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是不是幾乎跳過了賽璐璐時代?

注意,這裡的動畫不是動漫,即指TV動畫和動畫電影等形式。動畫和漫畫是兩個不同的產業,應該分開來看。

跟朋友聊到中國動畫的發展,想到的這個問題。

日本動畫的賽璐璐時代有大量的作品,不管是TV還是電影。但中國的賽璐璐動畫廣為人知的似乎只有60年代以《大鬧天宮》為首的一批動畫,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動畫幾乎跳過了賽璐璐時代,直接進入了電腦製作的時代。

在我看來,以日本為例,動畫的賽璐璐時代是個漫長的時代,但這個時代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動畫人才,創造了良好的動畫氛圍,才有了今天的成績。而中國動畫領域揠苗助長式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現在行業的粗製濫造。

請問我的觀點正確嗎?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中國的工業幾乎跳過了蒸汽機時代,信息時代拔苗助長式的發展造成了粗製濫造的電商體系。。。允許我笑一會兒

中國和日本動畫差一個或多個時代,缺少積累是對的,但這積累的東西說成是賽璐珞也太不挨邊了。中國差的是半個世紀的娛樂文化出版發行系統。差了這個,文化從業人員和日本就不是一個基數,沒有海量熟練的漫畫家提供ip,沒有有經驗的編輯策劃熱門,沒有正版玩具周邊變現,連面向成人的動畫項目都無法誕生,你說專科大學開賽璐珞課程還是cg?答案是都沒有。

好在我國近二十年在這幾個方面有積累:網文創作、影視發行、資本。現在中國非低幼動畫數量增加還是借了這幾個領域的東風。懂手繪的人真不缺,美院都是幹嘛的。缺的是這個系統還不夠穩固,同樣是會手繪會電腦製作,普通淘寶美工賺得比普通動畫師多多了。


中國動畫的粗製濫造不是跳過了賽璐璐時代,而是跳過了用心做動畫、將動畫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用動畫來反應現實的時代,直接進入了動畫的商業時代。國內資本進入動畫看的是經濟效益,沒出幾集就開始出周邊、出手游、鼓吹是國產希望,以此快速回本,本都回了錢都賺了,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粗製濫造?


動畫產業和中國的很多產業一樣,現在只寄希望於彎道超車,跳過的模式太多了。就是在產業上跳過一些發達國家的必經之路,從新的技術模式入手,力圖拉到同一個起跑線上,隨便舉幾個產業就是例子。

汽車行業,自主的燃油車是擺脫不了便宜爛貨的陰影了,現在大力發展新能源車並且在技術上確實處於優勢地位。

通信行業,中國因為種種原因幾乎跳過了20世紀發達國家大量安裝有線電話的時代,直接進入了移動通信時代,這替中國節約了大量的銅資源,要知道我國是個貧銅國,而銅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互聯網行業,在傳統商業領域,中國由於缺失了大量年代,除非國字型大小出面,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真得很少,而在互聯網興起的時候,出於種種原因,有些發達國家對互聯網是持保留態度的並且有大量的限制,而中國的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一方面沾了人口紅利的光,另外一方面也和政策支持離不開關係。

動畫行業,傳統的手繪時代並不是沒有好作品,在富有特色的基礎上,製作水平之高很多動畫大國都望其項背,其中水墨風在世界業內一致好評,極具東方特色的畫風和配樂獲得了無數褒獎。但是礙於國內政策對於動畫的定位年齡段其實遠比我們想像得還要低,缺乏市場的情況下使得在手繪時代始終發展不起來,但是在電腦製作時代國內的技術水平和世界比領先算不上,但是完全是跟得上的,這和手繪的戰略性放棄是有關係的。

雖然希望彎道超車,但是你畢竟是直線跑不過人家才這麼做的,這四個行業還是出現了瓶頸。

汽車行業,雖然新能源車的技術積累處於優勢地位,但是新能源車現在有大量的技術瓶頸,況且除了動力系統汽車還有很多系統,國內廠商的路還很長。

通信行業,國內移動通信的新模式新技術發展很快,雖然你當年沒拉銅線,但是你還是要拉光纖,雖然省下了銅,但是依舊有大量的通信基建需要去做。

互聯網行業,早期缺乏監管野蠻生長,出現了很多抹黑行業的事情,導致民眾對於互聯網的認識其實是出現了偏差的。網路等於虛擬,或者說網路就是代表假的,這個標籤深深刻在了很多人心裡,殊不知網路只是將人們和信息聯繫在了一起,而不是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隨著大量年輕人接觸互聯網的年齡較早,現在這種情況是有了好轉的。

動畫行業,技術水平上的追趕,不等於整個行業的追趕。缺乏風格,沒有好劇本,始終擺脫不了低齡的定位,市場缺乏信心,難出作品,更難出好作品。特殊的十年抽風期不能算作借口,因為中國的影視行業並沒有因此完全斷片。

中國的影視行業並不孱弱,電影,電視劇,都有很多精品,這源於中國的文學領域一直都有好作品湧現,很多好的影視作品其實背後都有經歷過時間洗禮的優秀文學作品撐腰。而通過文學作品改編成動畫的還是比較少,大多數還是通過漫畫改編,動畫繼承了漫畫的很多元素,比如誇張,幽默,諷刺,歌頌等等,反觀中國的漫畫行業對比文學領域簡直是農村和城市的區別,不乏一些漫畫大家,也不是沒有好作品,但是市場的體量還是太小,導致可以用來改編的作品太少,也導致了缺少大量優秀的相關畫師。

而全新製作的動畫,也總是抓不住動畫該有的東西。在影視行業這麼發達的如今,動畫想要有市場就要在很多影視作品的弱項或者做不到的地方去突出。比如動畫既然你定位低齡人群為受眾,那麼你就使勁往那個方向走,《喜羊羊》和《熊出沒》系列你不能說他不成功,多少小孩哭著喊著要看這兩,多少家長帶著孩子進電影院看劇場版,我們年齡大了不喜歡看,覺得裡面的內容有點太低劣,但是能哄孩子就好啊,也算是達到他本身的目的了,也算是為市場做出貢獻了。

而現在的大多數動畫,首先劇本的套路實在是太令人嘆氣,設定也是一塌糊塗,有些作品在表現上甚至覺得請幾個演員來拍真人版說不定演得更好看一些。就是說總有某一個短板做不上去,比如近年比較火的《大魚海棠》,畫面製作確實很精美,音樂也完全是水準以上,但是這劇本嘛,實在太那啥了。更早兩年的《大聖歸來》,其實嚴格來說是只一部平均水平的作品,只能說之前的作品實在太爛了,這算是讓人看到了希望。因為從99年大牌雲集,完全按照電影來做的《寶蓮燈》後,已經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劇場動畫版作品了。

中國動畫還缺乏明顯的特點,早年的水墨畫風其實是完全讓世界眼前一亮,之後還探索過大量的木偶動畫,也有出色的表現,但是這兩個風格實現起來著實困難。水墨畫風需要完全按照水墨山水畫來做,當年都是水墨畫的大家在幫忙作畫,能有如此低成本高水準的作品和制度的優越性分不開。還有就是木偶動畫,需要製作大量的木偶,而且每一幀都需要木偶動一下,表現的張力又有欠缺,所以後來被放棄了。

之前都是從製作角度看,從市場角度看,市場小,導致從業者少,優秀的從業者更少,如此惡性循環下去結果可想而知。

另外一方面,動畫在現在已經沒有低成本的優勢了。

在過去,畫動畫成本雖然高,但是普遍來說,至少還是比拍電影拍電視劇成本低,這和數碼時代之前攝像的成本高居不下還是有關係的。動起來的攝影和動起來的繪畫分別創造了攝影和動畫,膠片時代攝影的成本還算普通人能觸及得到,照相館照個相大家一般還是照得起的,有點錢的買個相機的也有,但是攝像就不是一般人能接觸的了。所以當時大家如果在攝影和繪畫這兩個裡面挑一個去學,學畫畫的還是多,畢竟當年還算便宜。

但是隨著數碼化的到來,現在號稱攝影師的可比號稱畫家的多太多了,手繪已經成為了門檻更高的行當,我能掏出手機就拍照,就攝像,而且還很好看,但是讓我畫畫,不好意思我做不到。愛好者變少了,那最終從業的人也會變少,優秀的人才也會變少,尤其是在市場上相關人才需求還不旺盛的情況下。而現在又大量轉入電腦製作的模式,在國外大量優秀作品的衝擊下還堅持手繪的屈指可數。手繪成本高企不下,所以大多數動畫製作只能放棄。


工具都是工具,

有了計算器為什麼還要用筆算,

有了洗衣機誰還用手洗,

有了汽車為什麼非要用腿,

雖然我並不是唯結果論,但是某些提高效率節省精力和成本的工具出現了,確實沒有必要去糾結之前的情況。

表達方式賽璐璐也好,3D也好,都只是一種做出產品的類型。表達方式沒有高端和低端,做出來的產品才有高質和低質。做出粗製濫造的原因很多,投資預算、市場、製作組等等,這卻不是作品是3D還是賽璐璐的鍋。

日本人做高質量賽璐璐的精品,因為有更多的觀眾買賬。同理美國的3D動畫也是一樣。沒有觀眾買賬,東西就越來越粗製濫造,甚至連行業也只能靠情懷堅持。


與其說是跳過,不如說是空缺。正如中國的遊戲界因為一紙禁令空缺了十年的主機時代,導致了如今國產遊戲的在技術和遊戲性以及玩家意識上的落後和由此帶來的群魔亂舞。國產動畫也是一樣,在賽璐璐時代我國國產動畫並沒有多大的發展,而到了如今這個時代,就是題主所看到的「揠苗助長」。

回顧歷史,中國在工業和科技領域上落後又奮起直追的例子數不勝數,而在遊戲、動畫之類的文化領域上的落後是否能追趕的上來呢?姑且先看著吧……


中國並非是跳過了賽璐璐時代,而是迫於時代和社會國情的無奈選擇。

中國的動畫產業先後遭遇了兩次毀滅性的打擊,一次是文革,另一次是將中國ACG產業連根拔起的打擊電子海洛因運動。第二次打擊,使中國的動漫產業與世界脫節了接近三十年,無數作者只能以阿貓阿狗或者不會引起家長老爺警覺的兒童畫風掙扎求存。

你要質問為什麼現在中國動漫產業不能像日本興盛,那就是動漫版的何不食肉糜。

在90年代初,中國誕生過少年漫畫在內的一系列本土漫畫刊物,也湧現了顏開、趙佳、姚非拉、陸明、自由鳥、嘉瑤等一大堆有名或無名的作者。那時候,中國甚至沒有一所叫的上專業的漫畫學校或學習教程,各種作畫工具價格昂貴且根本沒有馬雲家這種方便的渠道,絕大多數人都是自學。

即便如此,許多作者的畫工和劇情功力並沒有比同時期的日本作者差多少,像黑血、天籟這種作品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驚艷的作品。

然而,當時的動畫依然是國字頭的天下,你在電視上除了引進的日美動畫,能看見的國產基本都是國字頭的產品,甚至這些產品也經常因為家長或者領導的一個不滿直接腰斬。私人作品和公司的動畫作品上電視?那簡直是夢境一般。

之後,國家對漫畫的支持也因為各種原因而終止,那些年輕而有才華的漫畫家99%選擇了轉行,因為你畫漫畫甚至養不活自己。

也許是現在滿地的教程、素材、國漫平台、作畫軟體讓你產生了一種中國人不打基礎追求新玩意的錯覺,任何知道中國動畫產業悲慘歷史的人,都不會去爭議為什麼現在國產作品不用賽璐璐。

板繪降低了門檻,素材庫和教程可以讓想畫畫的人把更多精力花在其他地方,你無法理解當年一個想畫漫畫的孩子看見天書一樣的教程和自己半年零花錢入門工具分絕望。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縱然會有很多惡劣的作品存在,但至少有想法有理想的人可以付出行動而不是等到變成疲憊的社會人再來懷念當初的夢想。

尾田榮一郎在訪談中吐槽過,他們這一代可能是最後的手繪漫畫家了。因為當你能用兩下滑鼠搞定的效果為什麼要用半個小時去貼網點紙呢,能把崩壞當做賣點的時代誰還會去喝著鱔魚精狂趕原畫到住院呢。

賽璐璐固然美好,但就像那些在暗房欣賞極致色彩的膠片大師一樣,數碼相機用戶無法還原那種美麗特殊的質感,卻也可以用長曝光的星空銀河折服其他觀眾。

最後,日本以前動漫人才多,不是因為賽璐璐(因工期壓力導致作畫崩壞偷幀定格對話畫師壓榨的源頭),也不是因為所謂的氛圍(宮崎事件,二次寒冬,OTAKU)

而是因為

他們的漫畫人,動畫人不會輕易餓死

他們有教你怎麼畫漫畫,怎麼做動畫,去哪上班的學校

他們有很多需要這些專業畢業生的公司

我們呢?


推薦下《中國動畫加工》(作者:何兵,何偉)這本書,差不多能解答中國動畫為啥斷片兒的問題。

以下摘錄一點片段:

1 9 8 5 -2 0 0 5年 ,是中國動畫加工業的黃金髮展時期 ,這些動畫企業曾經做過大量的動畫片集 。它們中的一些曾經在國內的電視屏幕上播出過 ,有些則從來沒有 ,純粹是對外加工 。它們風格各異 ,代表的文化各異 ,製作工藝也迥然不同 。每開一個新片集的製作 ,其實都是一次技術上的挑戰 。

大量台商青睞與選擇在上海設廠的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藉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優勢資源 、吸納內地最專業的動畫人員參與加工 。當年幾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所有動畫師都加入了各種代工公司從事外包業務 ,以至於造成內地動畫創作的空檔期 。同樣的道理 ,選擇在無錫設廠是因為這裡有惠山泥人廠 ,不乏優秀的美術人才 。另外台商看重的是無錫幾百年的文化傳承與積澱 。

從 1 9 8 5年至今 ,中國動畫行業走過 2 0多個年頭 ,從手工繪製時期走入數字化時代 。本書所講述的那些加工公司在動畫加工業的整個過程中或輝煌謝幕 ,或黯然隕落 。深入分析加工片衰敗的原因以及動畫業存在的問題 ,深入研討現在仍然堅持做加工的那些公司 、動畫人的生存狀況 ,也許對行業的後來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

其實主要還是因為計劃經濟轉制,國內企業沒有從體制改革中走出來,而加工製作相對來說保障了企業的運營,並且還挺掙錢(一段時間),加工導致原創能力萎縮,優秀的國內動畫從業者都去做國外動畫去了。自然在此期間就看不到幾個國產佳作了。


目前回答的人,可能不關注動畫畢設吧。


如同種莊稼,催熟的僅僅是外表艷麗,但品質無法與自然生長的相比,我國這種跨越式的發展,不論是在動漫產業還是在其它領域,都存在此類現象---貌似繁榮,缺少內涵與積澱。沒打好基礎就直接蓋二樓,那是危房,遲早惡果會顯現!


我曾經看《秦時明月》的時候就很納悶,為啥不好好的去搞2D反而來弄這種不像樣的2.5D,偷懶唄大概。

後來我錯了,秦時的畫面一年一年升級後是真特么牛逼!

但,那畢竟是秦時。

我不知道 鎮魂街 十萬冷 還有 小紅娘 算不算賽璐璐,但我知道和日漫比起來差的不是一個檔次,無論是畫面還是情節。

鎮魂街劇情算是不錯,但鏡頭拙劣;十萬冷純粹就是噱頭+爛梗;小紅娘算是有點面面俱到的意思了,但也只有及格分數。

說起來,動畫產業這種東西你還真連揠苗助長都沒辦法,用偉大祖國的科技發展來類比還真是欠缺思考。

說到底,什麼導彈原子彈航空母艦,儘管多麼複雜,它都是有公式的、具象的、有明確概念的。是為理科性產物。

但動畫不一樣啊!那是偏文科性的!就像拍電影和寫文學作品一樣,是抽象的,它沒有一個成文的標準,完全就是要靠自己去領會其中奧秘。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是有天賦去做動畫,他天生有那種才能,宮崎駿、新海誠。玩這東西真的天賦和悟性因素佔比太大了。

那麼從這個點切入,為什麼我隨隨便便冒出的兩個業界大佬名字都是霓虹人?氛圍!私以為這個才是關鍵。

反觀國內。

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說到賽璐璐,不得不說日本人對顏色真的非常敏感很有駕馭力啊,就拿《春物第二季》為例,評價就是爽心悅目。但似乎我們中國人真的是對顏色很遲鈍的,而偏偏顏色又是動畫的命脈。《風雲決》這部動畫電影在當年絕對是國內頂尖水平了,但那個配色真的不忍多看幾眼。這麼多年過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在國內動畫業界依舊存在。這個突破口必須打破,中國動畫才能有所建樹。當然,這種天賦的東西,我剛才也說了……唉,揠苗助長不能。

《秦時明月》標誌著我們技術是有了,揠苗助長下的理科性因素我們算是健全了,對具象性事物強大的學習和升級能力這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長處所在。但是文科性的深度建設,還永遠在路上。

鏡頭張力,節奏緩急,必要的蒙太奇,劇本深度,故事安排,切入視角,BGM,配音演員(日本叫聲優)……當下要領悟的東西本來就太多太多,而偏偏還就有人覺得這塊連奶油都沒有的蛋糕還不錯,應該可以賣個好價錢。

說句相關題外話,「厚積薄發」的《大魚海棠》和「橫空出世」的《大護法》都算是賽璐璐吧,要我以日本動畫的標準給分的話,一個7分,一個7.5以上靠近8分。再拿文化底蘊來講,我可沒聽說過哪個國家還有類似皮影戲這種古往今來幾千年的國粹。這說明我國真的還是有潛力的,依舊是沉睡的獅子。


推薦閱讀:

什麼叫做無影動畫?
如何評價06年的fate動畫質量?不談銷量,不談人氣,不談影響力,只談動畫本身的質量。
從全球動畫電影製作的角度來比較,《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製作水準如何?
影視後期製作和動畫製作工作的區別是什麼?兩個職業的發展前景有何不同?
Pixar 動畫的特別之處是什麼?

TAG:動畫 | 動畫製作 | 動畫產業 | 中國動畫 | 日本動漫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