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MUJI)在中國是什麼定位?為什麼比日本貴很多?


瘦腰題
MUJI沒有認真研究過,雖然經常拿來和UNIQLO進行比較,但是兩家在創立初期的理念還是差別很大的,UNIQLO最開始就是主打超低價,MUJI是主打環保,樸素的設計,用的是環保材料,再生紙,這在初期也是很便宜的,但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再生紙從成本上已經超過了使用新紙漿做出來的紙,他們的成本反而比普通紙高了,其他品類可能也會遇到同樣問題,這使得MUJI在成本上的優勢不再,只有在life style方面還保持著原有的風格,也從原本的低價品牌變成了環保/簡約/自然的品牌。

說到MUJI在中國的定位,日本人做品牌有個特點,總喜歡站在東京想像全世界大同,總認為日本的品質就是好的,是全世界普適的,這不是缺點,因為這份堅持,日本製造確實在世界享有盛譽。在面向歐美市場的時候,日本產品還有可能做些調整,但是面對生活水平,社會進步程度不如日本的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就一點不考慮當地的本地化問題(當然,這一點也在改變,隨著某些國家的發展壯大),至少在目前,還沒有看到MUJI有為中國市場做什麼特殊的定位和規劃的跡象。

至於價格的問題,因為沒有認真研究過MUJI的產地,不知道有多少是日本原產,有多少是中國製造,有多少是東南亞國家生產,所以不敢亂說。有幾種可能性,一個是日本或其他國家生產的商品運送到中國會產生成本及關稅,導致價格提高,一個是中國生產的商品有出口退稅政策,導致出口到日本的商品比國內成本低。兩方面都有可能導致中日兩國同樣的商品,國內比國外貴。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就是營銷方面/市場供需方面甚至是本身不重視中國市場等原因造成的,這個就不好瞎說了。


在日本的價格不瞭解,但是在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中國是一個價格。所以說在中國的定位和其他國家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更新:已經去過日本,價格在匯率的影響下,基本是中國價格5,6折。

更新:轉眼間,已經去過日本兩次了,英國退歐後,日本匯率已經到15左右了。


定價,採用了非常粗暴的定價。

上圖,

這是一款收納袋的標籤,在中國賣150人民幣,在日本賣1500日元。

1500日元=89人民幣,在日本買相當於中國6折好么!!!
面對1比17的匯率,MUJI採用的定價是1比10。隨便抓一把低於300人民幣的商品,人民幣定價都遵循了一條鐵律:日元除以10。

運輸啊關稅啊都是成本,所以境外比日本國內貴一些這我當然懂,我感嘆的是粗暴啊!
嚴謹的日本人居然真的就採用了最最粗暴的定價——除以10!

為什麼可以這樣定價,為什麼這樣的定價還能再中國遍地開花?因為賣得出去,賣的很好!
我到過日本的MUJI,商品陳設消費體驗和中國沒有什麼不同。問題出在中國啊。

我們雖然為全世界生產了數之不盡的商品,支持了五花八門的高逼格高品質的生活方式。
但是,說真的我們自己都在用些什麼鬼,我們中國的企業又在做些什麼鬼。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1
MUJI 不是「廉價」的代名詞。

MUJI 的品牌初衷是回歸產品的本質:
好的設計,好的材料,好的工藝,即「良品」
沒有品牌所以便宜,即「無印」

這裡的所謂「便宜」,是針對品牌溢價的。無印良品即 no brand goods 。當初的宣傳口號 「わけあって安い」:有理由(無品牌溢價)的便宜。

在不包括品牌溢價的情況下,無印良品可以做到「便宜」。但是,這絕對不是用設計,材料,或者工藝做交換的結果。後者,才是「廉價」

2
MUJI 其實也不便宜。

MUJI 有深澤直人,永澤陽一,山本耀司,植原邦雄等一流設計師加盟。做工用料並不妥協。即使在日本,MUJI 的價格大概也是真正的「廉價貨」的 2 到 5 倍。

MUJI 在設計上的樸素,有可能會給中國人廉價的感覺。但是,這實際上是日本的美學風格。不追求外在的華麗,注重表現的自然,素材的心地和使用的舒適。所謂「不要多餘的奢華」。所謂「わびさび」。

3
MUJI 的定位應該是和國家無關的。不過,近年 MUJI 的東西,似乎的確有些背離了初衷。設計做工用料都有妥協。

個人覺得這主要還是因為 MUJI 成為上市企業,開始全世界的拓展有關。

同時,這幾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大家都變窮了。使得真正的廉價品牌大行其道(比如 uniqlo)。這個大背景下, MUJI 更難以堅持自己原來的定位。


降價了啊。不用運來運去的關稅了。


很多留洋歸來的人抱怨,「這東西在國外就是煎餅果子,在國內賣這麼貴!」「這衣服在國外就是地攤貨,便宜得很,到中國來就裝奢侈品了!」……

很多洋品牌一到中國就走高端定位,賣得很貴,背後有什麼道理呢?現在,我們來說一下「撇脂定價」策略。

撇脂定價(skim pricing)是將產品的價格定的較高,儘可能在產品生命初期,在競爭者研製出相似的產品以前,儘快的收回投資,並且取得相當的利潤。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逐步降低價格使新產品進入彈性大的市場。一般而言,對於全新產品、受專利保護的產品、需求的價格彈性小的產品、流行產品、未來市場形勢難以測定的產品等,可以採用撇脂定價策略。

撇脂定價策略的案例

美國雷諾公司,1945年從阿根廷引進圓珠筆技術,在當年聖誕節前夕以「原子筆」為名投放市場。由於戰後物資緊缺,加上節日來臨,人們需要禮品;還由於雷諾公司獨特的廣告宣傳,使人們對這種「可在水中的寫字,還可在高海拔地區寫字」的「原子時代的奇妙的筆」的神奇產品。

這個在今天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在二戰的時候,美國人卻從沒見過。雷諾在美國量產了圓珠筆,成本只有0.5美元。雷諾決定,把成本0.5美元的圓珠筆,用10美元的價格批發給零售商,再用20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消費者。

你可能覺得雷諾公司瘋了。但是,他們覺得,圓珠筆這東西在美國還是新鮮事物,大家沒見過,奇貨可居,而且又是聖誕節,賣多貴,估計都有人買。果然,這個成本價0.5美元,零售價20美元,定倍率高達40倍的產品,風靡全美國。

當然,後來自然是競爭對手蜂擁而至,圓珠筆的生產成本也從0.5美元,降到了0.1美元,而市場價也因為激烈的競爭,降到了0.7美元。但是,雷諾公司早已賺得盆滿缽滿。

如何撇脂定價策略?


市場上存在一批購買力很強、並且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且這樣的一批消費者的數量足夠多;

暫時沒有競爭對手推出同樣的產品,本企業的產品具有明顯的差別化優勢;

當有競爭對手加入時,本企業有能力轉換定價方法,通過提高性價比來提高競爭力;

本企業的品牌在市場上有傳統的影響力;

在產品進入市場的初期,價格彈性較小。

在上述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企業就應該採取撇脂定價的方法。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在國外定位並不高端的洋品牌,一進如中國就賣的很貴。其實就是利用這些品牌的差異化優勢,因為國內一些行業中缺少高端定位產品,或者不受消費者認可,甚至出現很多假洋牌子,而國外產品利用純正的洋血統,加之以高端定位,迅速形成差異化,採用撇脂定價策略樹立優質形象。

1990年,麥當勞初次進入中國市場,在深圳市解放路開出了第一家門店,在90年代的中國,吃「西餐」送玩具,門口有麥當勞叔叔的卡通形象,明快的裝潢設計很快成為中產階級家庭的休閑聚集地。肯德基進入中國這20多年,物價大漲,但肯德基漲幅很小。實際上由於通貨膨脹,麥當勞在不斷的降價,現在來說吃一頓麥當啦已經和吃一碗面沒多大差別了。

所以我相信無印良品價格最終也會和麥當勞一樣回歸正常的定價。

撇脂定價是一種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的定價策略,若處置不當,則會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因此,在實踐當中,特別是在消費者日益成熟、購買行為日趨理性的今天,採用這一定價策略必須謹慎。


MUJI的價格真的是一個大問題!

目前為止我逛過的國內每一家MUJI的商品上都會標有日元價格,而搞笑的事情在於人民幣價格
統一都是日元價格除以10。但凡去過日本或對日本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這跟匯率相差了幾乎一倍!然而MUJI這樣的牌子目標客戶群又恰恰不是那些土大款們,真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讓他們這樣定價。

其實我還挺喜歡MUJI的東西,結果是我雖然常常會去逛MUJI,但每次看了價格都覺得智商受到了侮辱而放棄購買。

---
沒想到短短的一條回答引起了這麼多討論,不過在這裡澄清一點,價標上寫的是「稅入」,即便再算上進口的稅費也不可能價格翻番。
另外私以為喜歡MUJI的人通常可以算得上是活得比較「精細」,恐怕不是隨手亂買的那類人。

---

昨天剛聽說MUJI在國內把價標全都換了,日元價格不再顯示。

這事有空我一定去驗證一下,然並卵,背後可笑的定價模式我一輩子都會記得。

---

隨手一答破了百贊,鄙人誠惶誠恐再多加一嘴。這其實是一種「你竟然連騙我都懶得騙了?」的感受,好氣哦。


看不下去了,來黑MUJI的人真多。還自以為道德正確。批評外商不尊重國人,真是一個萬能法寶。

無非說MUJI的人民幣定價,和日元定價的關係是1:10。而實際上日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在16-19之間波動。等於說中國MUJI的定價比日本本土貴了70%左右。

70%?So What!
去過日本、美國的朋友,或者經常海淘的朋友,誰不知道美國/日本的工業製成品物價早就比天朝便宜太多。
從Under Armour緊身衣到Levis牛仔褲,從蘋果手機到MUJI,從Acics的運動鞋到男士襯衣,無不如此。

當所有的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都不約而同標出高價的時候,你應該想想,到底是製造商腦子有問題?還是商業環境出了問題?

「海淘」這個詞能成為近年熱詞,本來就說明國內的商業環境已經極度惡化了。
當我們的老百姓從海外購買日常價格商品,僱傭專門的轉運公司,遠渡重洋,等了十天半個月,快遞到國內,還不時被海關攔截,抽一些稅(或者主動申報稅收)——這絕非21世紀正常人類設想的現代化購物模式。海淘一族忍受「辛苦的挑選,只能看到圖片的體驗,繁瑣的流程和漫長的等待」,唯一的原因就是:雖然流程如此冗長,過了這麼多手的成本的之和,還比國內同款商品明顯便宜。


逛的時候咬牙買了個無印良品的骨瓷水杯,專賣店價格是RMB 82元。回家撕開杯底的標籤,看到的是800円(不懂日文,應該就是800日元吧)。目前日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是100:5.762,那麼這個杯子在日本的價格折人民幣是46元。

考慮到日本的居民收入水平高於中國,同樣一個杯子,在日本可以算廉價,但在中國就算是昂貴了……

試著作進一步計算:
1、網上查到的日本消費稅率好像是8%,假設出口全額退稅;
2、國內進口骨瓷器具(海關稅則號列6911.1011)的最惠國稅率是12%,普通稅率是100%,增值稅率是17%;
3、本人是外行,對最惠國的定義不是很懂,上網查了一下,中國加入WTO,日本應當是最惠國;反過來推導一下,如果是普通稅率,那麼100%的進口關稅,再征增值稅,價格要到100元以上,與實際情況不符,所以應當是採用最惠國的進口關稅12%;
4、假定運費平攤到每個杯子上是5元(不是很有概念,但考慮是易碎品,包裝可能比較占體積,而且還有破碎率,反過來攤到每個杯子上,5元的估計應該不過分);
5、那麼,進口進來的價格是:((46/1.08)+5)×1.12×1.17=62.37元;
6、(1-62.37/82)×100%=23.94%,也就是專賣店賣這個杯子的毛利為24%左右,這個利潤還需要cover店租、水電費、銷售員工資等經營費用,想一想,感覺專賣店掙錢也不是那麼容易……
7、當然,專賣店在日本進貨的價格應該不是800円,畢竟800円也是終端的零售價,專賣店應該是向工廠以出廠價買貨。假定產品在日本的終端渠道有30%的毛利率,反過來推算一下,進口進來的成本價應當是45.62元,對應專賣店賣這個杯子的毛利率是44.37%。
8、運輸成本也可能存在低估,另外肯定還有其他的一些費用沒有考慮到,大致來說,進貨成本價在50元左右應當比較靠譜,對應的毛利率是39.02%,這個毛利率水平好像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唔,關於為什麼中國的MUJI比日本貴那麼多的問題,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1.生產成本。按照正常情況,有腦的SPA零售製造商,都會把產能轉移到中國或者更廉價的東南亞,MUJI也在這麼做,而且近幾年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的比例越來越多。但是我相信如果MUJI有星座的話,它一定是一個處女座,它對於一些產品的質量還是有強迫症的,有一些產品的技術要求,中國和東南亞的工廠達不到就是達不到。比如說MUJI的亞克力產品是中國工廠生產的,這個產品有一項很高的成本叫做廢品率,這是神馬呢?亞克力產品要把兩個玻璃板相合,只要中間有一點點氣泡,MUJI就說這個是廢品不要了,由於技術問題,亞克力的廢品率居高不下,而生產這些廢品又丟棄之的成本也節節攀升。漸漸地,代工廠也不爽了,說——「不行,報廢的比例那麼高,你給我們那點代工費哪兒夠啊」,於是加價要求加代工費10%。最終這個亞克力產品,是日方派了個技術指導去跟工廠同吃同住了一段時間才解決的,費用也沒有加,但是我想,在中國的工廠和產品的數量,應該比技術指導多,可能他們幫不過來吧。有些產品能有用技術指導解決,有些卻不能,日方曾想讓中國代工廠幫忙生產一款鬧鐘,結果怎麼弄都弄不出日方想要的效果,結果只有把生產線移回日本,日本的生產和人工成本,應該很高吧。。。。。總之現在技術要求最高的,MUJI放在了日本生產,中國代工廠能解決的,就交給中國工廠,一些技術要求簡單,或者季節性要求不高的,才給人工費最低的東南亞。所以,嗯嗯嗯嗯嗯嗯嗯。
2.運輸成本。儘管儘管有些產能被留在了日本,但是還是有相當部分數量的產品是MADE IN CHINA。但是這家公司處女座愛折騰的毛病又出來了,由於中國的銷售額並不算特別特別特別大,工廠和物流部門為了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會選擇把生產好的產品全部貼上日文吊牌先送到日本,再由日本選擇分出,哪一塊兒給中國市場,再送到中國,再貼上中文標籤。這樣子以來的話,迂迴一趟的物流費、吊牌費、通關費,又是一筆費用。不過因為最近中國的門店多起來生意好起來,這點他們也正在改,讓商品盡量內販,也就是中國產的直接在中國銷售。據說中國產的服裝已經全都可以內販,生活用品類也有30%-40%實現了內販。
3.盈利考慮。這個完全是我自己想的,沒有什麼根據。開店賣東西嘛,終究是為了盈利的。從MUJI的財報看,2012財年是,中國門店佔了出日本以外亞洲其他國家門店數量的一般,但是銷售額卻沒有達到一半,這意味著單店收入不及台灣、香港這樣的地方,這也許是普羅大眾還沒有完全接受這個品牌的原因。加上天朝現在租金人工也不便宜,通過提高單價來維持一下看得過去的利潤,說不定會好一點。
4.作為腦殘粉的一點殘念。直到現在,我也覺得MUJI的東西很貴,有些心水的東西也不敢買,曾經也一度不明白「有什麼了不起為什麼賣那麼貴」。一次碰到MUJI的床上用品打折,我用半價近500塊的價格買了一套床單被套和枕套,鋪在床上過後,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那是我睡過的最舒服的一套床上用品,對於肉痛的500塊錢我也終於心安理得了。後來我又話378塊錢買了他家的羊毛圍巾,掏錢包的時候肉痛的差點昏過去,但是帶到脖子上過後,再次確定,我去前面幾十年的圍巾都白買了。我想就是這樣吧,儘管它的價錢讓我會在付錢的時候暗暗罵娘,但是一旦用起來,我就知道,這筆銀子沒有花錯,以後好好工作多多掙錢去買MUJI吧。


因為好像MUJI是國內生產但又運到日本再返回中國的。
PS 別覺得MUJI在日本便宜,其實日本人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完全不是你想像那麼高,尤其比較了他們的生活成本和壓力來說。(日本中產的標準是600萬日元左右,也就是人民幣50萬不到,考慮到要養一家人,你覺得這算收入高么?再加上坑爹的交通費用、餐飲費用等等,真的收入高嗎???)日本好多人也是去百元店的好嗎。

所以國人的迷思就是 環保=便宜么?理論上環保的東西考慮到了未來對環境的保護成本,肯定應該是貴的啊親~

拿國內的MUJI來看,最貴的是生活用品,衣服什麼的也還好吧。


其實都是匯率惹的錯(樓上有些是不是扯得太深奧了)→作為N年MUJI腦殘粉可以肯定的說前幾年價格其實差不多的。MUJI你可以看得到日元售價的,自己按以前老匯率算一下就知道。只不過這兩年日元跌的很厲害。很多老商品都是按照以前匯率定的價格,沒有變過。所以導致現在日本的價格比國內低很多。有些商品比如行李箱這些貴一點的重新定價過的。按照現在的日元匯率價格來說,日本的要比國內的便宜的很多了。


負責任的說,任何國外的所謂廉價品牌到了中國定位都比國內品牌高一個檔次除了關稅外,更重要的還是國內品牌不被認可且普遍質量堪憂。這就像很多服裝品牌比如傑克窮逼和gxg什麼的明明是國貨非要把營銷搞得好像自己有外國血統。

說到muji,無數人和公眾號對它在日本與國內的定位差別進行過嘲諷。不過事實上從我去年去東京逛了好幾個muji的經驗來說,首先它不是一個廉價品牌這是肯定的。日本的雜貨店喜歡搞情懷和個性,私人開的小小雜貨店也可以通過雜誌和網路的宣傳變得「有品位」。而muji的商品首先是可以量產的,所以相對要比一些小雜貨店的產量小的藝術家手作的東西要便宜。我去年去了趟鎌倉也逛了當地的雜貨店,同樣是很大眾化的美濃燒,標籤上印有藝術家手作或者手繪圖案的瓷器要比其他的貴出一截,我買的一個貓咪手繪的杯子就要將近2000yen,而普通的杯子也就幾百。

而muji呢,比如同樣的白瓷或骨瓷杯子,同樣是量產的,街邊的雜貨店賣的也同樣是美濃或者有田這樣的名產地生產的,價格絕對比muji的便宜。其他一些商品也是,比如著名的柳宗理的啞光不鏽鋼餐具,很貴大家都知道,但在muji同樣可以買到質量相似的啞光不鏽鋼餐具,而且價格便宜一些,但也比一般的街邊雜貨店要貴。我去年在有樂町全球最大旗艦店裡逛的時候買了幾個啞光不鏽鋼餐具,旁邊也有幾位日本人在逛,而且餐廳里快打烊了也有很多日本人在吃飯,並不像某些公眾號所說日本人並不去muji之類的,真不知道是什麼心理導致他們得此結論。經常看一下muji的ins賬號也可以發現,他們在日本的人氣很旺。

當然一些高端材質的傢具,以及整體裝潢之類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消費的起的。日本的優質木料非常貴,而muji house也好,整體家裝也好都是優質木料打底的,可以說貴的驚人,所以muji也有面向富人的項目。

總結起來來說,其實muji主要的定位就是生產高質量的生活雜貨,但是因為可以量產,所以價格比日本當地藝術家手作小眾品牌要便宜,但同類商品絕對比街邊小雜貨店的相對的廉價商品要貴。適合人群是白領和追求高質量生活雜貨的群體,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會不顧一切購買藝術家手作商品,確實太貴了。如果我生活在日本,像我這種雜貨愛好者,偶爾會買一些心儀的藝術家作品,但大部分雜貨肯定會在muji購買。其實這麼來看,與眾在國內的定位無差,還是像開頭我說的,國內自有品牌不是質量太差就是有些高逼格品牌價格貴的驚人,所以才凸顯了muji。這也是國內商業的悲劇,普遍質量太差,有些好的打著情懷口號的就賣的死貴,還不如買muji。


最後附上一張去年在東京背回來的各種雜貨的標籤,因為很容易撕下來,所以就當作冰箱貼了。


無印良品在日本算得上物美價廉(在同等品質、日本平均收入水準的前提下)。在中國貴,是因為雖然很多產品是在中國生產的,但不能直接在中國賣(原因不詳,但並不是無印自己要這樣),要作為進口產品來賣。


貴,很好理解啊。
撇出設計和品牌,單單 made in Japan 就很貴啊。
日本的材料、人工都很貴。
還有日本到國內的運費。
還有日本國內、中國國內的稅;還有關稅。
還有店鋪昂貴的租金,人工,管理費用……
所以我一般只在店裏買 made in Japan 的。
而中國製造的東西,很多淘寶都有代工廠的尾貨。
不貴,但是很多假的。
請擦亮眼睛,多碰碰運氣。


偽高端,主要目標人群是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買不起真正的高端品牌,也沒啥品味,但還想附庸風雅的小清新們。


作為一個曾經的muji員工來回答這個問題.
標價100日元的東西摺合人民幣差不多5元 可是定價會定差不多10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多了一倍的價錢
這一倍價錢中還要包括運費保險費 還有龐大的關稅費額 還有在中國市場的營銷

那些來muji就開始比較日本muji
賣多少 中國muji賣多少的客人 然後各種嫌棄的客人 麻煩你用腦子想想
這些貨物是用傳送技能位移到中國的嗎?


無印本身就是印記,muji本身就是brand,所謂良品,質量也是每況愈下。但為何對其崇拜的人也越來越多,因為muji的成本除了設計與高品質原料外,對自身形象和文化的包裝也是下足了血本。所以溢價甚至更嚴重。至於為什麼同樣的商品在中國比在日本本土貴,基本不存在運費因素,除了關稅外,大部分是利用中國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盲從。


你應該好好看看MUJI的產品標籤,上面明確的寫了,在日本賣多少錢,中國的關稅多少錢和所佔的比例,以及摺合成RMB多少錢,無印良品進口到中國後價格變高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稅的原因。


坐標大連。

大連高新萬達廣場有一家號稱 Muji 旗艦,和一家高端十元店叫什麼「ミニソル」。

我家裡缺一個冷水杯,還該買咖啡濾紙了。所以鬼使神差的去了趟 Muji 買了個冷水杯。

就這個:

然後我又去了那個十元店,因為我想買一根 2 m 長的 mini-USB 充電線和牙線。。

結果我看見了一模一樣一模一樣一模一樣就包裝不一樣的杯子。

結果 Muji 55,10元店裡要15。

果斷回 Muji 退了。。。墨跡了2分鐘說我們非質量問題不退我說我還沒打開過這個盒子就是不要了。20分鐘以前買的。

┑( ̄Д  ̄)┍

muji 真是坑人。

查了一下日本這玩意的定價:

¥490 JPY =&> ¥29.87 RMB

估計是中國出口到日本加了一倍,再進口回中國再加一倍吧。

Muji 真是 GDP 良心企業。Good Job my Muji.


當然了,化妝品類,Muji的價格還是很貼心的。


推薦閱讀:

我們應該對魅族 MX 4有怎樣的期待?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很感人的廣告?不如泰國,不如日本?
小米品牌被過度消費了嗎?
作為營銷人是否必須會「講故事」?為什麼?營銷人都是怎麼「講故事」的?
請問大家是否去過素食餐廳吃飯呢?

TAG:市場營銷 | 銷售 | 無印良品MUJI | 品牌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