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發明?
對於增加庶民的上升渠道,維護統治的穩定,消滅門閥士族,產生了巨大作用,是這樣的嗎?
科舉的優缺點已經被分析得爛了,不用再多說。在這裡,只討論一點:科舉在初唐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對「抑制門閥士族壟斷權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我的答案是,並沒有。
初唐比較出名的門閥主要有僑族,江南,江左,關隴,代北,山東。
僑族指王謝袁蕭,江南吳朱張顧陸,關中的韋裴柳薛楊杜,代外虜姓的元長孫宇文竇源,江左尚人物,代北尚貴戚,關中尚冠冕,山東尚婚姻,但這幾大群貴中,僑族衰微,吳姓偏居一隅,代北主要是鮮卑貴族,關隴則是新興貴族,因此,以山東幾姓最貴。而山東貴族則是北魏北齊為了獲得漢人門閥支持抬起來的典型。
李唐宗室一直和山東貴族尿不到一壺裡,山東五姓七家一直不怎麼給太宗和高宗面子。這是因為他們維繫自己權利地位的方式根本不同,不是一個體系的,互相看不慣,正常。
神馬?你說科舉?山東貴族根本是在冷眼旁觀,看你李唐自己玩兒,咱不湊合。看看初唐那些出自五姓七家的宰相,哪一個是正兒八經通過科舉來的?皇室對此很無奈的。像江左蕭氏,太原王氏,都屬於明日黃花那種。蕭家在隋唐更替群雄爭霸期間受到重創,已經開始沒落,而太原王氏在山東五姓七家中也排末尾。在五姓七家中,太原王家最弱,李唐又是在太原起事成功,因此最早與朝廷「不清不楚」。而蕭氏已經沒落,因此王氏和蕭氏才被迫和皇室聯姻。但太原王家,鄭李崔盧只是將他們視為金縷玉衣,不大看得起的。這是事實。即使是處於末流,武則天弄死了王皇后蕭貴妃,敢不敢牽連蕭氏和王氏?不敢。其實這些門閥,不管是進宮也好出仕也罷,都不能代表家族態度。比如說裴炎。他是宰相吧?他剛開始的時候是武則天的狗吧?但不代表裴氏支持武則天。恰恰相反。比如裴行儉就不和武則天一路人。其實科舉什麼的,根本起不到削弱門閥的作用。不要被教科書迷惑了。即使士子從政,他所屬的門閥也是地位超然的。也就是說,你可以利用家族的影響力幫助你仕途順暢,但你不能代表家族站隊。你的決定你的選擇牽連不了家族。
然後就是武則天對門閥的態度。
是的,李唐皇室一直在打壓山東貴族。這是因為他們不給面子,李唐的根基是關隴貴族,而武則天要上位,就要打壓關隴貴族,並且扶持山東門閥。這才是真相。武則天在開歷史倒車。不要高看武則天的政治智慧。她所作所為也不過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
最搞笑的是,有的人根據唐朝宰相分布圖來給這些門閥排名次, 竟然將裴家、蕭家與韋家排在鄭家之上。相當之滑稽。比如武周時,武家數人為王為公,李顯時,甚至一度有四韋為相。但能不能做到武半堂、裴半堂與韋半堂?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狀況,讓很多人覺得「李世民的策略很成功,成功的把五姓七家拉下神壇」?錯。人家只不過不跟你玩兒。李世民用門蔭制和科舉制。科舉制以兩監貢生為主,基本上把五姓七家排除在外,因此五姓七家的子弟才很少進入政壇。等到安史之亂後,為了拉攏門閥,科舉對五姓七家放開,結果如何?鄭半堂、崔半堂產生了。
門閥真正沒落,還是要靠暴力。玩科舉論讀書?這可是門閥的長項。說什麼科舉拉近了寒門和士族的差距,這是扯淡。
唯有戰爭,才能消滅門閥。候景之亂,江左遂成丘墟,于謹破江陵,衣冠士伍,並沒為仆隸,兩次打擊,江左士族徹底垮台,這才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語文老師們每次講解這句詩,都要說什麼富不過三代云云,大概意思就是說屌絲也有逆襲日。錯!這是一個相當血腥的過程。沒有這兩次戰爭,我相信王謝堂前燕不會飛到百姓家。最高貴的門閥也輪不到五姓七家。
到了黃巢起義,「天街踏盡公卿骨甲,第朱門無一半」。然後唐昭宗手中,寒門李振策劃,朱溫出力,稱衣冠宿望者難制,於是將裴樞等名門朝官斬殺於白馬驛,投屍黃河。自此以後,不要說九品中正,什麼流品也沒有了。這才從根本上消滅了門閥。
門閥只能削弱,難以消滅。但是還是有辦法的。那就是暴力。
不過話說回來,包括朱溫在內,五代十國軍閥們大肆屠殺士族,有沒有好結果?沒一個長命的。為了匡正社會秩序,宋太祖太宗才不得不提高文人地位,至於門閥,沒有了。基本上殺乾淨了。士族存活的根本是壟斷教育權。門閥們佔據了最肥沃的土地,握有最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才貴不可言。軍閥混戰把土地全部打散,讀書人在亂世中就是屎,門閥還有沒有生存基礎?沒有。到了宋朝,天下終於穩定下來,讀書人地位再次抬頭,甚至超越了唐朝,為什麼又沒有類似於五姓七家這樣的門閥士族產生呢?原因很簡單,教育資源被政府控制,土地又不再那麼值錢,普通的庶人也能順利得受到完善的教育,打破了士族門閥對受教育權的壟斷,自然不會再有門閥的誕生。
很簡單的道理。跟科舉沒有多大關係。 歸根結底還是打破了門閥士族對受教育權的壟斷。這很關鍵。
為什麼說很關鍵呢?因為我要提點題外話:前幾年甚囂塵上的所謂「素質教育」,就是某些權貴想要壟斷受教育權的嘗試。細思極恐。媒體跟著搖旗吶喊,是因為媒體是有立場的,是要替主子說話的,是沒有良心的。在座列位黔首也跟著吶喊,要罷課,要舉報,要造老師的反,我只能說,沒活明白,也活該搬磚一輩子,還要連累自己子子孫孫搬磚一輩子。
科舉是對莊園經濟被小農經濟瓦解的一種承認,是貴族社會解體的體現,並不是發明,只是被現實推著向前的結果。
至於素質教育,我向來對意志論不感冒,更不認為是什麼階級的陰謀。只是沒人知道怎麼改,於是就沒人管,成為公地,自然就有揩油的。科舉考試是不是至今為止最公平的考試製度? - 知乎
小弟同樣對科舉制度十分的推崇。
一方面對於門閥政治的解體的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有利於社會各階層的流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促進的社會的公平。(但這本身包含著兩個方面,君權的加強與科舉制的完善很明顯成正比,而君權對於老百姓的控制同樣隨著科舉制的發展越來越嚴厲,從唐太宗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到清末的范進中舉,不得不說,科舉制是典型的歷史上二律背反的印證。)
而且,唐宋時期,由於科舉考試內容主要涉及詩詞歌賦,宋朝更是添加了書畫取士,這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古代文化事業的繁榮,可以說,唐宋之時,是我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最高峰,很明顯,與科舉取士是分不開的。明清的內容由於主要集中於八股取士,要求內容過於死板,束縛了思想文化的發展,但如果能寫好八股文,那麼作詩作賦,手到擒來。
但科舉制的弊端同樣不小,唐朝實際科舉取士人數並不多,而且往往得不到重用。比如李白根本就不屑於與參加科舉。但等到宋明,這些文人科舉後,很容易形成特定的文人勢力,甚至同鄉同省舉人士人的結黨營私。而過分重視狀元榜眼探花之間成績的劃分,對比重視血緣劃分的門閥政治,其壞處也是不小。
還有,任何古代國家加強專治統治,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提拔平民勢力,打擊貴族勢力,已形成唯我獨尊。
一個壞的東西(明清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帶來的一定是壞的影響,許多壞的東西湊在一起(典型的西方君權,貴族勢力,宗教勢力),結果就不好說了。
題目正確,內容過譽。科舉制度並不完善,仍然有許多被人詬病的地方。雖然世族就和今天的素質教育一樣,可以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教育,提供廣闊的平台和視野,培養出頗多的政治人才。然而從此普通百姓也有了機會,可以堂堂正正和這些人比一場,終歸看到了改變人生的希望。不過子孫不能代代賢,這樣幾代傳下去,總會造成書香門第的新舊交替,可以說慢慢消除了門閥。舉例而言,宋明有太多底層走出來的重臣,可他們的傳家也就幾代而已。
綜上,可見考試製度的創立,至今恩惠著中外的各色人群,提供著社會上升渠道。稱之為中華最偉大的發明,它絕對當得起。畢竟人生最怕的,就是沒有實現理想、改變命運的希望,不是嗎?
推薦閱讀:
※古人穿長袍大袖,總是把銀子之類的物件放在袖子里而又不會掉下來,為何?
※中國是怎樣完成從抑商到重商的歷史性反轉的?
※國軍中條山會戰為什麼失敗的那麼慘?
※「封建」(中國概念)地主土地所有制與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土地私有制有何差異?
※古代中國有重騎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