界。就像世間某些領導在講話之前,先向秘書交代意圖,再由秘書擬出講話稿,領導過目同意之後,就在會議上照本宣科地念一遍,秘書寫的東西一下子就成了領導的講話,誰也不會認為那是秘書的意思。同樣,雖然《心經》的內容,是舍利子與觀世音菩薩的對話,但裡面卻包含了佛陀準備向眾生宣說的所有般若之精華,與佛陀本人所講的沒有任何差別。如果能徹底通達《心經》,則所有《般若經》的內容都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了;

  第三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即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佛說(世尊告言)」、「阿難說(阿難啟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眾隨喜讚歎的文句。這些詞句不是佛說的,而是在佛陀允許的情況下,由後人加上去的。佛陀曾告訴弟子們,以後你們結集佛法的時候,前面要加上緣起,中間要加連接文,最後要有交代,這樣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換言之,穿插於前、中、後的這些部分,被稱為「開許教」,它既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說出的,而是佛陀開許的內容,所以被稱為「開許教」。

  無論加被的也好,開許的也好,所有的佛經,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產生的,如果沒有佛的加被,誰也不能自己說出這些深廣妙法。由此可知,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都屬於佛法。

-索達吉堪布


所謂大乘和二乘,不如說北傳和南傳。這個真的需要你自己判別,別人說你也不一定確實相信。巴利三藏已經有現代漢譯???ò???· Tipitaka é?×ù2?°íà?2??-,然後蓮舟集中還有一個書單佛教經典論著選讀基礎書目,按圖索驥看一遍,自己判別。祝好。


題主既然已經排除大乘偽法,那麼佛經也就只有巴利三藏與漢地的阿含了。翻譯好的,也就只有阿含。沒得選擇比較啊呵呵。


這是個偽命題!題主先入為主的給大家傳達一種:目前的佛經有的講的不是佛的本意!呵呵!很明顯,這是不懂佛學的人在瞎問,或者本身就是來混淆視聽的!
佛經,不論大、小乘,都是佛親說的!雖然也有偽經的存在,但藏經中公認的經典基本都是可信的!所以說有經典不是佛的本意,就有毀謗之嫌!


推薦一本書,佛法 What the Buddha Taught 羅侯羅著,鄭於中譯,講得比較通俗。剛才又看了一眼,就是之前有人推薦的佛陀的啟示,是顧法嚴譯。


這個命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一切經律皆為佛所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有哪一部佛經不是佛的本意呢?

只是佛講法的時候都是應機說法,所以佛法也是方便法門。這個方便法門不是說你可以為了滿足你自己的意願,去隨意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篡改佛法。而是比如佛給迦葉說法,就說適合迦葉學的法,對阿難陀說法,就說適合阿難陀學的法,這叫方便法。

其實提出哪部佛經最接近佛的本意這個問題,是對佛法了解不深。


雜阿含經


【l楞嚴經】給羅漢看的。

【w園覺經】【l金剛經】菩薩修。

瑜伽師弟論,普通人。

血脈論。禪修。

其他的是註解。可以作為參考。


「如是」二字,最為本意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佛教來建立精神支柱以及減少精神的空虛?
年輕人如何修念佛法門?
各宗教教職人員(或出家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
佛法是真實的嗎?還是僅僅是一種信仰?輪迴往生福報業債等是真實的嗎?如果不真實佛豈不是撒謊了?
方大同有在歌詞中流露過巴哈伊教的教義嗎?

TAG:歷史 | 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經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