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溫州話?如何借鑒粵語的保護?

作為一個溫州人,深深感到溫州話在普通話推廣過程中的弱勢地位。很多的家長寧願教小孩子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也不願意教小孩子溫州話。其實我覺得很蠢,普通話只要上過學誰都會說。而且學會溫州話跟自己人交流傳達信息也方便的多。關於外地人的融入,既然選擇了這座城市就應該學習這個城市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如何讓溫州話像粵語一樣讓外地人也樂於學習呢?粵語的保護有什麼值得借鑒的地方嗎?


粵語今天的地位,從來都不是「保護」得來的。


粵語的強勢要歸功於香港的存在,具體的說應該歸功於英格蘭各階層共治的封建主義傳統。

這種傳統歸納起來就是只要你遵紀守法並且按時繳稅,所有能不管的就不管,從而避免臃腫的官僚機構和可能日益增加的weiwen費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居民使用自己的母語進行自我管理,帝國只負責外交和軍事並收取相關費用。因此香港的土著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治權,土著們使用自己的母語也被視作理所應當。粵語的影視作品,傳媒公司應運而生。

這一切在大陸是不可能的事情。自暴秦以來,中國的封建主義損耗殆盡,大統一深入骨髓。溫州能保留別具一格的方言歸功於偏僻的地理位置從而避開了幾千年來斷斷續續的人口洗牌。但這一特性仍然擋不住宣傳的攻勢和外人的湧入。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溫州人,應當堅持本土文化,拒絕同化,為子孫後代保留祖先世代相傳鏗鏘有力,圓潤優美的甌語。


溫州話不被重視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溫州人自己。

小時候家裡人說溫州話開始教我的時候,他們自己稱溫州話為土話,甚至外婆乾脆開始跟我一起練習普通話了。

所以從改革開放的近代溫州人對溫州話的態度就是類似於土話,村話,而溫州此時處在發展的風口浪尖,所以大家寧願重視普通話,也不把溫州話當做母語。

而很早以前開始,粵語人群就是把粵語當做第一母語的,普通話只是如同英語一樣增加交流的附加需要。所以我們可以看見,講粵語的人中講普通話普遍有口音比較重的(多指年輕人,非引戰),而年輕的溫州人說普通話大多只是帶點南方的平淡味,感覺也大多標準。

小時候不懂事,等到上大學或者出去工作之後才會懂得,溫州話也是一種讓我們自豪自己來自於溫州的語言,是一種烙印。溫州話傳承要走的路註定跟粵語不一樣。若我們從現在開始到以後,讓我們的後代也一直覺得身為溫州人而且會講溫州話是一件自豪的事,溫州話也必定不會消亡。

這種事對於把握世界經濟未來的新溫州人應該不是難事吧。


設立語言區,學習瑞士和比利時,要有官方地位和母語教學。

這是拯救各地方言的唯一辦法,不然都會被普通話同化。


首先甌語不能用「土」的形式來推廣宣傳,現在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民謠或者鄉土節目民俗節目來使用甌語,長期下來,甌語要被坐實了「土話」的定位了。而粵語很多時候是被和「時尚」掛鉤,並且有著非常強勢的電影電視流行歌曲,這點是甌語現在不具備的


個別人保護粵語的方式有點讓人討厭,靠各種謠言和地區意識。

其實,真正能讓一種語言活下來的辦法只有一種,那就是文藝作品。比如粵語,有粵語歌粵語電影,背後有香港文化。而北方話有各種評書相聲京劇曲藝,還有歷代的小說。各種北方方言,比如天津話成了搞笑的典型,東北話成為另一種文化符號。唯有擁有一個欣欣向榮的文化作支撐,語言才能夠活下來。如果只是口頭交流的工具,很難保存。


就整個吳語區都差不多這種情況,不只是溫州一個地方的問題


粵語作為強勢方言,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大家最容易看到的是經濟強勢帶來的語言強勢,但是經濟並不是唯一的原因,上海經濟也很發達,但是吳方言的勢力就弱得多。考察粵語成為強勢方言的原因,還應該看到:

地理上,嶺南一帶一直處於天高皇帝遠的狀態,南嶺山脈阻隔了來自北方的影響,政治上,文化上,皆是如此。當然,粵語自身有受當地少數名族語言的影響,這就屬於語言自身流變的問題。

文化上,廣府文化的支撐。這個廣府文化說起來有點玄妙,可自行百度,不可否認的是這股文化勢力的強大。

政治上,香港的存在,不僅在經濟上為粵語予以支撐,在政治上也一樣。中央政策對方言的影響特別大,但是由於香港政治地位的特殊性,使得粵語能夠長時間在大範圍流通。要知道以前方言是不準上電視的,但是粵語的文藝作品有多興盛就不用我說了。

還有其他原因,比如海外華人華僑對粵語的傳播,這個跟前面說的廣府文化又扯得上了,總之呢,早先出洋的人很多是廣東人,粵語也被帶到國外發揚光大,你造三藩公交車有粵語報站嘛……

總之,粵語形成今天這個興盛局面,應該來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多種因素長時間作用的結果,現在想要效仿估計困難有點大。但是題主要看開點,只要統一的中央政權存在,語言總是趨同的。作為個人可能對於方言的流逝感慨很深,但是這種情懷和對童年的緬懷差不多。可能你會想小一輩都不說家鄉話了很感傷,但是你自己說的溫州話和你父母一輩也不一樣,和爺爺一輩說的也不一樣。語言是變化發展的,因為它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並且這些變化是中性的,沒有積極或消極意義,如果一種語言都停止變化了,那它也變成死語言了。

其實我們國家對方言是有保護的,但是主要還在於學術研究,比如會找發音人來錄音,對方言從語音學、語法學、語義學等方面進行研究紀錄,這一塊其實挺辛苦的,要做很多田野調查。其他的還有地方文學,雖然不是文學研究的主流。

總之,如果不是專門從事相關工作,建議不必太放在心上。當然如果有人確實出於對方言的熱愛而行動,我自然也是贊同的,只是方式方法可能除了上面我說的學術層面的努力就沒什麼好點子了。


制定標準發音和注音系統,統一溫州各地不同的分支。注音系統方便手機和電腦打字,從根本上解決溫州話只能口頭傳播的問題。

小孩送去私塾學會溫州話文白兩讀,溫州話文讀比普通話念唐書宋詞更加押韻,消除普通話高大上而溫州話是不入流的方言的印象。學會文白兩讀有助於拓寬溫州話的表達能力和文化內涵,使得溫州話不受限於日常口語交流。

參照粵語閩南語制定以溫州話文讀體系為基礎的漢字書寫系統標準,發行溫州話讀物,比如溫州話版聖經(上世紀早期有來溫傳教士自製溫州話拼音版聖經)。

借鑒台灣閩南語和香港粵語的經驗,推廣溫州話影視作品和流行樂。

借鑒日語韓語採用英語單詞和外蒙古採用俄語單詞的經驗,大量引入英語等外語單詞拓寬溫州話對於新興事物的表達能力,杜絕普通話音譯的外語單詞。有助於增強已移民海外的溫州人後代對於溫州話的認同。


粵語有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作根據地,雖然說香港文化衰敗是衰敗了,可要香港人改講普通話,在可預見的將來,基本是不可能的。溫州能借鑒嗎?


保護不了。

溫州人並不都說溫州話(或者說是你理解的那種「溫州話」) 溫州話使用人口有約500百萬。而溫州常住人口有900多萬。既有外地來的新溫州人 也有本地使用台州話 閩南話 金鄉話 蠻話人群。而溫州話本身最北面虹橋腔調和南面平陽蒼南一帶的腔調差異也挺大了。這就意味著一定要通行溫州話也要設立強制的標準音。這個標準音對多數溫州人來說也不是「母語」。

有這功夫講普通話好了,不都是人為設定的一個標準要去學么。

另外 多種語言交匯的蒼南和平陽可能比市區鹿城更早轉換為大家普遍通用普通話。


在國家範圍內,所有的影視劇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教授的老師上課使用普通話,官方語言普通話。

說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

說實話,在普通話這種強式語言的同化下,要想保護地方方言,很很難很難。

當溫州話或者廣東話上升到國家官方語言時,不用人為的保護,自己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我覺得有幾個答主很扯,就方言來說,中國何止百千種。我們小縣城都有不下五種,口音有很明顯的差異,隔壁縣城又不相同。我問你怎麼保護?

我一直認為,語言文字除去歷史和文化意義以外,都只是一個工具。他應該是為利於社會發展的,並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改進充實淘汰的。

講實話,每種方言都是珍貴的,大一點說,他們分別保留了某些古音,對歷史研究有幫助。小的說,他承載了很多人兒時的記憶,祖輩的痕迹。但是歷史就是大浪淘沙的過程,留得住么?

扯遠一點,多少鄉村都空了,人都沒了,談什麼方言。

所以,推廣普通話是有必要的。但是方言保護這種事,別太強求,真的。


答:保護不了的.

1.溫州話本身區域差異性太大.泰順,蒼南,文成三縣基本上就是閩南話了,而各個區之間的溫州話單詞又有差異,我高中是在龍灣區上的,班裡平時講話都是用普通話,因為用溫州話有些單詞根本就聽不清楚,拿豬來說我們永強那邊發音是Z字開頭,狀元那邊就是以n開頭(太難拼,就講個開頭)在一個區里尚且如此,更別說出去了

2.溫州這邊本來平翹舌音就不怎麼分了,還讓小孩加學溫州話的,很容易造成學習的混淆,再加上由於外來人口的增多以及電視節目的影響,我妹00後這輩都是用普通話交流的.

3 溫州本地的少數方言節目例如百曉,唱詞最大的受眾群體也只是廣大老年人,我父母70後這輩已經不怎麼關注.


至少得給出個統一的標準吧。溫州每個地區的發音都有很大差異。我爸媽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了在某些字的發音上還是有區別。比如雞的發音,我爸念zi,我媽念ji,我自己也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確讀音。


傳說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的溫州話?保護什麼的,人人做起嘛,比如我大重慶……我感覺普通話再過一百年也佔領不了川渝市場,可能四川盆地確實比較封閉,不過應該還是跟當地的大環境有關係,比如我家這邊,只要是當地人,不管是官員還是老師,不管是商人還是學生,基本上都是講方言,許多外地人口音也被同化……往小了說是個人虛榮心,往大了說是群體文化認同,對於這方面我不是太了解,還是請專業人士回答吧。

不過呢,語言的魅力要傳承也要展示,前些年川渝拍了很多方言影視劇,像什麼傻兒司令,山城棒棒軍之類的,讓子彈飛也出了川話版現在重慶電視台還有很多方言自製劇,像生活麻辣燙,霧都夜話之類的,裡面許多重慶言子兒,都挺有意思。


同為溫州人。 回答一下。

首先,溫州話不具有標準的白話文,沒有標準音。只能存在於口語中,並不像廣東話那樣,已經發展出了一套大家公認的白話文。另外由於溫州話中,古越語的殘留,用漢字書寫這些非漢語辭彙不科學。另外一些可能是漢語來源的辭彙甚至沒有找到根源,沒有達成共識。

其次,溫州話的由來很明顯,是越人被吳方言漢化來的。也就是說,溫州話人的祖先們,早就經歷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母語洗牌」,祖宗的兒孫們,自然更偏向於這一屬性。

第三,溫州話在音韻學上的地位,並不是太高。但並不是說不高,溫州話里的上聲字末尾緊喉,和開頭緊喉,都是上古漢語痕迹(詳見鄭張男神的各種著作)。另外溫州話的聲調,也非常非常的接近中期的中古漢語聲調。不過顯然沒有閩南語粵語那麼高。

最後,溫州人自改革開放以來,給外人的面目是:商人。商人是只講利益的,不能換來錢的,比如溫州話,就不必去理會了。

總結一下。順其自然就好,不必強求。


在人口遷徙日趨頻繁的今天想保持方言不變和純潔性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政策上的強制。

人口的稀釋必將帶來語言和文化的稀釋,至於稀釋多少就要看雙方的比例了,但想要完全抹殺那也相當有難度。

如果題主的另一半不是溫州人,那麼你也將面臨選擇。關於「家長寧願教小孩子一口不標準的普通話也不願意教小孩子溫州話」。試想以不同方言作為母語的父母如何選擇孩子的母語?本著雙方平等的原則,交流無礙的普通話無疑是一種折中的平衡。至於「既然選擇了這座城市就應該學習這個城市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嘛」,一個嚴峻的問題是孩子和老家的爺爺奶奶該如何交流?等到上學不成?

其實普通話更多是一種剛性的需求而不是被動的被推廣。越是開放的城市,這一現象也必然會越來越普遍。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不是?想要儘可能延緩或減小方言的改變,那隻能是盡量減少人口的遷徙,古代靠地理位置,現在還得考慮交通。問題是,這真的是對當地有益的么。

至於政策上的強制嘛,香港就是例子,只要定溫州話為溫州官方語言即可,但是,這完全不可行嘛。

再來看看粵語的保護,這幾乎是不可複製的個例。香港的政策性保護和粵語地區偏離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怎麼看都是獨一份了。但是,香港粵語這種「媽媽」的口語已經普遍西化為「媽咪」的語種真的還是純潔的粵語么,這簡直是對母語的最高侮辱,這是一群背叛者,廣州粵語其實很危險。

最後,唯一不變的只有變


溫州話除非從小接觸,後天很難學會。而且跨個縣口音就會有差異,就算方言母語是講溫州話的,地域差異也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於是我這個講溫州話的也喜歡用普通話交流了。


情況一:出門做生意的永遠都會用,而且將持續使用溫州話,不會消失。基於互相交流,保護隱私,出門在外,自家人用溫州話是很好用的。

情況二:在本地的學生確實溫州話講的不多,但是他們都會。只要上班,工作的人都是會講溫州話的。中年以上人群都用溫州方言。

個人認為溫州話根本不需要保護,想要徹底 ,全市用普通話交流 ,估計要很久很久~~~~


推薦閱讀:

《小時代》在中國熱映,是中國的恥辱嗎?
為什麼東北人不說自己來自哪個省,而說「我是東北的」?
如何評價《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一書?
歷史上有哪些英雄造就時勢?
如何以一個健康而又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中那些令人煩躁的瑣事?

TAG:語言 | 方言 | 吳語 | 人文 | 溫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