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和北方方言比較起來是否聲母變化比韻母大?

如果以普通話為基準,如「花」、「開」、「黃」、「看」、「秋」、「如」、「我」在粵語和普通話里韻母相同,聲母不同。而聲母未變化,韻母有變化的似乎不常見。是否比較起來聲母變化比韻母大,或者說韻母較為穩定?


用這篇文章中的方法可以定量研究:
9978 方言音系/韻母「存古度」的一種定量描述 - 松鼠的窩 - 知乎專欄

原文中在比較韻母時,對於粵語,沒有把介音包括在韻母中,似乎不妥。
於是我重新進行了統計,把介音一律包括在韻母中。
這樣,普通話以y、w開頭的音節就都是零聲母;
粵語以y、w開頭的音節也是零聲母,以gw、kw開頭的音節,聲母算作g、k。

韻母的統計結果如下(對於中古漢語,橫跨多個等呼的韻拆成多個韻母):

中古漢語:141個韻母,熵 = 6.5199 bit
普通話:  37個韻母,熵 = 4.7326 bit
粵語:   88個韻母,熵 = 5.7067 bit

從中古漢語到普通話:
互信息 3.4535 bit,合併度 3.0664 bit,分化度 1.2792 bit,距離 4.3456 bit,相似度 0.4428;
從中古漢語到粵語:
互信息 4.1735 bit,合併度 2.3464 bit,分化度 1.5332 bit,距離 3.8795 bit,相似度 0.5183;
從普通話到粵語:
互信息 3.2636 bit,合併度 1.4691 bit,分化度 2.4431 bit,距離 3.9122 bit,相似度 0.4548。

可見粵語韻母的合併度小很多(主要是因為保留入聲),分化度大一些,但總體上粵語韻母變化小於普通話。

聲母的統計結果如下:

中古漢語:38個聲母,熵 = 4.9044 bit
普通話: 22個聲母,熵 = 4.2489 bit
粵語:  16個聲母,熵 = 3.7918 bit

(普通話比粵語多了zh、ch、sh、r、j、q、x七個聲母,少了ng一個聲母)

從中古漢語到普通話:
互信息 2.8032 bit,合併度 2.1012 bit,分化度 1.4457 bit,距離 3.5469 bit,相似度 0.4414;
從中古漢語到粵語:
互信息 2.5520 bit,合併度 2.3524 bit,分化度 1.2398 bit,距離 3.5923 bit,相似度 0.4153;
從普通話到粵語:
互信息 2.4888 bit,合併度 1.7601 bit,分化度 1.3031 bit,距離 3.0632 bit,相似度 0.4483。

可見粵語聲母的合併度大(主要是不分平翹舌),分化度小(沒有顎化出j、q、x聲母),總體上粵語聲母變化比普通話大那麼一點點。

題主問題的標題,如果理解成

,那麼是成立的。
但從問題敘述來看,似乎說的是

這就不成立了。從普通話到粵語「聲母未變化,韻母有變化」其實非常常見,主要發生在入聲韻的情況。


樓主舉的六個字裡面,只有「我」的普通話和粵語的韻母一致,其它五個字均不一致。

「花」粵語讀faa1,如果韻母保持不變,僅改變聲母,得到的應該是普通話的「哈」ha1而非普通話的「花」hua1。
「開」粵語讀hoi1,普通話讀kai1,韻母明顯不同。如果普通話人士只是把kai1改下聲母就當粵語講,那可就是在說粗口了。
「黃」粵語讀wong4,如果韻母保持不變,僅改變聲母,得到的應該是粵語「銀行」的「行」hong4,普通話中無對應的字,稍微接近的字大概是哄hong3。
「看」粵語hon3/hon1,普通話讀kan4/kan1;
「秋」粵語cau1,普通話qiu1;
「如」粵語jyu4,可以看作零聲母,普通話ru2。
韻母均不同。

據我個人非常粗略的估算,同一個字在普通話和粵語中,聲母相同或近似(近似包括忽略平舌和翹舌的區別等)的比例超過2/3,而韻母相同或近似(如粵語中的ai和aai均可以認為和普通話的ai近似,具體字例即粵語的「雞」和「街」均可認為和普通話的「該」近似)的比例不超過1/5。
事實上,很多字的普通話和粵語的韻母具有明顯的對應關係,列舉幾個各位自己感受下:
好友 hao you - hou jau
跳樓 tiao lou - tiu lau
抽刀 chou dao - cau dou
是不是普通話張大嘴的時候粵語撅起嘴,普通話撅起嘴的時候粵語張大嘴就行了?
光是這個規律所貢獻的,就沒法說普通話和粵語的韻母相差不大了吧。


推薦閱讀:

為何南方方言里,上去入聲普遍分陰陽,而官話方言里基本不分?
五胡亂華對於漢語發展有怎麼樣的影響?

TAG:方言 | 粵語 | 漢語 | 漢語方言 | 語言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