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想問,去寺廟出家修行是什麼感覺?
出家是什麼感覺?
很多人以為出家之後很清閑,實際上不是這樣,出家之後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你若在家我們承擔的是一個男人的責任,一個女人的責任,而出家以後要承擔的是一個,僧團的責任,佛教的責任,要肩負起弘法利他的責任。
具體體現在,就是參禪打坐,講經弘法,領眾修行。
寺院日程安排如下:4:30~5:00起床5:00~7:00三字明-靜坐、行香、煉功。7:00~7:45早齋
8:15~9:15煉養生功法9:30~10:30聽經-10:45~11:30行香-靜坐11:30~12:15午齋12:15~13:30養息-內省13:30~14:00拜願14:00~15:00聽經-15:15~16:00行香-靜坐16:00~17:15答疑解惑17:15~18:30藥石
18:30~19:30兩分鐘讀懂自己19:45~21:00電教片21:45~4:30止靜-反觀回答妹子:
1、去寺院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可以做在家居士,學習佛法,持戒修福。或者不一定要去寺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保持身、口、意的清凈,使我們的心常清常凈,少欲無爭,降伏自身的煩惱,這也是修行,在紅塵中修鍊。2,關於出家,我以前抄過一段話,分享給大家:
剃度出家是有關減少
剃度出家是有關捨棄,剃度出家是有關終止剃度出家是有關減低邪見和傲慢心剃度出家是捨棄惡與不善
不管是長期剃度出家或短期,都在於動機與機緣、時間,而正確的修行,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出家前,應該想好為什麼出家,及取得家人的同意、支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寺院及師父。
3、回答感受
在泰國、緬甸這些南傳國家,女同學可以嘗試短期出家,回國後可以舍戒。我在國外嘗試短期出家四個多月了,感到殊勝,身心清凈,一心投入,行禪,坐禪,生活禪,睡眠禪,行住坐卧努力學習保持覺知,從清晨起床意識醒來的第一秒,甚至要覺察第一秒的呼吸是出息,還是入息;在坐禪時放下一切念,在生活中觀察覺知自己的念,盡量做到念念分明,甚至睡覺前後,入夢的最後一念和醒來前出夢的第一念,都訓練自己覺知。在這種高度訓練自己專註、覺知,及清凈無太多雜染的生活氛圍下,我感受到身心的蛻變,內心安樂,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特別是坐禪,一個人身心不合一,他不能入定,為什麼?
因為身不安,心不能住。坐的久了,有時候我感到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象是要融掉了,你真的可以感受到心臟的跳動,血液的流動,身體改造的過程。最開始這裡痛,那裡痛,後來背後的尾閭關疏暢熱氣從督脈上來時,我真的明白了從前在雪山裡的修行人,為什麼衣著單薄卻能抵禦嚴寒,學習如何發動體內的拙火是他們修行的一部分。從身心合一再到天人合一,體會天地大道的規律,這個學習的過程很有趣。
道教清凈經上描述: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減,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即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即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甚然常寂。體會無無既無,是一個有意思的過程。如果妹子還沒想好長期出家,可以有機會嘗試體驗一下短期,
很棒的經歷。最後,修行主要還是修心,從我不持金錢戒以來,感觸頗深,前段時間寫了一點塗鴉,共勉:
—————————————————以眾生為良田自從受了不持金錢戒,往日我那趾高氣揚的腦袋是越藏越低,一顆心不得不學習柔順謙遜,因為現在自己不再是一個經濟獨立的人,在修學這段時間,需要不和金錢發生任何關係,有什麼事情,就需要藉助眾生的力量,這簡直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我在受戒前,經歷了一番複雜的心理鬥爭,我平日里追求獨立,不求人、不給人添堵,也盡量不增加他人的麻煩,這一下子,不亞於從客官身份直接降級到小二位置,心裡是萬分彆扭的!很快,這拉不下面子的考試就來了!
緬甸新年要來了,我想給大家購置點新年禮物,但人人都很忙碌,只留下隔壁的韓國妹妹比較悠閑,可關鍵是,我開不了這口!話說這韓國妹妹剛來時,有一次吃完飯洗碗,我一看她碗里有剩飯,連忙說請她等等,等我上前已經晚了,她碗一傾,飯倒了!她驚愕的看著我,不知道啥事,我一看,飯已倒,再說啥也沒用,也懶得解釋,就說算了,氣鼓鼓扭頭走了。
再以後,我見了韓國妹妹,眼睛大瞪,次而側目而行!我的本來原意是,緬甸人不易,在這裡受十方供養,剩飯損福!何況還有那麼多飢餓的眾生,剩飯布施給小狗也很好,當然,我不夠耐心,懶得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冰牆,就這樣在缺乏溝通中形成了。
平時我開不了這口,事情不大,就是需要有人陪我跑一趟,先去辦公室里領點開支,再陪著去附近的小賣部,但平日里沒有好好培育善緣,如今要求人,不亞於自毀墳墓!
後來,我還是硬著頭皮開口了,很意外,她爽快的陪我去了,我們在路上溝通解釋,分享禪修的經歷,冰牆消融,從碰面無語到相敬如賓,如同奇蹟,以前我真不敢設想。
記得六年前我第一次來緬甸,一位不持金錢戒的師父和我分享她的感受,她說,依靠眾生的力量,可以消除我慢,如今,我突然深深對這句話有了極大感觸。
是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想要撒播善因福德種子,離開眾生的良田,又在哪裡累積耕種呢?
離開眾生,在哪裡修忍辱?又在哪裡播撒波羅蜜呢?如此一想,眾生的功德實在無量,真正感恩的心,至此從內心升發。
前幾日,韓國妹妹回國,託人給我帶了餅乾和禮物,我內心裡感到慚愧十分。祈願從此以往,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消除成見,人間只留下幸福與歡樂,良田欣欣向榮,所有人都能喜獲心靈的豐盛!早安!我就是女生 之前是居士一直呆在寺院 你要知道出家人的生活很不輕鬆 出家人除了正常的上課之類的事情還會有法會之類的事情是很忙的 之前的我只是居士還忙的不行 更何況是出家師父呢 不過你可以來我們寺里試一下短期出家 女眾可以不剃度 也可以不受戒 但是八關齋戒還是得受的 因為短期出家是跟著出家師父生活所以你得受八關齋戒
恩 我現在在彌陀寺修行 題主要是想要參加我們這邊的短期出家可以私聊 阿彌陀佛之前在雞足山一個正法道場,依上凈下空老法師的「三個根」修學。都是20多歲的年輕師兄,最小的16歲。
每天生活很規律:早上3:30起床4:20—5:30上早課,內容是誦《弟子規》和《佛說阿彌陀經》,之後拜佛300拜左右6:00—7:00吃早餐,早餐時段聽經7:00習勞,大致是做一些諸如掃地的勞動8:00開始上課,班長做一些開示以後。就每個班在一個教室聽經(DVD連電視那種播放的)11:30吃中午飯,也是一邊吃飯一邊聽經13:00午休時間,可以睡中午覺
13:45午休起床時間14:00—18:00開始下午了,在教室聽經(遵循佛制過午不食,下午不吃飯)18:30—19:00上晚課,不用拜佛。到大雄寶殿誦經19:00—21:20在教室聽經,有時是開班會,懺悔與感恩之類。22:00回寮房,睡覺。總結:時間很緊湊的,除了上廁所以外。每半個月安排一次內務整理。洗衣服、洗澡之類的,平時的時間都用功在聽經聞法上。
初學者和沒有出離心和對佛法的信心建議不要勉強自己,決心也是沒有用的,我就是半途而廢的例子,開始也是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去學習的。作為在家居士在寺院修學,過的生活和出家的師兄相似,但出家師兄的言行更為嚴格,要求更高!出離心、誠敬心、以及對佛法的信心,我認為才能堅持下去。希望幫助到你。這裡正好有一個連載系列文章,忠實地記錄了一群「另類」出家人的真實生活,可以供您參考參考。
走進天台寺:有這樣一群修行人
作者:小白兔 小黑兔
題記:
2017年初,處於事業轉型期的我們,內心充滿著對未來前途的不確定與不明朗,一位朋友殷切地向我們提起:上天台山上去吧,住一段時間,並且山上有一位成就非凡的智者,可以對我們的問題進行點撥。向世外高人求教?聽起來像武俠電視劇里的情景!
不過,姑且信之。我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上山了,就此展開了一段與別樣佛法的接觸之旅……
走進天台寺(一):有這樣一群修行人
首先讓我們驚訝的是,接待我們的3位出家人竟然都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而且還是國家名牌大學(武漢大學)的高材生。當年他們在學校里都是樂觀積極進取的青年才俊,為何在此出家為僧?
更沒想到的是,像他們這樣年輕出家人和學佛居士竟還有很多。據了解,有名牌大學的研究生,美國歸來的留學生,數學博士,官二代,還有年紀輕輕就已獲得財務自由的自由投資人,就連廚房主事的也是國家高級廚師兼八級焊工,突然覺得這裡卧虎藏龍,人人彷彿都有一段精彩傳奇的故事……
好奇,讓我們詢問聆聽。
zz法師(文中皆為化名)當年勤奮好學,結識了大學裡的哲學老師,對佛學有所了解。畢業後擁有良好的工作,但卻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社會大多數人都是過著「年輕時用命來換錢,年老時用錢來換命」的生活,這種荒謬讓他警醒,他就思考著如何跳出來,找到人生的真意。
直到後來,遇到了悟樂方丈,深深被他的德行與智慧所吸引,於是他決定跟隨方丈走出家修行之路。
然而,出家的過程一波三折,首先是父母的強烈反對,甚至到寺院里哭天搶地,橫加阻攔;其次還有方丈對他的嚴苛考驗。他仍然不曾動搖,遂成所願。
而zk法師的經歷就相比輕鬆一些。他圓圓的大臉盤,一看就知道是一個淳樸憨厚的老實人。他和zz法師是武漢大學同一學院里的好同學,如果說zz法師的經歷太過坎坷,那麼zk法師簡直是傻人有傻福了,臉上始終掛著喜不自禁的憨厚笑容。他第二次來到寺院的第一天,問方丈「我可以出家嗎?」回答說「可以!」,他就決定出家了。
出家的第一天,他母親就打電話給他說,夢見他出家了,成為了一個大白鬍子的和尚。他還笑哈哈地說,「怎麼可能,我正在好好工作呢。」然後慢慢與家人耐心溝通。到現在家人都已坦然接受了,而他也很孝順善良,打算等父母年老時接到寺院頤養天年。
這就奇怪了,寺院可以接待老人養老嗎?他說,當然可以!
zm法師,出身名門望族,出家前是一位業界最高級別的工程師,可以說物質生活無憂,家庭也和睦,並無太多不如意。他說他出家是因為精神需求問題沒法解決。
他大學的一位同學喜歡研究四柱命理,算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最後竟然可以把陌生人的過去和未來算得很准,這個讓他覺得太恐怖了。若命運真的可以被算定,那人生還有什麼奔頭?再加上,他昔日健在的同學突然離世,讓他苦惱人生無常。
然而,從小的教育卻都沒有教他去認識和對待這些東西,直到他接觸了佛法,才發現佛陀正是認真思考和解答了這些問題。因此,他不再覺得俗世的賺錢、婚戀可貴,而認為解脫人生的生老病死真是大問題。
聽了他這一番話,我不禁讚歎:他怎麼會有和當年佛陀同樣的疑問和領悟呢?這麼有慧根,我們怎麼就沒有呢?
對於這個疑問,他回答說,那是「只因未到傷心處」以及世人的糊塗無明。他用一個名畫典故作解釋:一個人吊在懸崖邊的一顆枯樹上,下面有四條龍張著血盆大口等著吃他,枯樹枝上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咬,然而他卻無視這一切恐怖和危險,僅為眼前的一點蜂蜜……這幅畫就真切地反映了人生的實相。看透了這個,他來天台寺3天就決定留在這裡出家了。
不光如此,寺院里還有全家一家六口都在這裡出家的;有媽媽帶著孩子在這出家的;有孩子喜歡留在這裡學鋼琴學音樂出家的;還有因為喜歡這裡的自然環境或人文環境而出家的。寺院像一個溫馨和睦的大家庭,接納了天南海北的人,大家臉上都呈現著喜悅安詳的笑容。
對於我們這樣還在紅塵打拚的人,心中總是裝滿太多的憂愁,被太多的關係牽扯和羈絆,所謂的人生意義無非就是賺錢養家,結婚生子,老朽病死。
而這裡的人,卻好像活出了另一種優美的姿態。
當天晚上,法師還為我們準備了一份法喜殊勝的禮物——就是去面見我們久仰的悟樂方丈。
我們倆從嚴寒中,突然被帶到一個溫暖的小屋子,才發現滿屋子都是年輕的出家僧眾,他們圍繞著一位最慈祥的長者,就是悟樂方丈。見我們進屋都熱情地歡迎我們,方丈讓我們挨近身旁坐。屋子裡升著柴火爐子,一室法師的俊秀面容,在暖光中搖曳生輝,讓我們受寵若驚。
方丈微笑地看著我們,慈愛地給遞給我們餅乾、瓜子、牛奶等,囑咐我們喝茶。我們還沒有說什麼,他似乎就已瞭然我們的處境和性情,告訴了我們想要諮詢的答案。
早已聽聞方丈睿智通達、圓融無礙,許多企業家、社會成功人士都曾向他請教問題,都被他的智慧洞見與魅力所折服。這次給我們的指導,也讓我們內心安定感激。
聽說我們定的機票是3天之後,大家都勸我們多住幾天。
多住幾天,為什麼?我們迷惑著應承下來……
不過,這裡有這樣一群修行人:他們風華正茂,卻甘願放下世間的「精彩」生活而遁入空門,理由卻不是電視劇里所演的狗血情節:遭遇一番痛苦的人生經歷和沉重打擊如家庭變故、事業失敗、婚姻挫折等,而看破紅塵。
那麼,其中的緣由和精彩就值得我們多住幾日,深入探究了。
未完待續......
文章為微信號:紅安天台寺(hongantiantaisi ) 原創,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
走進天台寺(二):風景這邊獨好
第二天,我們像相識已久的故人,與各位出家法師一起跟班幹活了。
寺院的生活簡單而純潔,早飯之後開始了忙碌的大掃除。
原來,經過了一個多月的寒假以及剛剛熱鬧過的元宵節,寺院上下及山上都積攢了很多垃圾,我們就分區域撿垃圾,熱火朝天地勞動起來。
我們這才趁著白天,細細地打量寺院。相比其他傳統寺院,這裡的建築風格、花草樹木給我們耳目一新,充滿靈動的感覺;同時zk法師也給我們講述起天台寺絕佳的風水格局。
風水我們不懂,只隱約記住了,原來天台山位於鄂豫兩省交界的大別山深處,處於國家4A級旅遊景區,風景甚美,地域更是奇特。很多著名的風水師都傳言這裡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這塊風水寶地孕育了眾多的人才。光紅安這一個地方就產生了兩百多位將軍,是聞名遐邇的「中國第一將軍縣」。
大別山山脈歷史上孕育了禪宗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一路的法脈傳承,是名副其實的禪脈靈山。天台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高僧、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公元538-597年)。明朝的戶部尚書耿定向辭官後曾在此開辦「天台書院」,至今山上還留有師生可以「坐而論道」的「學子台」。
可以說,天台山的「文化氣質」也同她的自然風景一樣,堪稱絕美雙璧,不斷吸引著五湖四海,古今中外的信眾遊客,不斷上山禮佛和旅遊。
據說,靠近寺院這一側的山坡的花草樹木,顯然比山背面那一側的更茂盛,當你爬上山頂,就會看得很分明。彷彿連花草樹木都知道寺院這邊風景獨好。
還有夜裡,寺院的上空群星閃耀,銀河皎潔,而同時刻山下卻是看不見星星的。也就是說只有寺院上的這一塊天空才能清晰地看見星星。難道連天上的星星,也獨獨只照耀寺院這一塊?這真是蹊蹺。
山上的風很大,每逢冬春之交,狂風亂作,而寺院建築群這一塊,風卻明顯小很多,讓居住其中的人也感恩這一塊避風的吉祥之地,連大自然的風都繞道而走。
再看天台寺寺院的整體建築風格,透露著一股清秀明朗的新時代氣息。
與傳統的寺院廟宇不同,一貫的紅牆綠瓦和雕樑畫棟的風格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清灰瓦和青白牆。相比傳統的紅黃基調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積澱感,這種青灰白牆,脫去了皇宮大殿般的凝重,顯得低調而親切。經交流才知道,原來這樣的青白色寓意做人要清白,青還代表著謙虛、恭敬。
從山上乍一眼看去,可能還看不出底下的建築是寺院群。
又聞,寺院的所有設計和建造,均為悟樂方丈一手設計。其中的創意和睿見都令很多專業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折服。
整體看來,寺院安然地像個嬰兒,依偎在整個天台山山群的山坳里,寺廟的大廣場、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客堂、寮房都各自依山而建,錯落有致,交相呼應。這樣的設計布局比傳統寺院的緊湊布局,多了一分輕盈和靈動,正好與這些年輕的出家僧眾氣質相符,顯得銳意進取,朝氣蓬勃。
大雄寶殿正好坐東朝西,寓意著普願世人早登西方極樂世界。而大殿里的世尊佛像,是由方丈一手指定所立之處,當時很多建築師和設計師們都不理解不同意,後來才發現,指定處的地基下有一整塊堅硬的大石,正好足以承載佛像的重量。而立起來的大佛,巍峨莊嚴、安穩牢固,讓所有人都讚歎欣喜。據說建設之初還出現過牛群齊集大殿,流連不去的瑞相。
寺廟建立之初,本來很缺水,水只夠幾人喝。但是開始建寺之後,大殿旁邊的古泉「麒麟泉」「藥師泉」都湧起了源源不斷的水,曾有專家鑒定此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和抗癌元素,且是軟質水,對人體健康非常好。而音樂學院教學樓旁邊的葫蘆池,被李嘉誠的御用風水師陳帥佛批為「龍眼」,也會冒出水來。
此外,在天台山佛頂,海拔800多米的高處竟然還有著多處山泉水,如卧龍洞處的作霖池,佛頂大殿前的月牙泉古井水,泉水甘甜可口。因此,寺院現在的水足夠所有人使用。
在天台山山頂,遠看群山綿延,似乎可以蕩滌心中一切煩惱,心曠神怡。近看這裡的岩石竟然有8億多年悠久的歷史,讓人頓感人生光陰之瞬息須臾;自然風景引人入勝,足以陶冶情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令人陶醉敬仰。
此時,我們把視野拉回寺院,最奇妙的人文景觀莫過於天台寺的佛教音樂學院了。這裡就還得談談方丈建立音樂學院的良苦用心。有風水大師說,如果把大雄寶殿建在現在的教學樓處,方丈就會名滿天下。但方丈並不希求個人的名譽,而選擇了把教學樓建在此處,是為了以後這裡可以走出桃李滿天下的人才。這就是方丈深邃的智慧與深厚的德行,他比別人看得更深,更透,更遠。
以禪樂修行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佛教的首創,是天台寺的獨一無二之處。傳統的寺廟無非就是佛教廟宇,而這裡卻有一所向世界級看齊的音樂學院,裡面有優良的聲樂音響設備,專業的舞台設計,還有寬廣的舞蹈練功房。
大多數寺院法師都是參禪念經打坐,而這裡的出家人日常最大的功課,卻是修習禪樂。練習的樂器有大提琴、小提琴、單簧管、鋼琴等。除此之外,輔助課程還有英語、舞蹈、禪茶和禪林藝術等。它們形成了天台寺與眾不同,清新脫俗的禪修之道。
所以,與其說他們是在出家,還不如說他們更像是在上學——上一所更高級的音樂學校。大雄寶殿同時也是他們的「聲樂教學」教室。
以前就聽聞天台山禪樂在電視台演出的報道,令世人驚艷為「天人」。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清秀美,遠離紅塵俗世的單純美,像一朵超凡脫俗的蓮花,深深地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如今,越來越多的僧眾們在此出家,潛心修習禪樂,這或許會成為未來的一股新潮流。
說了這麼多,也許你餓了,那麼就請走進寺院的齋堂。
這裡並不是你想像的青菜豆腐、寒酸無味,而是精美烹制的素食讓你流連忘返。再平常不過的青菜,經過寺里國家級廚師的調製,吃起來都非常可口。每一餐都輪換著,不重樣:有香甜可口的米飯,有帶嚼勁的真正的老面饅頭,有營養豐富的八寶粥,有清香的枸杞山藥湯,有淳厚的粉藕香菜湯……各種飯菜一入口便知採用的是真正的天然食材,再加上天然的麒麟泉水,讓我們不禁感嘆:這哪裡是粗茶淡飯,對食品亂象叢生的城市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奢侈。
吃完晚齋後,就是寺院休憩玩樂的時候,活潑快樂的小沙彌們都開始自由地追逐嬉戲,玩著滑板和沙堆;最小的還在蹣跚學步、呀呀學語,大的十五六歲,正值青春期的花樣年華。這裡還可以打籃球,打羽毛球,踢毽子,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真是老有所養,幼有所樂,一派天倫之樂。
你還可以去觀察寺里的小生靈:走進寺門就可以看到屋樑上自由飛翔著安詳的鴿子,見人也毫不畏懼,直接在你的腳邊遊走,彷彿知道它們是很安全的,不會受到傷害。天王殿旁邊或者花木房周圍,經常會看到一群閑庭信步的雞,長得格外健壯威武。還有湖邊的5隻大白鵝助你品味「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意境。
天台寺院的生活確實讓人賞心悅目,也難怪能在短短十年間就吸引了那麼多年輕的高學歷出家人。當你走過路過,如果你能駐足詢問交流,或許就能收穫到一段或者傳奇、或者曲折、或者有趣、或者令人唏噓的故事傳說。
不用擔心,這裡的人一般都會給你熱情的回應,彷彿老朋友重逢一樣,毫無出家人與俗人隔閡的感覺。
不過說到這裡,如果你以為出家就是享受這般甜美快樂的生活,那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這背後,還有另一面我們將要述說的修行中的酸苦辣咸呢。
未完待續......
文章為微信號:紅安天台寺(hongantiantaisi ) 原創,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
走進天台寺(三):佛法修行究竟為哪般?
安然地住在寺里,我們的身心得到了足夠的休息,就開始請教佛法修行的問題。
在我們看來,天台寺的出家修行很獨特。他們出家後常住寺院,沒有金錢,沒有手機,沒有電視電腦,不能上網。每日的生活看來很單調:早課-練琴-聲樂-英語-練形體-拉琴-晚課,中間穿插著一日三餐,有時會出坡勞動。雖然有時,方丈會帶他們一起出去踏春遊玩,在大自然山水中頤養性情。或者寒假時看歷史電視劇學修行。但對於很多人來說,這絕對是很痛苦的苦行僧生活。
這樣修行為什麼能夠幫助他們追求真理,了脫生死呢?
原來我們只看到了「外在」表象,而「內在」的非比尋常,卻往往不為人知。
內在就是天台山的佛法修行理念:向內修,「以德成佛」。
什麼是「以德成佛」?
天台傳言:「欲成佛道,先修人道;欲成人道,先修六德」。「天台六德」就是:忠、孝、禮、儀、廉、恥,這是最基本的。
但方丈要求的德行比這更細緻高深,方丈自己以身作則,用他的德行不斷地示現和感化弟子們。他如世間的父母教育孩子,又勝過世間的父母,告訴他們要改造自己的性格,修養自己的情操,不斷塑造自己的心胸格局,心繫眾生,成為一個真正愛人照顧人、能包容一切人和事,對一切無私奉獻的偉人。這就是「以德成佛」。
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這樣的德行要求大多只是空洞口號,但在悟樂方丈身上都一一呈現了出來。
方丈多年來堅持樸素的生活,早期建天台寺時經常靠啃乾麵包維持生活,對世俗的繁華世界毫不留戀。現在山寺已建成,但他仍然沒有自己獨自的「方丈」之地,純粹與弟子們吃一起住一起,不講特殊,不講資歷,只為在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和關愛弟子們,他今生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把弟子們培養成一批真正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
但令我們更震驚與感動的是,他對弟子們無微不至的示範和教導,是在不斷透支著自己的身體的情況下進行的。方丈看到齋堂的工作人員很辛苦,尤其到了冬天,凌晨三四點就得起來忙活早餐,很感恩和體諒他們,所以一到年關就給他們放假,讓他們休息一下,可是誰來做早餐呢?方丈就每天早早起來,親自給弟子們熱牛奶、沖芝麻糊。弟子們流著淚說:「這一碗芝麻糊包含太多了!師父這真是在用『愛』澆灌我買點成長啊。」
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從一進入寺院那一刻起,就一直感覺到很受這裡的人熱情、貼心照顧的原因——法師「愛人、照顧人」的深厚德行在生活的點滴中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他們。所以很多人來到寺里,都感覺很舒服很親切很幸福,來了就不想走了。
所以,天台寺的願景是「神聖達摩道場,以德成佛,心繫眾生,胸懷天下,和諧社會,報效國家」,這絕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真正寬廣博愛的胸懷,一種值得我們敬佩和實現的理想。
「以德成佛」看似新說,但實際上與佛陀本身的故事和法華經的講善、講奉獻,講德行相符。「以德成佛」就是用新時代語言,更精準、貼切的接引現代人。
法師們講,如果你去追求各種新鮮法門,不論練成絕世武功,還是修成四禪八定的果位,這些都比不上「修德」。因為修德,是真正的福慧雙修的,是直指人心的,而修法則可能只偏於一項。所以,天台寺流傳「修德一定是在為修法,修法不一定是在修德」的說法。
因此,如果你要問天台寺是什麼宗,他們會說是「以德成佛」。
至此,我們第一次遇見有人將佛法解釋得如此貼近大眾的心,更深刻認識到修德不僅僅是出家人的天職,而且是每個人的都適應修的,因為德行就在每人每日的一言一行中,不在他處。
文章為微信號:紅安天台寺(hongantiantaisi ) 原創,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如何才能達到大愛德行?
除了「愛人,照顧人」之外,法師們提到最多的一點就是「改性格」。所謂改性格就是逆著自己的業力、習氣來,與之作鬥爭,最終讓自己的性格變得圓滿起來。
為什麼核心是改性格?
你看張國榮的表演以及他的命運,程蝶衣的表演以及他的悲慘命運,莫扎特的天才成功與他的悲慘命運,就知道:如果由著自己的性格來,不論你多麼有才,多麼成功,最終你的性格會打敗你的一切才華。
所以,修行人修德,最需要改的就是自己的性格。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總是與生俱來地帶有很多的「私心我相」、「貪嗔痴慢疑」,悟樂方丈之所以跟弟子們吃住一起就是從細微處示範和點撥他們破除這些毛病。
比如,師兄弟之間有時也會為一些事情起爭執,但方丈就會點醒他們——當你們陷入這種爭執時,對錯已無意義,因為這體現你們倆都是小人的情操,卑微人的胸懷,相互都不能體諒和包容對方,念多少經,修什麼法都是沒用的。
而修行最大的痛苦就在這裡——必須修養自己的情操,擴大自己的情懷,堅決地與自己的性格習氣作鬥爭。
放下聲色名利,只是讓你舍掉身外之物,你並不會有切身之痛。而改性格則是對心靈的手術,要讓你由內而外,脫胎換骨,這才是深入骨髓,深入靈魂的痛。
有的弟子性格害羞靦腆,方丈就偏要叫他去學音樂唱歌,叫他在台上又唱又跳,幫他突破自己的心理防線;有的弟子心胸狹隘短淺,方丈就叫他去處理大眾事務,跟越多人接觸,跟越難相處的人相處,去培養他在一個更高更複雜的位置上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塑造他的大心胸大格局。有限的性格就像是一個有底的花盆,而完善性格、拓寬心量就是不斷地把花盆容量變大。到最後,花盆也必須變成無底,能無限容納一切人、一切事,便沒有什麼事情可以束縛你,障礙你。這樣就修成了圓滿的性格。
這樣逆著自己的習氣走,內中的痛苦就只有個人自己體嘗了。不過,方丈的教學法是非常靈活的,針對每一個人的性格因材施教,總是能恰如其分:對有的人每天都耳提面命,對有的人則只偶爾提點,對有的人極為嚴格,對有的人則經常呵護誇獎。
如果說每個人都是可以承載法脈的法器,那麼方丈的教法就是在千錘百鍊地鍛造這些法器,以讓他們更寬、更大、更堅強,以期將來成為博大、深度、謙卑的人,以人格立世,以人格贏得世人的尊重和對佛法的信仰。
聽到法師這樣講述出家修行,超出我們俗人的想像,學佛原來不僅是念經拜佛,而是這樣不斷地修德,改性格,改習氣,完善自己。
想想我們世俗之人,有多少願意這樣改善自己的呢?如果心靈封閉,學不進新事物,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不願意改進自己的性格弱點,豈不就是在順著自己的習氣、業力流轉嗎?
未完待續......
文章為微信號:紅安天台寺(hongantiantaisi ) 原創,轉載請註明原出處。
謝邀!
不過我是在家人,不回答出家人的問題。你會發現你扭曲的心靈並沒有得到改善。佛也救不了你。不要去寺廟混吃混喝了。有手有腳的自己養自己不好嗎。
找個寺院在最忙的法會期間做義工就知道了。
四月,春光,明媚
從人群中出走,走向山,走向寺廟,走向久違了的自己。
沒有預期,只是一次單純的從人群中出走。
車子在斜緩的盤山公路上蜿蜒向上,太陽從車窗照進來,遠遠長長的風從車窗吹進來,瞬間清涼。
滿耳是夏日蟬鳴,滿車裡蕩漾的是夥伴兒們歡快的談笑聲,風景入眼帘的讚歎聲。
流水嘩嘩啦啦、淅淅瀝瀝,水聲如歌,風景如畫,在畫中穿梭,一路同行,是如此富裕喜悅。
一座清貧又純凈芬芳的道場。依山而成,雄偉莊嚴。
隱隱青山,悠悠綠水,大片的翠竹搖曳,生風,風聲入耳,風過無痕,清涼在心。
每天我們都拾級而上,來到禪堂,都能看到的是大師臉上的喜悅,忙碌的身影,從一雙鞋,一件僧衣,一把勺子中,都體現著生活禪的本質。那種出離的氣魄,安住於每一件小事中,他有一種特質,在清j簡的生活中,把生活變的非常的富有。這種無所有的人生、不斷自我完善的人生、遵循大自然的人生、隨時坐在門檻上剝豆子的閑暇人生,與村民大伯分享饅頭的人生,每一刻都過的踏實,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讓這溫暖的陽光微暖自己的心靈,感恩師父。
靜修,緩慢也是一種速度
我們總是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生活被工作,各種聚會活動填滿,甚至一天之中都沒有獨處的時間,而每當 獨處時,卻只有寂寞。只有清空才能聽到內在心靈的聲音,清空才能容納新東西。
讓自己的腳步放慢,過一種慢生活,緩慢也是一種速度,迂迴、曲折也是一種到達。我們在禪堂打坐,每一坐都相同,每一坐又都不相同,其中的心心念念,每個呼吸,都在靜默中,慢慢的,變化產生了,雜念離開了,呼吸順暢了,腿子不那麼酸痛了,神經也不那麼緊繃了,所有過去的視為珍貴的,也漸漸可以放下了......
接下來細密的覺知升起了,我認真的走每一步路,每一個台階,一條緩慢步行的路,慢慢走過,竟然也有很多過程,每次都不一樣。拋開執念,放下,我們才能真正聽到心靈的聲音,全部清空時的那種純粹的飽滿感;從束縛中解脫時的那種純凈的圓融感,盈滿心間。
靜修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我們和師父一起剝豆子,一個一個,靜靜的剝;我們認真的擦拭桌子,如同擦拭自己的內心;停水停電,我們沒有焦灼不安,而是不理;我們和師父們一起包包子、摘菜、聊天等,最安穩的日子,時間緩慢的流淌,心裡卻踏實安穩,內心充實的人是幸福的,雖然擁有的並不多,卻能從單純和簡樸中,明了生活的純真和喜悅,把禪融入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處處在在。
四月,在山上,與翠竹為伴,與清風為伍,與湖相擁,與落日執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禪中,大家會心微笑,世間種種,莫不是禪,只是傾心參與,欣賞感激自然 所賜,並欣賞珍重所有的緣分。
山間水潺潺,清泉本自然,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願春日裡大家皆能得此般無上溫暖。
妹子你得先把長頭髮剃光,六根清凈。有些出家尼眾會用香灰在頭上燙幾個香疤,不過現在是自願的。出家是大丈夫事,具體得看你的毅力。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龍泉寺有諸多北大清華大牛們出家這件事?
※源氏物語中那裡說光源氏最終出家了?
※最近想出家了,有沒有比較好的寺廟推薦?
※女性出家具體流程是什麼樣的?去哪個寺院
※姑娘一枚,想出家當道士,二本學校,應該怎麼做呢?
TAG: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