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怠慢顧客是否是奢侈品店銷售的一種策略?

看Quora看到這篇文章:Why would anyone buy a Rolex watch? (為什麼會有人買勞力士錶)?

文中提到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理論:

people buy more status symbols in response to ego wounds

人們如果自尊受傷了就會去購買能代表身份的物件。

我的問題是:奢侈品店是否會採用這樣一種策略,就是通過某種手段(可能是環境,裝修,等等,不限於銷售人員的言語)適當刺激顧客,讓顧客有身份地位受挫的感覺,以誘使顧客在刺激之下購買?


我覺得並沒有,只是店員會事先判斷你是否有購買力和購買意願,如果從衣服面料、搭配、鞋子、包還有首飾等,判斷你並不是目標客群的話,自然就會讓你覺得怠慢,應該並沒有刻意怠慢來刺激消費的情況,奢侈品牌對導購的培訓肯定比非奢侈品牌更重視無微不至的顧客體驗,不可能教他們怠慢的。

個人體驗也是如此,工程師一枚平時會上工地,如果穿著偏運動的裝去奢侈品店,基本處於沒人理的狀態。換上世家寶140支面料的高級西裝,仔細打理好頭髮,拿上粒面小牛皮的公文包,手上戴戒指和貴金屬袖扣,勞力士切利尼腕錶(這一身行頭也小20萬了其實),不管進LV愛馬仕還是香奈兒都是導購主動迎接上來,倒咖啡倒果汁的,能看見店員眼睛都是亮的。所以還是人靠衣裝。


並不是,這種理論只能作為一種個人心得,不能用作員工培訓,實際銷售中,需要銷售者能夠準確把握客人心理,搞不好就是客人永遠不買這個品牌的東西。


謝傲。我等屌絲真的一次都沒有進入過奢侈品店內,店外那耀眼的珠寶,發亮的皮具,光鮮的衣裳,已經主動屏蔽了我等屌絲。


如果我真買不起,只是想進去看看,那麼,我真心希望服務員怠慢。


作為一枚5年+的銷售從業者,我想說我也會選擇性地怠慢我的客戶。

我只是不想浪費時間,僅此而已。確實有些客戶曾因此自尊受傷拚命想要證明他有這個購買力,然而事實證明一般這麼玻璃心的都很難搞,要求多、傲慢又自卑、貪便宜。

和這種客戶做生意,不僅投入產出比低,心情也會很差。何必呢?


剛剛進入奢侈品銷售行業,雖然只是在OUTLET兼職,但是為期一周的就職培訓里老同事強調再三: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以衣著打扮取人。因為就績效而言,穿prada的不一定比穿普通運動衣的顧客購買得多。

「怠慢」之說,可能是員工的素質問題,或是高峰期顧客太多吧?一點兒淺見。


和題主有過同樣的問題,不過純屬開玩笑。

主要是見過很多這樣的事例,比如銷售員見到一個穿著普通的人,接待就不夠熱情,而這種冷淡嚴重刺傷顧客的自尊,於是摔出一麻袋錢說給我來十個。有的還會特地指明:讓另一個銷售員來賣給我。

作為一個曾經做過銷售的人(談不上奢侈品但也是好品牌),我反正是沒有接受過任何類似這樣的銷售技巧,而我個人在接待方面也完全遵守銷售禮儀,這個只能說每個銷售員的性格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接待方式。

我倒是很想知道那些對於不禮貌甚至帶點歧視味道的接待還硬要出錢買的人是什麼心態?


不管進店買或不買,我反而不喜歡售貨員跟前跟後一直推薦。


這個在以前是有可能行得通的,我認為。因為在那一個店面里,場景相對封閉,顧客更容易受刺激,做出比較衝動的行為來。

換成現在,可能當場就掏出手機拍照發微博發推特,把自己受辱的遭遇share出去,讓廣大的對象看到,說不定立馬就能跳出來好些個有同樣遭遇的人,中華民族站起來啦,一起聲討該品牌形成大型的公關危機blahblahblahblahblah最後品牌認命公開道歉了事。

這叫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里。

奢侈品牌在社交網路大行其道的今天,要維持其慣有的高冷、單方面主導掌控局面的現狀,已經越來越不可能了。嘻嘻。


如何真的出現怠慢現象 那我只能說不合格 一家合格的奢侈品店是不會明顯怠慢的 我說的是明顯


怠慢你,說明ta覺得你買不起。


不管什麼情況,怠慢的我就直接走人,又不是只有你一家店,別耽誤我去其他家挑


當然存在,,這要看對誰了,那些賣貨的店員察言觀色能力很強的,


不會 處於銷售員的角度來講,看見眼前的一塊肥肉 不可能裝作不care,她只是覺得你沒那個購買力 。都是普通人 沒那麼多複雜的理論解釋,都是人性驅使


確實是一種銷售策略,但有針對性的目標人群。


雖然沒有銷售經驗,但自己買的經驗還是有一些的。同樣是逛奢侈品店,在中國和英國基本兩種體驗。感覺在英國的售貨員基本不太會以貌取人,一般會主動先詢問是否需要幫助,然後按照你的回答來作出反應。除非店裡非常忙,才會有忽視你的情況,但你只要找ta幫忙,ta都會馬上幫忙,就算手頭有客人也會先禮貌的抱歉不能馬上服務。在中國,售貨員的「眼力見」還是很厲害的。經常拿眼一掃來決定你是否會消費,然後作出反應。但近些年,可能因為sop的推廣,銷售人員的話術和態度也越來越貼近國際化標準。

現在的奢飾品商店對於人們來說早就不是高高在上的遙不可及了。它們的營銷手段以及經營理念也有了一些改變。人們也許會因為自尊受傷或是自卑作為初衷去選購奢侈品,但當顧客走入店家的時候,它的裝潢、服務態度和氣氛我覺得是主要影響顧客做出最後決定的輔助因素。當然,對於奢侈品牌來講,它的輔助硬體一定是要配的上自身品牌的定位和價值的。與其說用外在條件使得顧客心理受挫,不如說它們只是自身品牌價值的體現。我覺得在現在社會,頂級品牌之間的競爭早已從硬體過渡到軟體了。賓至如歸的購物體驗和友善的購物環境絕對是對一個奢侈品牌的基本要求。所以,也許最初奢侈品牌為了更好的烘托自己服務對象的身分地位,如貴族或上流社會人士,而作出高高在上的壓迫感,那麼在現在這個什麼都講軟實力的今天,它們也為了保持自己的品牌定位而作出改變。畢竟單純的外部刺激可能帶來兩極的結果,但友好舒適的氣氛會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收益。

當然,還是有很多奢侈品店員還沉浸在一個錯誤的自我認知里不能自拔,我在這個品牌工作,我就像這個品牌一樣金貴。我覺得正確的想法應該是,我在這個品牌工作,我就應該提供與之相符等級的服務。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馬雲在阿里巴巴雲棲大會上提出的「未來會是線下、線上、物流結合的『新零售』模式」?
優衣庫是否偏離了現代營銷理論?背離了營銷學常識?
為什麼很多商品在國外容易退換,但在中國會受到各種限制?
為什麼7、8月份會成為零售行業(除冷飲類)的淡季?
北京的 24 小時便利店比上海少很多嗎?為什麼?

TAG:市場營銷 | 奢侈品 | 銷售 | 零售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