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窗戶紙是採用的什麼材質呢?在遮風擋雨系統中,這層紙起到什麼地位的作用呢?
窗戶紙在各地的製作工序、原料和用法都不同。這裡我說一下東北地區的窗戶紙。
在前工業社會,東北地區的窗戶紙多用「麻紙」、「麻布紙」、「高麗紙」。這種紙不是一般的紙張,它是一種特別長的纖維的老紙,又粗又厚,其製作工序非常複雜。
首先,用蘆葦、蒲草棒、花麻、線麻和繩頭子做原料,將這些原料剁碎、用碾子壓,然後開始生洗。
兩個時辰後,把麻撈出來,控盡水,放到大鍋上蒸,麻坨子會摞很高,所以要邊放邊壓,讓它緊實一點,以便開鍋時不跑氣。什麼時候蒸到火候,全憑經驗。蒸好以後,再放到碾子上壓。壓好後,在池子里開攪。
然後就可以「打線」了。一個線打3600下,打過線後的水沉澱一夜,就可以撈紙了。撈紙是最難的,講究手勁、心勁,還要有好體力,一干就是一天。
撈完,一張張揭下,碼好,繼續壓。到第二天早上,基本就幹了,還有點潮乎乎的,這時把紙推到「風牆」里,就是牆過道,把紙一張張貼在牆上,讓其自然風乾。
看到有人問:古代都是用窗戶紙的嗎?如果是,如何避免風吹雨打? - 建築 我順便來回答一下。大家都知道,「窗戶紙糊在外」是「關東十大怪」之一。為什麼要把窗戶紙糊在外面呢?這樣不會更不耐用嗎?
哈哈,東北的冬天異常寒冷,在沒有暖氣的時代,人們靠火炕來取暖。火炕上呢,設有窗戶來通風采光,冬天窗里窗外溫差大,貼在裡面的話,窗外所結冰霜遇熱融化,水會流到窗紙和窗欞的結合處,窗紙容易脫落透風,窗欞容易腐爛,所以當地人就把窗戶紙糊在外面。
在窗戶紙上面用膠油勒上細麻條,刷上桐油,就不怕雨水和潮氣。雨水打在窗戶紙上能順著淌下去,潮氣在上面一打,化成一團水珠,也無法浸到裡邊。很智慧吧。
有收穫的小夥伴給點個贊,謝謝~~~(≧▽≦)/古代的窗戶紙雖不厚,但纖維長韌性高,類似現代的手工紙、棉紙類。主要還是起到保護隱私與擋風的作用,另外充當紗簾/柔光簾只用,即可透光但不透明。
如@喵少所講,古代建築都有挑檐,且大多伸出牆體500mm以上,窗子小且離地高(大於現代建築標準窗子離地900/1000mm),除了很大的暴風雨一般雨水與濺水影響不到窗紙。
因窗子韌性好,一般的風不會對窗紙造成很大影響,古代窗格多為方形或長方形間隔,短邊不大於100mm,這樣的前提下即使即使有樹葉樹枝落下打到也很難破裂。
推薦閱讀:
※古代漢人夏天穿什麼衣服?
※為什麼日本會把打開日本國門的美國侵略者當成英雄,而中國總是在批判外國侵略者的罪惡?
※到底什麼是「封建」?中國的「封建」是秦就結束了還是持續到近代?
※有哪些關於中國歷史的冷知識?
※為何寮國首都永珍位於其與泰國的邊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