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父母要如何評價和鼓勵才能讓孩子不會有壓力,但又能繼續保持呢?

我不是父母,只是想到如果以後有幸能遇到這個問題,那我要怎樣做才不會讓我的孩子覺得我這次考了第一,下次也一定要考第一,但還是能繼續保持好好學習,還能考第一這個現狀呢?


「考好一次代表不了什麼,千萬 不要驕傲 」

曾經,作為一個學習不是那麼好的學生黨,偶爾考好了一次,家長、老師「不要驕傲」的「忠告」就會出環繞在耳前。


每每聽到「不要驕傲」,我的腦子「嗡」的一下。我覺得,

他們在告訴我,「以後也要考第一哦!不能退步喲!

他們在暗示我,「退步了那就是驕傲了「

他們在質疑我,「下次還能考好嗎還能保持嗎?」

還沒體驗到這次成功的喜悅,老師、家長就迫不及待給我們當頭來一棒,「別傻樂了!還有下一次挑戰呢,趕快備戰,不準失敗,不要讓我們失望!「

如果下次考試我們沒有考得更好,我們會被扣上「不認真」「不努力」「不聽勸」「驕傲」的帽子。

甚至更可怕的是,我們自己也會把原因歸咎到驕傲上。

我們去問怎麼才能不驕傲-----考好了開心一下都覺得是「驕傲的尾巴翹起來了」。

告訴自己不能開心,要靜心。

我們被迫提前進入下一輪的迷茫和焦慮


其實,作為孩子,我們自己本身就非常渴望能保持好成績,比父母、老師更渴望能當常勝將軍。

我們真的不希望僅僅被稱呼為「黑馬」。

只是,為什麼黑馬們沒有在那次成功中激起無休止的意念和力量呢?

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杜拉在《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論述過「自我效能」的形成與發展,自我效能是個體對自己能取得成功的信念或信心,簡單來說就是「我能行」。

人們通常認為 鬥志、自信、激情、奮鬥的信念、成功的信心都是主觀的、來源於個體。

非也

根據班杜拉的認知心理學研究,自我效能來源於四個方面:

1)成就行為:這個很好理解,經歷過成功的人比一直都失敗的人更相信自己下一次能取得成功。

2)替代經驗:指的是通過能力傳遞及與他人成就比較等替代經驗。比如,同樣在年級200名左右的兩名學生,在重點班的學生,往往覺得自己努力一把後就能比普通班學生進步更大。因為他知道,他和他們班的好學生有一樣的教育環境,也目睹了其他人的成功,所以更傾向於認為自己努力後也可以---「我也能行」。

3)言語說服:這裡是個體接受周圍重要任務對自己的言語鼓勵,從而相信自己的能力。

4)情緒喚起:就像我們看到緊張、焦慮不安的學生很難在考場發揮出最佳水平,情緒喚起指的就是個體面臨活動任務時的身心反應對自我效能的影響。一般而言,平靜的狀態使人鎮定、自信。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黑馬選手,當他耳邊環繞著[勝不驕,敗不餒]的警示後,他的自我效能的變化:

成就行為:1次

替代經驗:之前取得第一的學生都是連續好幾個學期的第一名,比我聰明可人刻苦紮實blabla

言語說服:不贅述了,驕傲是罪孽的老話很多,每人一句的話。。。(來自爸媽老師等重要人物的話,傷害點+10086

情緒喚起:緊張、不安、焦慮、焦躁blabla


所以!!!

別再用不合時宜的告誡,來給孩子日後增添無謂的壓力,剝奪他盡情享受任何一次第一的樂趣的機會了,

這種樂趣才是他繼續保持、不斷進步的動力呀!

而不是你那潑冷水一樣的警示。


PS

把可能的失敗直接跟沒認真、沒努力、不聽勸掛鉤

這很強盜邏輯。


謝邀

我爸媽從小就覺得讀書是我自己的事情…只有學校每年考試排名後會發獎勵。在全年級會上被點名上去領獎,才是榮譽。


回憶了下,好像沒啥特別的。
考砸了他們也還好。


我覺得不需要刻意鼓勵或評價。
問這個問題說明你自己很把孩子的成績還有名次當回事。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在意名次只在意學習過程,那你自己首先就得做到不在意名次,只在意他學的開不開心、有沒有勁頭。
等你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了,你就能夠對孩子的表現自然而然地進行反應,根本不需要再問這個問題了。

退一步,如果你還是很在意他的成績名次,一般不要和物質獎勵掛鉤,這樣可能會把他的學習動力從學習本身轉移到獲得外界獎勵上。
其實更重要的不是這次說什麼,而且下次說什麼。不是你一次的表現,而是每次。
如果下次他考第二第三,你會依舊開心地說孩子你最棒,還是會表現出希望他下次爭取奪回第一?
如果下次他考倒數第一,你會繼續鼓勵他並告訴他不管他成績如何你們都會一直愛他,還是會勃然大怒批評他驕傲自滿?
孩子有自尊,得第一沒什麼值得擔心的,關鍵是在他表現不好(他未必表現不好,可能只是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時候,你依舊能維護他的自尊。


不要評價,只要說出你的感受即可:不錯啊,我很高興,咱倆喝一杯?


評價過程,和孩子一起討論本次考試第一名的原因。

不評價具體結果。


最好是不評價也不鼓勵。
我一直都不明白為什麼做家長的要這麼在意孩子的成績。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無論是考第一,還是考倒數第一,都是他的權利。我們做家長的需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成績,或者可能的話便再進一步,欣賞孩子的成績。而不是所謂「評價」,或者自以為好聽的什麼「鼓勵」。
說更難聽一點,你鼓勵他對你有什麼好處嗎?即便他考了全省第一,全國第一,全世界第一,本科上清華,博士上哈佛,哪怕最後評個院士拿個諾貝爾獎,獎金也是他的而不是你的。你能替你的孩子去瑞典國王面前發言嗎?
如果真心的為孩子高興,非要對孩子說點什麼的話:那就說這麼一句吧:
嗯,考的真不錯,比你老爸(老媽)厲害。

孩子這次考試考了第一,就僅僅只是考了個第一而已,別想多了。


說句實話,小學初中課內的東西就靠智商吧,寫寫作業都不用看書就能拿第一,他非得努力保持才能考第一那說明他就不是考第一的料。
如果從小就言之努力云云,你上了高中大學還不得天天熬夜?
小學初中想要努力,就要用在課外上,比如學個樂器學個奧數之類的。
鼓勵他什麼的就說這次考的不錯,給他做點好吃的吧,想買什麼玩具就給他買吧,還能怎樣。


我當年考第一名的時候,我爸媽基本上就不鼓勵我。但是一旦考差了,就胖揍我......

但是,我覺得這樣的方式是不對的,我覺得考好了,就應該給孩子鼓勵,這是他努力後得到的好結果。自己努力做成一件事,還要去搓一頓呢,孩子考好了為什麼就不誇了呢?小時候我考好了,我就希望父母誇我,給我禮物最好了,可以讓我去同學那裡裝X,畢竟努力了這麼久。如果鼓勵了,我現在就不會只記得胖揍我的時候了...(當然我父母是很好的,只是感嘆一下這個問題而已)


我這學期正好修了發展心理學,其中有一章節就是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與學業成功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們教授還特別加上了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讓這個體系比較完整。我先來講一講孩子在學校的成功的幾大要素,然後再說一說父母在這些要素中可以扮演的角色。最後就能夠回答題主的問題啦。
------------------------
學業成功的要素有以下幾點:
一,對於學業投入度高,這個投入度表現在:情緒投入度(喜歡學習,有興趣),行為投入度(完成作業,上課不缺席),認知投入度(聽講專心,做作業時投入。

二:對於學習有一個正確的目標。一般學生會有兩種目標,一種叫做「表現目標」(拿到好成績),一種叫做「掌握目標」(學會教授的知識)。從字面上看也能感覺出第一種是更為良好的心態。這兩種目標也和下面第三點中的能力認知相聯繫。(斯坦福發展心理學Dweck教授的理論)

三:學生一般會有兩種能力認知,一是認為學習成績和人的聰明程度(先天能力)有關,第二種是認為和人的努力程度有關。「表現目標」的孩子相對應容易認為好成績和自己的智商(聰明程度)是掛鉤的,所以一旦遇到難題就容易放棄,覺得是自己不夠聰明。而「掌握目標」的孩子在遇到難題時更容易堅持。這是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發現的。(斯坦福發展心理學Dweck教授的理論)

四:自我控制能力。有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更能投入持久的學習中,也就更容易學業成功。(賓夕法尼亞大學的Duckworth教授就研究發現自我控制能力比智商更能預測學生的成績。)

------------------------------
那家長如何能夠幫助孩子建立高的投入度,擁有「掌握目標」,相信自己的表現與努力程度有關,並有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呢?

一) 是要有合適的表揚方式,這就能夠回答題主的問題啦在孩子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應該肯定孩子的努力程度,說:孩子你真努力,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而不是說孩子聰明,比如:你拿了一百分,好聰明呀!(還有第三種表揚,就是不提及成績的原因,只是說孩子做得好,這種表揚的鼓勵效果不大。)

斯坦福大學的Carol Dweck 教授就做了這樣的一個實驗。她先給孩子們一個簡單的任務,大家都做對了,然後用上面說的兩種不同的方式表揚,接著給孩子一個很難的任務,確保大家都錯了,最後又給了孩子一個較簡單的任務。她發現,「努力表揚」的孩子在第三個任務中表現明顯更好,因為他們認為第二個任務的失敗是因為他們努力不太夠(能夠改變),而不是他們不夠聰明(很難改變)。同時「努力表揚」的孩子更願意挑戰難的問題,而聰明表揚的孩子更願意選擇簡單的問題(確保自己表現是聰明的)。

所以要讓孩子能夠再接再厲,在學業上再攀高峰就要讓孩子知道,好成績是因為自己努力得多,同時也要向孩子教導一個人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努力提高的。這樣孩子就更容易有掌握目標,願意攻克難題。

二) 是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這就需要父母能夠給孩子更多的自我空間來規劃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採用高壓政策,命令孩子做這做那。給孩子框定好的行為規範,但不是用強制的方法,而是探討循循善誘的方法。這樣孩子就更能為自己負責,有好的自控能力。(結論來自於 Kochanska, Murray, Harlan三位教授2000年的實驗)
--------------------
希望回答了題主的問題啊!


平常心就好,一直考第一未必是好事。我就是個例子,初中一直全校第一,整個初中的考試幾乎80%考第一把(數學老師幫忙算過)。心理壓力巨大。可能是心理上也有自卑的一面導致的吧,但是總是考第一習以為常,就會有壓力,非常努力,總是怕下一次考下去被人笑話。初三升高中的時候甚至產生心理問題(當時沒有意識到,父母很忙也沒管過我學習和心理),愛自言自語,有時偷偷躲在黑暗的角落自言自語待一會兒,愛日記傾訴,甚至愛跟玩具和樹「說話」來傾訴心聲。中考成績不錯,全市二十多名還是三十多名;考上重點高中,但是繼續有壓力,學習成績還是很好,滿分750,考710這樣的期末成績。後來自己覺得受不了了,轉學,到了普通學校,成績無論如何提升不了,高考普通一本的成績。現在我想轉學可惜,但是沒準是好事,如果繼續在重點高中帶著,因為自己給自己的壓力,沒準就去跳樓了。

我想用遺憾的例子告訴大家,一直考第一未必是好事情。心理健康也很重要,考考第二第三第四什麼的挺好的。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轍。學習好,心理健康。


在我的記憶里,我從來不曾考過第一名,在高三之前,成績一直是稀里糊塗的在中上之間晃蕩,有時甚至更差。直到高三,我才恍然意識到考試的目的和成績的意義,它不是為了讓你在與別人比較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滿足感和虛榮心,而是為了讓你和自己比,比上次做的好還是做的差,不足的地方是否有正確的對策和行動去改進。你的對手從來都不是眼前這些同學,終有一天你會明白他們其實是你的戰友。考試是一種反饋機制,是為了讓你更清楚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現在的能力和自我設定的目標之間的距離。我想當你明白考試是怎麼一回事之後,自然能懂得該怎麼去和孩子交流這個問題。


攻城容易守城難,孩子,雖說攻城容易,但你能攻下金字塔尖的位置,我們真的看到了你的實力和努力還有魄力。當然,如果你守住了這個城池,其中的艱辛我們雖未能親身體會卻也能想像一二。不管如何,你永遠是爸爸媽媽最大的驕傲。


考好了,怎麼鼓勵都行。考差了,無視他,能幫他理智分析原因最好。


孩子會不會保持好好學習的狀態並不在於他考了第一時家長的回應,而在於家長平時教育他做人做事的態度。如果家長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做事要認真,要努力,他自然也會保持這樣的態度學習。而考不考第一,因素很多,可能你的孩子夠聰明夠用功,偏偏就有一個比他更聰明更用功的,在這種情況下,考第二也沒有什麼區別吧。畢竟還有基因的因素,也有關運氣等等。

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我的父母知道我考第一以後,會開心,但是都沒有刻意說什麼。只有四年級的時候考了一次第四,媽媽稍微問了一下怎麼回事,我說粗心了,她就說了知道了,下次注意些。現在想來,她可能只是要確認一下我考差了不是因為什麼特殊的原因。我覺得這種態度對我來說挺受用的,父母沒有給我什麼壓力。我學習是因為不覺得學不會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有這樣的性格估計和遺傳有關,也因為父母沒有讓我覺得弔兒郎當是一種選擇,再加上有一些小聰明不覺得學會很難吧。

希望可以讓題主再思考一下,得不得到第一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平時的態度。


以前高中的時候,每次考得好了,我老爸就到處吹牛,而且是怎麼誇張怎麼說,後來搞得我壓力山大,長期失眠。與其說這是對我的鼓勵,不如說是他想給自己漲點面子。
我覺得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作為一個從小就經常因為考差了而受到家庭冷暴力的苦寶寶.我小時候就在思考這個問題.

答案是:不表態.

要讓孩子懂得, 考第一名不是為了取悅父母, 而是他自己之前在學業上做得比較好,現階段的一個小成就罷了. 學習是自己的事情,考多少名次也是自己的事情.

分析局勢的思維方法比表態重要.


瞧,現在你的對手只有你自己了。


我一個無神論者都想去把五嶽上的寺廟全拜一遍
要是考上清華北大啦我得去給菩薩重塑金身

做夢估計都會笑醒

這樣的麒麟兒我根本沒資格批評教育呀

希望我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別拖著孩子後腿就好


兒子/女兒
我真替你高興!

好好享受和記住這次的這個第一名,因為媽媽想和你說,並不是所有努力最後都會得到最完美的結果,因為世界時常會和我們開些小玩笑

所以不管下次結果如何媽媽也都希望你能一如既往的和我分享,好嗎~

(請無視我以母親視角代入)


推薦閱讀:

王尼瑪說過哪些正能量的段子?
有沒有哪個瞬間讓你覺得TA是這麼的愛著你?又有哪個瞬間讓你發覺你是如此深愛著TA?
你有哪些關於老師的溫暖和感動的故事?
如何看待國際米蘭貼吧吧友對藍黑卡卡西患白血病捐款一事?

TAG:育兒 | 家庭 | 鼓勵 | 正能量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