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戰鬥意志能有多強?
相似問題:中國軍隊的戰鬥意志能有多強? - 知乎
就說說二戰:
1942年中途島戰役,美軍剛從飛行學校畢業、飛行時間幾十個小時的菜鳥就敢開著老式水牛和笨重的 TBF魚雷機和上千個飛行小時、開著零戰的日軍飛行員叫板;魚雷機中隊敢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攻擊赤城加賀,最後一個中隊倖存一人;一架B26投彈沒有命中之後直接撞向赤城艦橋,可惜差了幾米貼著甲板飛了過去。
沒錯,用飛機撞軍艦,美軍比日軍早了2年。但是關鍵區別是, 美軍是個人勇武行動,日軍是青少年被軍部逼著上自殺飛機。
第一代拉菲(驅逐艦)騎臉臻名(戰列艦),速射炮糊你上層不商量;後代拉菲不懼神風,中了數枚炸彈和一架櫻花,全艦人員死傷一半,艦長:只要還有一門炮能打,就絕不沉船。
還有傳奇的塔菲3,驅逐艦約翰斯頓對著大和、長門衝鋒,還把重巡洋艦熊野打成重傷。當時,大和的副炮口徑都比約翰斯頓的主炮還大。
二戰埃塞克斯級服役前,美軍一度僅存兩艘航母(企業和薩拉托加),薩拉托加大修,企業在甲板擺出了「Enterprize VS Japan」的字樣。二戰的企業的飛行員一共擊沉20艘敵艦。
杜立特空襲東京,做的準備是不再返航,到中國迫降。
在1943年,B17空襲柏林,去的飛機只能回來一半。
美利堅其實是一個很尚武的過度,格蘭特將軍(南北戰爭後期北軍司令)頭像印在美元上。同時獲得此殊榮的除了總統之外只有科學家、外交家、為美國獨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富蘭克林。
有句話是,每個大流氓的背後,都有一群為國獻身的英雄。誰覺得美軍戰鬥意志不強,巴頓和哈爾西一定會從地底下爬起來揍誰。
修改:
經知友提醒,拉菲騎臉比叡不是榛名。(我只記得霧島像空心菜,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美元上的非總統還有個財長漢密爾頓,格蘭特戰後也當上了總統。
珍珠港也有日軍飛行員撞美軍軍艦的。
沒有人提德州獨立戰爭中的阿拉莫(The Alamo)之戰啊,這簡直是體現美國紅脖子戰鬥意志的典範。
曾經, 美國今天的德州是當年墨西哥的一個省,稱 Mexican province of Texas,但在美國西進運動中很多美國人(講英語者)來到此地定居拓荒(都怪墨西哥政府不建牆),這些講英語的定居者人口的迅速增加,他們與墨西哥中央政府的隔閡越來越深,終於到1835年底,德克薩斯人民揭竿起義,將德州境內少量墨西哥軍隊擊敗並驅逐,並在不久後宣布獨立成為德克薩斯共和國。
注意,此時德州尚未併入美國,並沒有美國政府的官方(的軍事)支持,只有一些美國拓荒/探險者志願加入了德州軍隊。
時任墨西哥總統 Santa Anna 大怒,募集了6000多人的軍隊,率軍親征德州。6000多人看起來不多,但要知道當時德州的反抗軍總共只有1000多人,而且並不都是正規軍,有很多志願者。(和我們抗美援朝的志願軍完全不一樣。。)
墨西哥軍隊開戰之初打了德州軍隊一個措手不及,勢如破竹,直到阿拉莫之戰。
阿拉莫在今天美國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市(馬刺隊主場),曾經是西班牙人的一個傳教點,後來德州人在這搞了個要塞,用來抵禦墨西哥軍隊的進攻。
我之前到San Antonio 玩的時候還去參觀了一下這個歷史遺迹,結果和我想像的很不一樣。從谷歌街景上扒一個圖你們感受一下:
與其說是要塞,不如說就是一個大院,圍牆也就一人高一點。圍牆厚度面對大炮的轟擊也很堪憂。整個堡壘佔地也不大,估計就一個小學操場那麼大。
而且去過 San Antonio 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那是一個大平原,完全無險可守。
而駐守這麼一座脆弱要塞的德州軍隊,只有100多人。。儘管時的指揮官多次請求增援,但德州畢竟剛建國,也實在騰不出人手來,最後在阿拉莫被圍困前也只增加到200人左右。
1836年2月23日,將近1500人的墨西哥大軍到達並且圍困了阿拉莫,把這個堡壘圍了個水泄不通,一邊炮轟襲擾這個要塞,消耗德州守軍的糧食和彈藥補給,一邊等待增援。截至3月6日墨西哥軍隊發動總攻時,已經有3000多人。
在圍困了阿拉莫13天後,墨西哥軍隊能到的增援基本都到了,便於3月6日清晨開始了總攻。
守軍起初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隨即開始強硬還擊,竟然擊退了數倍於己的敵人的兩次進攻。但由於守軍長時間被圍困得不到補給,大炮的炮彈很快消耗殆盡,守軍把所有能塞到炮筒里的東西都塞進去當炮彈打了。而且受限於當時前裝滑膛槍的技術水平(感謝評論指正),沒法快速裝填彈藥,墨西哥軍隊最終在第三次進攻中攻陷了城牆。
城牆失守後,要塞內的守軍各自為戰,主要依託城牆內的一些建築,繼續抵禦蜂擁而入的墨西哥軍隊,子彈打完了來不及裝填就衝上去肉搏。最後發展到在教堂中door to door的巷戰,墨西哥軍隊不得不調來大炮把每一扇門轟開才敢衝進去和裡面的守軍搏鬥。
最終,守軍寡不敵眾被屠戮殆盡,當時德州守軍的一個軍械長在戰死前試圖引爆教堂中的彈藥庫,與墨西哥軍同歸於盡,但在「只差幾英寸」遠的地方被射殺,未能成功。
所有的德州守軍都被肅清後,墨西哥軍隊依然心有餘悸,對德州守軍的屍體捅刺刀,補槍,甚至誤對友軍開火。。
是役,德州守軍僅200人左右,面臨十幾倍於己的敵軍,在無險可守,缺乏補給的阿拉莫要塞堅守長達14天,殲敵400~600人,最終全部陣亡或被墨西哥軍隊處決。
可以說,阿拉莫之戰就是美國版的斯巴達。
這一戰役也成為了德州獨立戰爭的轉折點,廣大德州人民紛紛受到感染報名參軍,"Remember the Alamo!" 也成了德州軍隊當時的一個口號。在短短一個月後,德州軍隊在 Sam Houston 將軍 (沒錯,美國今天的城市Houston就是已他命名的) 的指揮下襲擊了墨西哥總統 Santa Anna 的營帳並將其俘獲,結束了德州獨立戰爭。
同年,德克薩斯共和國 (Republic of Texas) 成立, Sam Houston 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因為其國旗上只有一顆星,也稱孤星共和國 (嗯,我頭像里的 Lone Star 啤酒就是這麼來的)。
1845年,德克薩斯加入美聯邦,1846~1848年美墨戰爭中德州軍民再次把墨西哥軍打得滿地找牙,美國順帶連加州,新墨西哥等州一塊收了。墨西哥也政府不得不承認德州是美利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一切,可以說都起源於那個只有兩百個人堅守的阿拉莫要塞。
為此,德州人民在此建立了博物館,對後代進行愛國(州)主義教育,我去參觀的時候居然排隊排了好幾圈,這可是是在美帝其他景點都沒享受過的待遇,也據說這是德州最受歡迎的景點,美國人的尚武精神,可見一斑吧。
註:本文數據引自Wiki,本來還想放幾張當年去那的照片發現沒有了。。
南北戰爭,2幫美國人同室操戈打出了美國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爭。傷亡突破70%還能頂在第一線的部隊大把大把的
2戰,對德戰略轟炸,一個機組完整的活過5次任務太難。中途島戰役,美國陸航一架B26發現自己無法返航了沖著赤城號就玩起了神風,南雲中一看著擦自己頭頂幾米的B26栽進海里,發現美國人的抵抗決心跟招核參謀吹牛的不一樣,(參謀大大:這劇本是不是拿錯了?)於是一失足千古恨的慘劇發生。
第一波騎臉南雲中一的航母魚雷機在失去護航的情況下明知自己有來無回依舊沖著本子航母殺去,大黃蜂號的魚雷機中隊只活下來1人。
初代瘋狗拉菲、薩馬島瘋狗約翰斯頓等等例子也是大家熟知的。
對於馬潤,犧牲卧手雷救戰友就是一個傳統,看見手雷扔在戰友身邊,馬潤好漢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先卧為敬。
《鋼鋸嶺》的原型比電影更傳奇,
一個騎臉全世界收鑄幣稅的帝國、一個布武全球、軍艦上國旗永沐陽光的新羅馬所依靠的就是一群打仗如瘋狗的軍人。
上甘嶺不是誰都能守得住的,奧馬哈也不是誰都能走上去的
。。。。。。。。。。。。。。。。。。。。
評論區很精彩,不過為什麼要上奧巴馬?
嚴格上來講,戰鬥意志只能通過實戰檢驗。
但可以分享一下美海軍陸戰隊培養戰鬥意志的思路。
陸戰隊認為,戰鬥意志的瓦解與對敵有生力量的殲滅同等重要,都能作為可爭取完成的既定戰術目標。戰鬥意志的錘鍊可以通過嚴苛的訓練和反覆立下決心來培植根基,實戰環境也可以通過合理的訓練進行模擬,起碼在心態上刻意營造極端高壓狀態下的緊張感與戰場未知環境下的恐懼是可行的。
按照陸戰隊的理論,戰鬥意志的塑成是領導能力的組成部分,戰鬥意志的表現是對領導能力的具體實踐。陸戰隊不僅長期鑽研戰鬥意志的形成,還長期研究領導能力的塑成與運用。
單單在陸戰隊現役士兵准士的培訓課程中,就包含了一般領導力(general leadership application)的研究課題與小組規模領導力(small unit leadership)的研究課題,隨著升到士官,研究作戰環境下的領導力(battle leadership)也成為課題之一。
對這些課題延展寫成的論文和讀書報告都會成為晉陞過程中的助力。我已經被我的負責士官強迫讀了六本此類書籍,還不包括至今閱讀的領導力方面的導論和陸戰隊總結的領導力手冊,可以說報告寫到手軟,滿腦子都是領導能力的若干原則與領導能力的若干素養,後遺症包括去餐廳吃飯還想著運用領導能力去影響盛牛排的女士多給我加勺土豆泥。
今天上課時的隨堂分析: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DDG-109,以陸戰隊下士Jason Dunham的名字命名。
Cpl.Dunham,第一陸戰師七團三營K連,於2004年4月14日率領他的squad執行一次偵察任務。
此時三營指揮官的車隊在市內遭到武裝分子伏擊,Cpl聽到交火聲後率隊增援。
在遭遇小規模火力攔阻後,Cpl為儘快抵達車隊被伏地點,命令全隊下車迎敵,自己僅率一個火力小組步行接近伏擊地點,並在伏擊地點附近截獲武裝分子車隊並進行檢查。
當Cpl的火力組接近車輛時,一名武裝分子攻擊了他。打鬥中這名武裝分子使用手雷,Cpl發現後立刻吸引了其他陸戰隊員的注意並要求他們散開。
他撲住手雷,承受手雷爆炸後帶來的衝擊,保護自己的陸戰隊員幸免於難。
因他無畏的勇氣,頑強的意志和毫不動搖的獻身精神,Cpl為他的國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沒有立刻死去,而是從爆炸中倖存下來。
他在之後被送往野戰醫院急救的過程中死去。
課堂討論的內容就是他在行動中展現了哪些領導能力的素質與原則。
討論的結果包括
判斷力
勇氣
無私
果斷
忠誠
主動性
陸戰隊專門發了兩個手冊討論陸戰隊的基礎領導力素質,這些素質的官方定義都樸實乾脆,縮寫排到一起還朗朗上口。
每周辦公室要專門拿出來一個小時進行leadership交流,包括junior marine對士官們提出這周觀察到了哪些leadership skill or style,並對它們進行篩選,套用14個領導能力素質來總結歸納。
上次考格鬥的時候,我和一哥們倆人都準備開打了,instructor說你們倆開始前,各自向我講兩個領導力素質和它的應用,想想你們在工作中的應用就行了。
因為陸戰隊把領導力的應用表明在每個陸戰隊員的日常行為規範當中,格鬥技能這種充滿主動性和勇氣的項目自然無法缺席,這也是無形間對戰鬥意志進行錘鍊的過程。
領導能力的若干原則有六條,Cpl. Dunham的犧牲就包括了Set the example和seek responsibility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action這兩條。
為自己的行為尋找並勇於承擔責任。
身先士卒,以身作則。
記得新兵營受訓時,上尉CO在各種訓練中都第一個沖,然後在終點等新兵。
他的口頭禪就是,如果我做不到,那麼我就沒法要求你們做。如果我能做到,你們就沒什麼借口做不到。
老實講,陸戰隊員的好勇鬥狠是普遍的。辦公室有個Cpl續約,馬上要去偵察兵學院考偵察兵。我的另一個Cpl,從步兵學院畢業,在偵察兵學院的測試中沒能抵抗住傳說中的水牢測試遭遇淘汰,結果申請調令去一線做步兵,被拒後把杯子摔了,總部派他來做文職,他氣得要命。
現在的飛行大隊下轄的九個中隊,如果一個得到部署戰區的機會,不管外駐有多久,一個個都像過節一樣在營區開燒烤Party,恨不得把自己要上戰場的消息通知每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其他八個中隊的人就只好乾瞪眼,最苦的是訓練中隊,每次大隊指揮官訓話都會捎帶腳挖苦一下他們,比如【整個大隊都到敘利亞了,猜猜誰還在這個倒霉的基地吃著最難吃的食物?當然是XXX~】
沒能獲得駐外機會就垂頭喪氣的也不在少數,我就是其中之一。
Crucible時,每個項目開始前教官都會給我們高聲誦讀榮譽勳章獲得者們的引文。
我至今仍記得Heavy問我們注意到這些獲得者們的共同點沒有,它們是年齡和軍銜。
【你不需要成為一個sgtmaj才能為國家獻出生命。
他們和你們差不多,這個二十,PFC。你們當中誰二十歲,PFC的,舉手。】
他環顧四周,繼續說,「It could be you.」
還記得在Crucible時,我為小隊提供警戒時趴在那一動不動,結果senior說你丫是不是睡著了。
我說沒有,他說好。
結果下一個點輪到我擔任警戒時,他開始往我四周丟松果。
【那是個雷。】
我二話不說就撲上去,他再扔一個更遠的。
MCT時MOUT訓練,我們執行逐屋清掃,火力小組的成員進屋就被模擬IED的白色粉末彈炸得全身花白,把他拖出來之後又被另一組人從樓上往下丟雷。後面的哥們二話不說上來就撲,氣得instructor大罵延時的!你們三營出來的都傻了!能扔先扔啊個個都往上撲,唉呀完了教不會了。
這種簡單的重複最終會成為肌肉記憶,尤其是在高烈度的戰爭環境下,人本能地隨著自己的本能行動,除了最基本也是最熟練的戰術思考外盡量排除掉其他影響因素,在這種狀態下的人也是最容易按著自己長久以來的習慣行動的。如果我和我的PFC出去做戰地巡邏碰上手雷,我想都不想就會往上撲,因為這才是我每天領導能力若干原則的實踐,也是領導能力的素質成為我行事風格的一部分。
陸戰隊員的思維路徑不是這樣的:我去打仗,我有可能死。
陸戰隊員的思維路徑是這樣:我去打仗,或許能活著回來。
尤其是fire team leader,作為small unit leader,趟火線撲雷是天天訓練的步驟,出了事情二話不說就會往上撲,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本能。
還記得《兄弟連》里斯皮爾斯上尉對上等兵布萊斯所說的那句話嗎?
你之所以躲在坑裡沒有出來戰鬥,是因為你還有希望——從戰爭中倖存下來回家的希望。但你沒有意識到,你其實已經死了。只有一個士兵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從戰爭中倖存時,他才會開始發揮一個士兵應有的功能。
陸戰隊認為,對於如何塑造一名士兵的領導能力,尤其是戰地的戰鬥意志,可以通過反覆的思維訓練讓他接受自己自我實現的價值不在於自己從戰鬥中倖存,而是讓自己的下屬或同僚得以從戰爭倖存。這樣他就更傾向於在作戰中捨生忘死。
這也是陸戰隊反覆灌輸給陸戰隊員的思維模式——你可以不為合眾國而戰,可以不為總統而戰,甚至可以不為民眾而戰,但你要為站在你左邊和右邊的陸戰隊員而戰。
We stand alone.
對於陸戰隊員來說,最珍貴的莫過於象徵著陸戰隊員資格的黑色徽章——EGA.
這個徽章只有通過陸戰隊新兵訓練的隊員們才能擁有和佩戴,它不僅僅是一個軍種的標誌,更是一個群體的象徵。它象徵著永遠忠誠,象徵著佩戴者沒有在那地獄般漫長的三個月里退卻。
象徵著佩戴者牢記自己面對國旗許下的承諾,為了合眾國的民眾永不放棄。
海軍的新兵訓練則簡單得多,既沒有與世隔絕,也沒有教官的怒吼。既沒有負重行軍,也沒有戰地訓練。
只有一個群體例外——軍醫。
海軍的戰地軍醫從來是配屬到陸戰隊的一線作戰部隊,往往是一個排出擊配屬一個軍醫。
海軍軍醫雖然也受過戰地訓練,強度卻遠遜於陸戰隊的步兵訓練。然而當他們與陸戰隊員們肩並肩共同抗敵時,卻表現出不輸陸戰隊員們的堅韌與勇猛。
在密西西比的海軍基地受訓時,走進基地的海軍醫院,右面的牆上掛滿了在戰鬥中犧牲的海軍軍醫。
他們或者得到了傑出海軍十字勳章,或者得到了國會榮譽勳章。
他們或者留下了自己的照片,或者連照片都沒有留下。
他們或者擁有五彩繽紛的綬帶,或者只是服役剛不足幾個月就戰死沙場的菜鳥。
但只有一點是相同的。
當一名海軍軍醫在協同陸戰隊進行作戰時陣亡,陸戰隊將致以他來自陸戰隊的最高敬意。
不是花哨的綬帶,陸戰隊也並沒有自己獨有的勳章。
在那些相框下的小角落裡,擺放著的是一枚枚黑色的,象徵著美海軍陸戰隊員資格的黑色徽章。
說到戰鬥意志,再介紹一艘艦吧。
75年前,約翰芬恩作為一名海軍士官長,經歷過一場戰鬥。
75年前的那天他正如往常一樣在崗位上打著哈欠,突如其來的防空警報伴隨著轟然爆炸聲響起,他衝出去,發現基地遭到了敵襲。
鋪天蓋地的航空炸彈與絢爛的爆炸險些晃瞎了他的眼,他的耳膜險些被聲浪震裂了。隨之而來的是基地陷入混亂之中,官兵們叫嚷著亂成一團,在血與火之間成群倒下。
約翰芬恩受傷了,一片混亂中他不知從哪弄來一挺缺了支架的M2機槍,在一片開闊地搭建了臨時支架,面對漫天的敵軍轟炸機開始了屬於自己的堅持。
兩個小時里,他操一挺機槍在一片開闊地與敵軍轟炸機剛正面,反覆負傷多達21處,死戰不退。
在那一天他想的不是倖存,而是如何光彩的與那些已經犧牲的同僚一同死去。
因他大無畏的勇氣與剛毅,驚人的戰鬥意志與顯著的士氣鼓舞,他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
他於2010年去世,享年100歲。
2016年12月7日,阿利伯克級驅逐艦DDG-113正式交付美國海軍服役。
這艘驅逐艦被命名為約翰芬恩號。
2016年12月7日,這一天,是珍珠港遇襲75周年紀念日。
2011年19日奧巴馬總統為美陸戰隊士兵Dakota Meyer頒發國會榮譽勳章。至此Dakota Meyer成為陸戰隊活著獲得榮譽勳章的第一人,美軍中的第三人。
Dakota Meyer在阿富汗東部多次冒著炮火反覆搜索並多次成功營救被困的戰友,因此獲得榮譽勳章。
美國國會榮譽勳章(Medal of Honor,簡稱MOH)是美國政府頒發的最高軍事榮銜,授予那些「在戰鬥中冒生命危險,在義務之外表現出英勇無畏」的軍人。自從1861年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簽署法令設立這項榮譽以來,共有3448名男性和1名女性獲此殊榮。自2001年阿富汗戰爭打響以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美軍已經有10名軍人獲得榮譽勳章,其中7人是陣亡後追授。
下面是其他9位勇敢者的簡介:
薩爾維特爾-A-吉恩塔(Salvatore A. Giunta,1985/1/21-)第173空降旅第503戰鬥團第2營上士
2007年10月25日晚,吉恩塔和另外7名戰友在阿富汗科郎蓋爾河谷巡邏,突然遭到十多名塔利班武裝分子來自三個方向的伏擊。由於事發突然而且與對方相距太近,吉恩塔的小隊無法召喚空中支援。小隊中走在最前面喬什-布雷納中士身中6彈重傷倒地;吉恩塔也胸口中彈,但幸而子彈被防彈衣擋下。吉恩塔隨後趕向兩名中彈負傷的戰友埃里克-加拉多和福蘭克林-埃克羅德,將他們拉到安全區域,並組織其他戰友回擊敵人。這時吉恩塔在黑暗中發現有兩名塔利班武裝分子正沿著山路拖著重傷的布雷納,試圖將他帶走;吉恩塔立即追上前,打死打傷各一人,被打死的武裝分子後來被確認是塔利班的重要頭目塔里。然後吉恩塔守著布雷納,直到援軍趕來。(布雷納最後還是由於傷勢過重而於10月26日身亡)。
為表彰他在面對敵人伏擊時表現出的勇氣和拚命從敵人手中搶回戰友,吉恩塔於2010年9月10日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奧巴馬總統親自為其戴上勳章。他也是自越南戰爭以來第一位活著獲得榮譽勳章的美國軍人。
羅伯特-J-米勒(Robert James Miller,1983/10/14-2008/1/25)美國陸軍第3特種作戰群第3營 上士
於2008年1月25日在阿富汗庫納爾省納里區巴里考特村陣亡
2008年1月25日,米勒的部隊在阿富汗庫納爾省納里區巴里考特村執行偵察任務時,遭到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攻擊,美軍召喚空中火力支援,挫敗了武裝分子的攻擊。當美軍上前檢查戰場時,武裝分子再次用重武器突然向他們開火。米勒的隊長當場中彈重傷倒地,米勒立即衝到隊伍最前面向數個敵人火力點進行火力壓制,使得受傷的戰友被安全撤回。在交火中米勒被敵人火力擊中,但他繼續暴露在開闊地對武裝分子進行壓制,吸引了超過100名武裝分子的火力,確保了其他戰友退回安全區域,直至最終戰死。
由於在戰鬥中的英勇表現和犧牲精神,米勒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2010年10月6日,奧巴馬總統向米勒的父母頒發米勒的榮譽勳章。
加里德-C-蒙提(Jared C. Monti,1975/9/20-2006/6/21)美國陸軍第10山地師第3戰鬥旅第71騎兵團第3中隊 上士
於2006年6月21日在阿富汗努里斯坦省戈瓦德什地區陣亡
2006年6月21日,蒙提帶領一支16人的小隊前往阿富汗努里斯坦省戈瓦德什地區搜集情報,當晚,小隊遭到大約60名塔利班武裝分子的攻擊,武裝分子在美軍小隊前方50米處建立了兩個陣地,並試圖對小隊進行包抄。美軍立即還擊,蒙提召喚火炮和空中支援,並指揮手下打退了武裝分子的包抄企圖。戰鬥中,一名美軍士兵戰死,另一名士兵布萊恩-布萊德布里負重傷,倒在兩軍交火的開闊地上。小隊中的狙擊小組指揮官克里斯-肯寧漢向蒙提請示要上前救回布萊德布里,蒙提回答:他是我的手下,我自己去救。隨後,蒙提接連做了三次嘗試,第一次他被對手猛烈的機槍子彈逼回;第二次他又被迫折返;第三次他被一枚火箭彈擊中,有報道稱他的兩條腿都被炸飛,不久死亡。與此同時,他先前召喚的火炮和飛機趕來支援,打死了22名武裝分子,其餘武裝分子撤離。布萊德布里後來在返回基地途中也因為一次事故而身亡。
由於他在面對優勢敵人的進攻時沉著指揮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且無私地救援戰友並因此陣亡,蒙提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2009年9月17日,蒙提的父母從奧巴馬總統手中接過了榮譽勳章。
保羅-R-史密斯(Paul R. Smith,1969/9/24–2003/4/4)美國陸軍第3步兵師第11工程營B連上士
於2003年4月4日在伊拉克巴格達附近陣亡
2003年4月4日,史密斯和另外16名戰友在巴格達附近的薩達姆國際機場東面一英里處準備對一座建築進行修繕以建立一個臨時戰俘營。然而當美軍推開建築的大門時,突然遭到埋伏在其中的約100名伊拉克士兵的攻擊。史密斯連忙組織手下組成一個簡易防禦陣地,並召喚一輛布蘭德利戰車支援,附近的三輛M113裝甲運兵車也趕來助戰,但其中1輛很快就被伊軍的迫擊炮擊中,所有3名乘員都負了傷;布蘭德利戰車也被擊中,而且由於缺少彈藥不得不撤出戰鬥;史密斯組織手下將傷員撤下,自己則用手雷和反坦克武器獨自抵擋伊軍的進攻。由於在後方不遠處就有包括一個美軍救護站在內的約100名非一線戰鬥人員,為了確保防線不被伊軍突破和掩護戰友撤退,在戰友撤離時史密斯決定留下繼續戰鬥。他跳上那輛受傷的M113裝甲運兵車,操縱車頂的機槍暴露在伊軍的火力下向對方射擊,一連打了約400發子彈。當援軍從背後發起攻擊殲滅這股伊軍後,史密斯也已經中彈倒地。戰友們發現僅他的防彈衣上就有13個彈洞,但致命的一槍卻擊中了他的脖子,使其當場身亡。
米歇爾-P-默菲(Michael P. Murphy,1976/5/7-2005/6/28)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運載分隊1隊(編入海豹第10隊) 上尉
於2005年6月28日在阿富汗庫納爾省陣亡
2005年6月28日,默菲帶領一支4人海豹小隊前往庫納爾省搜捕一名塔利班指揮官員阿默德-沙阿,此人在阿薩達巴德組織了一支名為「山地虎」的武裝力量;行動的代號為「紅翼行動」。4人小隊乘直升機在庫納爾省靠近阿薩達巴德的山區落地,不久他們遇到幾名當地牧羊人,默菲問手下該如何處置他們。4人中阿克薩爾森認為應該殺了他們,鄧茨不發表意見,盧特雷爾認為不應該殺他們,默菲自己也認為應該放了他們,於是海豹隊員放了這幾個牧羊人。
由於他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敢和犧牲精神,默菲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另外3人也被授予了海軍十字勳章。2007年10月22日,默菲的父母從布希總統手中接過了榮譽勳章。
賈森-L-杜哈姆(Jason Lee Dunham,1981/11/10-2004/4/22)第1陸戰遠征軍第1陸戰師第7陸戰團第3營K連 下士
於2004年4月22日在伊拉克胡薩伊巴陣亡
2004年4月14日,杜哈姆和戰友們在伊拉克胡薩伊巴地區檢查一輛先前遭受攻擊的美軍車輛,他們發現在事發地不遠處停著幾輛伊拉克人的汽車,隨即上前檢查。車裡的人突然向美軍開火,在交火中,武裝分子向美軍扔出了一枚手榴彈,杜哈姆猛地撲在了上面,吸收了手榴彈的爆炸能量。。。他在被送往醫院後8天不治身亡。
賈森的上級在整理他被炸爛的頭盔
由於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勇氣和犧牲精神,杜哈姆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他是越南戰爭後第一位獲得這一榮譽的海軍陸戰隊員。2007年1月11日,杜哈姆的父母從布希總統手中接過了榮譽勳章。
2007年3月20日,美國海軍宣布一艘新型導彈驅逐艦被命名為賈森-杜哈姆號。2007年4月11日,喬治亞州的一個海軍陸戰隊軍營被以杜哈姆的名字命名。
羅斯-A-麥克吉尼斯(Ross A. McGinnis,1987/6/14-2006/12/4) 美國陸軍第1步兵師第2戰鬥旅第26步兵團1營C連 一等兵
於2006年12月4日在伊拉克阿德哈米亞陣亡
2006年12月4日,麥克吉尼斯所在的排在阿德哈米亞地區巡邏時,一枚手榴彈突然從路邊扔進了他所在的悍馬車,麥克吉尼斯立即對車裡的另外4名戰友喊「手榴彈」,然後他背部著地壓在了手榴彈上,吸收了絕大部分爆炸的能量。麥克吉尼斯當場身亡,其餘4名戰友僅受輕微傷。
由於在面對危險時表現出的勇氣和無私精神,麥克吉尼斯被授予國會榮譽勳章。2008年6月3日,麥克吉尼斯的父母從布希總統手中接過了榮譽勳章。
米歇爾-A-蒙索(Michael A. Monsoor,1981/4/5-2006/9/29)美國海軍「海豹」特種部隊第3隊中士
於2006年9月29日在伊拉克拉馬迪市陣亡
2006年9月29日,蒙索和戰友在拉馬迪與武裝分子發生交火,打死打傷各1人後,美軍估計會遇到武裝分子的反擊,於是包括蒙索在內的4名海豹隊員和3名伊軍登上一棟建築的屋頂警戒。突然,藏在屋頂下的一名武裝分子扔上來一枚手榴彈,正好落在蒙索和另兩名海豹隊員之間,蒙索喊了一聲「手榴彈」,便撲在了上面。瞬間手榴彈爆炸,蒙索的身體吸收了絕大多數爆炸的能量,他於30分鐘後傷重不治;其餘兩名海豹隊員只收了輕傷。
2008年10月,美國海軍將一艘新型驅逐艦以蒙索的名字命名。
一等兵Leroy Petry,這是在阿富汗戰爭中健在並獲此最高軍事榮譽的第二人。
2008年當時他在阿富汗帕克提亞省(Paktia)參與突擊塔利班(Taliban)叛軍的行動。
皮特利當時雙腿遭子彈貫穿,仍抓住1顆即將爆炸的手榴彈,及時扔開,挽救了同袍的性命。那顆手榴彈在他拋出時爆炸,炸毀了他的手,但他還是繼續作戰,再度挽救了2名同袍。
10個榮譽勳章獲得者,3個撲手榴彈!
當代美軍的戰鬥意志絕對不能否認的。
-------------------------------------------------------------------------------------------------------------------------------------
說點題外話!
我們國內的軍事雜誌、軍事報道,這是普通人接觸軍事最主要的方式,軍事雜誌、軍事報道主要是報道技戰術、軍事裝備等,在這些報道中充斥著對外軍戰鬥意志的嘲笑,對日本、韓國軍隊的嘲笑,對台灣、印度更是花樣百出的嘲弄。偶爾報道下其他周邊國家的軍情,也往往是以嘲弄為主流!
希望這種戰術上忽視敵人只是這些民間軍事專家。
隨便抄來一個:
羅伯特·G·科爾
時間和地點:1944年6月11日,法國卡靈頓地區附近
事迹:1944年6月11日,科爾中尉以大無畏的勇氣和精神帶領他的營在通向卡靈頓的4座大橋上浴血奮戰。他們冒著敵人在150碼外精心布置的機槍迫擊炮火網發起進攻。在1個小時里,敵軍火力使部隊無法前進,士兵們也遭到了巨大的傷亡。在如此令人絕望形勢下,科爾中尉毅然命令士兵們上刺刀,準備衝進德軍陣地與其展開白刃戰。他全然不顧敵軍火力和自己的安全,第一個沖在前面並揮舞著自己的手槍帶領部下衝鋒。在揀起倒下的士兵的步槍後,他帶著部隊的剩餘人員穿過子彈橫飛的開闊地衝進了敵軍陣地。他的壯舉極大地鼓舞了戰士們的士氣,終於部隊在Douve河上建立了一個橋頭堡。科爾中尉無與倫比的勇氣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使他無愧於這一軍隊的最高榮譽。
註:在這次突擊中,他手下250人犧牲了118人,他們戰鬥的那條堤道後來就叫做「紫心小路」,來形容死亡和受傷的人太多。通常我們說部隊損失三分之一就喪失戰鬥力了,其實這是籠統的看統計數據。
看這個鏈接:
CMOHS.org - Full Archive
看看得了榮譽勳章的都是些什麼屌到逆天的戰鬥意志頑強的人~!
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沒錯,但要記住,紙老虎也是有爪牙的!
毛主席教導我們:戰略上輕視對手,戰術上重視對手。
不要忘記了。
真當他們不是美軍?
美國黃姜戈(說董櫻桃也行)
Charles Gene Abrell 下士
http://www.cmohs.org/recipient-detail/3079/abrell-charles-g.php
1931年出生, 印省偉哥市,趟雷火特縣人, 隸屬美軍海軍陸戰隊一師二營E連,1951年6月10號,在入侵朝鮮華川一線陣地時,遭遇共軍阻擊,前方部隊瞬間被冰雹般的火力釘死在山谷里!這位夥計也被手榴彈炸得多處負傷,眼瞅著爬在地上同志們就要領勳章了!小伙抄起手榴彈,對隊友大喊一聲:四等人跟我來!
然後一人拿著手榴彈,冒著致命的彈雨,衝進了共軍的機槍堡,與對手同歸於盡。黃繼光和戰友們一起拚死才實現的戰績,他一人就辦了!而他只是朝鮮戰爭中百位榮譽勳章獲得者之一。
朝戰美軍:像他這麼能打的!老子還有一百個!!!
1982年,印第安納為他立了紀念牌
位於農家堡城南,西草坪公墓的墓碑
2001年,印第安納又為這位士兵造了真人大小的青銅像,以紀念他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就立在偉哥法院正門左側,路過當地的夥計們可以拍照留念。
銅像左邊是偉哥市朝戰紀念碑,小伙名列排行榜第一位
20年後,小馬出生,
小馬你也演過那麼多主旋律,要不要考慮下這位?
戰鬥意志的另一個表現美軍的戰鬥意志能有多強? - 知乎
相關回答
美軍和德軍中也有堵槍眼的戰鬥英雄嗎? - 知乎
同是戰爭片,《董存瑞》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價值觀相反嗎? - 知乎
有一個國家,它的幅員廣闊,人民勤勞,但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曾被歐洲列強長期看不起。
它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卻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像樣的海軍,有海無防是其很長一段歷史中真實的寫照,帝國主義者的軍艦曾經在它的領海內任意的遊盪,並時不時以大炮對這個國家相威脅。它曾經是那麼的柔弱,雖然它的國土廣闊,人民勇敢,但卻被遠道而來的入侵者攻克了首都。
這個國家的歷史上,內戰才是死傷最多的戰場,相同祖先的人們僅僅因為一些理念和利益上的糾葛,就相互間大打出手,其兇狠與傷亡慘重遠遠超過他們任何一場反侵略的戰爭。
在現有歷史的大半時間內,這個國家和它北方的鄰國關係都很緊張,並且跟南邊的鄰居們關係也很糟糕。特別是它南邊的某個小鄰國,雖然在那個鄰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中,這個國家無論是從人力還是物力上都予以過幫助,但後來這個南方鄰居小國卻與之反目為仇,雙方之間還發生過激烈的武力衝突。
這個國家現有的軍隊,在創立起初是幫莊稼漢為主的武裝力量,它的主要軍官還大都來自跟它作戰的敵軍的原有陣營。就是這麼一支農民組成的軍隊,缺衣少食,武器簡陋,就靠著越來越多人民的支持,最終以游擊戰術熬垮了優勢裝備的敵人,並在戰鬥中逐漸成長,最終以幾次較大的戰役取得了勝利。
目前,這個國家的軍隊正在邁向軍事變革的路途中,在技術裝備上不斷的克服種種困難向前發展,但他們還是保持了一支人民武裝的本色。他們時刻牢記自己是一支勞動者組成的軍隊,他們所保衛的正是千千萬萬和他們一樣的勞動者跟家庭。雖然當今國際上各種反對勢力不小,並且在國家安全上對這個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壓力,但為了人民,為了保衛幸福生活,這支軍隊時刻準備著與所有的敵對勢力進行軍事鬥爭!
沒錯,這個國家叫美國,這支軍隊就是美軍。
……摘自@獵人在家 《「少爺兵」傳說》具體的事例大家已經說的很多了,我只有一點不成熟的小建議:
鄙人想提醒所有質疑美軍戰爭意志的朋友,上一個這麼想的國家,叫做日本。單機擊沉如月號的埃爾德羅上尉。
只有一人生還的VT-8。
向著大和號衝鋒的塔菲3。
巴斯托涅的空降兵。
長津湖畔挨個陣地和志願軍拼刺刀的陸戰一師。
即使是阿富汗和伊拉克這種典型的不義之戰,三等人和四等人一樣有兩位數的MOH,不是捂手雷就是擋子彈。
個人覺得,美國是世界上最愛國的國家,沒有之一。
社區里就有各種紀念碑,稍大點有紀念館。
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掛國旗,遊行。
而且那種熱忱,可以感受到是真的打心底熱愛。
並且真正做到了gz們口中的「愛國不愛政府」。
從小對先烈、英雄就有認識,後面周邊環境熏陶,影視文學作品渲染。
這是最恐怖的。
反觀國內……很多人搞錯了一件事,國會山怕死人和美軍怕死是兩碼事。
美國是一個怕死人的國家,但美軍是世界上最無畏的軍隊之一。
第20緬因步兵團的刺刀衝鋒,皮克特的送死衝鋒,南北戰爭期間頂著炮彈和排槍排著整齊隊列衝過去的可不在少數。
如果放近了來看,在太平洋上一座座小島的叢林泥淖里,在巴斯托涅的風雪裡,在奧馬哈海灘上,在萊特灣的波濤中,美軍慫過幾次?
美軍的戰鬥意志有多強?一枚枚榮譽勳章都在告訴你這支軍隊也有不少撲地雷堵槍眼開無雙敢玩命的英雄人物。
討論世界第一強軍的戰鬥意志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約翰·巴斯隆
瓜島戰役功勛英雄
指揮兩個機槍班阻擊敵人三番五次衝鋒
為清理屍體露出遠方的瞄準標誌物
多次往返阻擊區隔離帶徒手搬來屍體
一個連面對幾個營的人海戰術
他情急之時手持勃朗寧重機槍遊走伏擊
斬敵上千人
左臂彎嚴重!嚴重!嚴重!燒燙傷
槍管護罩導熱特別棒
也就是說他手持翻版烙鐵幾個小時…
被當作功勛英雄返派至美國本土宣傳銷售戰爭債券養傷。
一年之後剛結婚的這貨覺得百老匯的生色香艷噬皮浸骨,自己不想喪失軍人的鬥志與尊嚴。反過來遞交申請參與新兵訓練,又參加了硫磺島登陸戰,領導一個連掩護隊友直至戰死,後此役中此連隊戰至全員負傷喪失前進戰鬥能力為止。
在他的帶領下全島新兵中的八成人獲得了戰鬥加成光環。。。
永遠記住我們最值得尊敬的敵人
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
「兩翼的陸軍已經撤了!你們會被包圍的!!!」
「我們可是空降兵,本就應該被包圍啊…」
在盧森堡,巴斯通天寒地凍沒有補給的森林裡
美101空降師在炮火和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穿著秋季作戰服堅守陣地將近一個月,包圍圈可謂滴水不漏,傷員基本得不到救治,疾病蔓延。
他們不知道戰況,因為從來沒有得到什麼像樣的上級回復…甚至很多人以為盟軍的西線攻勢已經被瓦解,納粹即將反敗為勝
自己即是秩序的唯一守護者……
巴頓抄近路打開了包圍圈,發現剛剛吃了到了飽飯的空降兵們此時士氣正旺
所有人都表示「我們不需要解救,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耗死這幫法西斯呢!」
在國內某些所謂「美粉」為了黑某國沒人性而進行的渲染下,美軍已然成了「死人仗不敢打」「士兵被包圍就可以投降」「一個士兵生命價值超過軍事目的」軟腳蝦,好像美軍打仗全靠武器,士兵將軍怕死人怕的不得了,沒有美械武器都不敢出門。
那麼那些曾經和現在只有美械武裝起來而沒有靈魂信仰的其他軍隊都是什麼水平呢?
常公,運輸隊長。
南越,扶不上牆的爛泥。
朝鮮戰爭時候的南韓,一潰千里。
伊拉克,ISIS八百大破兩萬政府軍。
狗大戶,中東美械運輸大隊長。
我建議有些人啊,在粉美利堅之前,先去理解下二戰時候101空降師在巴斯托涅被德軍反撲包圍時,那句經典的「呸」裡面的含義再說,免得成了高端黑。
摘自【全頻帶阻塞干擾(俄羅斯版)】(後面有乾貨!)
帕克慢慢地轉過身來,面對著他面前的一群前線指揮官,「請你們向堅守陣地的美軍部隊傳達我下面的話:我們並非生來就是一支只能靠電腦才能打仗的軍隊,我們是來自一支莊稼漢的軍隊。幾十年前,在瓜達卡那爾島,我們在熱帶叢林中一個地洞一個地洞地同日本人爭奪;在溪山,我們用圓鍬擋開北越士兵的手榴彈;更遠一些的時候,在那個寒冷的冬夜,偉大的華盛頓領著那些沒有鞋穿的士兵渡過冰封的特連頓河,創造了歷史……」
「定標1500米,放!」
「我命令,銷毀文件和非戰鬥輜重……」
「定標1200米,放!」
帕克將軍戴上鋼盔,穿上防彈衣,並把他那隻9毫米手槍別在左腋下。這時榴彈炮的射擊聲沉默了,炮手正把手榴彈填進炮膛中,接著響起了一陣雜亂的爆炸聲。
「全體士兵,」帕克將軍看著已象死亡屏障一樣在他們面前展開的俄羅斯坦克群,說:「上刺刀!」
戰場的濃煙後面,太陽時隱時現,給血戰中的雪野投上變幻的光影。
The U.S. Joint Service Color Guard on parade at Fort Myer, Virginia in October 2001. This joint color guard shows the organizational colors of each branch (left to right):National, U.S. Army, U.S. Marine Corps, U.S. Navy, U.S. Air Force, and the U.S. Coast Guard.
乾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德陸軍戰力的比較(摘自鈕先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
引言
在古今中外的戰史中,經常有所謂「精兵」的出現。像愷撒時代的羅馬軍,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軍,拿破崙時代的法軍,往往在戰場上都是每戰必勝,所向披靡。他們不僅是精兵,而且也是一種遠比其同期的其他軍隊較為優越的軍事組織。
雖然勝利對於軍事組織的優越與否為一重要考驗,但並非惟一的標準。一支小型兵力,無論它是如何精銳,也還是可能被較多兵力所壓倒,儘管後者並不太優越。面對著惡劣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即令是素質優秀的兵力也還是難免於戰敗,但那決不是其本身的過錯。所以要斷定軍事組織的優越程度,必須對其內在素質作比較深入的研究。
決定一個武裝部隊軍事價值的因素不是人員的數量,也不是裝備的數量和品質,而是其整個組織的「戰鬥力」(Fighting Power)。戰鬥力是建立在心理、知識和組織的基礎之上,它是軟體而不是硬體。其表現為紀律、團結、士氣、主動、勇敢、堅毅。換言之,乃是部隊有戰鬥的決心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故部隊必須先有旺盛的戰鬥精神,然後始能作有效的戰鬥。
雖然戰爭中的武器和方法常有改變,但戰鬥力的本質卻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大致說來是沒有什麼改變。誠然,優良的裝備的確常能補戰鬥精神之不足,不過也自有其一定的限度。如果部隊過分缺乏戰鬥精神,那也就無異於烏合之眾,則即令給予最佳的裝備,也還是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戰鬥效率。歷史(包括最近的戰爭)曾一再顯示,若干裝備精良的部隊,常由於缺乏戰鬥力,在戰火的強烈衝擊之下往往潰不成軍。
造成部隊戰鬥力差異的原因是什麼?戰鬥力的秘密究竟在那裡?從希臘古代的克塞諾豐(Xenophon)開始到今天,曾有不少的人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人把戰鬥力的根源歸之於民族性,也有人認為那是受到宗教或思想信仰的影響。此外,也還有人提出其他的解釋,真所謂見仁見智,不一而足。
不過,對於這一問題的認真分析實在是很不容易。以色列的戰史專家克里費德(Martin van Creveld)曾寫了一本名為《戰鬥力》的專著,其內容為一種個案研究,通過對德美兩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比較,以求發現戰鬥力的真正秘密。他這本書的確寫得相當精彩,其一切分析也都有科學化的根據,是很值得加以介紹的。由於篇幅長達200頁,所以我才決定把該書中最重要的部分加以濃縮而寫成本文,以供國內讀者參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軍
假使說名譽是衡量軍隊素質的標準,則德國陸軍的確可以算是天下無雙。即令到今天,無論哪一國的軍事專家對於德軍的評價仍然是極高的。
假使說勝利也是一種衡量標準,則德軍的成就更是極為卓越,其在法國(1940)、俄國(1941)和北非(1941)到(1942)的作戰都被世人認為是軍事史上的傑作,甚至幾乎變成流傳千古的神話。其在挪威(1940)和克里特島(1941)的較小型勝利也都能在千鈞一髮的時機中獲得,令人拍案叫絕。至於在波蘭和巴爾幹,因為他們享有優勢,則更是輕取勝利,易如反掌。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德國往往並不具有物質優勢,其後勤準備也經常不適當。戰後經過許多專家的研究,發現納粹德國對戰爭並未作充分準備。舉例來說,其陸軍單位的80%都還依賴馬拖的運輸工具。甚至作為先鋒的裝甲師,其戰車約有2/3都是以訓練為目的而設計的,根本缺乏堅強的行動能力。所以,德國陸軍從一開始所打的即為一種「窮人戰爭」(poorman"s war)。
儘管德軍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居於劣勢,但憑藉其高度戰鬥力,仍能在6個星期內擊敗法國,後來聯軍雖享有壓倒優勢,還是花了4個月的時間才把他們逐出法國。在俄國方面也是一樣,數量遠在劣勢的德軍只花了5個月的時間就到達了莫斯科城外,而俄軍卻整整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才把德軍逐回到其原有的戰爭發起線。
但是我們絕不可以成敗論英雄。德軍在打敗仗時的表現可能比在打勝仗時更令人欽佩,當他們面對著3倍、5倍,甚至於7倍的敵軍強大優勢時,仍能挺身而戰。他們不逃不潰,始終服從其上級的命令。甚至到了戰爭末期,德國人已明知勝利無望,其國內也被轟炸得殘破不堪,而許多將領都已感覺到希特勒已近於瘋狂,但德軍在戰場上還是繼續奮戰不屈,直到正式休戰為止。到1945年4月,德軍已經死了180萬人,被俘者約為此數之一半。許多單位僅剩下其編製人數的20%,但他們仍繼續維持其團結力和抵抗力。這種成就真乃天下第一。
德軍的戰爭思想
德軍之所以如此英勇善戰,其根本原因並非出於民族性,也非由於其軍人在社會中享有特殊地位。要解答這個問題,最佳的途徑就是應先了解德國陸軍的思想,此種思想可以從1936年定名為「部隊指揮」(Truppenfuuhrung)的教範中直接獲得。這一教範(Manual)措辭非常簡明扼要,可以代表德國軍事思想的精華。現在就將其「導言」(Introduction)中的重要部分分別摘舉如下:
1.戰爭是一種藝術,一種位於科學基礎上的自由創造活動。它對於人的整個性格(personality)作最高度的要求。
2.戰爭藝術是在經常發展的狀態中。新武器使戰爭呈現經常改變的形式。這些武器的出現必須能提早預知,並對其效力作正確的研究判斷。同時能迅速投入使用。
3.戰爭中出現的情況有無限變化。此種改變常出乎意料,而且很少能事前預知。往往正是那些不能量度的因素具有最大重要性。我方的意念受到敵人獨立意志的對抗、摩擦和干擾每天都會遇到。
4.不可能把戰爭藝術詳盡地列為規則(regulations)。後者只能作一種指導,必須依照環境來應用。在行動中的簡單(simplicity)和一貫(consistency)為獲致結果的最佳方法……
5.雖然技術進步,但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決定性。現代戰爭的流動性更增加了人的重要性。
戰場的空曠,要求獨立思想和行動的戰士用一種思考的、堅決的和勇敢的方式來利用每一種情況。
吃苦耐勞的習慣、意志力、自信和勇氣,使人能控制最困難的情況。
6.指揮官和兵員的素質決定單位的戰鬥力(德文為Kampfkraft),而又必須有高品質的補給持續補充,來提供適當支援。
強戰鬥力可以抵消數量劣勢。此種素質愈高,則戰爭的行動自然也就愈能機動而有力。
優秀的領導幹部和部隊實為勝利的安全基礎……
7.從最年輕的軍人開始,必須要求他們獨立運用其精神、智慧和體力。必須如此始能把部隊的全力充分發揮出來。每個人必須如此,始能使他們在危險時發揮勇氣和決心。
所以,決定性行動仍為戰爭中成功的第一先決條件,從最高指揮官到最下層士兵,都必須認清消極無為和喪失機會要比選擇手段時所犯的錯誤更較嚴重。
在說明這些基本觀念之後,德軍教範又說明制勝之道如下:
8.在決勝點上的兵力應盡量加強。分散兵力或把他們用在次要任務上都是大錯。
利用速度、機動、較長的行軍、黑夜和地形、奇襲和欺敵,較弱的兵力亦可能在決勝點上擊敗較強的兵力。
9.空間與時間必須作正確的使用,應迅速認清有利情況並決心予以利用。抓住敵人的每一種弱點都能增強我方的行動自由……
10.奇襲是獲致成功的一項極重要的手段。不過,僅在不讓敵人有時間採取有效對抗措施時,奇襲的行動始能產生預期的效果。
敵人也會作奇襲的企圖,這一點必須經常防範。
以上這些引述即可充分表現德國陸軍的基本思想。
此外,還有一點必須說明,德國地理位置在歐洲的中央,這就時常迫使他們必須同時面對占數量優勢的聯合敵軍作戰。因此,德國人也就特別重視「作戰」(operation)的藝術(即兵力在戰場上的運用),至於其他一切的工作都被視為支援性的,有時甚至還會故意地予以忽視。而在戰鬥行動中,則又特別重視攻擊,並認為那是達到速戰速決目的的惟一手段。
德美思想的比較
美國陸軍在1941年頒發的「野戰教範」(FM 100-5)與上述德軍教範很相似,甚至有許多地方是抄自德文。不過,在詳細對比之後,仍能發現兩國思想之不同,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也很有趣的研究。
在其教範的「導言」中即謂:「雖然戰鬥行動的基本準則(doctrines)不多也不複雜,但其應用卻時有困難。」有關這些準則的知識及其應用的經驗對各級指揮官在特殊情況中的行動提供一種堅實基礎。此種知識和經驗使指揮官能用最適當的彈性組織來完成其任務。
固定的規律和方法必須避免。它們限制想像力和主動精神。它們還對敵人構成一種固定的作戰典型,使他們比較易於應付。
指揮的功能為協調不同軍種及兵種的戰術和技術,以求對指定任務發展必要的合作(teamwork)。
除導言以外,下列各條也值得加以引述:
1.人為戰爭中的基本工具、其他工具可能改變,但人的因素卻很少改變。必須了解其行為和本性,否則在計劃作戰和領導部隊時將鑄成大錯。
2.簡單而直接的計劃和方法並配合迅速徹底的執行對於成功的獲致往往具有決定性……
美軍的思想雖然有許多地方都與德軍教範相似甚至雷同,但雙方對戰爭的基本觀念,仍有若干微妙的差異。
德國人認為戰爭是一種「位於科學基礎上的自由創造活動」;美國則認為那是一個對「準則」有適當了解並作適當應用的問題,其目的為使指揮官能用「彈性組織」以完成其任務。從這些語句中可以顯示美國人對於科學管理之重視。
德國人認為在行動中的「簡單和一貫」為制勝秘訣,而美國人卻把它改譯為「簡單而直接的計劃」,顯示其思想比較缺少彈性。
德國教範強調「不可能把戰爭藝術詳盡地列為規則」,美國人雖也認為有避免「固定的規律和方法」之必要,但又希望能對指揮官「在特殊情況中的行動提供一種堅實基礎」。可能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美國規程並未像德國教範那樣強調獨立行動(那也是德國教範真正精神之所在),幾乎對每一點都作了較詳盡的規定。
雖然雙方都同樣強調個人的重要,但德國方面對人的「整個性格作最高度的要求」,而美國方面則僅視其為「許多工具」(instruments)中之一種而已。
反而言之,美國人重視「合作」(teamwork),而在德國教範中則幾乎找不到與其直接相當的名詞,這又進一步暗示美國人對於協調和控制的重視。
概括言之,美國人具有一種「管理主義」(managerialism)的心態,他們比較重視準則、計劃、控制。其原因之一是美國軍隊中的大多數人員來自民間,比較缺乏經驗,所以很難獨立行動而需要較多的監督,連許多軍官也不例外。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也代表他們的傳統經驗。美國人通常都享有絕對的物質優勢,所以不必像德國人那樣依賴戰鬥力。因此,美國人比較不重視德國人的那種「作戰」觀念,而寧願注重組織和後勤以求對物質資源作最有效的使用。簡言之,美國人打的是富人戰爭(rich man"s war)。
指揮的原則
指揮系統的重要毋庸解釋。德軍之所以能有高度戰鬥力,其指揮系統的靈活有效是主要原因之一。與一般流行的傳說恰好相反,在德國陸軍中絕無所謂「盲目服從」或「普魯士紀律」之存在,至少從老毛奇的時代開始,德國陸軍即經常強調個人主動和責任的重要,甚至連最低階層也無例外。
早在1906年,德國陸軍的教範就指出:「戰鬥要求有獨立思想的軍官和能獨立行動的部隊。」1908年的教範又進一步強調:「從最年輕的軍人開始,所有一切官兵都必須將其全部體力和心力完全獨立地使用。只有這樣始能充分發揮全軍的力量。」
為了鼓勵各級指揮官敢於負責作獨立的思考和行動,老毛奇又發展了一套所謂「任務導向指揮系統」(mission oriented command system,德文原名為Auftragstaktik)。在此種系統之下,各級指揮官必須養成一種習慣,只告訴他的部下應該做什麼(what to do),而不管他們怎樣去做(how to do)。簡言之,在一個整體架構之內,給予各級指揮官以非常寬闊的行動自由,讓他可以獨立地擬訂和執行自己的計劃。當然,這種權力自然也增加了他們所負的責任。不過要有效地實行此種制度並不容易,那需要徹底的訓練和長期的經驗。最重要的條件是上級與下級之間彼此都有完全的互信,這樣始能保證思想的一致性和行動的可靠性。
從1936年的德軍教範中可以找到許多證據足以證明下級指揮官的獨立地位和此種「任務導向指揮系統」是如何受到尊重。現在就摘要引述如下:
1.指揮的基礎是由任務和狀況所形成。任務由所應達到的目標所構成。對任務負責的人,其眼光應永遠不離開目標。一個含有許多部分的任務容易使注意力偏離主要目標。
狀況的混亂是常態。能知正確詳細的敵情是非常罕見的。雖然企圖發現敵情是事理之常,但在困難狀況中等待消息則為大錯。
2.決定(decision)的作為是以任務和狀況為基礎。當任務已與狀況不適應時,決定必須要考慮已經改變的環境,當任何人改變任務或未能執行任務時,必須向上級報告,並對其後果承當一切責任。他永遠是在全體架構之內行動。
決定必須指出一個明確目標,並使用一切可用兵力去追求它。這必須用指揮官的堅強意志來徹底執行。往往意志較強者勝。
一旦形成決定,除非有真正重要理由,原則上不可改變。不過,由於戰爭環境瞬息萬變,頑固地堅持已作的決定也可能導致錯誤,領導的藝術在於能適時認清需要重新決定的環境和時刻。
在其本身目標不受危害的限度之內,指揮官應容許其下級指揮官保有充分行動自由。但這並非說他可以授權下級代作他自己所必須負責作成的決定……
3.一份命令所應包括的內容為下級在獨立執行其任務時所必須知道的事情,並且僅以此為限。所以,命令必須簡明、具體而完整,為受命者所能了解,而在某些環境中,更應適合其性格。下命令的人應永遠記著要替受命者設身處地著想。
4.指揮用的文字必須簡單和不會引起誤解。任何疑惑都必須澄清,這比正確的格式更加重要。不可因為求簡而使含義不清。
5.僅當環境可以先知時,命令始應有拘束力,但狀況卻時常使指揮官必須在黑暗中下命令。
6.假使執行時狀況有改變可能,則命令尤需避免涉及細節。在較大規模作戰的狀況中,命令必須早幾天下達,這個問題尤其值得注意。在這樣的狀況下,全面目標特別重要,命令必須對此特彆強調,至於執行方法則不必提及。
以上所云乃德國教範中所陳的指揮原則,現在再就美軍的情形來作一對比。
美國人從來不曾發展任何與「任務導向指揮系統」類似的觀念。巴頓將軍曾指出許多美國指揮官根本不了解這種原則,其理由並不難解釋,所謂「科學管理」是首先發展於美國,並且也是在該國作了非常普遍的應用。此種管理系統對每一個層面的執行者的一切行動都是事先有詳細的設計,而事後也加以嚴密的控制。簡言之,人在這種管理系統中是被當作一種工作機器。因此,美國的「野戰教範」雖然有許多地方都是照抄德國人的文章,但在基本精神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其中有許多詳細規定,而那正是德軍教範警告其指揮官所不應該做的事情。譬如說,它企圖預知許多不同情況,對於行動的細節作相當詳盡的說明。反而言之,對於下級指揮官的獨立責任則一字不提。
現在為了簡捷起見,不擬再引述美國野戰教範的原文以為對照,而改用另一種資料來顯示美德兩國在指揮觀念上的重大差異。
1953年,美國陸軍修訂其FM 100-5,並企圖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納入新版之中。為了慎重起見,曾邀請一批前德國軍官組成一個小組來對其草稿提供意見和批評。這個小組由前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主持,他們所提出的主要意見可以簡述如下:
1.教範的任務,除傳達有關指揮和戰鬥的基本信息和觀點以外,即為教育。
2.我們有意把這個問題的教育方面列為第一優先。
3.德國高級指揮部(German high command)曾經指出下列五點對於任何教育均為主要目標:
(1)在各級指揮層都要保持高度的獨立性。
(2)需要一種任務導向的紀律,即內部工作一律依照所給予的任務來開展。
(3)自由創造力。
(4)作成「完整」(Whole)的決定(即明確而不模糊),並集中一切力量來執行它。
(5)經常照顧部隊並維持他們的戰鬥價值。
在表示了這些正面的意見之後,這個小組逐對美國的教範作了毫不客氣的批評,其要點列舉如下:
1.若與德國的戰爭觀念作一比較,則美國教範經常表現出一種企圖預料狀況,並對行為模式作詳細規定的趨勢。這種辦法限制指揮官的行動自由,使他不能依照實際狀況來處理問題,也使他喪失一種制勝的重要先決條件。
2.美國教範對個別戰士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不曾給予應有的重視。
3.由於享有歷史性的物質優勢,美國教範表現出一種輕視奇襲、運動和緊急應變措施的顯著趨勢。
4.由於企圖事先預知每一種情況,美國教範遂有流於刻板化的趨勢。
5.美國教範對於戰爭的心理方面和體力方面的作用都有低估趨勢。
6.最後,哈爾德特別鄭重建議應在教範中加上這樣一句話:「在戰爭中,性格(character)的素質要比心智(intellect)的素質較為重要。」
上述最後兩點,當然即為德國教範中基本觀念的重述,而前面四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陸軍的指揮系統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理由。
綜合評比
根據歷史記錄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應該算是超級的戰鬥組織,從士氣、精神、團結和彈性等觀點來看,20世紀任何國家的陸軍也許無一點能出其右。以色列陸軍也許可以勉強和它比較,不過以色列陸軍在1967年所打的只是「6日戰爭」,而德國陸軍卻曾苦戰達6年之久。
德軍之所以勇敢善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在上文中曾詳細分析的兩大主要因素(戰爭思想與指揮原則),可能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不過我們無法在此逐一予以分析。
一位普通的德國軍人並非天生的勇士,他也不是為政治思想或社會地位而戰。他之所以能夠挺身而戰,是因為他屬於一個特殊團體(組織)。這個團體即為德國陸軍,那是一個有良好整合和良好領導的組織,所有的成員都能獲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德國陸軍的思想基礎為克勞塞維茨的觀念:戰爭為獨立意志的衝突。德國在地理上經常面臨著兩面受敵的困境,在經濟和物質上也受到嚴重限制,所以德國人不得不打窮人的戰爭。德國陸軍是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戰爭的「作戰」方面,而對於其他一切問題則不重視,甚至完全忽視。德國陸軍的思想、訓練、組織都是完全配合此種戰鬥至上的路線。他們只把少量的資源用在後勤、行政或管理方面,有時也許實在是太少。他們是有系統地和有計劃地把最好的人員送上前線,而對於後方則幾乎故意置之不顧。其一切有關籌餉、升遷、勛獎等項安排都以鼓勵戰鬥為目的。毫無疑問,這許許多多的因素加在一起即足以揭穿戰鬥力的神秘。
由於專心致力於作戰,德國陸軍並不像美國人那樣重視科學管理。若用現代標準來衡量,那隻能算是相當原始化的組織。德國軍人很少利用統計資料,甚至也不懂數學模式。這種落後現象的形成可能是由於保守主義和納粹思想,但也有其正面的意義。德國陸軍內部是盡量簡化行政手續和減少文書數量,這樣才能使軍人一心打仗而不至於案牘勞神去處理許多不急之務。
在許多狀況中,美軍司令部所認為必不可缺的信息,對於德國人而言,根本不存在,而且即令有那些信息,他們也沒機械化的數據處理工具,所以也不能作有效的利用。反而言之,德軍各級指揮官都已養成把握要點不管細節的習慣,所以那些繁瑣的信息對他們也的確並無太多價值。
這種差異可以從雙方的思考步驟和所用語言上表現出來,當德國軍官面對著某種任務時,他會問:「這個問題的核心是什麼?」而一位受過管理教育的美國軍官則會問:「這個問題包括哪些部分?」
德軍的組織原則是不惜一切成本以保持他們認為對戰爭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互信、勇於負責,以及各級指揮官作獨立決定的權利和義務。
要鼓勵獨立,則又必須給予自由;要訓練人的負責精神則必須建立長久的共識和互信,此種邏輯的直接後果,即為德軍教範顯示的要言不煩,絕不牽涉細節,也不事先說明答案。這樣也就把一切隨機應變的責任都加在指揮官的肩上。
假使再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軍拿來作一對比,則更可以顯示兩國陸軍在思想和行動上的差異。從1940年到1945年,美國陸軍由官兵總數24.3萬人,擴充到總數超過800萬人的大軍。這是一種打破歷史記錄的成就,甚至可以說,除美國以外,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
美國不僅建立了這樣一支龐大的兵力,而且還要遠越重洋把他們送到舊大陸戰場上,然後再憑藉強大的物質力量把敵人壓倒並終於獲致全勝。此種勝利可以稱之為「組織的勝利」,表示美國人長於組織,善於運用科學管理,所以才能如此迅速有效地動員其資源以擊敗對方。但這又必須有一先決條件,即不僅擁有巨大的國力,而且還有一個安全和安定的後方,可以容許其動員不受干擾。簡言之,美國的環境和德國完全不一樣,所以,前者有資格打富人戰爭,而後者只能打窮人戰爭。
富人的戰爭也就是物質的戰爭,美國軍隊不僅有巨大的生產工廠做他們的後盾,而且其本身,實際上,也等於是一座生產巨大火力的工廠。所以從美國人的觀點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物質,是機器,是火力,而不是戰士。因此,在他們的軍事詞語中並沒有一個與德文「operatiy」意義完全相當的名詞。他們所重視的是管理而不是指揮。
誠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是最後的勝利者,但從戰鬥力的觀點來評分,德軍應該考第一名,而美軍則瞠乎其後。所以德軍雖然戰敗,他們卻很有理由說:「非戰之罪也!」
結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已經50餘年。假使對於歷史的研究僅僅只是為了解或解釋過去,則似乎並無太多的現實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過去也正是為未來著想。所以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提出三個問題作為結論:
1.軍事組織應具有何種性質。
2.現代技術會產生何種衝擊。
3.戰鬥力是否仍然重要。
現在就分別檢討如下:
1.首先必須鄭重指出,軍事組織是一種特殊組織,有其特殊任務,所以與其他的非軍事組織有其本質上的差異。軍以戰鬥為主,換言之,建軍就是為了備戰。假使不是為了應付可能發生的戰爭,那國家又何必勞民傷財去建軍呢?把軍事組織視為一種大企業或官僚系統,那是完全錯誤的。誠然,現代軍事組織由於科技的進步,社會形態的改變,已經變得非常複雜,所以管理的技巧是絕對需要的,否則那樣龐大的組織根本無法行動(運作)。但又必須認清管理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軍事組織的目的(或任務)還是打仗(戰鬥)。軍隊若不能打仗,則管理得再好也毫無用處。
一般組織都是假定在正常情況中運作,所以其管理的原則也就完全「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換言之,即以「成本效益」(cost-effect)的計算為基礎。這種原則在平時對於軍事組織尚可以作某種程度的應用,但一到戰時,而尤其是戰場上或戰鬥中,其效用就會大打折扣。軍事指揮官所面臨的問題遠比企業管理家更艱巨。後者所要考慮的只是賺錢或虧本,前者所要負責的則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因此,軍事組織不能完全合理化,因為戰爭本來就不是完全合理的,在平時被認為合理有效的組織到戰時可能完全癱瘓,或錯誤百出。所以軍事組織必須具有充分彈性,能夠應付奇襲和變局。
2.現代技術對於戰爭形態和軍事組織都已產生重大衝擊,此乃無可置疑的事實,但戰爭的本質並未因此而發生改變。戰爭仍為獨立意志的衝突,打仗的仍然是人而不是機器,或較嚴格地說,是人用機器來打仗,所以,儘管有一切的科技進步,軍人的身份依然是戰士(fighter)而不是技師(technician)。尤其是軍官還必須維持其傳統專業精神,他對於部下負有領導和教育的雙重責任。
誠如德軍教範所云:「雖然技術進步,但個人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決定性。」尤其是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中,培養戰士遠比培養技士較為困難。人類的文明愈進步,合於戰鬥條件的人也就愈少,所以向未來看,文明社會可能會面臨「無可用之兵」的危險。從此種觀點來看,德國陸軍如何養成高度戰鬥力的經驗不但不會由於技術的進步而變得無意義,反而會因此更提高其價值。
3.戰鬥力是否仍然重要?本文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也許有人要說,假使能像美國那樣擁有巨大物質優勢,則戰鬥力就會變得不重要。這種想法實乃似是而非,我們可以分為幾個層面加以分析。
首先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國情況都不一樣,有的國家有資格打富人戰爭,憑物質優勢取勝,有的國家則只能打窮人戰爭,憑戰鬥力取勝。就整個世界而言,當然是後一類的國家要比前一類的國家較多。窮人絕不可企圖打富人戰爭,因為他沒有充足的本錢,如果不自量力,則必然失敗。反而言之,富人卻可以學窮人之所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軍有較佳的戰鬥力,則其獲勝就可能會遠較迅速,而所付出之成本也會比較輕微。
其次,假使有兩個國家物質力量在伯仲之間,而其中某一方面之軍隊戰鬥力較佳,則在正常情況之下,它也就享有優勢或較大之成功把握。
最後,在某些特殊之戰爭情況中,物質力量的效用會由於種種原因而受到減弱。於是高度機械化和技術化之兵力反而無法擊敗窮人的軍隊,美國人在越南的經驗即為現成的例證。如果當年在越南作戰的美軍能有較高的戰鬥力,則歷史可能要重寫。
美國獨立戰爭已經可以說明一切。
在美利堅誕生之初,其面臨的困難是超乎普通人想像的。
當時美利堅和大英帝國的力量對比不是一般的大。
人口:
英國本土人口超過750萬,加上殖民地(不包括印度)約有3000萬人。美國共十三州,約300萬人,其中包括80萬黑奴。
軍事:
英軍及其僱傭軍約9萬人。美國大陸軍只有2萬人。
英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多為職業軍人。美軍基本為民兵,四五個人一把槍,冬天士兵在城鎮里行軍,地上會留下血腳印,因為沒有鞋穿。士兵無法禦寒,就將馬毯裹在身上衝鋒,衣衫襤褸,軍容不整,被戲稱為叫花子軍隊。
海軍更是沒法看,英國光戰列艦就數百艘,美國人只有三艘武裝緝私筒,和英國相比約等於零。
在這種力量對比下,紐約,費城等地先後被英軍攻佔,戰爭處於絕對劣勢,大陸軍戰士能堅持下來,完全靠的是對國家獨立和自由的渴望。
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扭轉戰爭局勢。
1781年,約克鎮大捷,英軍司令長官查爾斯·康沃利斯率部投降,在這幫連叫花子都不如的大陸軍面前,放下了武器。
最搞笑的是,今天中國人也喜歡叫美國人,洋基佬。美帝特別搞笑,它居然把理查德·沙克伯勒所作的一首嘲諷自己是洋基佬的歌作為軍歌,因為他們認為這可以表明他們對自己樸素,家紡的衣著和毫不矯揉造作的舉止感到自豪,也順便嘲諷了一波英軍,你連腦殘洋基佬都打不贏,真丟人 = =(這麼一看美帝還蠻可愛的)
再看二戰,美帝101空降師在諾曼底登陸激戰33天,出色地完成了作戰任務。同年,101師在巴斯托涅被納粹五個師包圍,在六天里,幾乎沒有任何增援的情況下,遭到德國人五個師的輪番進攻,卻沒有任何投降的意思在裡面,德國寫勸降書給101師,時任101師副師長麥考利夫准將的回答:」Nuts!(滾蛋!)
還有陸戰一師,他們在瓜島的戰鬥比101師還要慘。。。。巴斯托尼好歹零星有空降和機降補給,陸戰一師是完全被切斷了,海軍主力被重創,沒有補給(靠繳獲的日本大米過活),很少的空中支援,缺乏裝甲單位。最後硬是挺下去了,最重要的是陸戰隊一直在撿陸軍的破爛,42年還沒完全裝備加蘭德....班組火力並不比日軍佔優勢,況且日軍士兵在中國,馬來,新加坡,菲律賓都打過,經驗比新招募的美軍豐富。但就是這樣,最後陸戰一師依然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說= =美帝能當世界第一當了80年,可不只是靠發戰爭財,靠講民主講自由,靠經濟當的,人家一手拿著賬本,一手拿著槍,什麼都會,意志力也不是一般的強= =(當然你拿志願軍這種屬於人類的極限來比那就沒辦法了= =)
看看朝鮮戰場上中美鬥智斗勇的故事:
水門橋位於古土裡以南六公里處。長津湖水庫底下引水涵洞里的水到這裡流入四條巨大的管道內,以很陡的坡度伸向山下的一座水力發電站。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是架在管道上的懸空單車道橋樑。遠遠看去橋掛懸崖之上,橋下是萬丈深淵。一旦沒有了水門橋,過往車輛國無路可繞只有被堵截於此。
中國軍隊知道水門橋是阻止美軍逃跑的好地方,於是先後兩次炸橋。第一次是在12月1日,炸毀之後,美軍陸戰隊工兵以一座木橋修復後通車。中國軍隊的第二次炸橋是在12月4日,炸毀之後,美國工兵修復了鋼製的車撤橋。現在,中國士兵第三次將橋炸毀。這一次,炸藥對水門橋的破壞大於以往任何一次。
關於這座橋樑的故事,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整個朝鮮戰爭中,作戰雙方工業能力的巨大差距導致了戰爭雙方軍事實力對比的懸殊,從而使戰爭在戰爭力量相差巨大的前提下進行著。陸戰一師的工兵參謀兼第一工兵營營長約翰。帕特里奇建議,最好的辦法是把新車轍橋組件空投到古土裡,然後把這些組件運到架橋的現場。架橋需要四套MZ型車撤橋組件,但考慮到空投的損失,陸戰一師要求了八套。但是,車轍橋組件重達1.l噸,美軍空軍現有的空投降落傘能否承受如此重量還沒有過先例。於是,在南朝鮮的一個空軍基地進行了降落傘載重試驗性空投,結果鋼製的組件在落地時嚴重彎曲。空軍要求從日本運來更大的降落傘,當夜,一支降落傘維修小組攜帶著更大的降落傘從日本到達朝鮮的美軍海軍連浦機場,在海軍陸戰隊空投排和美國第一水陸兩用牽引車營100多名技術人員的配合下,連夜完成了空技試驗和在古土裡實施空投的一切準備。
7日21時30分,美國空軍八架C-119大型運輸機將八套鋼製的M2型車撤橋組件空投到了古土裡狹窄的環形陣地里,除了一套損壞、一套落到中國軍隊的陣地外,其他安全收回。這些組件被立即裝上卡車,在重兵的掩護下,向水門橋前進。一路上大雪紛飛,中國士兵的冷槍不斷,更糟糕的是,派去佔領水門橋的先頭部隊沒有完成任務,卡車被迫返回。第二天的行過很順利,可是當美軍到達水門橋山樑時,帕特里奇卻大吃一驚:中國工兵不知道什麼時候又炸掉了一截水門橋殘存的橋面,MZ車轍橋組件已無法達到斷裂面的寬度。美軍工兵們在深谷中發現了一堆舊枕木,於是他們把枕木拖上來,架設臨時橋墩。
遠離本上作戰的美軍僅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於不斷傳來的槍炮聲中,在北朝鮮東北部偏僻山區的一座懸崖上架設起了一座載重50噸、可以通過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的鋼製橋樑。
事後從中國軍隊對如此重要的水門橋及其隘口附近所投入的少量兵力看,說明中國軍隊的指揮官們必是認為美軍已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修復一座鋼鐵橋樑,而只要把橋樑炸得看上去根本不可能修復,美軍的後路就可以認為是徹底斷絕了。所以中國軍隊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工兵炸毀橋樑。中國軍隊沒有認識到美軍現代化裝備的優越作戰能力,即使認識到了也必定不夠充分。因此,直到美軍士兵心驚膽戰地通過水門橋的時候,他們才發現中國軍隊並沒有在這個險要的地方部署重兵,所有的阻擊從規模上判斷只有營的兵力。其實,即使在美軍修復了水門橋的情況下,隘口也是美軍大型車隊通過的瓶頸,只要在隘口附近的幾個高地部署阻擊兵力,對隘口進行不間斷的衝擊,美軍就是通過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除了零星的冷槍之外,整個水門橋地區沒有中國軍隊更大的阻擊。
-王樹增
推薦閱讀:
※美國如此強大,為何韓戰,越戰中均戰敗?
※美軍軍種之間有哪些齟齬?
※美軍的海豹突擊隊是最牛的特種兵團嗎?如果是,和他們最接近的是哪家?
※美國是霸權主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