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是如何聚集全球編輯者的?
維基百科是這個星球上用戶間協作做得好的產品之一,但是這和它的產品設計沒有任何關係。相信任何一個產品設計者都能得出一個結論:Wikipedia 的產品設計絕對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之一。代碼式編輯、糟糕的首頁設計、無引導,連和協作息息相關的討論區域也用著糟糕的布局……
反觀百度百科呢?優秀的布局和編輯器、用戶激勵體系、各種方便使用的模板、優秀的編輯引導、嚴格的許可權控制……但為什麼人們在這產品上有天壤之別兩者之間似乎更偏向於維基百科呢?不客氣的說,像維基百科這種垃圾一般的產品為什麼有能力聚集到這樣的一群狂熱分子呢?照理說這樣的的網站在現在這個時代早應該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那是什麼讓一個僅有著 142 名員工的網站 [1] 成為了全球第 6 大網站 [2] 呢?
維基社群[3] 鑄造了維基百科,他們是維基百科的建設者、靈魂、主人,他們願意花很長的時間在維基百科上不遺餘力的撰寫每一個詞條、檢查每一次改動、幫助每一個新來的編輯者[4]。Jimmy Wales [5] 在創建這個網站的時候肯定也沒有想到他能每天上線都有一幫來自各個國家在線的管理員告訴他維基百科的伺服器是什麼樣的狀況、每年都有人願意為維基百科捐獻他們的收入以支撐這個網站運行下去……到底是什麼讓他們聚集在一個得不到任何積分、頭銜、好處、甚至偶爾無法訪問到的網站呢?
像對待「參與者」那樣對待他們,而不是「消費者」。維基的使命是將世上全部知識用當地語言傳給這個星球的每一個人。
維基社群的唯一目的,就是通力協作,創作這部無償、自由、具備最高品質的百科全書。
因著這些使命與目標,維基人對於維基社群的文明有高度的要求與基準,維基人需要彼此尊重、坦誠、溝通、友愛,來創設這個多元、自由、寬容、正直的維基社群與百科全書。[6]
維基百科清楚自己的理念和本質目的,而且確保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真心實意地符合這個理念。讓一個產品強大的不是它的規模和力量,而是文化,一種牢固的價值觀和信念,而這種東西上至這個產品的設計者,下到參與者每一個人都認同它並且能夠清晰的傳遞給每一個人。維基百科的文化全都在他們的方針和指引 [7] 中,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編輯者,看過這些東西之後則會感受到這個社區散發出的善意和願景,忍不住希望參與到這項偉大的事情中來。
只有當個人信任這種文化或組織的時候,他們才會願意冒著個人風險去推動這個文化或組織的整體發展。因為信任,他們才會相信你會去做哪些事情,不會去做哪些事情。每一個事業需要的都是認同你理念的人,唯有這樣,他們才會主動替你宣傳,用不著提醒,也不需要什麼獎勵。如果他們真心認同你的理念,那他們根本無需激勵。這種「激勵」是真正的激勵,而非胡蘿蔔式的激勵,他們這麼做,是因為自己願意,這種願意不是用積分、勳章或者頭銜換來的。如果你獎勵了這些人,這會讓這些人背離了他所屬的群體,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這人做出的推薦 貢獻並不是為了大家的利益,而是為了私人的牟利。信任一旦坍塌,這個人的價值也就沒了。
一個好的產品就像是一個人。有些產品只是名義上的領導者,而有些則是真正的領袖,那些領導者有影響力或者權利,但是真正的領袖會感召我們。不論這些真正的領袖是個人還是組織,我們會追隨他們,不是因為我們必須這樣做,相反,是因為我們想要這麼做。我們追隨真正的領袖,不是為了他們,而是為了自己。
偉大的事業總是能夠啟發、鼓舞、喚起我們的熱忱,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期望為之做些什麼,可能是撤銷一次不對的編輯、可能是撰寫一個條目、可能是修改一個標點、可能是捐獻 5 美元、可能是貢獻一個 PV……這些人都是行動領袖,他們是維基百科靈魂,他們讓維基百科成為「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在創立之初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們極端的開放:開放編輯、開放規則制定、開放首頁設計、投票選舉管理員……讓每一個人維基人自由的參與進維基百科的建設中的來,讓他們理解維基百科想要做什麼事情,而維基人基於這個理念撰寫大量的指引條目幫助後來的編輯者理解和認同這個理念。
當然維基百科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前維基百科共同創始人拉里·桑格[8] 認為維基百科必須放棄他的反精英主義[9]、管理員/編輯者人數下降嚴重[10]、缺乏權威、不夠可靠[11]……正是因為這些缺陷才驅使著維基人更加緊密團結合作,努力完成「將世上全部知識用當地語言傳給這個星球的每一個人」這一偉大使命。
經常有人問「維基百科是如何做到 / 改變 xxx 的?」其實改變世界的不是維基百科,而是受維基百科感召的編輯者們,正如改變美國的不是馬丁·路德金,而是被他感召的數百萬人;正如改變知乎的不是知乎員工,而是受知乎感召願意花數百個小時寫下數十萬字在知乎幫助和解答他人的你們。
點擊「編輯」,做些改變,按下「保存」,你將影響世界。
Wikipedia – Edit button ※ 維基百科最新宣傳片:編輯按鈕視頻
[1]:Staff and contractors[2]:維基百科[3]:維基百科人[4]:各位最近有沒有看到或聽到世界末日來臨的徵兆?[5]:吉米·威爾士[6]:文明[7]:方針與指引[8]:拉里·桑格[9]:Why Wikipedia Must Jettison Its Anti-Elitism
[10]:維基百科編輯和管理員告急[11]:對維基百科的批評維基百科創始人Jimmy Wales的TED演講視頻
Jimmy Wales on the birth of Wikipedia以下是摘選的部分中文字幕:1962年,查爾斯·范·多倫,後來成為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一名高級編輯, 說: 理想的百科全書應該是激進的 -- 應該不再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你對1962年以後的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歷史有所了解的話, 它是一切基本的東西: 仍然是一個完全安全,乏味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另一方面,從一個非常激進的創意開始, 那是我們所有人去想像的一個世界 在這裡地球上的每個人 都能自由訪問所有人類知識的匯總。
那就是我們正在做的。所以Wikipedia -- 你看到的是它的一些示範 -- 它是一個免費授權的百科全書。由全世界成千上萬的志願者 用很多很多語言填寫的。 它使用Wiki軟體填寫 -- 是他剛才示範過的那種軟體 -- 任何人可以快速的編輯並保存, 然後它能迅速的在互聯網上呈現出來。 Wikipedia的一切實際上都是由志願者來管理的。 所以當Yochai Benkler在談論關於組織的新方法, 他實際上是在指Wikipedia。我今天要做的 就是告訴你們一些更多的關於它內部真正是怎樣工作的首先,它有多好?嗯,它真的非常好。它不是完美的, 但是它遠比你想像的好的多, 給我們完全混亂的模型。 所以當你看見他對關於我的頁面進行了荒謬的編輯, 你認為,哦,這顯然是將要退化為垃圾。 但當我們看見質量測試 -- 還沒有足夠的這樣的測試 我非常鼓勵人們做的更多, 拿Wikipedia和傳統的東西比較 -- 我們輕易獲勝了。關於有爭議話題的文章被編輯了很多, 但是他們不會在社區內引發太多爭議。 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是絕大多數人理解中立的需要。 真正的分歧不是左右之爭 -- 那是很多人以為的 -- 而實際上是在一群深思熟慮的人和一群愚蠢的人之間的。 在任意那些品質的一邊都沒有政治色彩佔據壟斷地位。 關於布希和克里事件的事實真相 是布希和克里的文章 在2004年不到百分之一的時間被鎖定了, 並且它不是因為他們是有爭議的; 只是因為有一些平常的破壞 -- 有時甚至在線上發生,人們 -- 有時甚至記者們也跟我說他們破壞了Wikipedia 並且很驚異它很快就被修復了。 我說 -- 你知道,我總是說,請不要那樣做,那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們怎樣做到這個的? 我們怎樣管理質量控制? 怎樣使 -- 它如何工作的?
所以我們有很多在政治,宗教, 文化背景上非常不同的貢獻者。 有了這個堅定的中立政策, 從剛開始就是不可置疑的, 我們確保了人們能一起工作 文章不會成為簡單的一場戰爭 在左和右之間反反覆復。 如果你有那樣的行為, 你會被要求離開這個團隊。 所以實時同事審查。 網站每一個簡單的改變都會在最近改變的頁面裡面。 所以當他作了修改,該頁面就會進入到最近修改的頁面中。 那個最近修改的頁面同樣會進入到IRC頻道, 一個互聯網聊天頻道 那裡人們監控著各種各樣的軟體工具。 人們可以獲取RSS源進行訂閱 -- 他們能收到關於修改的郵件提醒。 然後用戶能設定他們自己的個人關注列表。 我的頁面在很多志願者的關注列表中, 因為它時常被破壞。 所以,經常發生的情況是有人能很快發現頁面的變化, 然後他們只需要簡單的恢復那個頁面。
舉例來說,有一個新的頁面源, 你能訪問Wikipedia的某個頁面 然後看到每個新創建的頁面。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新創建的頁面 只是一些垃圾,比如ASDFASDF等,我們必須刪除它們。 但這同樣也是Wikipedia上的一些最有趣的事情, 一些新文章。 人們會新建一篇關於一些有趣話題的文章, 其他人會覺得有意思 然後加入並幫助把它變得好得多。 所以我們有匿名用戶的編輯工作, 這是關於Wikipedia的一個最有爭議也是最有趣的事情。 所以克里斯能做出他的修改 -- 他不用登陸或者什麼的, 他就直接訪問網站然後做出修改。 但結果是網站上只有大概18%的所有的編輯工作 是由匿名用戶完成的。 另外,需要理解的很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在網站上看到的絕大多數的編輯和修改 是來自於一個大約600到1,000人的非常緊密配合的團隊 他們在不斷的溝通。 並且我們有超過40個IRC頻道,40個郵件列表。 所有的這些人都互相認識。他們溝通交流,我們有線下會議。這些是完成網站大部分工作的人, 他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在他們做的事情上是半專業的, 我們為自己設立的標準是與 專業的質量標準持平或者更高。 我們並不總是能達到這些標準, 但那是我們一直在爭取達到的。
工具和軟體: 有很多工具可以讓我們 -- 讓我們,我的意思是我們團隊 -- 去自我監控和監控所有工作。 這是一個關於平面地球的一頁歷史的例子, 你能看到一些做過的改動。 這個頁面的好處在於你可以迅速的看一眼這個 然後發現,哦 OK,我現在理解了。 當有人來看到 -- 他們看到有人, 一個匿名的IP,對我的頁面作了編輯 -- 這聽起來很可疑 -- 這個人是誰?有人查看頁面時, 他們能迅速看到發生了改變的地方用紅色突出顯示了出來, 然後發現,OK,好吧,這些字被改了,類似於這樣的事情。 所有那是我們能用來非常快速的監控每個頁面歷史的一個工具。
我們團隊裡面做的另外一件事 就是我們保持所有的一切都是可擴展的。 大多數社會規則和工作方法 在軟體里都保持完全可擴展。 所有的那些素材都在Wiki頁面上。 軟體里沒有任何東西是執行了這些規則的。 我在這裡舉出的例子是關於刪除頁面的投票。 所以,我之前提到的,人們輸入ASDFASDF -- 它需要刪掉。像那樣的情況,管理員直接刪除。 對於這樣的情況不會存在大的爭議。 但是你可以想像在很多其他有問題的地方, 這足夠著名值得在百科全書中記錄嗎? 這信息是證實了的嗎?它是個惡作劇嗎?它是真的嗎?它是怎樣怎樣?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化的方法來驗證這個的答案。 所以在社區內就相應出現了一種方法 那就是為要刪除的頁面進行投票。 並且我們這裡拿出來的特例,它是一部電影, "Twisted Issues," 第一個人說, "現在這應該是一部電影。它在Google測試上慘敗。" Google測試是,你在Google上查看看是否它在上面, 因為如果有些東西在Google上都沒有的話,它很可能完全不存在。 這不是一條完美的規則,但這是快速搜索的一個很好的起點。 所以有人說,"請刪除它。刪除它 -- 它不值得注意。" 然後有人說,"等等,等等,我找到它了。 我在一本書上找到它了,"電影恐怖視頻指南: 你必須看的20部地下電影。" 哦,好吧。所以又有另一個人說,"把它清理掉吧。" 有人說,"我在IMDB上找到它了。保留,保留,保留。"(注: IMDB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數據資料庫網站) 對這種情況有意思的是軟體就是 -- 這些投票只是 -- 他們只是作為文本鍵入到一個頁面。 與其是它是一個真正的投票不弱說它是一個對話。 事實是當一天結束的時候 一名管理員可以來到這個頁面看一下然後說, 好吧,18個刪除,2個保留,我們會刪除它。 但在其他情況下,這個可能是18個刪除和2個保留,並且我們可能會保留它, 因為如果那兩個認為要保留的人說,"等一下,等一下。 其他人沒看到這個但是我在一本書上找到了它, 並且我找到了一個描述它的鏈接頁面,我明天會清理它, 所以請不要刪除它,"那麼它會保留下來。 它也跟這些人是誰和誰在投票有關。 就像我說的,這是一個緊密結合的組織。 這兒往下,最底部,"保留,真的電影,"里克·凱。
里克·凱是一名很有名的維基人士 他對故意搞破壞和惡作劇的情況做了大量的工作 並且投票刪除。 他的話在社區里很有份量 因為他知道他在做什麼。 所以這些全部是怎樣管理的? 人們真的很想知道,好吧,管理員,類似那樣的。 所以Wikipedia的管理模式,社區的管理, 是一個非常令人困惑,但是卻是一個協商一致的可行的組合體 -- 意味著我們嘗試不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投票, 因為主流觀點不一定是中立的。 一定程度的民主,所有的管理員 -- 這些是能刪除頁面的人, 那並不代表他們有權力刪除頁面, 他們仍然需要遵守所有的規則 -- 但是他們是被選出來的, 他們由社區推選出來。有時人們 -- 那些在互聯網上隨機轉悠的人 -- 喜歡通過指責我說我自己指定管理員 來表達對百科全書內容的偏見。 我往往嘲笑它,因為實際上我並不知道他們是怎樣選出來的。 有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 所以當我提到的時候你能得到一點提示,比如, 里克·凱的話能比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人更有份量。所以作為為什麼會這樣的例子 -- 或者這怎樣能很重要, 我們最近遇到一個情況,一個新納粹網站發現了Wikipedia, 他們說,"哦好吧,這很可怕,這是猶太人陰謀的一個網站 我們想要那些我們不喜歡的文章刪除掉。 我們看見他們發起了一個投票進程,所以我們將發送 -- 我們有40,000會員而且我們將把這個投票發給他們 他們將通過一起投票來刪除這些頁面。" 那麼,他們設法讓18個人出面。 那是給你的新納粹數學。 他們總是認為他們有40,000會員但實際上他們只有18個。 但是他們設法讓18個人以一個相當荒謬的方式來投票 去刪除一個完全有效的文章。 顯然,投票以85票對18票結束, 所以對我們的民主處理流程來說沒有真正的危險。 另一方面,有人說,"但是我們將要做什麼? 我的意思是,這可能會發生並且如果一些真正有組織的群體 參與進來並想要投票怎麼辦?" 我說,"那麼去他的,我們就改變規則。" 那是我在社區的工作: 去聲明我們不會允許我們的開放 和自由區降低了內容的質量。 所以只要人們相信我在我的角色發回的作用, 那麼就有我的一個位置。 當然,因為免費授權,如果我做的不好, 志願者會很樂意參與然後離開 -- 我不會告訴任何人要做什麼。
我是來吐槽問題中的全世界編輯者的。
百科這種東西,是要有門檻的,不能讓誰上來也能編輯一通,就像百度百科,那樣質量就下降了。
也就是說,百科,不需要全民或者說全世界的人參與編輯,它要的是少數的能能保證質量的好編輯者,有了這些少數,對於百科這種工程就足夠了,試問一部過去紙質的百科全書有多少作者?
全民參與,意味著精華夾雜在大量糟粕之中,就像是失去編輯的傳媒,比如微博、論壇,百度百科現在就這種狀態。要全民參與創造內容,就去做貼吧,別做百科。對於百科,要全民參與的,是使用、傳播、讚美、支持,但沒有編輯。但現在們說起百度百科很垃圾,可查找信息時許多時候不得不用,因為維基百科上面根本沒這個詞條,或只有很簡單的介紹,如此對比,即便百度百科差,總比沒有強。谷歌搜索也知道這回事,所以很多時候,百度百科的排名比中文維基的高。這是什麼,這是我們中文用戶的悲哀。一種可能——維基的產品設計糟糕、不方便、無獎勵機制等等,反而篩選出了對某詞條(學科)極其熱愛,能夠無視上述所有缺點的專業人士。故,在這些人的努力下,有了高專業水準。
另一種可能——當時並無競爭對手,或者對手更加的爛。優勢確立後,有對手也不怎麼礙事了。參與百科編輯的人注重的是『完善一套百科』。只要前面的人他認為寫得好,他就原因加入這個『團隊』。從這點說,百度百科的獎勵機制反而是個敗筆。它讓編輯者變得功利、吸引來了歐功利心的編輯者。教育心理學告訴我:不要經常獎勵孩子學習成績的進步,那樣孩子會把注意力放在獎勵,而不是學習興趣。
常識告訴我:給對方他最需要的,才是『最好』的。對於志願者來說,讓他們自HIGH才是王道。再不能轉手的前提下,與其給我全世界各型號的跑車,不如給我幾百本好書。你不可能直接用鈔票馴服猛虎。維基百科的創始人可能也是無心拆柳。不過換個角度,一群GEEK按照自己的思維做出來的產品,符合另一群GEEK的需求也在情理之中——『產品設計編輯方便獎勵機制算個啥,不重要!我們要的是熱血理想!』
其實我覺得自己是事後諸葛亮。@李奇 說得很好,贊一個。向維基致敬。補充一下為什麼這麼多人(包括本人)會「無償「參與擴充與維護維基百科呢?其實還是」有償「的。人除了是一種基因生物,還是一種文化生物,都想把自己的思想「遺傳」下去,維基百科這樣天生符合文化基因Meme(道金斯《自私的基因》)是很能夠滿足我們這些有意無意想在人類文化Meme庫中留下一點痕迹的人的慾望的,這種慾望實現的快感,更甚於基因生命的食慾和性慾被滿足。是的,我也是維基百科編輯,我也是維基百科捐獻者,我從中得益,我知道我從中得益。
乍一看維基百科好似完美,但細讀後總會發現自己知道但百科不完美的地方,於是總會有人認為可以力所能及地改一改,乃至去填補牠還沒有的條目。於是這些有些知識兼些許好奇嘗試的人構成了維基項目的編輯群體。
剛巧在看《認知盈餘》,裡面提到的人類獲得快樂的源泉是「分享並得到認同」,我覺得維基百科利用的是人類的這種共性,沒有刻意聚集,屬於無為而治。
維基百科的成功,個人感覺更多是因為機制的建設。還有一旦形成規模之後,用戶量就成為門檻,所以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同類型網站。
維基百科面對著很多挑戰:
1.免費。對編輯者沒有金錢上的獎勵。
2.所有用戶皆可編輯。包括匿名用戶在內的任何人都可以編輯honor mistake。編輯者並非估計編輯出誤導人的信息,而是自己也以為那是正確的。3.信息缺漏。當用戶量不夠的時候,就會缺少很多詞條,這個百科全書就不能稱為百科全書。等等。因此,維基百科必須設計一些制度來應對這些挑戰。
制度的設計,恰恰是維基百科最偉大的比方,也是它成功之所在。
要在理論上來明確維基百科到底是哪些制度防止了可能出現的缺陷,是非常難的,practice和theory總是難免有很大的gap。但是有幾點,可能是維基百科成功的關鍵。
1.三個核心原則:
a.可證實(Veritable):編輯者需引證證明自己的編輯是正確的,往往是通過鏈接文章來證明。b.非原創研究(No Original Research):真正的含義不是說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放上去。而且說,不能自己研究出某些理論,而且自己也在論文中證明了,然後就可以放在維基百科。如果要把自己原創得出的結果放在維基百科,必須還是要證實自己理論已經被廣泛認同了。c.觀點中立(Neutral Point of View):編輯者必須持中立的觀點,也就是說,閱讀者是不能從文章刊出編輯者是什麼陣營的。因為維基百科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廣,包括很多敏感的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所以這一條非常重要。打個比方,一條關於美國政黨的詞條,必須要保證我們看詞條的時候無法判斷出編輯者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
2.自我修復機制。一個詞條編輯出來之後,如果有不實信息,必須保證在很多人閱讀之後,會有人去編輯,去修改。
3.處理異議的機制。一個詞條產生之後,很可能會存在異議。比如一個介紹冰激凌的詞條,如果裡面提到」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淋口味是巧克力、香草、咖啡三種口味」,那麼久很可能引起爭議。維基百科對此有兩種機制來應對,一個「協商」,二是「投票」。這裡面學問很大,voting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研究議題,怎麼樣的voting system才最能代表大多數人的意見,也是很多人在研究的問題。所以這個水其實很深的,不是花兩三分鐘時間就能理解的。因為維基百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每個人都參與到為人類建造一個無所不包的知識庫這項崇高的事業中來。
好不容易有機會去參與文化傳承事業
233333
錢?一個這麼大的網站,目的不是錢,而是知識,靠募捐維持網站,我都一度想為維基捐款,沒信用卡。。。一開始就決定了結局的偉大
我覺得維基的成功是對知識分享、自由協作精神的認同
我要謝瑤嗎。
僅僅是因為我的名字而關聯,我真是醉了。這事就好比百度百科一樣。有人喜歡無私分享,還有的就是粉絲而立,各行各業都有參與。能有幸參與全球的《永樂大典》,也是一種幸運了。
維基百科
直接在維基上打"維基百科"XDD
說到wiki類產品,還得帶上freebase。
維基百科的完善對每個人都有好處,所以每個人都有幫助維基百科的動機。「編輯者」的門檻很低,修正錯別字、檢查翻譯錯誤、清理死鏈,這些簡單的工作每個人都能輕易完成,也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架構》《眾包:群體驅動的商業化未來》都有比較系統的分析。另外贊同李奇的觀點,維基百科的用戶體驗真的跟2002年我第一次用的時候差了很多。另外推薦一個維基百科的創作版:開心白日夢網
從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現代史,維基百科的部分詞條被改成偏向於朝鮮or韓國的,不利於中國的,英文詞條還有被改成偏向於X獨的。對於同一件事的描述,既有不利於中國的資料,也有利於中國的資料,這時即使利於中國的資料是嚴謹的歷史著作、不利於中國的資料只是沒什麼可信度的書,也往往採用不利於中國的資料,結果詞條里有利於中國的內容被刪,被改成了不利於中國的內容。
我想問一下。任何人都可以去編輯詞條。那不同人編輯的同一個詞條由誰來決定哪個是更好的?不可能每個人編輯的結果都顯示出來吧?
恰好在聽coursera上的課《network:FMB》。其中有一章講到why does wikipedia even work?下面是文本鏈接http://scenic.princeton.edu/network20q/wiki/index.php?title=Q6:_Why_does_Wikipedia_even_work%3F當然他也是用wiki平台寫的。首先簡述了他的歷史背景。第二節講他如何工作,或者是一些特點。第三節講他的排序規則(沒有理解錯的話就是了)以及關於投票系統的介紹。第四節講協商。有點文不對題,見諒。
中文維基的中國大陸維基管理員(大部分)團伙,也就是: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以AddisWang為首,此人系寧夏人,在中文維基假冒「上海人」),通過和那些反對中國人的政治團體合作,幫不良政治勢力代勞:用各種方法,利用維基抹黑中國人。以此獲得豐厚的經濟利益。
中國維基媒體用戶組鏈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4%B8%AD%E5%9B%BD%E7%BB%B4%E5%9F%BA%E5%AA%92%E4%BD%93%E7%94%A8%E6%88%B7%E7%BB%84
其宣稱「促進維基在中國」,類似XieJiao組織宣稱「真#善¥忍」,但實際上確實以打壓封殺大陸地區維基活動和編輯為己任(封殺維基的中國人,幫助不良勢力控制維基),和台灣的XieJiao人士,海外Zang#Du人士來往密切。需要密切留意他們。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維基百科稱針灸是「偽科學」 ?
※維基百科的營利方式是什麼?
※為什麼維基百科沒有符合中國人的捐款方式?
※如何把維基百科完整地拷貝下來?需要多大的存儲空間?
※為什麼中文維基與英文維基的活躍用戶比例那麼懸殊(5600 vs 140000)?
TAG: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