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戰里,37,38年,國軍雖英勇但節節敗退。為什麼日軍沒有一鼓作氣打下去,而是讓戰爭轉為戰略相持?
根據日本軍參謀本部編寫的書《大本營陸軍部》,從918事變開始,日本高層根本就沒有完整的明確的侵華計劃,包括」九一八「,」七七事變「都是中下級軍官中盛行的」下克上「思想在作怪,最終脅迫高層為下級軍官的冒進擦屁股,」諾門坎「也是個例子,不過那次被蘇聯人打慘了。像岡村寧次等人其實是很清醒的,認為日本的軍事教育本身就有問題,沒有能有效指揮像侵華戰爭這樣龐大規模戰爭的優秀指揮官。別說39年以後沒有繼續攻擊,日軍大本營本身就沒有做長期戰爭的規劃,所以到38年底就很吃力了。」南進「和」北進「派的爭執更加讓最高層的指揮變得混亂,這時候中國戰場已經成為累贅,中國不像法國那樣可以提升德國的戰爭能力,由於中國是農業國,工業能力很差,給日本」以戰養戰「方針的幫助很小。
這時候其實參謀本部已經在謀求中國事變的儘快解決了,而且有希望與蔣介石政府達成協定。」陸軍統帥部的想法是:目前以作戰解決事變暫無可能,因未能刺及其致命部位,作戰僅限於較小範圍,不過傷及其末梢部位,因此,應放棄依靠軍事力量解決事變,而以政略、謀略為主加以解決。此時,絕對要求儘快恢復對蘇國防態勢,為此,必須極力縮減對中國事變的兵力、資材和預算。「
但是此時台兒庄戰役的勝利讓日方很沒面子,尤其是「中國方面對此次戰況進行了有利、誇大的宣傳,因而不能置之不理。」加之最高統帥部無法預測中國事變最終演變,所以就仍把中國作為主要目的。但是已經嚴格限制各師團擴大戰爭規模了,所以接下來就是狂熱的師團、旅團企圖擴大戰爭的嘗試,與最高統帥部的不斷壓縮戰爭規模的拉鋸了。
其實日本中國派遣軍一直保持著壓倒中國方面的力量(包括國共兩黨軍事力量),但是珍珠港之後中國戰區幾乎成了日本新兵訓練場地,和後備資源區了,所以戰爭規模更不可能擴大,畢竟有限的資源連太平洋戰場都供應不過來哪還能讓中國派遣軍擴大戰爭。
中國對日本最大的作用就是儘力拖住了中國派遣軍,加上美國和蘇聯對中國的援助,後期國民黨和中共的軍隊還能局部反攻一下,這樣中國派遣軍本身就捉襟見肘了,對太平洋戰場的資源更困難。但要說是我們打敗了日本,那就真的不太符合實際。其實僅靠中國派遣軍日本都能從軍事上打敗國共兩黨,但是戰爭是多方面的,日本沒有能力維持取得的勝利。所以,日本如果繼續擴大戰爭,也許能取得戰鬥的勝利,但絕對會輸掉戰爭。
其實日本還是有可能打敗中國的,九一八事變時日本沒做好準備,說得過去,但是七七事變時都過去6年了,再做不好準備就只能說明日本高層的無能了。李宗仁說,假如日本在事變之前就在東北保有大量軍隊,七七事變之後,不要給中國軍隊留集結的機會,更不要被蔣介石在淞滬挑起的衝突所吸引,直接沿著京漢鐵路南下,佔領武漢然後向東攻擊國民政府,逼著中央軍決戰。只要迅速打垮蔣介石,中國問題就能獲得解決。
——————————————————————————————————————————
日本最初所謂的解決「中國事變」的標準只是讓國民政府妥協,也即是:承認「偽滿洲國」、恢復對蘇聯的國防態勢、承認日本在華北的勢力存在、取締反日活動——但這些都是國民政府不能接受的。
不是不打,是打不動了。不是沒有一鼓作氣打下去,是沒有一鼓作氣打垮常凱申。
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先看一組數據:
看看這重工軍工產量,是不是覺得鬼子蒸蒸日上?
然而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對輕工業的擠壓和對內部壓榨的基礎上的。
其中38年後人造絲產量的的急劇下降說明日本的石油佔有量已經不能夠保證輕工業的發展,更不要說民用了。而工資指數的下降、軍費開支和國債翻著跟頭的往上升,說明日本為了戰爭正在逐步壓榨國內的潛力,正在消耗它所積累的資源,經濟進入了惡循環。這種消耗是不可持續的,再龐大的經濟體也扛不住這樣的持續放血。
實際上,南京陷落以後,日本人已經意識到自己處於一種很不利的位置。於是1938年6月起,日本政府對羊毛、棉、人造絲等產品進行出口限制;1938年8月制定了國家總動員法,在金融、產業和國民生活等一切方面強制建立總動員體系;1937年制定米穀應急措施法,38年制定土地調整法,到了三九年終於制定了米穀配給統製法,開始實行糧食配給制。
日本人來中國是為了過上好日子的,不是來獻愛心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將強對佔領區的控制和掠奪,就是佔領一地鞏固一地消化一地。如果不能及時獲取佔領區的資源,那麼不但佔領毫無意義,自己也會被放血而死。
對於一個工業國家來說,佔領了城市就瓦解了國家的戰爭潛力,而對於農業國家來說不是這樣。農業國家的城市僅僅作為行政中心存在,佔領城市除了消耗兵力駐守之外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收穫,不足以緩解日本的惡劣的經濟。只有控制了農村才能獲得經濟增長所需的原材料和傾銷商品的市場,才能增加自身的戰爭潛力,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
然而農村有共產黨。
我們的戰略方針,應該是使用我們的主力在很長的變動不定的戰線上作戰。中國軍隊要勝利,必須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後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這就是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禦工事的陣地戰。這並不是說要放棄一切重要的軍事地點,對於這些地 點,只要有利,就應配置陣地戰。但是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必然要是運動戰。陣地戰雖也必需,但是屬於輔助性質的第二種的方針。在地理上,戰場這樣廣大,我 們作最有效的運動戰,是可能的。日軍遇到我軍的猛烈活動,必得謹慎。他們的戰爭機構很笨重,行動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們集中兵力在一個狹小的陣地上作消 耗戰的抵抗,將使我軍失掉地理上和經濟組織上的有利條件,犯阿比西尼亞的錯誤。戰爭的前期,我們要避免一切大的決戰,要先用運動戰逐漸地破壞敵人軍隊的精神和戰鬥力。
共黨的戰略說穿了很簡單,正面硬扛的都是傻X,除了死人毫無意義。只要維持自身在敵後的存在,讓日本人不能充分利用佔領區的資源,那麼就算完全對敵人沒有殺傷,日本也會自己弄死自己。
中國想要獲勝其實很簡單:在敵後活下去。
那些說要不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中國早完了的人,恐怕是跪的太久了,已經喪失了站著思考的能力。1939年前,英美持續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實際上提高了日本的戰爭能力。然而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從數據上看,日本的戰爭是難以為繼的。即便沒有美國參戰,日本敗亡也只是時間問題。日軍偷襲珍珠港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腦殘,有多狂妄,而是在中國戰場已經撐不住了,迫切需要東南亞的資源。而佔領東東南亞,英美必然參戰。所以偷襲珍珠,實際上是不得已的飲鴆止渴。
日本人看透了這一點,旋即與常凱申和談,常凱申不負眾望,表達出強烈的和談願望。這個時候談判結果已經不重要了,日本人知道自己的主要敵人是誰。常凱申雖然是政府軍,但抵抗比較消極,有很強的妥協性,而且對佔領區沒有太大的影響。而共黨就不一樣了,活躍在心腹之內,佔領區一天無法鞏固消化,本國經濟就一天不能走上正循環,長此以往,日本必亡。所以常凱申不過是癬疥之疾,共黨實乃心腹大患。
於是日軍停止大範圍進攻,轉而鞏固佔領區,從毆打常凱申轉為毆打共黨,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我們現在對於日本,只有一個法子,就是作長期不斷的抵抗。他把我們第一線部隊打敗之後,我們再有第二、第三等線的部隊去補充,把我們第一線陣地突破以後,我們還有第二、第三各線陣地來抵抗。這樣一步復一步的兵力,一線復一線的陣地,不斷地步步抵抗,時時不懈,這樣長期的抗戰,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預計國際上總有新的發展,敵人自己國內也一定有新的變化。」
有些人對共黨自詡中流砥柱嗤之以鼻,對常凱申大加褒獎,其實是不明白當時的形勢。常凱申所謂的「空間換時間」,以大片的國土換取整軍備戰所需的時間不過是時候給自己無能找的借口,說穿了不過是個笑話。工業國可以迅速將佔領區轉化為自身的戰爭潛力,常凱申扔了東北扔華北,被動消極的「以空間換時間」,只能讓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在日軍蠶食、消化、鞏固的戰略下,恐怕等到戰爭全面爆發的那一天,常公已經在印度了。
常公以政府之名,行資敵之實,共黨以反政府武裝之名,行抗日之實,孰高孰下一目了然。說常凱申是消極抗日太抬舉他了,沒有國軍,抗日勝利恐怕還能早幾天,沒有共黨,那可就真完了。
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想過其實常公是不抗日的,然而順著數據和事件理下來,發現結果駭然。
判斷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在於他做了什麼,客觀上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說常公資敵,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持續與日軍媾和,客觀上提高了日軍的戰爭潛力。蔣百里早就說過,農業國和工業國之間的戰爭,可勝可敗不可和。敗了沒關係,繼續打。倘若求和,讓敵人能夠消化佔領區,雙方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擴大,和平時間越久,勝利的希望越渺茫。常公先是賣了東北,後來一紙《何梅協定》又賣了華北,堅持不抗日,奢言抗日者還要殺無赦,使得日軍有時間可以消化佔領區。佔領區的資源和市場極大的緩解了日本國內的矛盾,提高了日本的工業能力,也提高了日本的戰爭潛力。倘若沒有西安事變,常公會不會又賣了山西山東——反正不在他手裡,賣了也不心疼。
2.戰略定位錯誤,行事無章:常公將勝利的希望寄託於國際干涉,寄託於日本國內的變化,就是沒想著靠自己。國際干涉是有條件的,英美並不會因為你被打的多慘而同情你,他們干涉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允許日本獨吞中國市場。所以淞滬會戰打的再慘烈,死的人再所也並沒有用。1939年日本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眼看著市場落入了日本人手中,英美才斷絕了對日戰略資源的出口。而日本國內出現變化並不是必然的,如果日本能夠從中國獲得資源和市場,就會極大的緩解國內的矛盾。想要激化矛盾,就不能讓日本有視角消化佔領區,就要持續不懈的逼其作戰。而常公所作所為,正是幫日本緩解矛盾。
3.毫無意義的送人頭:抗日功勞大小不在於死多少人,而在於對日本進行了什麼樣的打擊,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果。日本的命脈在資源,所以抗日的核心不在於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於控制廣大農村,防止日本以戰養戰。淞滬會戰就不說了,有些人津津樂道的大會戰,順著時間線看一看就知道,不過日軍追著國軍打,而國軍幾乎沒有主動發起戰鬥。而日軍不進攻的時候,往往都是兩軍對峙。國軍手握幾乎全部的資源,除了在大城市給日軍送人頭以外,根本就沒有試圖對日軍的命脈進行打擊。不能破壞敵方戰略,死多少人都毫無意義。
4.在全面抗戰時期仍然試圖與日本媾和:抗戰期前期,38、39、40年常公都曾與日本和談。甚至在1944年抗戰局勢明朗的情況下,仍然想要與日本單獨媾和。
所以不管常公想什麼,民國政府前期養寇為患,後期消極抗日實際上延緩了對日的勝利。倘若將民國政府所掌握的資源交給有能力的人,抗日戰爭其實應該在東北甚至朝鮮打。
有些人說什麼蔣介石沒有投降就是最大的勝利,如果當時中央政府投降勢必亡國云云,其實很滑稽。維希政府投降了還有戴高樂,汪精衛投降了還有蔣介石,蔣介石投降了中國人難道還不能建立一個新的抗日核心?日本兵力有限,佔領的土地越多,其兵力也就越分散,對農村資源的掌握也就越薄弱,其敗亡也就越快。蔣介石政權之所以還能夠在重慶存在,並不是因為其能力多強,而是日本要保留一個消極抗日的政權存在,不能讓全民都投入到積極抗日中去。日軍對重慶政府存而不滅,持續誘降,對一國領袖來說簡直是一個笑話。
日本人表示首都都打下來兩次了還不投降你們怎麼能不照著劇本演!
小日本本來覺得」卧槽支那這群豬在我洋槍大炮面前還不速速跪地求饒,然後不得一口一口的被我吞了?「
然後小日本進來了。。。
「萬萬沒想到,中國的傳統雖然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不過還有一個傳統,是特么自己人只能被自己人打。。。」
對於帝國主義而言,親手把一個國家變成殖民地周期很長,最有效率的方式是迫使該國與之議和,從和約中獲得利益。這樣,帝國主義不需要在目標國維持很強的存在也能利用該國原有的行政系統為它的利益服務,直接獲取現金,不需要自己經營投入本錢。本子打甲午一下子就肥了原因正在於此。
由於蔣公最終沒有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誘之下投降或者議和,所以本子不得不一面自己投入資源,鞏固建設已經佔領的地區(從最後掠奪的效率來看成效不大),一面要在前後方投入兵力與共產黨游擊隊作戰,並對國軍保持一定的威懾。這樣一來,本子的現金流就越來越吃緊,最後不得不去搞美國,以致徹底失敗。
上面不少答案都說到日軍兵力不足這個原因,而且都說的挺好了,我就從側面再補充一個:
不知道題主玩過鋼鐵雄心沒有?
裡面36年以前的開局選國軍或者共軍,一旦在中國戰線上殲敵足夠多,那麼通常解放東三省的時候就會面對部隊名稱為xxxx島守衛隊的日軍部隊,一看就是從太平洋上調過來的。
這說明啥?
「日軍已無可用之兵!「」
日本最初的戰略是拿下滿洲消化後再說(石原莞爾),沒想到華北佔領軍搞出個七七事變,七七事變的目的本來是想割出華北自製,沒想到中國轉入全面抗戰,因此日本本沒有全面佔領中國的規劃,是想逼著國府割地,但低估了中國人民和各方勢力抵禦外侮的決心。
37年38年
國軍並不英勇
也沒有節節敗退,是全方位立體滾筒式大潰敗
以日本列島為基地,日軍可以攻擊朝鮮半島。清朝慫了,日本得到了朝鮮半島。
以朝鮮半島為基地,日軍可以攻擊東北地區。少帥慫了,日本得到了東北地區。
以東北地區為基地,日軍可以攻擊華北地區。國府慫了,日本得到了華北地區。
以空間換時間,日本一天比一天強大。
然後,以華北地區為基地,日軍可以攻擊中原地區。
但是這個時候,中國的棋手換了。
由於敵後抗日武裝的存在,在北平西面甚至建立了平西根據地,日軍沒有將華北地區變成基地,因此日軍無力繼續擴大侵略。近在咫尺的河南一直到抗戰末期才淪陷,而日軍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華北等地丟給敵後抗日武裝。
然後日軍就跪了。
PS:有人說華北地區沒全被佔領是因為有山地。呵呵。
問:把五萬頭豬放山上叫共軍抓,需要幾天?
王司令長官答:怎麼也得三天。
再問:如果幾百萬頭豬放下山去讓小鬼子抓,需要幾天?
小鬼子答:我已經吃撐了,撒不開腿去抓,還是慢慢來吧
抗戰開始,是因為日軍從25萬逐漸擴建,兵力素質下降需要恢復。
抗戰中期,則是佔地過廣,兵力密度下降。
抗戰中後期,美國參戰,日軍相當多數,甚至絕對多數兵力調派到太平洋戰場與美國死磕,而日軍內參表明:和重慶政府可以共存,和中共無法共存。所以消滅重慶政府不再是日軍的戰略目標。
在外抓人抓的歡,就一定能上對方高地?
「按照清日戰爭的經驗,滯納人很快就會割地賠款,蝗國又能得到一大沃土了!」
「按照日露戰爭的經驗,英米鬼畜也會很快投降的!」日軍已經佔據中國最好最核心的地方了,沒必要再打了。
就四川那地方,地形太好,打進去太費勁,好處又不大。性價比太低。自古以來四川都是難啃的骨頭。
而且,並不是說日本人打下四川就能徹底解決中國的問題,老蔣還可以繼續退守西北,新疆,西藏什麼的。甚至去蘇聯。這是個無底洞,填不完的。
蛇吞象,咽不下,噎著了,傻B了。
中國當時的精華部分都吃下來了,完全沒必要接著推下去,東南亞有那麼多好東西等著日本人去吃,誰會放著肉不吃,還要吃剩下的菜葉呢?
日軍在攻擊方向產生錯覺,以為佔據東南華北,就可以消滅中國,是讀西洋書讀傻了,中國,佔據華北東南,沒有卵用,擊破川陝,中國必亡,然而跨河漢而擊,非有十倍於敵之眾,無勝算也,穿秦嶺淮河而攻,必須速戰,日本無此力也無此識見
建議看看《論持久戰》
侵華日軍最多時230多萬人,假設1人就能守1平方公里,還剩730萬平方公里咋辦?
日本總動員兵力幾百萬,入關的才幾十萬?如果說日本補給限制的話,咱tg可是號稱不考援助單靠繳獲就足夠幾百萬解放軍拿衝鋒槍打三年全面戰爭呢。
以同盟國主要國家貢獻來說,中國確實比法國強(這麼看常任理事國席位倒是名至實歸)。非要比英勇抵抗的話,我感覺區區四百萬人口三萬常備軍的芬蘭很吊。冬季戰爭中紅軍自己報道的傷亡就有二十萬,各種戰史回憶錄中記載可能有上百萬(凍傷應該比較多),繼續戰爭中更是收復失地。(雖然又被懟回去了)。相比而言國共就看扯後腿了,這個伏擊葉挺,那個伏擊趙復。如果國民黨左派或者tg當權的話,鬼子918都不一定敢。
之所以日本沒有一鼓作氣,是因為鬼子發現打中國賠錢賠得厲害,儲備的家底都被美帝賺光了,中國石油橡膠機械工廠啥都沒有,窮的一比。唯一的玉門油田你說是用管道運還是火車運,當中國人瞎啊。在東北搶點糧食還不夠喂偽滿的韃子漢奸(韃子寧願當狗也不願意跟漢族當同胞,結果還得吃鋸末混合面)。就更別說人多地少的華北了。
佔領東部尚且賠錢,難道還要貼錢開發中西部不成,又不是意呆利跑去非洲搞投資開發(意呆利確實在真金白銀的投資,讓人無法理解的逗比)
研究戰史的話日本當初就真的以為短時間內讓中國屈服,卻被現實打臉,現在基本所有的日本右翼穿越小說架空小說都對中國沒興趣,最狂的金手指爽文也多是止步山海關看國共撕逼,然後去懟美帝
ps:日本民間右翼似乎最喜歡懟美帝,不怕死的到美軍基地切腹遊行(還沒聽說來中國大使館的),怕死的看爽文打西洋鬼畜。
推薦閱讀:
※抗戰時期國軍正面打得過義大利么?
※抗日戰爭時期,國軍或者共產黨有沒有通過炸鐵路這種方式來給予日軍交通線的破壞?
※為什麼在現在才想起迎回遠征軍陣亡將士遺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