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爭搶玩具時總讓自己孩子讓步對不對?

小孩的爭鬥很多時候讓大人都素手無策。

我因工作需要回娘家居住,帶著三歲的女兒一起。女兒有個與生俱來的壞毛病,喜歡別人在玩的東西。所以爭搶時常發生。

期間棍棒和細心長談都是時常交替使用,尤其是差不多年齡的小侄子同個屋檐下生活。我簡直要做分分鐘調解員十分心累。

現在大起來也收斂了,然而還是時有發生,於是讓我為難的事也來了。

因住娘家,大多玩具是侄子的,以前我們教育小孩是別人手上在玩的玩具你不能搶,等他玩好了你在玩,可現在女兒在玩了,小侄子卻霸道要搶,或者不一定搶,而是先說給他玩,其實是有強迫語意的,如果不給就動用暴力或者發脾氣,或者跟我說「姑姑XXX不給我玩那個!」

這個時候我忽然發現我竟然一直都讓我女兒做了弱勢的那一個,1、(不是先拿到)搶東西不對你必須還給他! 2、(先拿到的情況)這東西是他的你還給他,這個不要玩。玩別的。3、(自己的玩具而且自己在玩)哥哥想玩這個你給他啊別這麼小氣要學會分享。……總之不管是哪種情景都必須讓我女兒做出讓步。我現在深怕漸漸把孩子的性格都教懦弱了。

另一方面,我發現現在小侄子的性格越來越強勢,我嫂子是不管這事的除非打架,我女兒小時候因搶東西抓傷過她表哥,所以為此我們都是把我女兒擺在錯的、凶的那一方。後來就算並不是她先動手,打架了也習慣忽略或勸停她的哭鬧。打人的話就會嚴厲批評,被打了哭鬧也得勸她不要哭了又不痛,自己玩,知道哥哥會打人你還跟他玩,別靠近就好了。(當然沒用她還是會靠過去)


這樣的教育方式並沒有讓兩個小孩變的和睦相處,反而水火不容,因為時常為一件玩具爭搶大人就讓她們不能在一起玩。我有時候也不許她靠近她表哥,結果兩個孩子非但沒有變好,反而更加不能容忍對方碰自己的東西。

這樣下去是否會影響我女兒長大後的性格?


作者:媽咪OK育兒交流群成員 可媽貓胖


上個月,我帶女兒去遊樂場玩,她和一個差不多大的白人小姑娘同時看中了一輛小火車。倆人都伸手去抓,僵持不下。

我正打算讓閨女放棄去玩別的東西。白人小姑娘的媽媽走過來。

「很抱歉,我剛才沒有看到發生了什麼。她們倆誰先碰到的火車你看到了么?」

我搖頭,表示也沒有看清楚。

「那Lily,你和她輪流玩好么?你玩一會兒要給她玩。」

哇,我還在糾結怎麼帶孩子離開,她兩句話迅速緩和了局面,既跟我表示了歉意,又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同時也沒讓孩子覺得媽媽沒幫別人。

比較之下,我想帶著孩子放棄轉去玩其他的方式顯然弱爆了!

孩子們在一起玩,難免有爭執和各種突發情況。這個時候爸媽的態度非常關鍵。處理好可以加倍促進孩子對爸媽的信任和依賴,處理不好很有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去彌補。


1、要讓孩子覺得你和他站在一起

後來的一次,我帶閨女在遊樂區玩。閨女爬上了她看上的小凳子坐著,正在那兒美滋滋,來了一個小姐姐,二話不說就上凳子,小屁股還擠啊擠的,好幾次把閨女差點兒擠到地上。

我一邊護著閨女,一邊心裡生著悶氣,心想這誰家熊孩子也不管管。按照慣例,我等了一會兒。在等待這個小朋友家長的出現。這個時候,我閨女已經被這個姑娘擠得嗷嗷叫,眼睛一直盯著我,希望我能為她做點兒什麼。

換作原來,我肯定就帶著女兒讓開了。但是自從有了上次的經歷,又看見女兒渴求幫助的小表情,我改變了主意,為了她,應該做點兒什麼。

我拍拍那個小朋友的肩膀,蹲下來和她說:「這個位子,我閨女先坐著的。她還是個小baby不會說話,但是她的表現告訴我她並不想離開這個位子。你們可以輪流坐,等一會兒可以嗎?「

沒想到,那個小姑娘聽到很配合地下了座位,小聲說了一句:「sorry」。

女兒緊張的表情立刻緩解了。

所以,維護孩子合理的權益,給予適度的支持是可行的。她本來就沒有做錯,我們不能一味謙讓而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和別人一夥的,那會讓她有被「傷害」的感受。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是——「媽媽會和我站在一起」。

如果你想懂孩子,也請要記得時常蹲下來。

2、蹲下來,你會更懂孩子眼中的世界

剛在美國那會兒,有一次去郵局寄東西,正排著隊。前面一對父子,爸爸牽著兒子站著。忽的,高個子老爸跪了下來(是不是有點誇張?所以立馬吸引了我的注意)。原來兒子要和說話,他想認真專註地和他交流,所以要保持視線的平行。

那個溫馨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所以在我有了閨女以後也嘗試著經常和她平視交流:如果她站著,我就蹲下來,或者跪著;如果她躺著,我也時常陪著她躺著。

在真的這麼做之後,我才發現這個看似很隨意的小舉動,背後的魔力有多大:和女兒視線在同一高度的時候,我會知道前一刻她的焦躁只是因為一個小柜子擋住了她;和她一起躺著,她呵呵地樂,會發現原來她看到有氣球從天空飄過。

目光平視的交流,讓我有了一種是在和同齡人交流的「錯覺」。我能理解她的哭,理解她的笑,理解她的鬧。我發自心底的尊重,她完全都能感受到。

3、以對待成人的尊重去對待孩子

在美國家庭中,爸媽對孩子都毫不吝嗇於說「謝謝」、「對不起」、「你真棒」這樣的話,別覺得那是刻意,他們真的是由衷的讚賞和道歉。

有一次我帶閨女在院子里遛彎,隔壁鄰居老太太看見了我閨女,跑來和她聊天。倆人互相打了招呼以後,閨女看著那個老太太張開雙手示意抱抱。老太太開心地去抱她,可是閨女突然改變了主意,擺手不要抱。那個老太太見狀馬上把手縮回去,一臉抱歉:「對不起,我以為你要我抱你。」

這都要說「對不起」?你可能和我一樣會覺得意外。但如果把孩子當成人看,你肯定覺得可以理解了。如果對方明確表達了自己不喜歡,我們也會覺得抱歉,不太會免為其難。

不要以為成人世界的尊重用在孩子身上太「超重超量」了,事實上,用在孩子身上,我們會收到更高的回報。

我在澳洲的時候,住在homestay家(寄宿家庭)。這是一個白人家庭,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和兩個兒子。雖然大兒子5歲、小兒子3歲,家裡的事情,他們已經參與討論了,總是會發表很多意見。有一次我問女主人:「你覺得孩子們懂嗎?聽他們說一堆,你為什麼總是那麼有耐心,真的有用嗎?「女主人說:「尊重他們,他們給出的想法能啟發我很多。」

4、熊孩子變暖娃,一切取決於你們

你懂孩子,你理解他,他也會相應地回你。而如果在家庭關係中,每個人的言談舉止都是充滿著善意、關愛、尊重,再怎麼熊的孩子都會變得很暖心!

有一年的母親節,那時閨女還沒出生,正好那天去超市,在母親節禮物貨架前面,就看一個個肌肉男老爸們帶著孩子們給挑花挑賀卡挑氣球挑禮物。那個貨架前沒見著一個女人。這些肌肉男老爸每個都是牽著一溜孩子,選好禮物高高興興回家。時不時還能聽到爸爸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媽媽肯定喜歡!」「她肯定會很開心!」

從小感受到愛的氣息在爸媽之間流淌,孩子會自帶「溫暖」的氣質。再說回前面提到我在澳洲留學寄宿的那個家庭。我曾經參加過Ben和Kelly(這家的爸媽)給孩子祖父母辦的生日宴會。那是一個周末,Ben和Kelly秘密叫來了祖父母的朋友們,大家都盛裝聚在後院,靜靜等待祖父母的到來。在祖父母快到的時候,小兒子被派去在前院騎著小自行車打探祖父母的行蹤。當時大家屏氣凝神,好像等了很久,小兒子突然騎車進了後院,小聲說:「來啦」。當祖父母走進後院門的那一剎那,大家全部跳了出來,拉響小禮炮,給他們擁抱,給他們親吻,還有生日歌。整個場面每次想起都會有溫馨地要落淚的感覺。

後來,有一次Kelly過生日,兩個小男孩跑來找我,說要給他們媽媽一個驚喜。然後這倆娃娃就這麼窩在我房間里畫啊寫啊,給媽媽做了一張生日賀卡。我負責幫他們打掩護。最後,大一點的哥哥讓我寫I love u,他照著端端正正描到了生日賀卡上。然後他們讓我在晚上爸媽睡覺以後放在廚房檯子上。我照做了。結果就是,Kelly感動到流淚。

他們不就是學著爸媽去愛嗎?這樣的親子關係,一定是我們都想要的!


謝謝邀請!

首先,一味地要求孩子讓步,孩子會對父母產生不信任感的。所以應該教會孩子遵守遊戲規則,懂得先來後到的道理。

其次,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父母一定是站在自己孩子這邊的,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知道爸爸媽媽會保護他的。

最後,在小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如果情況還好,可以盡量讓孩子們自己想辦法解決,看看怎樣安排會更好,雙方都能接受。這樣有助於鍛煉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是你看到別人家的倆孩子在搶東西,你會怎麼做?
讓他們搶嘛!小孩子喜歡,護著,沒有明確的界限,溝通不成熟,靠搶東西的交流方式是正常的。一般建議不用管,管多了就是害。你總說自己家孩子,自己設想是你家孩子的角色,你什麼心情?搶不到或者很想要,搶到了看到另一個小朋友沒得到的失落感等等已經足夠他成長的了。你如果在來一盆冷水,那真的是加劇了心裡感受。
讓小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他才能學會解決問題,很多時候孩子的成長不是靠你語言教授的,是他自己經歷來的,那才不是空話,而是實際屬於他的經歷。
不要以為孩子不管就不會,或者學歪了,人性本善,每個人內在成長都希望往好的方向的!
如果孩子打起來,簡單拉開就好了。由他們自己解決…


作為一個7歲小女孩的父親,同時也是教育心理專業科班畢業的,以前偶爾也面臨過類似的問題,我的想法僅供參考。

題主面臨的問題和擔憂都是基於你自己的想法,你有跟你女兒溝通過嗎?三歲的孩子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基於孩子的想法來解決問題才是正道,而非大人的想法。

1、大多玩具是侄子的?與生俱來喜歡搶別人東西的壞毛病?既然都是別人的玩具,估計倆孩子的年齡都正處在區別「自我」和「外在的階段,不願分享和獨佔很正常。女兒需要富養,如果玩具和食物等方面很匱乏,去爭搶乃是生物本能,這也很正常。

可以參考我的案例:女兒以前喜歡吃巧克力,每次逛超市都要選一點,但巧克力吃太多對她身體不好。那次在超市我對她說,今天為了獎勵她(找了個由頭)可以多買一點(畢竟還是小貴),她選了三盒不同的小包裝巧克力,接著我從貨架上一次給她各拿了五盒共十五盒。然後估計大家都猜到了,她以後對巧克力再也沒有丁點熱情了。同樣對於玩具,我與女兒約定積分制,積分換零花錢,自己存夠了自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在玩具品質上,我也只選貴的給她,比如她喜歡公主,我就趁出差到陸家嘴迪士尼旗艦店給她買迪士尼正版的公主,她對街邊那些劣質的公主沒什麼興趣了。看到這裡估計有人說你這炫富好low,第一我家也沒什麼錢,第二主要是想講這麼一個道理。那怎麼在沒錢的時候讓孩子不覺得玩具太少呢?無處不玩具。我小時候也沒有玩具啊,我們自己動手捏泥來做車、用柑子做水車、用撿的廢舊玩具上的電動機做潛艇、用草編小動物、對著斑駁的牆壁編自己的故事等等。我有時間了就喜歡帶著女兒去郊外「冒險」,野外太多太多可以玩的了。。。

2、關於爭搶本身,我覺得沒什麼不好的,幹嘛把你女兒非要教成謙謙君子似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女強人也未嘗不可。如果還爭搶的話,建議可以和你的女兒溝通:1、只描述當時看到的爭搶事實,問她當時什麼情緒感受?2、問她當時想怎麼做?3、想達到的心底里真正的目的?4、怎麼才能最好的達到心底里真正的目的?這樣做可以讓孩子適當的釋放情緒,同時識別她這樣做的真正目的,並且幫助她達成,避免進入爭搶的是非論中。

根據我小孩的經驗,首先,聽她說本身就有意義,她說完之後能感覺到她身體都要放鬆一些了。其次,要識別孩子到底是暫時喜歡這個單獨的玩具?還是喜歡長久的佔有這個玩具?還是喜歡「我有但別人沒有」或「別人有的我都想有」的這種感覺?如果是純粹的喜歡或者佔有,那就自己去買吧。如果很難買或者其它的想法,那就讓孩子跟侄子協商,把玩具分兩堆,上下午各玩一堆。實在不行就親自上幫忙協商。如果還是不行?嘿嘿,我自己的小孩說想打跟他搶玩具的小孩(在遊樂園中,設施共享),我毫不猶豫地支持,你去打(到旁邊,私下說),我來負責。有人說你這樣好暴力,孩子肯定有暴力傾向。事實上,我家孩子很講理,更很少付諸於武力。我這種表態更多的是對孩子的一種表態,表示跟她站在一起,爸爸堅決支持她。我始終覺得在社會上沒點狼性,處處被欺負,會越來越被欺負。

3、搶玩具這事是否會影響你女兒的性格?這個太難說了,每個人覺醒的時間不一樣,目標也不一樣。我是記不得三歲有沒有跟人搶過東西了。而我要說的重點是,題主本人的性格和處事方式肯定會影響你女兒的性格(手動歪嘴笑)。從這個小事上來看,題主還是很理性很克制很知性,但跟你嫂子的洒脫比起來,就感覺讓你女兒稍稍受委屈了。

所以呢?我的意思是,以你女兒的角度出發和思考,你能幫就幫,不能幫就自己去買,洒脫一點,別這麼累,累著你自己累著你女兒,何必呢?!


會給孩子灌輸正能量的道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意和懂得與朋友相處的方式


從題主對問題的描述來看,個人認為這不是題主的教育問題,而是孩子所處環境的問題。

題主教育自己孩子的三點:

  1. 搶別人先拿到的東西不對,要「排隊」;
  2. 用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對方同意,不然就要還給人家;
  3. 自己的東西學會與人分享。

這三點在成年人看來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成年人的世界裡遵從的、崇尚的就是這樣的規則。但是孩子還不能很好的分辨是非,孩子的世界裡並沒有對此類規則形成「共識」,正處在需要教育和引導的階段。


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除了來自家長老師等權威的教育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的社會交往環境(與他互動的其他小朋友)。如果他身邊的絕大多數小朋友都遵從這樣的規則,遵從這個規則的小朋友會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的讚賞,違反這個規則的小朋友受到來自家長和老師的懲罰,那麼孩子就容易建立起正確的觀念,並不會形成「懦弱」的性格;相反,如果孩子身邊的小夥伴並不遵從這樣的規則,那麼孩子在這一規則的認識上就有可能產生衝突和障礙,產生性格上的負面影響。


而從題主的描述來看,小侄子顯然就是一個並不按照題主教育孩子的規則行事的小朋友,小侄子與題主女兒的互動關係就與題主的教育形成了衝突。(「可現在女兒在玩了,小侄子卻霸道要搶,或者不一定搶,而是先說給他玩,其實是有強迫語意的,如果不給就動用暴力或者發脾氣,或者跟我說「姑姑XXX不給我玩那個!」)


設想一下,你認為買火車票大家都應該排隊的,但是當你去買火車票的時候,其他人卻不排隊。是你錯了還是其他人錯了?


綜上,個人認為題主的教育並沒有錯,但是如果想讓孩子建立起這樣的認識,題主還需要盡量的為孩子創造一個環境(古有孟母三遷)。對於小侄子這種行為,題主即使不方便直接懲罰,也可以在私下告訴自己的女兒「他的行為是不對的」「我們不要像他學習」等等。


推薦閱讀:

該不該取消《刑法》中對未成年人減免的規定?
孩子半歲,要不要送他去早教中心,選擇什麼樣的早教機構?
怎樣有效指導一年級孩子讀書?
兩歲半的小孩如何立規矩,立什麼規矩?
怎麼教育孩子?

TAG:兒童教育 | 幼兒教育 | 教育心理學 | 親子教育 | 幼兒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