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的影視作品內容經常會涉及「寂寞」「羈絆」「溫柔」的主題?
12-29
提主個人看法,我認為是日本更注重內心精神世界,內心的爭鬥,叛逆。這些在我們之前常常提的《晝顏》也有很好的展示。
似乎也是日本的影視作品很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去剖析人性,去面對自己的是黑暗,醜陋,然後才是學會溫柔的面對人生。
但是,我想問的是,為什麼日本的影視作品會在這方向特別深刻?為什麼時常用這幾個辭彙來表達?
歷史?文化?還是別的什麼。
因為日本已經是一個發達國家,已經不用再過度關注衣食住行。人性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焦點所在。
日本社會發展程度更高,有了物質的保障,就更注重內心了吧。我們的國情是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充斥著物慾,對物質的追求大於內心,在這個土豪盛行,商業主宰一切的時代,哪有人去探索人類內心隱秘,探索精神世界呢?
另外文化上的差異也決定了這種差距。日本文學中就有很突出的表現,私小說就是日本小說的一個代表,以細膩的細節描寫為主要表現形式,關注個人的精神世界。中華文化以喜樂為核心,注重宏大的場面,注重文以載道,缺乏私人化的聲音。
終於看到一個問題讓我有想好好回答的衝動,可真開始打字,又不知道怎麼描述。隨便寫點吧
先說「羈絆」吧。羈絆應該是日語」きずな」的翻譯,用漢字寫出來就是「絆」。在我的日語字典里的解釋是「家族、友人などの結びつきを、離れがたくつなぎとめているもの」翻譯過來就對家人,友人等關係能夠起到緊密連接作用的人或物。在日本的文化里,這個詞是特別重要的。在他們看來,人活在世上本質上是孤獨的生物,唯有一些與人或物的聯繫,能夠體現人的存在,使人不至於陷入寂寞與虛無的迷茫之中。
至於這種心理的來源,有些日本文化的研究者認為是來自於遠古的漁獵時代。日本的先民們多以出海打漁為生。在廣漠無人的海面上,可能一連十天半個月的孤獨打漁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極易使人產生對自我存在及意義的質疑。而這時候唯一能支持他們的心理支柱便是岸上的妻兒,回到家中妻子的溫柔對待,當然還有性。都成了他們心中一個溫柔的支持點,讓他們能夠忍受孤獨的海上生活。而當他們在反思這種心理的時候,便為這種連接岸上妻兒與海面上的自己的心理活動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描述,那就是」きずな」、也就是羈絆了。而這種對家與妻子的懷戀,產生日本人的內心性格里對一種母性溫柔的極度嚮往。
而長期對孤獨的忍耐就形成了日本人細膩、長於深察內心的敏感性格。再加上日本的人際關係偏於禮貌而疏遠,很多時候由於禮貌,不會直接了當的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而需要交流的雙方根據對方曖昧的言辭及情景去感知對方的想法。曾有人說一個合格的日本人要有」空気を読む」的能力。就是說要從空氣中讀出對方的心情來。關於這一點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段子。日本的大文豪夏目漱石有一次問他的學生如何翻譯I love you,有學生翻譯成我愛你。夏目說:日本人怎麼可能講這樣的話?「今夜月色很好」就足夠了。我也不知道這個段子是真是假,單總覺得恰如其分的描述出了日本人的交流方式和心理狀態。(其實很想吐槽,哪個姑娘能從今夜月色很好中讀出我愛你來。)單就是這樣的性格心理使得日本的影視、文藝作品裡,對人的心理,尤其是寂寞之類的情緒的敏感表達尤為重視。同時也突出了對溫柔對待的渴求。因為在現實生活里,這種細膩的情緒很難表達也很難被人感知,更加難以求得安慰,故而轉向文藝的世界裡尋求宣洩與安慰。這也許就是題主所說的日本影視里多涉及寂寞、溫柔、羈絆的原因之一吧。
提一些個人看法:所謂「一個人炫耀什麼,說明內心缺少什麼」「一個人越缺少什麼,就越想表現什麼」(不知道這兩句話的出處,曾經聽別人說過),大多日本人(或者說是大多現代人)人與人的交際聯繫變少了,所以才會特意在影視作品中表現「寂寞」、「羈絆」、「溫柔」。
另一個可能是因為市場,在影視作品中表現「寂寞」、「羈絆」、「溫柔「可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在小說中稱之為能產生」代入感「,越多人想看,也就越能賺錢。(聽說日本有著許多的宅男,溫柔的女僕大人最有愛了。)
註:以上純屬個人猜想,毫無科學依據。
是的,因為寂寞、虛無、黑暗本來就是隨著人的降生而存在的,貫穿人的整個生命歷程(我指人的空虛與孤獨、生命衰老帶來的傷感、愛別人與被愛、認識、建立、以及面對自我)。許多影視作品都會探討這個主題,而日本這個民族本身就具有獨特的纖細、敏感以及物哀的精神特性,因此也就對這些主題更加關注。
按照前面人的說法,日本現已經滿足人們的物質生活,從而轉向了對精神的關注。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同時他們是否也失去了些什麼?
時間,健康,家人,朋友,人性等等,日劇動畫漫畫文學等作品只是想通過一個宣傳模式去告訴給大家,他們失去的東西要找回來,而且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模式更好的讓人去思考別人要表達的,而不是單純聽一個不認識的人在教育你要有怎麼樣的品格和生活態度。
我覺得只要看多了日劇和動畫你自然能總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止是影視、動漫,還有日本的文學,音樂,都似乎有這種感覺。可能是文化傳統(如《源氏物語》),只不過表現的層次和方式不同(如動漫的表達就比較中二,本人也是追火影的中二青年)。總而言之,這是一種文化傳統(再想想日本作家自殺現象)。
日本片什麼題材不涉及?只能說你看片太少
因為jump的三大主題:勝利,友誼,努力
缺乏什麼,渴望什麼,會從作品中表達出來~
說到這,不得不推薦一部電影《阿修羅》,過年回家路上看的,當時看的整個人都斯巴達了。。。
推薦閱讀:
※真田昌幸真的邀請過武田勝賴逃難?
※本能寺之變時,二條城的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保信忠?
※阿市(市姬)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人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天下之儀御與奪」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要叫豐臣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