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辭彙是否有必要規範漢字寫法?

現在有很多方言辭彙(包括使用已久且至今仍然常用的)還沒有統一寫法,有的是以拼音代替,有的則是以不知所云的漢字代替,且寫法不一。例:

  • 已成功統一規範寫法的辭彙,如「埋汰」「磕磣」「彪」「哏」等。
  • 尚未統一規範寫法的辭彙,如「磨嘰」「潮乎」「三蹦子」「招欠」等。
  • 沒有形成漢字寫法的辭彙,如「der」「biang」「shun(天津方言)」。

試問那些尚未規範寫法的辭彙是否有必要規範寫法?規範寫法有多大可行性?
修改:biang在北方各官話區均有分布


有必要。

普通話的用字規範對普通話有多重要,方言的用字規範對方言就有多重要。只要方言還準備依靠漢字——而不是拼音,雖然說拼音也是個好東西——來標記,規範漢字寫法就當然是必要的。沒有規範,有音無字的詞就無法行諸筆端,在文字世界裡等同於不存在,只能替換成普通話的辭彙。沒有規範,隨便寫出來的異形詞就要讓人猜,不能保證意思正確、完整地傳遞,還容易讓軟體判斷失誤,搜索、統計都會成問題。如此一來,談何交流和傳承?

而有多必要則因具體方言而異,關鍵在於社會應用需求。因為規範是要推廣的,社會需求不足就會躺在論文、辭典上,不發揮作用,規範了也白規範。如果方言只是在網路即時聊天用一下,作私人化、遊戲性的文章時飆兩句,不用於書寫嚴肅作品,那麼可想使用者會以多隨意的態度來對待用字——這不怪使用者,因為那本來就是隨意的場合,即便寫普通話也會用上不少別字、外星文。扣除了這些非正式使用場合,剩下的使用需求有多強,用字規範的需求就有多強。

悲劇的是,很多方言確實沒表現出有什麼社會需求,哪怕是在本地人、本族人的圈子裡,一到正式場合就用全國統一的現代白話文(普通話的書面語)了。在正式場合,方言用字的保留地多只是地方戲、方言劇的腳本和方言歌曲的歌詞,別的還能用上的也就是在現代白話文中偶爾加插的幾句地方諺語。

在這方面,閩南語和粵語的確是異數。粵語在香港已經全功能發展,不但早已統治大氣電波、銀幕、熒屏,而且還變成了議會、法庭、行政語言。不過,在書寫上,普通話的書面語還是極為強勢,粵語幾乎不會直接用於法律規章、契約票據、議案、憲報公告、教科書、說明書和稍微嚴肅的新聞稿、文學作品,多見於漫畫、娛樂性的報刊雜誌和網文。閩南語在台灣變得非常政治正確,在書寫上儘管同樣不能和國語(普通話)同日而語,但有大眾的漢字書寫傳統,也有比較小眾的教會羅馬字使用傳統(但不局限於教會),還有踐行漢羅夾用的書報、論文。不管怎麼樣,對各有幾千萬使用者的閩南語和粵語來說,規範漢字寫法當然是非常必要的。

至於規範可行與否,有學理上、技術上的障礙,比如本字和俗字怎麼平衡,文白異讀等多音字太多怎麼辦,怎麼從無到有地造字,怎麼編碼、錄入等等,但這些都是小障礙,關鍵還是社會需求。閩南語、粵語的漢字規範到現在也還有很多問題沒解決,但它們正在解決。(例子見:陸鏡光:香港粵語句末語氣詞的書寫方式)普通話也沒完全解決漢字規範的問題,異形詞多的是,但規範這件事沒什麼不可行的。本來,規範就是一個不斷互動的動態過程,不是一件先在紙面上敲定然後一推行就一勞永逸的事。


很有必要,諧音字拋棄了漢字的表意功能,使漢字淪爲毫無意義的以普通話發音爲基準的外星文。
一看到現在網上氾濫的諧音字就感到心累.....並且眼暈。

擧幾個例子,本人原本是堅決抵制諧音字,這裡破例使用。
(列擧的方言爲本人的母語,莆仙語,閩語群所屬)

「汝卜行底跡?」VS「滴be gia dia?」
「一兩三四五六七八九十」VS「色能搜細nou拉氣北高sae」
「知乎是蜀個好網站」VS「滴吼理色給河鰻展」
「對面兮阿妹囝生絕俏」VS「對命誒阿mui哥沙ze少」
「者是在緣」VS「蔗里摘猿」
「寫諧音字兮都是外星儂」VS「霞孩音幾誒德力拐拎喃」
p.s. 「一」採用訓讀

寫不下去了.....諧音字實在是精神污染。

方言若是規範了寫法,即便不是本地人,也可以通過字面去理解句意。而諧音字,除了本人和一些本地人看得懂,誰又明白寫的是嘛玩意。

相關問題
如何考證漢語方言的本字? - 漢字讀音
方言區的人用什麼文字系統或拼寫方式?拼音方案還是古俗字? - 語言
你家鄉的方言如果寫成書面方言字,會是什麼樣的? - 漢語

-----------------2016.12.9分隔線-------------------
舉個諧音黨的實例,就是這種人給我們莆仙人蒙羞,醜化母語,必須要掛出來。


謝邀。
1、從保護方言的角度,萬分有必要,但目前要不到。中國大陸沒有任何保護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的法律和法規,衹有推廣普通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
2、攷訂方言中字詞的寫法是漢語方言學研究的範圍,又叫「攷本字」。知識積累要求較高,可以從古(從韻書、字書中尋找聲韻調恰當的字),也可以從俗(從古籍尋字而不得的情況下採用廣泛流傳的民間俗字),衹有從古、從俗都無法覓得本字時纔從眾。網上絕大多數方言字的寫法都是不規範的。很多字可以從前兩條途徑找到方言本字。

另,您說的「biang」是不是「biangbiang面」的「biang」,這個字是有的:biang_百度百科


必須規範漢字寫法。

說粵語的人幾乎不會為了遷就發音寫出「母雞」 「黑鳳梨」 「雷猴」 「猴賽雷」這樣的普通話諧音化(當然我知道這是網友調侃),而是寫「唔知」 「喜歡你」 「你好」 「好犀利」,中間兩個辭彙乍眼看上去是「普通話辭彙」,但它們的發音卻是"hei fun nei" "nei hou" "hou sai lei"。上述因素導致與其他方言相比,粵語的書面語更容易看懂。我相信其他方言也有規範的書面語,但是很多使用者為了突顯它是什麼方言而故意寫成普通話諧音字,例如「哦粽嘿巴燕K飯個同韌嘚剛,母好以為哈咪哥。。。」,使得其他人難以看懂。

粵語文字體系有四個部分

  1. 和普通話書面語完全相同的漢字(常用辭彙及高級辭彙):如三硝酸甲苯、聚乙烯、公司法、知識產權保護法、動靜脈內瘺、視覺營銷等辭彙 粵港人聽用粵音逐字讀(唱)的北方話現代文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知乎用戶的回答
  2. 存在於口語但有約定俗成寫法的專用漢字(粵語漢字辭彙):如我哋、佢嘅、點解、嚟到 粵語中有哪些字的寫法比較有意思? - 知乎用戶的回答
  3. 在日常中偶爾使用的口語卻沒有固定寫法的漢字(不成文漢字) :黑mang mang
  4. 其他方言使用的漢字(外來漢字,粵語里基本不用,但可以為其賦音並讀出):如孬、厝、恁

如果要了解粵語中高頻出現的粵語字詞的本字,請看這個答案 為何有些廣東人口口聲聲保護方言網路打字卻生造火星詞? - 水在甁的回答

【粵語的書面語寫法,與普通話書面語100%保持一致】
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不要以為下面那段劃橫線寫法就是所謂「純粵語」,其實現在看到的 這句話本身,既是普通話書面語,也是粵語書面語,這句話 是完全可以用粵語逐個字讀但是這樣的讀法並不是口語。粵語口語裡面,會將大量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替換成粵語口語化虛詞,而一部分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普通話辭彙保持一致,另一部分實詞在口語裡面需要替換粵語辭彙,因為這樣沒 那麼文縐縐,而且更加適合口語發音,較好提高發音效率,部分粵語虛詞語流中經常弱化,以突顯實詞,有些實詞替換後用來豐富表現效果,表達出更細膩細節描述,有些特殊虛詞被添加後營造出不同語氣,剛才 這些 就是粵語文字體系簡介。為什麼我要解釋這麼多?之所以啰嗦這麼久,因為不想大家一提起廣東話就以為無法用文字書寫出來,或者給人誤會粵語就是一堆「亂七八糟」文字集合,實際上粵語也跟普通話一樣能夠實現完美書面語即口語。

【粵語的口語轉文字寫法,與普通話書面語辭彙有較多差異,語法有差異】
總係不厭其煩噉【同人哋講】,唔好以為下面嗰段劃橫線寫法就係所謂「純粵語」,其實而家睇到嘅 呢句話本身,既係普通話書面語,亦係粵語書面語,呢句話 係完全可以用粵語逐個字讀出但係噉樣嘅讀法並唔係口語。粵語口語裡面,會將大量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替換成粵語口語化虛詞,而一部分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以及特殊實詞擬聲詞、嘆詞)普通話辭彙保持一致,另一部分實詞口語裡面需要替換粵語辭彙,因為噉樣冇 咁文縐縐,而且更加口語發音,較好提高發音效率,部分粵語虛詞語流中經常弱化,以突顯實詞,有啲實詞替換後用嚟豐富表現效果,表達出更細膩細節描述,有啲特殊虛詞被添加後營造出不同語氣,啱先 呢啲 就係粵語文字體系簡介。點解我要解釋咁多?之所以啰嗦咁耐,因為唔想大家一提起廣東話就以為無法用文字書寫出嚟,或者畀人誤會粵語就係一堆「亂七八糟」文字集合,實際上粵語都同普通話一樣能夠實現完美書面語即口語。
註解:
1.係hai == 是si——總係/總是,但係/但是,亦jik 係/也是
2.噉gam (樣joeng) == 這ze 樣joeng
3.哋dei == 們mun——佢keoi 哋/他們,我哋/我們,你哋/你們,但是同tung 學hok 們mun/同學們
4.講gong == 說syut——講話/說話
5.唔ng 好hou == 不好或者不要
6.嗰go == 那naa——嗰度dou/那裡,嗰個/那個,嗰邊/那邊
7.嘅ge == 的dik——你嘅/你的,我嘅/我的,大家嘅/大家的
8.而ji 家gaa == 現jin 在zoi
9.睇tai == 看hon——快嚟lai 睇電視/快來loi 看電視
10.呢ni == 這ze——呢度/這裡,呢個/這個,呢邊/這邊
11.喺hai == 在zoi——喺(呢)度/在這裡,喺邊?/在哪裡?
12.同tung == 與jyu或者跟gan——我同你一齊/我跟你一起
13.冇mou == 沒mut 有jau——冇嘢je/沒有東西,冇人/沒人
14.咁gam == 這ze 么mo——咁耐noi/這麼久,咁變bin 態taai/這麼變態,咁靚leng/這麼漂亮
15.啱ngaam == 適sik 合hap——啱好/剛剛好,啱曬/非常合適(常作為語氣詞,表示讚歎)
16.啱ngaam 先sin == 剛才
17.啲di == 些se 或者的dik——你啲衫saam 唔好亂擺/你的衣服不要亂放,佢啲嘢係邊個嘅?/他那些東西是誰的?啲和嘅,兩者意思有時重合有時分開,啲偏向於表達「些」,嘅偏向表達「的」
18.除上述的對照以外,還有其他很常見的口語辭彙變化,例如
18.1.點dim 解gaai/為wai 什sam 么mo,點dim 算syun /怎zam 么mo 辦baan
18.2.畀bei 我ngo/給kap 我ngo,畀bei 心sam 機gei/花faa 心sam 思si
18.3.諗nam 緊gan 乜mat?/在zoi 想soeng 什sam 么mo?
18.4.做zou 咩me?/做什麼?
18.5.雞gai 肶bei/雞gai 腿teoi,雞gai 翼jik/雞gai 翅ci
18.6.傾king 偈gai/聊liu 天tin
19.粵語口語中還有很多動詞表達細微的動作區別,在普通話中不能或勉強能一一對應,例如
摜gwaan,掹mang,踎mau,趿taat,掟deng,搣mit,揸zaa,擠zit,劏tong,嗌ngaai,搦nik,撩liu,鎅gaai
20.還有用於表達各種語氣的語氣助詞,例如
嘖zak,哈haa,咩me,嗱naa,啫ze,唓ce,喇laa,喔wo,啵bo,啩gwaa,嘩waa,咯lo,頂ding,噶gaa喇laa,嚟lai噶gaa


【粵語的書面語發音,與普通話發音只有可能不到5%相似或一樣】
我ngo 總zung 是si 不bat 厭jim 其kei 煩faan 地dei 告gou 訴sou 別bit 人jan,
不bat 要jiu 以ji 為wai 下haa 面min 那naa 段dyun 劃waak 橫waang 線sin 的dik 寫se 法faat 就zau 是si 所so 謂wai 的dik 「純seon 粵jyut 語jyu」,
其kei 實sat 現jin 在zoi 你nei 看hon 到dou 的dik 這ze 句geoi 話waa 本bun 身san,
既gei 是si 普pou 通tung 話waa 書syu 面min 語jyu,也jaa 是si 粵jyut 語jyu 書syu 面min 語jyu,
這ze 句geoi 話waa 是si 完jyun 全cyun 可ho 以ji 用jung 粵jyut 語jyu 逐zuk 個go 字zi 讀duk 出ceot 來loi 的dik,
但daan 是si,這ze 樣joeng 的dik 讀duk 法faat 並bing 不bat 是si 口hau 語jyu。
由於邊幅太長,故刪掉後面的部分。

【粵語的口語發音,直接在書面語發音基礎上替換相應的辭彙即可】
我ngo 總zung 係hai 不bat 厭jin 其kei 煩faan 噉gam 【同tung 人jan 哋dei 講gong
。。。。。。
以下省略

********************
如果你對答案裡面的粵語拼音感興趣,這裡有個2.7萬字的詳細教程。如何學習粵語?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小結】
無論如何,粵語區的人基本上不會寫出這樣的諧音東西,「哦粽嘿巴燕K飯個同韌嘚剛,母好以為哈咪哥。。。。。」編不下去了。但是會寫出吾系,5好,5得,你D野,o的,o地,俾我地這樣的偷懶辭彙,既以訛傳訛也不利於歸一,不利於規範粵語的寫法,儘管有些粵語漢字的本字具體是什麼,尚沒有定論,但怎麼都不會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寫法,在有約定俗成的寫法之下,還是希望能盡量按著主流寫法來寫。


【極速煉成粵語拼音,點擊:全新粵語拼音速成法(611次聲調辨析) - 荷達的文章 - 知乎專欄】


當然有必要。每次看到上海人寫上海寧,喫飯寫成切飯,我寫成無就莫名火大。


除了以北京方言當底所制定的國語/普通話之外,
也除了我母語之外, 其它的漢語系語言我不會使用, 不熟, 難以置喙

至少我的母語, 我家的語言, 臺灣閩南語(或稱 臺語, 或臺灣話), 已經有規範漢字。
各漢語系語言主要因之前共用文言文而有的頗多共用字詞, 是當然在其中,
而閩南語這個語言裡面的的慣用詞, 包括虛字/語法詞, 亦然。

是必要, 而且在臺灣, 臺語是整套語言在做,
不僅僅是已經被借入國語/普通話的臺語語詞而已。

這裡是臺灣教育部所統籌編纂, 要做為規範的辭典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我知道在臺灣同為漢語系語言的客家話, 也在臺灣教育部統籌下, 已同時有做,
但很慚愧我不會使用客家話, 故僅能提及此點。]


另, 閩南語專用拉丁拼音系統, 早從十九世紀中就有從廈門開始使用, 同時或稍後傳播到
臺灣及南洋各地, 超過一百五十年至今使用不斷的一套專用拼音, 稱為「白話字/POJ」。
(這是比現行普通話專用的1958拉丁「漢語拼音」還早一個世紀。)

台灣教育部也依「白話字/POJ」作小改版, 且互為相容,
而於2006年整合公佈一套制式拼音, 稱「臺羅拼音」,
已在台灣小學必選修的閩南語課本當中使用。


我們這有《戚林八音校注》可以參考。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他們要的是大一統。放任自流倒不如說是件好事。


理論上是要的,但只是出於方言的保護和考據的目的。
實際會碰到非常多的困難,如果在日常應用中也這麼干甚至就有點扯了。

以本人的家鄉話福州話舉個例吧,福州話屬於一門高度口語化的方言。
到什麼程度呢,用福州話是無法逐字或者完全不違背原文地進行文言或是白話的朗讀的。

百度百科的說法是由於缺乏鄉土教育,幾乎所有福州話的使用者都處於福州話文盲的狀態。我個人對這句話持保留態度,但是多少是有一點道理的。

事實上福州話也是存在書寫方式的,不過是這樣。
Hók-ci?-ua Lò?-mā-cê(這幾個字是 福州話 羅馬字)
這個是傳教士發明的一種始於《戚林八音》的福州話拼音寫法。說實話,走出教堂就沒人認識了。
不過維基福州語用的也是福州羅馬音,身為一個福州人看自己家鄉話寫的詞條還要連蒙帶猜真的是很無奈啊。

不像粵語一直以來有一個書寫範式,福州話中很大一部分和白話衝突的內容都是學者通過考(nao)據(bu)得出的。我目前看到的最權威的福州話漢字書寫化的詞典時福州語在線詞典。

舉幾個非常常用的福州話口頭語。
【乜乇】 [ miek24 nok24]

什麼

【快勢】 [ kha213 lie213]


為什麼

【暝晡】 [ mang53 puo55]

晚上


說真的,單把這幾個字拎出來,打死我也不會念,我也不覺得幾個福州人會念。規範文字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沒有辦法,福州話已經口口相傳不知道多少年了,幾乎沒有人有書寫福州話的習慣。與其憑空創造一種語言教育體系,不如多發揮各自新媒體的優勢,推動這一代人多聽多講方言。

強行福州話書面化的結果就是,書面化之後的福州話,語白話衝突的部分哪怕對於一個老福州可讀性都不如白話。

要麼是這樣

幾十年其國語運動是敆茲蜀種理念懸頂:政府認為講,地方語共標準語是 使齊存在其,故加激進其語言政策導致福州話雅快變成瀕危語言,特別是敆福州市區,因為學校長期使普通話學書共雅価家長認為講福州話對伲囝成長有負面影響,該加南下聲當命躃底,罔變罔価其福州後生囝 八講福州話。


要麼是這樣


Mìng-guók c? haiu, Hók-ci?-ua gì ?ng-?ng cêu mò? c?ng duai gì biéng-huá lāu. Gáu D??ng-huà ìng-mìng Gê??ng-huò-guók sìng-l?k, Hók-ci?-ua si?h-b?ng duai-li?ng cióh diē Huà-ng?? gì s??, si?h-b?ng g?k céng-hū ng??-ngiòng céng-cháik gì páh-dáh a-dā? sāi-ê??ng huang-ùi duai gi?, dék duai gì Hók-ci?-ua siàng-chê Hók-ci? a?-sê g??ng sùi Dài-báe?k gì k?-cék, biéng có? da? nê b?h diōng-hìng gáu Huà-ng?? gì Mìng-ng?? siàng-chê.

述答主無法給出完整翻譯,因為答主看書面的福州話也需要連蒙帶猜。

大概意思就是,解放後福州對國語教育的重視和對方言的打壓使得福州話在年輕一代,特別是市區中不斷式微。


稍微翻譯幾個詞啊。「其」:助詞,同的。「雅」:同很。伲囝:小孩,強調輩分。罔變罔:越來越。


再舉一個例子

  • 本來很輕鬆的事情,你做得這麼辛苦。
  • 本底輕輕鬆鬆其事計,汝會做茲般喫虧。

答主絕不認為這種現象只是福州的特例,一個鐵證就是,客家話、贛語等大量南方方言的維基百科都有拼音版,且漢字版和白話衝突部分的可讀性極差。


語言是一種權力的體現.
我覺得研究方言的人應該做這一件事,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國家可能不會幹這種事情吧.


規範這個詞不太恰當。規範給人的感覺就是硬性規定怎麼寫。

應當,因其天性,根據方言考本字。有的字一時之間找不到正字,則用同音替字,或慣用字。

普通話的用字,這,的,等等也不是本字。將來也應當恢復本字。不是說一規範,就鐵板釘釘了,除非倉頡來規範。


重點是從古代典籍中找到自己方言的源頭,對應到正確的漢字,而不是隨便找個讀音相近的字表示方言


從必要性上來說,當然有必要。

但是,從歷史和現實來說,只要方言詞不進入共同語,就已經失去了書面化的契機,從而幾乎沒有可能再書面化。漢語用詞和用字,並非是國家、某機構、某個人的意志決定的,而是語言使用者的集體意志的體現。舉例來說,為什麼從說文時代到現代,常用漢字的集合,依然穩定,偏僻字為什麼會被淘汰,並不是誰想淘汰它們,而是集體選擇的結果。

很不幸,方言字就屬於偏僻字的範圍。有人要說了,憑什麼它們是偏僻字?在我的方言里它們很常用!在我們地方上它們也很常用!親,請你想想,當漢語書面語是文言文的時候,這些方言字被使用的概率是接近零的,到了現代,基本全民識字了,方言口語入文的可能性增加,但是,這些字的使用頻率只是稍稍提高而已,恩,說句難聽的,也許就是從零變成了零點一。回想你自己的語文生活,無論你使用哪種方言,你在99%的情況下是使用標準的書面語的,即便放到香港那種環境下,這個比例仍然不低。

語言中的字詞,如果不被經常使用,那麼就很難形成規範;如果不被經常使用,被遺忘的可能性也相當高。也就是說,相較而言,它們的使用成本更高。仔細想想,為什麼用字在常用字範圍內的方言詞,容易被書面化,甚至被普通話吸收而進入現代漢語書面語?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字的使用成本低,因為這些字進入了基礎教育範圍。

很可惜,人類社會太熱衷於逐利了,每個人都在潛移默化地考慮成本和收益。你見過有多少人,僅僅是因為對於文化的熱愛,而堅持學習一種語言和方言並取得成功的嗎?很少,這個世界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去學習。

所以,那些熱衷於考本字的「學者」們,基本不會成功。為啥呢?因為這當中大多數人都不是科班啊!為啥呢?因為如果你是科班的話,你就不會再熱衷於這種對你的名和利都無助的「研究」啊!錢乃榮算體制內的科班吧?人家系統性地為上海方言考訂正字,而且還出版了詞典,但有多少上海人知道他和他的詞典呢?社交媒體上充斥的仍然是使用常用字和普通話讀音諧音的「滬文」啊!普通人根本沒有動力去學習啊!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沒有利益啊!這是很殘忍的現實啊!

翻開早期的白話文著作,無論四大名著還是三言兩拍,裡面的方言色彩都比我們目前使用的白話文更具方言色彩,用字也更大膽(親,的地得其實也是借的常用字),有大量方言詞。但是,經過幾百年的洗禮滌盪,那些通用度不高的方言詞,大量地消失了。也就是說,從近代白話文到現代漢語書面語,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並非是在遵循「我手寫我口」,而是經歷了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比如,官話方言中,從東北到西南,廣泛使用的一個詞「薅」,意為「抓扯拔除」,在口語中常用度非常高,但是,現在它成了一個偏僻字,為啥,因為書面語中可以使用更文雅、更常用的字來取代它,所以就只能被淘汰掉了。

現代漢語形成的過程中,用字範圍逐漸向文言文的常用字類聚,僅僅是一個集體意志的反映而已。而現在一般熱衷於「方言書面化」的「學者」,都傾向於保留方言的原汁原味,拒絕「普通話」的污染,甚至刻意迴避一些書面語用詞。用於個人交流和書信也就罷了,用在維基百科那種場合,原本嚴肅的內容,也就變得俗不可耐了。

事實上,現代漢語方言中的高級辭彙,如果不從普通話中來,就無法表達。用了,方言色彩淡了,不用,則XXXXX。比如,維基某方言的某詞條,把「捲舌音」寫成「卷脷音」,非常XXXXX。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當其被標準語接納進入流通環節但由於寫法隨意造成交流不便時才有所謂規範問題。

方言內部,沒有機構或個人有權對其規範


沒必要,漢語和漢文從來都是字音分離的。與其考慮把南方的語音寫成字,不如叫北方那群傢伙寫文章時標準一點,不要那麼口語化。


演化為「口音」的方言有必要規範書面形式。未來方言必然都會變成口音,一部分能被廣大人民接受的方言就不是方言了,就成了普通話。那麼有書面形式的要求就是正當的。而且也可以起到豐富辭彙的作用。

一部分網路流行語也可以這麼搞。有一些沒有中文譯名的英文也可以。


這個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例如粵語這種方言,廣東地區常用拼音輸入法拼寫而港澳通常用倉頡輸入法。於是問題就出現了,某些粵語字並不能打出來,某些粵語字並不能打出來,某些粵語字並不能打出來。例如「?」字就出現許多種寫法,「架」、「?」或是「o架」;亦有粵語經典粗口字「 」(參見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粵語髒話),在網路交流中通常使用「叼」、「屌」、「吊」等。這種代替用字在粵語使用者中是不構成問題的,但是會對其他語言使用者構成一定閱讀障礙。然而這些並不算什麼,許多在電子設備上不易打出的字會採用拼寫代替,例如「迆」(大致與現在普通話中的「浪」同義,無所事事),再粵語地區論壇常常被寫作hea,要是不會粵語這是沒有辦法看得懂的。於是有時某些別有用心之人會將香港論壇用粵語讀出來十分正常的言論截圖發出來挑撥民族團結。所以說,雖然文字亟須規範,但先規範各方言的輸入方式才能更有效快速地規範方言用字。


其實很多方言的漢字寫法都是有的,不過以生僻字居多,題中說的shun對應字就應為鬊,意為丑,常說這人長得太鬊了,或者說鬊鳥,也是罵人的話。不過這個字應讀四聲,只在天津方言里讀二聲。
再比如我們天津話講dáo chi,意為打扮,寫為捯飭,這是北方地區廣泛使用的方言詞。
翻翻白話文小說就會發現很多方言詞在裡面,其實這些小說中的用詞也是「音譯」,與現代常用寫法不同。
與其說規範寫法,不如追本溯源,查找並普及方言詞中的生僻字寫法。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常用字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語言和文字只是交流工具,如果是日常交流,無論使用別字還是拼音代替方言詞,都無傷大雅,本來方言就不是正式的書面語言。


樓主能確定列舉的這些詞是漢語方言辭彙么?


不存在方言辭彙,只存在『不懂方言,不知道方言讀音對應漢字,然後寫白字』的人
粵語一般是故意那麼寫的,所以還好
有些方言就不是了,完全就是忘了那個音代表的是哪個字那個詞了
就以本地來說吧,
籃子,本地一般叫(kuai 籃(有把子)),那個kuai 實際是挎
還有種籃子,人家叫『貓嘆氣』,但小時候那個音跟『貓嘆氣』這三個詞我是怎麼都不可能對上的,後來在某本書上看到貓嘆氣以及為什麼叫貓嘆氣:籃子有蓋子,貓看了嘆氣……
之類種種還有很多
很多我以前以為是方言土話的詞,我都能在書上找到
但很多詞,就像貓嘆氣一樣,忘記了為什麼叫貓嘆氣,那以後就可能瞎寫了,毛毯氣啊,帽嘆氣啊之類諧音
=============
我忘了最有名的一個詞了——『表』
雖然聽起來像表,但實際是『不要』,這個大家都知道,寫成表一般也是故意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杭州的方言和文化是江南地區的異類(相對而言)?
粵語為什麼有自己的文字?
粵語是否是聯合國承認的獨立語言?如果是,吳語可以嗎?
你經歷過哪些亂用或者沒用兒化音鬧出的笑話?
明明長了一張外國人的面孔,卻能講一口流利的地方方言,是一種什麼體驗?

TAG:語言 | 方言 | 語言文化 | 漢語 | 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