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暴躁」、「膽小如鼠」、「大動肝火」等辭彙,是否源自古代中醫對於人體臟器功能的理解?

如題目所述,「脾氣暴躁」、「膽小如鼠」、「大動肝火」等辭彙當中,都包含了人體臟器的名稱。這種現象只是命名時的巧合嗎?還是與古代中醫對五臟六腑的解讀有關呢?

【注】
此題只關注詞源,並不討論中醫是否科學等問題,作答時請務必切題。


是的。

類似的詞語還有,心驚膽顫,魂飛魄散,鐵石心腸,驚心動魄,心神不安,六神無主,心浮氣躁,心腹之患,心癢難撓,沁人心脾。 提心弔膽,膽小怕事,嘔心吐膽,聞風喪膽,肝膽相照,肝腸寸斷,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牽腸掛肚,愁腸百結,蕩氣迴腸,大發脾氣,不合胃口,感人肺腑,撕心裂肺,屁滾尿流,血氣方剛,一腔熱血,熱血沸騰,氣宇軒昂,殺氣騰騰,喜氣洋洋,垂頭喪氣,理直氣壯,氣勢磅礴,心平氣和,氣勢洶洶,朝氣蓬勃,心浮氣躁。

以上這些詞語,這些字都沒法變動的,古時候的每個字都單獨表示一個或者幾個意思,組成詞是為了精準表示,或者複合意,或強調。

脾氣是脾中生出的一股氣,為什麼不用說胃氣暴躁呢?因為生氣的時候是脾中生出來的氣,而不是其他臟腑。暴和燥是脾氣的狀態和特性。

感人肺腑,為什麼不說是感人肝藏?因為感動的時候,腑中會有一股氣自下往上湧起,一直涌到肺。

上邊這兩種,我在靜坐內觀時親自體驗觀察到過。

魂飛魄散,為什麼不說是魂散魄飛呢?肝藏魂,肺藏魄,肝主升發,肺主斂降,這是常態。失常的時候,肝不藏魂則魂飛,肺不斂魄則魄散。

鐵石心腸,據徐老師說有些生病的人,心和小腸經都硬得扎不進去針。

以上詞語中說的心,大多都不是指肉質的心臟,而是指心神的那個心,這樣就更便於你理解了。

更新補充:包括肝膽等也不是那個肉質的器官,是一個系統,如提心弔膽,不是把肉質那個肉質的心提起來,物理的膽吊起來,而是心氣,膽氣的上下變化,提是強行使往上,吊是強行不讓其往下,在提心弔膽的時候,心經(心氣)和膽經(膽氣)肯定有提和吊的變化。

至於氣更容易理解,喜氣洋洋,殺氣騰騰,怒氣沖沖,這些詞語,包括後邊的洋洋,騰騰,沖沖等形容詞都絕非隨便寫出來的。

不再一一解釋,留給題主自己去慢慢品味吧,夠研究一輩子了。

總之一句話,這些所有的詞語都是建立在古人一些非常深刻細微的體驗和觀察上(很多觀察是內觀),才寫出來的,我們需要的就是相信。

當然,現在造出來的什麼累覺不愛,十動然拒等等就算了,純粹瞎胡鬧。


脾氣暴躁中的脾氣(A), 和脾氣虛中的脾氣(B)不一樣.

脾氣(A)指的是情緒,性格.
脾氣(B)指的是脾臓的功能狀態.

大動肝火

一般認為肝火盛可能造成情緒爆發.


膽小和膽髒的關係


現代解剖認為膽量和膽臟並無關係.

《南史》上記載:南齊的魏准就是「驚而死」的,死後「舉體皆青,人皆以為膽碎」。
1992年1月11日《遼寧日報》頭版登載了一篇《義縣來狼了》的新聞,導語中這樣寫道:「入冬前,高檯子鄉種畜場遭狼襲擾,兩隻種綿羊被咬死,另兩隻種羊死得蹊蹺——身上沒有一點傷痕。後經獸醫解剖檢驗,發現這兩隻無傷而亡的羊膽全部破裂,結論是被狼嚇死的。」

但是古人限於科技水平認為膽量和膽髒的大小有關.


個人看法 膽小如鼠跟醫無關 跟鼠的習性有關
大動肝火應該是跟醫有關的


古人沒有中醫的叫法,對人體的認知具有全社會普遍性,如脾氣等說法隨處可見。


推薦閱讀:

為什麼藏語里「蒙古」一詞是 ????(sog)?
漢語中的「南」與藏緬語中表示「天空、太陽、白天夜晚、天氣」的讀音相似的詞語有什麼聯繫嗎?
「鏡·かがみ」的詞源是什麼?
蒙古搖籃曲里的buuvei一詞是從漢語的「寶貝」或滿語的boobai借入的嗎?
尤物 用這個詞形容女人是否帶有貶低女性地位的意味?

TAG:中醫 | 五臟六腑 | 詞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