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經濟形勢是怎樣的?

經濟是第一命脈。


我覺得經濟形勢是不好,在親戚朋友、網上都到處聽到這些消息:

傳統製造業裁員,各種沒人買東西,東西賣不出,關了一堆生產線,不斷的工廠外遷。

外企福利越來越差,發展半死不活,各種撤出中國。

央企、國企,體系臃腫,收益不佳,鋼鐵等製造業幾乎都是中央在續命了。

民企一批批的死,在萬眾創新的口號下,前仆後繼,大浪淘沙,有的發展起來了,更多的都沒冒出來。

房產價格過高,一堆人都是紅了眼睛,借貸了以後十來年、幾十年的債來買房,導致消費力較弱,經濟也不活,就房價獨高。

商鋪沒人租,勉強租了也是門庭冷清,生意較少。

就連上海中環的房子,都不容易租出去了,看房的人都少。(也可能是因為那房子是大戶型,不好租)

經濟不景氣,有點惡性循環的味道。製造業造了東西賣不出去,只好關廠、裁員吧,就業崗位少了,工資低一點,職員消費力也弱了,國企、央企,一個個就在那邊轉型困難的,一股腦都去炒房了,房價高,大家口袋裡的錢都沒了,客人沒錢了,實體店鋪也是死的死傷的傷。再加上什麼人力成本上升啊,產能相對過剩啊,買不起東西,請不起員工,產業升不成級,地方債務一屁股,銀行各種房地產的賬。

要解決這一大堆問題,說起來簡單,製造業西遷,打開歐亞市場,搞亞投行,借錢給人家,讓人家買我們東西,也讓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帶動中西部經濟發展,一邊壓制房價,升級製造業、服務業,調整經濟結構,對內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國企改革加強效率,完善法制。

但做起來可是麻煩,一堆問題,國企改要怎麼改?製造業怎麼幫助他升級?怎麼壓制房價又不至於讓他崩盤?改的過程里怎麼避免讓一堆負面影響堆積在一塊盡量減小負面影響?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經濟又不行沒錢請人,各種兩難怎麼辦?怎麼提供就業崗位?怎麼解決人口結構問題,來促進以後的消費力和勞動力?怎麼解決社保金的缺口?怎麼解決地方債務,維持財政收支?怎麼有一個穩定的中東局勢,打開一帶一路的市場,讓製造業走出去?

環環相扣,怕是焦頭爛額都難安穩的過關...

ps.沒學過經濟,單是結合身邊和網上的見聞,自己瞎想得出的流水賬。也是吃瓜群眾吃飽下瞎操下心。


我對今年的經濟和金融大勢的看法如下:1、人民幣是最硬的貨幣,不用換成美元。2、國內好地段的房子還會漲價(不是專家千萬別去國外買房)。3、黃金是個人投資理財的好方向,有餘錢買黃金吧(輕鬆跑贏通脹)。4、IPO上市的註冊制今年不會推出來(今年退市比上市容易,國內上市變得很困難,有條件企業可以考慮海外)。5、新三板今年不會出轉板細則(新三板可能流年不利呀)。6、沒真本事(沒證券、基金等從業資格證書)別玩金融了,民營金融機構面臨90%以上淘汰率(實體企業老闆想繼續玩金融的只有來普華商學院學習一條路了)。7、國內股市震蕩過山車,今年股市非牛、非熊不斷俯卧撐。8、互聯網企業把金融操盤思想和金融操作手段融入到自身的商業模式中混合運行成為流行趨勢。9、各種第三方支付會推出自己的大額「信用卡」(淘寶借唄,京東金條,拉卡拉替你還等),個人消費融資變得更簡單。10、大部分投資人繼續貪婪,不會接受泛亞、E租寶的教訓,渴望得到高回報、無風險的投資,受騙群體繼續擴大。


摘自《何新政治經濟論集》


何新:關於當前經濟形勢(1992.10.27)


1.今年經濟形勢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激發下,全面活躍,增長較快。但我國經濟決策方面特別是理論界,自趙時期以來,一直深受美國「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例如今年為股票問題,據說國務院曾去電向薩繆爾森徵詢意見。薩氏正是美國新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但在目前美國,被認為是過時人物,在中國卻猶被拜如宗師。近年東歐及蘇俄,凡曾特別迷信美國經濟模式的,現在日子均不好過。目前國內經濟理論把「轉變國營大中企業機制」,以「股票證券市場促進機制轉換」等方案,作為政策重點,這一也深受新古典理論影響。我一個人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案,很難獲得成功。


(最近美國陸續有幾家最有名的大企業集團和銀行,如通用航空公司等相繼因負債纍纍而宣告破產。這些公司在美國經濟中地位也相當於我國國營大企業地位。但也在當前經濟衰退形勢下垮台,說明「機制」及「股權制」並不是獲得效率的根本保證。)


2.我今年去幾個省看過,我認為我國當前經濟,繁榮與停滯並存。在繁榮之下潛伏較嚴峻問題。當前面臨的較緊迫的是四個問題:一是城市通脹形勢再度深化,已開始影響中下層勞動人民生活。二是相當數量的工業企業負債經營,隨時可能面臨倒閉破產。三是農村社會分化較快,就業難度很大。四是中央財經日益困難,並且內外債上升,而中央對宏觀經濟日益缺乏調控手段。


3.中國經濟增長,無論在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在目前,都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即以項目投資作為主要推進力。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一直存在一種規律性,周期性地重複著以下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爭投資上項目,推進經濟快速增長,同時造成財政信貸擴張(擴張期)


(2)第二階段貨幣投放總量與各類物資供給能力失去平衡,導致急劇通脹和社會緊張形勢(高峰期)


(3)第三階段急劇收縮信貸,以遏制通貨膨脹,結果引發經濟衰退(蕭條期)


(評:何新真神人也!這說的不就是現在的事情嗎?)


所謂「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說法,反映的正是上述周期性經濟波動。

從表面看,似乎是市場機制促進增長,計劃機制(緊縮與調控)約束增長。實際這後面有更為深刻複雜的情況。


4.各地上項目爭投資,均依賴於國家財政撥款或銀行增發信貸(包括借用外資和外債)。


但是項目建成後,卻往往由於市場有效需求的不足,而難以回收投資。今年工業增長率據說達到18 %,而工業品銷售額僅增長8%。銷售增長遠低於生產增長,表明增長數中將有相當多的產品轉入庫存積壓。這就是生產過剩。


(在美國財政部用以估量形勢的經濟指標中,庫存數字被認為是判斷工業形勢的重要一項。而在我國此項卻常被忽略。只問增長率,不問銷售量,這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投資轉為庫存,信貸轉為掛帳,國家財政連年出現赤字。信貸資金不能回籠,新增項目就不得不依靠銀行不斷追加信貸投入。其中一部分以各種形式轉為消費基金,使社會手中積存貨幣量不斷增加(這是民間儲蓄餘額不斷上漲的原因)。同時,財政赤字、內外債務也不斷在增大。信貸、債務、赤字,這三者都是足以造成較大通貨膨脹的因素。


今年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所面臨的也是這種形勢。


5.最近我看到印度財政部1992—1993年的預算報告,其中有一個統計,計算印度財政中每一個盧比的收入來源。據計算,印度的每一盧比中,含有國際貸款18%,外援3%,內債4%,關稅收入18%,國內稅收49%,等等。


在我國的每元人民幣中,每年所含有的各項收入來源所佔比例如何?我認為也可以認真計算一下,並與歷年情況作一下比較。由此可以較直觀地對我國經濟情況作出一個客觀的估計。


6.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兩難是:增發信貸可以推動增長,但並不能以與增長同步的速度推動市場。結果經濟增長同時伴隨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壓力主要影響著中下層人民。而信貸的緊縮又將導致蕭條。這兩個度如何掌握,是值得研究的。


7.我認為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宏觀問題。其中有兩大問題是最具根本性的:即如何有效地為國營工業保住國內市場(特別在加入關貿總協定之後),同時不斷增強我國工業的出口競爭力,不斷擴大其外部市場。

雖然黨的十四大取得了偉大勝利,但我認為今後幾年,我國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仍將進入較嚴峻的一段歷程。這是由於:


1.能源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基本資源價格上漲,已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嚴重製約。換句話說,支撐80年代高速發展的自給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現在已接近發揮作用的極限。(例如最近外電頻頻報道我國石油短缺問題。如果90年代中下期,我國真的成為石油進口國,則確可能使我國外匯儲備入不敷出,對國際油價也會造成強大衝擊。)


2.轉換機制的方針一旦證明不能奏效,循新古典學派的思路,將很可能再度推出1988年提出過的那套「短痛論」、「一步到位論」和「政改先於經改論」。結果終將在我國也推行葉利欽一一蓋達爾式的休克療法。


其結果必將再度引發政治危機和經濟社會動蕩。(俄羅斯推行休克療法的後果,現在已愈來愈顯現,可以預料1993—1994年將是其新的動亂之年。再度發生政變和內戰的條件似正在日趨成熟。)


3.90年代美中關係也不會輕鬆。柯林頓上台基本已成定局。美國為抑制我國經濟成長和出口挑戰,將進一步對我國施加意識形態壓力(如建立亞洲自由電台),以及施加人權及其他政治壓力的戰略也已很明顯。


儘管美國在亞太的真正對手是日本,但柯林頓肯定會把解決中國問題放到優先地位。美國似正在考慮聯合日、台、港、越、韓及東南亞,以及葉利欽的俄羅斯,共同組成困鎖、孤立中國的統一陣線。如其得逞,將在中國周邊組成一條孤立、封鎖、遏制中國的環形線。


(最近的中英香港政爭,可以在這一戰略大背景下得到解釋。這不是一個偶然、孤立的事件。這實際是1997年後由誰控制香港的前哨之戰。)


根本問題在於,西方列強不會願意看到中國強大,而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歸根結底是經濟及戰略利益之爭的權力和語言表現。


4.在外一交上,中國未來的險情在於:沒有經歷過戰爭考驗的我國新一代領導人,在意志和智慧上能否像小平同志、像老一代革命家一樣成熟、堅定?即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抵制美國壓力?能否擺脫美國意識形態(包括經濟思想)的欺誘?能否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內政自主,絕不接受美國標準的人權方案及政經改革方案?


(此文摘自1992年10月27日給中央領導同志的一封信)

何新:對我國經濟面臨形勢的觀察(1992.10.6)


今年我因事先後到四川、安徽、黑龍江及浙江四省,順便作了一些觀察和考察(年底還準備去些地方)。邊看,邊研究,邊思考。使我在過去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面臨經濟問題的主要脈絡取得了一些較具體的認識。


我準備把我在各地走訪所得到的一些印象和收集到的材料,作研究整理後,分為三或四篇,寫成意見奉報領導同志,並作為個人向黨的十四大的一點獻言。

第一篇 對我國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


1.中國正在進行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一個基本判斷是,儘管仍面臨複雜、深刻多方面問題,但國內經濟政治形勢的總體情況是好的。我注意到最近英國撒切爾夫人在台灣提出一個看法,她認為「中國正處在工業大革命的邊際。」我個人認為,不論出於何種背景,她的這一看法具有遠大歷史眼光,是頗為深刻的。


實際上,中國在當代所發生的整個經濟改革運動,的確可以看作是1949年以來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2.50年代我國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


在50—70年代,我國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此二十多年中,在中國建立起分布於全國骨幹城市的(國營)工業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工業體系主要集中在能源、礦產冶金、機械、化工等重工業部門。60年代的三線建設使我國工業化的布局,由沿海地區被引向中國內陸和縱深區域。雖然三線建設在交通運輸問題上考慮欠周,但建設三線並非完全是負面的意義。

我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在計劃經濟的時代進行的。沒有當時的計劃經濟,這一次工業革命不能獲得成功。


3.近十年來我國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發動的中國經濟改革,首先從解放農民入手。以土地承包制形式,進行了土地再分配,這實際是重新確定農民對於國有土地的租賃關係。


而在舊的公社制度下,由於農民不能自由支配土地、勞動、產品,實際是被束縛在一種人身依附關係之下。因此,這一次農村改革,實際是我國的第二次土地改革。


這一改革從政治束縛中解放了農民。通過這一改革,使農業生產率得以奇蹟式的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使農村出現大批過剩勞力。其中一部分流向城市。另一部分在政府信貸和部分外來資金技術的支持下,在東南沿海地區發展了新興的鄉鎮工業。鄉鎮工業和經濟的擴展,使我國農村地區走向城市化的步伐大大加快了。可以說,正是中國農村改革奠定了中國第二次工業化的基礎。


在80年代,我國工業的投資方向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即由過去側重於投資發展重工業部門,而更多地轉入到發展民用消費工業和城市建設(基建)部門(包括軍工業的轉向民用生產)。由於外部資金及技術的引入,出現了新型的消費品加工工業(集中在家電、服裝等部門)。流通商業和其他第三產業部門也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而得以快速發展起來。


上述進程,實際都是我國現代經濟史上一次意義重大深遠的經濟方向的轉變。這一轉變目前仍在進行中。


如果以較為恢弘的歷史眼光去看,就會發現這一經濟改革運動同時還具有十分廣泛深刻的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革的意義。因此,把這一改革進程,看作我國當代史上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完全恰當的。


4.第二次工業革命三大特點


80年代以來,在我國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進程,具有一些引人注意的特點:

1.如果說50年代發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集中在重化機電工業和礦業部門,則當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集中在日用消費品的加工業(包括家用電器)部門、城市基本建設和交通、通訊工業部門中。


2.當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導致我國經濟結構(包括工農業組織形式和一些部門的所有制形式)發生深刻變化。這一變革目前仍在向縱深發展中。


3.由於新興民用工業涉及的部門眾多,產品種類複雜,其規模之大與情況之繁雜,已決非統一的國家計劃部門所能有效地控制。在此新情況下,市場機制的引入和擴大乃是勢在必行之舉。


4.我們還注意到,目前我國經濟中遭遇困難最多的部門,多數恰恰集中在第一次工業化時代所建立的那些重、化、機電和礦產部門。這一情況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恰恰反映了由第一次工業化到當代新的工業革命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結構的深刻轉變。


(評:詳情請見武鋼裁員事件。)

5.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有其客觀必然性


鄧小平說:「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論點至為深刻。歷史表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應運而生,都有必然性。計劃經濟的優點,是有利於集中控制和調配人力、資源、資金。如果我們考慮到重化礦工業部門投資大,消耗人力、物力多,建設周期長,而資金回收慢,因而難於快速積累利潤促進自我發展。因此在落後國家進行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可以說,計劃經濟是當時一種特別有效的組織形式。


在考慮亞洲四小龍的經驗時,人們會注意到,它們利用和藉助了發達工業國(主要是美國)的過剩基礎工業能力,避免了在基礎工業(即重工業)部門進行投資建設。從而才能主要依賴發展消費(輕)工業和家電工業,以出口為主導,獲得較高的外匯積累。這是一條捷徑,但這條捷徑對50—70年代的中國來說卻不存在。(至今,亞洲「四小」的基礎工業部門仍然是較薄弱的,需要「補課」。)


中國在50—70年代,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部門,曾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例如,在當時國內資金和資源(開發能力)非常有限的約束下,國家不得不強迫讓農業和消費品工業(包括民用建築業)部門為重工業部門讓路,從而抑制了它們的發展。


60—70年代,我國農村普遍貧困,城市中消費品短缺,人民(消費者)手中貨幣缺乏,這的確是一種廣泛的貧窮狀態。但是,這種情況之造成,除了局部決策失誤的原因外,可以說,正乃是上述優先發展重工業路線的必然結果。但也正是在做出上述犧牲的條件下,才保證了我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能以較短的時間,取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今天回顧歷史,應當說,新中國5 07 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是中國現代史上光榮勝利的一章,悲壯慷慨的一章,可歌可泣的一章(正如當時《創業》等影片所謳歌的),而絕不是陰暗失敗的一章。


6.我國經濟改革取得成就的三個原因


最近十幾年來,我國經濟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否僅僅是由於採用了自由市場機制的結果呢?(如國內某些經濟學家和西方輿論所說的)不是!


如果客觀、全面地看的話,我認為,我國的經濟改革之所以獲得成功,人民生活之所以能迅速改善,是與以下三個原因有關的:


1.我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已經在重、化、機械及礦產冶金工業方面奠定了一個相當規模的經濟基礎。正是這個基礎支持了中國當代的經濟改革,支持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2.我國適時地在70年代末,在計劃體制中引入了市場機制,發動了農村改革和企業改革。


3.我國適時地使投資由集中於重、化、機電、礦、冶等部門,轉向於民用消費工業和城市建設部門,以及對外出口部門。(這正是對資源的重新配置)


因此,以往十幾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奧秘,並不單純是由向市場機制的轉換造成的。因此不能片面認為,只要進一步搞一個內外全面放開、全部自由放任化的市場,就會使我國經濟獲得更大的成功。


相反,當代世界經濟中的複雜和險惡情況值得注意:俄羅斯搞休克經濟(試圖一步到位私有化和自由市場化)不斷慘遭失敗。而且完全可以斷言,只要不改變蓋達爾那一套作法,就還將進一步失敗。美國、歐共體及日本,都有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但都面臨深刻的經濟不景氣,都不得不在經濟中強化國家政策的介入機制,以努力保護本國市場和設法提高本國工業對外部的竟爭力。這種現實,應該使我國的未來經濟決策有所警惕。


7.不宜全面否定前三十年的計劃經濟

對1978年以來中國所發生的經濟進程,在意識形態上作姓「資」姓「社」的辯論確無必要。但是,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現在也有一些理論家,也有一種理論傾向,即一講市場經濟,就全面否定前三十年(1949—1979)的計劃經濟,否定建國初期的工業化成就,進而全面否定今後政府對我國經濟作宏觀調控的必要性。這第一是不尊重歷史,第二是在現實政策中非常有害。


我最近收到一位美國華裔學者的信。他在信中談到這樣一個情況:


「目前,美國的經濟不景氣,許多人士(包括我)在不同行業,都可得到一個認識,即美國經濟上不去,不是生產力不足,不是科技不發達,而是生產關係問題。雖然不公開說,但在實際步驟上美國也已大力地推展『計劃性』的經濟,這幾乎是工商界高級主管的基本理解即常識。但我想,國內朋友大概從未想到會有這種事,或是聽了也不信。」


人們不會忘記,有人曾在1987—1988年間向趙獻計,主張在中國推行「休克療法」但未果(當時體改所有人提議要搞的「陣痛療法」,就是「休克療法」)。


目前,又有人再度鼓吹在中國搞全面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今年以來,這種經濟理論傾向有所抬頭。被這類理論支持鼓勵的某些政策,現在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中,實際已被採納,正在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有害作用。


特別要指出的是,我今年在幾省看到的一個共同情況是,國家對全國宏觀經濟的調控能力似正不斷削弱(首先是國務院對地方的權威性經常受到質疑)。這個傾向如不注意,則我國經濟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發生新的混亂和動蕩。這一點,目前實際已有某些跡象。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何新在政協小組會上的發言提綱

(1991.3.28)

我讀總理工作報告後,總的印象是:穩鍵、求實、可行。我認為這是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最好的報告之一。


這個報告實際也是對「治理整頓」到目前階段的一個小結。報告觀察形勢的方法是辯證的,分析了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


但總的來說,我個人認為當前經濟形勢中仍有某些不容樂觀的因素。對這些因素不宜公開討論,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分析一下,提出我個人以為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1978年黨的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的路線,是完全正確的。「文革」中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經濟、政治結構中也都存在問題,不改革勢將觸發社會危機。(小平、陳雲當時都指出了這一點)


改革到1984年,步伐穩健,成果顯著,發展順利。雖也有問題,但主流是健康的,人民也歡欣鼓舞。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改革步驟是謹慎的,注重實效,針對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1985年後,改革轉向城市。這個時候,在改革指導思想中(當時的「智囊團」中)有人暗中形成了試圖把國民經濟由公有制主導引向以私有製為主導,在政治體制上引向美國模式的資本主義民主制,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推行全盤西化的指導思想。同時政治的民粹主義則掩蓋在「民主」的旗號下泛濫。



在經濟改革方針中,當時有人提出四大無害論,即:

(1)高赤字無害

(2)高內外債無害

(3)高通貨膨脹無害

(4)高消費無害


同時,建國以後所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財經管理制度和注重平衡協調的指導方針全面地被否定和突破。分權製造成地方利益強化並與中央爭權。地方上則出現經濟和市場的互相割據封鎖。企業利益和目標與國家需要相分離。



而在企業改革中,還發生兩個引人注目的情況:一是公產私移,一些企業承包人轉移、盜用國家財產。二是某些企業承包人實際成為工團主義(類似美國「勞聯」「產聯」)式的代理人。於是,工資(包括獎金及各種實物)在與企業生產率、經濟增長率相脫鉤的情況下,與物價和合資企業的高工資相攀比而增長,工資成為物價的推動因素之一。


此次總理報告中提出了企業低效率、效益不斷降低的問題。但我個人愚見認為,企業低效益的根源除技術方面因素外,根本原因實際就在此。


(低效益也有技術的原因,價格體系不合理未理順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是近年工資獎金及實物分配形式,背離了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的價值規律,通過工團主義式的「瞞產私分」,與經濟增長率脫鉤。這個問題不僅嚴重,而且不易治理。因為長工資容易,削工資難。)



同時,在區域經濟中,形成南北落差。.中國的民族工業、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或利潤下降或日益虧損。部分產品、市場,實際被外來的跨國企業、沿海私營工業佔領,資金原料來源被侵奪,有的停工停產,個別的甚至面臨倒閉。


三資企業去年利潤高,效益好於國營大中企業。有經濟學家或以此作為論據,而論證公(國)營不如私營。而我的愚見,其實這與國內市場上利潤、市場的再分配有關。國營失掉的恰是私營和合資企業得去的。例如上海、天津民用輕工業萎頓,與其原來的國內市場被沿海新興加工區工業衝擊和奪走有關。這種競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絕不是國辦不如私辦的充分論據。


關於引進技術和外資問題,似也有必要指出一種偏向,即近年低技術(捲煙、衣、鞋、帽、食品等)容易引進,但國家工業升級改造所急需的高、新、精密、尖端技術則難於被引進。是否需要調整政策,優先保證後者,抑制前者,建議國家有所考慮。



通過近兩年來的治理整頓,國家經濟形勢扭轉了1988年的嚴重情況(通貨膨脹惡化、分配不公明顯、官倒官商、諸侯經濟等問題)。1989年之後,經濟中發生市場疲軟現象,隨之發生衰退、滑坡。問題是在這兩年,在這個階段上集中暴露的。但根子則是在1985年經濟趨熱後,由於當時若干指導方針失誤造成的。現在形勢已好轉,但仍存在隱患和問題。


例如,當前國民經濟中似存在如下的一種惡性循環:


高工資→(推動)高成本→(推動)企業利潤率下降(效益低)→(推動)國家財政困難→(推動)高物價→(推動)高工資,……這就是反映在總理報告和鄒家華、王丙乾同志報告中當前國家財政困難的真正根源。其具體表現是,


(1)國家財政來源困竭;


(2)以大中型國有企業為骨幹和代表的民族工業系統瀕臨生存困難。


【我個人認為,我國經濟中的南北問題(與國際上的南北問題態勢正相反),以及部分大中企業受困問題,背後也蘊涵一個以跨國資本、技術為背景的外來經濟侵蝕、削弱、淘汰中國民族經濟的問題。外資不可不要,不可不引進。但要,又有侵蝕衝擊民族工業等消極面。如何調節、平衡、控制、掌握,似也有必要總結經驗】


(3)國民經濟中發生偏癱現象。即:近年國民經濟循環,主要在農業和民用輕工業之間進行。而大型、重型、基礎工礦企業則有許多面臨開工不足、產成品積壓、資金困竭等困難。



目前一些報刊和經濟學家鼓吹股份制勢頭很猛。但竊以為,這副葯宜慎用。股份制可以試點實驗,但是不是萬靈妙藥?我個人表示困惑。如果在大中企業全面鋪開推行,股票全面上市,則發生類似目前蘇聯、東歐局面的經濟大失調、大動亂,是極其可能的。國家應警惕以股份制和股票投機為手段,徹底搞垮中國公(國)有制、摧毀我國國民經濟,以經濟手段致社會於動亂的危險性。歷史表明,1948—1949年發生上海股市投機狂潮,曾導致金元券崩潰,經濟不可收拾的後果。



我個人看法,今後兩年國際經濟形勢也不樂觀。在此背景下,我國工業品出口受到外部市場排斥的可能性在增加,國際間貿易戰可能激烈。如國家外匯收入下降,要警惕發生還債困難。


談到外債問題,我想目前我國外匯雖有較大結餘,但仍應審慎使用。我國駐外銀行得到的民間存款宜謹慎計入。因為這一筆錢一旦內外有事就靠不住(如1989年海外提款狂潮)。


此外,由國家銀行作擔保的部分企業自籌國際貸款,亦建議國家加強管控,避免發生失控。要警惕中國絕不能陷入一些發展中國家、一些東歐國家都發生過的那種債務危機。


(我曾經作過一個研究,發現東歐的和平演變,根子都出在經濟失敗上,而普遍與外債及跨國經濟的發展情況有關。例如外債最嚴重的是波蘭,最早出政治問題的也是波蘭。羅馬尼亞動亂最險惡,.因為齊奧塞斯庫實行了勒緊褲帶還外債的政策。東德政局演變,亦與欠西德巨額債務有關。此外,目前拉美、印度、南朝鮮都有債務困難,為還債而大量增加出口,均導致國內資源困竭,社會不安寧。)



以上這些問題,是我所見當前經濟中仍應注意的實際問題,似均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總理報告中貫徹的冷靜、平穩、持重基調難能可貴。這種清醒冷靜,是國家必能戰勝一切困難的基礎。從古以來,既有多難喪邦,也有多難興邦。現在社會上有人侈談什麼「氣數」,都是無稽欺人之談。國之興廢,操之在政,謀之在人。當政決策者不宜輕易被社會表面的輿論所動,不能把民主簡單地理解成搞民粹主義,什麼都聽形式上多數的意見(那意見潮流是多變而且容易被假象和謠言所誤導、操縱的)。毛澤東多次指出:多數人的意見並不一定都正確。國家決策應當力求洞察把握正確的歷史大方向,以引導國『家人民走向興盛富強的必勝道路。



我認為,決策上宜警惕西方有意灌輸謬誤的經濟改革理論(參看附件)。我認為有些一發達國家確實在為我們輸入一些有害經濟理論,試看東歐、蘇聯以及1985—1988年的我國,幾乎都遵循西方背景的同樣經濟改革方案、目標,結果幾乎在相似的道路、相似的關口翻車;這並非偶然。發達國家關注社會主義改革是有戰略考慮的,其根本目的不是幫助我們走向富強,而是促內亂和經濟自我瓦解,摧毀社會主義國(公)有制,以達到:


(1)削弱國際上潛在工業競爭對手;

(2)實現國際經濟跨國兼并;

(3)佔有資源和控制市場的目的。


據悉,美國有一個「低強度戰略研究中心」(Low impact conflict),就是專門對社會主義和若干發展中國家設計這種自我摧毀式的「改革」戰略的。



最後,我想把個人意見歸納為以下五點:


(1)我國1985年—1988年的經濟改革指導方針是存在失誤的。原因在於某些西方經濟理論不適用我國,卻被引入作為決策指導理論。依據這種理論制定的一些政策及其後果,目前仍在危害國民經濟。


(2)今、明、後三年,是中國國民經濟關鍵性的三年。搞得好,國民經濟將有大起色,搞得不好,經濟危機也可能轉化為社會危機。因此國家內外方針都要非常慎重才好!


(3)今後幾年改革方針宜堅持穩妥求實,針對於解決具體問題,注重獲得利效。不宜輕信任何理論設計的空中樓閣,不宜輕信所謂「先亂後治、以亂求治」的空頭支票(蘇聯、東歐及1988年我國,均上過此類政治清談之當)。也不宜動不動就提出大規模地針對於現行體制,要求「先破後立」,以動大手術為目標的方案(蘇聯對體制動了大手術,現在進退兩難,十年八年也再難有恢復元氣的希望,甚至國將不國)。


(4)有必要重視目前國內經濟秩序中仍存在較嚴重紊亂,經濟循環仍未完全暢通。解決以上的問題的辦法,首先要對症下藥,逐步尋求形成系統的戰略性改革方案。


(5)在我國政治大局走向穩定以後,要警惕外部勢力隔絕封鎖我國,試圖把我國變成國際孤島的企圖。因此,我國開放政策也應認真體會鄧小平同志規劃的長遠設想,形成富有遠見的整套戰略方針。


以上意見,雖是一愚之見,但亦並非即興偶發之論,而是作過潛心研究的。可能與許多人(包括經濟學家)的意見相左。但愚夫之言,聖人擇焉,藉此機會講出,希望能準確反映給中央。即席講話,不援引數據資料,以後我還會另寫作更詳細、全面的一個研究報告。


原話是:「去年(14年)發傳單的80一天沒人干;今年60一天有的是人干。」
地點:大連


「流氓」經濟學盛行的年代—從經濟、歷史角度看(全文)

原文鏈接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48736501257167

前言

最近很喜歡看中國歷史和世界史,最初大學時候選擇了當時最熱門的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和編程有關係,當時覺得技術可以支撐自己將來的就業,也會學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也會和我們21世紀最熱門的行業相接觸那就是互聯網。抱著這種熱情上了大學,可是後來慢慢地發現自己對這種專業技術沒有多大的興趣,當然並不是自己覺得學不會,而是一直覺得這個技術並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自由,大學期間曾經開過淘寶店,也有一點小成就,但最後還是沒有堅持下來,記得當時非常喜歡馬雲,一次他的演講當中,說到了金融,金融對於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當然不記得具體他講的什麼了,但是從那時開始開賬戶學習炒股,想從這裡開始進入金融的學習,當然後來也因為急功近利,面臨著畢業也不想去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於是開始了加槓桿炒股,當然結果也是必然的,就是虧光光了。
於是畢業了以後進入了一家證券公司,繼續著自己的夢想,於是開始大量的學習金融學,經濟學等等一些知識。可是到現在3年多過去了,越來越覺得歷史的重要性,最近一直在讀歷史,包括全球通史,福山先生關於民主的一些書,都讀了,總想寫點什麼,於是有了這個題目,這是一個流氓盛行的時代。

第一章 「流氓」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我們都知道現代經濟學的鼻祖是亞當斯密, 他是18世紀生人,也差不多是當時中國的乾隆年間,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經濟體量仍然佔據當時世界舉足輕重的位置,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佔世界經濟的體量。可就在中國人還沉迷於所謂的康乾盛世時,英國人已經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隨著蒸汽機,電,等等這些的發明,英國開始邁入了現代社會的大門。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我認為就是這種「流氓」氣質發生的時間不同而已。中國人的這種鬥爭流氓學說可謂在清朝達到了頂峰,也就是所謂的厚黑學最流行的時期,這些特質還是得益於中國歷史悠久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生,從秦朝開始中國有了其特有的制度模式,也就是威權國家,也就是現在我們指的獨裁政府,當然這種威權政府有其好的方面,就是可以實現社會的穩定,大一統,具體可以參考福山先生的政治的起源一書。那麼從那個時候中國人的這種像西方的那種君子或者說是很有正義式的行為逐漸演變為耍陰謀詭計這些技倆上來,像什麼三十六計等等這些全部是集權時代的產物,當然這種詭計耍的越好,也就會越有社會地位。當然這裡的流氓並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種會使詐,也是所謂的兵不厭詐。

當然這些計謀等等,也是最適合現在商業社會的這種競爭,為了搞垮對手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只有這樣你的公司才可以很好的在整個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當然這種流氓式的厚黑學必然帶來所謂陰謀論,等等這些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鬥爭史。
如果說中國過去2000年的中央集權的歷史給中國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那其原因又是什麼?而這種中央集權還會給中國帶來再次的繁榮嗎?
這就要從為什麼經濟會繁榮說起,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是從人的自私開始說起,就是說每個人應該首先使自己富裕,發揮自己最擅長的優勢,比如你擅長養豬,你養豬養的最好,一年可以生產100頭豬,另一個人擅長種小麥,一年可以生產10000斤小麥,這樣你們最後只要進行交換就可以,每個人可以吃豬肉又可以吃饅頭。但是如果你們換一下,你種小麥另一個人養豬,那麼結果總量一定要比這樣小的多,所以你一年吃的豬肉和饅頭就會變少,這是斯密基本的原理。那麼這一切產生的基礎是什麼呢?那就交換,首先你們交換是通暢的,是自由的,這也就是中央集權可以帶來的好處就是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以後,大家可以互相交流,進行交換,這樣也就帶來了經濟的繁榮。
那麼現代的中央集權還可以帶來經濟繁榮嗎?我想答案是一定的,不可以了。那麼為什麼不可以了呢?
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是重農抑商,也就是說我們的政府是喜歡你老老實實待在家裡種地,不能到處亂跑去從商的,因為這樣不利於穩定,不利於政府的統治。這也就是中央集權的副作用,社會思想無法自由的表達,科學技術無法成為真正的生產力。也就是說中央集權式的政府結構,可以帶來像西方一直主張的自由貿易市場,像現在的WTO,全球形成統一的自由貿易,這樣對於每個國家都會得到好處,但是另一方面,中央集權卻抑制了人們的創造精神,思想無法自由表達,生產技術無法自由創造,也就無法從生產力的角度提高生產效率,也就是失去經濟快速增長的動能。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你擅長養豬,所以為了換取更多的別的食物比如饅頭、衣服等等這些必需品,你就必須提高你的生產力,你就要學習更先進的養豬技術,但是現在集權政府限制你出差出國自由那麼你就無法和別的養豬的或者大學裡研究養豬的教授進行交流學習,那麼你一定很難提高你的養豬技術。所以中央集權政府必然和現代經濟學相衝突。
所以說這種威權政府必然會倒台,迎來共和國時代,我們知道西方的現代社會,就是源於歐洲13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也就是思想開始解放,各種現在我們看到名著全部源於13世紀以後的歐洲,那麼文藝復興為何會在歐洲產生而不是中國呢?中國我剛剛說了,這種威權政府肯定不可能產生這種思想的自由,所以在中國不能產生文藝復興也是必然。那麼13世紀的歐洲是什麼樣的,為何會在歐洲產生,那就要源於西歐的宗教改革,我們知道歐洲從羅馬共和國建立以後,開始興起了基督教,基督教的力量在中國是沒有的,但在歐洲很強大,是宗教的力量抑制了中央政府的這種擴權力擴張。所以在13世紀宗教改革以後,宗教力量開始和政府力量趨於平衡,互相牽制,也就無法一個權力獨大壓制公民的思想自由,所以使思想的力量開始自由發育,於是開始了歐洲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時期,最後在思想自由的學術下開始了生產力的提升,開始工業革命,最後首先進入了現代社會,西方經濟學也開始在全世界流行。

這就是所謂的「流氓「經濟學產生的背景。那麼西方經濟學進入中國以後發生了什麼樣的碰撞呢?從乾隆年間,西方興起的工業革命,也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自辛亥革命以後也進入了共和國時代,可是中央集權模式還尚存,仍然是在苟延殘喘,發揮著最後一點集權式「流氓」經濟學的餘熱,於是有了改革開放,有了今天所謂的小康社會,可是中國的改變就此結束了嘛?我覺得沒有,請看第二章,「流氓」經濟學的作用和未來。

第二章 流氓經濟學的作用和未來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兩千年來的帝制結束了,開始迎來了共和國時代。共和國源於西方的民主制度,那麼制度過渡到了共和國制度,可是帝制時代的子民,真的也就直接過渡到了現代社會的公民了嗎?我想一定不是的。
中國人的國民性依舊延續著帝制時代的思想,所謂的和2000年來中央集權形影不離的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依然用孝道來做為統治社會的基礎,依然用爾虞我詐盛行於官場職場還有商場。中國至清朝可謂把鬥爭哲學演繹到了極致,甚至成為一門哲學,著作成書成為一門學科為厚黑學。這門鬥爭學說可謂是中國兩千年來中央集權制的精華,在中國兩千年來宮廷鬥爭中演繹成精彩絕倫的藝術,也形成了許許多多鬥爭故事,當然這些故事也依然流行於現代社會,比如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還有近年來非常流行的宮廷鬥爭劇甄嬛傳,這些也是每一個國人津津樂道都很喜歡看的書和電視劇。
那麼,我想反問為什麼這種爾與我詐,耍計謀玩詭計的風氣依然盛行於現在的中國,甚至大家還非常得自豪,比如西方的企業來了中國出現了水土不服,中國人都好像在自豪的說外國企業只會玩他們自己那一套,所謂的講信用重視合約,到了中國簡直就是寸步難行,那麼這些真的值得每個中國人自豪嗎?還是應該靜下心來,更好的反思當今中國,當今國人是不是還依然停留在帝制時期萬邦來朝的那種虛幻世界當中,所謂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會出什麼樣的制度,我們現在抱怨社會不公平,抱怨無法實現西方式的繁榮和民主,是制度出了問題?還是國民本身就有問題?抱著這樣的一個問題開始第二章的討論。
最近工作上其實出了一點小小的問題,我所在的公司也出了一些問題,和總經理產生了許多的矛盾,工作上有了一些不順心的地方,其實自己對工作生活非常的心灰意冷,於是看了許多關於易經方面的內容,中國人都知道易經其實就是算卦、占卜均為迷信。可是我最近接觸的其實不止是這些,所謂的周易,可謂是中國歷史的智慧結晶,有很多西方學者也在研究易經當中的智慧和其中的哲學道理。
而我所理解的易經,其中包含了很多鬥爭的哲學和智慧,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論你做什麼樣的鬥爭,都要守正道。也就是說你無論做什麼事情,心都是誠信的,而不是那些陷害或者陰謀。
但是我們2000年來的中央集權式社會,最終曲解了最初的正道,所以最終並沒有與時俱進實現改制,成為現代社會現代政治制度。也就是說我們2000年來的集權政府,因為它的慣性,它無法很快的糾正其制度的缺陷和錯誤。
我們只是一味的追求西方的所謂民主所謂自由,可是真的實現西方式的制度,短時間內我們的社會國家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嗎?我想一定不能,我始終認為,什麼樣的國民就會有什麼樣的制度,這一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就比如現在的拉美地區、非洲地區、中東地區,其實很多國家已經實現了那套制度,可是依然民不聊生,經濟衰敗,國民生活水平很差,所以照搬一定是不行的,那麼如何改良,如何改變才可以實現真正的復興呢?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又是什麼呢?
中央集權,也就是福山先生說的威權式政府,就是說中央政府有一定的權力,但是這個權力一定是被憲法所限制的,也就是法制,法制要和威權政府實現制衡,而且政府對人民負責,也就是民主,公民有選擇父母官的權利。現在這些我們都實現了嗎?其實並沒有,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是體制的問題?還是國民性的問題?下面就需要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魯迅先生筆下的國民是懦弱的,好像只是擁有著阿Q精神的喜歡自娛自樂的農民,只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兩耳不聞窗外事,殊不知西方的民主社會,首先是每個公民都有很強的自治能力,才會有縣的自治,市的自治,州的自治,最後才有聯邦。為什麼西方人很有冒險精神,而中國人卻沒有。許多人的說法是西方從航海時代開始,因為地理原因,因為社會當中的窮人在歐洲沒辦法生存,所以開始了海上冒險的征程,所以說西方人從那個時候開始養成了這種喜歡冒險的性格。那麼西方人有這種自治民主的習慣,為什麼中國人卻只喜歡大一統,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保護自己呢?

我想這種性格是從元明清開始逐漸養成的,從宋朝以前的國人的性格一定和現在不一樣。如果說春秋時代中國人很有貴族精神,那麼秦漢隋唐時期中國的經濟在世界上達到了頂峰,雖然道德上有一定的滑坡,但是當時的國人依然是很有氣節。在隋唐宋時期,中國文化經濟達到了世界的頂峰,也是全世界學習的榜樣,可是從元朝開始,蒙古人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格局,蒙古人將中國的四大發明帶到了歐洲,伊斯蘭教將希臘的經典重新翻譯,使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如果歐洲沒有宋朝人發明的指南針可能大航海時代也要推遲很多年,如果沒有伊斯蘭文明將古希臘的經典翻譯出來文藝復興可能也要推遲很多年,世界的歷史文化,相互影響相互學習,每個國家的人種性格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宋朝時期的國人性格現在社會已經沒有了,宋朝時期的忠義氣節,到現在社會被看作是傻的代名詞。國民性格從蒙古人的入侵開始,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明朝雖然是漢族人統治,朱元璋卻是第一個農民皇帝,代表著固步自封,並且在後期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可是由於集權的弱點,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清朝又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了中國將近300年的時間,文字獄等等對思想的壓制也是層出不窮,國民性格進一步被改變被壓制,養成懦弱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總是對強權有依賴性,對迫害自己的人有依賴性。我想問一句當今的國人怎麼了?是兩千年來的強權把你壓制的喘不過氣來了嗎?

西方的政治在衰敗,美國的民主制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美國的政府越做越大,正在違背當初的小政府模式,由於是多民族,可能這種種族的隔閡也正在加劇,可是美國的獨立民主,何嘗不是全人類的一次很好的嘗試,多民族、統一、民主、自由,何嘗不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努力實現的呢?
未來註定是一個大變局的時代,美國加息即將開始,美國退出世界警察的角色,地緣衝突會愈演愈烈,中國人2000年來的集權模式還在繼續,統一未必好,分開未必不好,三國演義當中說的好,天下局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台灣要自己過,香港要自己過,國民為何非要強留。這讓我想起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基督徒哥白尼,我記得當時哥白尼去義大利的大學學習進修,哥白尼是波蘭人,我想他去義大利學習也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使波蘭和義大利是兩個國家,可是他們都屬於的是拉丁文化基督教文化,他們之間的文化也有許多的共同性。所以雖然制度不同,可是文化可以是相通的,那麼他們之間的隔閡他們之間的障礙也會很少。即使是兩個國家,只要兩邊的人民可以文化相通血脈相通,那麼其實還是一個民族。即使離婚了,變成了兩個國家,那麼總有一天會復婚,會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何必強求,因為強扭的瓜一定不甜,單戀一支花會很痛苦的不是嗎?
自從中國結束帝制以後,我們開始大量抄襲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技術。為什麼我們的人民還要每天罵人家西方呢?這不就是拿了人家的東西還要罵人家,這還符合中國先人的文化嗎,符合先人的道德標準嗎?中國人總是喜歡仁義道德,可是我們每個人思考一下自己,你究竟有沒有歧視過別人,有沒有看不起別人的時候,如果有就不要用道德去綁架任何一個人么人。中國式的「流氓」經濟學,總喜歡貼上中國模式,總喜歡稱中國奇蹟,中國經濟的奇蹟。可是中國實現這些不是應該的嗎?中央集權的餘毒還在,中央集權的餘溫已經用完,「流氓」經濟學,山寨式的經濟模式已經行不通,只有從根本國民性上作出改變才可能真正起飛,才可能重新屹立於世界。
山寨的流氓經濟學必然會走向滅亡,西方的政治探索必然會是曲折前行,中華民族的文化,也必然加入全球化的浪潮,只有忘記歷史,總結歷史,形成新的歷史觀,才可以形成新的民族,新的文化。
創建於 2016-12-04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尷尬時期。


推薦閱讀:

中國製造業未來出路在哪?
為什麼感覺quora上有很多五毛?
中國落後於世界是什麼時候?
到2013年為止「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和「中部崛起」三項政策進行的怎麼樣了?
周有光老先生去世了,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TAG:經濟 | 中國經濟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