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人冬天的衣服會產生靜電嗎?如果產生了,他們是怎麼看待的?

晚上關燈睡覺的時候,脫下衣服能看到靜電,有的還比較明顯。有光有聲音。所以就比較好奇中國古代沒有電力,那麼古代人會遇到類似的靜電現象嗎?如果他們有這種現象,他們是如何對待的,或者是什麼反應?


斗戰死亡之處,其人馬血積年化為燐。燐著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見。行人或有觸者,著人體便有光,拂拭便分散無數。愈甚,有細吒聲如炒豆,唯靜住良久乃滅。後其人忽忽如失魂,經日乃差。今人梳頭著髻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吒聲

晉·張華《博物志·卷九》
==============================
我答題時候就是上面那個樣子,重點已經加粗了,然後評論區說是磷化氫不是靜電……還有個人給贊了,大吃一驚,我還是多說兩句吧。
博物志這本書雖然算不上嚴格按照按照條目分但是多少也是分段的,為什麼我要多複製一段呢?
誠然,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是知道磷火的原因的,但是古人不知道

這個字就是那種閃閃熒熒的火的意思。是描述鬼火的外在現象的辭彙。

鬼火=閃閃熒熒的火=燐

恰好,靜電的火光也是閃閃的,也有噼里啪啦的聲音。這些現象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很正常,而且說實話,兩者很像。

靜電現象=閃閃熒熒的火=燐

所以靜電現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和磷火現象一樣,都叫燐。

《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有靜電現象,但是說的不那麼清楚罷了。

甑終不墮井,抽簪招燐,有何為驚!……物之所為,出於不意,弗知者驚,知者不怪。

古人嘛,覺得靜電的火光和噼啪聲和與鬼火差不多。當然你我都知道,不是這樣的。


大搬運之術:人類對電的認識是從靜電開始的。對靜電現象的發現和認識,和西方一樣,我國也是很早的。西漢末年的《春秋緯·考異郵》中就有「(玳)瑁吸芥」的記載。王充的《論衡·亂龍篇》中有進一步的記載:「頓牟(即玳瑁)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他類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氣性異殊,不能相感動也。」 意思是在說,經過摩擦了的玳瑁(琥珀)能吸引芥籽,磁石能吸引鋼針,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的「氣性」相同,能相互感動;其他看起來與芥籽、鋼針相似的東西,但因與玳瑁、磁石的「氣性」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感動。東晉的《山海經圖贊》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即「慈石吸鐵,玳瑁取芥,氣有潛感,數有冥會。」也把靜電和靜磁並列,同時認為是某種「數」在起作用。西晉時張華(232—300)撰寫的《博物志》中有這樣的記載:「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也有吒聲。」意思是說梳頭、穿脫衣服時,常發生摩擦起電,有時還能看到小火星和聽到微弱的響聲。古希臘是西方電磁學的發源地。在古希臘的文獻中記載了一些電磁現象。柏拉圖(前427—前347)曾提到「關於琥珀和磁石的吸引是觀察到的奇事」。表明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臘人就發現了琥珀吸引小物體的現象。琥珀是松柏類植物的樹脂流入地下後而成的化石,多為具有黃色光澤的透明固體,古希臘人習慣把琥珀當作高貴的裝飾品,經常帶在身上,這樣就容易發現它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2500年前左右,古希臘哲學家塔勒斯在研究天然磁石的磁性時發現用絲綢、法蘭絨摩擦琥珀之後也有類似於磁石能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所以,塔勒斯成為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靜電實驗者。


梳頭的時候心想:天將降大任於我也


好像古代人穿著都是棉麻製品,北方人穿皮毛,沒有化纖塑料與之摩擦。放電現象極少極少。古代沒有電的概念。就是觀察到了放電現象,他們也會歸類於宗教方面!


陰陽交感,天人感應,我猜的,沒證據。。。


推薦閱讀:

TAG:自然科學 | 靜電 | 物理科普 | 古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