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有為法。跟成佛沒關係。我們為什麼還修呢!?

比如說,念佛,誦經,布施,精進,持戒,坐禪行腳,都是有為法,都是在啃手指頭,都是啃奶嘴,都是謗佛。我們為什麼還修呢!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試答:

《圓覺經》中普賢菩薩也問了一樣的問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佛陀的答覆是: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首先佛陀肯定諸有為法是幻,但菩薩修習」如幻三昧「,也是需要」方便漸次「的,證得統統為幻那是佛陀的境界,不是你我的境界。 諸多修行的方法雖然也是有為法、也是幻,但同時也是佛陀從空性中流出的清凈智慧,是用來對治我們煩惱的,所以我們依照這些方法修行,漸次除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當我們執著煩惱為真的時候,修行即是真。當我們放下煩惱時,修行即是幻。」以幻修幻,知幻即離「是佛陀答案的主旨,也就是《金剛經》中佛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以上


有為與有作,無為和無作,這兩對概念,除了對它們本身概念的精確定義的學習,還要考慮到它們在佛教思想演變中的歷史進程啊。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自利益亦利於他

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號勤精進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見 劫名華聚。

爾時世界大水彌滿。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一一縱廣滿十由旬。有無量億金色光明。其香微妙。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作如是言。是世間中多有蓮華。當知亦當多有佛出。是故此劫名曰華聚。

是時彼國寂靜無聲。以寂靜故。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是故彼世名曰善見。

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眾生安樂如兜率天。多饒飲食易獲神通。無有女身一切化生。亦無二道皆修大乘。

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

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堅固莊嚴。從座而起前禮佛足。長跪合掌作如是言。

世尊。云何菩薩勤行精進。

佛言。

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

一者 發心

二者 作心

三者 觀心

四者 如法住

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

何以故。善男子。

發者 即是生善法因。

作者 名為增善法因。

觀者 名為利眾生因。

如法 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

又復

發者 求聞正法。

作者 聞已能說。

觀者 善思惟義。

如法住者 如說而住。

又復

發者 調伏慳心。

作者 能一切施。

觀者 為眾生施迴向菩提。

如法住者 不求施果。

又復

發者 求覓受人。

作者 見來求者生慈愍心。

觀者 觀財無常。

如法住者 不求果報。

又復

發者 如法求財。

作者 求於凈命。

觀者 於不堅物修于堅法。

如法住者 一切舍時不生憍慢。

又復

發者 離諸惡戒。

作者 至心受持諸凈禁戒。

觀者 至心調伏毀禁之人。

如法住者 凈持禁戒不生憍慢。

又復

發者 凈於口業。

作者 凈於身業。

觀者 凈於意業。

如法住者 修集善法。

又復

發者 遠離嗔心。

作者 修集忍辱。

觀者 將護自他。

如法住者 修忍辱已不生憍慢。

又復

發者 常樂教化邪見眾生。

作者 能壞眾生嗔恚之心。

觀者 不見內外。

如法住者 遠離一切煩惱諸結。

又復

發者 遠離懈怠。

作者 勤修精進。

觀者 調伏一切懈怠眾生。

如法住者 勸諸眾生令修精進。

又復

發者 名為善慈。

作者 所作已竟。

觀者 不求余乘。

如法住者 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又復

發者 莊嚴禪支。

作者 莊嚴三昧。

觀者 終不生於相似我慢。

如法住者 破壞眾生行惡之心。

又復

發者 莊嚴念心。

作者 莊嚴諸有。

觀者 其意堅固。

如法住者 勇健無怯。

又復

發者 名如法因。

作者 名如方便。

觀者 名為門戶。

如法住者 名為解脫。

又復

發者 謂求名字。

作者 持於文字。

觀者 字不可說。

如法住者 遠離文字。

又復

發者 離惡知識。

作者 親近善友。

觀者 於善友所至心聽法。

如法住者 不謬解義。

又復

發者 樂於舍家。

作者 遠離怨親。

觀者 求於善法。

如法住者 不隨他意。

又復

發者 所謂少欲。

作者 所謂知足。

觀者 易養易滿。

如法住者 善知時宜。

又復

發者 如戒而學。

作者 於戒不漏。

觀者 如意學戒。

如法住者 如慧學戒。

又復

發者 檀波羅蜜屍波羅蜜。

作者 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

觀者 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如法住者 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又復

發者 行施攝取。

作者 軟語攝取。

觀者 利他攝取。

如法住者 同利攝取。

又復

發者 所謂大慈。

作者 所謂大悲。

觀者 所謂大喜。

如法住者 所謂大舍。

又復

發者 護持正法。

作者 凈於福田。

觀者 莊嚴相好。

如法住者 調伏眾生。

又復

發者 實知陰魔。

作者 離煩惱魔。

觀者 坏於死魔。

如法住者 摧伏天魔。

又復

發者 謂身念處。

作者 謂受念處。

觀者 謂心念處。

如法住者 謂法念處。

又復

發者 了了知苦。

作者 遠離於集。

觀者 證真實滅。

如法住者 謂修於道。

又復

發者 所謂信根。

作者 謂精進根。

觀者 所謂念根。

如法住者 所謂慧根。

又復

發者 謂七覺分。

作者 謂八正道。

觀者 謂舍摩他。

如法住者 毗婆舍那。

善男子。

如一切行 皆名為發。

修一切善 悉名為作。

一切凈心 名之為觀。

知一切業 名如法住。

善男子。彼佛復告堅固莊嚴。

善男子。

勤精進者 寂靜其心。心若寂靜 即是精進。

若壞貪身 即是精進。

若知身意 即是精進。

斷我我所 即是精進。

斷諸系縛 即是精進。

障煩惱盡 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一切障礙 即是精進。

若能除卻十種憍慢 即是精進。

能壞貪恚 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無明有愛 即是精進。

若不放逸者修於善法 即是精進。

若能真實觀內外入 即是精進。

若真實知陰界諸入 即是精進。

心寂靜者 即是精進。

破壞疑心 即是精進。

若於三世不分別者 即是精進。

若觀法界不動轉者 即是精進。

若不漏者 即是精進。

若不害者 即是精進。

若不生悔 即是精進。

若不求者 即是精進。

若不滅者 即是精進。

若不作者 即是精進。

若無增減 即是精進。

無上無下 即是精進。

不舍不著 即是精進。

不縛不解 即是精進。

不去不來 即是精進。

不生不滅 即是精進。

非有放逸非不放逸 即是精進。

無作作者 即是精進。

無闇無明 即是精進。

非見非不見 即是精進。

善男子。彼佛說是精進法時。無量菩薩得無生忍。

善男子。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忍法。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為得如是無量法故。勤修精進獲得下忍。為求法故不坐不卧乃至命終。既捨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於無量世。供養於佛聽受正法。於彼劫中。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勤行精進。

善男子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

即我身是。

善男子。我久具足是精進故。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

是故我言誰有精進。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善男子。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懈怠耶。若有菩薩能精進者。是人則能自利利他。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世 花聚劫中精進佛

善見世界水彌滿 出生八萬四千花

其國猶如兜率天 豐饒飲食無女身

不由父母悉化生 亦無二道純一乘

十方世界諸菩薩 觀善見國受安樂

三萬二千出家眾 無量人天發菩提

爾時彼佛贊精進 唯為堅固菩薩說

若能發心勤修善 繫心思惟如法住

爾時世尊為我故 分別廣說是四句

發菩提心如法行 思惟得忍如法住

若求正法名初發 如法而說名為作

受義不謬善思惟 修集於忍如法住

若勤行施是初發 求覓受者名為作

明見無常善思惟 不觀二相如法住

如法求財是初發 清凈活命是名作

破壞慳心善思惟 不求憍慢如法住

遠離惡戒是初發 不漏護戒是名作

調伏毀戒善思惟 戒凈無慢如法住

遠離惡口是初發 其心寂靜是名作

其心寂靜善思惟 諸法寂靜如法住

遠離害心是初發 修集忍辱是名作

將護自他善思惟 忍不生慢如法住

誘喻嗔者是初發 遠離惡人是名作

內外寂靜善思惟 不著我心如法住

遠離懈怠是初發 勤修精進是名作

知於真實善思惟 修集於道如法住

始求善法是初發 求已畢竟是名作

念心受持善思惟 不失於法如法住

求於禪支是初發 修集三昧是名作

無相似慢善思惟 無有過失如法住

念慧之心是初發 獲得法門是名作

擁護正法善思惟 勇健精進如法住

正念因緣是初發 修善方便是名作

觀於內法善思惟 得解脫已如法住

始求文字是初發 通達解了是名作

知不可說善思惟 了無文字如法住

遠離惡友是初發 親善知識是名作

聞已如聞善思惟 不遠離法如法住

佛法出家是初發 除舍怨親是名作

修集善法善思惟 不隨他意如法住

少欲知足名發作 樂於寂靜善思惟

住寂靜已說無諍 亦自修集如法住

從戒而學是初發 不行漏戒是名作

無戒之戒善思惟 從智慧戒如法住

不說世事是初發 常樂寂靜是名作

易養易滿善思惟 觀察無常如法住

樂修施戒是初發 忍辱精進是名作

修禪智慧善思惟 修智方便如法住

行施攝取是初發 軟語攝取是名作

利益眾生善思惟 自利利他如法住

修集慈悲名發作 不別三世善思惟

為諸眾生凈身心 修集喜舍如法住

獲得正法是初發 清凈福田是名作

莊嚴自身善思惟 調伏眾生如法住

破壞陰魔是初發 離煩惱魔是名作

能壞死魔善思惟 摧魔怨敵如法住

修集身念是初發 修集受念是名作

修集念心善思惟 修集法念如法住

了了知苦是初發 遠離於集是名作

證滅真實善思惟 修於正道如法住

修於信根是初發 修集諸力是名作

修念三昧善思惟 修於智慧如法住

身心寂靜是初發 遠離邪見是名作

觀於名色善思惟 精進不悔如法住

無我我所是名發 無縛無解是名作

無去無來善思惟 法性不動如法住

遠離憍慢是初發 除去貪恚是名作

觀十二緣善思惟 離痴有愛如法住

若能遠離一切相 破壞所有諸障礙

具足十力四無畏 能說功德勤精進

如來說是精進法 十千眾生悟無生

五千菩薩得法忍 無量人天發菩提

堅固莊嚴我身是 精進超過諸菩薩

若欲獲得上真道 當修精進如先佛


方便法門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譬如磨鏡,垢凈明現。法爾如此。但吾人積劫習然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幸托本具般若。內熏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誠難。(憨山大師)

惑者又曰。當下即是凈土,何必西方。問曰。當下即保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富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京,何必北上。即世間法毫不可廢,何獨於出世法而廢之。(蕅益大師)


金非銷故有,終以銷成就。


道諦是無漏有為法,怎麼和成佛沒關係?


鑽木取火的比喻有哥們說了,還有一句話,一切治生產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一切法皆是佛法,實際上看的還是指頭。成佛也只是方便說,有佛可成,還是生滅法。


應該這麼說,念佛,誦經,布施,精進,持戒,坐禪行腳,什麼都不做,都是有為法,無為即是無,又怎會有?

以有論之,無亦有,以無論之,有即無~


有為和無為的區別是啥?在於帶不帶目的性,而不是有一種東東叫無為法(說虛空無為之類的退散……),實證以後的隨順法性而作為就是無為。沒有以有為(以實證為目的)去達成實證這個因,怎麼會有無為(如實隨順法性)的果?


芸芸眾生,形形色色,根器稟賦智慧資質不一。

也就是世界觀接受信息的能力不一樣,如果一開始學佛就告訴你「眾生本來就是佛」,大家是不是都開始疑問既然自身就是佛,還需要學么?

佛法不離世間法,不以人類自身能接受的信息開始修學,把短板給加強,(人所能達到的境界不是取決於短板理論么)人才能提高,升華自身。剛開始學佛就給你講天人之上的境界,比如羅漢,菩薩道,試問站在人身這局限處,人是否能做出跟菩薩一樣的思考?

都說人有六識,但是哪個人跟孩子一樣一誕生就相信用自身的意識來認知世界,而不是外界被人為加工出的信息來認知。


因為。

佛,不是修出來的。


佛還說有為法,無為法,非有為非無為呢。

(《解深密經》)


本人不信佛,但對佛陀很欽佩!

你的問題,實質上是宗教儀規和思想信仰的問題,儀規的本質是對成功者行為的刻意模仿,他們認為通過這樣做也可以達致成功,這種做法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其效果也是可以預見的,並不會有多少,而世人愚昧,總是會幹一些買櫝還珠的蠢事,再加上某些宗教權貴的惡意歪曲,導致了宗教集團內都盛行這種行為,這是迷途,是謗佛貶佛,是不對的!

你又問為啥修佛?

簡單點說就是遇到事想不開了才去修佛法,專業點高深點的說法就是參透迷障得解脫,至於說啥因果報應之類的,那都是在修佛的時候被洗腦的結果,哪有啥因果輪迴啊?

都是後來的宗教權貴忽悠人用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失憶了,然後用新科技把另一個人的意識記憶換到他身上,那這個人會不會認為前面的那個意識是他的前世呢?所以別相信啥因果輪迴的事情!

我認為佛陀是一個成功的思想覺悟者和思想宣傳者,但覺悟宣傳也是需要條件的,而這些條件:財侶法地,他都有,至於堅持堅韌在他逃離家門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證明,所以他成功了!


佛說法時都是根據不同的情境說的,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適合不同人的根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了意的說法。但是在境界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通過有為法來讓自己一步步接近佛性,當你已經證道了,也就是已經到達彼岸了,那就要把最後的法也舍掉,也就是渡河舍舟楫。

建議你看雪漠先生著的《光明大手印系列》或者《空空之外》,裡面講得很清楚。

下面分享一篇雪漠老師的文章,希望能解你的獲。

[心靈瑜伽]保任光明但不執著

2017-04-16 雪漠 清涼悅讀

?

保任光明但不執著

  要是你俱足信心資糧,且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得到加持,見到凈光明並能憶持的話。經常保任這個凈光明是最殊勝的修法。證得這個凈光明之後就再不需要什麼有相的訓練了,即使訓練的話也是為了保任它,是一種方便法門而已。經常保任這種光明就是最好的修,就是契入大手印的一種修法。

  如果你不能保任,一旦發現自己丟掉了這個光明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方便法門,比如觀想本尊、持咒、修拙火等方式憶持和保任。實質上,能保任這個東西是最好的,不要迷掉。中間可能會出現一些反覆,比如一地到七地之間,這段時候也許會出現反覆,反覆歸反覆,但不要緊。

  這時候,習氣還是會出現的,你只要對治就好。這就好像你的眼睛突然睜開了。以前眼睛瞎著的時候,你看不到房子裡面的垃圾,所以也不知道房子里有垃圾,這個垃圾就是習氣。有一天你的眼睛忽然睜開了,不瞎了,你看到房子裡面到處都是垃圾,就覺著怎麼自己的毛病越來越多了。實質上只是以前你沒有發現自己都有些什麼樣的毛病,現在卻能發現了。然後你慢慢對治這個習氣,把它掃掉,垃圾越來越少,最後你證得那種究竟的東西,就達到一種不動地,心不動了,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影響你的心了,你就再也不會反覆和退轉了,這時候你就是八地菩薩。

  一地到七地之間見到的光明也是那個凈光明,光明的體性是一樣的,區別就是光明的大小和穩定與否。這時候,那光明可能會有反覆。比如一地是歡喜地;二地是離垢地,就是要遠離一些心靈的污垢,這時候你必須用空性光明對治習氣和煩惱,這時的修就是一種對治;依次第而修,而達至七地遠行地,你仍要對治各種習氣;到達了第八地時就不退轉了。雖然這時還會有一些細微的無明,但不要緊,它已經很難影響你了,就算你有一點細微無明,但它已經動搖不了你的覺悟,也很難干擾你的心。當然,修到後來,就連這點習氣也沒有了,進入無修瑜伽的最後階段,清除了那細微的無明,就證得了我們所說的光明大手印。

  有些人若是我們所說的鈍根之人,不能輕易經上師開示心性而契入光明,也可以通過持咒、觀想、修拙火等方式,證得幻身和光明。這便是我們所說的凈光明,然後光明和幻身雙運,而證得大手印果。

  保任這個光明,但不能執著它。有些人在證得四喜四空之後還執著這個空和樂,這個時候就要修離戲瑜伽的修持,讓他破除這個執著,就讓他修幻身。證得幻身之後,用幻身和拙火的四喜四空對治那個執著,就可以生起一種光明,這種光明就是空性

  我前邊說過,我們經常說的這個「光明」並不是物理光明,生起這種光明的時候,你不會覺得眼前一亮,它也不一定讓你在晚上清晰視物,它是一種智慧光明。之所以用「光明」來稱呼它,是因為在它的指引下,你會告別往日那個無知的自己,看清楚世間的真相。

  香巴噶舉教法中,在生起空性光明之後,還可以通過夢修法對治你的習氣,夢修法也是一種離戲瑜伽,具體內容以後我再專門講。

  不過,假如你現在就可以一直這樣保持大手印境界的話,其他的方便法也不一定全修。因為修夢觀,修拙火,修幻身都是為了證得這個東西,持咒和觀想的目的就是為了契入大手印。它們本身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

  不過,密乘的見道和顯宗的見道有著不同的要求。

——選自《光明大手印 實修頓入》雪漠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推薦閱讀:

如何增強自己的心念的力量?
佛祖對於燒高香和燒普通的香這兩種方式,是一個怎樣的態度?
二十多歲就特別虔誠地信奉佛教的人是什麼體驗?
如果真的有實驗室牛肉了,僧人可以吃嘛?
誹謗大乘佛法遭到了現世報應,應該怎麼辦?

TAG:佛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