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提到神聖羅馬帝國,就有人拿伏爾泰那句話說事?
就是不神聖不羅馬也不帝國那句。說的像對神羅很了解似的[這句話的主語是指只知道伏爾泰這句話的人]。
這句話被歐洲史、中世紀史圈子裡的人討厭,不是因為它全無道理,而是因為它出現得太過於頻繁,張三李四王二麻子誰都能拿來抖個機靈,已經貶值貶得跟辛巴威幣一樣,顯得很low。
你想了解「紅鬍子」腓特烈一世、「世界驚奇」腓特烈二世、文青皇帝查理四世和魯道夫二世等傳奇人物的故事,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皇帝與教廷的複雜關係,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薩克森王朝、法蘭克尼亞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的興衰成敗,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跟別人討論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弗朗索瓦一世與神羅查理五世的縱橫捭闔,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選侯制度的起源,想了解帝國內部諸侯的繼承製度,想了解為什麼同時會存在多個薩克森公爵、多個荷爾斯坦因公爵的背後制度因素,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知道帝國自治城市享受什麼樣的待遇,prince-bishopric(司教國)與一般的諸侯國或主教區有何區別,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知道King of the Romans,Holy Roman Emperor,Forever Augustus這些頭銜有什麼關係,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imperial ban,imperial estates, imperial recess, imperial immediacy, imperial circle是什麼,Reichshofrat與Reichskammergericht有何區別,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知道Landgrafschaft,Markgrafschaft,Pfalzgrafschaft都是伯爵領但有什麼區別,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為什麼匈牙利與奧地利同為哈布斯堡統治,卻不算入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普魯士與勃蘭登堡的關係,為什麼會有「在普魯士的國王」這種奇怪的稱號,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知道神聖羅馬帝國體系內的波西米亞王國是什麼樣的存在,摩拉維亞、西里西亞、盧薩蒂亞與波西米亞是什麼關係,為什麼捷克人反對斐迪南二世他還是當上了波西米亞國王,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宗教改革運動對於帝國和德意志民族到底有何意義,是災難還是福音,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想了解三十年戰爭有哪些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因素,對帝國造成了哪些深遠的衝擊,瑞典在其北德領地的統治狀況如何,他給你來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
你要說伏爾泰的觀點完全沒有道理,那也不是,在伏爾泰的年代,神羅確實是渣渣。但他這句話原本也只是一句吐槽而已。本來只是抖個機靈,看了會心一笑即可;然後居然被當成了歐幾里得般的公理,又鋪天蓋地出現,而且說這句話的人除了這句話之外對神羅歷史基本沒什麼了解,這就很惹人厭了。
中世紀德國史在歐洲諸國史里可以說是最複雜的,就算你的歷史研究水平只停留在為王侯將相做家譜,這個家譜做起來都是要大費心血的。現在,只知道一句「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就洋洋自得,殊不知已經low到爆了。
就像在討論影視文藝作品劇情的帖子下面,以前總有人發那幅「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真實感」的動漫圖片抖機靈。一開始或許能裝一下b,但發的人多了,也就貶值了,惹人嫌了。
這就是格言的力量啊。不然你以為老弗里茨把伏爾泰請到柏林是幹什麼的?給普魯士人啟蒙么?普魯士的哲學是建立在軍士長的藤條上的不是啟蒙思想。
在十八世紀的歐洲,大部分貴族都以說法語為榮,俄國貴族即使不會說法語,也要模仿法語的發音,把俄語說出法國味兒,就跟眼下唱嘻哈的即使說中文也要說出英語味一樣。
在這些人同時還把持著各國的權力,甚至把持著當時輿論的話語權的時代,一篇法語寫成的支持普魯士的論文固然好,但是多數人看不懂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那什麼好呢?朗朗上口,意思簡單明了,什麼傻瓜都能理解,即學即用,聽見就能引用的「格言」最好了。
而伏爾泰剛好是第一個意識到這一點,並且起來行動的十八世紀大V。伏爾泰這輩子的著作遠不如他的那些「格言」或者「俏皮話」。伏爾泰自己還吐糟說十個人里也就一個人讀書,讀書的人里十個有九個只看小說。比如問題里這句伏爾泰的話比伏爾泰的書紅多了。什麼蠢貨都知道這句,其實伏爾泰更紅的話是另外一句,紅到我都懶的引用了。
十八世紀格言是最好的宣傳武器,也是貴族階級的敲門磚。伏爾泰這樣一個平民是怎麼在巴黎一炮打響的就是靠他的段子。在那個年代你可以寫書,但是貴族沒耐性看。孟德斯鳩說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只在上午起床和出門拜客或者在家招待客人之間翻翻書,目的還是為了下午去談論它。一個人寫了很多書會被看作是學究,而學究是不受歡迎的。貴族不喜歡專業學者,這種偏見持續到復辟王朝。
貴族喜歡有才智的聰明人。而風趣幽默對貴族階級來說就是機智,機智就是智慧。所以話紅的基本上人都紅了。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沒有比死再確定的了,也沒有比什麼時候死更不確定的了」這句話無疑是紅了,但是說這句話的人連名字也沒留下。
所以十八世紀的人,人人爭相成為段子手。而其中脫穎而出的就是伏爾泰。伏爾泰是這方面的大師。真正的段子手,王爾德之前的王爾德。他的模仿者都遠不如他,即使瘸子塔列朗拼到公然拿俄國沙皇吐糟,他接到沙皇保羅一世中風而死,新沙皇亞歷山大已經繼位的照會的時候說「你們下次應該給沙皇的死想一個新理由,總是中風太單調了」。甚至拿好哥們開玩笑,他的哥們某公爵的媳婦要跟他決鬥,瘸子說「夫人您不能跟公爵決鬥,他胖成那樣誰都不愁打不中,太不公平」但伏爾泰還是伏爾泰。
這就是十八世紀的局勢,老弗里茨自己每次皇帝選舉都沒落下,也沒少拿一個子兒。而且老弗里茨自己在捍衛神聖羅馬帝國體制的時候也是毫不猶豫的啊。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里腓特烈二世就是誓死捍衛帝國等級現狀的。
但那個時候他跟伏爾泰已經裂穴了,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阿魯埃老爹1778年已經死了,否則伏爾泰肯定還會起來捍衛神聖羅馬帝國和威斯特伐利亞合約。我跟你聊量子力學,我估計大部分人也就知道一個薛定諤之貓,甚至還會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薛定諤之貓是跟量子力學有關係的。
我跟你聊聊愛因斯坦,我估計大部分人也就是知道相對論,能知道有鍾縮和尺縮的人大概就很難得了。
我上高中那會,大家都不大瞧得起語文,覺得語文最好拿分,沒必要費力去學。本廢物仗著自己有點文言文底子,叫囂得更是厲害。現在一回憶當初,恨不得一巴掌打死自己。
神羅的問題同理。因為大部分人對神羅的了解也僅限於伏爾泰這一句話了。人的視野真的會限制人的認識。
至於伏爾泰這話合理與否,這本身就是個非常搞笑的問題,xjb吐槽誰不會啊。神聖羅馬帝國不是不「神聖」,不「羅馬」,不「帝國」,而是不管他再怎麼「神聖」、「羅馬」、「帝國」,他都不是「羅馬帝國」。
說神羅不神聖,教宗給的名份神不神聖?是不是非要洪秀全天王老子下凡那樣才神聖?
說神羅不羅馬,羅馬性自從帖撒羅尼迦敕令之後就與基督教綁定,神羅裡面又有哪個國家不是基督徒?
說神羅不帝國,帝國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其最高君主是個「皇帝」,下面管理散不散和是不是帝國沒任何關係,不然東羅馬帕朝碎成一地各管各不聽指揮,特拉布宗窩在黑海旁邊看戲玩內帝外王,怕是連哈布斯堡還不如。晚唐全國裂成抹布,照有些人的邏輯也不能算帝國。
神羅不是「不神聖」「不羅馬」「不帝國」,而是他再怎麼「神聖」「羅馬」「帝國」,他都不是「羅馬帝國」,本來就是個假宣稱,證明毫無意義,就像我們不需要再發明一次輪子。
神羅以及之前的查理曼帝國是西歐在經歷過崩潰之後的一種重組,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羅馬「繼承」,更不是羅馬本身。
個神羅是不是羅馬這種問題還要數字論證半天,伏爾泰恐怕只是想欽點欽點說幾句垃圾話而已,而且黑也沒黑到點子上,真是xs梁實秋有一次被朋友介紹給一位國民黨軍官。當得知梁是文學教授後,那位軍官張口就來了句:小貓叫,小狗跳。梁聽了很不開心,便拂袖而去。後來,梁到了台灣才知道:「小貓叫,小狗跳」是有些地方的國文課本的第一句話。便不由得有些羞愧:大概那位軍官沒什麼文化,看到文學只能想起「小貓叫,小狗跳」,於是脫口而出。
大概那些人的歷史水平和那位國民黨軍官的文化水平差不多,搜腸刮肚只能想起一句話,便脫口而出。
因為他們想要裝逼但又讀書少,沒法談笑風生,只好這麼一句以示逼格。
就好比人家在談論什麼話題,然後有人插進來來一句:「那破玩意有啥好說的?都是垃圾。」
看到一個美女,大部分人的選擇是能多看兩眼就多看兩眼,反正也不少塊肉。
桌上有一道好菜,大部分人的選擇是能多吃兩口就多吃兩口,反正也不見得會長肉。
聽到一句極其精彩的概述,大部分人是能誇兩句就誇兩句,但是這次不一樣了,有些大咖好像是別人在割他們的肉一樣痛心疾首
@大團扇春蜓 @河西君
因為伏爾泰這句話的格式是如此泛用:
既不偉大,也非聯合,更非「王國」
既非美麗,也不堅固,更非「合眾」
既非蘇維埃,也非社會主義,更不是「共和國」聯盟來的
既非(和諧),也非(和諧),更非(和諧)
嗯,作死必備。
@直江信綱@瓦爾特
神聖羅馬帝國,三個詞素,伏爾泰否定了兩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無論對錯,但起碼還認可「帝國」,已經很客氣了。
比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我說它既不朝鮮,因為只有半個;也不民主,因為(……);沒有人民,也不是共和,因為(……)。這才是真理。它真正的名字應該是:北朝鮮專制主義金家帝國。
所以,伏爾泰是個紳士,無論怎麼糊塗,也是個紳士。
為什麼一提明朝就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
為什麼一提宋朝就刑不上大夫,崖山之後無中國?
為什麼一提漢朝就雖遠必誅?
群眾的眼睛從來不是雪亮的
一群鮮卑人跑到西伯利亞以東地區,然後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調侃一下)
認真說:
我們先看看神羅的原名(拉丁語):
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
以及羅馬的原名(同上):
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
即:
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啊,沒錯,看出問題了吧。
神羅人家很清楚自己是什麼人。
德意志(日耳曼)人,不是羅馬人。
當然,這兩個詞的翻譯,是按照我們語言順序翻譯的,如果按照原文原詞翻譯的話,那就是:
神聖羅馬帝國 德意志人的
元老院 人民 羅馬的
所以說這嘲諷,其實意義不大。
而且我覺得這名字挺好的,至少不遮遮掩掩的,堂而皇之的稱呼自己是德意志人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正牌的羅馬帝國還在新羅馬晃著呢),比起某些明明是斯拉夫人,還要喊著自己是羅馬正統要好得多。
對了,以上全是個人調侃,不是認真回答,具體真相請參照諸位高贊回答。
伏爾泰時代說這話沒有問題啊,神羅勉強符合這一點都是霍亨斯陶芬時代及以前的,換言之神羅歷史的半數以上都屬於這種伏爾泰論斷的狀態。另外奧地利的哈布斯堡長期是歐洲反動保守的大本營,在啟蒙時代被法國人嘲笑也是理所應當。
至於今天,德棍喜歡的是德二納粹,對他們而言神羅只是「自古以來」賦予的侵略合理化的借口。而對於被德棍噁心的其他人群,自然樂意攻擊這一點。
這就叫鄙視鏈啊,圈地自萌的小團體最害怕的是什麼?不是不被人理解,不是圈子隨著時間慢慢失去人氣而消亡。小團體最害怕的是失去「純潔性」,最害怕是圈地自萌的自留地成了阿貓阿狗也可以隨意往來的公共廁所。
所以小團體最強的特性就是排他性,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鄙視鏈。你,你光會句名言就想混進我們的高貴圈子?你,你不過是輕輕鬆鬆道聽途說一個伏爾泰,就想與老資格的我相提並論?你知道我查了多少百度百科嗎?你知道我坐在馬桶上刷了多少知乎答案嗎?你知道我在貼吧里高談闊論唇槍舌劍多麼威風,甚至混了個人人尊稱大佬的地位嗎?(滑稽
伏爾泰這名言不好嗎,既俏皮又生動,諷刺辛辣卻一語傳神。你們是厭惡被腓特烈大帝奉為座上賓的伏爾泰?還是單純厭惡有人憑藉伏爾泰這一架梯子,輕而易舉就成了侵入領域的外來者?
我相信真正的喜歡,不會因為大家都喜歡而跟隨。也不會因為大家都喜歡而要標新立異去詆毀、去厭棄。你們呀,還要多學習一個!
其實,這句話已然成了順口溜
正如某些人一談中國文明傳承就會來句: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
至於這句話對不對,請看大屏幕
伏爾泰為什麼說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背一句名人名言遠比寫一沓論文要容易,就好像把薛定諤的貓掛在嘴邊的沒幾個能默寫出薛定諤方程(更不用說推導過程)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學問的目的只是增加談資顯得自己很博學,當然這樣的人自然是沒有真的去研究學問的耐性的,比起需要查資料的知識來說,還是琅琅上口的段子來的有趣又好記,於是就有了一群為了押韻什麼都敢說的傢伙……
包括某個研究無空氣阻力下的降雨速度的段子,也差不多是此類,但其結局倒是挺值得參考的——在一個專業的討論會上,遇到啥都不懂就指望靠一手段子顯示博學的,直接踢。
當年牛頓掛了英國舉行國葬,現場無比隆重,英國所有的權貴,都以為牛頓扶靈為榮,來自法國的傻逼文科生目睹現場,回去給人寫了首詩,嫉妒之情都溢於言表。
文科生的煽動能力,還是挺那個啥的?
這個嘛,哈哈。
平行世界裡 18xx年中國崩了,越南混起來了,一桶東南亞,然後越南改了個名叫中華xxx國。
羅馬帝國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
對一個已經倒下的龐然大物來說,不管多少蒼蠅來叮咬它,它都不可能再站起來趕走它們了。而蒼蠅們洋洋得意。
《大國崛起》熱門的那會兒,德國那一集裡邊的一句「德意志你在哪裡?我找不到那個地方」也是在相關話題里各種刷屏。這樣的句子真心好記啊,跟高考作文金句一百條一樣,又好用又顯得高格調。
PS:
同話題下一樣經常被濫用的還有以下這兩句:
「He legalized anarchy, and called it a constitution.」 (說的是金璽詔書)
還有「因為選帝侯已經開會決定了,就由你來當神羅的皇帝」。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Rammstein?
※二戰中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的軍事才能,是否被故意抹黑了?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奧地利有能力或是曾有機會統一德意志嗎?
※「在德國否認納粹大屠殺、替納粹翻案都是違法的」具體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在什麼情況下制定的?
※有自己申請的去了德國讀法律碩士的么?來分享一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