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於好的公益項目的期待是什麼?

08年後的國內公益圈起起伏伏,官方醜聞時有爆出,而民間基金會卻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著,但從數據上看總量卻是在減少的。因此想問一下,在大家的心目中,什麼樣的公益項目(活動)才是你心目中值得參與的?


謝邀!
我個人對好的公益項目的期待包括以下五點:
第一,對受益人群的需求有清晰、準確的分析和定位。公益項目都是需求導向的,策劃一個公益項目,第一步就要弄清楚受益人群需要什麼,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對需要解決的問題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確定受益人群真實的需要。
第二,針對需求,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針對性、有效性是判斷解決方案是否靠譜最重要的兩點。
第三,完整全面的執行細則、明確的分工。落實到人、落實到每一個步驟的執行細則,分工明確,才能引導參與項目的人員或機構各司其職。
第四,透明、完善的財務管理流程。這一點非常重要,從預算開始,資金籌募、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可追溯、可監督,對社會資源負責任。
第五,合理的監測、評估機制。監測的目的,在於定期或不定期的了解項目進展和出現的問題,以便隨時調整項目規劃中不合理的部分,保證項目成果的可控;評估的目的,在於對項目成果的量化、對項目產出的呈現,一方面對項目的成效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保證資方和公眾都有據可查。
以上五點,是我個人看重的要素,供參考。

以上,鞠躬!


不談標準,也不政治正確,只說自己個人的喜好

我個人想要參與的公益活動具備以下特徵:

1、性感:活動內容有層次感,目的明確;參與各方交互溝通流暢而多元,
有足夠的參與深度且每步的環節設計讓我有成就感,
有單身女孩(請無視)。

2、簡單:能夠把機構使命、目標願景、活動的內在邏輯等這些學術語言
用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氣的方式或者方法讓參與者理解。

3、嚴肅:項目或者活動的內在邏輯是嚴密的,所有部分的安排和設計不草率和敷衍,
細節控制優秀。
否則逼格低了也會讓人失去參與的慾望。

總而言之,我喜歡參與的項目和活動,是能夠讓我看出專業態度和專業能力的項目。

至於財務、機構運營、日常管理什麼的,我相信一個有專業精神的團隊在這方面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樣的專業團隊也值得更高的管理費來養。

我覺得,創造更好的公益體驗,打造更專業化的公益團隊,是公益組織運營層面需要跟上的,而現在企業的CSR部門的在這方面已經越來越成熟,跟不上是要被淘汰的。


純屬瞎扯,見諒見諒!


瀉藥。首先問題很模糊,讓人有點困惑。主問題是「人們對於好的公益項目的期待是什麼?」,而補充問題又是「什麼樣的公益項目(活動)才是你心目中值得參與的?」。那我就試著從大眾,也就是宏觀全局的角度和微觀的角度,也就是我自身來分別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文中所舉例子而引用的一系列慈善公益機構,不代表本人支持/反對 立場,只是為了讓大家對於回答有更清晰的了解。
------------------------------------------------隨大流,方便敘述,這是分割線-----------------------------------------------
人們對於公益項目的期待有很多方面,但歸結起來,應該是如下幾點:
1、accountability/reliability,信用度問題
之前的的紅會郭mm事件引起公眾輿論導向,從而用捐款代替了投票,在四川地震時將錢物捐給了民間慈善機構,特別是李連杰的壹基金。我記得有新聞說,壹基金收到的金額遠遠超過了當時紅會四川分會所收到的善款,注意我這裡指的只是紅會下的四川分會方,紅會全國收到的善款肯定不容小覷,畢竟紅會這個中國背景下的准官方組織,國企背景、國有銀行、政府機構組織的大額捐款還是依然會走這個通道。不過我用的這個實例,只是想用這個例子說明作為公益組織,信用度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作為普通大眾很少有人會去質疑善款的使用率高不高,是否存在閑置或浪費情況,他們只會關注我的錢是不是給了當事人了,而不是別人的小三小四。然而,像王石、任志強等企業家們對慈善機構如何使用善款以及是否合理使用是很在意的,詳見之前楊瀾訪談錄,王石談壹基金還有阿拉善的日常運營和股東們對這些組織的要求。因為作為企業家,他們自然會像做企業時,要求善款物盡其用,用在刀刃上,儘可能減少浪費,放大善款效應。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商業化模式做慈善事業。英文里專門有一個術語形容這種企業家,叫做social entrepreneur.社會企業家。
2、relevant相關性問題
公益事業有很多關注點,人們也會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他所要投的組織進行投資。當然,如果出現了全國性大事件,比如地震、海嘯等等,這時候人們一般會選擇投全國慈善大機構,像紅會、壹基金等等。而在平時,人們會更多地只關注身邊的熱點或者跟自身密切相關的問題。比如說,兔唇家庭可能會更傾向於嫣然天使基金,人們對這類的捐款可能也自然會流向嫣然基金。
3、exposure 曝光率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般普羅大眾是很少會去仔細研究慈善機構的財務報表,或者各種數據模型展示,因為這些空洞的數字對於他們來說沒有意義,但這並不代表沒有人關心就不去做,因為做慈善最大的一個原則就是經得起民眾的審查,所以即便沒人看,財產流水賬也要做到明示,譬如說放在網站上,要讓民眾能夠方便瀏覽。(話有點扯遠了,扯回來)。那麼民眾不關心這些數字,關心什麼呢?新聞!沒錯就是新聞,各種圖片,各種煽情的視頻。這些能夠很好地抓住大家的眼球,賺足人們的眼淚,從而引誘人們去捐款。再配合些或溫情或煽動或高大上的標語,比如「今天你捐一塊錢,明天還你一個嶄新的世界!」捐款嘩啦啦地來了,坐著數錢吧,哈哈!~(感覺這裡不hx啊!)
----------------------------------------公眾的就上面這些,下面談個人-------------------------------------------------------
就我個人來說,因為研究生學習社會學,畢業論文也是跟社會企業相關的論題,所以個人更關注
1、sustainability可持續性問題
因為往往一個慈善機構的設立總是跟當時背景下社會的熱點,如蓋茨基金會關注窮人,全球創新性解決貧困問題;或者創立者本人問題,如李亞鵬設立的嫣然天使基金,是因為李亞鵬女兒患有兔唇。機構設立起來比較容易,然而當機構想要長久持續下去就比較困難了,這需要慈善機構多種形式的融資才能夠達到,具體詳見我的另一個問答--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關於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案例分析、公益項目商業模式類、公益項目管理、NGO管理類的書籍?
2、balance平衡
這裡的平衡特指慈善機構公益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平衡,這個度很難去把握。說句實話,純粹靠創立人和民眾捐款的慈善機構是很難以持續經營下去的,它必須以某種形式的、不為民眾所反感的商業形式獲得它所需要的資源而持續發展,目前國內這方面做得好的例子還不太多。國外倒是有一些,舉個例子,通過銷售慈善塑料手環(自己還買過一個,挺好看)、慈善馬克杯、慈善T恤等等,價格適中,設計也不錯,民眾當然樂意購買。但這種商業不能做的太過,否則就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商業公司而不再是慈善機構了。
3、measurability可評估
這裡的評估包括多方面的,包括資金使用狀況是否存在浪費、物盡其用的可評估,實施效果的可評估、後續效果的持續的可評估、是否存在副作用的可評估(這裡要說明,有些慈善項目固然是好,不過可能會造成被捐助人心裡失衡,造成心理困擾,所以最好需要做事前事後心理評估項目是否能做以及應當怎麼做最大化地的減少對於當事人的侵害。有些人可能看不明白,舉個例子,就像扣鼻屎固然是舒服,可你能接受別人問都不問你,直接上來給你扣鼻屎嗎?抱歉,例子可能有些噁心,不過很直觀達意)等等。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清晰完整的對於一個慈善項目的綜合性評估,而這樣的評估報告現在一般是由實施的慈善機構自己來做,國外做的蠻好。國內嘛,才起步。不過這個未來的方向其實應當也一定是由第三方慈善評估機構來做才是最恰當。當然慈善也就這幾年的事,欲速則不達,所以還要些時日才能達到這個階段。
暫時想到的就這些了,再次聲明文中所提到的慈善機構,不代表本人支持/反對立場,捐款勿參照此文,請理性分析後自行決定。


捫心自問


概括地講大概分為兩種:橫向上,項目惠及的人如果能越多越好;縱向看,項目解決的問題越深越好,越精準越好。如希望工程解決了很多孩子的上學問題。

當然這些基礎是項目運營、人力管理、財務管理等日常細節工作完成好的基礎上。

另外還有一個想強調的原則是,公益項目的評價標準中有很多(不是全部)應該是去借鑒商業公司好壞的標準的,使其項目質量和效果得到提升。比如公益項目能否利用手中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即解決好社會問題)…

問題很好,一個人不能代表全部,大家都可以說說,以上是我的想法。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做公益要能真正打動人心。管理模式清晰,推廣方式簡單,可以發動明星來提高影響力,也可以藉助比較好的廣告語來鼓勵個人。
一直想為公益獻身,但又覺得中國公益產品這麼多,我不一定非要當領導者。
做公益在信息獲取和發布方面一定要廣泛,我們這些獻愛心的人希望能看到我們的善舉給他們帶來的幫助,希望慈善機構能夠財產公開及時反饋,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對受幫助者的隱私保護。
拓寬籌資渠道,簡化捐助程序,希望公開透明能夠帶給慈善機我們,構自身的改進與創新,同時給我們這些希望奉獻愛心的人一份心理推動力,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部分全職書粉在qq和微博造謠羊圈公益?
如何看待公益人士蘭小草病故身份才公開?
怎麼加入骨髓庫?具體步驟是什麼?
艾滋病的民間救助相對於官方組織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有哪些有效的救助模式?
馬蓉在哪些方面做了公益?

TAG:公益 | 社會企業 | 公益企業 |