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不要「著相」,是讓我們做什麼?

1、請問真理是「相」么,經驗是「相」么,那智慧呢,因果呢?我們「著」什麼才是自然的和不假的?

2、「著相」是不執著自我的意識,還是不執著感官現象?

3、是不是把自己當做一種」不存在「或者「無意識」才是究竟的?

4、生活中怎麼運用不著相的佛法?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做相。不然,就不是著相和不著相的問題,而是著調和不著調的問題了。

1、

你說的這個真理,依照佛教的觀點,是世俗意義上的真理。

(佛教把真實分為四種: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凈煩惱障真實,凈智慧障真實。後兩種是佛教特有的。前兩種是世俗和佛教共有的。下邊我們談到的真理,如無特殊說明,特指你問的真理,不包括後兩種。後兩種真理,我放最後說。)

那麼,真理是不是相呢?

答曰:「真理」的內容,是相。「真理」這兩個字,是名。

經驗,同上。

智慧,分兩種:世俗意義上的智慧,同上。

而佛教所謂「出世間的智慧」,特指「般若」,則不是相,而是「正智」。

什麼叫正智?後邊講。

因果,同「經驗」。「因果」兩個字,是名。因果的具體內容,是相。

2、

我們常說色相色相,色和相是什麼關係?

色,指的就是物質。

馬列主義,是色嗎?顯然不是。但馬列主義是相。

「馬列主義」這四個字,是名。

桌子,看見的桌子,這個東西本身,是色,同時,也是相。

「桌子」這兩個字,是名。

聲音,看不見,它不叫色,叫聲。

聲、香、味、觸,這些,不屬於色,它們和色一起,叫做境。

這五種境,都屬於相。

由此可知,色和相的關係。

色相,只是相的一種。你聽到的音樂,也叫相;聞到的紅燒肉的味道,還叫相。


3、

我們說「法相宗」,法和相什麼關係?

答曰,法比相範圍更廣。

「馬列主義」這四個字,前邊說了,不是相,而是名。

但是,相和名,都是法的一種。

我們說萬法唯識,法有無數種,有不同的分法,可以分為兩種、五種、一百種、六百多種、上萬種……

分為兩種,就是有為法和無為法。

分為五種,就是: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另一種分為五種的分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法、無為法。

我們這裡因為是討論相的問題,只看前一種。

你看,相和名加起來,還不是法的全部。

分別,指的是三界所攝的諸心、心法。

也就是說,對於所有的相和名,是靠「分別」來思量之、識別之。

相,是所詮表的東西。

名,是能詮表的東西。

分別,是搞清楚「能所」之間關係的東西。

正智,前邊提到一次正智了,不是踢球的那個鄭智。

這個正智,是「般若」,不是相。

正智,和「分別」是相對的,指的是「離分別」。

離開了虛妄分別,無漏的心和心所,就叫「正智」。

佛家常講「能所雙亡」,能所雙亡,就是「離分別」,就是正智。

如如,是憑藉正智所證的境界。

正智就好比一條船。憑藉這個船,到彼岸。彼岸,就是如如,就是涅槃。


4、

《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你問的不著相,也就是《金剛經》說的離一切諸相。

上邊是從外部看「相」的位置、關係。講明色、相、名、法等概念之間的關係。

現在,從內部對「相」進行分析。

相,可以分為兩種:所緣相、因緣相。

所緣相,就是「分別」的體。

剛才說了,五法中有一法叫分別,分別的體,就是所緣相。

也即是說,你分別的一切東西,都是相。

你不是研究馬列主義嗎,馬列主義就是相。你不是吃糖葫蘆嗎,糖葫蘆也是相。

這些相,都叫做所緣相。也就是你的心攀緣的外境。

這裡又冒出一個概念:心。心是什麼?

心包括八心王、五十一心所。

八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心所就不一一講了。

你吃糖葫蘆,這個就是鼻識、舌識、身識的攀緣,你想吃糖葫蘆,就是意識的攀緣。

所有攀緣的對象,都是相。所緣相。《顯揚聖教論》里把它叫「境相」。

因緣相呢,叫「定資糧」,也就是能夠「入定」的「資糧」。

尼瑪,名詞真特么多。解釋起來太費勁了。資糧,就是資助和糧食的意思。資助你入定的相,叫因緣相。

因緣相特指在修行三摩地的時候出現的東西,(靠,又出現個「三摩地」,我就不解釋了)。

離一切相,也就是離分別體,離開了分別,也就是前邊說的「正智」。

正智所證的境界,就是如如。


5、

《金剛經》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千萬要注意,「則名諸佛」的「名」字。

不是「則為諸佛」啊,「為」不了的。

「諸佛」只是一個名稱,「諸佛」這兩個字,叫做名。諸佛所指的東西,(如果它有所指的話),叫做什麼,依然叫做「相」啊!

現在,我們來談談後兩種「真實」。這兩種真實,和正智有關。

正智呢,又有兩種:唯出世間正智;世間出世間正智。

第一種,是指聲聞、獨覺、菩薩,通過這一條路,證得圓滿所知障凈。

第二種,指聲聞、獨覺(沒有菩薩),通過這一條路,證得圓滿煩惱障凈。

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指的是,離開分別,就是正智,憑藉它,證到的境界就是如如。


6、

前邊其實已經回答完了。這是從另一個角度進行點補充。

分別,依《瑜伽師地論》中說,是五蘊中的想蘊。

其他四蘊是:色蘊、受蘊、行蘊、識蘊。

離分別,就是離想。但不是「無想」,而是「非想非非想」。

三界九地中,最高的一地,即「九地」是:非想非非想處地。這一地的境界,就是如如。

(但要注意,這和「無想天」不是一碼事。切莫混淆。無想天的境界,還在「色界」的「四禪天」中,是四禪九天中的第四天,是外道天,只屬於五地的境界。)

完。

尼瑪,終於答完了。我覺得這麼好的答案,都不會有人點贊。因為看不懂。


http://zhihu.com/question/46845773

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假設很多女仕都愛不釋手,又假設你是女生,今天你生日,我一次過送了兩個手袋送給你,一個是真正的「hermes愛瑪仕」手袋。

同時,我模仿製成了一個跟以上牌子從肉眼看來,無論「形狀、質料、設計」也跟「hermes」牌子標籤一模一樣的式樣手袋,肉眼、質感也是看分辨不出來,現在同時送給你,請先代入了解六天情景,再想想幾個問題:

1)第一天,(你在不知真假)的情況下,先將「真」hermes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生起一種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2)第二天,(你在不知真假)的情況下,再將「假」hermes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生起一種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3)第三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真」,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仍然生起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4)第四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假」,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結果你換來的是羨慕目光,你內心仍然生起無法形容的愉悅感。

5)第五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假」,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但我(要你告訴別人是假的),結果別人便帶著「輕視眼神」對待你,你感到似被悔辱。

5)第六天,(你清楚知道)手袋是「真」,再揹上肩膊上街,好讓其他人看見,但我要你告訴別人,是好朋友送給我的生日禮物,結果別人更帶著輕視的「羨慕眼神」對待你,你感到似被讚歎。

問題一:究竟一般人喜歡那個名牌手袋什麼?

此刻跳出手袋領域.......

問題二:一般男人在眾目睽睽下,駕上一架「法拉利」跑車,那份愉悅感來自什麼?

問題三:如果他戴上面具,無人知道他是誰,但在眾目睽睽下看著他駕上一架「法拉利」跑車,他內心又有愉悅感嗎?

問題四:如果他坐上一台價值三百萬重型鏟泥車在烈日當空去做鏟泥工作,他的感覺跟駕上「法拉利」一樣嗎?

問題五:如果他駕著上一台價值三百萬「法拉利」進入一個沒有名牌車子觀念的非洲部落,他內心又有愉悅感嗎?

說句笑話,這班非洲人可能是食人族,見到這個男人非常肥美.....hahahahaha.....說笑而已,不要理會我這句話。

好了!以上五個問題你都不需要答,現在請你只需說出人的「苦樂」究竟來自什麼?

在你未給自己一個具體答案前,勿急於看以下文字。

原來,人對世事的態度,全來自透過六種感知功能~「六根」聚合而生起的感受,亦即是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思維活動,所引起一連串身體內外的生理及化學反應所帶來的「感覺」,故此,全部只是內部主觀發生,人所「追隨、拒絕」的只是「內在感覺」,並非來自被感知的外界,亦即跟外界的「名牌手袋、法拉利跑車」無關,世間只是「中性活動」,批判、分別的是「心」作怪。

這份感覺凝聚成「喜歡、嫌棄」的兩種態度作為主軸,一部份你更能回憶,另一部份你卻會完全忘記,但無論是否記得起,那份因六根感知聚合的「生化反應」複雜細節過程,都會不知也不覺「累積訊息」儲存下來,形成了「感覺記憶體~(識)」,導致使人面對世事,也情不自禁、不受控,在不知不覺地自動提出記憶中的累積訊息去運作面對眼前的際遇。

人總活在「榮辱、得失、對錯、善惡」等等之間的對立世界裡,所以矛盾、糾結、煩惱是必然的,這種「二分法」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Inertial thinking)」。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這樣分化所有人事物的價值,彷佛以為這「二分法」就是處世理所當然之道,誰知這種「二分法思維」存在大量邏輯謬誤,難道世界上顏色又豈會只得「非黑即白」這樣簡單?

人總慣性看表面事相作基準,局限只得「兩種對立」角度層面,常常只考慮一系列「兩極端」的可能性,而排除其他可能,看不見「兩極端」以外領域,佛法上叫「邊見」,亦即永遠執取「偏側於一邊見解,卻看不見整體」,這就是痛苦根源,佛法叫「著相」。(註:「著」指滯留。「相」指由感知後而出的觀點。)

這種「喜歡~取、嫌棄~捨」的慣性思維,進一步地操控著我們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讓人無知的向「外界表象~相」作出無止境的「攀附」,到頭來做出很多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了自己的決定,就為滿足那份內在的化學反應~「我、我的、我的感覺」。

稱合我的感覺,想它不斷延續~取。

不稱合我的感覺,想它馬上消失~舍。

修行佛法就是超越這兩種令人上癮「慣性思維」,目的就是「破除我的執迷」,人就可以用中庸的思路去平衡生活上種種際遇,再調煉超越「表象框架束縛~離相」,當平等心出現的時候,煩惱就會越來越少,內心就會感覺越來越自在,如果未能超越這種「落兩邊」的思路,人是永遠沒有辦法自在,始終也是在苦樂中浮沉。順帶一提,如果你經常運用離相的心,別人眼中的你是充滿慈悲的,慈悲心並不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思路上的平等心流露。

如果無法令自己每一天也開心,而只有憂愁的話,人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如果死真能解決一切,我早就馬上自我了斷。

人人每天都很多煩惱及阻力,你我他一模一樣,每天自有每天愁,彷佛煩惱永遠解決不完,揮之不去,日日新鮮。

從修行中,我明白了世事也有陰陽造化,有黑暗必有光明,既然每天自有每天「愁」,也肯定每天自有每天「樂」。

人人一出生下來的最大使命,就是來「面對困難,解決困難」,萬物平等,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面對生活,解決人生上種種障礙是人的責任,沒法推卸,人人所面對的其實大同小異,誰都不比誰「好命」,誰也不比誰「歹命」,重點是誰有「智慧、勇氣、能力」去面對?上天非常公平,並不會因你的眼淚而放你一馬。

故此,我決定從那份苦惱的環境中,時刻再找出光明面去自得其樂,男兒女兒也當自強,為了自強就必須不能極端,一定要看出世事的真相,那個真相原來全部在我們的心,不能被相所迷,誓要火焰花紅蓮。

由此可見,我們就不難理解佛法為何叫「不二法門」

簡言之,就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法門,亦即是覺醒的方法。

佛者,覺也。

佛法是「覺醒」的方法,是指出萬象的「實相」而已,根本並非談對錯,更並非另定基準去為世間「認定」或「否定」,「對、錯」只是人心的基準,並非指事件本身意味了什麼。

佛法「不會認定、不會否定」世間任何錶象,只是借止惡行善去維持人間活動、因果作為指引去面對人生,目的是離苦得樂,卻是權宜之計。

「世俗心」;這思維使人心不斷在「二元對立」之中交戰似的,執取一邊觀點卻推開另一邊觀點,那份矛盾使內心產生衝突,使眼中看出的世界容易產生不順眼。

稱我心意就認為是對,

逆我心意就認為是錯。

這種「順我者對、逆我者錯」的思維屬執著,這是煩惱根源。

人心執著創造了概念世界,充滿了二元對立,當中包括了「上下、左右、這個、那個、內外、對錯、真假、正負、好壞、你我、應該、不應該」等等數之不盡的二元對立觀念,佛法上叫「分別心」,亦是「著相」。

著相的觀念全部是一廂情願創造出來,宇宙萬物只有生滅表象活動,更以不斷轉化以存在,本質皆空,實相是不生不滅,並沒有對立,種種對立及分別只是人心創造錯覺,主觀道德標準界定出來的幻影。

「出離心」;是指「從感知中出離」,叫「apratisthita laksana~不住於相」。

出離心,並非放棄或討厭世間,而是指從感知出離。佛法,從來都沒有「認定」或「否定」世間所出現的活動,而是超越二元對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每一個「不」字就是說實相,「不要滯留」表象二元對立,萬法唯心,森羅萬象的千差萬別,都只是自心創造出來的幻影。

佛法從來都並非為世間另定基準,佛陀四十九年言教只是指出「實相」,也完全跟閣下秉持什麼宗教、理念及接受「實相」與否無關,任何人只要攀附表相,結果就只有苦。

佛法上的修行,其實就是修心,扼要地說就是「思維修」,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功法、心法」就是教人認識我們這個心,去了悟人生的「實相」,用「不取不舍」的思路去面對人生,離心說道,就叫「外道」,這樣就已偏離了佛法本身。

說到這裡,讀者應該對「相」已有一定的體會,更加知道什麼叫「著相、離相」。人生際遇,無非只是內心的一份主觀感覺,佛者;覺也,求覺者首先要明白「實相」,才願意學習「離相」。學佛最基本就是要「明心見性」,除此以外,再沒其他,這才算是依教奉行的真正佛弟子。

人的苦樂跟外界無關,外界只是一連串「中性活動~緣」,苦樂是內在的心所創造出來的錯覺,不要再受「相」欺騙,一切唯心造。

最後我再分享一下什麼叫「名、相」,作為這篇文章的總結。

相;指森羅萬象呈現,其形相狀,也各盡不同。

名;指依據各種形相,定出種種名稱,以作表詮。

簡單說,不論有形無形、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動態靜態,只要由心所感知,再去執取的名或相而建立的內心種種觀點,就叫「相」,簡單說,相就是指由感知後而出的觀點,「際遇」也。

著:指滯留。

相:指由感知後而出的觀點。

全句內涵,指被感知後所生起的觀點而牽制滯留。

P.S

梵音:pratisthita,指「住」。

梵音: a-prati-sthita,指「不住」。

梵音: laksana,指「相」。

古代語叫「住相」。

近代語叫「著相」。

舉例說;阿女、女兒、女生、女仕、女人.....,都是指女性,一切都是時空、情景上的表達而已,不必拘泥字辭彙。

詳見:維摩詰經

《佛教叫不二法門嗎?原因何在?》

Handsome:以下說話不難理解,究竟佛法為何叫「不二法門」?簡言之,就是「沒有二元對立」的法門......

佛教叫不二法門嗎?原因何在? - 知乎用戶的回答


簡單來說,就是你通過感官器官去認識世界,只能看到本質的外沿,看不到本質,我們的經驗通常就是「相」,即所謂變化的現象,去認識它們我們難以得到對於「恆常的存在」的了解,並非主要強調它不是真實的,而是它不是本質性的。

按照佛家世界觀,宇宙擴張到極限毀滅後重新大爆炸產生的宇宙將和現在這個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這兩次大爆炸前後沒有任何外在聯繫,所以它們「等效於是不真實的」。真正在背後掌控這個的有一套聯繫機制,那個才是本質,才是恆常的不生不滅的一套機制。你若證得了,就叫做證得「無生法忍」。

事實上所謂「著相」主要是講過於執著感官認識世界,以及這背後帶來的自己給自己造成的思維定式,比如——物質世界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其餘都是天方夜譚。殊不知你若往本質上想,宇宙能產生、以至於我們今天能在這兒思考哲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莫名其妙的事情。人很多觀念都是未經證實就當真的妄念。

1. 真理不是通常所說的相,而是一種最直觀的體驗,這種體驗中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不需要語言文字去描述,也不是看到一幅圖像或者看到什麼東西,「於一微塵中見一切」,指的是回歸一種同一性和整體性的世界、無差別的本質層面的世界。你按佛教學的套路去修行,自然會知道什麼是真實的,無須別人告訴你,只需要方法正確並堅持,定會得到顯現。

2. 既不執著於自我的意識,尤其是那種認為自己特立獨行的意識;也不執著於感官現象。

「時間、因果、事件、人的經驗就像一層玻璃,是透明的,卻又是一層隔閡,但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看到絕對的存在」。

你問什麼是「相」,這句話可以很好的回答。但「相」的意思,你若嘗試絕對準確地去定義,只會把自己弄得越來越迷惑。你大概知道幾種東西是相,然後推廣到明白本質就行了,不停去問「XX是不是相」是嚴重錯誤的學佛方式,在佛學中我們不強調嚴格地去給事物劃分界限。我們需要去了解的所謂「非非相」,是把「非相」和「相」連接起來的那個東西,在本質層面它們是合而為一,互相包容的,你需要看空的只是它們獨特的那一部分。忌諱去把事物分成嚴格區別的各種類別。因為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總和——「存在」,沒有非相,你不可能明白什麼是相,沒有相你也無法明白非相,這是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共同促成的智慧認識,而不僅僅是區別造就。

3. 「不執著於自我意識」用「把自己當做不存在」來比喻並不準確,而是你回歸世界的整體性、同一性。這種世界,你只能說它是「全部」,但不能說它是「一個」。這是一種極其晦澀的概念。在那一面的世界中,生命一方面是無時間無空間的,一方面又是和我們這個世界關聯在一起的,他們像萬花筒投影一樣,映像在我們的世界——「脫離整體和同一的一個有差別的局部」,這種映射是本質上是靜態的,但相上世界的眾生一但感應到就結合自身一些因緣體現為動態的現象,這種信息映射像一張大網遍布虛空,不受時空限制。佛和菩薩那種生命形式並不是不存在或者無意識的,而是複雜的很多特徵對立又統一在一起的集合體,我們凡人無法去設想那種境界,凡人能修行,本質上也是因為我們既是大日如來的化身,也是一個和自性隔斷開來的個體,獨立和整體同時體現於每個眾生身上,所謂「沒有我」,即回歸本來的樣子,那種狀態下一切變化都是一種「隨緣」,凡人則是「故意在做」。比如所謂「顯聖」,對於佛和菩薩來說他們並不需要主動來跟你對接或者向你施加什麼東西,他們的投影(古代語言叫「化身」)本來就不受時空限制,你自己機緣一到就感應上了,這就是「無我」的生命。他們也會看到相,也會看到虛幻的變化,但區別在於,他們無所貪著,無所執著,不去瘋狂而不由自主地從這些現象變換裡面去攝入感官刺激。「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事物」通常被當做一種修禪宗或者中觀理解偏差的例子,顯然世界上什麼都沒有的話,那什麼是知乎?又是誰在看知乎?

4. 要談及日常生活,佛家只有一條建議——透過現象看本質。

在佛教世界觀中,甚至連菩提心(善念)、無上純凈的智慧、天眼通等都是虛空之中的變化現象,一切結合實物的,結合陽性顯性之物的事物,都不是本質,它們如大海之中的波浪,到了本質層面,若有一朵浪花開悟了,他只看到一大堆水分子布滿整個他所存在的地方,於是他得到兩種等價的結論:

1. 世界是由同一種帶有某一些特徵的小東西集合在一起組成的,它們依據這些特徵(法)在運動變化產生了波瀾壯闊的海面。

2. 世界是由一套規則生成的,本身不存在實物,但規則之下無法避免發生無始無終的閉環信息流動,則一環扣一環地體現為受法則限制的各種變化現象,且這種信息流動的小局部之間互相形成一定的阻隔,這種受阻隔的小局部就是所謂的「實物」。這種阻隔的局部便是一朵朵浪花,當這種阻隔區間劃分到最細微時,發現是無區別的。

除此之外,一切轉瞬即逝,一切不可捉摸。


是故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當來世人。於我法中種種貪著。種種邪見毀壞我法。舍利弗。若人但貴持戒多聞禪定。當知是人不能凈行沙門諸法。我則不說此人名為沙門婆羅門。

舍利弗。若人於一切法無我。如實知無我。一切法本來無所有空。能如實知無所有空。是則不以持戒為上多聞為上禪定為上。何以故。舍利弗。諸法實相無生無起。於中無法可為上者。舍利弗。是諸法如實中。無持戒者無破戒者。何況貪著而以為上。舍利弗。是名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一切法無相自相空。無我無人。若有是忍。是名行者。是名得者。是人名為以信出家。應受供養清凈布薩。是人則為人中之天。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是一義。所謂離也。何等為離。離諸欲諸見。

欲者即是無明。見者即是憶念。

何以故。一切諸法憶念為本。所有念想。即為是見 見即是邪。

舍利弗。善法中見。我亦說之名為邪見。何以故。舍利弗。離欲寂滅中無法無非法。無善無惡。是事皆空。遠離諸結一切憶念。是故名離。

舍利弗。無上道中諸欲永息。何等諸欲。謂邪不善念。若我若我所。作相事相。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諸欲永息。


相,就是外表。

著相,就是只看到外表。

所以,要不著相,就要深究一切的原理。

比如,小時候覺得用錢就能換很多東西,所以錢是很重要的;長大一些,知道錢其實也是自己用一些東西換來的,所以錢不重要,用來換錢的東西才重要;在長大一些,發現有些用錢換不來的東西,反而對人很重要。

所以,相對來說,這也是一個慢慢走向」不著相「的過程。

至於想要「什麼都不著」,那是一個虛假的概念,學佛成佛本身就是在「著」,是在追求「真相」的「著」。

至於某些人說的「不要著相」,就有各種奇葩理由了。

很多人都用「不要著相」給自己的行為找借口。

還有些人用「不著相」給自己的不求甚解、不學無術辯護。

真的,如果不深入諸佛的教誨,那所有一切都是著相的,所以不用問「怎樣才能不著相」。

沒有一個可以「不著相」的公式。

直接問自己:怎樣才能看到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


啊,又是這個問題。我可以翻以前答案么?

1、請問真理是「相」么,經驗是「相」么,那智慧呢,因果呢?我們「著」什麼才是自然的和不假的?

「相」一般理解為「表象」,但事實上佛經里的「相」不僅僅指表象。這個是很蛋疼的地方:佛經傳承兩千年,其間有太多的誤會,或者錯誤認識。

佛學是講意識的,這個相,是物質的表象在意識世界中的反映。你無法割裂的去看,說「相」就是物質表象,因為「不住相布施」這個事情,並非簡單的不根據表象布施,而是說,你看到表象,識別表象,並對該表象產生了判斷,興起了念頭,採取了行動,並固化成經驗(色受想行識)。

所以,所謂「著相」,是指你從感性材料中抽取出範疇,並在知性層次處理該範疇的這個事情。你以為範疇是真的,於是有了念頭和情緒之類。

然後具體到「真理是相么」,這個事情吧,要先知道什麼是真理?

大自然是否有這麼一條,叫做「絕對真理」的東西?

宇宙自爆發至今,我們能夠確定的,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宇宙是在運動變化之中的,物質之間相互影響,與所有物質都不聯繫的孤島,對我們來說沒有意義,因此也就無所謂是否存在。對於這個至少目前來說運動發展的宇宙,我們事實上無法做出任何恆久的判斷。

所以,西方哲學發展到經院哲學,就已經認識到知性擁有邊界,有限的範疇無法與上帝,世界,精神這類無限概念連接。黑格爾更是認識到了世界運動發展的本質,提出了辯證法,將「真理」,「世界」,「上帝」都統一起來,叫絕對精神。黑格爾認為一切不過是絕對精神的演化而已。馬克思更進一步的,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與物質在實踐中統一,實踐本身就是真理。

而佛學的發展雖然絲毫沒有借鑒西方哲學的內容(49年以後打著馬列旗號就是隨聲附和而已),但是同樣認識到世界的運動和發展的本質,悉達多將眼光放在了意識世界,佛教有著大量的,關於認識論的研究。只不過這些研究都太玄了,看起來非常違反常識,但是如果你能夠認識到,他們都是在談「意識如何正確反映運動發展的世界」這個命題,一切都會豁然開朗。

所以,你問「真理」是「相」么?那麼我只能說,如果你認為有一個絕對的真理就放在那裡等著你,那麼真理就是相。所謂空,不過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普遍聯繫運動發展。

2、「著相」是不執著自我的意識,還是不執著感官現象?

兩個層次的東西了。前者是知性層次,如果你認為你有一個孤立靜止片面,或者說恆久的「我」,那就是著相。而感官現象,屬於感性材料,更低級的層次。

3、是不是把自己當做一種」不存在「或者「無意識」才是究竟的?

不是。「不存在」要依賴於「存在」而存在。沒有產生過的範疇是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的。涅磐是超越,而不是消滅,要「有」才需要「消滅」。否定之否定,就是涅磐,就是覺,就是了悟。

你要首先建立一個概念,然後在這個概念上不斷探索,認識,最終發現了這個概念的反面,然後在這兩者之間不停的探索和認識,最終將二者統一成一個共同的,真正的「概念」,最終認識到最初認識的不過是低級的「範疇」。

你要認識到,概念是包括了你所謂的一個事物的全部歷史,全部形態。例如「我」,事實上,「我」在物質上早就存在了,與宇宙存在的時間一樣長。而「我」在意識上,是在大概4歲-6歲被構建出來的。「我」自被構建之初就一直被「我」否定,在不停的自我超越。因此,此時之我非彼時之我,但此時之我即彼時之我。我由此,建立了自身的無限性,成為自在自為的存在。

把空當成無,是佛教中的一種低級認識。當然,很多人連這個層次都達不到。

4、生活中怎麼運用不著相的佛法?

如果你真的明白了不著相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我就不需要回答了。

我是由哲學入佛法,有些東西講的很生硬,也不一定符合經典的佛經。姑且博君一笑吧。

---------------------------------------------------------------

看到有這樣的回答:

並不是放下責任,放下使命,放下勤勞,放下智慧,放下上進的心,如果連這些都放下了人豈不成了土木頑石,毫無動力了。

可是,涅磐就是要放下這些啊。你覺得「成了土木頑石,毫無動力」,就好像,中國人在70年代,聽說美國人居然天天吃牛肉,不吃大米飯,「那不膩死了?」


王路寫的太殘忍了(*?▽?)?,我來出常人能理解的版本吧(/ω\)

說到不著相,就要提到佛教總有人提到的一個概念——緣起性空, 我把它分開兩部分來解釋,緣起,性空

緣起很好理解,事物必須通過各種條件的支撐才能升起,比如愛情,我們熱戀的時候,有些作女就會覺得你該無條件愛我,我任何的任性缺點你都該無條件的包容,然後就各種作,最後對方受不了了,提出分手,她就會覺得很受傷,為啥?因為她不知道愛情是緣起的,不是無條件存在的,在她心中,有一種錯覺,好像「怎麼作對方都不會離我而去」,好像「他對我的愛是永恆的」,這種毫無理由的相信、這種錯覺,就是佛教所否定的,特地用了一個詞——「性空」來告訴你,這世界的真相,是沒有那種我們常認為的「他對我的愛是永恆」的錯覺的,性空是相對永恆的錯覺來說的。

說完了緣起性空,我們說一說「人相」、「我相」、「眾生相」,比如「我的女朋友不愛我」,我們有這個概念的同時,我們心中,就已經有了上述說作女認為「他對我愛是永恆不變」中的永恆的錯覺,就是「人相」的錯覺,女朋友「這個人」的錯覺,高僧就是不把你看成「人」,佛教有一個控制性慾的方法就是不凈觀,讓我們看一下怎麼修這種方法:

「念:發、毛、爪、齒、皮。一念一觀照。念【發】觀照【發】,念【毛】觀照【毛】等,反覆念誦直到證得近行定。

先念第一組:發、毛、爪、齒、皮,

再逆念: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二組:肉、筋、骨、髓、腎,

再逆念: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三組:心、肝、肋膜、脾、肺,

再逆念: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四組:腸、腸膜、胃中物、屎、腦,再逆念: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五組:膽汁、痰、膿、血、汗、脂肪,再逆念: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接下去念第六組:淚、油、唾、涕、關節液、尿。再逆念:尿、關節液、涕、唾、油、淚;脂肪、汗、血、膿、痰、膽汁;腦、屎、胃中物、腸膜、腸;肺、脾、肋膜、肝、心;腎、髓、骨、筋、肉;皮、齒、爪、毛、發。

這樣念誦百千遍,使純熟、不散亂,作觀身體的三十二種成分,可達到初禪」

對,消除性慾的方法就是讓你變成總解剖屍體的法醫。。。很重口啊!!!!

想不執著,把一切都看成是緣起性空的就可以啊~

說著說著,好像成了佛教黑了呢,其實我是佛教粉呢ヾ(ˉ? ̄?)

我說的方法,可以給你一種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挺好玩的

其實本來想好好寫的,但是現在在看非誠勿擾,先這樣吧


不著著不著相這種相。


首先聲明,我讀的佛經很少,因此不太清楚「相」在佛經中的明確的定義是什麼,我對相的認識大多是通過旁門左道(相對於正統佛經而言)得來的,所以我的回答大多是結合生活體驗和各種雜七雜八的書……

以後再也不睡覺前上知乎了......

1、在我看來,相是有範圍的,分為人類的相和個人的相。就人類來說,題主說的真理、經驗、智慧、因果都是相,因為從全人類的廣度來說,這些「相」總會有人「著」。但就個人來說,相就相對具體和個人化。比如一個少不經事的孩子,他的頭腦中根本就沒有真理的概念,他又如何去著真理的相呢?而題主問的著什麼才是自然和不假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柴靜在《看見》裡面寫過: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答案,也沒有完美的世界圖式。認為一個人、一個概念就可以解決現實問題,不是無知,就是智力上的懶惰。馬哲裡面也講過,世界是過程的整體而不是一個既定的物質的整體。事物都是發展的,而題主卻在尋求一個確定的答案,我覺得題主是在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問題(如果不對,歡迎指正)。打個比方,我們現在不會為三年前的一次小測驗的失利而糾結。相」只有對現在你的來說才有意義。脫離你現在的狀態和你自身來談論「著相」,都沒有意義。再打個比方,小時候我會糾結同桌的姑娘不喜歡我,這時候是著愛欲之相。長大了有女朋友後開始糾結如何升職,這時候是著利益之相。等到老了之後,想給後人留下點光輝形象於是將記載有少時浪蕩不羈的日記燒毀,是著名譽之相。題主你說,愛欲、利益、名譽,我是著哪個相?都是也都不是。對於我的整個生命來說,這些都是;但對於年少時候的我來說,我就關心姑娘喜不喜歡我,還沒有到該考慮工作名譽的時候,因此也就談不上著名利相。而如果別人小時候不關心姑娘就只關心成績,那即便他和我處在同一時間段同一年齡段,我們也會因為彼此的差異而著不同的相。因此我覺得,題主現在應該考慮的是自己目前的狀態,來思考現在是什麼在困惑著你。因為一切認識都來源於實踐,脫離了現在這個實踐的認識只會是片面、蒼白的。考察著相的階段必須是現在而不是過去或未來,著相的主體只能是自己而不能是別人。(這是針對個人來講,即自己對自己著相問題的探究,如果是開導別人不要著相,那麼考察著相的主體就應該是別人而非自己了,但階段應該還是現在)其實在我看來,著什麼相都是自然的。因為這是我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階段,從必然性來講它就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

2、第二個問題的問法似乎有問題。應該是「「著相」是執著自我的意識,還是執著感官現象?」在我看來,著相是既執著於自我意識,也執著於感官現象。第一個問題的回答裡面說了著相方式的多樣性和階段性,自我意識和感官現象都是相的某種表現形式,因此都算是答案。不知道樓主有沒有自作多情的時候,這個時候自我的主觀意識就是相。我會因為我喜歡的姑娘給我織了條圍巾就認為她喜歡我嗎?如果你只根據織圍巾來給出答案的話,那麼你就因為主觀上喜歡姑娘因此希望姑娘也喜歡我的自我意識而可能扭曲了事實。這句繞口的話通俗來講就是:你著相了。而當我知道姑娘會給所有幫助過她的男生都織一條圍巾的話,恐怕就不會這麼想了吧。而當我們觀看魔術的時候,便是感官現象在誤導我們,也是著相。

3、首先,不存在的境界,一直讓我輩中人「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其次,我們幾乎是做不到不存在的境界。第三,我不太清楚題主所說的不存在究竟是一種什麼狀態......(那我前面的是在說什麼囧)所以我只能就無意識來談談自己的看法。題主所說的無意識,我理解為在為人處世中,盡量的擺脫自我的觀念束縛,任其自然的發展。但是這樣的話,豈不更容易被外物表象所迷惑?意識的一大作用,就是判別真偽。當初在看《大唐雙龍傳》漫畫的時候,特別佩服天刀宋缺的境界。宋缺超越了尋常武人有意的境界,卻也擺脫了武術高手追求的無意境界,而是選擇有意無意之間。你若有意,難免流於行跡;你若無意,卻又難免失之散亂。

4、至於如何在生活中運用,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凡事勿過度。你太著相,會導致顧此失彼;你太不著相,便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看透了生活,便會覺得人生真是無聊啊。(這是牢騷,可以濾過)

接下來說總問題:不著相是讓我們做什麼?

一言以蔽之:平衡

以下是我關於著相問題的一些看法,沒有特意組織,想到哪說那

(以上是我用下劃線充當的分割線,囧)

在我看來,著相表示的是一種偏頗的狀態。舉個例子,我以前深夜騎自行車的時候(不要問我為什麼),總是喜歡騎到馬路中線壓線走,可總是左拐右扭的,前輪壓著了,後輪沒壓著;後輪壓著了,前輪又偏了。即便前後輪終於一致壓線了,但那樣的狀態僅持續了不到三秒鐘......也許是我技術不行,不知道之乎上有沒有完整壓線十幾分鐘的牛人。

在我看來,我駕駛自行車偏離直線的狀態,就是著相;自行車完全壓線的狀態,就是通明(自己想的著相的反義詞,來自於《大唐》中的劍心通明境界)。

而我所理解的通明境界,就如同我上面所說的,在於有意無意之間,也就是著相和不著相之間。在我看來,著相的實質就是偏離中心趨於極端,表現形式是執著於一物而不見其它,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如果將人的狀態比成一條直線的話,那麼零點就是最理想的狀態,負半軸是著相,正半軸是不著相。著相或不著相,都是一種偏頗的狀態。(這裡的不著相是指追求不著相,而非作為最終境界的不著相)。因為追求不著相也是一種著相。

再打個比方,獨孤求敗的四種境界想必大家都知道。獨孤求敗最後由」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前進到「草木竹石皆可為劍」,我覺得獨孤求敗只是看破了實相(即實體的劍),卻沒有看破虛相(即劍的概念)。既然是追求至高的武學境界,那麼是不是用劍又有什麼關係呢?最後的境界難道不應該是一種超越了具體器械和武學概念的一種共性方法嗎?有些時候我們看穿了現象自認為找到了本質真理,但這時候我們可能就會被囚禁在真理概念的牢籠中。

鳳歌在《崑崙》中描述了一種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梁蕭的「諧之道」。超然於兵器拳腳,超然於外功內氣的一種指導理論,講求萬物和諧,不偏不倚。相比之下,我覺得金老爺子的無招勝有招就有點相形見絀。任何高深的理論都需要具體的形式來實踐,我們不講求招式,但不能沒有招式。(我好像說跑題了?)

跑回正題,在我看來,不著相就是居中,但這個中不是零到一的中點是二分之一的中,而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判斷的中。比如我們判定一個人做的事情是好是壞,不光要從法律角度看,還要從道德角度看,而不同的時候比重有不一樣。法律健全的時候法理的比重大些,法律不健全的時候道德的比重大一些,都是視具體情況而定的。

大概就是這麼多了,實在扛不住想睡覺了......

最後引用《看見》中的句子:

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現了,自會剝離泥土露出來。

如有異見,歡迎在理性、禮貌的基礎上進行交流。當然,因為這篇答案是深夜從床上爬起來打開電腦輸入的,因此可能存在錯別字和語句不通順的地方,同樣歡迎批評指正。


1.相是受制於人類意識的存在,經驗是相。因為經驗受人的立場所左右,例如生活中兩個人對同一個事件的不同看法觀點都是受制於其個體的存在,而且兩者都不夠極限接近於真理。而真理又有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什麼都不著」,跳出立場,如實觀照才是真實不虛的,是如來的。

2.兩者都是,但都不完整。著相是不著一切。當發覺不著於意識或者感官的時候,其實正是著了「不著相」的相。這比著相還可怕。

3.不是,不存在就是存在,存的是不存在的在。無意識就是有意識,有的是無意識的意識。兩者都不究竟。究竟是空,是如來,從終極宇宙觀念里不存在時間軸,類似於人擇原理。

4.運用不了,因為人們沒到這個修為境界呢。慧能之後恐怕就沒有這樣的修為了。沒到這個境界,說佛法都是不負責的,最多算個世界觀,加上半個方法論。


凡是障礙進步的因素都要放下,不著相是放下哪些負面,消極,陰暗,不健康的,以及外在的聲色~稱機毀譽。

例如對金錢的佔有慾,功名利祿的佔有慾,在乎他人的言論等等。是要手上有金錢心裡沒有金錢的概念,手上有功名利祿,心裡沒有功名利祿的佔有慾。功名利祿是我們的工具,金錢是我們的工具,不應該成為這些的奴隸。

並不是放下責任,放下使命,放下勤勞,放下智慧,放下上進的心,如果連這些都放下了人豈不成了土木頑石,毫無動力了。


首先聲明,我沒在佛經(經藏部)中見過「著相」這個提法。

「不著相」是人說的,佛經里沒有。

我們應該遵循佛教(jiao1)的次第:聞、思、修。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不幹少干盲修瞎練的傻事。


看到:佛說

後面的內容就別當真了。


文字遊戲邏輯與感覺


要了解這些問題的話,建議題主去看佛教的基本理論知識。佛教的基本理論有:

1,四聖諦:苦集滅道,告訴我們世間萬法的本質是苦,以及苦的原因,如何滅苦。

2,根塵識:告訴我們是如何認知外部世界的,使我們了解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

3,五蘊:外部世界和我們身心世界的組成是五蘊,並沒有一個實在的個體,一切都是五蘊因緣所成。

4,十二因緣:生命形成與流轉的因緣。

5,三法印(四法印)

這些基本理論非常重要,值得學習、思考並結合我們自身來運用。

推薦的書籍:廣超法師《四聖諦講記》、《佛教基礎知識》


為什麼佛教說不要著相?著相就是當真。誰當真誰痛苦。佛為了讓眾生離苦,所以告訴眾生不要著相。此為一。一切相都是緣起不實在的,想著也著不上,如水中月不可撈摸。佛可憐眾生做徒勞的傻事,所以勸眾生不要著相。此為二。意為不要迷於表象,要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說到底就是於一切事物不執著。只要實踐了一切不執著就是實踐了佛陀的所有教法。


前面的大家都回答的很學術,來個稍微接地氣的回答:

1、請問真理是「相」么,經驗是「相」么,那智慧呢,因果呢?我們「著」什麼才是自然的和不假的?

==》相是個名詞,舉個例子,有個理論,大家一聽大能宣傳,覺得這個理論太好了,咱們乾脆叫它「真理」吧,但本質上,這個理論還是一樣的,沒有發生變化,所以叫它「真理」是一種執相的行為。「智慧」「因果」也是人為造出來的一些名詞,和「真理」差不多。

著「什麼」都不好,智慧好像流水,從來不會拘泥於一種形態,我們也不要把自己固定死了,不要「著」,要如行雲流水。

2、「著相」是不執著自我的意識,還是不執著感官現象?

==》隔壁二妞長的好漂亮,我好喜歡!阿,大街上來走來了「鳳姐」,好醜!看不下去!諸如這種,就是著相。二妞和鳳姐一不是你老婆二不是你女兒,三你不用天天看到她們,對你來說她們性質一樣,都是女性。所以不要有分別心,不要執著她們的長相。

這是一個例子,供你參考。

3、是不是把自己當做一種」不存在「或者「無意識」才是究竟的?

==》把自己當作不存在,這本身就是個念頭,和想法,你依然還在妄境裡頭啊老兄!要學人家和尚,吃飯就是吃飯,打坐就是打坐,這才叫放下和實行。

4、生活中怎麼運用不著相的佛法?

==》來,這句話最好辦,「透過現象看本質」,怎樣?


不要著相是希望你能認清這個世界包括你自己都是如夢如幻如露亦如電,都是假的。

讓我們從這個大夢中醒過來,回到自己的本地風光。

就是一句話,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但是,佛的任務是開示,悟入是我們自己的事,所以要成佛作祖還是墮入惡道就看你自己了。


所謂的不要著相其實很簡單。

比如辛苦勞頓了一天的你,回到家中發現女朋友正和一個陌生男人策馬奔騰。

不著相的你,只需要說一句:

很有感覺的屌男的。


事來則應,事去則靜。既不追悔過去也不空想將來,認真過好此時此刻。


推薦閱讀:

什麼叫生死大事?如何解決?
如何理解菩薩?
為什麼修行要折磨自己?
隨緣就是不爭取嗎?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佛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