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各朝代髮型、服飾都是怎樣的?

最近對古中國文化還是很好奇的,畢竟文化古國呀,底蘊~~

感覺介紹古代髮型服飾的太少了,知乎神人多,果斷提問,求科普


謝邀,這種給了幾千萬經費都搞不定的東西,怎麼覺得知乎可以回答?

以及,回答里出現了好多明顯錯誤的東西,已經頻繁到我連反駁的文章網址也懶得貼了,省得有人看到是公眾號又敏感了。


-沈從文《中國服飾史》

《中國服飾》.華梅

李芽《中國歷代妝飾》

《中國古代服飾史》-周錫保

《中華歷代服飾藝術》高春明

朱和平《中國服飾史稿》

中國古代衣冠辭典.盧翰明.

張志春《中國服飾文化》

臧迎春《中國傳統服飾》

以上皆可找到電子版


新鮮出爐的乾貨出來了!不過就是損失!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涵。

服飾的演變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歷史,服飾潮流的變遷背後是每個朝代社會風貌的反映。每個朝代服飾各有特色,同時又有共同的內涵,彰顯了中國傳統文明的永恆魅力。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造就了獨特的開放浪漫風格的唐朝服飾。尤其是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中的佼佼者。

唐代的女裝顏色鮮艷,造型雍容華貴,裝扮配飾富麗堂皇。如在衫、裙之外還有披在肩上的長圍巾「帔」。

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長衫外面。這種裝扮使唐朝女裝形成袒胸、裸臂、披紗、大袖、長裙等極為開放的風格。

朱元璋統一天下,建立大明帝國後,對服飾也有統一的要求。先是禁胡服,繼而又以明太祖的名義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對民間的男裝也有規定,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寬大長衣,頭上戴四方平定巾。

清朝作為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型的前夜,在服裝史上也是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服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清代還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清代中期始,滿漢各有仿效,到了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頗盛,甚至史書有「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之記載。

民國初期的學生裝以淡藍色的布上衣為主,旗袍式領口,衣長不過臀,喇叭形露腕的七分袖為主,衣擺多為圓弧形略帶收腰設計,下身搭配深藍色裙裝或者黑色百褶裙,不帶花紋修飾,以樸素為主。

此種裝束最初由北京上海的女學生倡導,而後蔓延至知識女性及家庭主婦,掀起一股「文明新裝」風。在民國劇中有不少橋段會出現演員穿著此類學生服,頭上不佩戴飾物,手上也無珠寶戒指來裝點。

旗袍風尚的起始時間,通常認為在20世紀民國時期,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一些西方人士曾把身著旗袍、典雅嫻淑的中國女性稱為「東方的維納斯」。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誌開闢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

中國古代的服飾在相當長的歷史裡,不斷吸收其他外來文化和異族的服飾文化元素,造就了內涵豐富,風格獨特、永遠流行的中國服裝文化。

服飾這一層薄薄之布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具血肉之軀,它還承載著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和歷史,體現著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和意識。


平日里收集來的,沒有驗證過,全當生活所用,不具有嚴謹性。

全是女士髮型及名稱:

以上


先謝邀,再聲明:由於問題過於宏大,以下資料對各個朝代的服飾與髮型研究,也趨向於高度總結式。

一、秦漢服飾

秦漢時期,雖不是中國服飾演變史中最瑰麗的一頁,但絕對是最有力度的一頁,它的很多風格都給予後世以重要影響。

概括起來,秦漢服飾的主要特點有:

第一,服飾的種類和式樣更加豐富。

如頭衣有冠、巾、冕、筓、幘、勝等;體衣則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脛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禮服、祭服和佩飾也日趨增加。

第二,在服飾中體現出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度。

主要體現在服飾的樣式、色彩和佩飾的規定上。

第三,確立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

第四,紡織印染業進一步發展,開始出現制衣官吏褐組織機構。

1、男子袍服與冠履

1) 袍:右衽,以大袖為多,袖口收縮緊小,領、袖以花邊紋樣進行裝飾。

  • 曲裾袍:承戰國深衣式,西漢早期多見。

曲裾,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深衣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裡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 直裾袍:西漢時出現,東漢時盛行。

2) :為袍服之內下身所服,早期無襠。

3) 褝衣:無里襯的單層衣,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

素紗褝衣是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實物中最為罕見的一件,衣長128cm,兩袖通長190cm,全部重量只有48g。

4) 冠:

  • 冕冠:俗稱「平天冠」。
  • 長冠:俗稱「高祖冠」或「劉氏冠」。
  • 武冠:原為胡人裝束,後延至唐宋,一直為武將所用。
  • 法冠:也叫獬豸冠。
  • 梁冠:也叫進賢冠。

2、女子深衣、襦裙與佩飾

1) 深衣:秦漢婦女禮服,仍承古儀,以深衣為尚。

《後漢書》記:貴婦入廟助蠶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層數在原有基礎上又有所增加,下擺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緊,衣襟角處縫一根綢帶系在腰或臀部。

2) 襦裙:漢代婦女仍沿用戰國時的襦裙配套穿著的習慣

襦裙一直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主要裝束。 襦是一種短衣,長至腰間,穿著時下身配裙。

3) 女子髮式:

二、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是政治和經濟動蕩的時期,士大夫階層形成了消極的社會風氣,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享樂主義,沉淪於頹廢的生活方式,以老莊、佛道思想為時尚。

這種風氣也直接反映在人們的衣冠服飾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當時的「竹林七賢」。

寬衣博帶是這時期的流行服飾。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輕鬆、自然、隨意;女子服飾則長裙拖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優雅而飄逸。

1、男子服飾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2、女子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

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三、隋唐服飾

唐代承襲了先前歷代的冠服制度,同時,又通過絲綢之路及和平政策與異族同胞及異域他國交往日密,博採眾族之長,成為服飾史上的百花爭艷的時代。

其輝煌的服飾盛況是中國服飾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飾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男子圓領袍衫與襆頭

1) 圓領袍衫:

亦稱團領袍衫,是隋唐時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的服式,當為常服。

圓領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響,整體各部位變化不大,一般為圓領、右衽,領、袖及襟處有緣邊。

文官衣略長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2) 襆頭:

這一時期男於最為普遍的首服。

初期以一幅羅帕裹在頭上,較為低矮。後在襆頭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絲葛、藤草、皮革等製成,猶如一個假髮髻,以保證裹出固定的襆頭外形。

2、女子冠服與妝飾

隋唐五代時期的女子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三百餘年中的女子服飾形象,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

1) 襦裙和半臂:半臂是襦裙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長度在裲襠與衣衫之間,故稱其為半臂。

2) 大袖衫:

3) 女著男裝:

女子效仿男子的裝束,成為唐代女裝的一大特點,即穿圓領袍衫,裹襆頭,穿烏皮靴。女子著男裝,於秀美俏麗之中,別具一種瀟洒英俊的風度。

同時說明,唐代對婦女的束縛明顯小於其它封建王朝。

4) 女穿胡服:

受胡舞(胡旋舞、渾脫舞、柘枝舞)的影響,女穿胡服成為唐代女裝的又一大特點。回鶻裝的基本特點是略似男子的長袍,翻領、袖子窄小而衣身寬大,下長曳地。

5) 髮式與面靨:

唐代婦女好面妝,奇特華貴,變幻無窮。如面部施粉,唇塗胭脂,敷粉施朱之後,要在額頭塗黃色月牙狀飾面,各種眉式流行周期很短。

唐代婦女的妝飾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據說妝成此式,連同墮馬髻、弓身步,越發顯女子纖弱之態,令人頓生憐愛之情。

四、宋遼金元服裝

宋代的絲織品產量、質量與花色品種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與提高,但服飾式樣卻沒有很大的變化,遠遠沒有唐代服飾式樣豐富,款式也沒有唐代大膽開放,顏色和配飾就更不如唐代雍容華貴。

這是受到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哲學觀點的影響造成的。

宋人力圖恢復古制的做法,不但影響到了美學,也影響到了人們的著裝,以至於使宋代服飾顯得非常保守。

總的說來,宋朝服飾一洗唐朝的繁複華麗,去掉了過多的修飾和奢靡,變得樸素實用,呈現出了清新、樸實、自然、雅緻的景象。

1、朝服

也稱具服,朝會時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緋色羅袍裙、襯以白花羅中單,束以大帶,再以革帶系緋羅蔽膝,方心曲領,掛以玉劍、玉佩、錦綬,著白綾襪黑色皮履。

這種服飾,以官職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沒有中單、佩劍及錦綬。中單即禪衣,襯在裡面,在上衣的領內露出。

2、襕衫

宋時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為尚。

襕衫又稱襕袍,屬於袍衫,以白細布製成,圓領大袖,腰間有襞積,下長過膝,在衫下擺的膝蓋位置,則要加接一幅橫襕,始見於唐代,流行於宋代。

3、官服(公服)

也稱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視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禮及隆重朝會時穿著祭服或朝服。

公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大袖,下裾加一道橫襕,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靴或革履。公服襆頭,一般都用硬翅,展其兩角,只有便服才戴軟腳襆頭。公服所佩的革帶,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誌之一。

4、首服

1) 襆頭:

從唐代演變成兩種,一是平腳襆頭,方形,背後左右兩側伸出一腳,用鐵絲,竹蔑,琴弦為骨,最初較短,後來逐漸延長。

可以隨時取戴,和帽子相同,所有的君臣都可通用。另一種是軟腳襆頭,圓頂,為非官場和不同階層的戴用。

2) 幅巾:

東坡巾:高裝巾子,烏角巾,相傳是因為蘇東坡常戴而得名。

形製為四角突出,內外四牆,內牆較外牆高出很多,戴上使人有一種端正,持重,高雅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愛,東坡巾自宋代以來至明代都為文士,隱官以至朝官所服,成為一種典型的服飾文化形象。

5、女子禮服

6、褙子(背子)

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

五、明代服裝

明代最有特點的服裝當屬官服。明代官服排斥元代異族服飾,禁胡服、胡語、胡姓。

朱元璋下詔: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於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漢,下取唐宋,出現了歷代官服之集大成現象,成為封建社會末期官服的典範。

1、朝服

朝服以袍衫為代表,戴梁冠,著雲頭履。朝廷的服制對佩綬、笏板也做了規定。

朝服為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頌詔開讀、進表、傳制時百官穿服,實際上是一種慶典禮儀服,以冠和革帶來區別官品高下。

袍服俱為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裳青緣,赤羅蔽膝,赤白二色大帶,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明代朝服表

2、公服

公服用於早晚朝奏事、侍班、謝恩、見辭等活動中,是一種面見皇帝時的禮服。

衣用盤領右衽袍,袖寬三尺。袍上的花紋以大小來分品級。戴襆頭有漆、紗二等,展角各長一尺二寸。服帶以質分品,著皂靴。

明代公服表

3、常服

文武官員日常處理公務時穿的官服為常服,初時與公服相同,洪武二十四年,在袍服上增加區別品級的補子,即一種方形綉有鳥紋獸紋圖案的絲織物,補綴在服裝胸前和後背,其符號象徵意義更強了。

明代補子圖案表

4、男子首服

1) 襆頭:

分為公服襆頭與常服襆頭。

2)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顧名思義,是江山穩固,四海昇平的意思。以黑色紗羅製成,展開時四角都是方的,而且可以摺疊,攜帶十分方便,於是也為官吏所使用,只是使用時間有所限制。

3) 網巾:

「網巾」是一種系束髮髻的網罩。用黑色的繩子、馬尾和棕絲編製而成的。

4) 六合一統帽:

明代市井之中流行一種「六合一統帽」,是朱元璋在四方平定巾之前設計的,取「四方平定,六合一統」的吉祥意義。

這種帽子是用六片羅帛製成的,下有帽檐。從形狀上看和今天的「瓜皮帽」相差無幾,當時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5、女子冠服

明代女裝基本沿襲了宋代女裝的樣式,仍然以衫、襖、褙子、比甲、裙子、膝褲為主要裝扮。

1) 鳳冠:

鳳冠,因以鳳凰點綴而得名。鳳凰是萬鳥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

明代鳳冠實際上是在宋代的冠梳影響下形成的,它用金屬絲網或者竹篾作為骨架,上面罩紗,再鑲嵌金銀花鈿,裝飾上珠寶流蘇。

2) 霞帔:

與鳳冠相配套,實際上就是南北朝時期的帔子。

隋唐的時候,因為它形狀像天上的紅霞,因此被稱作「霞帔」,到了宋代被列為后妃之禮服。

霞帔是一條從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帶,用錦緞製作,上面繡花,兩端呈三角形,下面懸掛一顆金玉墜子。

6、女子便服

1) 比甲:

比甲(馬甲)是無袖無領的對襟式上衣,始於元代,至明中葉成為青年婦女穿著的半長外衣。

比甲的花樣、色彩、裝飾非常豐富,穿在衫裙的外面,胸前敞開,或在腰間束帛,襯托得女子的身材更加窈窕,所以很受明代婦女的青睞。

2) 水田衣:

明代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上下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縱橫交錯之勢,形如水田而得名。

六、清朝服裝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

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制度由於滿族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這種變革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旗裝以它用料節省,製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複。

1、清朝禮帽制度

1) 禮帽:禮帽還叫大帽,因季節分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間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涼帽。

  • 暖帽是圓形的,不但有圓頂,四周還有一圈圓圓寬寬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綢緞、絨布等布料製成的。

  • 涼帽則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的,外面罩上羅紗,綴上紅色的帽緯,頂珠與暖帽相同。其他的同於暖帽。

2) 花翎:

因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藍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樣,被清人稱之為「眼」。

花翎有三眼、雙眼、單眼和無眼之分,品級不同,眼數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無眼的叫藍翎。

按照清朝的慣例,三眼花翎只有貝子(王子)能戴,雙眼花翎只有國公、和碩額附(駙馬)能戴,至於內大臣、侍衛、護衛、統領、參領等,就只能戴單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員是不能戴花翎的

另外,有軍功者和皇帝給予特別恩賜的官員也可以戴花翎。

2、男子服裝

清朝官員的禮服就是蟒袍,在等級標誌上吸收明朝的制度,各級官員的蟒袍都有詳細規定。

皇子用金黃色的九蟒袍;一品至三品的官員用藍或石青色的四爪九蟒袍;四品至六品的官員用藍或石青色的四爪八蟒袍;七品至九品的官員用藍或石青色的四爪五蟒袍。

3、女子冠服

1) 清代女龍袍:

清代龍袍,不僅皇帝有,皇后、皇太后也有,只是紋樣不同。

清代女龍袍是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氣的長袍,袖子很有特色,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為石青色。棉、夾、裘根據季節而定。

開領和袖子比較特別,開領是從領口右緣向右方折斜的,袖子由袖身、接袖、綜袖(中接袖)、馬蹄袖相接而成。除了領袖,朝袍還有一點不同於斜領、圓領的一般款式,那就是在腋下至肩部加縫了一段上寬下窄的裝飾性護肩。

2) 朝褂:

朝袍之外的服飾是朝褂,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綉金立龍紋,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領後也和朝袍一樣,垂有明黃色絲絛,絛上綴有珠寶。

3) 其他:

百蝶袍

4、滿族旗式坤鞋

  • 平底鞋。鞋面用布、緞製成,還要彩繡花卉圖案。為了便於行走,平底鞋的前端底部要稍削成斜坡狀;
  • 馬蹄底鞋,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非常像馬蹄,故而得名。馬蹄底鞋是婦女的高底鞋,鞋底中部用木製成,前面平直,後面呈圓形,上面細下面寬;
  • 花盆底鞋,成倒梯形狀,頗像花盆,故而得名。花盆底鞋也是婦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也是用木製成,上敞下斂。

5、女子髮式

1) 小兩把頭:

2) 大拉翅:

後記:如果要細緻劃分,其實每個朝代的服飾從開朝到滅亡,也經歷了不同的演變。譬如最後這一塊的清朝女子髮型髮飾 ,仔細論起來,估計又是兩三千字,幾十張圖。所以小夥伴們對哪一個朝代的服飾感興趣,可以去深挖。

歡迎收藏,歡迎點贊。只收藏不點贊,酥酥大概一定會哭吧

ps:酥酥醬:中國漢族各朝代新娘嫁衣是怎麼樣的呢? 這裡是一篇專門講古代新娘嫁衣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秦朝髮型之一,有沒有熟悉的感覺?


推薦微博「裝束與樂舞」,民間一個中國古代服飾復原團體,從中可以了解各個朝代一些主要服裝的大致樣貌。


如果對偏學術的研究非常感興趣的,外加喜歡考古知識的,非常推薦沈從文先生的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豆瓣)。

還有其弟子王亞蓉的章服之實 (豆瓣),但這本書不是側重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講解,其中有很多是對於沈從文先生研究過程的再現以及回憶,對沈從文先生研究過程比較感興趣的,可以找來讀。

如果僅僅是想了解一下基本的古代服飾形制,那也可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豆瓣),裡面專門有一章是對古代服飾制度的講解,屬概括介紹類。

如果僅僅想通過圖片了解一下,那請見如下圖案:

另外,如果手癢,不滿足於只欣賞這些服飾,想自己一飽做服裝造型師的,可以考慮用中國的美 (豆瓣)來塗色,自己配色,就能有屬於你自己的古代服飾。


直接找沈從文和其他學者的書來看不就行了嗎?不比網上這些碎片知識來得系統,來得翔實,來得權威?建議將問題改為:請推薦中國古代服飾及髮型相關專業書籍。


萌牙小夥伴要結婚了,一直猶豫中式婚禮還是西式婚禮的好

閑來無事,隨手看了下,古代的服裝,深深地被吸引,反正我決定,以後我結婚,我要中式的,古代的衣服。。哈哈

好美~~~~~~


有書的,中國古代服飾史


推薦閱讀:

什麼樣的鞋子最好洗?
一件好的羽絨服怎樣清洗?
面試或工作需要穿西裝,純黑西服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TAG:服飾 | 髮型 | 考古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