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內容提供者創作內容的動力是什麼?
1,重度用戶,輕度用戶,瀏覽者。
1:9:90的比例。
主要看重度用戶。
第一,價值觀認同,發自內心的喜歡之後的自我表達。enjoyment from being a creater。參與感,譬如在豆瓣上,肯定是文藝青年,看完&<送你一顆子彈&>,我就毫不猶豫的去寫,因為喜歡,看完SHE的新專輯,SHE的歌迷就會去寫,很多時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歡,我相信這個場景用戶的動機還不是要獲得社區地位/社會認同,也不是去為了和別人分享討論,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粹的enjoyment.比如喜歡美食的會不由自主的去評論。可以簡單理解為人與生俱來的對認可的事物的參與感以及自我表達的需求。
第二:尋求社會地位(social status)或者說是 認同感。譬如在知乎上你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回答了一個問題,瞬間獲得幾個贊後,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激發你繼續去UGC,包括一些社區里的地主等等,譬如唱吧里你被喜歡了多少次等等,其實人活在世上,都有強烈的獲得別人認同的需求,或者說是獲得高的社會地位的需求,試想下,你在上學時考試第一名上台領獎時是不是有一種特幸福的感覺,這其實就是社裡的的被認同感。這一點是用戶心理的內驅力,好的產品設計可以更好的激發這種內驅力,譬如知乎上的贊等。。
第三,圈子,to meet friends / other people that are similarly inclined because they, too, are "power users."即結識同類用戶,或者說一個圈子的人,購合同探討。
第四,獲得reward,實物獎勵,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現有的比如說優惠券什麼的,潛在可能是獲得現實中的工作或者合作,金錢。比如說知乎找工作的,微博營銷賺錢的。
第五,自我表現,比如微博,人人的曬生活照,以及經驗型內容(如攻略,遊記,問答等)為主的社區中用戶創作的典型驅動力。這些社區的很多用戶大多時候在做兩件事:跟人炫耀;調整和提升自己,然後準備跟人炫耀。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的優越感就是提升社區的內容發布量。
第六,傾訴欲,即不吐不快的心理。Qzone,人人上經常能看到。有一種表達慾望是難以抑制的,這種情況看完爛片時有,被美景震撼時有。如果你產品的目標用戶經常有這樣的場景,那應該說很幸運。
歡迎補充。。。
如何寫出更有品質且廣受歡迎的文稿
要解決寫文章的乾貨問題,最省力的辦法,不一定是去大規模的補給知識,因為按現在的生活節奏,一個正常白領的閱讀速度是遠遠趕不上知識輸出應用速度的,因此最好的靈感來源辦法是,最大程度的喚起我們每個人知識庫里已有的相關知識。
從別人那學來的方法如下:
1、類比日常生活的行為:
將一個晦澀或不熟悉的行為類比到你生活里的場景,比如形容一個人惡毒,可以說
其惡毒程度不亞於問候孤兒『伯母好嗎』,
不亞於排骨精在胖子面前說『我要減肥』,
不亞於高富帥向屌絲朋友抱怨『綠茶婊』太多」。
看看這裡的三個類比,都是生活中日常的應用場景,且有兩個切網路慣用梗「胖」「屌絲」。
(摘自米糕新聞微信公眾號《10年賬單淚汪汪》)
2、用你每天都要看上幾十上百次的配圖
朋友圈的截圖,微信對話,別人的評論。
如,朋友圈「我的賬單」活動。
把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借別人之口說出,比自己說更有信服力。
3、用數據砸暈看客,製造高上大效果
用一堆數據來解釋一個無感的經濟問題,但前提是解釋的方法時拿你的日常生活來類比。
比如,梵高一個月的吃穿住行差不多要花掉28法郎。摺合成人民幣也就840塊。840塊啊,想像一下,如果梵高來到我大天朝首都北京,意氣風發的窮逼小夥子,攥著840塊錢人民幣,到北京25環外租一個300塊錢的地下室,而且還得包水費,電費,寬頻費,物業費。每天早上吃兩個菜包,外加一瓶豆漿,中午吃一份兩個老面饅頭配榨菜或是黃橋燒餅,晚上開開葷一份韭菜餃子,每天三餐標準,14塊。剩下的錢就只夠到北京動物園或大紅門的批發市場淘兩件衣服了。
適當運用算數、統計分析等方式凸顯問題的嚴重程度來分析一個陌生抽象的概念,但數據前的內容得是耳熟能詳的。
4、列現象完現象後,你最好用個新名詞來說出別人都懂的結論
陌陌上市唐岩豎中指;雕爺說:屌絲天天吃盒飯,味蕾沒打開
總結:瀰漫整個行業的粗俗化。
先通過熱點現象引入,列舉兩個及以上的現象,來得出你想說的論點,再展開來講。關鍵是,你最好用個新名詞來說出別人都懂的結論
(摘自微信公眾號 小道消息by Fenng的《中指與味蕾》)
5、套用名言加以改編,顛換說法
錢鍾書說,如果你吃了一顆雞蛋,覺得還不錯,又何必認識那個下蛋的母雞呢?不過我倒是覺得,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還不錯,雖然沒有必要認識下蛋的母雞,但你起碼要知道這是個雞蛋,而不是人造蛋。這才是對辛苦下蛋的母雞起碼的尊重。(馮大輝說文章被抄襲。
(摘自微信公眾號 小道消息by Fenng的《如果你吃了一隻雞蛋覺得味道還不錯》)
套用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然後顛覆它,改編它來符合你的論點。
6、嫁接熟知的歷史場景、故事場景
風雪剛抵達張家口,大北京公社的社員們還貓在家裡窩冬,讀過這難得的農閑時光。一年將盡,社員們疲憊中帶著幸福,一如纏綿後的繾綣。這時北京公社朝陽大隊三里屯村村口走過一條矯健的身影,他大步流星都到太古里打穀場,在凜冽的北風中張開雙臂,大聲喊到「社員同志們!整個三里屯都被我承包了」
其實這時一條陳坤「行走的力量」在三里屯的活動廣告,謝天謝地著故事居然勾著我看完了這條廣告。
(摘自微信公眾號 槽邊往事《為了你整個三里屯都被承包了》)
7、跨界知識的親密接吻
上周顧爺給支付寶打的那條廣告。
一般人只知道梵高這一生窮困而死,他的生活基本都是藝術圈的那點事。顧爺的文案里直接把梵高塑造成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藝術操盤手,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了梵高對自己事業的規劃和營銷,但最終還是沒成功,為什麼?因為沒用支付寶。
雖是廣告,卻打得毫無違和感,看官們拍手叫好,不是他們啥,而是他們懂得:精彩的廣告也比垃圾的內容有營養。
類似的跨界有很多,比如意外藝術的視頻節目《藝術很難嗎》第一期中,將名畫《最後的晚餐》與心理學身體語言相結合來剖析畫作的構圖,並像玩殺人遊戲一般,抽絲剝繭找出猶大。探索自我的奧秘是人類天性里最不可言說的部分。
8、把每一篇內容創作都當做是在泡妞
新媒體之於傳統媒體最大的不一樣,就是內容的授受模式從原來的被動強推式變成了用戶主動選擇。這意味著,如果你的內容不吸引人,他們根本就不想多看你,因為等著他們的還有更多更好的選擇。基於這個授受模式,建議每位內容的創作者,都把一篇內容當情書來寫,你寫作的過程就是對心愛女孩的表白,你努力地想輸出一個知識表達一個觀點來取悅她,但前提一定是用她愛聽的也樂於接受的方式來說,這樣你追女神的成功概率可以提高50%。
人都是情感動物,你對對方是否有興趣,對方是完全能感受到的。
以上內容,是我本人在運營「意外藝術」微信公眾號遇到的內容創作瓶頸時,去研究學習做的總結。撇開藝術圈不表,另外關注了許多優秀自媒體人的微信內容,如馮大輝的「小道消息」、和菜頭的「槽邊往事」,每天看內容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久而久之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內容讓人感到有品質的同時閱讀起來毫不費力,而且還相當舒服。當然,除掉作者本身巨大的知識儲量和豐富的人生經驗以外,這裡面一定有一些能讓同樣做內容生產的朋友有所啟發的訣竅。今日心血來潮的寫了這麼幾點,歡迎補充。先挖個坑,有空了再來上實例驗證。想互相學習交流的朋友,歡迎到意外藝術的微信(微信號:yiwai11)里找我,看看我的學習成果如何。
mark
我感覺主要還是看給用戶搭建了一個什麼樣的平台。比如說完全社區型(內容完全由用戶上傳),平台就像用戶實現自己需求的通道(如新浪微博),這裡可能包括企業用戶或者個人用戶。參與型社型,那就看能不能解動用戶那根神經了(如遠古時期的BBS)。
作者:菜頭先生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4202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活動的策劃有很多種,比如產品初期的拉新活動,產品中期的提高活躍度的活動。那麼今天說的其實就是到了產品中期的提高活躍度的活動。你千萬不要認為你策劃任何活動,用戶都必須來買賬。我們策劃促活活動的前提是產品必須有大量的用戶基數,且已經培養了部分的用戶習慣,千萬不要理解為只有幾百幾千的用戶時就可以做爆款活動,這個可是很不現實的哦。
第一、活動需要一個可以激發用戶好奇心的文案主題
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一點就是善於思考,因此一個合適的活動主題,尤其在文案上還是需要好好思量的。比如我最近看到的比較好的,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比如「果殼線下達人分享會沙龍」主題便是「強行科普!「萬有青年燴」第45期南京場的一切。
「簡書魅族聯合品牌徵文活動啟動」的主題便是「我就要送你一萬塊!簡書神轉折大賽」。
第二、設定活動流程的時候,需要簡潔流暢,通俗易懂,同時加以頗具吸引力的激勵政策
對於一場活動,激勵政策非常的重要,一個頗具吸引力的獎品和可以讓用戶觸手可及的中獎可能性。同時針對活動的形式還是需要一個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玩法。這個活動可能對於絕大多數用戶來說,做起來並不是太難,但是需要用戶深入思考一下,並且在思考中得到實惠,得到官方的認可,與官方進行互動,讓用戶真正的感覺感到有趣。當然,既然是真誠的邀請用戶進行參與,那麼適當的時候是可以給予用戶以案例引導的,這樣的好處是既可以把用戶的行為限定在可控的範圍,同時也是給用戶降低門檻,讓用戶明白,官方是真心的邀請用戶來進行參與的。
第三、活動需要強有效的風險管控能力,通過合理的規則規避風險
我們在策劃活動的時候都會給活動設定一個時間的期限,那麼人都是有惰性的,可能在活動最開始的時候最有熱度。但在中間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用戶活躍度萎靡的現象。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在開獎的時間上進行把控設計。當我們圈定好最具吸引力的獎項後,其他的獎項我們每天都可以開獎,並且在名額上每天逐漸的減少,也就是在提醒用戶,再不參與可能連中獎的機會都沒有了。這就可以有效的管控用戶的三分熱情的風險。同時對於每天一些優秀的參與者要進行有序的推薦和多平台的曝光,最好是首頁能看到用戶,同時在百度搜索中也能搜索到改用戶參與活動的相關信息,這樣不但增加了活動的熱度,同時也增加了用戶榮譽感,激發起不斷的進行參與。
作者:菜頭先生,產品運營,專欄作家,一個集產品運營和設計於一身的實踐者!微信公眾號:caitoultt。
推薦閱讀:
※「喜馬拉雅FM」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呢?
※自媒體里的內容,是UGC?PGC?OGC?
※大眾點評如何吸引用戶去評論呢?
※豆瓣、新浪微博、人人、開心內容重合度大嗎?誰更原創?
※web2.0環境下用戶生成內容的動力機制?這些內容又是怎樣組織的呢?
TAG:UG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