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有教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從而更好地完成當下之事的方法或技巧嗎?
怎麼樣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比如上課。最近很煩惱,上課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一半,坐在教室里,思維總是不經意地飛到過去飛到未來,回過神來老師已經講了大半了,結果又得花更多時間去跟別人弄懂,麻煩了別人,自己也產生了很多懊悔苦惱的情緒,但是又不斷重複著這個過程。所以請教各位前輩,佛法中有教我們怎麼克服這個毛病的方法嗎?如何讓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從而更好地完成當下的事情呢?
腦子裡總是有著無窮無盡的新想法,不斷踴躍著靈感,是件迷人的事情,但有時的確會給我們帶來干擾。我曾經有過同樣的問題,但現在我已經走出干擾,讓它能受到控制。希望我的經驗能幫到你。
我所分享的方式是「冥想」,希望你此時不會因太過心急而中斷閱讀,因為我的「冥想」不太一樣,並非簡簡單單的說「靜心」,可操作性更強一些。我將先談冥想如何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最後再談冥想的方法。由問題來看,」定心」對於你其實並非必要,你只需要建立起- 一個」警醒的機制「——告訴你走神了
- 一個「選擇的機制」——拉回思維
冥想是意識到當前注意力離散,能夠「意識到」的訓練
冥想是做選擇,是當其它念頭升起時,選擇放到一邊暫時不想的訓練。所以冥想可以幫你,在做事時專心致志。我們無法讓 心 如古井無波,不起絲毫波瀾;但是可以讓意志化鋼鐵的行舟,風拂不動。
冥想的過程應當是這樣:
專註呼吸,腦子裡只有「吸」與「呼」,當念頭升起時,思緒飛走,意識到,然後放下念頭,重新專註呼吸。是不斷將注意力放回原位的過程的訓練,最後的靜心與氣息通暢只是它的副產品,認為思維遊離是心浮氣躁的表現或忽視「警醒」和「選擇」而中斷冥想都是不對的。平時,這兩個機制是內隱的;而冥想時,我們單獨把它們拿出來做訓練,讓它更靈敏。
所以冥想時,思維紛亂並不是你的阻力而是助力,過程越困難,平時的效果越顯著。
冥想五忌:- 身外 —— 周圍的干擾
- 放鬆 —— 度過了剛開始,思緒的自然放鬆
- 靈感 —— 冥想變得思緒變得清晰,一些有趣的新想法出現,忍不住去想
- 思考 —— 冥想時似有所得,想要去想清楚
- 回憶 —— 過去的記憶,美好,快樂,悲傷,沉痛(其實負面情緒更容易讓人沉浸進去)
上面五種情況出現,你都要能夠意識到和面臨選擇,不太容易,但這是冥想最鍛煉你,也是冥想為什麼有效的原因——讓你直接與那些能夠把你吸引走的理由面對面。
所以在開始冥想前,你首先要做一個選擇,你真的下定決心捨棄那些古靈精怪,奇思妙想的想法——也許是一種新的超能力?一個新的構思巧妙劇本?剛剛上映的精彩的電影?
萬一我錯過了呢?如果想要揮出乾淨利落的劍,就要把心裡的事放下
我想專註做事和揮劍一樣 ,同樣要把心裡的顧慮全部放下。恩,好 ,可以開始了。
隨意的放鬆一下,「呼」與「吸」,把注意力放在鼻腔,意識到;回來;就這麼簡單。
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如果難以進入狀態,可以自己錄下引導音頻觀息法的訓練:將你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觀察這個有限的區域內所發生的所有感知。當你的注意力足夠集中以後,你可能會感到這個區域內有發熱的感知、或發冷的感知、或麻木的感知、或刺痛的感知、或振動的感知、或發癢的感知、或細微的感知、或粗重的感知、或一種完全無法形容的感知。這些感知可能出現了一會就會消失,也可能出現了很久才消失。這些都可以。
「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感知,你要做的,就是靜靜地去觀察這個有限區域內發生的一切真實的感覺。不要想像,也不要強求任何感覺。
題主昨天雖然私下問了末學,因為手機回答篇幅有限,再加上當時正好剛剛下飛機,也只能簡單建議。在此末學先說聲不好意思。
針對我們一般說的「分神」/「走神」/「做白日夢」的現象,其實就是我們思維在「不知不覺」中跑開了。
這個「不知不覺」是因為我們沒有對自己起心動念去多加留意,任由思緒紛飛,就如脫韁野馬,或者禪宗常比喻作「牛」去犯了他人莊家(這個牧童失職了!)。我們思維慣性地喜歡攀緣,從一個點聯想跳躍到另外一個點,慢慢慢慢地就走神了。要把這個思維看慣好,其實就是要做回「牧童」的職責,時刻留意我們思維的起伏生滅。
這個其實也不簡單,最有效的莫過於坐禪。
題主問末學為什麼,在手機上比較難說清楚。在此讓末學略作解釋:
在不同傳承的禪修裡面有不同的方式,小乘大乘共通的觀出入息和安般,有淨土宗的念佛,有藏傳的觀想,也有天台宗的止觀,也有禪宗的觀話頭和參話頭/公案。其中主要是達到(用禪宗的話來說)惺寂同時。這個就是心如止水,清淨無染,卻又洞悉一切無漏無遺。
不過,姑勿論那個方式,首先的都是從將思維止住作為開端:- 觀出入息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鼻尖呼吸,去感受它,去認清它,一刻不鬆懈。
- 念佛是心念口出耳聞回於心,一刻不失覺。也有十念法,每一句都要清晰,一但失覺則從頭再數。
- 藏傳禪修在觀想的時候,思維也是一刻不得鬆懈,從一點開始到全部面貌(可能是種子字,可能是佛像,可以是放光種種皆不相同),一旦鬆懈就很難繼續觀想,或者一切變得模糊不清。
- 天台宗的「止」就更不在話下了
- 禪宗的參話頭看話頭等等都是將思維集中在某一個話頭上,看清楚來龍去脈,往深處看,往縫隙間看,莫只看到話尾。
這些也是我們所謂「借假修真」的方式,「以一念敵萬念」,以正念來對治那些思維上的脫繮野馬紛飛雜念。
功夫純熟後,自然發現時刻心裡清淨,知道念頭起落,也可以將自己注意力專注在某一件事物思維上,不容易走神。
為什麼末學說這個方式最好?因為用一分功夫,就清淨得一分。只要每日於此下上半小時功夫,久而久之,則很容易駕馭自己的紛飛思緒。末學三十年前還沒有學佛,只是練了一段時間氣功,因為也是靜功為主,觀自己出入息和氣脈中的變化以及氣的流動,也有一些入定體驗。在用功最勤快的那一年末學還是學生,但是當時發現自己上課不需要做任何筆記,但是精神集中度異常的高,所記得的比以前做筆記時還要多和思路清晰。
為什麼末學建議題主觀出入息?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呼吸,隨時隨地都可以觀息,不讓自己因為工作或者學業繁忙而偷懶。當然,如果這個方式不行,還有以上所說的很多種方式可以嘗試。心裡沒有一件正事,就會有一百件閑事,胡思亂想。給自己的心一個合適的位置是上等方法,也就是你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是什麼讓心安定,心專註?不是方法,而是態度。
打麻將的人為什麼能一坐一天一夜心無旁騖,沒有訣竅。因為這就是他人生的消遣和娛樂,他出門時會問自己很多問題:我今天是輸還是贏?輸了怎麼跟老婆交差?贏了去哪裡Happy。他在規劃人生。
還有一部分打麻將的人,會學千術,這個就需要用到方法。他出門時會問自己:今天也以怎樣的方式去贏。這是他的工作。學習需要方法,但學不學就是態度。你沒有明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所以很難投入專註。學佛之人為什麼要打坐念經,是四大皆空嗎,不是,也是有目的存在的。只有打坐念經有一定的修為了,才會心安定。正如你學習得很好,難題迎刃而解時,才會心安定。
還沒進入,就求安定,拿什麼安定?我們打坐時,專註於呼吸,但時刻都會散亂,怎麼辦?意識到胡思亂想了,就趕緊回來。再亂再拉。久了就會發現越來越專註,越來越不容易散亂。但你需要有這個意志,不能懶惰。
這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放縱自流的,幻想一切美好而不會追求美好。你不能讓自己變成這種人,要為解答心中疑惑而學無止境,要為心中理想奮鬥不止。
沒有方法,只有態度。遭遇人生打擊是最有效的醒悟方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依我之見,尋解脫為什麼不往佛經中去尋,而要在這裡問旁人技巧?佛教是教你『如何安定自我、集中注意力』的『技巧』嗎?切莫侮辱了「佛法」二字。佛祖都說自己講經四十九年,不立文字。
若要單純的解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去看書、寫字、抄經,做一切能讓自己靜下心來的事情。再不行問心理醫生去,干佛法何事?佛教不是成功學。
若想要在上課的過程中領悟佛法,指你一條方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好好上課,即是修行!優婆塞戒經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
更一般得說: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修禪波羅蜜。云何禪定。善男子。禪定即戒慈悲喜舍。遠離諸結修集善法。是名禪定。善男子。若離禪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況出世事。是故應當至心修集。菩薩欲得禪波羅蜜。先當親近真善知識。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謂戒。戒攝諸根戒斷於邪命。如法而住隨順師教。於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時心無休息。常樂寂靜遠離五蓋。心樂思惟觀生死過。常修善法至心不廢。具足正念斷諸放逸。省於言語亦損眠食。心凈身凈不親惡友。不與惡交不樂世事。知時知法了知自身觀心數法。若有喜相愁相瞋相軟相堅相。知已能除猶如金師善知冷熱。不令失所樂甘露味。雖處世法身心不勤。猶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正念堅固亦見知覺有為多過。若人樂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當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攢火以不息故火則易得。善男子。若離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無有是處。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緣應當攝心。如人執鏡則見一切善惡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莊嚴也。受身心樂名為三昧。不增不減名等三昧。從初骨觀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緣。一者從欲。二者從精進。三者從心。四者從慧。是四緣故得無量福增一切善。復有三種。一者從聞。二者從思。三者從修。從是三法漸漸而生。復有三時。所謂生時住時增時。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緣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住增。若在四禪性則堅固。從初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上地勝下次第。如是根本禪中則有喜樂。非中間禪六通亦爾。在於根本不在余處。是三昧名菩提莊嚴。因是三昧能得學道及無學道。四無量心三解脫門。自利利他無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調眾生。無量智慧五根三昧。轉鈍為利斷於一切生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種智。見諸法性如羅縠視。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故。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眾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於欲界名欲界慈。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於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如是三聚名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都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須。當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緣。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當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觀生死過罪涅槃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糞土應當頂戴。是人難忍能忍。難施能施。難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禪四空及八解脫。復作是念。一切眾生身口意惡。未來若受苦惱報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報者。悉令眾生同我受之。如是慈悲緣廣故廣緣少故少。慈悲三種。謂下中上。復有三種。一者緣親。二者緣怨。三者緣中。復有三種。一者緣貪。二者緣眾生。三者緣非眾生。如是緣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復如是。善男子。有禪非波羅蜜。有波羅蜜非禪。有亦是禪亦波羅蜜。有非禪非波羅蜜。是禪非波羅蜜者。謂世俗禪。聲聞緣覺所有禪定。是波羅蜜非禪定者。所謂施戒忍辱精進。亦是禪亦波羅蜜者。謂金剛三昧。非禪非波羅蜜者。謂一切眾生聲聞緣覺。從聞思惟所生善法。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於凈禪是不為難。在家修凈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不要把自己禁錮在某一個框架里,萬法皆通,保持充足睡眠,吃早飯,根據身體反饋給大腦的飽滿狀態使精神狀態也特別飽滿,想像這些力量都是為了學習,胡思亂想只會浪費自己的力量。不要陷入負面狀態的怪圈循環。
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你只知道認真學習是對,但為什麼要認真學習你卻不知道,這就是典型的戰術勤勞,這也許是中國教育的失敗,再說回報的時間太長不能馬上體驗到快感,在這些不利條件下,你會迷失自己,去尋找什麼學習方法和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別騙自己了,其實自己根本不喜歡學習,只是為了學習後的附加價值,很多事明知道是錯的為什麼還要做,其實說到底是慾望,必須要靠意志力去解決,還有你不要去找意志力的方法,這大美妞我找過,無論是p2p.百度雲.什麼雲.還是@梁邊妖(王什麼女神告訴我只要@梁邊妖就能有很多贊,雖然我不知道王女神的名字怎麼拼,但不影響我成為她的腦殘粉)
大美妞是找不到,自己本來就是大美妞,為何要去找呢!(是不是很有禪意)
時間是不等人的!昨天你還扣著腳丫,如今手上的味道已離去!就好像前一秒你因我這句話下意識地聞了下手,那一秒已過去,騷年!有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時間的味道!珍惜吧,騷年!艾!騷年表流淚啊(⊙o⊙)
最後!告訴你,其實到後面的人生,智商已經不是絕對的了,靠的是意志力,三觀和經歷!雖然我這段話只能燃起你那麼一會,不可能徹底改變你,但我相信你會遇到更多人,他們也會燃起你一會,等你著了,火種會傳遞下去的。好好維護心中的火,也許這就是火的意志吧!
以上!明理悟道,看破是非、對錯、好壞、得失,心自然清凈無掛礙。明理才能看破,看破才能放下,放下才能清凈!
佛法中是有很多靜心凝神的方法,但基本上也只能算是一種輔助,你自己的身體素質,預習情況才是根本,同時還不能過度,四五十分鐘全神貫注,還是走思維上完全陌生的路的話,要崩潰的。個人愚見,可從這幾個方面來保證:保持身體健碩氣脈順暢+神志清爽+遵循注意力的客觀規律。 我最近在家自學,採用的是早晚站半小時渾元樁,仰卧起坐俯卧撐深蹲四組每組二十到四十不等,晚上打坐約半小時,而學習時採用番茄工作法,效果不錯。另外提一點,不要熬夜。
很多人教你呼吸法,可以先練練。如還不滿足可練觀心,就是觀察自己的念頭,只要保持看而不跟著走,就成了。按你的狀態,學這些都沒有用。去找個靠譜的中醫看看,你虛的厲害。
上課注意力不能集中,總是幻想過去和未來,所以你想找佛教方法讓心安定,然後你就可以專心上課啦。。。。。
你認為你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原因,在於你的幻想嗎?幻想真是個問題嗎?如果幻想真是個問題,你讀小說會走神嗎?看美女會走神嗎?看電影會走神嗎?
其實這想要表達的是,你對上課感到抗拒,你想要離開,你身體不能離開課堂,所以你思維離開課堂了,你回憶過去,你幻想未來,是因為當下有讓你難受的事情——上課,幻想只是滿足你的一種方式
假設你處理了走神的問題,你還是得面對上課的痛苦,很可能你會選擇其他替代的方式滿足,比如說看很集中當下地看手機,很集中當下地看小說,很集中當下地和同桌聊天。。。。。治標不治本
所以你真正要處理的是對上課的抗拒,培養起對上課的喜愛,這樣才是從根本解決問題要看是什麼原因引發的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是一件外在事情引發的,需要首先把這件事情解決掉,例如失戀、家人有事、有重大壓力等等,可以學習佛法的因緣論,從內心接受這些事情,就會不再心神恍惚,注意力的問題也就順著化解了。
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這種情況的引發,更經常的是第二個原因,就是生活太過無序,熬夜、傷害身體的不良習慣等等,弄到精神不濟,如果是這種情況引發的,用佛法的「戒」就可以化解問題,不誠心去落實就會難以收效。供參考。打坐,是很好的注意力集中,消除焦慮的方法,打坐到一定境界,即使身處鬧域,也會達到心外無物。
這個你去看道教的吧。莊子首先提出心齋,見《人間世》。禪宗就是剽竊道教又沒學到精髓。道教講求自然規律而不是佛教那樣什麼都禁慾都刻意。刻意是道教最反對的。
無相念佛。提升動中定力,於行住坐卧時安住於相續不斷的憶佛念中。欲求生西方者可提高往生的把握和品位。
http://www.hymzw.net/download.html
《無相念佛》等書籍下載題主真厲害,竟然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佛法當然有這種方法,其實你已經得到一半的方法了,自知是一個非常棒的開端。
後面做的是自省就可以了。走神,回神以後仔細觀察自己走神的經歷,自然會升起戒心,來回幾次,就回化解。
靜坐
推薦閱讀:
※忽然認識到,慾望是世間最噁心的東西,算不算學佛入門了?
※可以燃指甲供佛嗎?
※如何看待並解決現在知乎上大量心靈法門教徒?
※佛門禁慾是否是壓抑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