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業打拚是怎樣的一番體驗?你都有哪些故事?

金融,生活,社會


謝邀 @Jianchi Chen。挖個坑,慢慢填:

(1)光鮮的一面是有的。在我的公司里,來回機場都是Limo接送,超過四個小時以上的行程可以坐頭等艙,出差可以自己選賓館,所以公司的人都喜歡住Four Seasons。當然,投行們的同學出去路演經常坐私人飛機。

我們每天一起開會的都是公司高管,我們對這些CEO來說算是甲方,所以他們態度都很友善。一次,我跟一個CEO一起吃晚飯。他是七十多歲的德克薩斯人,倒是很喜歡真人秀。他把服務員叫過來,大聲抱怨:「為什麼電視上放的是壘球,不是America』s got talent!現在可是決賽!」 服務員小姐很抱歉地說:「不好意思先生,這是我們飯店的制度,不能換頻道。」 CEO說:「你知不知道我是誰!我可是xxx xxx !(已馬賽克)我可以把你們的飯店買下來!」 ……

還有一次在弗羅里達出差,一個大公司的CEO陪我去店裡參觀他們的商品。在去商店的車上,我說:「這次差點怕趕不過來了,這幾天飛機一直延遲」。CEO評論說:「哦,我從來不坐商業飛機。」 他接著跟我詳細地計算私人飛機的保險花費,抱怨:「這也太離譜了!我看我應該開個保險公司!」

(2)光鮮會慢慢褪色。在任何行業,日常事務都是不斷的重複。最近在兩周之內飛了美國東西南北以後,我終於在一個夜晚的十點降落在機場。飛機落地的時候,我想:我這輩子再也不坐飛機了…

(3)金融里,每個小決定都很重要,所以經常壓力很大。最近,公司里一個基金經理路過我的辦公桌,我正好抬起頭,於是他問:Emily,你最近喜歡什麼股票啊?我說xxx (已馬賽克)。他說:哦!然後就回到辦公室里,幾天內買了這個公司的1%。資產實在太多,這個小公司的1%只用了不到1bps的錢,他也不費心思做研究。但是如果這個公司的股價一天跌了20%,我就給這個基金經理和整個公司一天內損失了10 Million USD!

這樣不幸的事件英文叫blow up。在一個股票投資者的一生里,哪個沒有經歷過幾次blow up,5%左右的波動更是數不勝數。給基金經理推薦的股票,哪怕跌了5%,都是很痛苦的一天。要是跌了20%,就擔心會不會被開除了。

TBC


From hedgefund buyside trading desk

1。經常中午有dealer來請客吃飯,現在不比2007/2008之前了,限制多了,不能像原來一樣點幾千刀的酒了。經常中午點很多但不吃,每個吃一口然後丟了。

2。有錢人很多,住manhattan 20mm的公寓,不坐地鐵只打車遠了有自己的jet

3。表面上都很和善只要你沒有擋著別人掙錢。擋著了他可以馬上把你撕了,當然如果你是個小兵別人也沒必要屌你。

4。客戶不來查崗的時候不開會的時候夏天就穿休閑服

5。 wolf of wall street 裡面放在10-15年前是真的,一哥們曾經和老闆出去開會玩晚上找了小姐搞然後喝多了第二天起來jj上面還套著tt,說「wtf is this?」然後隨手一摔丟到老闆肚子,恩沒被炒現在還在我們組。現在時代變了,都懂得起錢已經太多了花不完身體才是自己的。

6。辦公室經常賭博,mini golf 進不進可以賭,帶個牌來打blackjack 100一把,20分鐘之後spy up or down可以賭,所以身上得帶現金。

hedgefund做的東西不同也有很大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我這裡不像high freq那邊年輕人多,4,50的居多大家孩子都小學了。

最後,同胞們想在美國以後爭取進buyside的還是要搞交易量大liquidity高的市場,那邊中國人機會多關係戶少。

我還是匿了比較好。


謝邀。

一個約稿,直接貼了。帖子前端牛人遍地都是,技術口的事情,有機會可以私聊,在此不再多說。只是談談自己的一些切身體會。

首先,千萬不要過度強化「華爾街」三個字給你帶來的衝擊,「先入為主」會讓人很容易偏離方向。我曾經寫過大量關於華爾街量化分析技術貼和金融方面的文章,都是以一個金融學習者的身份平實闡述,並沒有故意誇大華爾街的成分,因為沒有任何必要。因下文需要,在此截取其中簡要介紹自己工作情況的一段,供大家參考(帖子中有部分中英夾雜,並不是鄙人秀英文,而是一些地方中文翻譯的意思並不妥當,故用英文單詞代替,見諒!):

「我研一在WALL街某公司做過量化分析崗(實習,並且no salary, no paid, no extra fees,簡稱三無人員),工作強度首先不提了,這個跟項目多不多關係很大,WALL也不是每個人都非常非常忙(很多事情大家都會先入為主的覺得WALL應該就是燈火通明所有人干通宵的節奏。)。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entry-level的基本是忙到吐血的...所以吐血就是,沒有任何生活可言,吃飯睡覺幾近奢望,並且壓力很大(數據口的工作,時間短可以,時間長真的很折磨人)。上班期間,有時有機會下來吃個熱狗,附近排隊的筒子大家經常也有聊天(中國筒子真的很多,印度人也不少),有收入的鳳毛麟角,絕大部分筒子都是過來打醬油,而這些筒子裡面,在國內都有橫著走的實力,清北不用提,各類奧數獲獎,或者各種牛X比賽拿到名次的,比比皆是。」

在此明確幾點:

一,WALL實習,只要是Entry-Level,只要是實習量化分析崗和相關數據崗,都是對各位的腦力,體力的極限考驗。

二,幾乎每位WALL實習的同學都在攻讀自己的學位,PART-TIME是絕大多數,所以合理安排工作和學習,是個巨大的考驗和鍛煉。

三,牛人滿地都是,但是不是每一點都值得你學習。

所以,就展開講講上述幾點。

一、一周工作接近100小時,這在華爾街不是神話,這是事實。至少我呆的項目組是這樣,而且,我的項目組中,人人都這樣,很多人甚至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中,工作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當然,例如風控(Risk)崗位,資管(Asset Management)的一些崗位還是存在正常上下班的情況,一些崗位也存在所謂淡季和旺季,但是項目組的工作強度和職位關係非常大,也和公司文化,和一些Peer Pressure有很大關係。比如高盛的Peer Pressure就很崇尚加班,很多時候項目組提前完成項目後會提前開始下一個項目的進度輸出,每個人都上緊發條,公司也強行攤派高效率,這對人是很大的鍛煉,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不可否認,這樣的工作很難保證身體,但在WALL呆過的人都知道,其實很多大牛在同崗位和同工作時間中,既保證了工作效率,也保證了身體健康,有些更牛的高管,甚至還出暢銷書,兼職做體育記者,其生活之琳琅滿目,效率之驚人,讓人驚嘆。

中國同學的時間規劃能力,鄙人認為和WALL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並不在於中國同學勤奮程度和努力程度,而是沒有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以及欠缺多程序操縱工作生活的能力培養。在WALL高壓的環境中,特別身處實習崗位,一方面,你是否能壓縮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工作時間,盡量為自己的休息時間騰出空間?這個極其重要;另一方面,你是否在這樣超強的工作強度中,仍然留有自己的餘地和空間?這個同樣也非常重要。

壓縮學習時間,必須有更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手段。學會怎樣高效率的聽課,記筆記,學會控制自己參與學校課程中,團隊溝通的效率和時間(這個看似天方夜譚,但仔細琢磨,如何引導大家按照你的高效率進行思考,如何統一團隊進度,其實有很多地方可以突破和提高。)學會利用美國大學的資源,增加與授課教授溝通的頻率,利用教授特定課程的學習方法,針對性的調整自己對於此門課程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 —— 美國大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與國內大學大相徑庭,每門課都有不同的高效學習模式,你會從每門課中,擠出大量的空餘時間。

其次,人在任何工作和學習情況下,其實都還留有餘地。所謂餘地,並不是完成工作的難易程

度,時間開銷和其他,最重要的,是尋找日常工作和學習低效率的點,並且將其集中分配,將這些精力和時間,留給自己休息,放鬆,保持狀態。只有在超強的工作強度和超快的生活節奏中,才會凸顯出休息的重要性,充分休息,盡最大可能分配睡眠時間,是一門技術活兒。

二、牛人滿地都是,但是不是每一點都值得你學習。

這個話題,我曾經非常認真的跟很多朋友交流過。很多人都習慣於學習自己身邊牛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習慣,學習習慣,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掉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展開說,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即使到華爾街,當牛人滿天飛的時候,都需要冷靜思考自己,不能因為身邊牛人的生活工作方式,改變自己的本質。當然,很多WALL同事的確擁有超人的工作方法和思考方法,這些是在WALL實習期間,你必須吸取和提高自己的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每個牛人的個性,生活習慣也大相徑庭,不是每個個性都可以無縫對接到你的生活當中。

舉個例子,我的老大是在摩根斯坦利擁有超過30年行研經驗的老分析師,猶太人,今年66歲,女性,姑且稱為M女士。M女士是超級工作狂,工作效率之高,工作時間之長,睡眠時間之短,都超乎我的認知範圍。她所帶團隊,方案幾乎都是提前完成(這在WALL簡直可以讓人跪服,WALL極其講究工作效率,但M女士總能提升服務效率,縮短服務時間),一天睡眠3-4小時,35-50杯黑咖啡,每天,對,每天。

我們姑且不論一個超過60歲的人是否應該這樣工作,但其為了保持精力和旺盛鬥志,用大量的咖啡刺激自己,在團隊內持續保持高壓狀態,個人私以為並不是長久之計,並且這樣的方式也並非適合所有人。M女士在公司一手遮天,強行要求員工參與到自己的生活節奏中,很多時候不得不面臨半夜審計方案,與其郵件溝通,頭暈腦脹的面對第二天工作等等各種挑戰。當然,M女士對於項目考核的嚴謹,競爭力的高要求,深入理解客戶並給出解決方案的思維模式,讓我受益匪淺,但其用個人意志帶動的公司文化,卻並非適合每個人,無論在任何地方實習,都面臨學習自己需要,摒棄不需要的甄別過程,這其中,認識自己非常重要。

所以,在實習的過程中,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是必然。但是,在實習過程中,調整自己適應高壓環境,並且能夠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中貢獻高效率和高產出,是非常有益的鍛煉。與各位大牛同事,大牛BOSS的相處中,儘可能的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出來,儘可能的暴露自己的問題,實習本身就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所以,儘可能的讓同事和領導認識到真實的自己,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會更高效的學習和成長。

總結:

華爾街的確是很多人,特別是金融專業的同學嚮往的聖地,但正如前文所述,即使華爾街身處神壇,但也千萬不要輕易幻化任何自己不了解,沒有仔細走近觀察的人和事。

任何實習,工作的本質都是靠專業能力,個人綜合能力混飯吃,後者尤甚。特別在如今競爭如此激烈的金融領域,華爾街的確是磨練專業能力,培養高壓工作,金融精英文化的沃土,但怎樣利用它的養分,卻需要重新分析。每個人對於華爾街的訴求都不相同,在進入華爾街前,必須要明確自己的位置,自己所需要學習的部分,以及對於自己未來發展的目標,對自己的分析越完善,在華爾街的成長也會越突出。所以,並不是所有學習金融的同學,都適合來華爾街,個人成長並不能捆綁到社會廣泛認可的層面,分析自己,遠比跟風重要。

最後說幾句良心話:

1 BUYSIDE不好做,美國又不是咱家後花園。

2 WALL的牛度自經濟危機後就大幅下滑了,跟客戶隨意聊聊隨吃隨喝的日子是過去了,進華爾街要以WOLF OF WALL的姿態去,應該死相不好看。

3 到哪都是裙帶,講關係。WALL更是如此。你要問WALL和中南海哪裡更講背景,我會告訴你都差不多。

4 你的腦子對於數量的細化和敏感化會超過你的想像。1bps的波動也會給你帶來心中巨大的波瀾。哪行都不容易,出入阿瑪尼,出行頭等艙不是誰都能享受的,先問問自己的腦袋,看看自己的幹活,再問問自己的小心臟。

5 能在華爾街做好的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賭鬼。

以上。


* Since I have some time while waiting for my supervisor"s feedback, I will add some more info. Unfortunately I cannot write Chinese here. Besides, my experience is not representative--most buy-side firms don"t have the time/patience to train people, so they rarely consider fresh grads when they look for new analysts. Hence, I won"t disclose my name.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本科畢業後有了到一個紐約event driven HF的機會,主要做credit.

I look for opportunities across the capital structure. Given the market condition, you see more opportunities in equity, and I need to focus on the riskier part of credit, namely high-yield or stressed names in (mostly) declining industries.

雖然很多有交情的前輩勸我先去sellside賣幾年命。。。好吧我希望能儘快弄清楚到底目前是適合什麼樣的工作,主要取決於risk tolerance

具體感受就是要學的東西非常多,特別是管我的人非常不贊同我在做研究之前看sellside的研究,而且我也沒有特定的負責的行業。所以有自己的一套研究的流程和screen ideas的方法非常重要。common sense也很重要。

Unlike most sell-side analysts who just do what they are told, I need to justify every number in my models. Everyone is nice and approachable, but everyone is busy. So I need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timing/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if I want to ask questions. Besides, I need to show I have tried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by myself (preferably using several methods) before asking questions, so people are more willing to help.

每個fund的文化差別比sellside大得多,甚至每個組的差別都會蠻大的。trading背景和banking的確實有一些不同,還有組裡女性比例的大小對工作環境也會有影響。

Personality f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since buy-side firms tend to be smaller and most people stay with one firm for a very long time. Don"t pick a fund simply b/c of prestige.

Why experience matters?

1. Develop/maintain your own network, so you can have a better access to ideas/rumors. This is extremely relevant in less liquid market. So don"t be a jerk. (But you need to do your own work beforehand so you don"t get f**ked)

2. Know what"s "reasonable", after seeing several market cycles (e.g. price level, credit cycle)

至於怎麼拿到這個機會的,我只能說you make your own luck. Don"t let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trap you (e.g. Chinese people are not good at networking/shy) 我做的strategy並非外國人很多的數理比重很大的,因為我真心喜歡credit也並沒覺得中國人一定要做quant或者電腦。

最後一次補充:

我知道關注這個答案的大部分人不是在街上工作的,甚至從事的工作和金融業沒有關係。因此,大概關注者想看的是類似華爾街之狼或者liar"s poker裡面的傳說,並不關心人們具體的在做什麼。在我看來這是很可悲的。

但是,權利的另一面是義務,以我對於這個行業有限的接觸來看,真正好的投資者都是非常能控制自己的,jerks很多其實是外強中乾內心虛弱的人。ST/IBD 也許不同,因為他們賣的是具體的人(是不是討人喜歡之類的)。


佔個坑,回來答題。連續熬夜幾天了,人很憔悴,思維混亂,連昨天吃了什麼都忘記了!明天答

--------------------------------------------------------------------------------------------------------------------------------------------2015.6.25

想到哪裡講到哪裡 不要覺得我沒有條理,只是有碎片時間說一些大家感興趣的吧,可能穿插一些八卦,回答中不會涉及任何公司,就不要亂猜了

1、junior的時候大家都拚命的加班,和大家看到的聽到的一樣,經常連續很多天,沒有獨立的房間,都是open space 只有帶著睡袋到辦公室,實在不行就眯一會,vp告訴我,你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休息,不要一個月就會奔潰。而且各家投行都把無休止的加班當做公司文化,這是很要命的,明明做好了,看著別人加班也不好意思走。

2、Bloomberg這個工具 對於新來的童鞋來說,第一位的就是記住各種快捷鍵,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效率一下提高的不是一點兩點。Instant Bloomberg 是大家互(cao)通(zong)有(shi)無(chang)最常用的工具啦,大家知道的各大行外匯交易員開盤前互相做LIBOR的報價,都是用這個咯。並且Bloomberg公司會根據某人長時間不登錄Instant判斷是否離職,以及截獲聊天信息進行數據挖掘得到有用信息進行出售。

3、學校里學的大部分東西都是bullshit,都要重新開始學。

4、會無休止的出差和各大機構以及家族信託、對沖基金的人會面,一般freshman 都可以頭等出行,住Ritz 都是正常的。穿梭於世界各大城市會讓新人自信滿滿,光圈褪去,箇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

2015.7.2

這些天股市大跌人們都不好受,我也同樣忍受煎熬。陰謀論甚囂塵上,由於國內資本項目管制,以及滬港通的額度限制,外資投行想要做空A幾乎是不可能,而且A股70萬億的市值,想要做空談何容易,你以為大陸是香港、東南亞任索羅斯之類的掃蕩嗎?

所以,漲高了就跌是正常的,只是第一次經歷了加了槓桿的市場,以及國內民眾的賭性,波動率實在是觸目驚心,08年Lehman倒閉道瓊斯指數也只跌了4.42%。只是人們的恐慌情緒在蔓延,機構私募在現貨市場虧損,只有在期指上對沖,也就是short,導致期指暴跌,反過來影響現貨,形成惡性循環。

今天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國家隊在中國中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工商銀行、中信銀行,遊資在樂視網的爭奪蕩氣迴腸,只可惜國家隊只是豬一樣的隊友,只知道猛拉,不知道如何護盤,明顯是一些官員和博士所謂,又或者在官員的指示下進行的,經常觀察庄股的都應該知道,護盤要守在關鍵價格點位下重手,中石油一直在0軸附近徘徊,一度被砸到-4%,其實若開盤高開2%維持震蕩最好,等到尾盤拉高。還有就是拉超級大盤股只是讓上證好看點,忽略了滬深300.

PS:蓄意拉升兩桶油和工行、中信銀行算不算操控估價呢?反正規則是自己定的

--------------------------------------------------------------------------------------------------------------------------------------------

5、華爾街的企業文化以狼性著稱,管理文化,至少在我待的幾家都是簡單粗暴,vp md對下屬謾罵進行人身攻擊都是正常不過的,在高壓力、高收益(風險)情況下,任何人都沒有好心情,開始我也被刺激的要死要活,覺得世界是灰暗的,被罵過後有時真的會喪失信心,剛去一家公司,要對一個模型處理,用到一種從來沒見過的泛函,leader要下班之前要,我到了6點鐘,還在研究那種演算法,直接被罵成狗,在這裡,不管你學的什麼專業,學的如何,更看重的是你迅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投行以及對沖基金永遠走在金融領域的前沿,所學的知識也是最新的,每個從業者都要時刻保持打雞血狀態才能走的越來越遠。


佔個樓先,有時間有情緒了更新

個人經歷概述:
美東鄉下20名左右大學EECS本科 -- 紐約投資銀行IT -- 自營交易quant dev -- 對沖基金alpha researcher

只能算是剛剛入伍吧

畢業後到入職現在的崗位工花了3年,這一路算不上太順。

不太順的核心原因是:需要轉行

平心而論,華爾街不是這幾年北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最佳選擇,起碼從報酬和勞動時間的性價比上來說不是。矽谷為代表的西部,才是真正活少錢多的地方。想起我父親打小對我的期待,在西海岸做碼農簡直就是perfect fit啊——坐辦公室,不辛苦,掙得多!

然而,然而當時還是很固執地來了華爾街,有如下幾方面原因:

1. 那時候投行的工資尚未徹底被FLG玩爆(當時是entry level已經玩爆了,senior level大家都還有06年左右的美好回憶)
2. 自己掂量著自己的性格雖然也不太適合華爾街;但我更不是天生喜歡研究軟體然後做黑客的人,我有能力寫好程序,可我
不會成天用業餘時間去鑽研最新技術.
3. 感覺華爾街被神化+妖魔化得很嚴重,網路和書本上的信息都明顯比較浮誇,用自己career的開端去探索究竟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4. 以後可能回國發展,在對IT創業不是很有激情的前提下,在華爾街混幾年貌似是個對回國不錯的鋪墊

接著正式上班沒過多久就迅速意識到了情況不妙:

1. lower pay, but longer hours (compared to west coast)。咦,傳說中的bonus呢?
2. 投行IT的同僚們的業務水平和格局大多實在難以恭維,中人之資的人群中,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難提升自己

3. 而在這樣的環境中要做到比同輩成功,最有效的途徑是:辦公室政治。我並沒有鄙視用辦公室政治的開拓職業路線的意思,一點也沒有。只是覺得在這個白人是爺+天竺人抱團+華人內鬥的大環境下,口語不好人不帥如我,要去逢場作戲殺出一條血路,以便在一個中人之資的人群中當一個中層幹部,折騰了半天無非還是泯然眾人,成為一個稍微體面點的北美猥瑣男

4. 乾的活很無聊,不夠炫(喂,哪怕讓我多學點以後很有前景的技術也好啊);說是在投行,對於這個行業如何盈利的細節所知了了。就算積累幾年經驗,回國發展除了吹吹水,毫無核心競爭力可言。

我工作後幾年,看著一茬又一茬小本/碩士/甚至博士,接受投行IT的offer,並且對著未來的精英生活無限期待的時候,我常會拿以上的現實情況來給他們潑冷水。然而他們大多還是會和當初固執的我一樣,踏入這個坑。我不覺得自己多高明,自己也曾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只是惋惜罷

當我認清這個尷尬的處境後,就必須要開始想對策了。我終究沒能下定決心懸崖勒馬而奔向FLG;而要繼續留在華爾街的話,性價比最高的改變現狀的方向是,離開投行,去buyside(主要是quant trading group)做front office quant dev。考慮如下

1. 需要的skillset基本都具備,只需稍做打磨;
2. slightly shorter hours but potentially much better pay

3. 同事的質量會高一些,可以和相對更優秀的人打交道;乾的活也更能鍛煉人一些,好歹了解量化交易系統或工具的開發也多少算門手藝。

4. 可以近一步了解一家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這裡即是交易);如果運氣好可以在接觸和學習後成為核心團隊的一員(參與交易)。

轉行之路是相當不順的。久疏戰陣如我甚至有時候連面試都拿不到。再加上說什麼的獵頭都有,一開始也很難去識別,憑空創造出很多誘惑G點,求職方向變得混亂,完全沒有一個堅定的中短期目標,很大程度分散了準備的經歷。再加上我開始求變的時候入職也就半年多,所以也沒有特別急著去找,待滿一年再說也沒那麼大不了。

在一再碰壁之後,重新整理思路,才發現在精力有限而任務的難度不小的情況下,必須要集中火力才有勝算。這才逐步明確了之前說的要去quant trading group做front office quant dev的目標。與此同時,我也意識到就算這樣較為切合實際的目標也難度不小,因為每年湧入華爾街的junior talent太多了,而front office quant dev這樣的opening也沒有那麼多,實在太難保證我在有限的競聘機會中中成為hiring manager看得對眼的那個。所以凡是buyside的middle office dev我也都會去嘗試。

(待續。。。)

-------------------

這裡說的華爾街比較寬泛,我定義為在美帝境內的(非零售型)金融機構,主要是一些投行、一些hedge fund、prop trading firm,再加上mutual fund和乙方吧。在美帝,PE/VC接觸的朋友很少,實在沒有發言權,且都不提了

鑒於大眾看華爾街總是自帶神秘光環;在生活中或是在網路/電視上,只要自稱來自華爾街(或者紐約投行),就能被當作是精英來崇拜。有很多其他答案(甚至一些高票答案)也在炒人云亦云的八卦冷飯,並沒有觸及在華爾街打拚的有血有肉的經歷。其實在華爾街這類公司工作的華人數以萬計;這裡先講講華爾街混跡的人群都大致分哪幾類吧,一般都有華人參與:

IT:
華人在華爾街的主力,人數眾多,但差異很大。比較高端的IT基本是給HFT做low latency的程序員,有些非管理崗位也可以輕鬆到500k以上;其次還有些不那麼核心的IT崗位,但是是給一些很客氣的對沖基金幹活,如Two Sigma之類的,工資可能比臉書和谷歌稍高吧,算上股票可能就不如了。當然還有一些是因為title混得高了工資水漲船高(投行IT的MD中位數500K+還是有的吧),但這也適用於其他所有的職業,這裡就不談了。

不過剛剛提到的這幾類崗位都屬於華爾街金融IT的很小的一部分,其他的大部分基本都屬於一天到晚幫人修修資料庫,修修腳本,修修界面,修修配置文件,接別人電話,催別人修修補補;如果能進到一個比較純粹開發的組都是職業發展的極大推進。最後工資也就10w上下,碰到客氣點的投行,或許再多發些bonus。如果最後升到了VP級別,運氣好點,在客氣點的投行能拿到不到250k,其實做個中產階級還是挺舒服的(就是工作時間挺長)。

大體上說,在華爾街做IT,遠不如在矽谷做個純碼工來的舒服,甚至連收入也不如。在街上,除去個別精英的IT組(如hft等),很少能看到最優秀的CS院校的學生在這裡長期發展的。更有甚者,越來越多非CS相關的人才也開始流向矽谷。可以參考如下答案:
金融人才流向互聯網科技公司,真的存在這種趨勢嗎?為什麼? - Jianchi Chen 的回答

Risk:
算是mid-office,也是華人比較聚集的崗位,差異就不如IT那麼大了。從事的工作重複性很強,一般1、2年就可以把該學的都學會了,我認識的risk的朋友並不多,但是大多數都抱怨比較無聊。Hour也不太好。可能buyside的risk會相對更有意思吧,這點有待考證。

聽到朋友們當初選擇risk的原因是
1)離trading desk近,容易套近乎,說不定哪天當trader了呢;
2)工作沒有sell side trading那麼大壓力,但是給錢(應該是)還不錯吧?灰常適合女生

可惜大多數過兩年就都悔不當初了。

IT、Risk以外的mid-office、back-office:
Finance(此處指財務,不是金融)/Operation/Compliance/HR等等等等。都不是投行或對沖基金的核心崗位,之前或許還好,2008年以後地位進一步降低。而且對金融市場的接觸很有限,很可能對很多市場的常識都不甚了解。和大多數IT一樣,除了通過強化辦公室政治技巧來不斷升職以外,工作本身錢景不是那麼好。

其中一個例子是,2011年參加非誠勿擾,自稱華爾街精英的楊凱,其實只是某家投行的會計,屬於財務部門,准入門檻很低(據說還只是實習生,最後沒有return offer);非誠勿擾的很多自稱來自華爾街/紐約投行的男嘉賓也都是非常後台的部門。倒是有個法國教育背景的在日本銀行工作的交易員,不過人很低調,女嘉賓也就沒太感冒。

Quant (Strats):
華人在華爾街的另一大主力,錄用標準、待遇地位,普遍比IT要高,但是同時Quant和Quant之間的差異也是巨大的。很流行的一種分類方式是P Quant和Q Quant,以下是傳送門:
P Quant 和 Q Quant 到底哪個是未來? - 金融

其實更加現實的分法是:
1) alpha quant (P Quant),也屬於buyside front office.
2) risk/modeling/desk quant
3) developer role named as quant

我就不具體解釋了。。。

  • 個人體會

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有很多人(包括俺爹)告訴我,實在考不上前幾名學校的金融/經濟專業,那就學好數理,聽說華爾街需要很多數理人才來設計模型做分析,需求很大,薪金很高。可惜等我本科畢業時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大部分接觸到的Quant職位已經被IT化;時代已經變了。所以看到這個回答的學子家長們千萬要謹慎對待所謂去華爾街做數量分析賺大錢的傳聞。

那麼去華爾街做量化真的沒有賺大錢的了么?肯定有的。兩條路,去buyside做P Quant並且學會交易賺錢;
另外就是在其他類別的Quant崗位上搞定辦公室政治,陞官做中高層。

每年大量頂尖大學的理工科PhD流入紐約/芝加哥,還要再加上各大被華人佔據的MFE項目,以及少數超牛的本科生;其中80%~90%會去爭奪Quant的崗位,又有多少能最終進入盈利能力不錯的P Quant團隊呢?

Buyside front office(我只接觸過二級市場的):
各種research analyst/quant trader然後會成長成portfolio manager甚至partner。也可以過幾年再跳回sellside,進入辦公室政治的鬥爭,走上高管道路。

需要例子的話,可以參考 @Emily L 的回答。初步了解的話,Emily是equity research analyst,深入研究公司運營狀況和前景,然後做投資決策。她的團隊算是Asset Management,不知道和fundamental driven L/S equity fund的區別多大。這樣本科一出來就能直接去buyside的核心部門的華人實屬少數,在哈佛耶魯普林之類的本科畢業生中或許不算鮮見,在20名左右的大學就是鳳毛麟角了。

Sellside front office:

各種IBD/Structurer/Trader/Sales,以及Q Quant,然後會成長成VP/Director/MD/Partner。當然其中的很多人幹了幾年就趕緊跳槽(或經過讀MBA)去buyside或者其他產業了。


真正意義上的「華爾街」(Wall Street),並非紐約下城(downtown)那條全長不過0.48公里的「牆街」—歷史上這裡真的有一堵牆,街道也因此得名。相反,曼哈頓中城(midtown)中央車站附近那些林立的高樓更能代表紐約的金融業,它們就如同香港的中環。


貼個鏈接,完全真實的華爾街經歷:

http://bbs.tianya.cn/m/post-develop-619276-1.shtml


「啥?時代廣場有人跳樓?這有啥好看的」

「啥?sexual swap?居然是jefferies那幫人搞出來的哈哈哈不稀奇啊」

「啥?goldman有人在電梯吐血?在北京?哦那多半是空氣問題吧」

「啥?哪裡的analyst死了?HSBC?哦哦英國啊離得太遠」

「啥?哪裡的analyst死了?我擦在三番啊!哦哦是個印度人啊那還好」

「…下星期有機會了去跑中央公園吧」

「先去廁所睡會,好睏…」


今天剛看到一篇微信文章,覺得寫得還蠻真實的,貼過來給大家看看 -

爆料 | 華爾街實習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2016-06-15 華爾街二姑娘 華爾街二姑娘

紐約夏天到了,又到了荷爾蒙肆虐,萬物蓬勃生長的季節。更讓人欣喜的是,花街上大小行的intern season也隨之來了。

Intern的到來對於辛苦了一整年,一直勞作在金字塔底層的1st year analysts associates來說,就像是打了一針雞血 –

早餐和咖啡有人買了,

留到凌晨等列印的雜活有人做了,

受了VP, MD的罵之後無處安放的怒氣也有地方撒了

更重要的是,每年關於實習生的笑話總是能有辦法找到路散布到花街的每一個角落,在茶餘飯後為大家帶去歡樂。

上周,實習期才剛開了個頭,某地產業小投行E的M姓實習小伙便火遍了整條華爾街。

事情的緣由是這樣的,M姓小伙剛開始他的實習生活,就接連兩天幾近中午才到辦公室,可謂遲到得非常大膽放肆。

當此事件第二次發生時,小伙自己也過意不去了,給supervisor寫了下面這封思維跳躍,文風自成一體的郵件 –

XX,

Apologize for arriving completely and utterly LATE today. There』s reason I didn』t want to live at home this summer. My father is an amazing individual! Simply AMAZING.

But he doesn』t GET IT. I do.

So like I said, I have no problem articulating my thoughts to him. And sometimes he gets angry. Like a child.

Trying to keep this professional. Really hard. But when people get in the way of your vision, because their closed-minded, non-introspective ways, non-adaptable ways get in the way of YOU making the most out of a world that EVOLVES, you have to push them off. Rather harshly I might add. With style. And that takes energy and time. And that, takes away from sleep. Which we all need. I』m surprised I made it into the office yesterday. Because as a smart, 21 year old male, this hasn』t been the first time I』ve told him off, and he』s known deep inside that I』m right.

Apologize again! The good news is I』ll be staying late today! Very late.

As late as possible, in fact.

Best,XX. M

簡單總結一下,小伙暑期實習期間跟爹一起住,大晚上一言不合吵了起來,越吵越凶,越吵越精神,結果第二天就睡過了。

就這麼一件小事,被小伙一封郵件演繹得情真意切,字裡行間句句透露出不被至親的人所理解的無奈失望無助與痛苦,讓人為之動容

來條分割線,讓各位先靜靜

於是,小伙火了

郵件競相被人傳閱,截至姑娘發稿時,已周遊了十數家不同機構,被數十人批閱,E行的各位都紛紛表示

He is the hero we need, not the one we deserve!

其他銀行也不甘示弱,紛紛惋惜自家的實習生沒有這般本事,還表示希望可以招賢納士。

關於實習生的笑話吐槽,當然遠不止這些。

去年B行K姓分析員給實習生們草擬的10條戒律,不僅在當年登上了各大金融傳媒,而且至今還在業界廣為流傳。

雖說有誇張戲謔的成分,也受到外界質疑,但是既然能成文,說實在的有不少是對實習生的真實期望

戒律 3We expect you to be the last ones to leave every night....no matter what. That"s what good summer analysts do.

如果你覺得所有的全職analysts和associates都是在找機會想虐實習生,那麼你就對了...

華爾街的夏天,那些在辦公室前閑坐到下午五點突然被staff了,並且"please have this done first thing tomorrow morning"的日子,都是常態

抱怨也不會給你帶去什麼好處 - 因為,你現在經歷的一切,那些給你派活乾的人都曾經經歷過

戒律 5Never take your jacket off at work. This is investment banking, ladies and gentleman.

雖說你的老闆們是不會想看到你戴著愛馬仕領帶,patek手錶,穿著Gucci loafers在辦公室里招搖,但是也沒人會想看到你背上的汗漬還有皺巴巴的襯衫

戒律 7Bring a pillow to the office (yoga mat works as well). It makes sleeping under your desk a lot more comfortable, in the very likely scenario that you have to do that.

進一步闡釋了,實習期間以公司為家,為工作為本的原則

戒律 8You are expected to allocate at least half your seamless web order for group appetizers/snacks for the month of June. No questions asked.

這條沒有什麼需要解釋的了,最重要的放最後

來條分割線,讓各位再靜靜

看完識做了?所以俗話說得好,只有不努力的intern,沒有不知道怎麼虐intern的老闆

最後祝各位拿到實習的都順利通關拿到FT offer,沒拿到實習的明年順利拿到!

姑娘的話:笑話歸笑話,華爾街這種階級分明,對底層員工不那麼尊重的文化,可能很多人會嗤之以鼻,這都能理解,分享出來並不是以讚許或者支持的態度,只是純粹讓外行人看到一個更真實的華爾街罷了,想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就自己判斷啦,ciao~


正好本人接觸過這批人


推薦閱讀:

接下來,大力支持希拉里的財團會怎麼做?
如何評價摩根斯坦利關掉了ETL?
《華爾街之狼》中被騙的是哪一個群體,他們為何不起訴?
如何看待科大校友Min Li被Virtu holdings起訴?
華爾街的神級交易員為公司賺那麼多的利潤,為什麼不自己跳出來單幹?

TAG:華爾街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