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的生活狀態該是怎樣的?

弟子初涉佛門,現於浙江省一三本高校(口碑極不佳)就讀大一。浙江佛法勝殊,便打算明年七月正式皈依三寶。此前為能看懂明以前祖師大德的書籍會穩打古文基礎,深入了解佛門常識,每日行善,滅貪嗔痴,行為修正。嘗試以正式修行者的角色修行之餘,疑惑和顧慮隨之浮現。抄寫經書,聽經念佛,極難找到適宜的場所;寢室里室友生活作風不良,習氣重,時常口出妄言,譏毀僧寶;內心沉澱,喜歡清凈,渴望獨處;外人看似性情偏冷漠,其實弟子一直追求心的感受,不知這心是否端正;佛說佛弟子應主動引導眾生向善,但目前為止弟子能做到的唯有知行合一,而眾生是否有悟便不得而知;很多時候遇到難題會求佛菩薩,事情順利解決,是否會形成一種過度性依賴阻礙自身潛能開發;佛弟子不追求玄學,但弟子時時產生冥想能否探究過去生以開示今世。在未全面涉略佛門,弟子暫不向身邊的人公開自己的信仰。弟子疑惑之多,試想能否迴避它們,待時機成熟再解決它們?望同修發表高見,感恩合十!——————————————————————————————有回答尚未明了我問題中「公開」這詞,意不在我的信仰跟他人有無關係或有何關係,而是現階段我必須謹慎對待的問題。本人家在廣東,信仰極度受鄙夷,曾因此事鬧過一回,家人要帶我去看心理醫生,他們普遍認為此是迷信。比如我抄經念佛布施修煙食供等需要瞞著家人或同學,否則修行障礙就多了。「悶聲發大財」,現階段以學業為重,沒有張揚,也沒有傳教。我道行不足,唯有請教知乎上各位同修解惑看能否取得啟發,據個同修的答案,這分別心過重了。


六年前皈依學佛,到今天住在南山上,有間小小的茅屋,散養著貓和狗、還有男朋友。

16年清明前,因為抑鬱症而搬到了山上,孤身住在山頭上最大的院落里,屋內陰鬱,獨處三個月。

一度對修持佛法卻落不了地而恐慌質疑,後來幸得另一茅棚法師犀利直指才迷途知返。

若和身旁朋友說起修行,總是未免有些過於執著的態度---「不要修行,不要不修行。」

「不要為了修行而修行。」

該吃飯就吃飯,該誦經就誦經,該打柴就打柴,生火的時候要空心,該喝茶就喝茶,持續一年時間幫忙一位法師整理編輯他的講經錄音,到了天氣好又想看看外面的消息時,就和男朋友出門爬半個小時的山到有信號的地方上會兒網。

人在愛欲里,獨生獨死,獨來獨往,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人生還是自己的,好好珍惜並且不愧暗己。

嗯,想起皈依時法師開示的一句話「慈悲做人,智慧做事。」還有時刻記在心裡的「歡喜 承當 包容 奉獻」。


謝邀。

僧人行坐住卧、行內外之禮,都是有明確規定的,可以找律藏來看看。

對於在家人,我的體會是:

1.要有分享精神。不能常常有「這是我的」的執著。

2.諸惡不作,諸善奉行。

3.盡量不擾人。吃飯不要出聲響,走路要輕緩,小事見大體。可以自己做的,寧願勞累一點,也不要麻煩別人。不擾人,就是不要讓別人生煩惱,生誤會,特別是非佛弟子。佛陀為此制定了不少戒律。

4.不隨意取。比如路上有無主的野果,隨意採摘來吃,路上有凳子,隨意去坐,這都是值得改進的行為。

5.尊重他人。因為實際上人的好壞,都是因果造成的,苛責並無意義,善於引導向善才是正確的選擇。

6.不逾規。

7.時刻自省,懺悔。

還有很多。體現在生活狀態上,應是慎獨、謙遜、努力、平和,不落入是非計較中。怎麼說呢,在家佛弟子,如果能將孔孟之道當做是心行上的戒律就非常好了,這都是相通的。


佛子行三十七頌

  • 01、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 02、貪愛親方如水動,嗔憎怨方似火燃,痴昧取捨猶黑暗,離家鄉是佛子行。
  • 03、遠惡境故或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 04、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捨去,舍現世心佛子行。
  • 05、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 06、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 07、自身猶築生死獄,世間天等能救誰,故於救度不虛者,歸依三寶佛子行。
  • 08、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說為惡業果,故雖遭遇命難緣,終不造罪佛子行。
  • 09、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
  • 10、無始時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 11、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故於自樂他諸苦,修正換是佛子行。
  • 12、彼縱因貪親盜取,或令他奪一切財,猶將身財三時善,迴向於彼佛子行。
  • 13、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
  • 14、縱人百般中傷我,醜聞遙傳遍三千,吾猶深懷悲憫心,贊他德是佛子行。
  • 15、縱人於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於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 16、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讎,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 17、同等或諸寒微士,雖懷傲慢屢欺淩,吾亦敬彼如上師,恆頂戴是佛子行。
  • 18、雖乏資材為人賤,復遭重病及魔侵,眾生罪苦仍取受,無怯弱是佛子行。
  • 19、雖富盛名眾人敬,財富量齊多聞天,猶觀榮華無實義,離傲慢是佛子行。
  • 20、倘若未伏內嗔敵,外敵雖伏旋增盛,故應速興慈悲軍,降伏自心佛子行。
  • 21、五欲品質如鹽滷,任幾受用渴轉增,於諸能生貪著物,頓時舍是佛子行。
  • 22、諸所顯現為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於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 23、設若會遇悅意境,應觀猶如夏時虹,雖現美麗然無實,離貪著是佛子行。
  • 24、妄執實有起憂惱,諸苦猶如夢子死,故於違緣會遇時,觀為虛妄佛子行。
  • 25、求覺尚需舍自身,何況一切身外物,故於身財盡舍卻,不望報是佛子行。
  • 26、無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豈可能,故於三有不希求,勤護戒是佛子行。
  • 27、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於諸眾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 28、唯求自利二乘人,猶見勤如救頭燃,為利眾生啟德源,發精進是佛子行。
  • 29、甚深禪定生慧觀,能盡除滅諸煩惱,知已應離四無色,修靜慮是佛子行。
  • 30、無慧善導前五度,正等覺佛不能成,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
  • 31、若不細察己過失,道貌岸然行非法,故當相續恆觀察,斷己過是佛子行。
  • 32、因惑說他佛子過,徒然減損自功德,故契大乘諸行者,不道人過佛子行。
  • 33、貪圖利敬互爭執,聞思修業將退失,故於親友施主家,離貪著是佛子行。
  • 34、粗言惡語惱人心,復傷佛子諸行儀,故於他人所不悅,絕惡言是佛子行。
  • 35、煩惱串習則難治,勇士明持正念器,貪等煩惱初生時,即摧壞是佛子行。
  • 36、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恆系正念興正知,修利他是佛子行。
  • 37、為除眾生無邊苦,勤修諸行所生善,咸以三輪清凈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  

    做到是佛弟子,做不到都是佛教愛好者,難。


    enjoy the power of now

    如無必要,不去繫念過往;

    如無必要,無需推測將來;

    如無必要,無需評斷是非;

    絕大多數的時間裡,真的毫無必要運籌帷幄,當生憂死,飽臨愁機;

    更毫無必要,對生活里的每個人,每個事下一個預判和定義,

    他們都是如來地起的,鮮活的,輕靈的,無限可能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不要自造障礙。

    願你當下能見這個清涼世界。


    可以感受到師兄信仰的堅定與虔誠,隨喜讚歎。不過我覺得你現在最要緊的或許是找個師父,有師父的指點在修行的道路上可以避免很多彎路,這是自己的親身體驗。可以去寺廟做做義工一類的,就會有緣與出家師父相識,把你面臨的疑惑告訴他們,他們都會很慈悲地為你解答。

    至於一個佛弟子該有的生活狀態,我覺得至少應該是比學佛之前快樂的、寬容的、帶有感恩心的。於我自己而言便是這樣,學佛之後不像以前那麼自私了。以前我是比較以自我為中心的,什麼都是自己開心就好,而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現在雖也沒做到給身邊人帶來多大的歡喜,但至少我不會讓別人因為我而受到傷害或是不開心。我在盡自己的力量帶給身邊人溫暖和善意,哪怕只是給別人展現一個美好的笑容。

    學佛之後我確實變得愛笑了,這是因為有一次我跪在佛前念發願文,突然醒悟過來,佛永遠都是保持著微笑的誒,心裡莫名的感動。佛對每一個眾生都是這樣微笑著,愛憐著,保護著,從未改變,也沒有分別心,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心和安全感。那時我就在心裡下定決心我要向佛學習,學習佛的慈悲與愛。智慧上的提升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了,所以我決定我要像佛一樣保持微笑,而且笑得真誠、有愛。

    兩個多月前找工作,面試英語老師,走的時候校長給我說他們都特別喜歡我的笑容,讓我第二天就去上班。現在跟同事們都相處得很好,大家都是喜歡我的。我也過得比沒學佛前開心很多呢。

    還有就是雖說身為佛弟子要懂得包容、忍耐,不過我自己是能包容的包容,包容不下我就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幹忍,更不會逼自己做違心的事情,不管事情的好壞。就是保持自己原本的性格特點吧,不會說佛教徒就是溫柔順從或是好好先生的模樣。


    想說的是,和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我在吉林省某三本渣渣學校,和你差不多?現在在浙江省杭州市溜達,哈哈,可是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

    高三皈依的。

    那個時候因為家裡一些事情很焦慮,整個人都像個「小老太太」……這是後來別人告訴我的當時對我的看法。

    我家附近有一個景區,山頂有座新建寺廟,某個半夜兩點,我敲了爸媽的門,叫媽媽去我的房間告訴她我要去寺廟……簡直莫名其妙……我現在也難以解釋,畢竟我是一個接受了辣么多年馬克思唯物主義理論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第二天,我換上色系偏暗的衣服,穿上我華麗麗的校褲就去了。換這個衣服是因為去寺廟最好不要穿太花哨……至於校褲……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穿!

    到寺廟第一天,一個老居士帶著我去觀音菩薩前磕頭,第二天早上好早好早起來那個殿堂挨著點香、燭,繼續磕頭……這個時候我對佛沒有尊敬沒有信仰,但是心裡難受的事情很多,早上上早課拿著書我也聽不懂他們念的是什麼,我就盯著佛像看,看著看著就想哭。後來有個師父給了我一本書,忘了書名,有句話大概是「感謝佛陀,讓我不再是一個漂泊的人」。這句話對我感觸最大吧,此後,每到一個地方,我都莫名想去拜訪當地的寺廟。

    初入佛門,你覺得自己的信仰很崇高很偉大,可是別人卻不理解,內心會更煩悶。如果學佛讓你與人相處更困難,我想可能是有問題的。

    我個人會比較喜歡一些佛家偈子,也有摹過《心經》,更重要的是煉就內心的強大。

    可以靜靜心讀讀佛經,抄經,都不錯。

    我現在每次遇到有人去世,就會不自禁地念七遍往生咒……


    怕寂寞,是修鍊的大忌!歷史上很多人密修獨修的時候,都主要是克服這方面的執著。今天的修鍊者各有長短、各有前緣,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帶有那些時候遺留下來的東西!那或許正是你整體生命的不足所在!所以,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不管一個修者的根基如何,悟性如何,攜帶的德與業力的大小如何,忍耐力如何,他的修鍊道路都是建立在勇猛精進的基礎之上的!根基好的要勇猛精進才能回到他在高層次的來源地,根基不好的也要勇猛精進才能回到他在低層次的來源之地。依次類推。如果根基好,不精進,或者根基不好不精進,都是一樣圓滿不了的!在真修者看來,如果最終出不了三界,就是白修!所以,偶然和必然之間,沒有包括進去這個精進的意志。當然了,根基大多決定悟性,而悟性又大多決定精進成度。確實存在此一法則。但他不是絕對的。關鍵在於修鍊人的那顆返本歸真的心,那是最珍貴的!


    小徒弟問我,師父啊,你為什麼一直都那麼快樂。我回復他,因為我發現這世間根本沒有人比我更難看,所以我永遠活在分享美好里,因為牙大,所以也不願意抬頭走路,以免磕傷旁人。

    延參法師《這都不叫事兒》


    謝邀!

    讚歎!讚歎!年青人能有如此堅決心是在難得!當同伴們都在被自己妄想牽著走的時候,題主能夠堅定依教奉行實在是難得,非常難能可貴。

    佛教徒的生活應該如何?《十善業道經》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這個雖然不是成佛的法門,但是不墮諸惡作為基礎也是不錯。

    至於什麼前世之類的,求菩薩之類的,或者是什麼潛能開發之說,先別去想這些吧。好好跟著基本的開始學修。

    佛弟子其實不會和人家格格不入,而是很容易接觸。當然,人家去打架吸毒之類的就別去了。其他的健康活動也要多參加喔,去打球去運動,看場電影的,去旅遊之類的,都是很好的認識佛法的方式呢。「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禪宗六祖惠能說的。


    謝邀。

    從我本人十多年的學佛修行體會來看。最好先從凈土法門開始學習修行。簡單、入門快。

    內心會較快有所依託,並能儘早地建立起對學佛修行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以後在修行上走彎路。

    經論可以多看,以解決自己學修中的疑問。但首先要精通凈土法門的理論。然後再推及其他。

    這是我本人的學佛修行中最重要的經驗,僅供你參考。


    謝不知道是誰邀。

    答:要多正常有多正常,吃飯睡覺上學逛街遊戲一個不落。修行,一可解為修正自己的言行;二可解於紅塵中煉心。

    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用心做好當下的事,並時時觀照內心清潔內心。因為我讀高三平時挺忙的,不可能天天打坐持咒念佛,但用心學習、真誠待人、收束雜念何嘗不是一種修行呢?不在乎形式,有心就好。

    至於作者的問題,我覺得不是問題,沒必要特意宣揚自己信佛什麼的。至於打坐燒香念佛自己默默待在房間做就好了,如果和家人朋友太多爭辯,生起怨恨反倒不美。

    請勿怪我直言,題主覺得室友低俗這種優越感可不好,既然真的不喜歡,何用掛在心上?而且宿舍環境越差豈不是更能磨練你的心智,何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他們呢?就算影響不了,您也算出淤泥而不染了。至於向周圍人宣揚佛法我覺得這倒不必,強扭的瓜不甜,眾生因緣各不相同,有這緣的人自然會靠攏你,無緣的人你同他宣揚佛法反倒怪你封建迷信。

    以上。


    師兄原來問的問題是「在家居士的生活狀態應該是怎樣的」,我把這個問題改一下:「在家居士應當如何修行」。這兩個提法看似不同,實則無別。需知佛法於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將生活與修行強分為二,即非佛法。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也慎重的回答:

    一、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最好是菩薩戒。

    二、對佛法生凈信心,所謂正信,信愈堅,則中途自無退轉。

    三、常發大願,不僅要自己了脫生死,更要救度一切眾生。何以故?《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四、親近善知識,常隨具德上師大德修學。如今末法時代,佛雖涅槃,正法由師師相傳,即是佛傳,善知識與佛不二,十分恭敬,即十分親切,即得十分利益。

    五、擇一適合自己根器、秉性的法門,或參禪、或修密、或念凈土,勤修精進、慎勿懈怠,此生決定要見性成佛,決不回頭。

    六、所行世間、出世間法一切功德普皆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最後送師兄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其中深意,細細參究。

    祝願師兄早日成就,利樂有情。


    複次長者。居家菩薩。為上士行。不為下士行。
    何謂上士。如法於財 不以非法。
    以正法不邪。不務於邪。
    奉行直業。不嬈他人。
    布施說法。念於財物為非常想。
    多為善事。孝養父母。常好布施。以等稟與門室親屬。
    知識交友。人客下使。教以上法。
    所為如法。棄捐諸擔。及為一切卻五陰擔。常志精進。令諸擔不起。
    令不學弟子緣覺之乘。開導誨授無厭足人。
    於身所安為 念非常想。
    欲寧一切。若有利無利。若譽若謗。若有名若無名。若苦若樂。
    已過世間之所有法。心無憍慢。不著貧富。不著財利名譽苦樂。
    如世法行 行於正法。審住正諦 護於道家。
    救助凈行 正住佛道。卻諸瑕穢。
    常有等心 具足所願。亦令他人 具足其願。不舍所行 令人亦爾。
    所作究竟 無有猶豫。常有反覆 所建輒善。
    見貧窮者 矜濟以財。恐懼者 為無畏救。愁憂者 慰除所患。羸劣者 喻使忍辱。豪強者 令無憍慢。貢高者 令不自大。
    奉敬尊長 咨啟舊德。親近博智 請問方術 以悟其疑。
    常為直見 心無諂偽。等哀一切 行無適莫 無有害心。
    不別種性 無所悕求。堅住一心 好尚精進。
    與賢聖會 思自修立。見非賢者 為設大哀。住於慈悲。
    復慈於法等心。見無師法自放恣者。如所聞法 為解開導 聞已思義。
    於諸愛欲 伎樂之樂。為非常想。
    不惜身命 念如朝露想。計財 如幻泡想。
    眷屬 為仇怨想。婦子男女 為無黠地獄想。一切所受 為苦想。舍宅產業 常為遠離想。
    所求索 為善本想。家室 為種想。親屬知識 為地獄傍想。晝夜無異 為等想。
    身無要 當行要。命無要 當住要。財無要 當令要。
    何謂身要。能勞來於人。恭敬承順。是為身要。
    若令善本不減。使功德常增。是為命要
    於諸法無所受。不著財 能布施。是為財要

    長者。居家菩薩。以是比像而立家地。是為上士居家行也。
    不失如是無所著等正覺之戒。則為至誠。所為如法不轉不退於無上正真道。


    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

    又「直心是道場」 此直心為十心:一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原底故。三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舍離故。五無間心。謂觀此真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七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通不二,還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十圓明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主要看你如何理解佛教了。我就自認為自己是佛弟子,但從不燒香拜佛,也沒刻意持任何戒律,只是看些佛經,經常打坐,思考佛的思想核心是什麼,哪些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如此而已,我也沒跟別人說我信佛,說了別人也未必信。日常該幹嘛幹嘛,想幹嘛幹嘛,因為我覺得持戒會讓我很煩惱,而佛教最根本的目的是讓人消除煩惱,二者衝突時,我當然就選擇不煩惱的方式,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無所住而生其心」。哈哈


    瀉藥。

    目前周圍也是沒有人知道我信佛。

    修行確實略受影響,一般我都背著人修。

    學校宿舍樓頂。教學樓樓頂。圖書館消防通道。特別偏遠的自習教室。都是從早到晚沒有人的修行聖地。

    從學校回家。出門散個步的功夫可以讀讀地藏經。

    。。。。。。。。。。。。。。。。。。。

    其實我的生活比沒信佛之前沒有太多不一樣。

    既然在家,那日常生活也要兼顧,要過得好。家裡人看你信佛不影響生活。也不會過分干擾。

    對於朋友。他們不問。我就不說。沒必要刻意標榜自己是站的高高的佛教徒。更願意避免別人不敬三寶。

    至於傳教,現在想太早了。現階段任務是自己學的好。

    。。。。。。。。。。。。 。 。。。。。。

    我的打算是

    將來我如果有了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被人尊敬的實力。

    那時候再公開自己是佛教徒。

    這樣做,一是為了保證佛家弟子在外人心中的形象。二是為了自己修行少點麻煩。

    況且,此時此刻公布信仰完全是自找麻煩。希望阿彌陀佛能有更好的辦法。但現階段只能這麼做。

    以上建議,希望能對你略有幫助。


    「試想能否迴避它們,待時機成熟再解決它們?望同修發表高見,感恩合十!」

    待時機成熟再解決——可謂道心不退。

    因此,可以迴避。可以隨緣變化。

    此名境由心轉是也。

    好事。

    別有障礙。


    不得依僧則依佛依法,常禮佛,多讀經。凡事能忍則忍。常省自身。不得修禪定,則多研佛法,若要為修法打基礎,則可詳究《瑜伽師地論》。


    其他人不知道,以我個人來說就是每天參禪。


    總綱:發菩提心。

    行為:不侵害他人及畜。

    動機:利益他人。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之後有沒有人修行成佛?為什麼?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修行成佛?
    為什麼好像知曉佛經之後卻沒有功德了?
    如何打破二元對立,無有分別心?
    分享一些有趣的佛教幽默故事或者高僧(要現當代法師的)的幽默開示?
    修行是為了什麼?信仰和修行有何區別?

    TAG:佛教 | 佛法 | | 學佛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