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是如何吸引用戶產生優質內容的?

用戶創造優質內容的動力是什麼?


一開始阿北帶進去的那些人素質都很不錯,後來在博客圈口碑傳播,優質用戶帶優質用戶。然後是喜歡書影音的這幫人素質都不賴。
總之,2005那個年代不可複製了。
那個時候,網路發展開始有序,web2.0剛開始(也許,我只是憑感覺說),大家都有興趣產生內容,因為剛開始翻身做主嘛。現在網路又開始信息膨脹,這次是用戶自產信息膨脹且碎片化,沒什麼人能靜下心寫東西了,於是twitter、微博王道了,博客沒落了。博客的沒落我覺得跟書籍的沒落一樣可悲。網路的發展就是用十年抵傳統行業發展的百年。


在豆瓣網上,用戶能自由發表關於圖書、電影、音樂的評論文章。此外,用戶還能搜索別人的推薦。豆瓣網的一切內容、分類、篩選、排序,都是用戶創造的。什麼內容出現在豆瓣主頁,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你的選擇。

通常讓用戶參與檢測的網站,都有後台內容編輯坐鎮管理。豆瓣網卻把內容的審查權也交給了用戶,由普通會員決定產生哪些內容並進行分類、篩選、排序。例如,給評論一個「有用」,該內容的網站排位就會自動上升;給某部作品貼一個標籤,它就會在整個網站的標籤分類中出現。

豆瓣創始人楊勃曾經聲稱:「豆瓣網沒有一個編輯」,這並非誇大其詞。高度的自主性,讓註冊用戶積极參与生產內容,以滿足更多非註冊用戶的個性化閱讀。而非註冊用戶通過點擊「推薦」等快捷方式,來改變排行榜的信息。

豆瓣網沒有編輯,但每一個豆瓣註冊用戶都有編輯權。不計其數的熱心用戶代替了編輯職能,而其他用戶通過「推薦」權對這些「義務編輯」優勝劣汰。用戶產生內容,創造價值,最終又享受服務。豆瓣網的機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了用戶們潛在的創造力。其成功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豆瓣網站最初的定位就非常的清晰和明顯,就是為書影音的愛好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這樣的方向確定好了後,整個網站的設置、布局都是遵循的這群人的喜好,所以吸引了最初的一批追隨者。而豆瓣網以後的發展更多的是通過口碑營銷才取得如此多的用戶,並且這些被吸引來的用戶素質還不差,如此一來就造成了一種良性循環,越來越多高素質的用戶加入豆瓣網,他們創造越來越多優質的內容,而這些又反過來促使越來越多的人慕名加入豆瓣。


豆瓣的興趣導向做的很好,這樣可以快速準確的聚集用戶,而優質內容則是一個長期性慢慢積累的結果!


推薦閱讀:

學術論文閱讀有社交化的需求嗎?
移動互聯網UGC中,如何讓用戶發布的內容不淹沒在海量內容之中?如何排序這些內容?
UGC內容提供者創作內容的動力是什麼?
「喜馬拉雅FM」的盈利模式是什麼呢?
自媒體里的內容,是UGC?PGC?OGC?

TAG:UGC | 互聯網社區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