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讀一本好書?
喜歡讀書 但從未精讀深度過哪怕一本好書 以前總給自己時間的借口縱容自己淺翻雜誌
如今高考完了 有大把時間 於是今兒買了本文集來看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讀書應該怎樣讀呢 以往翻雜誌總是看一遍就過去 紙張總是新的 縱使腦中有領悟 但是覺得一本書就這樣原封不動空白而又嶄新的歸還給時間總不是好的做法 於是想諮詢一種積極有效的讀書方法 不是要那些什麼深閱讀淺閱讀的方法一目十行或者斟字酌句的看書法子
而是想尋求一種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 比如那些大家們他們是怎樣閱讀一本書的 是做筆記呢?還是在書頁中批註?抑或是怎樣。比如現在要看三毛的《撒哈拉》,我應該怎樣看呢,第一篇《沙漠中的飯店》看完了,但是覺得就像是講一個故事,從中固然有心靈認知,但我應如何體現在筆下與紙張上。又比如如何欣賞一本名著(從未細緻看過任何一本世界名著),名著一般不都是長中篇小說嘛,就是在講一個故事,那我應該如何飽滿的從中汲取。
懇請知乎的朋友告知一種深閱讀方法。謝謝,么么噠。
※※ @石頭 邀請的。
從小就喜歡看書,也能夠發現讀書在個人成長中的決定性作用。不過在看到這個問題之前,從來沒想過「如何讀書」,自然也沒想過自己的讀書方法對他人是否有借鑒意義。
收到問題邀請後,一時也沒什麼思路。利用零零碎碎的時間想了一下,還是發現了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你來河北,讓我推薦冀菜,我會推薦你吃川菜。除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館,飯店裡的冀菜實在是沒什麼可推薦的。
這不代表河北沒有代表菜。所謂代表菜,並非飯店的廚子做個賣相好看的菜,找個無良文人,附會個歷史典故,就能叫代表菜。以我自己的理解,代表菜應該是當地百姓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吃的最多的菜。符合以上定義,河北的代表菜之一是大鍋菜。
在河北街頭的飯店裡,還是能吃到大鍋菜,很難吃罷了。這其中是有原因的。
小時候家裡做大鍋菜,頭一天晚上就會把肉放進砂鍋里,用小火慢慢燉。第二天上午,再放入其它材料。相比現在用壓力鍋半小時搞定,前者更入味,也更「精」。
不過飯店不能這麼做。首先,效率太低。其次,不太了解餐飲業相關管理規定,是否對隔夜菜有什麼說法。另外,近些年進入大眾視野的營養學,也會說這樣做會破壞營養。好在大多人吃飯的目的,不是填飽肚子,色、香、味、營養神馬的,好吃就可以了!
其實更純正的,是農村的紅白事時,用柴火慢慢燉出來的大鍋菜,比家裡煤火燉的要好吃上好幾個檔次!不知道和燃料有沒有關係,希望音響發燒友指點一下。
除了燃料,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時間——燉的時間越長,越好吃!
用煤火慢慢熬粥,和用壓力鍋熬粥也一樣,前者更好喝。雖然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理,但時間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因素。
之所以用燉菜來比喻讀書,是因為材料和調料在鍋里時間越長,越入味;就像書中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接觸的時間越長,越意味深長。
怎樣使書籍和自己的生活長時間接觸呢?就是在不同的生活時期,讀同一本書。
參加飄香交易課程的豆友都知道了,《股票作手回憶錄》是枕邊書級別的經典。在交易不同的階段讀,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即使對交易已經沒有困惑很多年了,偶爾讀上一段,還是有和老朋友聊天的感覺。
以前看過一個名人名言,大概意思是說讀書是成長的捷徑。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書籍是前人的智慧的結晶。其實,讀書也不是想像中的捷徑。近些年,浮躁的出版市場熱衷於出版速成小讀本。不但內容速成,成書過程也是「速成」。最早的時候,僅限於技術領域,例如七天學會這個、一周學會那個之類的;後來社會科學領域也開始被速成,比較明顯的是歷史和哲學領域。
當然,出版社很大程度是跟著市場走。讀者有「速成」的需求,出版社才有速成的動力。
速成類書很容易被市場遺棄,正是因為讀來沒用。
好書才是作者智慧的結晶。不過,讀完之後,我們並沒有「得到」作者的智慧,而僅僅是「知道」了作者的智慧。請大家思考一下其中的區別。
以交易類書籍為例。如《史丹·溫斯坦稱傲牛熊市的秘密》一書中,作者用一本書的內容,詳細介紹了自己的交易系統,幾乎是當前市面上對特定交易系統描述最完整的書。很多讀者看完後,覺得深得我心。不過在這個階段,我們只是「知道」了溫斯坦交易系統的內容,還沒有「得到」這套交易系統。
將書中的溫斯坦交易系統成為自己的交易系統,還要走很長的路。例如,根據自己所交易市場的交易制度進行改善,根據自己的交易背景進行優化等。所有工作,本質上都是新知識和自己的交易體驗進行整合的過程。可以這樣說,溫斯坦當初構建這套交易系統時走了多少路,我們也要走多少路。甚至,測試中的「回調」我們也要經歷:
-靠!不會是假系統吧;
-不會是系統過時了吧;
-不會是不適用於A股市場吧;
-不會是我把參數搞亂套了吧;
-天哪!現在我該怎麼辦?
所以說,《史丹·溫斯坦稱傲牛熊市的秘密》一書是史丹·溫斯坦交易智慧的結晶,但不是我們想像的捷徑。
那麼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
好書雖然不能使我們瞬間達到目標,但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向,使我們不會偏離正途太遠。同時還可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目標,使我們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
因為關注我的交易者比較多,使用了交易類書籍作為例子,其它領域的書籍差不多也是這個道理。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讀同一本書,是為了確認自己當前的方向和位置;對於其它領域書,是為了用自己當前的生活經歷,再次整合作者留在書中的智慧。
最後,用皮特·蒙德里安在《Korte Verhandeling Van God, de Mensch En Deszelfs Welstand》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的總結:
「讀書其實不是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在書中檢查自己。」
※我的理想是娶一個溫柔善良的美女,然後過一些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生活。
1.慢讀。速度慢下來,理解就快了。速度提上去了,理解就慢了。
2.思考。輸入之後多想想,把作者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對照下,不要完全認同,想想有沒有不認同的地方,覺得對方說的有道理的地方,哪些方面能與自己當下的生活工作情境有關聯。多想想,多對內容加工下。
3.記筆記。輸入和思考之後輸出。記筆記,在書上把覺得有價值的部分劃線,記眉批筆記,或者用貼紙記錄心得貼在書上。不要讀完書還跟新書一樣。記筆記也不要總結章節大綱,而是把有價值的思考記錄下來。筆記不是摘錄原句。
4.跟別人分享、談論,講不講得清楚背後是想沒想的清楚,理解沒理解清楚。
5.偶爾再拿出來翻翻。
精讀一本書的方法很多,我認為最好的一種應該是寫書評。
不知天高地厚的答一下。
我覺得讀書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讀書習慣是個人化的,但不同的書也應該有不同的習慣。比如看理論專著的時候,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中心論斷上——第一章3000字,第二章2000字,旁徵博引,脈絡龐雜,閱讀的時候就找一些類似總結的句子(指示詞:總之,所以,因此等等),做批註或劃線,之後繼續搜尋。所以讀理論專著(特別是翻譯論著)時應該像個偵探,抽繭剝絲,山重水複,找出線索,進行整合,抓住兇手……啊不,找出論點和結論。所以為了這個目的,就不要管他的行文啦段落啦甚至各種例子,理解精髓就好了,重點在這些東西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意圖。
看文學作品的時候,偵探就可以退休了,得老幹部上場。所謂老幹部,就是指有經驗的、有閱歷的一種心態,換句話說,要把所有的文學作品都當做讀過的書,重新讀。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書里的情節所左右,才能真真切切進入那個夢境而不是急於在夢境里找到出口。一般來說讀書心態就兩種,一個是懼怕,一個是著魔,兩個都容易使讀書活動本身變成一件事倍功半的事兒。所以讀書心態首先的調整好,比如你看三毛,你就要把三毛當一個老朋友,你知道她的故事的謎底,但要享受她的敘說的過程。簡言之,最好的閱讀是一種整體性的閱讀,不為語句所羈絆,也不囫圇吞棗。舉個栗子,嚴歌苓《陸犯焉識》的開篇:
據說那片大草地上的馬群曾經是自由的。黃羊也是自由的。狼們妄想了千萬年,都沒有剝奪它們的自由。無垠的綠色起伏連綿,形成了綠色大漠,千古一貫地荒著,荒得豐美仙靈,蓄意以它的寒冷多霜疾風呵護經它苛刻挑剔過的花草樹木,群馬群羊群狼,以及一切相剋相生、還報更迭的生命。
首先感受到了她的行文風格,行文基調,以及一種大體的敘述模式。當努力去構建這樣一個心理閱讀環境之後,再去讀文章就不會被某一方面牽制,而忽略其他方面。
當然上面所說都是一種技術性的閱讀,比較虛,真正好用的招就是先看一遍百科,作者百科,作品百科,然後再去看書。比如在看《冰與火之歌》的時候,我事先其實都百科了故事發展的基本走向,再去看電視劇關注的就不是故事,而是力量,鏡頭表現出的力量,畫面展現出的力量。飽滿而興奮,快感絕不亞於對故事的急轉而產生的吃驚。
最後,其實上面說的這些只是讓閱讀有更好的效果,但並不等於有更好的收穫。自己看書的時候必然有被震撼的地方,為什麼震撼,又震撼了你什麼,他人的經驗融入自己的生活轉化為自己的經驗,這才是讀書真正的目的嘛。學以致用,縱是大家洋洋洒洒千言,沒有契合自己心靈的地方,也沒用。讀書重在想,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哪怕是錯的,哪怕覺得很可笑,變成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收穫了。在快速閱讀中,我們多次提到精讀,精讀是什麼 呢?它和速讀又有哪些聯繫?其實,簡單說來, 精讀就是細讀,從閱讀速度上來說,比速讀慢,但它也是一種基本的閱讀方式。當代作家秦牧曾給「精讀」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精讀就像老牛的反芻,老牛先是粗粗咀嚼食物,咽下去後再回到嘴裡細細咀嚼,然後吞咽下去消化吸收。」這個比喻不僅說明了細緻閱讀和深入體味的必要性,而且也指明了精讀的具體方法——反覆閱讀。精讀的主旨貴在精,它要求讀者全面、系統、細緻地了解所讀的內容。怎樣精讀才能更有效呢?
一、瀏覽全書
瀏覽全書是精讀的前奏,其目的在於大致了解閱讀物的主要內容。瀏覽範圍包括封面信息、內容提要、目錄、序言和後記。每本書都有其主題和重點,瀏覽就是要抓住重點,弄清結構,以形成一個概括性的了解,為進一步的精讀奠定基礎。
1.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書,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個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別是書名、作者、出版單位。
2.查閱內容提要和目錄
內容提要,即指概括全書的主要內容,提煉全書的主旨,指明全書的主要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簡潔文字。內容提要雖然從篇幅上說,往往只有三言兩語,但可以幫助閱讀者判斷該書內容上的取捨。如果從提要上發現該書與自己關係不大或是自己已經很熟悉的內容,就可以不必閱讀;如果認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瀏覽;如果認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識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針對性地重點閱讀這一部分內容。假如讀完內容提要還不能判斷該書的閱讀價值,就需要閱讀目錄。目錄是全書內容的綱目,比起內容提要來,更具體。更詳盡,包含著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說學問是知識的儲蓄,倒不如說是在書海中找到所需知識的本領,而目錄正是尋求學問的「入門」之徑。
閱讀目錄有三種好處。第一,目錄是書中知識的高度提煉和濃縮,具有極強的概括性,通過閱讀目錄能提綱挈領地了解全書的主旨和各部分內容。第二,閱讀目錄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全書的結構布局,清楚地了解全書與各章節以及章節與章節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而能體察作者寫作該書的思想和行文脈絡。第三,根據目錄,可以從客觀表達和主觀需要兩方面來判斷該書的價值。從客觀表達方面來說,書中介紹的知識,哪些是主要和重點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會在目錄中得以體現;從主觀需要來說,閱讀者可以從目錄中尋求自己需要的內容。這樣,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就可以更好地進行選擇,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內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節上。
3.查閱序言和後記
一般的書籍都有序言,但不同的書籍往往有不同的說法,可稱為序、序文、編者的話、出版說明等。序言有的是編者所作,有的是請知名人士代寫,有的是出版單位代作。其作用是介紹該書適應的閱讀對象、書籍的主要內容、寫作目的、編寫體例等。所以,在正式進入閱讀過程之前,需要先閱讀序言。具體說來,閱讀序言有這樣幾點作用:其一,了解該書的讀者對象,判斷是否適合自己閱讀;其二,了解作者寫作的緣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書的主旨;其三,了解該書的主要內容,以抓住重點和難點;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該書作者所寫的序言,如出版說明、譯者的話等)往往包含著對全書內容的概括性評價,便於閱讀者了解該書的優缺點。
二、掃讀一章
掃讀一章是真正介人一本書的實質內容的開始。掃讀全章時,重點要抓住關鍵詞、摘要、標題、討論、圖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一章的起首段和結尾段也是掃讀的重點,因為這兩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掃讀的價值就在於,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內容,比如,主題、重點、邏輯結構等。
三、逐節詳讀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內容之後,就要將全章分成若干節,對各節逐一詳讀。逐節詳讀是精讀的關鍵一步,它分為四個步驟:提問、細讀、思考、複述。
1.提問
對一節內容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引導進一步的細讀。試著將標題轉換成問題。如,標題是「學習的時間分配」,可轉換成問題「怎樣分配學習時間?」提出一個個問題可以促使自己尋找答案。
2.細讀
細讀是精讀的關鍵階段,精讀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這一階段的收穫。細讀一定不要貪多求快,須仔仔細細從認真真地讀,一個字,一句話,乃至一個標點都不要輕易放過,一定要把其中的準確含義琢磨清楚,然後通過思索把作者的觀點和文中的實質內容「抓」出來。
3.思考
閱讀時,對閱讀內容難免有懷疑的地方。對這些疑點加以標示與處理,也是精讀時應該注意的方面。閱讀時遇到疑點,首先應把問題標記出來,此後,可採用以下三種方式求解。
①查閱書末索引。看看在同書的其他章節內是否有詳細解釋。書末的索引有名詞與人名索引等多種。上述兩種索引分別將同一名詞或同一人名在本書內出現的地方(頁碼)都列在一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發現問題處的一個頁碼,那就確定本書內找不到另外的解釋。
②與他人一起探討。譬如,閱讀的時間是在老師講解之前,則須對懷疑的地方特別注意,也許經講授之後,疑問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懷疑,就需要與他人一同探討。
③利用參考資料尋找答案。比如到圖書館,查閱同類性質或性質相近的其它專著。此外,還可以藉助詞典、百科全書之類的資料,去尋找答案。
除藉助外部資料進行思考外,閱讀者還可以聯繫自己頭腦中的資料進行聯想思考。
那麼,閱讀該從哪些方面展開聯想呢?
①要善於聯想生活中的實際情景,將我們從書本上看到的概念轉變成具體的表象。
②要聯想以往學過的知識,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理解。
③要注意在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形象的圖形、物體間展開聯想。
豐富的聯想是思維活躍的一個重要表現,只有在閱讀時展開更多、更豐富的聯想,才能更有效地增強閱讀效果。上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看看,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系統是一款集超級速讀訓練和超級記憶訓練想結合的提高記憶力的輔助工具,是目前國內真正具備速讀和記憶兩大功能的軟體。
4.複述
複述是對閱讀物的進一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讀懂的基礎上,閱讀者須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讀過的內容準確敘述出來。複述具有調節的作用,它可以幫助閱讀者將分散零碎的資料整理成系統的知識。
在一節讀完之後,必須合上書本,自問自答進行一個完整的複述。可以藉助節中的關鍵詞、重要的圖表及公式等列出一個簡單的複述提綱。一般來說,一個成功的複述應該達到如下標準。
①能清楚了解本節的主題是什麼。
②能看出作者從哪幾個層面來分析討論這個主題。
③能認識到每個層面中有哪些重要觀念(要點所在)。
④能對本節的討論作出概要的結論。
四、小結一章
一章通常就是一個大主題。詳讀的單元是節,但各節讀完之後,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閱讀一章完畢,必須小結。小結時,可以採用摘錄筆記,摘錄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錄問題的論證和結論,也可摘錄主要問題、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圖表、實驗程序和方法等。
五、總結全書
閱讀一本書就是循環執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過程,但一本書閱讀完畢,還須再做一個工作:總結全書。唯有此,才能實現書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1.由薄到厚
所謂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閱讀者在讀書時多思考,多發問。對一些重點知識反覆思考,將心得體會、疑問或評論、註解和補充參考材料、筆記等放在一起,就會明顯感到書本更厚了。這種由薄到厚的過程,即是不斷發問的過程,也是對材料不斷進行理解加工的過程。華羅庚曾說:「無論是讀一本書,還是一本書的某一章節,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而且還應該看到書背後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一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隘,才得出這個結論的。而且還不妨進一步設想一下,如果書本上還沒有作出結論,我自己設身處地,應該怎樣去得出這個結論?」
2.由厚到薄
所謂由厚到薄的過程,就是把握書的要點,掌握精神實質的過程。厚厚的一本書,讀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點和中心內容,精神實質和重點僅用不多的語言就能表達出來,你就會感到書變薄了。華羅庚說:「如果說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支解』的工作,那麼,第二步我們就需要做『綜合』的工作。這就是說,在對書中每一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後,就需要進一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連串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麼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係。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串全書的精神實質。……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這並不是學的知識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
可以藉助各種筆記,如提要筆記、心得筆記,總結全書,以實現由厚到薄的轉化。
首先題主的態度就已經很好了。
我初中的時候很喜歡讀名著,但那時候就就當小說來看,或許還有一點裝逼的心理… 可是每次讀完也就完了,讓我現在再讀一遍和看新書差不多。
後來看書時覺得好的句子就劃劃線,沒事的時候就看看那些句子。可是又覺得這樣久了那些句子於乎自己就純是那幾個句子了,全沒有原著的味道。
再後來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時他說在書上劃線是一種消極的做法。而可以每看完一節在旁邊總結一下。我就試試看了,覺得的確是比以前好很多的。總結的過程就是提煉信息並轉化為自己的思想的過程,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它也有助於記住它。後來看書我就經常做旁批了。
可是像題主說的,像很多小說名著什麼的沒什麼好總結的。個人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摘抄,摘抄那些引起了自己共鳴的、開拓了自己視野思想的抑或僅僅覺得美的。另外,我覺得寫讀後感也是個很好的習慣。可能我們從小被動的做這個,有些排斥。可它的確能逼著我們去思考這本書,逼著我們檢視自己從這讀出了什麼。而若干年後我們再讀一遍這本書或許又有另一番理解,可以翻翻以前的讀後感對比看看。(推薦可以買本九口山的本子專門記記有感或摘抄,用自己喜歡的本子寫東西時心情很棒≥﹏≤)
當然,看書另外很重要一點就是不要求快和數量,如果你真的喜歡這本書的話。很多書雖然寫的是故事的形式但很值得玩味。像今天剛看完刀爾登的《七日談》,幾乎純粹的對話故事形式,但包含的現實和思想那麼多,很多小故事都很值得自己慢慢品味的。
具體呢,還是要讀者多試試自己適合怎樣咯。一直覺得喜歡看書的孩子都不會笨(/ω\)
推薦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不多說,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
有一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推薦你了解一下
就不告訴你
讀書有三點,一是選本好書,二是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三是認真分析。
精讀書不錯!
你要學會選一本好書,書太多了,各種類別的,選的好可以事半功倍,選的不好你會浪費閱讀的動力。說幾個簡單的選擇方法:
封面寫自己圖片的,除非是人物傳記,否則少選
通篇大道理的,少選
文字寫的太口語的,除非是小說,也少選(作者可能是湊字數)
標題很吸引你的,也少選,太吸引人的標題內容可能華而不實
出版社不正規的,也少選
同一類型的看幾本也可以了,書海里太多需要我們去看的,繁華如三江東流水,各位自己選擇喜歡的八面受敵法
我是反覆的讀同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有新感觸,遇到了就寫下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習方法、讀書方法、精力管理等書籍的作者大都是外國人?
※作為一名IT工作人員怎樣看書效率才高?一天看完一本《js高級程序設計》真的不可能么?
※多讀書會導致清高嗎? 清高會導致不接地氣,看不起應酬拍馬,從而會讓人際關係越走越窄嗎?
※如何讀資治通鑒?
※怎樣讀書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