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鑄銅錢,鑄的品質不好也會影響經濟、導致通貨膨脹?

錢不只是一種信用保障嗎?品質好壞都是錢,面額准不就行了么?為什麼會影響呢?


個人比較認同 @程歷 同學的看法。首先,貨幣來源於商品。金屬貨幣的流通與成色關係很大,在鑄幣出現之前,人們直接用金屬塊交易。鑄幣出現後,信用開始進入貨幣價值。成色的影響開始減弱,但是仍舊具有一定的影響。劣幣出現後,出售商品的人認為劣幣成色不足,需要更多的貨幣(金屬)才與良幣價值相等,因此要收取更多的貨幣。這樣,雖然一件商品可能還是值一斤銅,但是在名義價值上商品價格上升了。於是形成了通貨膨脹。
同時,@張祖光 同學提到的機制也發生作用。古代政府在發行鑄幣過程中,鑄造劣幣確實作為一緩解財政危機的做法,這個機制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稅。因為每次在鑄幣時,在市場上,政府是通過金屬交換社會的商品的。這個金屬的形式,就是鑄幣。當它企圖用更少的金屬換取更多的商品時,就採取鑄造劣幣的方式,但是當人們發現以後,劣幣的跌回實際價值,名義價值不變,市場通貨膨脹。政府再發行劣幣,形成循環。
後來,當信用變得更重要以後,就會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人們發現用低成色的鑄幣可以和高成色的鑄幣價值一樣,就都使用低成色的貨幣去購買,因為它的購買力是受到國家保證的,甚至有人在高成色鑄幣上進行切削,然後積少成多,自己積累貴金屬。因此市場上只剩下劣幣,工商業者為了得到同樣多價值的金屬,還是要漲價。


看了彭信威的《中國貨幣史》,終於知道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你說的很對,錢是信用保障, 但如果人們對貨幣發行者的信心不足呢? 今天, 人們無論多破的紙幣,商家似乎都接受,是因為大家知道,拿著這"破錢" 去到銀行,銀行認賬,就能存進去或換新的,這中間不存在可能的損失. 但在過去, 沒有這種信心, 品質不好的錢我收了,但我想花的時候別人不認賬這麼辦?於是這東西100文,但你的錢太次, 你給150文 ,我才願意交易


市場中的交換價值以銅為標準的時候,銅幣相當於銅。鑄幣是一種方便衡量銅重量和純度的方式,這個方式代表了信用。可以想像一下碎銀子與官銀(銀元寶)的關係。
可以設想,銅幣是可以去買銅材、銅器的,用二斤銅幣去和銅匠買一斤銅器(一斤銅幣買的是材料,另一斤買銅幣買的是人工),銅匠溶了一斤銅幣作為材料繼續生產,發現裡面只有半斤銅,銅匠豈不是白工作了。銅匠下回賣一斤銅器的時候就要4斤銅幣,所以物價就高了。而銅幣代表信用就變化了。
為什麼銅幣含銅量會降低呢?因為銅幣都是官府鑄造,官府調低了銅幣的含銅量。因為官府也有欠債,沒錢還債怎麼辦,收回來一斤殘幣後,加些其他金屬重鑄成兩斤銅幣,通貨就膨脹了。


品質不高則代表鑄錢成本下降。發行成本低的錢幣(當然更多的時候和大面值同時出現),相當於朝廷只需要花更少的價值就能從民間獲取更多的價值的財物。而且往往大規模鑄造劣幣通常都是有一個背景就是財政困難的時候,將此作為緩解財政危機的金融手段,無節制地擴大發行量,結果造成通貨膨脹。過細的地方不是特別了解,歡迎補充糾正。


提供一個角度。古代在紙幣出現之前,通貨同時具有商品價值。假設銅的數量是10000.當成色是50%,則銅衡量的價值是20000.如果是100%,那麼就是10000.如果從這個角度講,忽然多出了一倍的通貨,當然導致通脹。還有是不是品質不高會導致仿製的大行其道? 歡迎指正,歡迎討論


銅錢成為貨幣是因為本身的價值。紙幣屬於信用貨幣,沒信用就是廢紙。

一般王朝興盛時鑄錢,基本按照人工和銅錫鉛料的成本來計算製造足值的銅錢,讓私鑄無利可圖。宋蘇試說:"私鑄之弊,始於錢輕。使錢之直(值,成本),若金之直,雖賞之不為也。"用今天的話虧本的買賣沒人去干,賺錢的生意有殺頭的風險也擋不住人。
老子說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希望銅幣保持等價,從古到今都是中華民族大眾的樸素願望,這和大多數民眾生活沒有奢望自給自足有很大關係。從古代立軸中堂畫和瓷器上畫的婦女、小孩遊戲閑坐,到漁翁、樵夫或幽隱文人,悠然閑坐松蔭之下的閑散快樂圖,我們可以看出古代人本性上是一種滿足即得利益,並希望長久保持和穩定,從而將整個封建社會理想化,反映了中國人生活、心情、思想和觀念。最需要的就是社會穩定、物價平穩、貨幣不貶值。貨幣的形式變化不大,能持久通用,以滿足享受簡樸生活。

中國古錢幣的發展演變,從最早的貝幣、仿貝幣、原始的牲畜幣、龜幣、皮幣、珠玉幣到秦始皇統一幣制。據史記·平淮書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以銅為原料的鑄幣固定下來,並且持久在市場通用,因為銅比金銀礦產要豐富,也容易冶煉,銅又可以鑄成生活中的其它用品,如盆、碗、鏡等等。銅作為原料和某些生活必須品等價,和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具有一定的保質作用,符合中華民族平靜和安樂的心裡。 銅錢本身具有儲藏功能,可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發地退出流通領域,自行調節市場的流通量,減輕貶值的壓力,當銅錢貶值到比原料還便宜時,人們會把它儲存起來或銷熔造成其他日用銅器,市場上流通領域中的銅錢減少,自然就會升值,銅錢的這種自我保護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

因銅錢金屬鑄幣耐久性強,也以延續使用很多年,新王朝鑄標準足值錢成本也不小,新錢舊錢一起流通幾乎成了錢幣史上一種傳統。沿用舊錢可以減少百姓損失以取得民心,百姓手中的血汗錢,是為起屋建房、兒女婚嫁、養老存積準備的。如果強行廢舊推新,就會給手中有舊錢的人造成損失,肯定會遭百姓怨恨。 明代崇禎元年大臣黃承吳,奏請銷毀舊錢,專用新錢。閣臣劉鴻訓奏說:"廢古錢,於民不便,此乃書生之見。"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把宮裡藏的三代貴重青銅器都拿出銷熔鑄錢,但他也不同意只用新錢,崇禎皇帝說:"新舊(錢)兼行,聽從民便。"

歷史上也有很多政權脫離銅錢本身價值強推貨幣政策,基本都以失敗而告終。比如王莽,在短短的幾年中實行了四次以上的貨幣改制,每一次都是一味依靠政治強力推行,朝令夕改,廢舊用新,早己超過銅錢的自我保護能力了。其結果是富者不能自保,窮者無力自存,小商、農民所受災禍。史稱"每一易錢,民用破產,而大陷刑"。並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眾涕泣於市道。物價飛漲,特別是糧價高昂。史書說:"王莽未。。。黃金一斤,易粟米一斛。"社會矛盾大大激化,終於導致了新莽王朝的迅速滅亡。


貨幣本身也是商品, 做交換介質,它也是個債據, 古代金屬本位時, 同整個市場金屬需求成正比關係, 如 鑄幣中本體金屬(如銅) 混比它價格底的金屬, 等於,同量的本金屬可鑄更多的 貨幣,也對市場本金屬的需求沒更多增加, 這等於增加貨幣的發行. 也及是通漲.
劣幣驅逐良幣 是另個經濟現象,如通漲無關,


推薦閱讀:

如果你有這輩子都花不完的錢,你會做什麼?
辛巴威為何通貨膨脹如此嚴重,辛巴威人民目前真實的平時生活是怎樣的?
中國為什麼不發行大額鈔幣?
為何美國使用了四年的量化寬鬆,但是通貨膨脹率還可以維持那麼低?
为什么美国 QE 后仍然能保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而我国四万亿投资计划后就明显感觉物价有所上涨?

TAG:通貨膨脹 | 經濟學 | | 金融 | 銅錢 | 古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