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語中的「 I(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大寫?


把人稱代詞 I 「大寫」,大概是 13 世紀中期開始的。但是那時候的「大寫」,並不是真正的大寫。要知道,那時候可憐的歐洲還沒有印刷術,所有的文字都是手寫的,所以以下描述請腦補手寫的樣子。

在 11 世紀以前,字母 i 一般只寫作一個小豎線,上面沒有點,所以是這個樣子:?

那時候字母 j 還不存在。

那時英語的「我」跟德語類似,是 ic,這裡面的 i 還是小寫的。12 世紀,口語中 c 這個發音脫落,拼寫也隨之去掉了 c,只剩下 i 了。

13 世紀,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把 ? 寫長一點,看起來有點像直的、上面沒有點的 j,大概是這個樣子(但是不彎):?

這些情況包括:

  • 作為代詞單獨使用時(也就是表達「我」這個意思)
  • 作為羅馬數字使用
  • 連續出現 ? 時,把最後一個寫長一點

單獨使用的 ? 寫長一點,是為了避免與標點符號混淆。

連續的 ? 要把最後一個寫長一點,是為了避免跟其他字母混淆,比如 n 和 ??,u 和 ??,m 和 ???。最後一個寫長一點,就成了這樣:?? 和 ??? 。

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手稿里就有這種長 ? 。

後來,人們以為這個長的 ? 就是大寫的 I,因為它們看起來實在是一樣一樣的啊……

並不是只有人稱代詞「我」享受到了這個待遇,作為羅馬數字的 I 也享受到了類似待遇,所以文藝復興重視個人什麼的,呃……

參見:

capitalization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Why do we capitalize I?

nytimes.com 的頁面


有趣的問題。

首先要說明的是,I 最初並不是大寫的,關於為什麼後來改成大寫的,沒有肯定的回答,@SHI Wenxin 已經說了幾種可能。

簡單查了一下,比較流行的解釋是:在大約 14 世紀以前,「我」有很多種寫法:i,ich,ik……並且在 11 世紀前,小寫 i 甚至並沒有那個點,就是一條短豎線,閱讀的時候很難讓人看出那是 i,於是部分人自發使用大寫 I 去代替小寫 i,後來逐漸流行起來。說白了,一切都是為了讓 I 更加醒目。


老師從小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大寫的人


古英語中是ich,後來慢慢省略了ch.

而從小寫變成大寫,一是因為閱讀時候方便,大寫的I比較醒目。這屬於英語中使用的相對比較頻繁的一個單詞了。

二則是為了和其他單詞區分開,不會造成和前面的單詞或者和後面的單詞連在一起的情況。

三則是區分縮寫。DIY中的大寫i你絕對不會覺得是「我」的意思。這也是為了區分。。

老師貌似是這麼講的。


推薦閱讀:

疊詞為什麼會有美感?
方言中一些有音無字的情況是一開始就有的還是由於讀音演變而產生的?
看三國時有關方言的一個疑問?
「她很漂亮」這句話中有動詞嗎?
現在普通話的語音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TAG:語言 | 英語 | 英語學習 | 英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