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生產商不給產品定出統一零售價?

例如:伊利優酸乳,超市賣1.2元,有的零售1.5元,有的零售2元!


為什麼不統一零售價,或者問,為什麼要統一零售價?

在一個市場中,同類產品的若干生產者面對該產品的一幫消費者,應該產生一個均衡價格。但是真實世界中,不光存在生產者,還有中間商(@黃漫浠的回答);不光是一幫消費者,而且是處在一個個不同情境(空間、時間、生活場景)中的購買需求。所以對多數生活零售類產品來說,不存在一個單一市場,而是多個市場,多個需求-成本的匹配(@黎敏的回答),當然非單一價格(或者說價格歧視)是最有效率的。


如果說統一零售價的理由,那可能是:

  1. 當市場過於零碎的時候,價格歧視策略的成本要高於收益——例如與各地經銷商的溝通等等管理成本太高,乾脆統一零售價
  2. 獲得消費者認同:一貫的質量,一貫的價格——對某些產品來說這種一致性很重要

總之這是一個純粹的利益權衡問題。


如果統一銷售價格的話,渠道就會掛掉。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考慮多種因素。以家電為例,購買者需要考慮價格,保修,方便程度(譬如在大熱天,經銷商可以3天內安裝空調,而國美蘇寧則需要7天)。對於家電這種消費者需要將質量與保修看得很重的商品,國美/蘇寧比傳統經銷商(賣家電的鋪子)價格不高個10%的話,傳統經銷商都甭活了


知乎上朋友說了很多運營成本的理由,是的,不過傳統企業生產商其實還有更痛心的理由,表面上看是經營成本(場地、商圈租金、運輸成本等)決定零售價格,但現實生活中,其實是渠道問題;如果深挖零售行業的內幕,我們會發現像你提到的牛奶也好,其他品類也好,價格的掌控權其實不在生產商,而是在終端,尤其是KA大賣場,基本上價格是由促銷(業務代表)和科長私下就可以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外資做不起來,在中國做零售不是翻翻幾本MBA,請幾個牛X的諮詢公司就能搞定的事,要研究市場,還是要深入一線。

那麼生產商為什麼不給出統一價,其實是有的;但即使有統一的市場指導價,一放到市場,還是市場說話;具個普遍的例子,典型像京東,很多開始做3C的人都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價格都這麼低了,京東還比我低,難道他拿貨價比我還低,其實有些京東是有拿貨優勢,但有些未必;但京東之所以能給出低價,是因為傳統供貨體系里有一個叫返點的東西。

為了激勵渠道,生產商往往會選擇一個方式,就是給予優質的銷售渠道一定的返點;舉個例子,也就是原本供應商A給渠道B100元每件,結果B不到一周幫A賣了一萬件,而上個季度,A在另一個10多年渠道夥伴C也才賣了100件;這個時候為了鼓勵這種現象,A就適當給予B返回10萬元貨款,以做獎勵,也就是說B的拿貨價事實上是90元;

而在傳統渠道這種現象更為複雜,一般會增加多一個業務代表D,A給予的獎勵是給D的,而D在私底下跟C分成;這就為什麼你會發現在一些賣場,為什麼XX牌子的牛奶可以賣得那麼低,而那個地段卻是消費水平極高的黃金商圈;

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是生產商不想去給產品統一零售價,只要是做自己做品牌的朋友都知道,你生產一個東西,開一個模要多少錢,要用多少條生產線,每條線上要請多少個工人,甚至水電費要多少等等都要算得一清二楚,怎麼可能允許市場上有眾多不同定價的東西?合理的解釋就是上面提到的,他們控制不了,不是不想控制。

其實還應該增加多一個問題,就是生產商如何制定及控制你的渠道統一價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零售業都會很感興趣。


這個問題的前提首先是生產商是強勢的,銷售渠道或者是直營的,或者受控於生產商。以此背景嘗試回答,同時不考慮促銷等銷售策略。

第一、@鄧文博,統一零售價格的後果可能是獲得了消費者,而失去了經銷商和零售商
在生產商和零售終端之間的組織-經銷商、批發商等,依靠出廠價和零售價的差價生存;確定了價差,中間的環節越多,單個商家的利潤越薄,從盈虧平衡的角度來講,利潤薄銷量就必須很大。現實可能恰恰相反,比如越是偏遠的地區,中間的環節就越多,而市場的需求量反而越來越小,因此,經銷商很難贏利存活。

這種情況下,如果放開價差,那麼出廠價就會受到擠壓,生產商本身的贏利空間就會受到擠壓,甚至因為中間環節太多而導致虧本銷售,這是生產商不願看到的,也不是一個強勢的生產商的最佳選擇。

第二、放開零售價格,統一各級經銷商、批發商的利潤比率。其後果是消費者承擔一定的價格差價,但獲得穩定的經銷商和零售商。
這種情況下,在不同的區域市場之間的產品就會存在「價差」,造成不同區域市場之間的所謂「沖貨」,這也同樣會毀掉渠道。
生產商管理的一個重點就是為不同區域市場生產不同批號的產品,不定時檢查不同區域銷售產品的批次,發現問題嚴肅處理。

這種模式下,由於控制了各級批發商的利潤,因此最終到達零售終端的產品的價格仍然具有相對的優勢,消費者也不會因為中間環節的盤剝而無力消費。
問題是,如何在薄利的情況下確保經銷商的利益?
一者、較低的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市場的需求,彌補了銷售利潤;二者,通過擴張產品線來增加獲利的來源。

擴張產品線、增加單品銷量使得該體系中的生產商、經銷商、終端商、消費者都是穩定的獲利者,從而實現了穩定的「聯合銷售體」。


價格會影響到銷量、利潤、品牌等,而其中銷量、利潤又會因為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銷售模式的差別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廠商只給建議零售價,而不會強制性定價(事實上也無法做到)。

給建議零售價的好處就是樹立品牌形象,但一般都可以打折。


因為發改委會反壟斷。之前的茅台,現在的奶粉,都是因為廠家限定零售價。


簡單點說:1,各個地方消費水平不同,統一零售價勢必影響銷售;
2,不利於競爭,主要包括一些營銷活動,對於零銷商不利,產品推剛難度大。
3,不同區域,成本不同,主要包括物流,稅收等。


我朋友家開著很大的食品廠,超市定價就是按照廠家要求來,基本統一。


開發商沒法統一定價的吧
首先,各地的物流的成本就無法統一。


哪來那麼多廢話,不就是渠道層級跟地域的影響么。


中間環節怎麼能決定終端的問題呢?要是你能解決絕對是一大創新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SIE選擇在PSX2016宣布The Last of Us Part II?
如何評價江小白推出的一生一世的酒?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做快消行業市場類工作?
如何評價知乎「想法」功能?
如何評價騰格爾的新歌《桃花源》?

TAG:市場營銷 | 產品運營 | B2C | 經濟學 | 銷售 | 成本 | 零售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