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未滿足自己要求就大哭的孩子,父母該怎麼辦?

今天在公交車上看到一個母親帶著一個孩子,小孩子四五歲的樣子,母親手裡拿著一個蛋糕。這個蛋糕的用途,好像是今天幼兒園集體給小朋友過生日。
剛上車小孩子就要求母親打開蛋糕盒子,然後他母親給他講要帶到幼兒園才可以打開,然後小孩就開始大哭起來。他母親剛開始還給他解釋了幾句,後面就有點任其哭的態度了。
作為一個準爸爸這個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我以後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怎麼辦?
剛開始我覺得要給他講道理,然後決不能因為哭就打開盒子(我覺得平時的教育就應該貫徹「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但是後來我又想是不是就給他打開,然後到幼兒園的時候先給老師說明情況(如果是之前安排好不同小朋友帶不同的東西,那就去再買一個蛋糕交給老師,但是不能讓小孩子知道),然後當大家吃蛋糕的時候讓他意識到他的任性讓很多小朋友都跟著受了牽連。不知道這樣的打擊小孩子可以承受嗎?
當然,以上兩點只是我個人的揣測,大家能點評一下,或者給出更合理的建議嗎?謝謝


剛剛在濟南領秀城的迪卡儂,一位智慧的母親給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小女孩要買球,她媽媽不給買。
小女孩在那嚎啕大哭,哇哇大哭,嗷嗷大哭,撕心裂肺。
她媽媽對她說。
上次教過你了。
你是女孩,你要是哭,要嚶嚶嚶的哭,這樣才可愛。
你現在哭的太難看。
你嚶嚶嚶哭一下,我立刻就給你買。
小女孩聽了之後,含著眼淚,試著嚶嚶嚶。
結果試驗了幾次都失敗了。
最後一次用力過猛,還打了個嗝。
她自己楞了2秒。
然後跟她媽說不要球了。
扭頭就走。
她媽拉都拉不住。


不分析個案。
只說說孩子哭鬧的整體處理。
孩子哭分兩種,宣洩情緒、要挾家長。很好區分。當然也有可能是混雜的,比如家長不給買玩具,既傷心又想以哭服人。
哭的時候,首先處理情緒,宣洩情緒的時候很難聽進你說話,但是!!這個過程不會很長,人都有過分宣洩的天性,很多時候他哭了2分鐘,只有開頭那2秒是撕心裂肺近乎失控完全聽不進話的,哭開了之後就完全可以邊哭邊聽邊觀察了,不過這並不代表孩子情緒平復了。
所以這時,最要緊的是,能用一句簡短的話,快速轉移他的注意—不是「快看飛機」這種弱智轉移法,他3歲還是你3歲?轉移的方嚮應該是:你很很喜歡這個嗎?所以你哭是因為我不讓你xx嗎?—把孩子從非必要(注意是非必要!,不要要一上來就不讓孩子哭!哭很重要!)的宣洩行為中拉出來,進入表述情緒,交流想法的環節。不要因為你一眼就看出來孩子哭的原因,而忽略這個環節,直接處理事情,這個環節對於培養孩子的情緒處理能力至關重要,對建立健全親子關係至關重要。

這個環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求小孩稍微控制情緒,進行正常語言交流,表達清楚他的想法和情緒,這個環節持續的越久,小孩的情緒就快容易平復,所以。不要直接給小孩下定論,給事情下定論。讓小孩說。

說清楚後,認真的告訴小孩,你現在了解了他的想法,並且理解他的情緒。
然後給他兩個選擇。現在你可以跟我好好說話,讓我告訴你為什麼不行了嗎?
如果你還是很難過你可以繼續哭,不過你聲音太大已經吵到了其他人,你一直站在這也容易被碰到。所以你需要去找個安全的地方,小聲點哭。我可以陪你一會,但如果你還是吵到別人,我就得把你強行帶走了。

其實就是兩方面,第一關心孩子的情緒,並讓他感受到你的共情,第二讓孩子關心你的想法和公共秩序,讓他知道並不是你難過你就有理,就什麼都不用管。

不好操作吧?沒有耐心吧?
那就不要羨慕別人家孩子懂事,不要嫌自家孩子煩。
孩子的優秀,都是父母的優秀。
孩子的錯,都是父母的錯。

---------------------
以上原文。更一下
評論區有人指出最後一句話過於絕對。

確實絕對了。確實有父母很差孩子自己優秀,但是沒見過父母有見識,會教育而孩子很差勁的。


是因為見了太多連基本教育原則都不懂的家長,生生的把無知的孩子禍害了的情況,對於擔不起教育責任的家長太氣憤。才會這樣有失偏頗。


感謝指正


居然過百贊了,我好方……

確實如同很多同學的評論一樣,有點文不對題,因為這個對題吧,有點困難度。

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性格、經歷、所受教育甚至是年齡的不同,都會延伸出不同的處理方法。

就是問題「對於未滿足自己要求就大哭的孩子」的這個命題,就可以有很多種解答。

1,父母答應了孩子的要求,但是卻又不能滿足。

常見場景:爸媽說,你選個自己喜歡的書包,兒子選了粉紅色的,爸媽不允許,說你個小男孩兒背個粉紅色的書包算什麼事兒?兒子遂大哭起來……

2,父母答應了孩子的要求,但不能立即滿足。

常見場景:兒子要吃蛋糕,我同意了,但是我覺得這家店太貴,想去另外一家店買。兒子要求現在立刻馬上就買,我不同意,遂大哭。

3,父母答應了孩子的要求,但孩子並沒有覺得被滿足。

去超市,兒子說想買一個變形金剛,我拿給他一個小的,他非要大的,我不同意,他大哭。

還有很多,懶得描述,帶過孩子的都懂。

又有孩子大哭的場合問題,在家裡哭,在公共場所哭,怎麼制止?

對我家娃可能比較簡單,他很小就可以區分什麼叫做公共場合,知道不該打攪別人,公共場合反倒容易制止一些,家裡我一般都是不管他,哭夠了就行了。

值得父母們深思的是,孩子得不到就大哭的習慣,是怎麼形成的?至少我兒子兩歲以前不是這樣,以前他採取的策略是撒嬌、賣萌,一歲就會跟你說「撒浪嘿」還比心,後來……捂臉……簡直就是災難。

比起當時的制止更重要的是從根子上找原因,想辦法,當然大多數比較難。因為大多數有這個情況的小朋友,不是我亂說,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一輩兒的給慣的。

最後來乾貨,碰見孩子大哭怎麼辦?

以下結論完全出自個人經驗,對您家孩子有沒有用我不保證,哈哈

1。轉移目標法

快哭了,癟嘴了,趕緊轉移目標,提一點別的孩子更加感興趣的事情。例如在超市孩子要買東西,大哭大鬧,在他還沒哭起來的時候,我故作驚訝地掏出手機給他看:「咦,快五點了 ,我們趕緊去某地佔位去,不然待會兒人可多了!」某地指他喜歡的餐廳,沒錯,我兒子是個吃貨。

還試過他正準備發脾氣,我一臉驚喜地指著前面:「有可樂味的棒棒糖呢!」

2。打斷思路法

不能跟著他的思路走,控制好自己的節奏,比如題主提到的在公交車上要求拆開蛋糕盒子,媽媽不答應,是我從一開始就不會接這個話茬,我會另找話題:「等會兒蛋糕要先給誰吃?」為什麼不先給某某,你不是跟他最要好嗎?諸如此類。高票答案的「你不要嚎,要淑女地嚶嚶嚶地哭」也是這類。

3。提醒法

這個辦法對我兒子特別有效,他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所以每次在公共場合,他大聲說話了,我只要豎起手指頭在嘴邊,他就會自覺地整理衣服,壓低音量。

4。一定不要威脅他

威脅的其實最多了,常見爸媽對孩子說,你再哭就把你丟下不管你了,你再哭我就打你了,常見爺爺奶奶說:你再哭老虎就要來咬你了……沒用的各位,尤其是對逆反心理比較嚴重的娃,這是火上澆油啊!

然後會適得其反,引得孩子或是傷心或是憤怒地更加大聲地嚎起來。

最後啰嗦:哭么,是情緒地發泄,並不是什麼大事,碰見別人家孩子哭,別去圍觀,更別去啰嗦。要是自己家孩子哭,按照你家孩子的秉性儘快處理吧!尤其公共場合,打攪到別人真的不好。如果是我兒子在公交車上大哭起來,哪怕沒有到站,我也會提前下車。

「我們散散步,大家都冷靜一下。「

」媽媽知道你很不高興,可是你這樣,媽媽也覺得不開心。「

」不讓你哭,不是因為你讓我在公共場合丟了面子,而是看見你哭,媽媽就會難過的。「

以上三句話對我家小男生最有效了!

——————以下是原答案————————

我兒子七歲了依然愛哭

制止無效,現在就是跟他說,你想哭嗎?去旁邊哭一會兒再來吧。

比如寫作業,遇到比較難的字寫了好幾遍他都寫不好,開始癟嘴擠眼,我就說:想哭了?那就去哭會兒吧。

哭完自己洗乾淨臉,回來繼續寫。

能夠想哭就哭也不容易啊,等長大了這種情緒發泄的方式都會被剝奪,他想哭就讓他哭會吧。

他很明白哭不能解決問題,可是想哭了,難道還得忍著?

等以後他會明白還有其他的方式可以排解情緒,至於現在,只要不影響到其他人我覺得都沒什麼。

其實有時候我挺羨慕他的


答案區里已經有很多好的答案給出了對哭鬧的處理方法。我想在這裡補充一點在哭鬧前怎麼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算是一種預防吧。

這個情況其實反映了父母和孩子溝通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核心問題:沒有共情式溝通。也就是父母用成人的思維去和孩子交流,對孩子來說這個過程太快了。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們可以想像都存在一個先天的心理機制,就是「情緒-需要-認知(道理)」。成年人有大量的生活閱歷和知識經驗,這種「我想要但要不了」的情況如果出現在作為成年人的你身上你會怎麼做?你也有情緒啊,但你不會直接在公交車上大發脾氣,商場里撒潑打滾,因為你很快就進入了「道理」這個層面,你也不開心,但你會找理由安慰自己,或者想其他方法,或者跟身邊的朋友吐槽一下,這些都是我們在成長中習得的處理情緒的方法。

但是孩子沒有這麼容易就進入「道理」層面,因為「情」還擋在前面沒有被處理呢,很多父母會急於把還在最後面的「理」拿出來了。這個過程如此細膩隱蔽,經常被我們忽略。所以我建議父母千萬不要急著去講道理第一位的永遠是情緒,再深一點就是情緒後面的需要,最後才是道理

拿這個例子來說,這個孩子上了車「就要求母親打開蛋糕盒子」,媽媽接著就來講道理了,但結果顯而易見,孩子接受不到這個層面。如果媽媽知道了孩子的這個節奏,就該知道,她現在還得先關注孩子的情緒或者需要,可以去問孩子為什麼想打開蛋糕盒子(即使你覺得已經知道她就是想吃,但那也是你覺得而已),如果孩子說自己想吃,那她的需求就出來了,媽媽需要去看到這個需求和與其相關的情緒,並且肯定它的存在:「媽媽知道你現在就很想吃對嗎」,孩子的這種「不懂事和任性」其實特別真實,不要去否定它。

這就是一個把過程放慢的形式,需要的是耐心,才能一點點走到後面的道理,前面的「情」被看到了就不會擋在那,用哭鬧的方式對爸媽說「我在這我在這,看到了嗎」,這樣講道理會容易一些。


小孩會察言觀色的!像這種利用哭做武器逼迫家長妥協的,還真是常見!
我開玩具店,每每遇見這種情況都略尷尬。。。
有一類家長,死活不同意,立場態度異常堅決。。。孩子哭著跟著就走。。。這類孩子的哭是試探性的!哭不來,慢慢就好了
還有類家長,一開始挺堅決,孩子哭一會,還在堅持。。。孩子再大哭,態度就軟了。。。孩子一看油門,哭的更大聲。。。搞定!
那下次,孩子還會繼續哭的。。。
還有的家長講道理,拿分數換的,孩子一般也在討價還價。。。

我家孩子,要的東西不給買,實在想要,就會懇求。。。懇求不來,因為傷心難過也會哭,但是那種傷心的哭。。。道理能講通。。。

回歸問題!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方式!


我女兒1歲零10個月大,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題主,你的想法完全錯誤(你妥協了一次,後面就有無數次的妥協)。包括最高票的回答看似有效,實則抖機靈,沒任何作用。就算有效也只能用一次,因為治標不治本。在此我提供一下自己的方案,包管用。因為我孩子最近剛好是這種情況,我是在廣東佛山工作,回老家過年之後,由於親戚太多,什麼爺爺奶奶的寵的無法無天,稍微有一點點不滿意就哭鬧不止,昨天才回的佛山,一天我就給她治回來了。
最近一直黏著她媽媽,坐車一定要她媽媽抱著,規定我開車,不然就哭。到家樓下我跟她媽媽都大包小包的,沒法抱她,就幾步路也不肯走,一直哭著回來。進門後,首先把她抱往牆壁罰站,不準亂跑,站著別動。這期間她會一直哭,而且哭的很兇,這個時候就要狠心下來(目的讓她情緒平靜)。很關鍵的一點,家裡的任何人都不準主動跟她說話,不準看她一眼,只能說一句,哭是沒用的。讓她哭夠(時間自己把握,我孩子就哭了不到10分鐘),感覺差不多了,就主動跟她說哭夠了就收住,自己走過來爸爸媽媽身邊。然後她就收住走過來了,接著跟她講道理,說以後不準哭,有問題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但是一定不可以哭,哭是沒用的,知道嗎?(注意一定要她看著你眼睛)要她認真回答知道了。並且我還跟她約定,如果明天表現好就獎勵她一個玩具(有獎有罰很重要),但是表現不好就繼續罰站。
然後,今天就再也沒哭鬧過,早上她媽媽開車,我在後面抱她,她剛想哭,我就跟她說,你昨天晚上答應爸爸的,跟爸爸說好的,不能哭的,立馬就止住了。晚上我也按協議給她買了個玩具(買玩具那會她這也想要那也想要,我說今天只能買一個,因為你今天表現好,爸爸答應獎勵給你的,如果你以後表現好爸爸再繼續給你買,很聽話,也沒有吵著說要買其他的了),今天一整天都非常乖。
總之一句,不要小看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時候只是我們用的方法不對,她不願意認真去傾聽。希望看到這個答案的家長重新思考並調整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小孩子遠遠比你想像中要懂事的早的多得多得多!!


1. 一定要在拒絕同時就誠實地告訴他拒絕的原因。在超市裡看到玩具時我一直都很坦誠地告訴我家孩子今天不能買是因為太貴了,爸媽賺的錢不是無限的,每個月買玩具的預算是有上限的,如果看到什麼就買什麼,我們就會沒錢吃飯了。所以要計劃好再買。

2.共情。孩子大哭的時候,替他說出他的心情和哭的理由,並表示理解,他會一下子鎮靜很多,這招我屢試不爽。比如題主這個案例,可以蹲下擁抱她一下,然後用溫柔的語氣對對她說:你很傷心,是因為你非常非常想看一看蛋糕,只是看一下,並不是想偷吃,對嗎?一般情況孩子都會降低哭聲並點頭表示同意。然後你可以繼續說:你非常非常想看看這個蛋糕,是因為你之前沒看到,但你相信它會是個很漂亮的蛋糕,你很好奇,對嗎?相信我,這個時候孩子已經認為你和她是一條戰線上的了,接下來你說的話才能讓她不抵觸地聽進去。
3.與她共同分析推理拒絕的原因。這個案例里我雖然不知道讓孩子看一下蛋糕有什麼問題,但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孩子理智分析,比如:媽媽也很想看看,但是蛋糕盒子上有很漂亮的蝴蝶結,媽媽很笨,如果拆開了,就系不回去了,漂亮的蝴蝶結就沒有了;或者蛋糕盒子是膠水糊的,如果拆開了,就粘不回去了,那麼我們就沒法拿去幼兒園了,路上盒子散了蛋糕掉地上就吃不到了……總之要引導到她自己得出看一眼弊大於利的結論。
4.給條活路,不要把孩子的願望全部堵死。假如有條件,我們完全可以把手機從包裝縫隙里塞進去拍一張照,或者網上搜索該蛋糕的樣子給孩子看。沒條件,可以給孩子描述蛋糕的樣子,並讓她猜測補充細節。如果大人自己也不知道,可以作出非常好奇但強忍好奇心的樣子(共情),然後和孩子共同猜測幻想蛋糕的樣子,並打賭看誰說的更對。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轉移了。

如果說,拒絕孩子時你自己也找不出一個符合邏輯且誠實的理由,說明孩子沒錯,你不該拒絕。


我家丫頭四歲半,記憶里從來沒有因為要買什麼不給買而耍賴哭過,特別懂道理,有時懂道理得我和她爸爸都心疼得想破例,不過都忍住了堅持原則。當然也是因為我們沒有跟老人住、孩子堅持是我們自己一手帶大的關係,同時我和爸爸商量好任何時候立場一致,就算有分歧也私下解決,不能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我的辦法有兩點∶

1、從小(一歲剛過、剛能聽懂大人的話的時候)就立好規矩,然後嚴格執行,絕不破例。所以她從小就知道,媽媽說過的話,是肯定算數的;媽媽答應她的事,是一定會給她辦到的;媽媽不同意的事,是怎麼耍賴也沒用的。

比如帶她去超市,每次不論吃的還是玩的,只能選一樣,但是她只要選好了媽媽一定會給她買(所以我也很雞賊,她特別小的時候只帶她去小玩具櫃檯,十幾塊幾十塊而已,那種動輒幾百的玩具我都私下研究好了值不值得買再自己一個人給她買回去,她自己選的時候不帶她過去那邊,怕她亂要,奸笑臉……)。每次看見小小的人兒在那兒艱難地抉擇,捨不得放棄這個,可是那個也喜歡,最後下定決心就要這一個吧,那種表情,真的是超可愛呢!而且從小鍛煉她獨立做出選擇,她現在基本能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她為了要什麼大哭大鬧沒有干過,但好像是一歲九個月的時候,有次在家為了我沒有答應她什麼事耍賴一屁股坐地上了,那是她唯一一次因為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耍賴。我叫她起來吃飯她也不動,然後我和爸爸就沒理她我們自顧自吃飯。她在地上坐了20分鐘,看見沒人搭理,自己灰溜溜爬起來吃飯了。從此再沒耍賴過。

2、適當滿足孩子的慾望,但同時有時也讓孩子付出適當的代價。如果想要而又一直得不到,孩子會有種執念,反而不利TA的心理成長。

比如孩子喜歡樂高積木,我覺得這個可以給孩子玩,她要就基本都給她都買了——當然也是一次只能買一套(有時特價我多買了也一次就拿一個出來,多買的藏好慢慢給她)。但事先也提出交換條件,比如她做事比較磨蹭,這一周如果寶寶起床穿衣服和出門換鞋穿外套都是第一名(其實就是讓她比媽媽快一點),就給寶寶買。這樣的要求她都是相當配合的。

孩子有時候喜歡一些所謂的垃圾東西,也沒必要一昧拒絕。想喝可樂?媽媽先告訴你可以買一瓶給你試試,但是很難喝,她嘗了一口果然難喝,再也不要了。想吃果凍棉花糖?媽媽說裡頭全是化學添加劑,吃了寶寶不長個,所以絕對不能多吃,一天最多只能在果凍棉花糖里選一個(我買的還都是小小的那種),她也乖乖的接受了。

說一個最近的事兒:前一陣幼兒園老師跟我反映說丫頭上課有點愛跟小朋友說話、不太遵守課堂紀律。然後正好逛街看到了聖誕樹形狀的翻糖餅乾她特別喜歡,我說你上課盡量不說話,老師說你有進步了媽媽周末就獎勵你一塊。當然每天早上進教室前也還是要一遍一遍叮囑她「上課不要說話,自己聽不到老師講了什麼,也打擾人家小朋友聽課,而且小朋友們都吵吵老師得多大勁兒講課你們才能聽見啊,那是不是老師也特別累」。

後面幾天果然老師告訴我孩子表現好多了,周末帶她去買了塊翻糖餅乾,我又告訴她只要上課守紀律不說話好好聽講,每周都可以來挑一個新花樣的餅乾。小丫頭玩了一會兒餅乾就開開心心吃掉了,然後說「媽媽我想給三個老師還有我的那些好朋友也一人買一塊」——從小我就教她有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所以小丫頭特別大方,有好事好東西也都想著別人,有時東西不夠、分享完了自己都沒有分到,也還是高興。我就說「媽媽不給你額外買餅乾送給別人,但是答應你了表現好就可以每周獎勵你一塊,隨便你自己吃掉或者送人啊!」

小丫頭自己選擇分享,然後真的可聽話了(當然畢竟是個孩子也有控制不住的時候,我就教她如果擔心管不住自己,就上課不要跟幾個小丫頭好朋友坐一起,可以去另一桌跟男孩們坐,下課再跟好朋友玩),老師說一到上課的時候她就自己主動跟好朋友們分開坐了。每周掙一塊餅乾,周一早上開開心心帶去幼兒園送給別人。最讓我感動的是,第二次周末買完餅乾正好是午飯時間,我們在飯館等著爸爸去泊車再來點菜挺無聊的,小丫頭拿著餅乾說「媽媽,幸虧這塊餅乾已經不是我的了,不然我又會忍不住把它給吃了!」


我小時候也是這樣,愛哭簡直天下無敵,隨隨便便怎樣就可以哭很久,有一些哭是因為天性敏感很容易受傷害,但是確實有一些哭是在要挾
我爸媽比較機智,他們往往可以分出來我的哭是什麼類型
我記得特別清楚是有一次吧,我無理取鬧跟我弟吵架,吵不過開始哭,非要我爸媽收拾我弟
然後我爸媽,出去了……
出去了……
帶走了我弟
我哭了好長一陣子,抬頭看發現屋裡沒人
都沒人了還哭給誰看
這裡要說一句,其實小孩子心裡是會判斷對錯的,做錯的時候其實自己心裡是有感覺的,但是就是任性,不願意承認,希望大家都慣著自己
我承認我比較嬌氣
但是爹媽弟弟都不在我還哭個啥啊!我開始玩布娃娃
玩到最開心的時候我爸媽進來了……
進來了……
你說我是放下玩具繼續哭呢還是怎樣……
問題是我也哭不出來了不好意思了
我媽媽若無其事地問我吃不吃 糖啊
我很有骨氣地狠狠地說不吃
於是他們就自己吃了……
自己吃了
吃了
我敏感的心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大家都不喜歡我只喜歡弟弟
我又想哭了
然後媽媽說來來來娃娃(我小名)來梳一下頭髮
我過去了……覺得媽媽還是很喜歡自己的
然後不想哭了
然後趴在媽媽膝頭上,弟弟也挨了過來,媽媽拍著我們兩個人給我們一人一顆糖,然後給我們講故事,大概是講小白兔姐姐和小白兔弟弟吵架啦然後和好啦一起對付大灰狼
我媽是一個張口就能編出跌宕起伏的故事的人
聽完故事我跟我弟去玩了
反正每當我爸媽發現我要用哭來要挾的時候,他們就,消失,等我冷靜下來再回來,也不說什麼,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
當然如果是真正被傷害到的哭,媽媽會很注意很注意地用很巧妙的方式安慰我
而我發現用哭根本要挾不到以後,我還哭個啥啊


心理學老師說了一個她自己的經歷,孩子小時候在超市裡要買玩具,她不肯,孩子就哭,於是她就在旁邊看著她哭。大概過了半個小時,附近圍了幾個看熱鬧的人,還有老人想要罵她讓她快給孩子買了,她仍然不理睬,就看著孩子鬧騰。過一段時間,問孩子走不走,孩子就不哭了,跟她走了,從此以後孩子因為不給買玩具而哭鬧過。其實小孩子心裡知道的,這招沒用,之後就不會再用了。而有時家長怕孩子鬧,或者周圍人指責,就立刻給孩子買了。孩子既然發現了這招好用,自然以後還會再用。所以說從一開始,就不能放縱。


我家女兒三歲四個月,也會有不滿足要求就大哭的情況,不過她的要求都不是買個什麼,或者要個什麼,所以都不是發生在公共場合。她大部分都是想再多看一集小豬佩奇,不給看就大哭。
我是那種跟女兒說話和跟朋友說話差不多的人,所以不會哭一哭就給,也不會用別的東西轉移注意力,一直堅持因為A事件引發的情緒就要在A事件里解決。
基於以上個人育兒準則,我一般會抱著她問她,你是覺得哭一哭媽媽會給看還是覺得不能再看了心裡很難過?
她準會說哭一哭媽媽會給。
就跟她說那媽媽告訴你不會再有了。
這時候傷心失望之下她會哭得更大聲,我會抱著她說,哎呀我寶寶看不到了好傷心,媽媽快安慰一下,媽媽抱著走一走,哭一會兒吧。
情緒被接納,過一會兒她就好了,自己出溜下去玩別的了。
如果我遇到公交車上那位媽媽的情況,首先蛋糕是絕對不會在車上打開的,事先約定好到幼兒園大家一起打開,就要遵守約定。但不會任由她在滿車人注視下哭,我固然尷尬,孩子眾目睽睽下被晾著,更加難過。我會帶她在下一站下車,安撫好了再坐下一班車。


對於題主這個准爸爸來說,如果到孩子4、5歲發生問題了才想解決辦法,那也就是像最高贊答案那樣抖機靈罷了,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其實一歲多的孩子就開始出現提要求的情形了,比如:

如果達不到他的目的,他就哭鬧耍賴滿地打滾。

你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如何讓他平靜地接受「不可以」。

有時你內心其實是想滿足他的,但你怕自己的縱容會慣壞孩子。

孩子的哭鬧會讓你難堪甚至憤怒,你怕這次滿足了他下次還會以哭鬧做要挾。

於是你就在滿足他或拒絕他之間搖擺不定、左右為難,甚至變得焦慮起來。

孩子開始提出要求,這是他自我意識覺醒的巨大成長,身為家長也需要做相應成長,就是學會開始把孩子當做與自己對等的個體對待。

應不應該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首先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否真的不合理。

除了會危及自己或他人安全,或者會造成他人利益損害的要求,比如好奇要碰插座,在馬路上奔跑,或者搶奪別人的物品,破壞公眾設施......類似這種無需考慮,必須堅決拒絕的絕對不合理要求之外,大部分讓人糾結的還是那些孩子看來合理,家長看來不合理的要求

因為成人和孩子對事物認知的不同,所以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你無法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不行,因為這「不行」里多少帶了你的個人偏好。

比如你覺得搖搖車又難看聲音又大,晃晃悠悠的沒什麼好玩的,但孩子看來就是超級有趣,所以想要玩了一遍又一遍。
比如你覺得洗衣機是用的不是玩具,開開關關還容易弄壞,但孩子看來這開門關門會轉還會出泡泡的機器,就是世界上最新奇的玩具。
比如說你覺得昨天剛去過動物園,今天想在家休息一下,但孩子看來今天是嶄新的一天,為什麼不能去遊樂場。

孩子的要求「過分」與否,取決於你的錢包、心情、時間和疲勞程度,所以主要問題並不是孩子提出了要求,而是你不願意滿足他的要求。

當然這無可厚非,沒有人的要求可以一直被滿足。

你可以拒絕孩子的要求,但你不能拒絕孩子提要求,勇敢表達出自己的願望很一件很好的事,壓抑需求甚至以滿足自己為恥,這才是嚴重的心理問題。

想想你自己,難道不會渴望超過支付能力的房子、車子、旅行、包包么?逛街時是不是看到好東西就想買,恨不得把商場搬回家?

這種想法本來就沒什麼可恥的,反而可以成為我們努力工作的動力。但如果有個人告訴你:「你想都不要想!你配不上!」那你又是什麼感覺?

這就需要說回正題了,如果我們不能或者不願滿足孩子的要求,如何合理又有效地拒絕?

其實處理起來只要堅守一個原則:「溫和而堅定」。

溫和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堅定就是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客觀環境,只有堅守住這兩點,與孩子的溝通才能得到你希望的意義。

說起來,家長講的道理孩子不接受,多半是由於三個原因:

帶著情緒的講道理就變成了指責,孩子聽不進你說的任何話,只會關注他做的事導致你生氣這一結果,說不定還會為了引起你的注意故技重施。

比如囤寶之前在遊樂場玩沙,我讓他不要把沙子揚起來,他還是把沙子弄到了旁邊的小女孩身上。當時我就發火了,一邊幫小女孩拍衣服一邊責怪囤寶,結果沒過多久他竟然抓了一把沙直接扔在小女孩頭上。我之後心平氣和時跟他講:「沙子弄到臉上可能會進眼睛,眼睛進沙子會很疼,嚴重點可能還會看不見」,這樣的講道理是有用的,囤寶之後玩沙再也沒有揚起來過。

欺騙、敷衍孩子很簡單,但找回信任感卻是很難的一件事,經常為了拒絕孩子就找個自己都不信的借口,也就別指望孩子能相信你說的話。

這點囤寶爺爺深有體會,他的口頭禪就是「先騙騙他」。每次囤寶提出「過分」要求,爺爺從來都不是先溝通講理,而是先想辦法「騙騙他」,轉移注意力,空口許諾,典型的救火型選手。這種辦法開始好用,時間長了實在影響爺爺在囤寶這裡的信賴程度,直接後果就是囤寶一度拒絕爺爺陪伴,雖然爺爺平時都把他寵上了天。

你通過講道理給孩子建立了一套規則,在孩子的眼裡規則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你自己都不遵守,那這道理也就沒有意義了。

你要求孩子只能玩10分鐘IPAD,自己卻一直抱著手機不撒手;你要求孩子見人say hello,你自己看到鄰居都繞著走......講道理遠沒有以身作則來的有效,希望孩子做到的事自己先要做到。

講道理前多問問自己上面這三個問題,你就能找到一個跟孩子溝通的合理方式。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跟所有的人際關係一樣,你有提出要求的權利,而我有拒絕的權利,你又有對我的拒絕提出反駁的權利。

與孩子商量著解決問題,一歲開始不早,現在開始也不晚,用正常的模式與孩子交流,本就是家庭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只要說出你的感受和意見,與孩子商量處理的方式,不要認為孩子太小不懂,也不要嫌麻煩,講道理這件事越早開始,孩子也會越早受益。

這樣養育的孩子長到4、5歲,就很難發生不講道理亂哭亂鬧的情形了,即使有,你也早就知道如何應對了不是么?

另外推薦一個小技巧:

掌握了這個技巧,隨時隨地hold住孩子的無理取鬧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麻麻愛囤貨(mmath123),不定期更新育兒漫畫


補充:
看了一下前面的一些答案,對於採取懲罰措施壓制情緒的一些教育方式真心不敢苟同。

我覺得孩子雖小你首先得當他們是個人。是個人就有需求有情感,就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很多家長說孩子拿哭來要挾大人,其實哭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裡面包含著很多的語言和情緒,這時候大人應該反省平時有沒有教過他們正確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把孩子當成敵人或一個難題去處理。


我想起一個朋友家的孩子經常動手撓人,周圍孩子家長都得罪遍了。家長對此的結論是這孩子不聽話不乖。然後有一次我家娃去碰那個孩子的玩具被狠狠撓了一把,於是我有幸看到了家長的處理方式,就是狠狠打手,叫你撓人!說不聽!你撓人媽媽就打手!還敢撓嗎?
後來我偷偷問那個孩子,寶寶為什麼撓妹妹?是不是不想讓妹妹碰你的玩具呢?孩子含著眼淚點了點頭。
然後我明白了,2歲多本來就是物權意識初步形成的時期,這個階段對於分享不可強求,那個孩子保護自己的玩具其實是出於天性,而家長對此並沒有意識,沒有去尊重他的物權意識,而是焦距在撓人這個問題上。孩子覺得自己得不到理解,也沒有人教他正確的表達方式,他發現撓人這個方法可以有效保護玩具,自然會次次用直到形成習慣。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對孩子真正的,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是多麼的重要。教育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否則一切的乖和聽話都只是美好的表象,到了青春叛逆期家長多半會嘗到前面十幾年種下的苦果。
還有家長說都怪老人怎麼怎麼樣,我想說不管照顧人是誰,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都是直接責任人,沒有第二者,固然隔代教育會帶來很多問題,最終應該擔責任的還是父母自己,至於怎麼改善,也應該父母自己去解決,沒有任何推脫的理由。要麼接受,要麼改變,就這樣。
最後,推薦一個繪本《菲菲生氣了》,那是我家娃第一次直觀的體會「生氣」這種情緒,以及情緒消除和感受到愛的整個過程,很適合對低齡孩子做情緒教育。
------------以下是原答案--------
就題主這個事情本身,我覺得打開看一看不是不能接受的。如果擔心出現拿不穩摔壞的情況,我會跟孩子解釋這樣做的後果,告訴他現在公交車很晃,現在拿出來很容易把蛋糕弄壞了,到了幼兒園大家就不能吃到蛋糕了,我們要一起保護好蛋糕,你願意和媽媽一起保護我們的蛋糕嗎?
一般情況下我家孩子會理解並且主動保護蛋糕。如果她不接受這個解釋,出現了哭鬧的情況,那麼就理解並接受這個情緒,先讓她發泄一會再來講道理。

其實重要的是平時加強對孩子的情緒管理,就是所謂的情商培養。
尊重她的情緒,讓她意識、接納、體會到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的管理情緒。
比如她生氣的時候,我會問她:寶寶在發脾氣嗎?寶寶很生氣嗎?然後假裝空氣中抓一把聞一聞:哎呀這個脾氣好臭臭,寶寶也來聞一下。
這時她也會好奇的湊過來聞一聞,嗯,脾氣臭臭。
接下來可以順勢講道理:那我們不發脾氣了好不?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以後遇到我發脾氣,她也會有模有樣的抓一把,媽媽你的脾氣好臭臭,別生氣了,笑一笑吧。

有一次她的氣球飛到草叢裡面爆炸了,傷心的哭了很久不肯離開,勸走無效。於是我跟她重複了一遍事情的原委:阿姨送給寶寶一個氣球,寶寶沒拿好,氣球飛到草叢裡爆炸了,寶寶很傷心是不是?是的。氣球爆炸了再也回不來了,我們和氣球拜拜好嗎?好~
她覺得自己被理解了,情緒也釋放得差不多了。於是乖乖回家,又把這個故事跟爺爺奶奶講了好幾遍。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偶爾想起那個讓「寶寶傷心」的氣球,懂得了表達傷心這種情緒,會把情緒移植到其它的事情上,比如:玩具壞了我好傷心,媽媽不理我我覺得傷心了。。之類。

她性子比較急,有時候做不到某些事情甚至會急哭,這時候我會提醒她:寶寶著急了是不是?著急更加做不好,慢慢的試一試吧,做不到也沒關係,可以請大人幫忙。
多次之後,她著急上火的時候會哭著來找我:媽媽我又著急了,我做不好你幫幫我吧。

經常這樣,「提醒」她去感受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類型——生氣、傷心、著急、開心……並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她就慢慢學會了情緒管理。

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遇到不滿足的時候總會有些哭鬧或小情緒,但是教會了他們情緒管理,他們首先自己會去感受並表達自己的情緒,自己學著去解決情緒問題。這時候再講道理就非常有效了。

我家孩子2歲4個月,幾乎沒有遇到因為不滿足需求長時間大哭不止的情況,這和平時的情緒管理教育是分不開的。


如果孩子是真的需要發泄情緒,我會讓他哭允許他發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明明是在要挾大人,如何能夠區分呢?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前些天遇到的一個媽媽。在她看來,那天孩子又在無理取鬧,用他習慣性的哭鬧方式要挾媽媽給自己買不健康的零食。媽媽於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你別哭,哭了也不可以買的!」說完媽媽想起了我曾經說過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建議說「不要哭」這3個字。媽媽事後好奇地問我,在這樣的時候也不可以說嗎?我說是的,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需要否定孩子的情緒,不管他是發泄,還是在要挾,這樣的分別是我們給情緒做的評判,並沒有區分的必要。而情緒本身它只是一種能量,不需要我們用是非觀賦予其意義。


這位媽媽問我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做呢!


我說,我會先讓孩子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一會兒,等他能聽到我講話時平靜溫和地對孩子說:「寶貝兒,媽媽不能給你買這個冰淇淋,你很失望,甚至有些憤怒,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常讓人很懊惱的,如果想哭就哭吧,但是這個東西,我們還是不能買。」


接納孩子接納的是什麼?我們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但不是所有的行為。


我們可以同時溫和又堅定地對待孩子,這是不矛盾的。但堅定不是強硬,溫和也不意味著失去原則!


當孩子不乖時,其實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好機會,也是我們幫助孩子引導情緒的最佳時刻。當孩子開始出現搶玩具、打鬧、哭叫等等不配合和麻煩狀況的時候,是我們跟他們建立信任、建立關係的絕佳時機。


因為只有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內在需求和情緒狀態,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和孩子建立信任合作的關係。


孩子的情緒越激烈、越不可理喻,我們的態度要越平靜越溫和。因為往往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是有強烈的情緒和未被滿足的需求。


我們要抱有的一個基本的態度和概念就是:孩子的內在有多少孤獨無奈和受傷的感受或恐懼,才需要用這樣一種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啊!或者說,孩子們寧願犧牲自己好孩子的形象,變成大人眼裡的不聽話的壞孩子,都不能放棄這樣不受歡迎的行為,他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該有多麼強烈啊!


每個孩子都會本能地喜歡被誇讚和被欣賞,只有處於內在煎熬和掙扎中才不得已用破壞性的行為詮釋自己內心的傷痛或者是去引起關注。


往往表面上越具有攻擊性越不討人喜歡的孩子內心越脆弱越受傷,而成人也是一樣。如果不能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透過現象看本質,抱有這樣一個基本的兒童觀,我們再學多少的育兒技巧都很難真正幫助到孩子。


因為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還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沒有隨時隨地對孩子抱有好奇心,願意走進他們的內心!

我們不希望孩子像我們童年那樣硬生生地把情緒壓抑到潛意識深處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幫到孩子呢?


一、接納情緒


首先,我們需要先調節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的內在穩定,情緒平和,才有可能真正地接納孩子的情緒,進而幫助孩子引導和管理情緒,因此,足夠的自我覺察和成長是應對孩子情緒的關鍵。


當我們能做到接納自己情緒的時候,就有可能接納孩子的情緒了。情緒無法被逼走但可以被請走,當我們既不自責又不抱怨他人,而只是毫無評判地覺察自己或允許孩子的情緒起起落落,情緒能量就會自然降低。所以一個人的情緒需要被百分之百接納和允許,但不代表我們要贊同他所有的行為。


二、識別情緒


當孩子經歷情緒的時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就像告訴孩子這是蘋果那是橘子一樣,引導孩子給情緒命名。這個過程幫助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在,為表達情緒做好了準備。


三、充分共情


我們嘗試不帶評判地描述孩子正在經歷的困境,同時可以說出孩子可能當下正在經歷的情緒。比如「媽媽沒有給你買玩具,你有些失望?」「搭上去的積木總掉下來,看起來你有些氣餒和著急!」


共情是跟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方法。如果自己的情緒暫時沒有平靜,也可以把自己的情緒真誠地用語言告訴孩子,如:「媽媽現在有些擔心」,「有時候媽媽遇到這樣的事也會難過。」這樣的情緒表達方式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良好的示範。


當孩子遇到一些麻煩需要我們介入,我們盡量以共情開始。如果不處理情緒,只是對事件本身進行回應,甚至和孩子說教,便很難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這時的感受是,你只關心你的道理,或者你只關心我的行為有沒有符合你的期待,但是你根本都不關心我內在真實的感受是什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逐漸忽略自己內心的感受,封閉自己,內心不願再敞開,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家庭和孩子密而不親的原因。


在孩子情緒激烈或者是哭鬧的時候,聽覺幾乎是關閉的,聽不到來自他人的訊息,因此,這個時候我們不要過多地打擾。允許孩子和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自己的悲傷相處是成人能給到孩子最好的尊重。允許孩子哭使得生命早期的情緒能夠自然地流動,對孩子一生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都至關重要。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但是允許孩子悲傷和允許孩子哭泣,才是更高的境界。


這個過程中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家長在自我情緒沒有管理好的時候,請不要自責,因為,評判之心會阻斷你和自己內在的連接,而對自己的不接納,也將成為對孩子不接納的根源。

摘選自徐靜老師在MamaGo情緒管理講座中的部分內容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微信公眾號MamaGo

微博-MamaGo-


http://weixin.qq.com/r/DkOPl0nE9BSLrQ309xYc (二維碼自動識別)


哭就哭吧,反正再哭也不會給你的。

已經滿足不了孩子的意願了,孩子不高興哭一哭還不讓,你們是不是太霸道了?


我家女兒三歲 她的哭分為疼痛哭和情緒哭
我通常肯定會先安撫情緒 如果是跌倒摔疼了 抱到懷裡揉一揉 很快她就不哭了 如果是因為想去哪裡玩 或者想吃什麼東西 比如冬天想吃冰淇淋之類的問題 通常我會 讓她 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反覆問她兩遍 你真的特別想吃冰淇淋嗎?想吃什麼味道的呢?她為了說清楚就會停下來 不哭了 然後給她講道理 到什麼時候可以吃 等到我們穿的衣服都露胳膊露腿的時候 媽媽就給你買 到時候每天都給買 她馬上就高興起來了 問我還有幾天 我說60天 她就高興的玩別的了
題主遇到的那種情況 我可能會問她 你是想看一看還是想吃一口呢 看一看的話 我會滿足她 如果想吃 告訴她忍一忍 和好朋友一起吃 如果你特別想吃蛋糕 媽媽明天再單獨給你買一個 你想要什麼樣的?她會告訴我自己喜歡什麼口味 顏色
所以呢 孩子不會在公共場合失控
我也從來沒有經歷過孩子在外面大哭的情況
一點經驗 希望會對您有所幫助。


題主是在公交車上看到孩子哭的,我是在南京地鐵四號線上。

南京地鐵四號線開通,正好休息,就坐車回仙林大學城看看,剛開的四號線上人肯定很少很少,離我2個座位同排坐著一對母女,對面坐著一位老爺爺,這可愛的小女孩還帶著一個滑板。

地鐵停站後,小蘿莉開心的推著滑板滑動,突然地鐵啟動,地鐵啟動有點猛,小蘿莉一個不穩,咕嚕就摔倒在地上了,對面的爺爺眉頭微鎖,很心疼的樣子,我也很心疼,多可愛的小蘿莉呀。

但畢竟小蘿莉媽媽就在對面,也不好伸手去扶,我離的遠,也不好去扶,小蘿莉一察覺得沒人扶,小嘴一撅,眼睛就濕潤了,感覺馬上我就要聽到山河咆哮的時候,媽媽開口說寶貝,摔疼了嗎?站起來,到媽媽這來。

此時此刻這位母親並沒有離開座位,神情也不慌張,微笑而端莊,雙手向小蘿莉伸開。小蘿莉撅著小嘴巴爬起來,沒有哭,跑著撲進媽媽的懷抱,她媽媽摟著她笑著說,不疼啊,寶貝。

全程無吵鬧,無哭泣,只有溫馨,看得我瞬間心裡一團熱火,就想找個像這樣的姑娘當我娃娃的媽媽。

雖然我是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的單身狗


首先,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哭和鬧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要接納孩子這樣一個情緒。
我們大人如果遇到什麼事或者什麼東西如果沒有被滿足,也會有情緒,會有心理應激或者行為上的反應。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早期家庭教育中家長的「延遲滿足」訓練做的不夠好。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指的是一種能力,是人對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能夠等待的能力。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也可以說就是在培養孩子對慾望能夠剋制、能夠學會等待的一種能力。
延遲滿足不僅是兒童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兒童社會化和情緒調節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基本的、積極的人格因素,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賴走向獨立的重要標誌。
然後,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要加強對5歲及以上兒童的延遲滿足訓練。
在滿足的時機上,當孩子哭鬧時,堅決不滿足他的要求,甚至不予理會,家長要傳達給孩子的是,哭鬧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不哭鬧時,結合具體情況考慮是否滿足要求,這樣孩子就能漸漸學會不用哭鬧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比如孩子在超市想買一個喜歡的玩具,家長不要立即買給他,要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可以買,不過我們先去把做晚飯用的蔬菜都買完再買!」,每次一點點延長滿足的時間,慢慢過渡到「我們下次來超市的時候再買」,一定要記得履行承諾,即使孩子忘了也要主動履行,否則孩子不會再答應延遲滿足。如果你內心就沒打算給孩子買這個玩具,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就要明確告訴他不能買和不能買的理由。
再舉例,孩子有時候會很想買兩件或幾件東西,可以告訴他當天只能買一件,其他東西需要等到下一次或者重大節日等才能再買。這樣做的目的,主要不是考慮省錢的問題,而是希望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讓他逐漸學會自我控制,學會等待。
最後,注意事項:
一、進行延遲滿足訓練要考慮孩子的生理狀況。
如果孩子當前的生理與心理狀況良好,在身體健康、心情愉悅的狀態下,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如果孩子當前的身體欠安、心情不好,家長非要讓孩子來個延遲滿足,那孩子估計會很難接受,內心產生強烈抗拒。
二、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不能延遲滿足。
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這些是動物的本能,應該得到即時滿足;而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特別適合延遲滿足。精神層面的很多需求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物質方面的某些需求,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總是給孩子過分滿足,對孩子不僅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而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就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為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痛苦,將來也能抵擋得住眼前小利的誘惑,權衡怎樣做能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好處,並能有意識地調節和支配自己;避免未來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做事情有始無終。


溫柔且堅定。不過主要的還是家長不能經常延遲滿足孩子,如果通常情況下孩子都是滿足的,偶爾情況要求延遲,孩子不會有特別大的焦慮,也更容易接受和配合。我的女兒三歲,基本她正常的要求都會立刻被滿足,所以有時候滿足的同時有其他附加條件,或者因故延遲,甚至拒絕,只要把道理講清楚,她都會比較容易接受。如果確實出現了撒潑的情況,我會抱著她,表示理解她不高興的情緒,也表達自己對她的愛,但依然對她說:不可以還是不可以,你自己考慮要繼續哭鬧還是我們一起做點別的有趣的事情,比如...如果要繼續哭,也完全允許她,通常她發泄一會兒就會自己調整好。


俗話說得好:
愛哭的孩子有奶呷!
你的孩子很聰明,
自己總結學會它!
如今怎麼來糾正,
還需研究好方法!
一是越哭越不給,
反而將他一頓打,
這是一個粗辦法,
實際應用效果大!
二是不哭獎賞他,
誘導他主動
來聽話!
三是讓他哭個飽,
大哭大叫莫理他,
不哭時再抱他。
幾種方法舉出來,
請你自己把
主意拿!


推薦閱讀:

兩三歲的孩子很調皮,教育他不聽怎麼辦?
怎麼看待王源易烊千璽總是在節目里取笑隊長王俊凱並諷刺其年齡大?
擺脫應試教育,休學,對自己孩子實行個性化教育可行嗎?
一歲3個月的寶寶一不順心就發脾氣,怎麼辦?
你覺得十歲左右的孩子,可以學會哪些生活技能?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